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的“二八效应”愈发明显,无关爱好的内容创作者就洗洗睡吧

    热点聚焦 2016-05-30
    摘要: 内容创作的最大动力来自于爱好。互联网工具让每个拥有爱好的人都可以创作并与共同爱好者建立连接,产生互动和经济价值。据某机构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报告,1500万微信公众号中,前500强每日PV占比10%-20%,而剩下的80%以上被剩下的1400多万公众号瓜分,马太效应明显。此外还有许多数据证明,微信公众号流量主的收益普遍下滑。超过3成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停止更新。这一切坏消息让很多人得出结论——内容创作者的春天已逝。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一系列坏消息背后发生了什么?首先,内容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一系列坏消息都基于微信公众号,这是目前内容创作最主流的平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已经过去5个年头,这5年里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从0增长快速超过1500万。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为7.6亿。我们做个不严谨的计算,微信公众号数与月活跃用户数的比值为1.5/76,这意味着每76个微信用户对应至少1个公众号,如果这76人都阅读这一个公众号才可以产生76次阅读。按照经济学规律,这是典型的供求关系失衡,简单讲“作者太多读者不够用了”。这也意味着后来者、未获得海量粉丝的公众号都失去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消费无聊内容到消费专业垂直内容。娱乐、八卦、段子、情色、无聊、鸡汤这是当前内容消费的主体,但无聊过后人们还是希望阅读有价值内容。只有“专业垂直内容”为读者带来了价值,比如,一些营销号教读者营销知识、一些生活小窍门的号让居家达人学到妙招、一些医生开设公众号传授健康知识......所以消费无聊内容够了,很多人开始寻找这些可以为自己工作、生活带来价值的内容。以我自己为例,磐石之心专注于“解读互联网的未来”,这种鲜明而直接的定位会吸引一大群互联网爱好者、从业者、营销人关注,并持续阅读。所以阅读量、粉丝数都逆势持续攀升。第三方面,新媒体平台抢夺市场。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天天快报、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以及大量直播平台纷纷崛起,它们正在分流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内容创作不等于内容创业现在很多唱衰内容创业的文章都将内容创作与内容创业混为一谈。磐石老师希望能够给出更加精准的定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这个行业的未来。内容创作与内容创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内容创作,是指一个有某方面特长的作者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将优秀的内容制作出来,但是并不过分考虑内容的传播、变现等无关乎内容之外的任何事情。内容创业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在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传播,相比内容好坏,他们更关心的是流量与收益。如果说内容创作是一种技能,那么内容创业则是一种商业模式,所以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内容创业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靠微信公众号早期红利完成粉丝原始积累。在公众号发展的早期,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个人纷纷搭建大量公众号,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然后组建编辑团队,制造内容,构建庞大的公众号矩阵,公众号之间相互推广获得粉丝。利用微信公众号早期的巨大“红利”,许多公众号迅速完成了粉丝的原始积累。然后向企业销售商业软文发布、硬广。第二类,依靠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内容创业。也有大量媒体人开设公众号、媒体号。然后利用在媒体里建立的企业关系,专业撰写技能,从企业手中拿到商业软文订单,依靠软文获得收入。这也是目前一大批自媒体创业者的生存方式。这些内容创业者不需要有大量粉丝关注,他们创业的基础在于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三类,依靠资本的力量进行内容创业。还有一些内容创业公司,依靠资本推动实施创业。比如,逻辑思维、一条、二更、一些网红等等。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些企业可以招募大量的人才,像专业的电视台、影视公司那样进行大制作、大包装,还可以花钱购买粉丝,花钱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做品牌推广。他们主要依靠硬广、会员费等获得收入,抢的是传统媒体的饭碗。第四类,名人利用个人影响力进行内容创业。名人,本身就有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可以轻松为其带来粉丝。比如,吴晓波、高晓松、老梁等。他们本来就是名人和读者群体,在新媒体上同样可以迅速获得大量粉丝,加之专业制作的内容、社会认同感,让内容极易被分享,观点极易被讨论。他们的收入方式有广告、平台佣金、电商销售等等。内容创作与金钱的辩证关系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王小波的杂文《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但并非特意喜欢穷熬,如果说安于清贫,安于住筒子楼,安于营养不良是有点变态。”王小波又对知识分子该干什么提出了看法:知识分子就该创造精神财富。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作出来放到网上就会被阅读,不再是手稿、日记压在箱子底下发霉的年代了。既然阅读就会影响到读者的认知,因此称作知识分子是不为过的。以前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工作。王小波在专职写小说前在大学里教书,因此有学校发的工资。所以写小说只是个人爱好,也可以不过分考虑收入。后来小说出版,成名了,依靠稿费、版税收入颇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一名军人,也有部队发的工资。他创作小说也是个人爱好,并非以赚钱为目的;但是当小说销量很高,莫言的版税收入也大幅增加,在作家收入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鲁迅先生,一生靠大学里做兼职老师的工资和稿费、版税生活,据说也是收入不菲。一些网络小说作者同样也登上作家收入排行榜,依靠读者付费、版税获得收入。郭敬明还成了作家里的首富。