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变现”走八卦路线?离真正的商业模式还远

    热点聚焦 2016-06-02
    近日,有关王思聪在分答回答32个问题,赚了17万被刷屏。 当很多人惊叹于国民老公强势的盈利能力的时候,我想知道的是:分答所谓的“轻量级知识变现”,它变现的17万,真的是“知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眨眼间,思聪又赚3万为了体验“分答”这个产品,我从App store里搜索了关键字“分答”,却并没有发现这款产品,出现在第一条的仍旧是“在行”App。下载了“在行”后,也并没有从“首页”或者Bunner位置找到分答的踪影。那产品在哪里??我随即进行百度:原来“分答”是一个H5页面,并没有实际的App产品。而进入“分答”的方式是通过扫描底部二维码,进入H5页面。在搜索框搜索老公名字,进入王思聪的主页,发现他在半天时间内又赚了三万……我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没事,也许三万对他来说就跟我的20块一样。来看看网友向王思聪提的问题:王思聪答得很嗨而且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甚至自曝多年前让女友流产这样的事情。但很显然,这些问题普遍充满着浓烈的八卦气息,鲜有涉及到和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也仅仅是投资偏好以及创业方向的问题。 这到底是知识还是八卦?在行的创始人姬十三对于“分答”的定义是:轻量级的知识变现。知识?Excuse me?这是知识吗?史航被付费最多的问题是选哪个网红做自己的女朋友。而这位资深的妇产科大夫,仅仅通过38秒的回答,真的能解决从13岁起就深深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总的来看,目前分答里面的问题都是集中在两种类型:1) 在百度知道和知乎内可以搜索到的答案的问题2) 一切和名人、八卦相关的话题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大V可赚钱版“新浪微博”,收费版“百度知道”,微缩版“知乎”,似乎要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到底想做什么。但根据姬十三的说法,能寻到些蛛丝马迹:在行的用户增长一直处于瓶颈阶段,接近百万的营销Campaign推广后收效甚微。“分答”更多的,是在做一个“在行”的补充产品。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除了付费听答案之外,好像什么都做不了。知识变现路还很长现在能够透过分答看到的是:名人赚钱,普通人依然鲜有人问津;八卦当道,和真正的知识还离得很远。但对于知识变现这一话题,从最先试水的微信开启打赏模式聊起,似乎一直很难有真正清晰的商业模式浮出水面。好的内容不等同于知识,但即使是好的内容,也一直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苦苦挣扎多年。豆瓣错过了移动互联网这波浪潮,在它陆续出品的多个眼花缭乱的App中,豆瓣依然在不停地做着新的尝试:最近,一个名为“影视改编”的新栏目,在秘密测试一个月后终于上线,这是豆瓣进军电影行业的又一次行动。豆瓣将把豆瓣阅读中的一些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并把作品卖给电影公司。但变现这件事情逻辑说到底还是需要把产品卖掉,把钱收回来。卖不出东西一切等于零。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中,最大的竞争壁垒就是优秀的内容和作品。知乎也一样,在愚人节用半开玩笑地方式推出“值乎”产品,希望通过小额微量信息交易,来完成向知乎内丰富的知识收费的过渡。但知乎或是值乎的商业化过程中,依然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1) 用户付费后发现知识或信息并不值钱,怎么办?这个和“打赏”功能有极大区别。“打赏”是在阅读后有一定收获后对作者的感谢,而付费则需要提前打款才能查看内容。这样的模式无法保证内容质量。但是这个也有解决途径:开放一小部分内容给用户。2) 知识到底值多少钱?谁来定价?这大概也是大部分平台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当然,定价可以由用户完成,因为完成购买的同样也是用户,但平台需要对内容价值有一定的评估标准。