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想之殇:巨亏8.4亿,股价暴跌了60%

    热点聚焦 2016-05-30
          核心提要:与近日风光上头条的华为不同,联想因巨亏陷入尴尬。联想、华为两个同为优秀的中国企业,同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代表,却在发展上走出了不同的路径,并发生了业绩、实力的惊天大逆转,引发深思。2009年,联想巨额亏损时,柳传志重新出山。这一次,放弃高额奖金的杨元庆能力挽狂澜吗?         联想近日发布了2015年财报,公司遭遇巨额亏损。净亏损额为1.28亿美金(折合人民币8.4亿),而去年同期为盈利8.29亿!而全年营收增长停滞,减少了3%。在华为等国内科技企业高歌猛进的时候,老牌联想逆风下行,已经陷入泥潭。  “打工皇帝”杨元庆:奖金我不要了▲工资够花,不用再给了     2015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数据显示,杨元庆的年薪高达1.18亿元,蝉联排名中国上市公司ceo第一,而这也是杨元庆连续三年成为排行榜首。但是高薪不意味着好的回报,而联想落到如此田地,自然和几次失败的收购不无关系。 ▲2015年福布斯A股上市公司CEO薪酬榜部分       面对如此差的财报,打工皇帝表示,其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工资,二是奖金,还有是长期激励。”杨元庆说,其中的长期激励一部分是限制性股票,一部分是期权。“明年我将不再拿限制性股票了,因为这相当于现金。我会只拿期权,因为只有股价上去了期权才有价值。”“跟员工一样,因为业绩不太理想,所以高管的奖金进行了下调,去年的奖金我就不拿了”。如果高管真的都不拿工资了,或许联想可以扭亏为盈。  联想之殇:股价大挫六成     据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联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正式跌出全球前五。在过去12个月里,联想股价更是跌余60个百分点,成了恒生指数上表现最差的公司。联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5月27日,联想集团股价收跌3.82%,报4.79港元      上月,至少有3名分析人士降低了对联想股票的评级。“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亮点,”来自信安环球投资(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的Alan Wang曾持有联想的股票。“智能手机市场曾是我们对联想的最后一点希望,但它失败了。”      2014年10月,联想以28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公司。按照联想CEO杨元庆的说法,联想希望借此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消解疲软的PC市场行情。杨元庆承诺,联想将在18个月内实现手机业务的盈利,并让联想成为世界第三的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供应商。然而就在收购当年的第四季度,联想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从6.5%跌落至3.3%。      事实上,收购摩托罗拉和IBM也让联想债台高筑。据彭博社报道,联想在2020年前需要偿还30亿美元的债务。不少分析人士怀疑,联想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和新颖的战略来扭转这一业绩颓势。   “如果艰巨的市场条件持续给联想造成金融压力,我们预计联想将很难得到充足的固定融资收益,这将增加其利息支出,并反过来加剧金融压力。”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5月16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       无法实现盈利,业务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加上长期的利息压力。联想集团的未来的日子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盲目扩张背后:研发费用十年不及华为一年     根据2006-2015财年财报显示,联想历年的研发支出中,仅2015财年的研发收入占比达到2.6%,其余年份均低于1.9%。过去10年,联想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尚不及华为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      虽然杨元庆出面“辟谣”,表示行业属性不一样,不可以这么对比。但是依旧无法掩盖联想以收购代替研发,自身造血能力较弱的现实。      除此之外,联想的大企业病也是出了名的。自己很傲娇,而时代变化得很快。杨元庆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在6月3日的内部讲话时这么批评总结了联想集团内部手机运营的巨大失败。