因此,搞内容创作的很多名人都依靠稿费、版税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让子弹飞》中有句经典台词:我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也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站着赚钱的张麻子、跪着赚钱的汤师爷。我上面举例子的几位知名作家,都是“站着把钱挣了”的内容创作者代表。微信、媒体平台也希望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站着挣钱的机会,比如,广告、打赏。但是广告和打赏都与流量息息相关,而流量意味着粉丝数,只这一个指标就难倒了90%的微信公众号。更何况还有内容的水准,所以大量内容创作者只能“跪着”挣钱。某机构关于“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最缺什么?”的调查显示,有高达46.4%的人认为缺钱。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收入来源靠什么?”的调查显示,有32.25%的人依靠软文收入,35.29%的人依靠广告,收入微薄。显然,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为了生存就必须“跪着”赚钱,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为了金钱,发布虚假、夸大、诽谤、恶性竞争甚至是诈骗类信息。这些信息在社群这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中不停地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比如,魏则西事件、嫖娼死事件,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掩盖了真相。其次,为了金钱,大量公众号采取抄袭、洗稿、拼凑的方式快速输出内容。以标题党、耸人听闻的标题以吸引阅读。这让本来就堪忧的版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加之目前的原创保护仍不完全,原创者得不到利益与尊重,这无疑是劣币驱逐良币,涸泽而渔。再次,为了金钱,无聊、情色、耸人听闻信息疯狂传播。目前,直播平台上有70%的内容都涉及情色,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最大的是娱乐、情色、无聊、耸人听闻内容。之所以这些无聊内容如此有市场,因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需要释放,阅读有价值的信息太累,不如消费点无聊的东西来的刺激。所以当前的内容生态已经不奢望谈“创造精神财富”了,别捅出大乱子,别影响社会安定,别成谣言传播“圣地”就谢天谢地了。内容因爱好产生最后,我对内容创作的未来趋势做几个简单的判断,希望对那些非机构、无企业关系、无名人效应、无风险投资的普通的内容创作者能有帮助:首先,专业垂直内容创作者将迎来春天。互联网赋予了创作工具、连接工具,大幅降低了组织的成本,这意味着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将专业的知识、经验做成内容,与需要这些内容的读者分享,并收获读者的打赏、服务收益以及平台广告推广收入。比如,营销人、医生、老师、工匠、专业评论人、绘画高手、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将在业余时间里为读者创造价值,以“云人才”的形式为企业、个人、机构提供内容、服务,并获得收入。这是属于未来的企业组织模式。其次,小众内容创作者忘记金钱回归初心。我相信所有内容都会有读者,只要你抱着以爱好来创作的初心,而不是为了金钱的目的,你总是可以在内容创作中找到快乐。比如,做一个公众号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给亲友阅读,让孩子长大后看自己的成长历程,这都是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内容因爱好产生,一切都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再次,网红们的生命周期最为短暂。网红,多大多数只为赚钱而生,这也注定了它们只是昙花一现。既然是“红人”,就一定有冷却的时候。历史只会记住一个人创造,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因为有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我们知道贾宝玉、林黛玉是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郭德纲说,相声是一门艺术,关键还是演员的能力。明星是网红的一种,有些人因相貌出众而成为偶像,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作品,有些人却可百年流芳。她们之所以被记住,正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出色内容,比如,影视作品、歌曲、书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世界正在发生的改变,那就是城市生活压力巨大会刺激情色、无聊、娱乐的消费,因为人们需要通过这些简单无脑的方式释放自己。所以无聊这门生意正当时,可是真正可以留下印记的绝对不是无聊!最后,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社群。许多拥有共同爱好的人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小群体,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而小众内容在社群中却倍受欢迎。比如,一群爱好养多肉植物的网络社群,可能就是由一位多肉植物爱好者通过自己撰写的相关文章而聚集起来的。她在自己的媒体号上分享关于多肉植物的养殖经验、技巧,这种小众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毫无意义,而对于这群爱好者来说他们会篇篇阅读和讨论。所以我一直认为,内容创作的最大动力来自于爱好。互联网工具让每个拥有爱好的人都可以创作并与共同爱好者建立连接,产生互动和经济价值。20世纪艺术界很有名的人物安迪·沃霍尔有一句名言:未来每个人都会变成15个人眼中的名人。这句话正是对社群时代,阅读方式变革时代的最好诠释,你只为属于你的那15个读者写作,你就是那15个人眼中的名人,你会获得这15个人的尊重。你可能没有资本、名气、员工、企业关系,但是你一定有爱好或者专长。那么就先找到与你共同爱好的15个人吧,然后将爱好变成内容,与他们分享。那么找不到爱好,没有差异化,没有专业技能,没有鲜明定位却又一心想靠内容创作赚钱的公众号别再浪费时间了,关了吧,洗洗睡。
  • 曾学庆:除了微商 社群经济还可以这么玩儿

    热点聚焦 2016-05-27
