• 有人融钱,有人倒闭,生鲜电商业在进行着怎样的淘汰和洗牌?

    热点聚焦 2016-07-21
     生鲜电商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淘汰赛。 “生鲜电商的格局已经从春秋进入战国,从百家争鸣进入全面整合。” 本来生活网创始人喻华峰说。 就在今年7月,本来生活网宣布完成了C和C+轮共计1.17亿美元的融资。 但亿元级别的融资在“烧钱”严重的生鲜电商行业已不罕见。除了本来生活以外,易果生鲜、中粮我买网、天天果园、每日优鲜等公司均获得同等级别融资,数额在1至20亿元人民币不等。 拥有了这笔融资后,喻华峰也许会稍稍松一口气,至少他已经得到了进入下一赛段的筹码。但有些人却不那么幸运。 坏消息 自2015年年底开始,生鲜电商行业不断传出一些坏消息。首先是拉卡拉电商,在提供社区生鲜速达服务近半年后,紧急叫停了该业务,甚至直接解散了电商团队。 随后,由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创办的生鲜电商网站Dmall(多点)在今年三月开启了近50%规模的裁员,由2900人压缩到1500人左右。除此以外,曾经的生鲜明星创业公司一米鲜、爱鲜蜂等都先后曝出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新闻。 更多的公司甚至没能熬过这个资本紧缩的寒冬。根据 IT 桔子的数据,仅 2015 年进入生鲜电商市场的公司就有 34 家,但经过一年的试水,水果营行、特土网、采购兄弟等数十家公司接连倒闭。直到2016年4月,曾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的美味七七宣布倒闭,让这个行业的“幸存者”们倒吸一口冷气。 4月7日,美味七七全体员工收到了公告,其中写着“公司运转已经严重困难,已没有能力支付包括员工2016年3月份薪资和绩效在内的所有资金。” 宣布倒闭的前一天,公司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和基本的运转。事后许多供应商和离职员工对媒体谈到美味七七的“突然倒闭”,却一致表示,此前已经对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些担忧——过快的进行规模扩张、高居不下的物流和仓储成本以及创始人本身的决策失误,都让人感到情况不妙。 被拖欠的除了员工的工资和奖金,还有200多家供应商总计超过2000万元的货款、大量还未来得及配送的消费者购物订单、几万名用户近600 万充值卡再也无法兑换。 “如果‘美味七七’这种规模的公司都没能扛过去,同行业其他公司也不会太乐观,或许会重复它的命运,”一位生鲜电商行业的从业者告诉36氪记者,“高昂的物流、仓储成本,已经足以洗刷掉大部分初创型生鲜电商公司。” 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但资本似乎并没有因“美味七七”的倒闭而收缩,相反,在用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融资金额开启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几乎是和“美味七七”倒闭的同一时间,每日优鲜、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网和易果生鲜先后在三至五月宣布了新一轮的亿元级规模融资。其中易果生鲜得到了阿里巴巴和KKR的 2.4亿美元至2.8亿美元的C轮融资,成为生鲜电商领域中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 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相同的事件也在同一时间上演。Google推出Google Express提供生鲜当日达服务,Uber利用车辆资源做起了全城配送,但也有杂货生鲜配送商Instacart因为物流成本过高而进行裁员和减少补贴的糟糕消息。 这是一个坏消息和好消息交替发生的时代。但对于生鲜电商的行业来说,众多公司之间的竞争才刚刚走完了“热身赛”而已。 AC尼尔森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白皮书》中则指出,中国的生鲜电商还是一块未经有效开垦的处女地,目前中国的生鲜电商渗透率仅1-2%,而服装行业的渗透率高达20%-3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该报告称,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需求提升,供应方产品质量、配送体系和购买渠道的建立,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支持等,都能在近一两年内加快生鲜电商的渗透率,“2017年有望超过1000亿规模,并在2018年站上1500亿的高峰。” 