3) 知识版权问题。目前知乎也在积极的解决版权问题,但似乎作用并不大。很多出书的作家最担忧的就是书上市后网络中的电子版也随之出现,影响书的销量。很难避免的就是需要付费的答案一旦在互联网上被免费传播开来,影响用户付费动力。针对以上这三点问题,不难发现“分答”巧妙地规避了:收听答案全部标价一元钱,觉得浪费的人只能呵呵一笑,也不会追究。此外,最高60秒的回答时间在收听之前就已经降低了用户的心理预期。而且内容只能通过收听获取,如果不是有人把内容打成文字,其他人很难获取。相对提高了侵权的门槛。最后一点是,分答产品设计了“分成”机制:当回复者的语音被其他人“偷听”时,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5元钱。这就意味着提问的价值与回答的价值是一致的。这个模式显然有着共享经济的意味,只是共享的真心不是知识,目前看来,八卦和无用信息会占据更多。这样的模式到底能走多远?试图通过“分答”来带动“在行”的迂回战术用户是否买单?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和“分答”到底还能吸引多少明星和网红们来入驻有着紧密的关系。腾讯创业郑可君
  • 微商成某些大学选修课 这是就业还是失业

    热点聚焦 2016-05-31
    朋友圈悄悄地被微商逐渐侵占。这个把朋友圈做成生意圈的新型创业,真的能给处于最底端的小微商带来利润吗?一片质疑声中,微商竟然成了某大学今年招考的专业。事实却是,微商以其起点低、运作灵活被不少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把握,在编织的一篇创业梦境中,到底谁是得利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的朋友圈被各种微商信息填满。面膜、皮包、减肥药、文胸、洗涤剂……看来如今的朋友圈,不仅是个沟通感情的地方,还充满着生意。而最近,更是有高校把“微商”作为了大学专业,招收学生。这么一个朋友圈内事,摇身一变,登堂入室,成为高校学习四年的专业。微商——低成本的“非正规贸易”如今,电商已在中国市场上耀武扬威地发展了十余年,即便在宣称“小店家天堂”的淘宝内部,也成了垄断商家的世界——没有大量的资金流加入,没有砸钱的推广,没有刷刷刷的好评水军,小商家想赚钱,简直就是说笑。于是,微商便成了一个新市场空间——利用朋友圈的紧密联系,好评水军的钱可以省下了,广告投入可以降低了,看似完美。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小梁大学毕业四年,终于决定辞去那个并不让她开心的工作,她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都被那些杂乱的琐事掩埋了。我觉得我更合适做销售、管理,但是没有平台。”在投了好几个简历没有回音之后,她决定:不如找个清闲一点、工资少一点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做微商!这样既有稳定收入,又可以施展才华,一举两得!刚刚从事微商运营的她,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对她来说,微商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当然是低成本的诱惑仅需一部手机、一个微信,无需启动资金以及货源、物流压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板。与传统商业需要产品和渠道等高成本相比,微商开店十分轻松,分为分销与经销两种方式,分销主要通过代理赚取差价,只要自己看中的商品都可通过代理的形式加到自己的销售列表。如一款女包代理价为108元,佣金为21.6元,交易成功后,微店主(分销商)获得佣金,代理总店负责发货与售后服务。有一点点积蓄的小梁选择了经销的方法——少进一点货,一点点卖,“实在卖不出去就自己用嘛!”于是,小梁买了50件文胸,开始一件一件销售,自己还要负责客服和物流。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投入与管理。当然,除了正常零售外还可以继续发展下游分销商。“如果有人愿意参与,也可以从我这里买一批走。我80块钱进一件文胸,市场价180一件卖出去,如果有人愿意多买再卖出去,我可以卖100、120块钱都行的。”其次,无需高成本广告,营销全靠刷脸。与依赖广告的传统电商不同,微商的传播更依靠口碑。在传统电商时代,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的销量,于是商家不惜血本刷销量、争排名。