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10年公关经验谈:全球最大规模企业逆转

    热点聚焦 2016-08-03
     苹果的成功当然首先要归功于创新的产品,但是这10年来其公关团队为苹果打造的出色形象也功不可没。苹果在公关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呢?且看苹果PR团队的资深人士Cameron Craig的介绍。 我替苹果做公关方面的工作最早要追溯到1997年,那时候我还在悉尼的Porter Novelli。当时乔布斯刚刚回归,苹果产品线还很杂,既有名字令人困惑的计算机,又有打印机、扫描仪,以及新奇但构思拙劣的PDA—Newton,这些都发展得不是很顺利。 所以大家对苹果前景都不看好—大多数媒体把这家公司描绘成之前的自己的阴影。当时的新闻都是“腐烂透顶”、“预期苹果将进行大规模裁员”以及“拯救苹果的101种办法”这样一些没完没了的头条。 我对自己即将在未来10年经历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大逆转几乎一无所知。我从悉尼搬到了新加坡,加入了这家公司并负责其亚太地区的公关事务。最终我被派遣回母舰,苹果位于加州Cupertino的总部,加入了公司的产品PR团队。 在此期间,苹果将向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证明他们的错误,并以突破性的创新、大师级的营销以及格格不入的手法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PR在这一成功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下就是这段时间我在如何进行公关方面总结出来的5点经验。 保持简单。只要对苹果的每一篇新闻稿都进行可读性测试,基本上你会发现其得分大概4年级或甚至更低年级学生就可以理解的水平。因为在编撰的过程当中任何的行话、术语或者技术性的繁文絮节都会被移除。如果“普通人”不能理解我们的语言,那我们就失败了。我们不能容忍任何的失败。每一篇新闻稿乔布斯都要过目,得到他认可才能放行。 要对你的书面通稿进行可读性测试以确定其领会的困难程度(1-100)。一些网站如Word Count Tools和Readability Score等提供了免费工具可以做这件事。理想情况下,你的内容的得分应该在80—89分之间,也就是说教育水平相当于11岁孩子的人就应该能够看懂。记住,你的通稿越容易理解,能够抵达的受众就越广泛。 重视记者的时间。我们只为最重要的产品或者公司里程碑保留新闻稿和活动。许多重大产品、软件更新以及人事调动都是在公关活动里面一带而过的。有时候这会令我们的内部客户感到沮丧,因为他们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宠物计划或者人制造更多的营销噪音。但是这种处理办法能够让报道者知道当我们联络他们时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宣布的。 不要随意接洽记者,只有在你有吸引人的东西可以提供时才这么做。不要把新闻稿变成乱七八糟的列表。要研究一下记者报道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推介。 要亲自动手。在同意采访高管或者送出产品进评测前,我们先要确保每一位记者、影响者或者分析师对产品简介的内容都亲自尝试过了。我们会引导他们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设计按钮或者取消后背的接口,并且指出一些对方未必能发现或者未经引导赏识不了的微妙功能。采访过后我们会跟进了解对方是否还有其他问题并且旁敲侧击地了解对方会如何塑造故事从而准备好回应。如果对方在使用上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会提供全天候的产品营销和技术支持。如果对方报道的故事偏离了我们要传达的关键信息,我们会强化路线修正的努力来进行弥补。 一旦你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要积极跟进但不要令人生厌。如果对方正在评测你的产品,你可以亲自过去给对方进行一次快速演示。如果对方要写一则有关你所提供的服务的故事,你可以为对方提供一些精选的客户和行业参考。你还可以问问对方是否需要给故事准备一些图片,要不要帮助理解产品是如何适应竞争的等等。 保持专注。我们的使命是讲故事,告诉大家我们的创新产品如何赋予客户释放创意并且改变世界的能力的。我们随时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请求,要我们的发言人就行业趋势、政治、人事等无数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这些请求不符合我们的使命,我们会有礼貌地拒绝。这是帮助我们尽可能提高时间效率的办法。 