由于市场存在高速增长的潜力, BAT们也开始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在近一两年内争夺进入生鲜电商的门票。除了阿里巴巴投资的易果生鲜以外,腾讯选择了每日优鲜,百度投资了中粮我买网,京东选择了天天果园,互联网巨头们所能给予的帮助除了资金,还有来自电商、社交、搜索等平台的流量。 这个帮助至关重要,它极大程度地缓解了生鲜电商公司们因行业竞争而高居不下的流量成本。“平台的导流意味着规模订单的规模提升,只有在这个情况下仓储和运输的高昂成本才有可能被摊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生鲜电商平台倾向于和巨头们合作,”一位从业者说。 “95%的生鲜电商都是亏的,”易果生鲜市场副总裁姜骅告诉36氪记者,“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达到规模化亏损就越来越严重。”他表示,今年能拿到融资的都是已经实现初步规模化的企业,剩下的中小型更垂直的企业,“渐渐就玩不动了。” 亏损,以及越来越高的赌注 亏损的问题,在生鲜电商行业是个历时几年都未能解决。这一来是由于冷链物流和仓储高居不下的成本:生鲜产品保质期有限,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腐坏变质、挤压损坏,损耗率高。 因此,一些较有经济实力的生鲜电商公司选择自营物流、自建仓储。通过配备冷藏库、冷藏车、冷冻车降低损耗率,为了提高物流效率,还必须增设微仓增加配送范围、增加物流人员。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一个配备冷冻、冷藏、恒温等不同温区的专业仓库,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每年租金在540万元左右。一般一个一线城市至少要设立1-2个仓才能满足日常的仓储需求,仅年租金就需要1000万元至2000万元。 因此,易果生鲜需要巨额融资。安鲜达是易果旗下的生鲜冷链服务供应商,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和济南等六大城市设立了仓储超过六万平方米的7个物流基地,支撑易果生鲜平台上近3000种SKU,日均10万单的运转。这种级别的物流规模,成为了易果生鲜重要的行业壁垒。 粗略估算,如果想要达到和安鲜达接近规模的仓储水平,仅年租金就要耗费8000多万元。因此,在生鲜电商领域,多出现亿级规模的融资,近仓储就能花费掉大部分的资金,就更不用说物流、流量成本、网站运营等一系列费用了。仅仓储一项,就足以让资金短缺的中小型公司望而却步。 即使是这样的规模,易果生鲜也还未能在全部区域实现盈利。安鲜达总监牟屹东告诉36氪记者,目前安鲜达已经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未来计划给其他生鲜电商平台提供冷链仓储和配送服务。这和京东的逻辑类似,建立了自营物流后开放给第三方平台,也有可能成为易果生鲜除了电商业务以外的另一个盈利可能。 这很可能也成为一个无底洞。拓展新的市场,需要易果生鲜照搬一样的仓储和物流架构,何时这个规模才能大到足够覆盖成本,实现盈利,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即便是售卖3C、百货日用等较为标准化的产品的京东商城,也还是亏损的。 另辟蹊径靠谱吗? 另一部分公司采用了更轻的模式,依托商超、便利店,众包物流等,展开合作,以降低物流和仓储的成本。首当其冲的要数爱鲜蜂,此外还有本来生活网和天天果园在去年推出的O2O项目本来便利和天天便利,以及和沃尔玛、永辉超市等合作的京东到家。 喻华峰这么解释生鲜电商和O2O之间的结合。他认为,传统的B2C体系下物流速度、配送效率优先,很难让消费者实现上班下单,下班回家做饭的形式,需要线上和线下结合来做。 但这些B2C转O2O模式接连在近几个月遇到了一些困难。部分公司已经宣布暂停O2O业务,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启动裁员来缩减成本。包括美国生鲜商超配送商Instacart也开始裁员和降低补贴成本。 每日优鲜的COO曾斌曾分析过Instacart的模式和数据,发现在Instacart的客单价普遍较高,为100美元左右。此外,Instacart普遍和whole foods(美国生鲜超市)等生鲜类超市合作。 “Whole foods的毛利将近20%,也就是说客单价100美元时候毛利有20元钱,其中拿出6美元负担配送的费用也能够保证一定的毛利给Instacart,”曾斌表示,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普遍为一周购买较多数量的商品,因此客单价比较高,但国内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国内超市的客单价在30至50元之间,便利店则更低。