        未来5-10年,如果有一家企业超过今天的阿里、京东,这家企业一定不是销售现在的这种商品,销售可触摸的比如衣服手表等等,这家公司很可能是一家销售时间、知识、情感和服务等虚拟产品等平台。互联网除了对各个行业起颠覆作用外,还将给每个人带来新的机会,而新媒体和社群是互联网时代赋予我们的工具。    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互联网、新媒体和社群经济相关话题,由于大家并非互联网从业者,所以今天仅仅就宏观方面探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预备道路。  我极少参加演讲,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写作和社群方面实践。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创业者、社群创始人乃至海外华人,都直接或间接受我思想影响。所以说,我今天演讲的形式可能不是完美的,但希望演讲内容是完美的。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互联网是一门工具还是一个时代?  每个时代拉开序幕是以一种工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前提的,我们对比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来说明这个问题。  10000年前,原始人类发现野生小麦可以种植,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农作物,开展畜牧业。在这之前,人类是以采摘野果为生,自由的迁徙,之后人类逐渐开始定居生活,进入农业时代。发明青铜器、铁器、发明牛耕技术、纺织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农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农业时代的财富万倍于原始社会。  到了18世纪60年代,人类迎来一个大变革,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意味着机器动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进入一个机器生产时代。紧接着,人类发明了火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器设备、煤炭和钢铁得以广泛使用,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又是农业时代的一万倍。  在农业时代,中国曾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GDP曾一度占全球50%以上。而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后,几十年时间就远远超过中国,成为全球霸主,200多年里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为什么领土面积只有中国1/40,24万平方公里的英国,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让这么庞大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因为这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两个时代之间的较量。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副总统提出了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美国政府花巨资2000-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建立信息基础设施,这意味着美国引起了一场新的革命,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因为美国抓住了时代机遇,很有可能在今后100年,美国继续引领全球经济,目前全球主要互联网公司都在美国,比如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占据8家,中国占据2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技术力量强大,用户是全球的,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主要依靠庞大的人口。  工业时代的产值是农业时代的一万倍,互联网时代的产值也将是工业时代的一万倍!(刘少丹语)    互联网将颠覆一切行业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遍地的工厂和贸易公司是我们经济的主体,而这些公司近年来遭遇经济危机,经营困难,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到互联网。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深受互联网影响,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互联网。我来到加拿大,在多伦多这个城市,看到很多中国同胞,我们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有的人估计在看大众点评网,在网上看餐厅推荐菜品;有的人可能在携程网预定机票;有的人可能在发朋友圈,推销自己。而加拿大的居民,他们在相互聊天或者看报纸。  我认为,这不只是双方餐桌文化的差异,更多是两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手机不离手,就代表我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居民,而报纸不离开,代表加拿大人处在典型的工业时代生活方式。  十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去网吧玩电脑被父母斥责,那时候,互联网还是非常边缘化的事物,不被人们重视,父母认为孩子接触网络就是学坏。而今天,在座的父母,你们是否还持有这种观念呢?  今天没有人不重视互联网,所有政府领导、国企领导、企业家、创业者都要去学习互联网,任何行业不加互联网,一定被淘汰。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些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餐饮=大众点评、美团 ……  互联网+旅游=携程、去哪儿网 ……  互联网+出行=uber、滴滴 ……  互联网+酒店= air bnb、途家 ……  我介绍下airbnb,这家公司的全称是Air bed and breakfast/气垫床和早餐。两个创始人毕业时候生活拮据,付不起房租,有一次会议上,他们发现很多年轻人来参加会议,而酒店都订满了,并且价格很高。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客厅放置气垫床出租,并且提供免费早餐。这就是公司的起源。然后,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做这种生意,很多人都有闲置的房间,可以提供出来供其他人居住,这样在全世界旅行的人,不仅可以节约一笔住宿费用,而且可以认识当地的朋友。如今airbnb已经影响了全球酒店行业,估值超过了希尔顿酒店。  上面的互联网企业,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创造了天价估值,并且对行业产生了颠覆式影响。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后,估值150亿美金;携程和去哪儿网合并后,估值200亿美金;uber一家公司估值500亿美金,苹果公司刚10亿美金入股滴滴打车,这两家公司,没有拥有一辆出租车,没有雇佣一个司机,居然打败了全球的出租车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匪夷所思”的项目和公司。  