要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定义好你的关键信息然后坚持传递这一信息。不要用偏离主题的消息稀释你的社交媒体账号。为报道所在领域的记者和行业分析师提供帮助,即便你未必总能直接受益。 要定好媒体影响者的优先次序。我们不会跟一大批媒体打交道。相反,我们仅专注于相当少量的记者,这些人我们认为是可以定基调让别人跟随的人。我们会给这些记者独家采访、跟踪发布或者新产品先睹为快之类的特权。保持这个小规模能让我们亲自上手的做法更加好管理。在影响者的原创报道之后,我们会再扩展到地区性的记者和商业出版物那里。 要专注于与领域内5到10家顶级的媒体影响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再次地,不要过分推介。要给他们提供反馈,说说你听到的同事和业界伙伴对他们的文章是怎么看的。还可以到他们的Twitter和LinkedIn新闻流上面发表评论并进行讨论。有公告准备要发布时,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你的品牌。这是我在苹果学到的最大的经验。这是你最大的资本,你必须保护好它。把产品当作有奖销售,奖品要三思后行。哪些品牌跟你的有关联要仔细考虑。你的办法一定要不同凡响、鹤立鸡群。 也许并不是每一只PR团队都有这种奢侈,可以拒绝(采访)请求,并且对跟哪些记者合作挑三拣四,但我现在仍然珍视这些经验的价值。毫无疑问,这套办法在苹果富于创新的那些年里得到了一贯的执行,对于公司的大逆转并且至今仍然保持成功贡献良多。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热点聚焦 2016-07-26
     单单2014年一年,宝洁就投入了20亿美元在产品研发,100亿美元在广告投放,并且通过超强的渠道把控,让超过100个自有品牌矩阵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货架视线。 在过去几十年间,这就是所有传统快消品牌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1)重金投入研发 2)重金投入广告 3)重金投入渠道 没了。就是用这种碾压式的策略,宝洁在1960年到2010年间,销售额几乎每十年翻一倍,到今天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在资本和渠道是主要壁垒的行业中,为什么说当下会是互联网品牌的机遇?这其实就是我经常说的,要完全把握机遇,首先要能回答“Why Now?”这个问题。 1)有一部分产品或服务被过度开发了 我昨天参加的一场设计活动上正好也提及了这个问题。电视由传统厚重型发展到轻薄、到3D、到弯曲、到各种技术成像的屏幕等等,这到底是为了要满足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变化,还是因为市场竞争需要差异化,或甚至,只是因为公司内部的KPI? 宝洁在中国曾经有近200个品牌的商品,但其中不足100个商品占据了其90%以上的销售额和利润,那么其他品牌的商品是过度开发、还是错误定位? 再比如,被宝洁以570亿美金收购的吉列的剃须刀从一刀头逐渐创新演进到了五刀头,但其实五刀头的作用就是“刮一次相当于五次”,也就是说每个用户要多花很多倍的钱,来代替一个非常简单地手工可以完成的动作。最终,用户们发现,好像三刀头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五刀头的吉列系列销量不佳。这就是一个过度利用“创新”的例子。 2)广告平台的迁移 传统快消品牌超过一半的广告投放预算都用在电视媒体上,而新兴媒体的预算只有个位数,这明显是和大势不符的。 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电商平台也已经开始成为某些快消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根据贝恩咨询的研究报告:10%的护肤品、11%的彩妆、21%的婴儿奶粉、34%的纸尿裤的销量都已经来源于电商渠道)。 在2016年,宝洁会从视频广告和展示广告中挪出10%的预算,放到社交网站和电商平台渠道上。我相信这只是一系列转变的开始。 3)线下渠道的自限性 地理空间是有限的、高成本的,而互联网上的位置是无限的、近乎免费的。 传统快消品牌需要付出非常高的渠道成本,把少量的主打品牌放到最好的货架位置上,而最致命的是,产品和货架是死的,他们并不知道下一个进入商店的人会是谁,也无法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把货架当做一种展示广告的话,这种广告匹配是单向的输出,无法收集用户反馈,且匹配效率简直低的惊人。 而线上渠道的传播性强、对用户有感知,基于各种用户数据和反馈,线上位置的无限性的终极表现形式反而是少量而精准的动态推荐。品牌商不需要把100个商品挤到一个货架上,也不需要把10000个商品放到网上供人随意浏览挑选,而是要在不同的时刻,针对不同的客户,推荐几款最适合他的商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专属货架。 