对于基于熟人关系链的微商来说,销量并非评判商品好坏的第一标准,口碑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微商店主随时随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销有趣的东西,对好友的了解与信任会让商品更具可靠性。“因为大家都是根据对你的信任才买你的东西的嘛,所以我卖的东西都是我自己先用了觉得好可以用才卖的。我自己没有用过的东西我是不敢卖的。”小红对笔者说。小红曾在一所乡村学校里任了好几年代课老师,工作辛苦工资又太低,所以她结婚生子之后就不打算再回学校了,自己想着不如带孩子顺便做一些微商,还能解决一些生活开支问题。虽然对这个新兴的销售形式不了解,但她也清楚的知道,虽然不用花钱做广告,但不能因此破坏自己和姐妹们的情谊,因此一直十分小心。朋友圈变生意圈的尴尬时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幸运的。面对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微商信息,小何会把一天发布3条以上状态的微商都屏蔽掉。她说:“在朋友圈刷屏、发广告让原本简单的朋友关系变成了买卖交易关系,太赤裸裸了。”“我购买微商的产品,基本上全是处于对朋友的信任。”小何说,她也曾从朋友处购买面膜、美白霜等化妆品。但如果产品的质量出了问题,却无法很好地解决,“我会直接拉黑,可能朋友关系也就say goodbye了”。这点上,不少人有类似经历。来自江西的张颖就被自己的大学同学“杀熟”了。2014年12月,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大学同学发布状态,正在售卖护肤品和减肥药。她订购了一盒减肥药和几款护肤品。但是在服用这些减肥药以后,她开始经常地腹痛、便秘。情急之下,她向这位同学询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方给她的答复是“这应该是正常情况吧,我也没用过这个(减肥药)”,之后便再没有回复张颖的质问了。碍于朋友的情面,她也没有再追究,只是把这些东西都扔了。几天之后,张颖又在微信朋友圈里面看到了这个同学卖化妆品的状态,随手就屏蔽了她。“以后大概也不会再跟她有什么交集了吧。”张颖说。这种借助于朋友情谊的推广,将市场谋利与友人感情融在一起,既不是完全符合市场机制,又不是单纯的人情交流,实在是“非正规的非正规贸易”。最终,市场关系取代人情交往,“拉黑”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微商专业会学些啥?——微商销售的秘密看来,光靠朋友关系不行,微商还是有门道的。也有人在奇怪:不都是朋友圈里的几个好友吗,怎么一个个都月收入过万的样子?最近豆瓣神人黄药师就在豆瓣开组扒皮,扒一扒那些微商究竟是如何炼成的……首先是软件篇,给大家展示的是各种截图生产器:看楼上转账神器,自言自语神器,微商就是演技派啊!另外还有一种也很屌是 代里全世界各类化妆品啊,真的很牛逼啊!真的是全世界的啊!泰国、 欧洲、 美国、 澳洲 、日韩啊……对,也是一款小神器。GPS虚拟定位,想飞美国就飞美工,想飞韩国就去韩国的即视感!接着是心理篇:微商的都是攻心高手啊,发的小广播是各种玩心跳,完全是买安利打五折,不买打骨折的节奏。先给你来个招商广告,诸如此类:“华东区,华南区,XX区代里已经全部结束,现在只剩几个名额了,赶紧加入们啊姐妹,我是带你们一起去赚钱,不是拉你们去贩毒啊!!女人要有改变一身的事业!!!微商名言:“不要问我能赚多少,当你问这句话的时候,你的思想还停留在给别人打工的阶段,我只是你的仓库,能挣多少得问你自己想挣多少!”一定要发够心灵鸡汤。然后是让你各种囤货,营造一种代理名额万分紧张,你抢都不一定抢得到。再晒发货,是不是经常见到这种图啊营造出了一种每天发货很忙的感觉一幅完美的生意链就这样被建构了出来。根本不用上大学,做个下家就可以学会整个微商然而,这些东西在大学开课之前大家就学会了嘛!都没有经营经验的初学者是怎样学习的呢?其实,微商的系统运作也是个不断找下家的过程。小梁就向笔者介绍,她当初就是被拉到一个五六十人的销售群里,每周分包的经理都会用微信语音给大家上课,告诉大家每天如何发素材、如何提高真实性和可信度,群里要求不得互加,不得彼此打探生意信息。而越在下游的,收益就越低。“云在指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根据东南快报的报道,“云在指尖”是一个微信商城,所有用户既可以是买家,也可以是卖家,用户支付128元购买商品后就可以成为商城的会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商城链接,只要有人点击分享的链接即被锁定为终端客户,这些客户在商城消费后,会员用户将获得广告佣金,即下家购买商品利润的40%。