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6:航拍镜头里的多彩创业路

    教学案例 2025-06-20
    兴趣点燃创业火种大家好!我是创业者黄彬...” 视频里,这位来自毕节市七星关区普宜镇的33岁青年,笑容质朴而自信。大学就读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他,毕业后按部就班地做着广告设备维修的工作。然而,一颗渴望突破的心,让他在2011年选择了创业之路。那这条路的契机是什么呢?是早已埋下的热爱——摄影。“我是2011年开始接触摄影的行业,一开始纯粹是兴趣使然,”这是采访中,黄彬坦言说到,“那时候的他自己也没想到,能成为自己未来的职发展方向,但正是这份源于热爱的坚持,为他的创业之旅。(手握自己的热爱)(黄彬镜头下的动物)多元业务,稳健前行黄彬的创业版图并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他的项目涵盖了手机销售与维修、监控安防、广告设计,以及他深爱的视频拍摄与制作(尤其是航拍)。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后面由于业务发展短期内的员工也有几十到上百人随着时间推演,也并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合作伙伴,黄彬的事业稳步发展。“年收入最高的时候能达到70万左右。”这份成绩,是对他辛勤耕耘和敏锐市场触觉的最好回报。(创业者黄彬的手机维修店)(黄彬镜头里的云海)拥抱变化,学习赋能时代在变,创业方式也在革新。各个短视频平台越来越火爆,在2023年10月,注册了个人抖音账号与视频号,通过分享作品和摄影日常积累粉丝基础,黄彬回忆起说:“在抖音平台的运行中也会遇见很多事情,由于不懂一些平台的运营,会导致发出的视频被下架、会莫名的违规、辛辛苦苦拍摄的视频浏览量很低、粉丝增长的速度很慢”这些问题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毕节市七星关区黔灵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织的【网创直播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巨大,”黄彬说,“我开始更系统地思考创业路径,学习如何经营和管理账号,如何招商引资、争取创业扶持政策,整体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习,成为他创业路上持续前行的加速器。(网创直播培训班)双职并行,热爱为帆创业十余年,黄彬其实并非一个“纯粹”的全职创业者。为了生计也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同时还在毕节市财贸学校担任专业课科任老师。在教育事业上,黄彬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总是能驱散学生心头的阴霾,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他的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能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双肩挑的重担下,支撑他克服无数困难的,正是那份对摄影深入骨髓的热爱。“我很喜欢航拍”他的话语中充满热情,采访中他说:“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家乡熟悉的景色,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那种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的视觉张力,每一次看都让人震撼”。对他而言,摄影早已超越了创业项目的范畴,成为他“循规蹈矩的生活里的心灵出口”。“所以与其说我热爱的是摄影,应该说:“我热爱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份热爱,是他穿越创业风雨最强大的精神内核。(黄彬与学生合影)(黄彬获得2024年度“优秀教师”)
  •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5: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乡邻共致富

    教学案例 2025-06-12
    返乡创业巾帼筑梦向国玉的乡村振兴答案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42岁的向国玉正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的经济版图,这位曾在江苏经营商贸公司的创业者,2022年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回归家乡,以“生态养殖+非遗加工+电商销售”的创新模式,打造一条年产值近600万元的农食品产业链,让乡村资源转化为振兴动能。(企业版图)从都市到乡野一场关于初心之路2001年便外出务工的向国玉,早已在苏州站稳脚跟,2012年开办大理石批发店,2015年成立商贸公司,但是当看到家乡丰富的资源未被充分挖掘,乡亲们守着肥沃土地却难有富足生活,内心满是触动。这种对乡土深深的眷恋,驱使她想要为自己家乡做些什么?采访中她说:“创业是自己回报家乡的一种方式,这个土地养大了她,她希望通过产业发展,为家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家乡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让更多人知晓,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外的十几年她完成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在2022年,她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电商运营的经验,毅然返回家乡,创办“贵州罗福尧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向国玉创办的企业)(向国玉企业经营产品部分展示图)从 “手机变农具” 到“流量变销量” 的逆袭向国玉曾说:在外地很多年,但是发现市场上的猪肉没有自己老家的好吃,也发现人们逐渐开始追求健康品质的生活,于是决定回来通过电商的方式将家乡的猪肉卖出大山,也让别人尝尝贵州农村的土猪肉,这是向国玉选择回家创业原因之一,那如何开展自己这个想法呢?