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8:直播为金华佛手插上“云翅膀”

    教学案例 2025-10-17
    浙江悟园园林有限公司、罗店镇金佛手果园共富工坊负责人张子建,用了7年的时间,以电商直播为金华佛手插上“云翅膀”。他从零起步成长为年销售额1000万元的电商新锐,是这些“不多”里的一个。新手尝新,成为金华佛手推广人出生于1993年的张子建,是婺城区乾西乡坛里郑村人。他从2018年开始接触电商直播,最初只想做苗木品类,结果却并不如人意。机缘巧合之下,他关注到金华佛手,迈出了尝试步伐,没想到就此打开了一扇精彩的窗。2016年淘宝直播上线,标志着电商直播的大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彼时金华佛手电商直播还处于初期阶段。“早期行业以快递价格临界点为限,导致每单量较多、价较高,客户不易接受。”张子建解释,快递首重一般以一公斤为计,这就至少要包含1斤的果。发现这一现象后,他突发奇想,与其让客户购买1斤的较大量,不如拆分成一个、两个地卖,既能减少客户试错成本,又能培养客户的欣赏习惯。说干就干。张子建在电商直播中推出“新手尝新”活动,打破了为了包邮而凑单的行规,敏锐地抓住了金华佛手拓展市场的机遇,一战成名。“短短一两个月,我们电商直播的发货单量就达到了前辈的水平。”他回忆说,店铺经常被淘宝平台推送到各页面,每天曝光量高达40万人次。拆分售卖是当时创业的一个风口,吸引着越来越多顾客“尝新”,让他们知道并喜欢上金华佛手。在张子建看来,金华佛手行业的另一个风口,则是早期行业的售后服务。“当时,行业还没有售后服务的概念,我们是最早执行坏果包赔的经营者之一。”他说,重视售后服务最直观的成效,就是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零出发,顺势创新、主动求变让张子建站在了时代前沿。风口不是等来的,而是向前奔跑时追来的。统收统购,破解满园佛手“产销脱节”金华佛手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集中在金华山南麓。多年来,尽管有种植户尝试让佛手走出金华、走出浙江,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实现大规模突破。2018年前后,农村电商兴起,让金华佛手的销售范围从省内为主拓展到全国。不过,种植户的“销售难”并没有彻底解决。“当时,因为电商的带动,佛手销售形势好,但‘掐尖卖’剩下的果子成了负担。”46岁的农户余静华告诉记者,好的果子被头几批电商挑走之后,农户只能再等新的收购,只要一天不收购完,精力就一直耗在那。最后,往往以较低价的佛手切片草草收场。转机发生在“统收统购”出现后。2018年,张子建带着工作人员上门收购。余静华至今记得他当时说的话,“阿姨,只要不是烂果,你这些满园的佛手,我们都会应收尽收。”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思想灵活、为人真爽,余静华愿意给他一次机会,结果令她始料未及,“兜底收购保住了农户的辛劳。这样的合作,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余静华种植有30多个佛手大棚,每年佛手利润超过30万元。她乐呵呵地说,这其中离不开“小张”的支持。7年过去了,张子建始终坚持“统购统销”模式,因这一模式结缘的农户累计有上百个。“我们做佛手电商直播,上下游链接是关键,解决农户销售端问题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张子建认为,拆分售卖带来的最直接成果,就是个性化售卖更具象化。客户既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产品,又可以根据成本出发,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比如,“瑕疵果”虽有泥点或硬疤,但品质过得去,且价格只卖一半,对价格有要求的客户也能欣然接受。这也是“统购统销”可持续的原因。创新场景,打磨核心竞争力上午9点多,在罗店镇金佛手果园共富工坊,工作人员们分拣、包装、直播,一派忙碌的场景。尤其是,直播间里开单提示音此起彼伏,直播屏幕滚动刷新着新的评论和点赞,后台订单数字不断跳动。每一天,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的金华佛手快件少则三四百单,多则上千单。走进直播间,佛手暗香浮动。玄关上摆放着佛手,有意无意地,带人进入雅致之境;茶台上置有净瓶,插有带枝佛手,营造出古意插花的雅韵;案头上摆有各色瓷盘,清供着姿态各异的佛手。主播正与网友热情互动,连带着沉浸式的佛手陈列环境,一并呈现在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眼前。“这种‘场景化直播’方式,是我们今年重点打造的一大特色。”张子建介绍说,搭建新直播间的初衷,就是想让顾客身临其境。与其空泛地说,不如直接把它们摆进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展示给大家看。除了场景的创新,佛手的玩法也在创新。以前,佛手主要以卖大果、黄果为主,从10月卖到来年1月。近年来,张子建尝试把销售季提前4个月,卖起清新雅致的佛手青果,并迅速打造成“爆款”。热爱潮玩的年轻人,最喜用带枝青佛手“插花”“水培”,营造“小清新”氛围。“盈盈一握”的小果,也成为不少文人雅士清供祈福、文房点缀的新宠。在工坊,张子建不仅是老板,更是“首席产品官”和“首席运营官”。佛手产品从采购到发货,再到售后,他全程把关。“经过行业内多年努力,金华佛手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这是一大利好。”他说,佛手主要有鲜果与盆栽两种销售形式。虽然盆栽销售增长显著,但他始终专注于佛手鲜果销售这个细分领域。对他而言,把擅长做到极致就是核心竞争力。“电商直播有红利期,但不会一直持续。”如何打破未来的运营瓶颈?张子建淡定地说:“研究市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不断创新求变。”来源:青农说丨张子建:以电商直播为金华佛手插上“云翅膀”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35:草根“电商人”闯出农特产品新路径