这个微信商城还有自己的粉丝交流群。这个群的进群须知的消息里,介绍了“云在指尖”的消费模式,“云在指尖的模式是F2C(垂直电商模式),比如出厂价是100元,拿到消费者手里200元。其中有100元的利润就分配给我们推广商,这就是我们的盈利点。”“云在指尖”把每一件产品的利润分为80%与20%。比如,A用户花了128元以后,拉B用户消费,A用户可获得40%的佣金,而后B用户(第一层分享消费)再拉人消费后,A用户可获得10%的佣金,以此类推,分享到第五层A用户都可获得10%的佣金,到第7、8层,A用户可获得6%的佣金。剩下的20%奖励给推广业绩较好的消费商。另外,当消费商消费满880元后,即可成为分销商,可享受团队无限层5%的利润;当消费商消费团队人数累计达到1000人,自己直推50人即可申请升级代理商,可以享受团队无限层的佣金60%。“当你直推的下家交易成功(15天内不退货),你就会收到40%的佣金。”微商时代(云在指尖)交流群中的一名代理商告诉记者。“云在指尖”数据显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商城浏览量就已达到27万人次。还没真看到一个赚大钱的“会赚到钱的,那个群里说有人做微商赚了车买了房呢!”小梁说,但当笔者问及“你身边有看到过赚钱的吗?”回答只是“没有。”根据“中关村在线”的报道,虽然微商来势汹汹,但如今参与人越来越多,原有的朋友圈关系也越来越异化,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但小红和小梁还在希望中坚持。“反正我的收入也不高,工作也还算稳定,业余时间就拿这个练练手吧,亏也亏不大。”小梁说。“不做这个我做什么,回去当代课老师吗?一个月就挣几百块钱!哈哈!”小红说。也不知道朋友圈里,还有多少个小红和小梁。微利之中的坚持,宁可忍受不断做下家、被侵蚀。如今,这竟然也成了大学专业。这到底是失业,还是就业?
  •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反标题党”变为“标题党”的

    热点聚焦 2016-05-31
    摘要: 在这个会写字的人都有公众号的全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昼思夜念如何炮制“标题党”,信息过载已经变成了“标题过载”。《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福克纳:谈谈私人生活》《怀特:再到湖上》、《黑塞:童年轶事》......在看惯了朋友圈里一二十字转发中那些想要拽你点开的“过度热情”的标题之后,这些一副“冷漠脸”、高冷端、装的标题是不是反而满目清凉、如沐春风?这些散文(如今只有鸡汤文、吐槽文、图文夹杂文,散文是什么o(╯□╰)o),选自一本前一阵在豆瓣上被重新发现的《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当然,颇为反讽的是,如果不是“标题党”,这篇名为《被一套中学时买的二手书吓呆了……》的日记也不会收获1800次推荐,15000次喜欢(按照微信公号的度量衡,又一篇10万+诞生了)。而这本1997年的“古董书”转眼间就在孔夫子网上卖断货,在淘宝上被炒到了105一套——一篇标题党让一本“反标题党”的书一飞冲天跻身“爆款”,没有比这更能映衬出我们对“标题党”既爱又恨,身体沉溺而嘴上逃离的纠结内心了。其实这本选集并无出类拔萃之处,也并非什么大家之选,在90年代的书店里应该触目皆是,之所以让如今的网民“如获至宝”,无非是在标题党重口味的百般刺激味蕾几近麻木之后,一见清爽的小葱豆腐则喜出望外而已。至于作者的脑洞——凭这一套书中的目录,每天推荐一篇,是不是足够创造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公众号?放心吧,虽然足够有深度,但阅读量绝对惨淡如冬日斜阳。就问一句,你在朋友圈多久没有看到这种风格的标题了?终日“埋食”朋友圈的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其他类型的标题吧。就像在某些年轻人眼中,出生之前的世界是一片荒原一样。那本散文选就是在荒原上捡到的一块“天外飞石”。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标题党是网络上一小撮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眼球,以达到各种个人目的网民们的自发性组织。其主要行为简而言之即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这是数年之前的“门户纪”时代《标题党白皮书》中对于标题党的定义。