基于以上问题,加上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宝洁在2015年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全线业务下滑。 而宝洁目前的应对策略则是,削减广告开支,增加产品售价。不得不说这只能是一时之计,且可能落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反观线上快消品牌,一个典型案例是刚刚被联合利华以10亿美元价格收购的Dollar Shave Club(简称DSC)。 DSC成立于2012年,一开始推出的是按月订购剃须刀的业务,男性用户们可以用每个月3美刀的价格享受剃须刀快递上门的服务,这不仅方便还比线下品牌的价格便宜了极多。 而针对传统品牌的三大优势,DSC的切入点是: 1)研发方面:DSC深信剃须刀市场被过度开发,其实用户们只想要一个足够好用的便宜的剃须刀。 2)广告方面:DSC在刚推出的时候便主要依托于Youtube、Facebook等平台传播,在Youtube上的一则视频广告至今已经被浏览了超过2300万次,哪怕只有1%的转化,也可能带来了23万用户之多。 这个风格略恶搞的广告视频在Youtube上有超过2300万人观看 3)渠道方面:DSC完全依靠线上渠道,和每个用户产生直接的一对一订单、配送关系。 而这三者反过来,又带来极低的研发、市场、品牌、渠道投入,从而降低了公司整体成本,最终也反映在极低的产品售价上。 上图是DSC创始人在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书中总结的致胜公式:便宜的价格乘以便利性,再在品牌的作用下,获得指数级的加成。这个公式其实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领域,如果一个新产品比原有解决方案更优且更便宜,那么引爆市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当服务质量能一直保持,就有可能延展出品牌效应,比如Uber类服务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把DSC当做是一个按月订购的电商网站来看,但发展至今,大家才慢慢看清,其实DSC要做的是线上快消品牌,瞄准的是男士的个人护理市场。 价格便宜、质量保证、服务方便这些点都是为了在客户心中建立品牌形象,而按月订购则很好的绑定了用户粘性。所以在剃须刀之后,DSC又陆续推出了剃须膏、护发系列、护肤系列等产品。看到这里,就不奇怪为什么联合利华会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SC了,DSC就是在建造一个线上的快消品牌帝国,并且慢慢实现了其最早的vision。 当然,当时大多投资人哪怕听到CEO自己讲述未来的规划也多半不敢相信,因为DSC被资本市场认可主要有四道坎,而A轮时候的他们才勉强验证了第一道槛而已: 1)验证剃须刀按月订购服务的市场空间,即付费会员的增加速度和潜在总量 2)验证付费会员的留存率,即服务能力、品牌忠诚度及顾客终身价值所带来的盈利性 3)验证公司本身的后端供应链服务能力及基本的研发和扩品类能力 4)验证现有会员对新品类的接受度,即公司横向的平台扩展能力 而当时在没人看好DSC的时候,David Pakman连续领投了其A轮和B轮两轮融资(Unusual, bold and lucky),对于投资DSC的原因(同样适用于其他互联网消费领域),他总结的以下几点insight我觉得非常有趣: 1)选择高毛利的、具有高度差异化的产品。 2)选择零和市场(如果客户在你这里购买,就说明他不在其他地方购买,这样才有潜在的垄断性,并且更容易产生客户粘性和忠诚度。而比如在很多衣服等领域就完全不是这样)。 3)选择那些目前主要通过线下渠道售卖的领域,并且这些厂家和客户之间没有直接的沟通和联系。 4)选择目前过于依靠传统广告渠道投放的领域。 5)选择主要竞争对手(多半是传统快消品牌)的老板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创始人的领域,因为职业经理人一般少有勇气抛弃既得利益而去拥抱创新。 6)选择随着数据和机器学习能力提高,产品或服务也能随之变好的领域 我相信DSC的成功有很多特殊因素,但我也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线上消费品牌要复制宝洁的故事,形成千亿美元市值的可能性也许很小,但形成十亿美元市值的机会应该还有很多。就好像Craigslist被肢解的故事一样,未来也许宝洁会成为第二个Craigslist?‍‍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裂变淘品牌:营销投入远超开店 后电商时代面临阵痛

    热点聚焦 2016-07-08
