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关注(2016年10月28日)

    热点聚焦 2016-10-28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1.阿里旅行、去哪儿网等被约谈警告,因经营不合理低价产品2.美贸易团体呼吁重新将阿里巴巴列入黑名单3.22个省的前三季居民收入出炉!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4.联想等携手微软宣布推新款VR头戴设备5.富士通证实与联想谈判并转让PC业务6.Google开发者大会将在12月8日登陆中国7.阿里旅行更名“飞猪” 英文名叫做“Fliggy”8.201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王健林再次登顶 “双马”紧随其后9.陈彤离职小米重回媒体:出任一点资讯和凤凰网总裁10.滴滴深入房地产行业,与凯德集团展开战略合作11.联想击败印度本土手机品牌,跃居市场第二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调研公司易观国际称,中国联想手机首次打败了印度本土的手机品牌Micromax,成为印度第二大智能手机品牌。与此同时,小米也凭借9月当季的双倍出货量,跃居印度第四大智能手机销售商。12.京东给所有基层员工加薪10%,主管、经理级别加薪20%京东将在2017年给所有中基层员工大幅加薪:P/T1员工薪酬普调不低于10%,M1&M2、P/T3、P/T2薪酬普调不低于20%,2017年4月1日生效。而针对重点战略型人才群体,公司将设置更加灵活有竞争力的涨幅空间。13.传因线下业务调整新美大或裁员2万人 裁员比例或达到50%年底前美团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推广将全部从自营转代理,这意味着,此前的员工发展改进计划已经作废。一旦坐实,被强制离职的美团员工将可涉及1000多个城市的近2万人,裁员比例或可达到50%。还有爆料称,美团的品控和摄影师已全部被裁,这其中还甚至包括哺乳期的员工。为了先发制人稳定民心,美团点评昨天开始大范围铺设稿件《美团点评的兄弟们:裁员与否,不用抱怨,拥抱变化就好》,解释其裁员的原因,现在的公司已经不足以支撑3万多员工的人力成本,这次也是没有办法之举,请各位兄弟们理解,你们也别埋怨公司,还贴心的给了两条出路:要么留在圈子里去同行或竟对,要么跨界。亿卓智库14.支付宝联合交警推电子驾照据支付宝官方透露,深圳车主开车出门忘带驾驶证、行驶证,可以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点击“星级车主服务”,出示电子证照就好,不需要罚款、扣车。深圳交警选择和支付宝合作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支付宝的实名制体系,可以支撑起用户在网上证明“我就是我”。使用也简单,车主注册深圳星级车主,系统自动将证件生成专属动态二维码,与注册时提交的驾驶证、行驶证图片合成为“手机电子证照”。支付宝还新增了服务窗推送功能,显示驾驶证、行驶证状态,并可通过点击状态跳转到相关业务办理。实现支付宝主页面,星级用户状态打开即见。其他城市的相关功能也将会陆续开通!
  • 企业国际化新浪潮下,哪条扩张之路更值得借鉴?