请注意里面的几个关键词:一小撮、自发性组织、严重夸张……以及这份史料喷薄欲出的那股轻蔑之意。然而,就在几年之后,我们对“标题党”的感情已经悄然由厉转温,由嗤之以鼻到孜孜以求,原因说来简单:因为门户时代制造标题党的是一帮经常在评论区被“问候全家”的小编,而在这个“会写字的人都有公众号”的全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昼思夜念如何炮制“标题党”。《手把手教你怎么制作10万+微信标题》、《标题党的自我修养:病毒式内容传播背后的科学原理》、《半年做出3600篇10万+,他是如何做到的?》……这些速成秘籍你一定见到过,而且人人甘之如饴。我们不再以标题党为耻,反而正在以不会做“标题党”为耻。当然,到这里“门户纪”时代的标题党定义要重新改写了——不是朋友圈里“一小撮”不转不是中国人、男默女泪等欺骗感情的低劣标题制造者,而是将标题作为唯一赌注、将吸引点击分享作为第一追求的人。当《人民日报》及少数纸媒还在几年如一日痛心疾首地呼吁媒体自律与网民自觉,“请刹住标题党这股歪风邪气”,标题党已经悄然从旁门左道升级为常规操作,成为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日常。标题党也早已甩干净身上的“脏水”,褪去贬义色彩。再像过去一样继续给标题党扣上“一小撮”的帽子,然后诉诸道德律令口诛笔伐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是到了不逃避不自责、不意气用事地正视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标题党这件事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泥潭,满眼标题党的世界尽头又会是何种光景呢?请容许我扛上鹤嘴锄,穿上工作服,来一趟双手沾满“比特泥”的考古之旅。从“朋友圈纪”向上回溯到“门户纪”、“纸媒纪”,来看看标题是如何在历史流转中不断嬗变,演化成今天这幅面貌的。学过新闻史的都知道,大众商业报纸在诞生之初就是以“标题党”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报纸的“街头兜售年代”,报业大亨普利策和赫斯特掀起了比拼谁的标题更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大战”,甚至不惜拦截外交信件、煽动美西战争、促成总统谋杀。在熙来攘往、人流匆匆的街头,一份报纸能否售出全系于标题是否足够耸动到令人驻足。试想一下这三个标题:《宋教仁被杀害》、《宋教仁被袁世凯杀害》、《宋教仁被袁世凯派的杀手杀害》哪一个更能让路人情绪一触即发?这不禁让我想起在火车站地摊报纸上被“杀害了”无数次的刘德华,以及《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的知音体。按照新闻史的写法,“人咬狗”的黄色新闻街头横溢、泛滥成灾之后,开始出现了严肃新闻与低俗新闻的分野,媒体开始进入分众时代。当报刊亭和送报人取代了街头叫卖的报童,当人们习惯了就着牛奶面包“批阅”新闻,当有了稳定的订户、明确的读者群与可以测算的阅读量,《纽约时报》、《时代》、《生活》、《纽约客》的记者不用在文章的标题上挖空心思。如果说街头报童和如今的朋友圈一样,售卖的是单条“爆炸性新闻”,那么“负责报道一切”的《纽约时报》售卖的就是对当日纷乱世事的一份package,一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新闻curation(新闻筛选),一个稳定可信赖的信息过滤器。既然已经有了媒体品牌的背书,单篇文章就不需要花枝招展地博取眼球了。作为一份报纸/杂志中的一部分,它要符合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与媒体的风格相符(试想一下“知音体”出现在《读者》,或者“公号体”出现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第78页)。在知乎还没出现《阅读一份报纸/杂志是种怎样的体验?》这种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抓紧回顾一下即将永逝的纸媒余味。在由编辑指挥演奏的这首交响乐中,标题只是其中的一件乐器,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当你打开一份报纸,无论是版面顺序、版面位置、占用版面大小、标题大小、有无摘要等视觉元素都抢在标题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指挥棒引导着你的阅读次序、视线流向、停驻时间。