    起源于2006年的淘品牌,在今年受到的关注甚至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如果让大家来描述这个在中国电商江湖土生土长的商业群体当前的生存现状,有人会选择“穷途末路”这样的字眼,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选择“优化升级”。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代表了大众对淘品牌截然不同两种看法,即便是当下集体走上了资本化的道路,也并没有淹没这些从淘品牌诞生就伴随其一路走来的种种争议。而这些也许正是起源于淘品牌自带的几个天然属性,草根、个性、低价、低质以及其致命弱点强依赖性……业内认为,随着淘品牌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提高品牌格调,从根本改变曾经低价、劣质、山寨的品牌形象,将成为发生裂变走出行业阵痛的关键。电商创造了淘品牌在今年6月20日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淘品牌裂帛,一直被认为是淘品牌的鼻祖。而其从通州一座民宅里两台缝纫机发展而来的品牌成长故事,也代表了当前大多数提交IPO申请或准备提交IPO申请的淘品牌的成长过程。裂帛创始人 汤大风、汤小风汤大风和汤小风是创立裂帛的两个姐妹,2006年的裂帛还是一个只销售姐妹俩从云南等地淘来的民族服饰的一家淘宝店,凭借着店主在摄影、平面设计等方面的才能,裂帛在2007年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工厂”——一个版师、两台缝纫机和三四个工人,开始卖自己设计的衣服。在杰克琼斯、骆驼、优衣库等知名服装品牌还看不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2007年,凭借着与众不同的设计,裂帛很快在诸多淘宝店中脱颖而出。2007年底,裂帛已然从一个“家庭式作坊”变成一个近百人的“正规军”。随后的2008年——2012年,麦包包、茵曼、御泥坊等最早一批淘品牌们开始迅速在各大电商平台崛起。有人说,在当年的大学女生宿舍楼下,十个快递中就有一个是麦包包的盒子,这个在现在看起来设计感并不是很强的品牌在当时谜一般地风靡了中国众多高校。根据2011年的“双十一”,当时的109家淘品牌在当天的成交额为3.356亿,占整个淘宝商城10%,平均单店的成交是308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是淘品牌兴盛的象征。重度依赖市场营销2007年中,淘宝网正式推出广告业务,2008年,早期的淘品牌如御泥坊、歌瑞尔等开始在淘宝投放广告。除了淘宝广告之外,2009年底,淘宝网与湖南卫视成立合资公司“湖南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0年4月,湖南卫视品牌栏目之一《天天向上》为此制作了“快乐淘宝”特辑,挑选了多个品类的10多家淘宝网店铺进行典型推广。据了解,当时参加快乐淘宝的店铺以淘宝网的广告商家优先,而除了《天天向上》之外,湖南卫视美容类栏目《我是大美人》、购物节目《越淘越开心》和《快乐购》以及曾经的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小爸爸》等中均曾出现过御泥坊的身影。而仅上线65天,其销售在淘宝天猫坚果行业跃居第一名,花茶行业跃居前十名的三只松鼠更是熟知当下的各种营销套路。除了先后在热播剧《欢乐颂》、《好先生》中疯狂刷脸之外,电视台广告、综艺节目冠名以及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会化营销也不乏其身影。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营销方式,不仅让喜欢护肤、零食的软妹子对这两个品牌熟记于心,更让很多男性消费者对其耳熟能详。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频频刷脸的淘品牌却并不能因此而摆脱对平台的依赖,随着天猫的崛起,传统服装品牌的入驻,淘品牌们的话语权开始变弱。以阿里巴巴为例,当前淘品牌需要承担各种广告位、直通车、技术服务等各种费用,不打广告基本已很难获得足够流量。此外,天猫中单个流量转化成本已从三毛钱变成一块钱。一位来自传统供应链的人士曾向新浪科技透露,尽管没有线下门店及中间商的投入,但过度依赖于流量的淘品牌们在营销上的投入早已超过了开店成本。这种处境,一度让源于线上的淘品牌试图通过开实体店、走向线下寻找出路。淘品牌面临行业阵痛2012年,在移动互联网、“双十一”以及相关政策的化学反应之下,传统商业遭遇业绩滑铁卢。大量拥有强大口碑的传统品牌纷纷触网,这让在线上土生土长的淘品牌出现了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2013年双十一的数据成为了淘品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天猫女装领域,传统品牌已与淘品牌平分秋色,销量前10名中各占5席。