根据永辉超市2015年年报显示,净利润约在2%左右。换句话说,即使永辉和京东合作后,愿意让利2%的利润补贴配送,也只能在50元中补贴1元。但据36氪记者此前从京东众包物流的配送员处了解到,平均配送员一旦的补贴在3-4元不等,换句话说,京东到家在商超配送方面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无论是和便利店还是超市合作,从成本方面的估算模型是类似的。此外,曾斌还指出,O2O的模式通常采用和众包物流、和物流配送商合作的方式进行服务。“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联盟关系,但实际上双方的利益冲突和差别很难协商,此外,配送员和超市很难保证对货品负责,”他表示。换句话说,一旦货品出现损坏,受到影响的还是平台本身。 为了保障货品质量和配送速度,自营物流和仓储看起来还是比较保险的选择。但为了缩减成本,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做一些灵活的调节。 每日优鲜的做法是覆盖多品类,尽量让用户可以在平台内一站式购买所需要的东西,但每个品类仅提供有限的单品。无论是鸡蛋、牛肉、牛奶、苹果,平台上会提供1-2种选品,根据供货情况进行更新迭代。 “比如爱氏晨曦这款丹麦产牛奶,由于它在国内的宣传推广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它在中国的销量一直不好,”但由于每日优鲜主推这款精选牛奶,短短几个月时间,平台销量已经占到爱氏晨曦华北市场销量的50%以上。“这款牛奶的采购量甚至超过物美,那么我就能从爱氏晨曦得到比较好的价格,给消费者的价格也会因此较低。” 这种设置一方面尽可能的覆盖了多种品类,另一方面各品类的产品保持精选,可以让增加该产品在平台上的销量,同时为平台向供应商争取足够有优势的价格。同时,也帮助中小规模的生鲜电商平台有效的控制SKU数量,减少库存风险。 未来会怎样? 尽管有人已经离开,但还是不断有资本和新创业者接连涌入这个朝阳产业,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逐步建立出生鲜电商的生存准则。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洗礼,生鲜电商已经逐步对垒出一定高度的行业门槛。 “现在还只能说,这个行业已经逐步进行分化,但远远可能还没有到这个最后决出谁是真正的赢家,或者谁是最后的胜者这样一个地步,”曾斌说。 喻华峰否认了前段时间关于本来生活网谋求明年海外IPO的传闻,但他也承认本来生活网目前的融资还足够烧一年,但要获得盈亏平衡可能需要扛到2018年。 姜骅预测,以目前生鲜电商的资金投入和高昂的成本费用,到今年第四季度,还会出现一批新的融资消息。“比较好的企业还是会很有机会,但一些新的企业就会被逐步淘汰掉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接受华润投资之后,新美大如何开始“下半场”?

    热点聚焦 2016-07-21
    央企和国资投资互联网公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蚂蚁金服、Uber分别接受了国资背景投资者的注资之后,这一次轮到了美团-大众点评(以下称新美大)。继在今年初获得腾讯领投的超过33亿美元融资之后,新美大又得到了华润的支持。近日,华润旗下华润创业联和基金战略投资新美大,但未透露具体的投资金额,双方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此次合作后,双方将首先在外卖平台探索互联网+零售的新业态。双方的战略合作除资金支持外,华润旗下的华润万家、苏果超市、Tesco、OLE、Vango便利店以及太平洋咖啡、华润堂等上万家线下零售门店都将集体“搬入”美团外卖。这显示出,华润开始借助大型互联网平台加快线下到线上的转型。不过,此前一直处于困境中的华润万家能否凭借与新美大的战略合作顺利完成突围还有待时间验证。而对于新美大来说,作为一家典型的O2O公司,借此次融资为“下半场”的竞争增加筹码才是最大目的。王兴口中的“下半场”就在宣布融资消息前,新美大CEO王兴在内部发表了一次讲话,他提到“线上线下的高度结合”将会是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王兴在讲话中提到,中国互联网刚刚进入“下半场”。早期互联网做的都是纯线上的事,慢慢发现光做纯线上的事情不行了,就开始往线下走。“我们做了O2O,但从开始到现在,我们也只做了很薄的一层,主要还是线上引流,也就是帮助商户做营销,做整个产业链最后的那一小段。”