    热点聚焦 2016-10-28
    导语:企业国际化已经过了集中式管理和狼性扩张的阶段。如今许多中国企业瞄准海外市场和外资公司,最核心的诉求变成了其先进的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以及品牌竞争力,而非单纯把渠道收入囊中,所谓“柔性收购”。自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就开始了前仆后继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征程。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路一带”国家战略,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这其中,跨境并购、海外并购是企业国际化常用的手段。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至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今年9月,商务部等部门在一份统计公报中披露,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金额首次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规模的扩大只是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已经从自发地、零散地“走出去”升级到了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甚至更为广泛的资本与品牌合作的中高级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企业国际化的关键着力点也发生了变化,即企业的软实力——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企业国际化,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升级以2015年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为界限,中国企业“走出去”即国际化道路从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后一阶段之于前一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走出去的方式正在改变,从最开始的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体系走出去,升级为品牌和研发体系走出去。国际化1.0阶段的代表非联想莫属,联想于2004年12月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在国内引起了一片轰动,也代表了当时阶段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即通过并购方式,将供应链与生产制造体系、渠道体系两个网络先后走出去。除联想外,许多劳动密集型、出口原始设备生产商及原始设计制造商,也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出口导向是1.0阶段的特征,即企业的技术、设备等来自海外,而产品以成品或半成品的形式在全球市场直接或间接销售;或者利用地方廉价的劳动力,通过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获得竞争优势。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企业的研发、全球领导能力相对不足,全球化经管与管理能力始终处于起步阶段。从制造业起家的中国企业为了匹配其当时阶段的国际化战略,在跨国公司、品牌的管理上大多采用“集中管理”与“家长式”强管控思维方式,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收购对象的人才,渠道等资源的自有化,即所谓的“狼性”扩张,这种方式帮助大量企业在上一个阶段完成了国际化使命。但当国际化潮流进入新的阶段,狼性管理模式依然适用吗?2.0时代亟需管理新思维梳理国际上大量在资本、品牌、研发创新等方面实现国际化的标杆企业,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两种流派:一种是为了追求文化融合的狼性收购,即在海外投资并购完成后,采取吞并、同化的方式,将被收购对象纳入到自身企业架构当中,在中国本土的并购领域,尤其体现在通过收购来消灭潜在竞争的做法;而另一种相对理性的收购和管理原则出发点却不同:许多中国企业瞄准欧美市场和外资公司,最核心的诉求是其先进的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以及品牌方面的竞争力,而非单纯把渠道收入囊中——所谓“柔性收购”。诞生于1890年的Emerson(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公司就是一个“柔性收购”的典型的例子。