比如在互联网上销售时间、知识、情感的平台。我本人也在销售时间,微信朋友圈很多好友,在线约咨询收费一千,线下茶馆喝茶收一万一次。 有互联网公司,把很多我这样的行业领袖、专家放在一个平台上,销售我们的知识,买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选择行业导师,然后在线下咖啡店约见面。  在08年的时候,我称之为淘宝时代,那时候有人在淘宝上卖时间,当时有个新闻事件,“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被热炒,这个在当时看来就像一个笑话,一个新闻事件。但是,今天中国的时间销售公司已经很多了,在上海地铁里都是他们的广告,今后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自己的时间。  未来5-10年,如果有一家企业超过今天的阿里、京东,这家企业一定不是销售现在的这种商品,销售可触摸的比如衣服手表等等,这家公司很可能是一家销售时间、知识、情感和服务等虚拟产品等平台。  我的个人转型/介绍  有没有一家企业足够强大,可能不需要互联网,不会被互联网所改变?假如有一家企业,全球盈利能力第一,看起来和互联网全不沾边,这样的公司是否会被互联网所改变?  这就是我的上一家任职的企业,中国烟草。我从学校出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烟草从事营销管理相关工作,是中国烟草从高校里引进的最年轻的一批人才。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中国烟草15年上缴税收和利润总和是11500亿,同年中国石油利润355亿,百度、阿里、腾讯的利润是337亿、243亿、406亿。可见中国烟草利润之大,就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纳税记录里,上海烟草排名第一,并且超过后面排名20家的总和。  清政府时期和英国做贸易,出口丝绸、茶叶、瓷器到英国,贸易顺差。但是英国出口鸦片到中国之后,就扭转了贸易差额。引发了第一次贸易冲突,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就是一个产品导致的国家战争,鸦片和今天的烟草,实际上是性质差不多的产品。可见烟草的强大。  即使这样的企业,也都在转型互联网。烟草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建立网络订烟系统,目前烟草网上订烟系统新商盟,已经覆盖了所有零售户。而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时代,烟草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建立自己的品牌俱乐部,在社交网络推广品牌。  当我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就离开了烟草,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越是庞大的企业越是难以转型。当我离开之后,就把自己投入到一个转型时期。  我的转型是艰难的,也是成功的。经过两年的默默耕耘,在16年,开始给很多高校的总裁班做社群指导,给全球性的一些社群顾问,在国内权威媒体,比如长江商业评论,人大经济论坛、华夏基石等头条推荐我的文章。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普通青年在短期内取得成就呢?在一个传统的金字塔结构的社会里,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几乎不可能的。赵本山取得的成就,是因为他多年上春晚,能上春晚的是一般人吗?除了非常强的实力之外,还需要非常的社会资本。而今天在社交网络上诞生的明星,比如papi酱,她就相对比较草根,她不需要上春晚,也不需要多少社会资本。  而我取得这些成就,就是因为我站在时代的肩膀上,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两个工具:新媒体和社群。  新媒体和社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工具  过去我写了4篇阅读量千万的文章,其中3篇是关于互联网和社群的,读者集中在创业者、企业主。有了这些精准的关注者之后,如何产生更实在的价值呢?过去我们没有好的办法,过去就是卖广告,卖流量,或者明星模式通过经纪公司运营。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建立社群。在这么多读者多情况下,有千分之一的读者会进一步到我个人微信来,而我又没有精力能够维护上万个好友,那么,我就通过微信群的方式。我建立过一百多个付费的群,收费从10元到1万元一个人。这就是对粉丝的一种筛选方式,不同的收费标准可筛选不同的粉丝层次。  假如我们拥有100个群,一个群算100人,就是10000人,如果对这一万人收费一人一百,就是一百万。但是,这一百万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价值,社群经济的价值在于后端。就比如我们今天的加拿大研讨会,在座4000多人,机票5000一张,那么就是2000万,这2000万只是一个开端,更大的消费是大家在加拿大的住宿、餐饮、购物消费。  在我们社群里,也是这个道理,除了入群收费,我们还有产品消费,当群里有项目产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众筹产品,入股一家创业公司。社群的收入途径是多方面的。  职业群主意味着社群经济时代来临  因为运营社群的缘故,我拥有了多方面的身份,职业群主、自由作家、咨询顾问等。这些身份里,职业群主的身份很有意思,职业群主标志着社群经济时代的到来。就像工业革命后,职业工人的产生一样,如今产生了一些职业群主。  为什么职业群主可产生呢?  因为我们依托了社群工具,主要依托微信生态圈。社群工具可以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线下的是实体空间,线上是虚拟空间。而互联网诞生以后,社群的线上工具进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在线社区/博客  在线社区+群组  微信生态圈  在第一阶段,意见领袖可以在论坛和博客等地方发布言论,吸引粉丝,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寒。韩寒后来通过影视出版获得了经济价值。这个时期的社区特征,是单向传输内容,粉丝只能观看明星的内容,他的个人言论在海量信息里石沉大海。  第二阶段,有了群组功能,比如qq群,淘宝站内的阿里旺旺群,yy群等等,粉丝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在一个群组里交流讨论,这个时候社群的雏形形成了。  但是,前面两个阶段都是基于PC互联网的,显著特点是使用频次低,因为电脑携带不方面,人们不可能随时在论坛。而微信生态圈的建立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基于手机端。手机随时携带,所以,我们现在使用微信的频率是过去的几十倍。这个时候的社群,人们是随时随地在线,随时互动。另外,由于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完善,所以社群经济的价值就越发明显了。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十多年,完成了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我们才能够搞社群经济。