而当你翻开一本杂志,就仿佛期待满满地坐在了餐桌之前,等待着一场处心积虑的宴席。一开始的言论、专栏、漫画就是让人渐入状态的开胃菜,而重磅封面专题就是端上来时桌子都会震颤不已的主菜,接下来是满足你各种口味的分别栏目,杂志之杂(宴席之丰富)正体现于此。最后则是让你去腻清口的生活、娱乐、体育专栏等水果甜点。杂志的世界里,标题不过是每道菜端上来时撒上的花色点缀,大厨们更煞费苦心的是菜品的选择与搭配、上菜的顺序以及张贴海报(封面)。我曾经连续半年做过《经济学人》的文章翻译,最令我头疼不已的就是其风格鲜明、言简意深、精妙绝伦的双关语标题,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阅读理解的“圣杯”,绝对要结合文章、文化反复琢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译者管鑫的《经济学人双关语解析》系列)。为什么即使搬到了互联网和iPhone上,《经济学人》依然敢玩让人云里雾里的双关、隐喻?如果不是出自杂志,有几位公号编辑敢把那篇“爆款文”起《惊惶庞麦郎》这样让人一脸黑人小哥“???”的标题?就以风格20年如一日的《三联生活周刊》为例,它最近几期的封面标题分别是《男孩的目的》、《苏维埃人的“二手时间”》、《我们为什么会变胖》、《魏泽西事件追问》、《网红,泡沫之巅?》。这样“平平无奇”的标题如果出自公众号小编的笔下,肯定被老板分分钟打回重写并教做人——但是出现在三联的封面上就成了一种有品牌和历史在背后撑腰的style,更不用说《经济学人》背后有170多年的洞察力在撑腰,简直睥睨一切。在纸媒的谱系中,它们和《知音》可谓是天上地下的两极,标题也是云端高冷和趴着接地气的两极。前者讲求高度凝练概括(这当然是作者意志和编辑意志的体现,《经济学人》甚至有自信文章不署作者),后者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在标题把亮点、爆点甚至起承转合都和盘托出,然而又犹抱琵琶撩人入内。只要看一下国内媒体编译外媒文章时如何“标题通俗化”,就能看出它们的底气不足,在纸媒谱系中的滑落。提到标题党,门户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标题党制造机。新闻门户这种“中国特色”相当于一种采撷白花酿成蜜的“网络报纸”,虽然比纸媒更加海量、快速、时时更新。只要匆匆扫视一下几大门户的新闻首页,就能明白为什么小编宁可全家挨骂也要拼死标题党了。在门户首页上,一条新闻的露出只剩下了标题,再也没有版面、位置、板块大小来做视觉引导,甚至除了几条要闻,其余的新闻都是一样的字号、一样的长短(做过门户小编的我只能说:“太反人性了”,这可不只是削足适履那么简单)。而且,这些新闻被从来源中抽离了出来,《南方周末》可能和死对头《环球时报》左右并列,来源自身的style被“消毒干净”,然后像罐头中的沙丁鱼一样被标准化处理,再打上门户自己的烙印。不像纸媒中标题和正文同时显示一览无余,流量就是生命线、工资条的小编只能通过“标题的艺术”(围笑脸)来吸引读者点击入内,page view+1,标题是他们唯一能摆弄的指挥棒,当然要用尽全力去舞弄。由于来源无限多元、海量、快速、时时更新,门户基本上放弃了curation,放弃了成为信息筛选器的可能,只拼读秒和标题的下限。所以几大门户傻傻分不清楚,网易所谓的“有态度”还不是常常被无节操的小编一遍遍打脸?带给读者的是一目十行的快感和快感过去之后的空虚——如同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而死。最后,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朋友圈这个“万物奔至目前以娱我”个人网络中心。在这里,我们不仅像微博那样批阅奏章,我们还纵览亲友行踪哀乐,传播飞短流长。当然,我们还在这里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成为传播链上的平等一环(微博上只有大V才能成为传播节点)。对于公号来说,贡献了80%流量的朋友圈就成了生死存亡的主战场。在这里,再也不会有街头叫卖扰你心乱,再也没大厨为你精心烹制信息大餐,你再也不用特意跑到会引发“密集恐惧症”的门户去主动“觅食”。在这里,只有朋友分享的状态,晒娃照、旅游照与黯然伤魂的深夜自语交织在一起;在这里,流动不息的是情绪的河流,公号文章也不过是这条河上的一艘艘小舟,出现在自拍和自嗨之间。在这里,你看到同学国外旅游晒照的嫉妒可能会影响你看下一篇文章的心情。在这里,一篇文章能走多远只看它能跨越多少圈以人为投石的涟漪(费孝通先生所谓的“差序格局”),能撬动多少人心中那个随手一转的情感开关——无论是标榜、控诉、宣示(《致贱人》)、求认同。