    教学案例 2025-08-21
    草根“电商人”闯出农特产品新路径李会武李会武是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村的一名普通村民,通过将传统豆豉工艺进行创新改良,创造出独特的豆豉小零食,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随着产业不断扩大,于2021年创建了施甸和美食品厂,2025年通过抖音平台逐步进行农特产品直播销售,逐步打开了施甸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新路径”。从务工归乡到手艺创业:逆境中的坚守与萌芽2019年的深秋,在外漂泊多年的李会武踏上了返回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村的路。毅然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决心在家乡闯出一片天。最初,他把目光投向了乡村儿童娱乐市场,投资建起了一个小型游乐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各地按下“暂停键”,游乐场刚开业不久就被迫停业。前期投入的资金如同石沉大海,李会武的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度陷入迷茫。但这份挫败并没有浇灭他骨子里的韧劲。在家休整的日子里,他看着自家腌缸里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的酱豆,忽然想起了母亲传给他的腌辣手艺。“小时候就跟着母亲学腌酱豆、萝卜丝,街坊邻居总说我家的味道最地道。”李会武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把自家腌的酱豆送给亲友品尝,没想到口碑迅速传开,周边村民纷纷上门来买。“一开始就是小打小闹,用家里的坛子腌,每天能卖个十几斤。”李会武回忆道。可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他发现仅凭家庭小作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他开始琢磨扩大生产,盘算着如何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2021年5月,他注册成立了施甸和美食品厂,虽然初期只是用自家的民房作为加工点,但这标志着他的“腌辣”事业正式步入正轨。他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从选料到腌制、晾晒,每一步都亲力亲为,确保产品味道正宗。从家庭作坊到规范生产:品质为王的升级之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逐渐显露出短板:产量不稳定、卫生标准难以统一、包装简陋影响销售。他意识到,要让家乡的产品走得更远,必须走规范化、规模化的路子。2024年6月,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施甸和美食品厂新厂房正式落成。为了让产品符合市场标准,李会武主动邀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从原料采购的溯源登记,到生产过程的卫生管控,再到成品的抽样检测,他都一一落实。“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必须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这是李会武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在长期的销售过程当中,他发现,传统的豆豉受众较小,且不易储存,导致销量一度难以打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悉心研究,最终研制出了“瓶装豆豉小零食”,结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不一样的路。规范化生产及产品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品质的提升,更是产量的飞跃。数据显示,新厂建成后,腌萝卜丝的月产量从原来的500斤提升到3000斤,豆豉的产品从以前的2000斤,提升到5000斤。各类特色产品不仅覆盖了施甸周边,还通过批发商进入了德宏、大理等地。截至2024年底,食品厂不仅实现了盈利,同时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年增收总额达28万余元,在家门口就为乡亲们提供了务工岗位。