他表示,往后看,“互联网+”要做的是各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互联网化,不是仅仅停留在最末端做营销、做交易那一小段,而是真正能够用互联网、用IT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对比二者拥有的资源来看,华润下设零售消费品、电力、医疗、地产、燃气、金融等多项业务板块,2015年华润万家实现1094亿元销售额,全国共有门店3400家,而新美大在外卖、餐饮、酒店、旅游等多个垂直领域也都处于领先地位。两者合作在对于传统业态的改造上具有更多想象空间。可见,与华润的合作将会是新美大在互联网“下半场”中迈出的第一步。华润迫切需要摆脱电商困境对于像华润一样的传统公司来说,他们则希望通过一种更加“聪明”的方式摆脱零售市场整体走低的现状。于是,能够将线上线下充分整合的O2O模式成为了零售业的“救命稻草”。这在沃尔玛与京东联姻、家乐福自建网上商城、永辉被京东战略入股并入驻京东到家、物美与多点(Dmall)打通供应链和库存等举动上就可窥见一斑。尤其对于华润旗下零售品牌华润万家来说,“大而不强”的状态一度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在战略布局上,探索互联网O2O更是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说到华润万家的“大而不强”,要追溯到2014年5月华润创业(曾是华润万家母公司)曲线收购乐购的中国业务。当时来看尽管是强强联合,但现实状况却不如预期:在并购的第一年,华润创业的业绩就突然走向了下降通道,数据显示,华润创业2014财年净亏损约1.2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08%。为了剔除业绩表现不好的部分并有利于双方业务整合,华润对乐购门店的调整一直未曾间断。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华润万家就相继关闭了多家乐购门店,乐购在内地的135家门店将统一更名为“华润万家”,但这些举措并没有帮助华润万家走出困境。2015年3月3日,华润创业甚至发布盈利警告称,受累于收购巨亏的乐购中国业务的影响,公司旗下零售业务净利润将大降20亿港元。为了业绩发展,华润创业不得不将其除了啤酒产业外的零售业务剥离。同时,华润创业还试图通过对剥离的零售业务私有化扳回一局,但由于当时零售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其遇到互联网的崛起,华润万家再度陷入泥沼。线下的化学反应这种背景下,一直处于调整期的华润万家亟需通过互联网转型挽回局面。事实上,华润此前在零售与互联网的结合上做过不少尝试与突破,但效果却不温不火。早在2004年11月,华润旗下电商平台万家摩尔上线,主要为香港、澳门地区提供网上购物和生活服务,并于2009年扩展了中国内地及海外业务,但这个网站在2013年最终关停。2015年4月,华润万家在收购乐购后推出了“乐购express”,与传统便利超市不同的是,乐购express在卖场前区预留电商自提柜和电商中转站,提供消费者线上线下一站式消费体验。2015年5月华润万家再次上线了电商平台“e万家”,e万家依托华润万家的线下资源,与线下实体店打通融合,结合大卖场、社区店进行全网直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2015年11月,华润在深圳上线了速配服务“soon万家送”,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购物可以直接在家收货。此外,华润万家还入驻超市O2O平台乐来、华北区和华东区入驻小e到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商平台期已过,与其自搭电商平台,不如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来做。新美大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资料显示,美团-大众点评目前拥有近6亿用户,合作各类商户达432万,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级别的城市。截至2016年6月30日,美团-大众点评全平台积累的各类POI(兴趣点)信息已经达到2000万,6月日订单峰值已突破1150万单。合作后华润旗下的数千家零售门店可以结合新美大的技术、数据、运营能力,通过遍布全国的地推和配送队伍更加快速的发展互联网+零售的新业态。‍‍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京东、天猫争做商超霸主的底气从哪来?