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是农民,家里有多余的农特产品,但是无法产生收入。于是,政府出钱村民合作修公路通向城市,有了公路之后,农村的产品可以运输到城市去。到了城市,我们还需要一个集贸市场。在这个集贸市场,我们集中交易,人们固定时间到集贸市场选购。我们还需要一个交易规则和支付货币,就形成了一个商业系统。  对比来看,在互联网上,新媒体的功能就是公路,负责把客人带来,汇集一批顾客。而社群就是集贸市场,把顾客集中在一个地方。而移动支付则为交易提供了手段。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社群经济就大行其道了。  微商是社群经济冰山一角  我们再来观察过去2年兴起的微商现象,微商之所以能够兴起,得益于微信生态圈。没有微信就没有微商。全国至少千万人从事了微商行业,做的普通的,一个人收入一两千,做得好的,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销售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到数亿。  为什么微商这样一个群体,平均学历很低,社会资源有限,他们却能够取得成功呢?这就是因为他们借助了新时代的工具。微信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几个核心功能,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  朋友圈和公众号是微商的媒体工具,朋友圈更像自媒体,而公众号更像新媒体。有了媒体,微商可以吸引粉丝,吸引顾客。而微信群又可以变成微商团队的协作工具,这个群就是他们的办公场所,一个不需要支付租金的云协作办公场所。  社群经济三种主流模式  微商只是社群经济的冰山一角,过去我给全国上千个社群做指导分享,总结出社群经济的三种主流模式。  一、入群收费模式  二、产品型社群  三、社群孵化器  入群收费是比较常见的,还有太多群不敢收费,我认为不敢收费是比较懦弱的,或是是受互联网免费思维影响太深。当人人都免费的时候,实际上重要的不再是金钱,而是人脉和信息的有效性。在这个人脉过度,信息泛滥的时代,建立一个收费群,提供更加靠谱的人脉,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是完全可以收费的。  收费社群很多,我自己过去建了一百多个收费群,临时讲课群我收费很低,一个群一百人,AA付款20元也是2000元,这样我讲课总感觉舒服些。长期的群,收费一千起,企业主收费一万。做的比较好的收费社群,有罗辑思维和正和岛这样的,前者是大众的社群,收费从300/1500一年,后者是知名企业家社群,收费3万一年。目前正和岛仅仅靠会员费就足够支撑运营费用。  我认为直接向社群收费应该是应该提倡的,我不太认可免费思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360杀毒软件的确是免费,但是,消费者却要为其他东西买单,羊毛虽然出在猪身上,但是这个猪一定在心里算计怎么吃掉这头羊,节约了羊毛损失的可能是羊肉!百度免费带来了什么?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  社群经济的第二种主要模式,是针对社群成员提供产品/服务,这被称之为产品型社群。简单举个例子来说,你建立100个水果吃货群,也可以叫水果俱乐部,定期在群里团购新鲜水果。类似的,可以建立奢侈品群、旅行用品群、读书会群等等。这些都是有形的产品,我们还可以提供服务,比如培训课程,营销群、管理群、心理学群等等,这些都可以针对社群成员收费,可以一次付费,也可以收会费,提供长期服务。  社群经济不只是把消费者聚集一起,赚他们的钱。而是可以把消费者转变为产销者,消费者可以参与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去。如果我们的产品好,市场前景广泛,那么我们也可以众筹成品,通过社群成立一家公司。社群里的成员共同出资,出智力,共同把产品销售出去。  社群经济的第三种模式,是把社群做成一个虚拟的孵化器。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是以咖啡店为载体的社群孵化器。比如3w咖啡,就是一个集合了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社群。目前创业非常火热,很多年轻人在咖啡店交流创业经验,咖啡店可以改造成一个空间,不仅仅卖咖啡,而是提供办公场地和资金给年轻的创业者,占据创业公司股份,并且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创业项目成功。  我们来简单看看几个知名社群的案例,对比了解社群经济实现的一些途径。当然,我们并不能够看到其内在的一些机密,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公开的一些资料,虽然如此,也有助于我们加强对社群经济的理解。     罗辑思维,是一个知识分享型社群,公众号粉丝500万,优酷视频点击量过亿。罗辑思维对读者招募付费会员,15年招募了6万6千名付费会员,会费3800万。针对这些会员,销售书籍和培训课程等产品,15年销售收入1亿5000万,另外还有很多衍生项目,比如最近炒作很火的,联合徐小平等人投资第一网红papi酱,拍卖新媒体广告一次2200万等等。  吴晓波书友是以分享财经知识为主的社群,公众号粉丝100万,在爱奇艺上有吴晓波频道视频节目。吴晓波书友会尝试模式比较多,最初成立时候,尝试过公众号广告,据吴晓波自己说,只有27万粉丝多时候,第一个月公众号广告收入200万。而后书友会壮大,又改造了全国555家咖啡馆作为书友会线下活动场所。尝试做了一款产品,吴酒,面向读者销售,三年后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杨梅酒企业。吴晓波主讲的转型课程,一次课程收费一千万左右。并且投资了全国很多知名的新媒体/公众号,覆盖了1000万中产阶级。  3w咖啡是起源于众筹的一家咖啡店,后来演变成了一个集中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社群孵化器。运营3w咖啡新媒体,拥有拉勾网这个互联网招聘和猎头公司,成立了3w天使投资,投资50万占8%的股份。  品牌人格化、粉丝社群化  最后,我们总结,以上所有社群都有两个特征,1、与新媒体紧密结合,2、都建立了创始人的人格品牌。提到罗辑思维首先想到了罗振宇,提到阿里巴巴,首先想到马云。通过新媒体吸引了粉丝,建立了人格品牌,粉丝基于信任而购买产品,对产品和人格品牌双重信任之后,成为铁杆粉丝,把铁杆粉丝聚集一起,成为社群,从而形成口碑营销,摆脱了对传统渠道和广告的依赖。  即:品牌人格化、粉丝社群化  很多人说,我不是什么大人物,我也没有知识,如何建立人格品牌,如何拥有粉丝社群?其实在这个时代,人人是平等的,在现实中人们有财富、身份、地位地差异,但是新媒体和社群工具对大家是平等的。马云微信好友只能加5000个,你也是5000个,腾讯公司不会为马云单独定制一个微信。他是大明星,你是小明星,在你身边的圈子里,你也拥有粉丝,你的朋友信赖你,只要为他们创造价值,他们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朋友,10个粉丝到100个,到1000个,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我到加拿大看了尼亚加那瀑布,这全世界最壮观的瀑布是由水滴构成的,水滴可以汇聚成瀑布,而瀑布永远无法蜕变为水滴;就像种子可以成长为大树,而大树无法退化为树苗。但是,种子能够长大,能够长多大都是由其基因决定的,而这个基因就是互联网思维、就是新媒体和社群思维。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去这种基因的改变。感谢。
  • 专访时光网CEO侯凯文:“不计成本”押宝衍生品市场为什么?