男装淘品牌全线溃败,天猫男装2012年销量前十名只占3席,其余均为传统品牌。而到了2014年的双十一,女装方面传统品牌继续表现强势,优衣库仅次于韩都衣舍排在第二,并在前六名占据3个名额,与淘品牌持平;而男装方面更加严峻,TOP10排行榜已无淘品牌踪迹,成为传统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2015年双11女装交易指数排行榜:优衣库居第一而从当前几个公布招股书的淘品牌身上可以看出,淘品牌不仅未从2013年的危机中走出,当年危机带来的阵痛依然影响着当前的营销数据。根据茵曼、初语母公司汇美集团日前向证监会递交的招股书显示,其2015年净利减半,服装库存大增;裂帛2015年营收为5.46亿元,低于2014年的5.79亿元,更低于2013年的6.88亿元。除了传统品牌触网带来的竞争压力变大之外,网购红利减退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削弱消费者消费能力等也对淘品牌形成挑战。一位从事投资行业的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投资者选择此时上市,也有对淘品牌未来的担忧,即一旦淘品牌在与传统品牌博弈中失败,估值势必有所下降。一位来自服装行业的人士也认为,当前线上的流量红利期已经成为过去,后电商时代,淘品牌获取流量的成本和门槛越来越高。他表示,淘品牌上市后,如何增加品牌内涵、增强产品品质、发挥工匠精神,改变曾经低价、劣质、山寨的品牌形象,将成为其完成裂变升级的关键。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新偶像时代:被直播重构的粉丝经济和社交平台

    热点聚焦 2016-07-05
    导语: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无趣中年人生,70后也开始披上火红的冲锋衣和60后结伴户外、摄影、半只脚踏入了退休的状态。新一代社交平台的种子用户必然是90后。微信仍在不时抛出彩蛋,从主导推荐引擎阅读的“朋友圈热文”到玩起时光穿梭机的“那年今日”,无一不在想方设法把用户多留一会儿,但是社交平台的历史天平已经向移动直播倾斜。6月25日,TFBOYS在美拍app上一场持续露脸40多分钟的直播,吸引了560多万人观看,三个不满15岁的男孩,正处于从可爱略萌向性感成人过渡,所有的不完美都是粉丝的心头好,就连操持锅铲的笨拙手法,也加持了他们在粉丝心中的好感。这场直播预言的不只是一个偶像组合和一个直播平台的火爆,更是宣告一个全新社交时代的到来。90后踏入社交平台的中心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无趣中年人生,70后也开始披上火红的冲锋衣和60后结伴户外、摄影、半只脚踏入了退休的状态。新一代社交平台的种子用户必然是90后。回溯一下移动直播最初发迹的两个领域:游戏和秀场,基本上都是90后的天下。网易旗下游戏直播平台统计,60%的游戏主播为90后。类似LOL游戏解说主播若风、Miss、white的年收入都在人民币千万元以上。90后所蕴藏的社交能量惊人:就在最近一年,直播迅速从pc端迁徙到手机端,内容也从游戏解说迅速蔓延到美妆、体育、健身等泛娱乐领域,从主播到用户,到处都充斥着胶原蛋白满满的青春面孔美国精神专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论里提出,处在12到18岁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经常会在“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时不知所措,而追星的行为恰好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最常见路径。90后斑斓的个性,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今偶像市场的多元化。与70后在少年时追星只有谭咏麟和张国荣二选一、80后则在“四大天王”中蜂拥站队相比,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后一代不再需要和父母争夺遥控器,追星选择也要宽泛得多:在互联网的庇护之下,亚文化枝繁叶茂,从而提供更多领域、更多特质的偶像供90后选择。被80后晚期直男癌们不理解的TFBOYS,正是这个时代偶像万有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选择之一。芒果台帮助TFBOYS建立了最初的名声,但是一张绵密的粉丝网络却是在互联网上编织而成,更多粉丝早已习惯从贴吧、QQ群里了解到偶像的信息,TFBOYS一次直播,就让数不清90后路人转粉。腾讯科技在2016年初对一万六千多位95后的在线调查发现,互联网是90后追星的主要平台,粉丝群、明星贴吧是讨论和获取偶像信息的最方便的平台,多数95后更喜欢真实和活泼的明星,太端庄的反而不容易被接受。