向国玉的创业版图是以“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为核心,构建包含种养、加工、营销的产业链,三线作战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前端种养筑牢根基:自建 3 个生态黑猪养殖基地,采用 "酵床养殖 + 林下放养" 模式,不添加饲料,按照猪的正常周期来养,这样猪肉更紧实,口感更佳。年出栏量突破 600 头;联动 32 家农户成立合作社,建立可追溯的原料供应体系,让土猪养殖成为农户增收 "聚宝盆"。·加工升级激活价值:3500㎡标准化工厂内,非遗技艺传承车间(腊味系列)、即食产品无菌车间、冷链仓储中心三条生产线齐运转,通过 SC 认证实现 22 项质量管控,让 "土猪肉" 变身 "标准化商品"。·营销创新打通市场:打造 "传统腊制品(55%)+ 休闲食品(30%)+ 特色菜(15%)" 产品矩阵,借力天猫、淘宝、抖音等平台,2024 年总营收 586 万元,线上渠道占比达 55%,直播电商成增长引擎。采访中曾问过她:为什么会选择直播带货呢?她说:“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种短视频、直播带货无缝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经常刷到一些直播带货,这给她很大的启发,对于推广家乡的产品,直播带货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能更好的推广家乡的产品。”后续机缘巧合下2023年向国玉通过政府组织入选,参与【直播创业培训】,在本次的创业培训中,通过讲师的教学和自己实际模拟,再构建“流量运营+品牌打造+供应链管理”。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学习线上销售模式并组建 7 人新媒体团队,带动7个村集体开通抖音企业号,培养农民主播成功孵化 “腊味西施”“ 猪肉荣 ” 等乡村 IP。同时开发 “网购・同城商城”,实现“基地直播 - 线上下单 - 同城配送”闭环,线上销售额占比从 12% 跃升至 55%,客单价增长83%。数据的增长是给她给自己最好的回报之一。(向国玉培训时期照片)(直播带货图)振兴答卷一组数据背后的乡土情怀“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好日子”。创业过程中企业固定岗位 28 人(含 6 名返乡大学生),季节性用工达到 35-50 人,合作社农户户均年增收 4.2 万元。较初创期产能提升 300%,损耗率从 25% 降至 5.8%,现代化管理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向国玉的脚步不止于此,近期正在申报市级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龙头企业。未来准备和毕节院校达成合作共建直播基地,推广当地的农产品,让当地的农产品真正走出大山。向国玉用自己实际行动,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从长三角到黔北山区,她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 “讨生活”“到 “谋发展”的跨越,更用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女性创业者的责任与担当。(贵州罗福尧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毕节市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签约仪式)文章来源:【创业之星】返乡创业巾帼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乡邻共致富(第十二期)
  •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4:68% 差评到五星好评,一碗汤圆的 “去油腻” 改革与云端逆袭

    教学案例 2025-05-16
    不知大家可曾留意,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近年来总能看到汉服出街、绒花用于影视妆造加以点缀、苏绣的展览总会聚集一堆游客的景象,这些非遗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也会有人想到在弘扬这些文化的同时,将它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给予自身事业的一个提升。这次的嘉宾合作的非遗文化是让大家想不到的食品类——毕节非遗传统手工汤圆,这位“美厨娘”又是如何走上这样的创业之路呢?“坚守与传承”优秀贵州巧厨娘的匠心传承之路王杨敏是毕节当地一名普通的生意人,她家的老聂百年传统工艺食品店从爷爷辈一直到现在传到他们手里。如今她作为第四代传人正系着靛蓝蜡染围裙,在氤氲的蒸汽中延续着家族传承。秉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一直采用传统的手工磕面方法,坚持初心,从未改变,也拥有不少老客户。她家的汤圆主要使用的是东北黑龙江五常糯米,做出来的口感细腻软糯,面粉分为高粱面、黑白糯米面,原料使用的都是优质面粉,制作出来的汤圆无论是口感、味道都很不错。值得一提的是,毕节非遗传统手工汤圆在2021年12月由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这份认可背后,是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的准备,王杨敏也在2022年黔货出山活动中获得“优秀贵州巧厨娘 ”荣誉称号。“困境与转型”直播赋能,实现“云端转身”尽管这家店铺拥有一批忠实的老顾客,并且在春秋冬季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销量,夏季却总是销量惨淡。90%的订单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更严峻的是,年轻顾客占比不足15%,"00后"消费者调研显示,68%认为"传统汤圆太油腻""缺乏新意"。王杨敏望着仓库积压的糯米粉忧心忡忡:"总不能让百年老店变成季节性景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做过新的尝试----季节性单品火草粑,不过最后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所以此次,她怀揣着通过学习增强产品推广能力的愿景,希望能让自家农产品突破季节限制,赢得更广泛的认可。