在上个世界80年代,Emerson探索出一个更为成熟的“平台模式”,他们通过收购不同行业最强的品牌而进入当地或某行业市场,每一个品牌在收购后都一直沿用,一度公司旗下品牌数达到60多个,而且这些品牌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到2000年,Emerson把60多个品牌统一起来,主品牌采用Emerson,但允许收购回来的小公司保留原来的品牌,在保留被收购品牌独立性的同时,又附加上了Emerson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样包容开放的运营方式使得这家公司成长为一个跨国的技术解决方案集团公司,跻身全球500强,并给其它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样板:即通过资本输出来收购每个行业市场的领先品牌,然后通过品牌联合和保持品牌独立的运作方式来确保子品牌的活跃性。近两年,中国本土家电制造行业连续发生了多起并购案。2014年,华为斥资2500万美元收购了英国物联网公司Neul。2016年年初,海尔集团宣布以54亿美元的代价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 4月,鸿海集团宣布以约224.7亿元人民币收购日本品牌夏普,意在进军屏幕生产市场;之后美的也连续发起两起收购,2015财年总收入达210亿美元的美的,手握大量资本可以对外“走出去”,先是收购了日本东芝白色家电业务,在7月又向德国库卡发起了要约收购。鸿海对夏普的收购由来已久,但一直并不顺利,一方面,夏普的合作方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担心本土技术向海外流失;另一方面,尽管鸿海出价居高,但收购条件“包括夏普社长高桥兴三在内的现任高管离职,转由鸿海高管团队进驻”对于夏普来说过于苛刻。这可能是国际并购上最容易发生的“文化融合病”,鸿海希望以此方式将夏普变成鸿海精密旗下的附属企业。而美的在国际并购上显示出了不同的“性格”和主张。在收购东芝白电业务时,美的方面公开表示“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独立运行,品牌独立、管理独立、经营独立”。此外,钛媒体记者还在一份美的对德国库卡的收购要约说明中看到,美的做出了如下声明:“美的承诺全力保持库卡的独立性及德国上市公司的地位,并将致力于投资于库卡的员工、品牌、知识产权以及设施,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于一向重视自我文化传承的德国来说,这一承诺的发出使得kuka的收购进入了破冰阶段。据钛媒体了解,目前该收购已经顺利通过了德国和欧盟的审查。尽管美的从2015年才开始大举推进国际化进程,但美的保持了谨慎和开放的姿态,既保留收购品牌的独立式与独立运营,双方又通过品牌和资本纽带连接在一起。同样,该方式也得到了华为的青睐。华为集团国际咨询委员会顾问田涛在“第三届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也曾表示,华为会主动接纳和融入由西方人所主导的商业秩序,并保持开放的态度,力图建立全球的商业生态平衡。中国企业手握大量资本,想要搭建全球化大平台的野心是一致的,但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和全球不同地区的企业、技术组织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关键还是取决于国际化的目的和出发点。“谁吃掉谁”或许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而如何从一个强势集团变成一个平等相处、兼容并蓄的生态社区,或许是一条值得借鉴的国际化路径。
  • “流血”的O2O:新美大裁员2万人 裁员比例或达到50%

    热点聚焦 2016-10-28
    导语:最近,朋友圈被新美大招募代理商的H5刷屏。而在招代理商的背后,新美大的又一场裁员风波拉开了序幕。最近,朋友圈被新美大招募代理商的H5刷屏。而在招代理商的背后,新美大的又一场裁员风波拉开了序幕。品途商业评论从知情人士那里获悉,年底前美团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推广将全部从自营转代理,这意味着,此前的员工发展改进计划已经作废。一旦坐实,被强制离职的美团员工将可涉及1000多个城市的近2万人,裁员比例或可达到50%。还有爆料称,美团的品控和摄影师已全部被裁,这其中还甚至包括哺乳期的员工。无独有偶,也许为了先发制人稳定民心,美团点评昨天开始大范围铺设稿件《美团点评的兄弟们:裁员与否,不用抱怨,拥抱变化就好》,解释其裁员的原因,现在的公司已经不足以支撑3万走员工的人力成本,这次也是没有办法之举,请各位兄弟们理解,你们也别埋怨公司,还贴心的给了两条出路:要么留在圈子里去同行或竟对,要么跨界,但前者发挥不了大价值,后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新美大也是为员工们操碎了心呐。在新美大裁员事件中,最有可能被裁掉的是谁?据爆料地推的可能性最大!“市场推广将全部从自营转代理,O2O地推时代已经结束。”可是,回首新美大的来时路,美团能够在百团大战胜出并且战胜点评,其制胜法宝之一便是地推。