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今天的状况,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用过去做事情的经验来做新的业务,我们在PC上的成功经验,想用在手机上;正是这些根深蒂固、深入到基因的东西,造成了今天的结果和状况。”“不变化,肯定不会看到成功的结果。”】  例如手机重要的是旗舰机,虽然联想也在积极筹划旗舰机,但是在研发投入流程上非常死板,在周期和投入精力上也有限。“不重视旗舰机的研发,研发团队几乎没有话语权,完全是产品团队主导。”“联想的研发不受重视。研发投入很低,研发预算也很难通过审批。”        然而产品团队的用户体验又不行,因为PC时代,用户界面体验式交给微软,到了手机时代,需要自己来做,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此外,联想对市场的整体地位也暴露出了对自身认知的不清醒。联想旗舰手机K920定价达到了4799元,尚未站稳脚跟就正面冲撞苹果,后果可想而知。       于是,联想豪赌的手机业务,从2014财年的合集7600万台,下滑到了2015财年的6600万台,同比下滑13%。而与此同时,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已经突破200亿美金,手机比2014年多卖了3000万台,突破了一亿部大关。▲联想在榜单中已经被计入其他,买了moto也没用延伸阅读:《23年前联想是华为的17倍,23年后华为是联想的5倍,差距在哪里?》      联想、华为两个同为优秀的中国企业,同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代表,却在发展上有不同结果,在23年时间里,却发生了业绩、实力的惊天大逆转!     联想成立较早,在早期明显比华为具有更强的先发优势。联想成立于1984年,在1993年销售额就超过30亿,1992年销售达到17.67亿。而华为成立于1987年,在1992年销售额才超过1个亿,甚至于因为销售突破1个亿,任正非在年终大会上,哽咽着说出“我们终于活下来了”,这其中曾经所承受的难言压力我们后面会提到。      很明显在早期,华为实力远逊于联想,联想成立比华为早,早期的发展规模也远大于华为,1992年的联想是华为的17倍还要多。      但是在2014年,两者销售规模已站在了同一位置,华为业绩465亿美元(2889亿),联想463亿美元,但是前者的净利润是45亿美元(约279亿人民币),后者净利润8.29亿美元(51.4亿人民币),华为的净利润是联想集团的5.42倍,即使加上由联想分拆出的神州数码2014年的净利润7.01亿港元,华为净利润仍是两者总和的4.8倍左右,很明显,在商业的马拉松上,华为在后半程超越了联想。       而2015年,在市场环境整体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华为再次强势增长35%,达到3900亿,联想的业绩还没有发布,相信肯定没有华为增速这么快,意味着两者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两者开始时,联想十几倍于华为,但商业是场马拉松华为明显后半程赶超了。       为什么在23年时间里,联想从华为销售额的17倍,变成了净利润不到华为的五分之一,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两者命运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模式      华为、联想中国两家成功的国际化企业,也是两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华为走的是技术派的代表为主,联想另一个走的贸易派的路线、(更侧重于营销推广和渠道)、运营驱动为主,也就是常说的技工贸、和贸工技,两种模式的区别。       虽说华为是以“技术派”为主、技术驱动的路线,联想走的“贸易派”为主、运营推广和渠道驱动,但并不是说华为的营销推广做的弱,应该说,华为的推广做的同样犀利,在B2B的运营商领域,华为的销售铁军是非常厉害的,而且当华为手机领域,成功从B2B模式转型B2C模式之后,推广做的同样犀利,说明华为在运营上,是有一只能征善战的铁军。      但是,很明显华为的竞争力中,技术驱动还是大于运营驱动,华为是目前国内技术派企业的代表,华为在技术上投入的比重一直超越国内同行科技企业,2014年华为收入2800亿、研发投入405亿,研发支出占比14.46%,2015年华为收入3900亿,研发投入500亿,研发支出占比12.8%,而过去10年,联想研发支出占收入比从未超过2%,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与华为2014年的研发支出的一半持平。       华为的技术派、联想的贸易派,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的孰对孰错,不能说华为做的比联想好,就意味着联想错了,只能说都是优秀的企业,毕竟两者都实现了国家化,年销售额都超过了2500亿,区别就是净利润不同,而且联想的业绩——年销售超过2500亿,年净利润在50亿,也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国内没有多少企业做到。      所以,没必要因此说联想走错了,只能说:两者都是优秀的企业,但华为明显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优秀,一种能力更全面、综合实力更强,超越联想。