    热点聚焦 2016-05-27
    摘要: 钛媒体曾在2016年年初预测,“后产品市场将超越票房”。时光网是最好的例子,其衍生品业务营收从去年商城上线到现在,已经翻了五倍。时光网CEO侯凯文这的确不是一场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布会,LED屏上没有出现排列数据的PPT,也没有技术咖的枯燥宣讲,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经典绘画作品、和电影片段的画面。时光网以衍生品为主题的发布会更像一场多元艺术展。这家从电影分享社区起家的公司,已经在电影市场坚持了10年,从人海战术到大数据分析时代,从社区功能到电商进阶。时光网CEO侯凯文日前接受了钛媒体记者专访,我们聊了聊时光网的转型和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崛起。衍生品市场“井喷”侨福芳草地一层,专卖电影IP衍生品的展台上不仅有“大白”、《疯狂动物城》里的各种萌物,还有“钢铁侠”、“魔兽”等硬汉最爱,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是时光网的LOGO。除了时尚商场,在全国万达影院等大院线里也可以看到时光网的货架。这些过去要么出国购买,要么海淘的电影产品,如今已经和我们近在咫尺。这就是时光网自去年宣布开始运营垂直电商后的又一步战略:线下布局(参考钛媒体此前关于时光网转型的深度报道)。同时,时光网目前开发的衍生品已经不局限于手办、公仔等产品,你能看见的是大量融入时尚元素的服装、帽子、背包以及配饰等日常生活类产品。时光网CEO侯凯文告诉钛媒体记者,时光网衍生品业务,从去年商场上线到现在,已经翻了五倍。“这预示着衍生品的市场开始热了,并且也带动了一些广告和品牌业务,所以是相应的一个联动反应,这个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2016商业科技领域年度预测中曾预言,“后产品市场将超越票房”,时光网的发展似乎正在印证我们的预测。时光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运作衍生品业务以来,时光网2015年的衍生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倍,今年一季度则更是同比增长了5倍;自主设计的产品数量占据时光网商城产品的30%,销售收入里占70%;B2B电商平台“时光网pro”上线5个月涵盖90%的实名制影院经理用户;目前B端占比30%, C端占70%;线上占80%,线下占20%。2014年开始布局衍生品行业的时光网,就像被幸运之神临幸般的“押对了宝”;但在侯凯文看来,幸运的背后,是长达十年所积累的内功。毫不夸张的说,时光网见证和陪伴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个平台所赢得的尊重,正是侯凯文对中国电影没有功利心的支持,就像在谈到IP多元发展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为了原创和正版,不惜成本”,这也代表了侯凯文创业的初心。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只有8.6个亿收入;到了2010年,票房收入破100亿;而2015年直接破400亿。中国商业银幕总数达30809块,城市影院6210家。票房收入激增带动了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去年开始,以“IP”为核心的电影产业多元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各大影业公司针对IP衍生及周边的布局悄然展开。创业初始,时光网依靠人海战术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数据库和媒体;2008年,开放电影院信息和放映时间查询功能;2009年打造电影推广功能;2013年开启电影票售卖业务。从时光网成立到2014年之间,时光网一直停留在B2C的商业模式。而直到2015年推出商城,衍生品不仅针对C端,更面向B端开放。这让时光网的盈利模式除了票务、电影推广等业务,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以知名衍生品“大白”为例,在《超能陆战队》这部之前并不被看好的迪士尼动画片上映后,获得了大批女性粉丝的追捧,从而带动了衍生品的销售,仅大白手机壳一项的销售就已过万。抵御“山寨”侵略万达院线总经理曾茂军在一份声明中说表示,万达与时光网的合作“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体而言,即电影衍生产品“从只服务特定用户群,拓展到生活用品领域”。“我的商业计划书,十年来只变过一块儿。”侯凯文说。他不是个技术流,但是在谈及商业发展时一样理性,“时光网每做一件事都是给下一步铺台阶,从电影资讯、社区、媒体、无线、票务、衍生品,我们已经完成了用户体验的闭环。”时光网在新产品的开发商以“慢工”而闻名,仅衍生品一项的开发,就用了3年的筹备时间。但时光网旗下“影时光”设计品牌上线之初,就一气呵成打通了仓储、物流、配送、快递追踪等服务,成为一个“从下单至到货在1-3天内完成”的成熟电商平台。专访时光网CEO侯凯文:“不计成本”押宝衍生品市场为什么?身穿漫威童装的小模特模式固然重要,但支撑平台发展的还是产品本身。衍生品的设计、制作均需要专业的团队,时光网花了3年时间搭建设计团队、工艺团队、生产团队,然后再结合电影上映时间对整个IP进行规划,打通各个环节。这也是为什么时光网能够获得迪士尼、索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和二十世纪福斯全球六大顶级片商的共同授权;也是国内极少售卖好莱坞顶级商业大片正版衍生品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众多院线都要找到时光网进行采购。想要做衍生品,授权门槛是一个现实存在的考验,“海外的IP授权方可不是只看你的资金、用户数量就授权给你的,他们要看你是不是在尊重知识产权,你的平台是不是目标客户群,有没有设计的能力,有没有渠道,对方会有一个综合的考量。”