2011年加入美团的原COO干嘉伟是这样评价地推在美团原始积累中的意义:“本地商家IT互联网意识比较弱,能力比较差,它需要一个庞大的线下团队或者叫地推团队去发展和维护。因为团购业务发展非常快,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建模的过程。这就像部队一样——一开始揭竿而起,乱打,但如果要成为正规军,就要出操,练刺杀,一个基本动作练很多次。”在美团要从“小白”历练成“正规军”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位在二线城市服务过的美团地推刘更(化名)向品途商业评论透露:“美团地推员工招聘的标准之一就是喜欢苦大仇深型的员工,特别是家里条件不太好的,因为这样的员工很听话,而且很肯吃苦,一旦加入团队就很快被吸纳,而且很听指挥,不分昼夜的加班,加班到凌晨1、2点那是常事。”这么养一个庞大地推团队的管理就更加不容易。干嘉伟经常打的比方是,管一家公司跟管一个国家本质上一样难。作为国家而言是教育,对企业而言,就是招募和训练员工,给他们最大的训练。辛苦厮杀历练出一只强有力的地推军队,让美团迅速在团购领域占据头把交椅。类似于美团靠地推做起来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滴滴出行,趣分期,饿了么,糯米,瓜子二手车等等,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大批公司都曾延续过地推这条路。可以说,地推满足了O2O企业的原始积累诉求。但是随着线下业务基本定型,劳动密集型特点的地推行业渐渐成为“累赘”。美团前地推刘更(化名)感叹道:“我们在前线血拼,也是希望有一天公司强大了自己作为一个老员工能有一个好的位置和发展。没想到,等来的结果却是未来的某一天,元帅在大营里说,你被裁掉了。这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倒霉”的可不仅仅是普通地推员。正因为地推的边缘化,导致昔日帮美团打造一支铁军的阿干(干嘉伟),逐渐被边缘化。今年7月30日王兴通过内部邮件宣布:设立人才培养平台“互联网+大学”,任命原到店餐饮事业群总裁干嘉伟担任首任校长。至于目前干总的地位是否还位于美团的核心高管层,我们不得而知。O2O公司在原始积累后都曾大面积裁员的确,在公司战略的分岔口,完成O2O原始积累的公司一方面要面临的是合并,另一方面就是裁员,而裁员范围远非小职员那么简单。很多高管甚至创始人也会被迫离开。优步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就是一个例子。她在离职前表示:“在UBERCHINA的熔炉里历练后,打着烙印的我们将会在新的疆域里再续征途。”如今她已加入今日头条。而在类似的合并事件中很多更可怜的创始人则都被“踢出”自己的团队。去年,10月份张涛挥泪告别大众点评。离别的画面,让人分外揪心。快的创始人陈伟星也在滴滴合并后离职,据说他目前在创办小美快购等项目。去年,携程宣布与百度置换其所拥有的去哪儿股权,交换后,百度成去哪儿最大股东,消息称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黯然离开,目前不知所踪。相比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普通员工,出局的高管和创始人往往更“可悲”。一位已经从新美大离职的员工顺利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VP,他对品途商业评论透露:”从大公司出来找份工作其实不难。关键心态要放平,可能找到的公司平台未必有原来的好,但是职位一般会比原来的高。至于高管么就难说了。“对于高管尤其是创始人离开后的选择确实有限。虽然公司未在最后关头胜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是成功的管理者,他们不太可能去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未来的选择一般有3种:像柳甄一样加入另一家知名公司效力;像快的创始人陈伟星一样再创业;或者干脆改行做投资。然而,最有可能的却是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他们最大的可悲在于,辛苦养了多年的“孩纸”归了旁人,从此相忘于江湖,毫无瓜葛。结语2016年,与其说是O2O资本寒冬,倒不如说O2O从爆发期进入了冷静期。在互联网公司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死的死,合并的合并。但是O2O血腥的战场并没有随着合并而告终。从O2O原始积累阶段地推人员为抢市场而争得你死我活,到成为O2O赛道老大后不断借势资本迅速吞了老二,再到合并后的大规模裁员。O2O一直是“带血”的。然而,在互联网变革潮中的每个垂直领域,这样厮杀与阵痛不可避免。新美大的裁员就像一面棱镜,让你认识到商业的残酷,决绝的决定如何执行,个人理想如何妥协于集团利益;他也让你感受到一群真诚、高效、带着强烈自我驱动的人如何被梦想所吸引而汇集成军;了解商业,你或许可以理解这最后的结果。就如同柳甄在离职UBER的时候说的那样:“可惜了那些不抬头看星的人,错过了多少诗酒年华….送给所有看星,摘星,追星的人–你们的故事,远远还没有结束!”