两种模式背后是胆量和气魄的不同       在最初,华为实际上走的是相似的路线,都是贸工技的路线,但是后面,因为任正非的超人胆量和气魄,做了大胆的决定,让华为走上了技术驱动的路线,也注定了两者的区别。      柳传志曾说,“像任正非,像华为,确实走出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这点我觉得我们做不了,这点是他的长项。”“联想走的路,比如把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是一条走十里就安营扎寨休息,看好了再走,这是时间比较长的道路。而华为确实把技术铺在前头,敢于用大量的投入去走,确实在全国获得了成功,他的胆量和气魄是我所没有的。”       一开始,两者发展之路相似,但任正非的自主研发注定了两者结果不同。      华为不是一开始就走的技术派路线,在1987年成立时,它和联想是类似的,也是走的贸工技的路线。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由于历史原因中断,当时中国的技术与国外普遍存在太大差距,是很难一开始就走技术研发路线,而且技术路线,要承受很大的风险,一是做技术研发需要技术积累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资金的积累,毕竟研发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而且研发不一定意味着投入就一定能成功,有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贸工技路线对于初期资金实力不够强、研发实力弱势很合理,也很必要的路径,毕竟一开始,企业要生存下来是首要问题,而研发对资金、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特别高科技行业,所花费的资金更多,因此开始先通过贸易生存下来,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再做研发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华为一开始也是走了贸工技的路线,先通过代理贸易生存下来。       但是它们之间的分界点在1990年就开始注定了。       1990年,联想的年销售已经达到4亿,这一年,华为年销售还没有破亿,华为年销售破亿还是2年以后的事情,联想对华为还是至少十几倍的量级。但这一年华为教父任正非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这一年,经过2年时间华为已经在全国形成自己的经销网络后,任正非像他后来时刻敲打华为内部的危机感一样,思考华为的未来怎么走。      1990年,任正非突然做了大胆的决定,进行自主研发小交换机。      任正非为了自主研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做好了破产、跳楼的准备。任正非当年的这个决定,犹如一个大胆的赌局,问题远比想的复杂,所承受的压力也比想的要大,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基本上华为把当时所有的利润,以及能调动的资金都投了进去,意味着一旦失败,华为所面临就是危险的结局——破产。       特别是这个时间,任正非刚从上一次挫折中走出,就给自己设定了这么大的压力选择!      1987年,44岁时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重大挫折,在从部队转业到国企后,因为与客户的生意被骗遭遇损失200万,而被除名,同时又遭遇离婚,在这一年,他,一个44岁的中年男人无奈之中开始了创业,1990年,刚刚有了2年多积累、境遇扭转的时候,任正非再次让自己处于了巨大压力之中,当时研发将公司所有的利润、和能调动的资金几乎全部都投入了进去,如果研发失败,意味着华为将倒闭、关门,而任正非更是表示研发失败了、就跳楼。      幸好在华为和任正非都扛着巨大压力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研发的交换机成功了,而且市场反响不错,华为大胆的赌注成功了,华为可以继续存在下去,而不是面对破产结局。      在1992年华为年销售突破1亿元,在年终大会上,任正非第一个发言,这位堪称铁汉的企业领导人,哽咽着说出“我们活下来了”,就掩面而泣。      华为发展中,任正非多次让自己处于巨大压力中,也逐渐把华为推向了国际通信领军企业      华为创业初期研发小交换机的过程中,任正非所承受的压力之大,超乎想象,而任正非在之后华为的发展历程中,多次将自己处于这种巨大压力的煎熬中。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竞争非常强的行业,对技术的前瞻要求非常高,每隔几年就是一次新的技术浪潮,如果没有提前布局,或者没有把握住,很可能就会在下一次浪潮中落伍,甚至是衰落,而如果对下一次浪潮的前瞻不够准,也会把企业带到一个错误的领域。       如同之前力主自主研发一样,在是否要研发小灵通、TD布局时,任正非力排众议的决定,再次赌对了,但是也一连抑郁了近10年,因为技术布局,是提前开始的,未来究竟如何,几年后才能看到,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而这煎熬的几年中任正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就是企业领导者,面对企业命运所承受的压力!      这一次布局,华为逐渐走向了领先!            