    热点聚焦 2016-07-20
    导语:仍处于低渗透率状态的线上超市成为新战场,“猫狗”两大阵营已经列阵。刚刚坐实换帅的消息,接棒天猫超市总经理职务的江畔第一次公开亮相便招来竞争对手隔空“抗议”。京东“借用”一名京东超市员工的口吻,质疑天猫超市已成为“线上第一大超市”的说法。而日前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又公开表示,要在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做线上线下第一。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口舌之争,实则是两大电商巨头抱团线下巨头后的底气,仍处于低渗透率状态的线上超市成为新战场。“猫狗”两大阵营已经列阵。打口水仗:均称商超第一没想到天猫超市在自家发布会上的一次平台介绍引来了竞争对手京东超市的强烈不满。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超市总经理江畔在天猫超市日前举办的发布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天猫超市已经是网上超市的第一,并将在三年内达到千亿元规模,成为线上线下最大卖场。刘强东则在日前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表示,大家电业务今年将超过国美,明年将超过苏宁,而对于竞争最激烈的商超业务,正考虑如何在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成为线上线下“双料冠军”。除了在目标上叫板外,江畔前半句对天猫超市现在是“线上商超老大”的表述也让京东方面不满。京东超市随后通过微信公众号“京东超市小报”发布的《京东超市员工致天猫超市江畔先生的一封信》提出了三点质疑。京东超市从销售规模、配送覆盖范围、招商合作规模三方面认为,天猫超市都难称“线上第一”。京东方面表示,天猫超市号称已是线上第一却没有公布相关数据,公开可查的数据是去年“双11”期间,天猫超市订单超过100万,而京东超市当天订单已超过了720万,今年“6·18”期间,京东超市商品销量超过1.7亿件。而且在覆盖范围等方面京东超市更具优势。不过,江畔在当天发布会上也表示,天猫超市希望做线上线下第一也并非只指销量,更多是在服务、品牌影响力方面达到第一。拼内功:拉拢传统超市日前刚刚牵手国际线下第一大商超零售巨头——沃尔玛,并拿下沃尔玛全资控股的线上超市1号店似乎让京东这次叫板更具底气。而就在天猫超市发布会当天,天猫超市也拉来德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麦德龙和快消品大佬宝洁等零售业巨头前来站台。电商巨头京东与天猫的对撕已变成一场集团战。京东日前与沃尔玛达成合作引发行业热议,其中,超市业务被视为双方最大合作点之一。江畔在被问及京东与沃尔玛合作后对天猫超市的威胁时谈到,零售业竞争无处不在,“欢迎公平的市场竞争”。而天猫超市当天发布的最新发展战略也充满了火药味。根据江畔介绍,未来一年天猫超市将加倍投入,启动“双20亿计划”。其中,20亿元继续补贴消费者,另外20亿元用于打造供应链、商品结构和服务升级。其实,近来双方在商超业务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布局。日前与沃尔玛达成合作被视为在商超领域进行的一次大补血,而1号店本身的线上商超业务直接实现“互补”,并直接在华东地区称雄。此外,去年京东曾斥资43亿元入股国内商超巨头永辉超市,同样被看做是对商超业务尤其是生鲜业务的一次发力。而天猫超市则在疯狂联合国际零售巨头。据江畔介绍,进口商品是天猫超市深度运营的类目之一,天猫超市也将进一步巩固进口策略。今年4月,麦德龙已与天猫超市达成深度合作,包括麦德龙自有品牌在内的近百款精选商品和特色商品已进入天猫超市。德国Inferno、西班牙DIA的商品也进入上架倒计时。江畔表示,天猫超市在招商方面与天猫、天猫国际深度打通,今年内,天猫超市陆续与全球十大知名高端超市展开独家战略合作,十大海外超市的优质商品进入菜鸟天猫超市专用仓,为消费者提供当日达甚至半日达购物体验。对线下零售巨头和快消品牌而言,他们也乐于加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商超大战中。毕竟,这也是瓜分市场的一次绝佳机会。麦德龙集团电商总经理陶源表示,麦德龙正在打通“双通道”,一层含义是线上线下双通道,另一层含义是天猫国际和天猫超市,“在这里,天猫超市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陶源看来,天猫不仅可以帮助麦德龙打通“最后一公里”,快速铺向全国市场,同时也可以借天猫平台数据为企业规划提供支撑,并可探讨O2O业务。赌未来:寻求电商新增量虽然表面上看只是京东一次口水仗似的抗议,但深层次却表现出京东对于线下超市业务的看重。双方已经看得非常明白,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线上超市业务已是必争之地。今年一季度天猫超市悄然换帅被业内解读为天猫超市的一次发力。