  • 去年“双十一”购物现在还没到 商家称因定价错误

    热点聚焦 2016-10-28
    导语:工作人员称该订单的定价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存在错误,已经在联系客户协商解决。该网络商城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就已经与客户取得联系,但客户要求整单发货,最终协商未果。王雨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了自己在网络商城的订单截图,根据该截图,订单生成于去年11月11日凌晨一点多,目前两件订单仍显示正在出库10月25日,一网友联系北京青年报记者称,2015年“双十一”期间在某大型网络商城的一家第三方店铺“虎迹旗舰店”下单买的衣服到现在还没有收到。北青报记者致电该店铺,工作人员称该订单的定价由于工作人员疏忽存在错误,已经在联系客户协商解决。该网络商城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就已经与客户取得联系,但客户要求整单发货,最终协商未果。去年“双十一”的订单至今未发货25日,一名为王雨(化名)的网友称,2015年“双十一”期间,自己在某大型网络商城一家名为“虎迹旗舰店”的第三方店铺购买了两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的价格为20元,分别为男款和女款,分为两单发货,“但是至今都没有收到货,两个订单的状态一直显示‘正在出库’”。王雨介绍,2015年“双十一”期间他看上了一套情侣运动装,加上活动期间价格便宜,每套仅是20元钱,就于2015年11月11日凌晨1点16分下了单。“大家都在这一天等着抢购,我也是熬到当天凌晨买促销商品,那天也买了不少东西,其他都发货了,唯独这两件商品等了一年也没等来。”王先生称,直到最近自己才发现这两件商品一直没有收到货,“因为‘双十一’买的东西太多了,加上工作忙,就把买过这两套运动服给忘了。此外,我的账户里‘待收货’订单中没有这份订单,我是近来翻看去年‘双十一’买的东西才想起来购买过这两件商品的”。王雨表示,商家和网络商城在过去将近一年时间里从未与自己取得联系,“如果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两个订单还未发货,是不是再也不会有人联系我?”商家称工作人员定价错误曾致电买家未打通25日,北青报记者就此事致电虎迹旗舰店,工作人员证实确实有王雨的订单将近一年未发货的情况,但工作人员称他们曾在2015年“双十一”之后尝试与客户取得联系,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听。商家介绍这件运动服一套本该是100多元钱,当时“双十一”期间20元钱的价格是被工作人员标错了。“当时由于我们一个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客户所购买的运动服价格被标错,后来我们发现错误后就与购买相关商品的客户取得联系,建议客户取消订单。很多客户听到解释后都取消了,我们一直联系不上王先生,后来怕打扰他的生活,我们就没再跟他联系。”虎迹旗舰店的工作人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该工作人员表示,近日王雨与商家取得联系后,商家告知这是错误订单,希望其取消订单,并愿意给予王先生每个订单1500个优惠币的补偿,这样王先生的两个订单共计可以得到3000个优惠币,根据网络商城的规定,3000个优惠币可以在消费中抵扣30元钱。商城回应曾与客户协商未果愿补偿3000优惠币25日,网络商城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已经知晓此事,并表示去年“双十一”过后就曾多次联系过客户说明情况,但是当时客户不同意取消订单,坚持要求整单发货。虎迹旗舰店则表示,运动服本来的定价应该是一套100多元钱,以每套20元的价格卖出就会赔不少钱。“由于双方一直没有协商结果,就拖到了现在”。工作人员称,根据网络商城的相关规定,遇到这种情况会赔偿客户每单1500个优惠币,相当于15块钱。“王先生的两个订单花了40块钱,我们赔偿3000个优惠币,相当于30块钱,差不多赶上商品的价格了。”对此,王先生称记不清楚网络商城是否曾和自己沟通过,但认为商家应该遵守诚信,不能说不发货就不发货。律师称消费者可依法维权但需注意诉讼时效京都律师事务所常莎律师表示,事件中的第三方商家在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明晰地记载了商品的名称、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方式等,符合合同要约的全部特征,并非商品的宣传方式或者广告,依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要约明确具体,且一经作出就有受其约束的意思表示。由于电子交易以维护交易效率、交易价值为价值取向,经营者应当秉承谨慎、诚信的经营理念,以维护交易安全与稳定,因此商家不能以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合同显失公平为由要求消费者取消订单。商家在与消费者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采取不发货的消极对抗方式,其行为已经构成违约,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在本次事件中,消费者作为合法权益受损害一方,有要求依约履行或者赔偿损失的合法权利。但是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因此,消费者应当注意自己有权请求相应措施的两年时间限制。超过这一时限,除非店家主动履行,否则只能由消费者自己承担损失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