侯凯文说。第一口螃蟹的味道美国电影公司很早就开始依赖电影主题衍生品进行多元化盈利,迪士尼和漫威的IP产品更是经久不衰,一个成功的IP除了票房,还需要衍生品市场的验证。而中国市场迟迟无法打开的症结就是一直难以突破“品质关”。在山寨泛滥的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中,电商平台不乏劣质复制品,尤其含有毒塑料等原材料对孩子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由于“原创”成本高、利润有限,造成原创衍生品多年无人问津。而为了保障品质,时光网所发布的衍生品中,原创占比大于30%;侯凯文更是用“不计成本”去形容对原材料的品控。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光网尚未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供复制,而且大多经验来自自身的实践。比如,在合作中团队才知道,一部大电影往往提前一年开始运作衍生品开发,但是超过50%以上的电影,只有三个月时间去筹备,从授权、设计、审核、到生产、上线,时光网做过的最快的案例用了45天。从商场上线至今仅一年,《魔兽》片方授予了时光网全品类设计的权限。从生活用品到数码到玩具家具,整个四大品类的设计,从超过一千多种的设计从中提炼出来三百多种产品,从几块钱的徽章到上千元的手办,从小小的钥匙扣到等比例的角色模型,这应该是仅次于漫威最大的一次衍生品开发项目。侯凯文表示,授权方的信任就是来自于对时光网“原创、正品”的肯定。“这次时光网还负责《魔兽》衍生品示范的设计,就是我们的设计会给到别的开发商手里作为标准。”2015年,王健林与侯凯文的一次约见后,万达购买了时光网20%股份。这一举动曾受到行业的质疑,有电影公司称万达的钱“或许白花了”。今年,当华谊、乐视、阿里、腾讯等影业纷纷进军衍生品行业,万达入股的用意终于浮出水面。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雕爷:我开始看好小米了

    热点聚焦 2016-05-27
    “华丽转身”——恰恰是很多人看衰小米之时,我这个“米黑”开始唱多小米的理由。放眼望去,手机界除了苹果三星,为下一个赛道IOT做出完整布局的,算来算去,就剩小米。别...说明:《湖畔笔记》刻意流出一篇,为啥?因为这种“预言”型文字,得赶紧放出来,否则过两年出现,大家认为是事后诸葛亮,还有啥意思?在众多唱衰小米的声音中,咱大刀阔斧力挺,多需要勇气啊,哈哈哈哈~~~大家多多珍惜,妥善保存,过两年再来验证。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这次上课第一天晚上,曾鸣教授留了个小组讨论:“谁会是下一家千亿美金的公司?为什么?”好了,这下我们小组算是彻底美国队长第三集了:分裂。中间有人引出,去年湖畔一期也探讨过这个话题,当时争论最激烈的目标是小米,基本上五五开,一半相信一半不信。到了今年,我们小组六个人,谈别的公司时,还有激烈争论,到了小米,那五个家伙居然异口同声,“这个不用讨论了吧?肯定没戏了呀。”嘿嘿,我是那种任何时候都喜欢逆向思考的人啦,我一刹那发现,我可能需要力挺小米。首先说明,历史上我基本算半个米黑,因为我是果粉儿啊!小米手机买过好几个(大部分主流品牌我都买一下试试的),没留下深刻印象,毕竟在大苹果面前,谈论“性价比”至少对我来说,不是个好方向。但我为啥现在一瞬间发现,我可能要挺小米呢?起因很古怪,是当天的下午,我好基友和菜头同学发了篇公众号,提到他在公司上班,突然手机提示他的体重有变化——明明体重秤在家里好吧?他一对比重量(毕竟菜头是个近200斤的胖子,最近刚开始减肥,体重秤报告变130斤时他五味杂陈)和时间点,肯定是保洁阿姨来打扫卫生,顺道称称。这个小事,引发的大问题是:体重秤是智能的了,它开始和手机玩“IOT”了,也就是“物联网”——可能有人要笑了,这也太初级了吧?对的,是初级,但体重秤如果和家里的安全摄像头连呢?就开始提示摄像头要开始录像了,如果摄像发现是菜头女朋友回家呢,就告诉电饭煲可以蒸饭了,只要足够多的家电联在一起,并且得出“新结论”,当然就是物联网。而我当时的震动是,我默默数了数,不知不觉间,我家里居然有不少小米智能设备啦!首先是小米盒子,我看美剧喜欢“养肥了看”,所以一般都是下十几集在移动硬盘,所以需要小米盒子;我躺着看书时,需要把离我两三米外的立式灯打开,而我懒得走,就用小米智能插头,便可用手机掌握开关。第二个智能插头用于电蚊香,设定好晚上几点打开早晨几点关闭,省电、省蚊香液,关键是省事;还有小米体重秤、九号平衡车、安全摄像头,我也都在用……古怪的是,还有一些非智能、不联网的,比如小米电池和充电电池,以及普通插线板,坦白说,我认为都比小米手机做得好——至少在各自领域,那些巧思赢了传统品牌太多。那么重点来了,这些“小东西”累积在一起,难道就值“千亿美金”?估计米黑会说,这雷军难道不是走凡客老路么?杂七杂八什么都做,最终恐怕是凡客下场吧?我恰恰赞美小米的这个思路在于:逻辑是通顺的。虽然听起来体重秤、平衡车、电插头之间有个毛线关系?但其实背后有一条主线:他们都可以被用户拿数据“饲养”,饲养后“自我强大”,而且最终能“串联”在一起。这个先搁置一下,我们先来看,所谓“千亿美金”的基础是啥?我看法当然是“生态”,因为世界上到达千亿美金的公司屈指可数,六七十家,刨掉那些资源型、国有垄断、和全球化几十年的企业,立足一个国家的能成千亿美金的,几乎必然是“生态型企业”,否则无法支撑这种恐怖的市值。那么,到底啥是生态型企业?阿里、腾讯当然是,那京东是不是?唯品会是不是?这时我就先要给出个定义:所谓生态,是能够孵化出“新物种”的地方。如果只是“物种迁徙”,则不能算。简单说,刷单公司,是十年前诞生于淘宝生态的“新物种”,目前也迁徙到京东去搞刷单,但不能证明这个物种之于京东是“新物种”。具体怎么分辨啥才是新物种呢?借用《物演通论》的现成理论——“分化、残化、媾和”——这里面,我看法首要是“残化”,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认为淘宝是生态?因为在淘宝生态里,诞生了大量的“残化”的物种,比如淘女郎,淘女郎对应的当然是模特,但她们真的是线下意义的模特么?