要知道,江畔曾在沃尔玛任职17年,在超市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江畔透露,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把天猫超市定位为继淘宝、天猫、聚划算之后第四个消费者平台,“对阿里巴巴集团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据了解,天猫超市一直在执行“一路向北”战略,天猫超市去年来到北京,今年将攻下上海。“截至目前,天猫超市已扩张到11个重点城市,接下来会扩大到全国超过30个城市以上的重点城市,这就是整个天猫的城市战略。”线上超市的发展潜力是引发双方共同关注的重要原因。江畔表示,快消行业在线上发展非常快,但目前行业线上渗透率只有7%。超市业务品类具有高复购率等特点,这成为增加电商平台消费黏性的绝佳选择。零售专家、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表示,电商平台一直看重高增长率,这也是博得资本市场芳心的关键,“目前电商平台在大多数品类已经遇到了天花板,线上超市业务成为仅剩不多的增量市场”。作为京东最早的投资者,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因最早大手笔投资京东做自营物流而被业务所熟知,这次她又把宝押在了京东的品类扩张方面,尤其是商超业务。徐新坦言,商超业务作为零售业中最大的一块业务不可能不重视,“商超品类具有高购买频次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消费黏性,尤其对女性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为京东带来更多女性客户”。刘强东也在上述栏目中坦言,目前京东的运营能力做得并不是特别好,没有让消费者“逛”起来,“消费者可以在京东上找大量商品,但我们没有很好地排列和组织,给消费者建立逛的路径”。在徐新看来,商超业务已经到了电商平台必争之时。胡春才认为,在巨大的规模效应面前,电商平台已打破了线下零售的物理壁垒,电商行业也会尽显“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京东、阿里方面的争夺会更加激烈。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滴滴做汽车电商?老玩家们说“地滑不用怕”

    热点聚焦 2016-06-22
    正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汽车电商圈迎来了一位新的玩家——滴滴出行。亿邦动力网独家获悉,已经扩充了试驾、头条、车商城、汽车用品四个子频道的滴滴,通过各种方式试水汽车电...正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汽车电商圈迎来了一位新的玩家——滴滴出行。亿邦动力网独家获悉,已经扩充了试驾、头条、车商城、汽车用品四个子频道的滴滴,通过各种方式试水汽车电商。而滴滴车商城更是效仿天猫平台模式,搭建起了汽车品牌官方旗舰店。但滴滴入场汽车电商圈,会不会像代驾、大巴、顺风车那样对同行造成碾压式威胁呢?滴滴的汽车电商不想“放血”?据亿邦动力网了解,滴滴车商城仅有北京现代一家品牌入驻并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同时,北京现代滴滴旗舰店采用下单支付定金——到指定4S店出示凭证码——支付尾款提车的交易流程。店内仅提供了厂商指导价,最终成交价格还需用户到附近线下门店与经销商商议。也就是说,滴滴新车旗舰店只承担支付定金、推荐线下经销商的导流工作。北京现代官方旗舰店截图按照滴滴的官方说法,滴滴车商城是滴滴试驾业务的延伸,滴滴通过收集用户出行习惯、消费水平等用车乘车的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营销推送,分析出潜在的买车用户。业内人士也解释称,滴滴做营销推送没有问题。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本身在去中心化。而汽车行业本身又不是流量生意,需要场景、区域化,更依赖大数据的精准化分析和优质的线下服务。但与其他汽车电商相比,滴滴仅是依靠三亿出行用户,千万车主司机的人群带来的流量潜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人群转化购车用户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考证。毕竟,做电商哪有不放血的?据悉,阿里汽车在将汽车电商的重点放在了汽车后市场和金融领域,同样采用定金的方式,但定金额度都大多都在4位数远高于滴滴的99元“象征性定金”。而且用户支付定金后,都会得到折扣或汽车后养护礼包等线上的优惠。为了“放血”吸引用户,阿里汽车日前还上线了低门槛的车秒贷金融服务,这也被视为阿里汽车的杀手锏之一。