恰逢黔灵女培训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专注于创业直播培训,有力推动就业与创新。她敏锐地把握住这个黄金机会,积极参与了网络创业培训(电商版)和(直播版)两门课程,旨在深化对直播营销策略的理解,掌握引流技巧,拓宽客源渠道。通过这次精心设计的学习之旅,她也从中学习到:1.相比传统零售,电商和直播带货往往具有更低的启动和运营成本。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可以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市场曝光度。2.电商和直播平台提供了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渠道,不受地域限制,有助于扩大客户基础和增加销售额。 “破茧成蝶”非遗汤圆网销拓疆文化使者寰宇传香 现在通过网络销售,她的汤圆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不再拘泥于当地市场。王杨敏去做这些,她不仅期望能提升自身店铺销量,带来更大收益,更渴望能有效提升非遗汤圆这一传统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叩开中国乃至更广阔市场的门扉,让众多食客不仅能听说,更能亲口体验这份源自中国的传统美味。在她看来,电商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文化传播的新领域:"当外国食客透过透明包装看见汤圆上手工捏制的细密纹路,这就是最生动的中国文化课。”她的愿景,是让非遗汤圆成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品尝中感受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进而增进对中国丰富文化遗产的理解与欣赏。来源:【创业之星】弘扬非遗文化,助力“黔货出山”(第十一期)
  • 网创(直播版)教学案例33:从线下滞销到云端畅销,新能源企业的数字化逆袭之路

    教学案例 2025-05-16
    时代浪潮中的转型抉择1988年出生于浙江丽水青田的邹汶津,自幼浸润于浙商敢为人先的创业氛围中。2011年步入职场后,她辗转上海、苏州等经济活跃城市积累经验,2018年选择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东关乡开设超市,开启首次创业尝试。这次经历让她敏锐捕捉到西部地区发展的新机遇,也为她后续投身新能源领域埋下伏笔。2020年,邹汶津迎来人生转折点。她与父亲共同创立贵州贵燃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珠海格文电器。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推动下,公司正式落户当地工业园区。彼时,国家"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生物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分支被纳入战略规划。邹汶津抓住政策红利,将公司定位为新能源新型生物质能研发商,主推"贵燃1号环保燃油"——这款通过国家认证的清洁能源产品,凭借可定制化热值配比的技术优势,逐渐替代传统液化气、柴油等燃料,覆盖餐饮、工业、采暖等多场景需求。破茧成蝶的数字化突围创业初期,邹汶津沿用传统线下销售模式,但在2023年参加毕节市鑫泰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直播创业培训后,她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为期七天的课程里,她系统学习了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数字营销方法论,更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深度交流,意识到新能源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广阔前景。培训结束后,邹汶津立即着手打造企业官方抖音号。初期试水并不顺利,连续两个月直播零成交的困境曾让她备受打击。但她坚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优化产品话术、调整直播时段、分析用户画像,逐步建立起"技术科普+场景演示"的内容体系。随着对平台算法的深入理解,账号逐渐积累精准用户群体,线上销量实现从零到百的突破。这场数字化转型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让偏远山区的环保燃料通过云端触达全国市场。 扎根黔地的生态经济答卷经过五年深耕,贵州贵燃能源集团已成长为区域性新能源标杆企业。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毕节建成163个乡镇服务站,直接带动200余人创业就业;七星关区6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内,53名员工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已申请多项专利并完成市场准入备案。其环保燃油产品年服务超10万户家庭,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面向未来,邹汶津的规划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2025年3月,公司将启动餐厨垃圾循环再生项目,通过与地方餐厨处理中心合作,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原料,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个;同步推进的"新能源法"响应计划,计划于2025年8月前实现技术落地,构建"回收-转化-应用"的闭环产业链。 "繁荣地方经济,改善百姓生活"——这句创业初心正转化为现实图景。从浙商精神的传承者到黔贵大地的建设者,邹汶津用清洁能源之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答卷。来源:【创业之星】从浙南山区到黔贵大地的绿色能源拓荒者(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