这一调查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在直播平台上草根、达人明星的异军突起。如果参考美国的情况,更能发现互联网对95后一代偶像审美趣味的塑造:根据Variety 对13-17 岁美国少年的调查, 最受欢迎的前20 个偶像中,10 个草根达人就占了一半,而且其中前6 位都是YouTube 明星。时间的杀手和成长的朋友移动直播之所以迅速征服了太平洋两岸少年、让上一代社交平台显得老态龙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这一平台在偶像和粉丝交流时,能够营造出的一种真实感、亲密感和陪伴感,这是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所不具有一些特殊性,更是电视、报刊杂志所无法匹敌。首先,直播把粉丝和偶像的心理距离被大大拉近。传统的明星是遥远而高高在上,粉丝更多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唱片来了解他们,无论是在演唱会现场被铁栅栏跟偶像隔着几十公分尖叫,还是对着PC显示器舔屏,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感始终无法消除,亲近的欲望无法完全满足。而在移动端直播中,粉丝可以窝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甚至坐在马桶上,选择任意一个舒服的姿势看偶像直播,粉丝对偶像的心态也在发生潜移默化地改变:从仰慕、喜欢到消费。其次,在直播的情景设定之下,明星会以更自然、更轻松地方式与粉丝交流。直播首先创造了一个明星与粉丝全新的交流空间,过去明星都是坐在直播间,现在他们可能在坐车路上、超市、自家厨房,实时分享生活中更为真实的一面。范冰冰就常常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地直播。没有事先彩排、没有导演在一旁运筹帷幄,一切看上去都那么随意发生,最为关键的是让粉丝获得了一种明星身边人的视角,起到了类似VR的真人陪伴效果。对于明星来说,相对于出席一些线下活动,在直播平台上露半小时的脸,既省却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吸粉也变的容易起来。最后,直播也是一种合法的集体偷窥。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总有种种不如意,因此更需要在另一个空间找到存在感和满足感。相对每天通勤、各种派对等被动无聊而言,直播也是一种主动无聊的选择。直播平台上几乎24小时都有各色明星、达人、草根轮番上阵,他们在这个娱乐的不夜城里,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空间,用户点开直播APP的那一个瞬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可以静静围观、也可以在评论区打字提问。这可比追电视剧要有意思多了。一台更强大的印钞机作为新一代的社交平台,移动直播的上线和变现几乎同步展开,而不像微博和微信,吸纳数亿粉丝之后,才半遮半掩开始商业化。直播平台上线第一天起,从打赏和各色道具到功能设置,就想着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掏钱,TFBOYS直播的四十多分钟里,粉丝打赏和赠送道具所花费的总额将近30万元。这笔钱对于一线明星可能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却是衡量一个明星人气的重要指标,它使得粉丝对偶像的喜欢、忠诚、依赖程度,变得可以测量。粉丝经济的核心在于社群,处在这个社群最核心是偶像明星,不同粉丝依据对偶像的追星程度依次形成差序格局。过去,偶像与粉丝的互动,主要靠大型现场演出,场地、人数、距离多有受制。现在,随着直播技术的成熟,通过手机,借助具有社交功能直播平台,就能低成本地实现偶像与粉丝一对多、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多对多的互动。相比80后一代的追星行为,90后和00后拥有更强的追星意愿和消费能力。凤凰网在2015年8月的一次调查显示,游戏是学习之余消遣的方式之一。不过相比玩游戏,51%的00后更爱追星、综艺节目、电影、音乐等偶像相关娱乐方式,甚至还会模仿同龄偶像的穿着打扮。网易在2015年发布的《90后: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报告显示,90后在随性消费环节中更热衷于演唱会、体育赛事和汽车三大项目——享乐消费在高消费群体中占得比重更大。任性、随性是90后的消费关键词,花钱如流水,“记账是浮云”。这种迥异于80后量入为出的消费观而言,作为早上八九点太阳的90后、特别是95后,正在直播行业的希望所在。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