在这里,你看到的只有被脱离了语境、脱离了发布者,脱离了curator独自“求生”的标题。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100000+的标题都大同小异,完全被泯灭了个体风格,完全看不出发布者是谁,因为为了在不同年龄层、阶层、性别的人群中无障碍传播,就必须诉诸大众感情、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必须不能有隐喻、不能抽象凝练,不能有专业术语,必须晓白如话易于口口相传——我们又回到了农村之中串门走家传播谁家八卦的时代。这样,我们就在朋友圈看到了越来越长、越来越像“一句话新闻”,越来越像拍案惊奇回目的标题。标题越来越喧宾夺主地“剧透”正文,挤满了二三十字标题的朋友圈让我们越来越不堪重负,只求快速划过。信息过载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标题过载”。最终,一小撮人逃向了槽边往事、小道消息、正午故事这样不走标题党、有自己的style的个人公号、品牌公号,更多的人逃离了文字,逃向了无法被标题“剧透”和hack的视频。成就了papi酱这样一个全民网红。
  • 湖南成立微商诚信联盟 曝光举报违规微商

    热点聚焦 2016-05-30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微商从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大关,随之而来的是,虚假宣传、质量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5月26日,湖南师大商学院牵头筹备成立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微商)研究中心,行业内专家学者、企业、政府部门及媒体人士齐聚一堂,就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政府部门如何监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熟人交易模式导致维权难【案例】 长沙全职妈妈柳英在朋友圈中做起了“卖卫生用品”的生意,起初她只进了几百元的货,打算卖不出去就自己用或送人,没想到,广告发布不到一个星期,产品都卖光了。第二个月,柳英就花费数万元升级为二级代理,手下的代理也发展到了二十多人。柳英坦承,客户几乎都是自己的熟人,或是熟人介绍的熟人,因为产品是女性刚需,销量几乎每月都在增长,现在每月的纯收入可达4000多元。 【专家发声】  探讨会上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2014年,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由116.8亿元跳跃增长至9406.6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31.8%。微商从业人员更是发展到上千万。“尽管很多人对朋友圈里的营销行为感到厌恶,但微商确实改变着大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事电子商务研究的李蓉丽老师作为女性,对此感触颇深。她说,微商由于是在朋友圈卖东西,都能算得上是熟人,所以一般不需要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是打款到自己的银行账户里。而社交平台对通过朋友圈、粉丝群等“熟人交易”的卖家身份基本未进行实名信息审核,对交易信息保存也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发生消费纠纷时,往往导致售后服务和消费维权难。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广告违法问题突出【案例】 今年2月,浙江象山的老倪膏药被工商部门罚款80万元。行政处罚信息中显示,该公司销售、宣传的“老倪膏药”其实为电极贴片,因为涉嫌未经审查批准发布医疗器械广告、发布虚假广告、冒充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在2015年12月17日被立案调查。 其产品零售价每盒150元,总代理进价为50元,其实类似产品在工厂的贴牌出厂价大部分只要一二十元。【专家发声】“在朋友圈发布产品广告恐怕是最简单、直接的推广方式,但一些化妆品、面膜类产品,消费者很难判断其产品质量。更有不少微商涉嫌变相传销,对于产品的来源渠道没有任何保障,也没有出示相关的产品证书。”