阿里汽车车秒贷另一边,汽车之家的车商城也在“放血”,除了折扣券、分期金融等“标配”服务外,甚至在线上还采用一口价的模式,虽然也没有脱离线上支付定金的方法,但是在网站上已经清楚的标明了车辆的价格,用户在线上看准价格,省去和经销商议价环节,直接线下付尾款即可提车办理后续手续。汽车之家车商城除了这些创立多年的巨头汽车电商外,其他小创汽车电商,如好买车、卖好车、快抢车、团车网、要买车等公司更是绞尽脑汁的利用各种模式争抢市场,团购、二网服务、库存特卖层出不穷,但基本都延续了电商必须放血的传统。滴滴放权线下 或担心经销商阻击一位即将参加亿邦动力网疯人会的汽车电商创始人告诉亿邦动力网,当前很多汽车电商与线下经销商们存在很多的利益冲突问题。电商平台常常在线上轻松的搞定品牌,但对线下的经销商却摆手无奈。他举例称,业内某电商巨头曾做过一场汽车促销活动,将一千台车五折优惠销售。线上车辆的售罄速度很快,但实际1000台车中被提走的只有120台。因为线下的经销商不愿意配合提车,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据介绍,该款车型的进价为85折,活动五折促销,主机厂负责补贴经销商亏损的35%。但传统经销商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补贴,担心如此大额的补贴款被主机厂压在手里,他们更希望马上得到实打实的利益,毕竟每项车款对经销商来讲都不是小钱。不仅如此,汽车电商们与经销商们还会遭遇各种利益纠葛,平台们被线下门店切车、拼缝、拒交车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而将价格和交易的主导权都放给了4S店,虽然能回避平台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却要考虑沦为导流工具的危险。滴滴目前的汽车电商玩法将交易和价格的主导权都放给了4S店,虽然能巧妙的回避平台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却要考虑平台本身的价值,即为什么用户要在你的平台下定金,接受你的推荐?滴滴眼前的矛盾与诱惑:眼馋却忧虑其实,滴滴在汽车电商方面的举措如此保守,还是主要受汽车电商行业现状和自身情况的影响。目前汽车电商行业,以互联网1.0资讯时代起家的易车网为例,旗下已经拥有易车二手车、易车惠买车、易车惠等多个平台,已经开始从信息查询向汽车交易和服务转变。据网易财经显示,2015年易车网的收入构成如下:通过直观的数据,亿邦动力网发现,易车网的EP平台(易车汽车电商平台及相关业务)销售收入为3.08亿美元,占收入占比的48.25%已经超过占比为40.37%的广告业务收入。汽车电商方面处于高速发展且大比例亏损状态,广告收入是公司的主要收入利润来源。面对汽车广告大额度的收益,滴滴前期试水汽车电商领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营销广告方面,而对汽车电商交易这块难啃的市场,即使明白也是万亿级潜力,也只敢在外围占坑却不敢深入,可见其对自身试水汽车电商的忧虑。上述人士补充讲,滴滴在出行市场还未与Uber、乐视、神州等主要竞争对手分出胜负,其代驾、公交等外延产品线还有E代驾、嘟嘟巴士等小创公司顽强抵抗,很难再分钱分精力在汽车电商领域开辟第二大战场。所以滴滴在出行市场以外的尝试,绝对会以掘金为主,一切向钱看,避免外延“增值”战场拖累主业务。滴滴的掘金之路四处挖坑不过,滴滴在主营的出行业务与汽车销售之间确实找到可一条通路。日前,亿邦动力网曾披露滴滴自营车的情况,就曾曝光滴滴和主机厂合作,推出伙伴计划,即车主缴纳最高2万元的保障金,即可从滴滴合作的汽车厂商处领取一辆新车成为滴滴司机,三年合约期满后,车辆可归车主个人所有,享受车辆残值收益,同时车主司机还可以选择退还保证金将车退回。就颇有变相卖车的味道。亿邦动力网也向滴滴方面求证线下更多的细节,但滴滴回应称,目前汽车销售这块还只是个试水的阶段,暂时没有太多内容可以披露。但亿邦动力网通过公开资料发现,滴滴虽然在新车电商领域没有大力“氪金”,却从去年12月开始在全国多地开设车主俱乐部,想依靠实体店面满足司机在滴滴平台的业务需求,在汽车后市场寻求盈利突破口。据悉,滴滴车主俱乐部将在线下逐步引入二手车交易、新车买卖、银行以保险业务等车主商业服务。同时,滴滴还与各地洗车行、饭店、加油站等领域进行合作,在城区人流车流密集的区域开设具有餐饮、购物、加油、汽车维修等功能的滴滴驿站,并围绕司机和乘客提供一些日常服务。日前,有相关的滴滴驿站已经精确定位为用车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车辆保养、故障维修、事故维修、划痕快修、汽车美容、车辆救援、免费安装检测、轮胎修补、保险快速理赔等。种种迹象表面,滴滴面对汽车行业万亿级的市场面前,选择了占坑策略,能赚钱的先赚着,暂时不能赚钱也都插上小旗挖个坑。很长时间来看,不管是新车电商还是汽车后市场的CEO们都不用担心“滴滴来了”的危险,出行市场的搏杀只要一天不结束,滴滴还无暇顾及这块市场。也有业内人士称,汽车行业已经发展了近百年,里面藏着的故事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滴滴来了,我们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