一位在食品厂务工的大姐笑着说。“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从线下到云端:电商赋能的破局之旅就在事业稳步发展时,2025年初产品销量开始进入瓶颈期,无论怎么拓展线下渠道,每月的销售额都徘徊在同一水平。看着仓库里堆积的产品,他夜里常常睡不着觉,反复琢磨着突破的办法。“要把产品卖向全国,就得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会武在电视上看到直播带货的新闻,心里豁然开朗。他意识到,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农特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主动拥抱新媒体,才能让施甸的“腌辣”特产走出大山。说干就干。2025年4月,李会武在抖音注册了“施甸和美食品”账号,开始了自己的直播带货之路。可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直播时,他面对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手里的产品介绍了半天也没讲清楚卖点,一场直播下来只卖出了5单。“当时特别挫败,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但他没有放弃,每天晚上收工后,就抱着手机研究其他主播的直播技巧,学习如何介绍产品、如何与观众互动,还请懂技术的年轻人教他用剪辑软件制作短视频。为了让网友直观感受到产品的品质,李会武带着镜头走进生产车间,展示无菌环境下的制作过程。渐渐地,他的直播越来越流畅,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从单纯的卖货到分享施甸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多的网友被他的真诚打动,直播间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施甸的特色豆豉,经过改良后做成这样的小零食,香脆可口,是追剧的好搭子!”在最近的一场直播中,李会武熟练地拿起产品介绍,屏幕上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如今,他的直播间人越来越多,月均销售澄浆糯米粉2000斤、排骨鲊1000袋、萝卜丝1000袋、豆豉饼5000瓶,销量有了质的飞跃。电商的赋能不仅带来了销量的增长,更让李会武看到了更大的可能。“现在每天都有新想法,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笑着说,看着订单上不断刷新的地址,他知道,施甸的农特产品正在通过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乡村电商“心”感悟:从一名普通村民到带动一方产业的创业者,李会武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无数草根“电商人”借助时代东风,让农特产品焕发新生的缩影。而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李会武和他的农特产品事业,正朝着更远的目标稳步前行。来源:【电商人才风采录】草根“电商人”闯出农特产品新路径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34:新生代青年“闯”进电商赛道

    教学案例 2025-08-21
    这个暑假,00后大学生张永“搬”到了浙江义乌,每天穿梭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饰品档口选品、砍价、取货,有时一天要跑几趟。这是张永开启电商创业的第二年,他目前是河南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为了兼顾学业和事业,经常郑州、义乌两地跑。去年这时,他还并不太了解电商行业,如今却已带领6人团队,在竞争激烈的饰品市场渐渐站稳脚跟,电商店铺的日均拼单量从最初的几十,到现在稳定在3000单以上。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一批95后、00后“闯”进电商赛道,开启“创业第一站”。这些年轻创业者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创新的运营理念,依托电商平台的政策扶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上下游产业链就业机会,带动就业良性循环。从小白到“全能型”选手,积累“实战”经验去年决定来义乌看一看时,张永心里并没底,他的想法很简单,“来见见世面、闯一闯”。张永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揣着2000元现金,从郑州坐绿皮火车来到义乌。鳞次栉比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自不同国家的客商……义乌的创业氛围超出他的想象。在各个商贸城转了几天,张永颇有收获。他把目光放在饰品这一品类上,“像发夹这类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复购率高,市场活力比较强”。瞄准目标的张永,很快在电商平台开了第一家店铺。