坦白说,99%的淘女郎去当杂志平面模特都不够格,但他们恰恰凭借着“邻家小妹”风格,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当起淘宝卖家的模特,转化率比专业《瑞丽》模特都不差(如果针对某些平民风格衣服不是更强的话),有意思的是,淘女郎离得开淘宝生态么?答案是,恰恰因为她们是“残化”的,离不开。有了残化,就有强化,比如我们看“代运营公司”,表面上,它们对应的是线下代理商,但做的东西又很多不一样,尤其在线上卖货方面,无疑是十分强大的(否则网络时代,为何品牌商不自己做?因为无数品牌商试过,运营效率就是不如代运营)。顺便说一句,花两千万拍卖得到papi酱广告首播的“丽人丽妆”,就是个标准的淘宝代运营公司。然后,这些新物种,开始各种媾和,比如淘女郎和代运营公司的协作,甚至刷单公司和快递公司的苟且……后者虽然是反面例子,但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繁杂的协作关系中,物种不断诞生,相互依存,生机勃勃。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生态。反观京东,大则大矣,却没有生态的味道。回到小米,为何就有了这种味道呢?一个小证据是,小米售卖的智能小家电中,开始出现“残化”的东西了。比如智能插座,这东西如果不联网、不和手机APP联,就是个废物。另外,小米硬盘版的路由器,如果不用APP管理闲暇时下载电影下连续剧,内置的硬盘起码就白花钱了……这些“残化”的东西,通过“媾和”手段,达成一个结果:就是你开始不断用你的“生活数据”来“饲养”他们了。如果你没听懂这句话的意思,那么请你思考:你如果每天戴小米手环、智能秤称体重、用平衡车,这三者之间的数据一旦打通,会不会得出很多具备了化学反应的新数据、新答案?我估计很多人一定嘲笑说,小米那些东西,比如智能插座,东莞没有一千家也有八百家能山寨好吗?没错,生产出来是很容易,难的是把N个东西串联起来。单一维度的数据其实没啥意义,而十几二十个维度的数据,就能还原出你最私密的家中场景了。为啥小米抽疯似的搞电饭煲?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虽然我个人没买,但大脚趾想想都知道,这些个东西,是你家中点点滴滴的数据收集器。很多年前,拉里·佩奇就说过,Google不是一家搜索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背后的逻辑是,用户每一次搜索,其实是在用提交的关键词来“饲养”Google的核心算法。最近,Google开始抢Uber饭碗了,在几个城市开展了专车业务,你以为Google在乎赚那点司机佣金么?实际上Google是Uber的股东来着,但Uber野心太大,除了一些边缘城市及地区,大城市的核心区域,Uber开始用自己的地图了,这才犯了Google的大忌——我靠,我地图的饲料来源被切走了!(说到这,你大概也明白了为何Apple投资中国的滴滴出行。Apple怎会在乎那点财务回报?投资章程里,把滴滴所有地图数据共享给Apple才是核心~)某种程度上,Google是被迫下战场的,为了地图数据持续有人饲养,含着泪做苦活累活搞专车。毕竟数据这东西,谁多谁赢,且高维打低维。你看搜狗输入法,这么多年了,没人能撼动吧?本质上就是因为搜狗“最早做到最大”,哈哈,真是句没用的废话,不过道理很实用:最多人每天用新鲜词汇来“饲养”搜狗输入法,所以大部分人敲字时,搜狗感觉上最贴心,因为总有人比你更新潮,把那些古怪稀缺的词汇,喂饱了它。说到这里,我的理由基本都浮出水面了:小米在居室内收集数据方面,遥遥领先。甚至暂时缺少第二名。而且,通常规律是,谁最先抢跑成功,就会在这条赛道上一直成功——生态的厉害在于,一旦新物种出现,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维护生态的延续。而且,生态系统会自我放大,两个生态碰撞之时,大生态吃掉小生态。从逻辑上看,唯一能够和小米未来一决雌雄的,我想来想去,居然是微信。哈哈,太胡扯了对么?一开始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但落地想想,能发力的大方向无非三个:自品牌直营,深度合作,全开放,就这三种;第一个是苹果的方向,但苹果这两年确实太慢、太没突破了,手表也相对失败啦;小米是第二个路线的典范,乐视属于喊得响但全靠PPT撑着;而全开放,提供一个统一接口,规范用法,汇总到一个中心APP来的,也就只剩一个微信有实力了。如果微信不参战,不在未来推出个“微信硬件商城”,那怎么算,也只剩个小米一枝独秀了。如果腾讯参战,当然是个可怕对手,但也没太所谓,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出发点完全不同,生态模式也截然相反,这次就不会像当初米聊和微信的你死我活,而是应该两家都能活下来,有点像淘宝和京东的关系,核心逻辑不同时,有大小之分、没生死之争。至于谁做大谁做小,那得看命了……什么是命?PC阶段搞全开放就大赢,成就了微软憋屈了苹果,但手机时代封闭则大获成功,苹果赚走了手机行业90%以上利润,开放策略则没谁赚到了大钱(Google从安卓系统上赚到的钱和苹果比不值一提);乔布斯在逝世前几天和比尔·盖茨最后一次见面,也聊到这种事,时代之初就是靠“愿景”,没谁真看清,和聪明勤奋都无关,结局只有上帝知晓,所以是命。说到这里,反正我是信了,你信不信由你。接下来物联网几万亿大市场的玩家中,一定会出现不止一个千亿美金的企业,至少在To C方面,小米暂时遥遥领先,深度合作战略,谁知道是不是更适合物联网的核心战略逻辑呢?(对比自品牌封闭,和全开放而言);且小米最早出现了生态的证据,而生态只要这么继续繁荣下去一两年,就将获得不死之身,三五年后将有大成。至于小米手机本身,目前的出货量,虽然很重要,但只要仍然是第一梯队,就无忧无虑,是否非争个第一名,才不是胜负手。“华丽转身”——恰恰是很多人看衰小米之时,我这个“米黑”开始唱多小米的理由。放眼望去,手机界除了苹果三星,为下一个赛道IOT做出完整布局的,算来算去,就剩小米。别人依旧在拼命卖手机、你死我活却谁也赚不到残屑般利润时,雷军默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所以,我也没办法,不得不看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