与会专家及嘉宾一致认为,以微商现在的规模,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让人期待的是,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已发文表示,很快将会开展2016网络监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互联网虚假广告,其中就包括当下大热的微商广告。 卖假货,数额大可入刑【案例】 今年初,杭州一名全职主妇何某因为在微信朋友圈售卖假冒产品,面临判刑。何某去年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卖包,于是成了朋友的代理。何某通过自己的两个微信号,在朋友圈转发各大名牌包包、手表和高档化妆品的信息。然后,她再把顾客的需求发给朋友,由朋友直接发货给买家,何某赚取差价。半年间,她在朋友圈销售假冒商品价值共计11万元。2013年12月,公安机关在何某住处查获了假冒LV、CHANEL等24件商品。【专家发声】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销售金额在25万元以上的,则属于“数额巨大”,应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卖家就算明确表明自己的商品是高仿,不存在欺诈行为,但其售卖假货,这一事实仍然属于违法行为”。在企业家代表、长沙秀之明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张越看来,微商之所以比正规网店更多“乱象”,主要是因为其门槛低,一些商家的产品没有经过正规流程检验,也不需要纳税,监管起来很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比较“宽容”。“许多消费者,包括微商自己都根本不知道监管方是谁,消费者也往往不会为了几十上百元走法律渠道保护自己的权益。”张越表示,作为卖家应该意识到,微商也受法律制约,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尽量从正规的微商渠道购物。躲避监管,平台应担相应责任【案例】 2014年国家出台新消法,约束网络销售的种种行为,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很多开网店的业主。“目前的网络平台加强了监管,更加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如“7天无理由退货”、“打击仿冒商品”等举措一度让网店业主小王萌生退意。当微信的商机出现后,她发现,很多从前在网络中结识的网店业主纷纷转移到微信,因为微商是依靠个人信用在熟人圈中做生意,只要商品质量得到认同就不会出现恶意投诉,同时即使出现纠纷也不会面临处罚。【专家发声】在探讨会上,有专家就提到了“微商躲避监管”等现象,甚至出现打着微商的幌子进行“微传销”。调查显示,目前主要是一些减肥类产品、化妆品以及各种无钢圈内衣、膏药、针灸贴等产品。专家指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微信、微博、陌陌,只要社交平台经营者为平台上的卖家提供了服务,平台就应该承担部分责任,为消费者负责。记者注意到,在最新出台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义务和责任。记者注意到,从2015年3月起,微信官方开始对微商进行打假,建立起品牌维权平台和用户举报机制。部门行动全国网络交易监管系统6月底上线在探讨会上,湖南省工商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处处长贺然表示,互联网只是营销手段和方式,线下的法律法规是完全可以适用于互联网交易的,但局限在于,由于线上交易的封闭性与私密性,政府部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基本做不到事前监管。不过,这一局面将有望得到扭转。据悉,由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互联网公司开发了“全国网络交易平台监管服务系统(一期)”,目前已进行了跨省联网测试。今后,消费者在网购时无须访问政府官网查找企业信用信息,而是在访问网店时就能在浏览器上自动获取该网店相关信用信息,包括是否受过行政处罚、是否被列入异常名录等。预计该系统将于今年6月末正式上线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