00后龚琦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一条颇具挑战性的职业发展道路——和同学合作在电商平台经营项链、耳饰生意。创业不易,龚琦挖掘新款的同时,还要研究平台规则和营销活动,他几乎把每个电商平台都尝试了一遍,还亲自做了客服、运营、打包等工作。这种“全能型”实践,让龚琦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大学毕业后,郑磊磊进入一家电商公司做客服和运营店铺。后来他决定创业,并敏锐地捕捉到大头围帽子这一市场空白。“很多大头围的人在网上讨论,买不到合适的帽子,但当时没有专门做大头围(1525px-1550px)帽子的商家。”通过市场调研,郑磊磊发现,当时市面上帽子头围大多是1350px-1450px的均码尺寸,很多大头围消费者为买不到合适帽子而困扰。郑磊磊判断这个领域有前景,果断入局。从碰壁到破壁,爱拼才会赢创业没多久,张永打造出爆款产品向日葵发卡,这次“开门红”让张永信心倍增。然而由于缺乏对饰品行业季节性规律的了解,张永在春节备货上“栽”了跟头。去年春节前,张永备了不少货,本想节后延续销售势头,然而春节后产品迅速过季。面对库存压力,张永通过“搭配组合”方式,将不同单品和其他配饰组合销售,消化了库存。由此,他摸索出门道,“要把握市场规律,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同时打造多样态销售模式”。龚琦的店铺销量在创业初期一直不尽如人意,“屏幕都盯穿了,订单量还是不见起色”。龚琦压力不小,“如果一天不出单,场地租金就没法解决”。改变发生在去年母亲节前夕,龚琦挑选了一款珍珠项链,结合节日进行营销,销量大涨。这次经历让龚琦意识到,要结合具体时间节点,借助平台力量,实现产品销量增长。7月上旬,为推广新品,龚琦报名参加了平台一项推广补贴活动,受益于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惠商政策,新品销量快速增长,“每销售一件商品,官方补贴50%”。创业之初的郑磊磊陷入供应链困难。虽然大头围帽子细分市场潜力巨大,但生产这类特殊尺寸帽子的工厂很少。郑磊磊带着调研数据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跑了几百家档口,都被泼了冷水。在工厂老板们看来,“帽子一直做的都是均码,大头围尺寸的帽子做出来没人要”。郑磊磊接连碰壁,模具需要重新开模,起订量也有要求,一些工厂拒绝了他的需求。郑磊磊没有退缩,他找到位于上海的一家外贸工厂,这家工厂面向国外市场制作过大头围帽子,在春节前的生产淡季接下了他的订单。经过多次打样,他们确定了头围在1525px-1550px、同步调整帽深和帽檐弧度的大头围帽子样式。当这批专为大头围消费者设计的棒球帽正式面市后,市场反馈远超预期,预先准备的2500顶帽子很快卖完。郑磊磊开启预售模式,带着新订单重返工厂。在庞大的创业大军中,新生代青年展现出市场洞察方面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晓春认为,95后、00后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熟悉数字化工具,拥有超强的市场敏锐度,能迅速捕捉新兴的消费趋势。在经营方式上更为灵活、创新,善于宣传,打造极具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创造“爆款”产品。同时,这些青年创业者有独特的韧性,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从创业到创造,带动更多就业机会随着业务不断扩大,张永招聘了6名员工,分别负责客服、运营、仓库管理工作。张永意识到,要想长期良性发展,规范管理十分重要。他对仓库内的商品进行编码,让货物陈列更规整。张永还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参观合作工厂,让员工了解产品制造流程,“要懂产品,了解它的卖点,才能更好地销售产品”。目前,张永经营的店铺产品销量增长态势良好,他希望未来能提升产品的开发能力,做出一些小众独特的产品,借助拼多多平台发展机遇,把生意做大,扩展团队,“希望之后有能力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刘晓春表示,青年创业者为电商生态注入了创新活力。在产品层面,他们挖掘了消费者小众、个性化的需求,引入了许多新奇、潮流的产品。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一个电商创业项目往往能带动运营、客服、美工、物流等多个岗位的就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不可小觑。电商平台可以在多方面支持青年创业者,为他们的优质产品增加曝光机会,在电商规则、店铺搭建、数据分析、营销策略制定等方面提供培训,充分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机会。郑磊磊抓住了大头围帽子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制作了八角帽、贝雷帽等不同款式,颇受消费者青睐。其公司已陆续招聘50余名员工,合作的核心工厂也从1家拓展到5家。谈及未来发展规划,郑磊磊特别看重人才招聘和培养,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郑磊磊希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完善后,我们会考虑招聘更多应届毕业生,同时进行培训”。为保障产品供应稳定、售后服务及时响应,龚琦招聘了助理、客服、打包人员等多名员工,还与3家工厂达成长期合作,创造了就业机会,“平台为我们创造了稳定的订单,店铺就有利润,我们才能为这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龚琦期待今后继续扩大生意规模,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来源:新生代青年“闯”进电商赛道
  •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7:直播为桥,让非遗工艺跨越山海对话

    教学案例 2025-08-13
    缘起尼泊尔:一场邂逅开启的非遗之旅在大众直播带货追逐“爆品”的喧嚣中,贵州安顺姑娘石可人选择了一条“小径”——深耕小众的非遗手工艺。2016年,在尼泊尔旅行时,克什米尔手工羊绒披肩上的花纹瞬间击中了她,冥冥之中,她感到自己与披肩有着相契合的缘分。这份热爱,让她在2019年毅然辞去稳定工作,投身直播创业浪潮。母女搭档的创业日常:当非遗撞上直播专业是播音与主持的石可人,曾自信认为能凭借自身优势在直播界立足。而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镜头前的游刃有余,换不来观众的停留:连续直播两个多月才出第一单,直播间常常空无一人。偶尔闯进来的陌生人,询问的却是“需要买流量吗?”。幸运的是,她并非孤军奋战。母亲是她最坚实的后盾。母女二人形成了独特的配合模式:石可人在镜头前优雅展示非遗披肩的魅力;母亲则在幕后默默承担选品、打包,甚至用“蹩脚的中文”与印度供货商沟通。从空荡的直播间到如今的多平台运营,从生涩的讲解到娴熟的带货,石可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陪伴。更令人惊喜的是,原本默默忙碌的母亲,如今也勇敢地走到了镜头前。她们的直播间设在一方雅致的小院,蜡染饰品与披肩样品交织出非遗的韵味,偶尔来访的外国友人,总会被这些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这对母女用坚持与热爱,让非遗从寂静的角落走进喧嚣的直播间,也让世界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无限可能。   (创业者直播地)   (和外国友人的合照)破局之路:培训赋能与文化创新创业路上瓶颈不断:平台限制、流量焦虑、转化难题……为打破创业路上的瓶颈,石可人始终保持着积极求进的姿态。去年年底,她敏锐地抓住了安顺市黔中技术学校组织的网创直播课程这一契机,主动报名参与学习。仅仅七天的培训,便让她收获满满,以往独自摸索时在运营数据分析、专业修图工具等方面的知识空白,都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有效填补,为她的创业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她感动的是培训后的持续帮扶。授课老师潘婷老师极其负责。她会把每一场直播的详细数据及时发送给潘老师,而潘老师总能给予耐心细致的分析和针对性的指导。这些专业的建议,对于石可人不断优化直播策略、提升创业成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她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石可人与网创直播课程培训班同学合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位创业者的文化野心,贵州蜡染走向世界创业第五年,挑战依旧。疫情后经济环境变化,平台激增导致流量高度分散。“现在打开十个直播间,九个都在促销”,非遗手作特有的“慢节奏”在激烈的流量争夺中处于劣势。但石可人并未气馁,她的策略是“坚持直播,精进品质,静待时机。这份韧性,根植于她对克什米尔披肩文化的深沉热爱,更源于一个日益清晰的愿景:将家乡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¹,与古老的克什米尔披肩工艺相融合。从空荡的直播间到如今的多平台运营,从生涩的讲解到娴熟的带货,石可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陪伴。更令人惊喜的是,原本默默忙碌的母亲,如今也勇敢地走到了镜头前。她们的直播间设在一方雅致的小院,蜡染饰品与披肩样品交织出非遗的韵味,偶尔来访的外国友人,总会被这些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直播中介绍蜡染)未来愿景:让贵州蜡染走向世界舞台从尼泊尔街头的惊鸿一瞥,到直播间里日复一日的坚守;从一人一镜的艰难起步,到母女携手的温暖同行;从克什米尔披肩的热爱,到融合贵州蜡染的文化创新——石可人的创业之路,是一条用热爱编织、用坚持丈量的道路。她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一条条精美的披肩,更是一份守护传统工艺、连接东西文化的责任与梦想。正如她所坚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而她,正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世界之美,在小小的直播间里,绽放出穿越时空的光彩。来源:创业之星 | 黔中母女创业者石可人:以直播为桥,让非遗工艺跨越山海对话 (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