这些前瞻性的布局,也逐渐让华为走向了浪潮之巅,行业之巅,实现了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型。       任正非:“我们在追赶的时候是容易的,但在领队的时候不容易,因为不知道路在哪儿。我当年精神抑郁,就是为了一个小灵通,为了一个TD,我痛苦了8至10年。我并不怕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怕来自内部的压力。我不让做,会不会使公司就走向错误,崩溃了?做了,是否会损失我争夺战略高地的资源。内心是恐惧的。TD市场刚来的时候,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投入,所以没有机会,第一轮招标我们就输了。第二轮我们投入了,翻上来了;第三轮开始我们就逐步领先了,我们这叫后发制人战略。但那8年是怎么过来的?要我担负华为垮了的责任,我觉得压力很大呀,这么多人的饭碗要敲掉了。因为不知道,所以很害怕,才很抑郁。”      这些大胆的“赌”,让任正非和华为都感受到了自主研发道路的好处,华为一下子从代理商变成了生产企业,利润与以往也大不相同。华为也从此走上了技术研发、技术派的路线,直至成为国际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时刻保有的危机感和强大企业文化     任正非对企业的危机时刻保有清醒认识,“历史上多少大公司是在非常成功之后走向大衰弱。70年代日本电子工业很成功,钱多到可以把美国买下了。日本在模拟电子很成功,但在数字转型的时候保守了,让美国超越了。美国CT领域也保守了被华为超越了,但后来,美国又从IT领域重新打回CT领域,今天甚至可能颠覆CT领域。”      任正非在华为公司2013年年报的CEO致辞中,更是表示,“我们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那么大,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      这种清醒认识,也促使华为更加积极的努力,一是有强大营销铁军,敢于四处拼搏,二是有有强大的技术研发,提供好的武器,三是有良好的机制文化。“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一个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不断征战,并成为中国科技的代表。       两者都是优秀的企业,但华为无疑是更优秀、更领先华为与联想对比,华为已经领先联想,但不能因此否定联想,说联想就是一个非常差的企业,联想的路不对。实际上,两个公司都是优秀的企业,华为与联想的PK,不存在对错,都属于优秀,属于优秀与更优秀的区别。正如华为超越联想、海尔,但不能因此说,联想和海尔不行,他们也属于业内顶级企业了,毕竟联想和海尔在企业运作上,也曾在很多方面开了国内企业先河,他们的一些商业运营管理也堪称中国商业的教科书,在很多方面也值得国内企业同行学习;而且,国内能做到联想、海尔规模的企业没几个,毕竟国内做到像联想一般一年营收超过2500亿,净利润超过50亿的企业还是不多的,没多少做到了这个规模。        做到行业领先的企业,无疑都是优秀的!      但是很明显,即使优秀的企业,也是有不同的层次,如同同为高手,也分不同的段位,有一流高手、超一流高手的区别!在企业中,除了非常优秀外,还有伟大的企业,华为明显属于超一流的、伟大的企业。华为、联想对比也在说明一个趋势:未来竞争的赢家从营销优势转向技术、营销综合实力更优企业!       如同我们前面所说,初期贸工技的路线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是长远的竞争趋势来看,赢家,正从营销优势转向技术、营销综合实力更优的的企业,特别是竞争中,技术的PK更加明显,而且这一趋势目前越来越明显!同时,综合实力PK中,都具备运营优势下,技术领先在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同时,也获得了利润的制高点,成为行业最大赢家。       如同苹果VS中国手机企业,中国手机企业的总销量=苹果+三星的销量,但是所获得的利润差距相差甚远。其中,苹果一家占据了手机行业92%以上净利润,苹果手机2015年仅净利润就会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没有别的,就是因为苹果在技术上,处于手机行业领先的地位。        就如同技术派的华为VS贸易派的联想,虽然2014年的规模相差无几,但是净利润却是后者的5倍以上一样。再如国内格力,也是一家综合实力占优的企业,从产品技术、到推广、渠道都占优势,而因为技术优势,更是获得了较高利润,格力这家专业化经营空调的企业,净利润相当于多元化的海尔+TCL利润总和,更甚至一度相当于国内多家家电大佬净利润之和。       而未来竞争中,技术在竞争PK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不仅华为过去的战绩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两年华为终端业务(手机业务)的突飞猛进与联想的反差,也证明了这一点!华为之所以能后来居上,超越小米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在于华为过去积累从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在完成B2B到B2C营销打法的成功转型之后,凭借技术优势,迅速超越小米,成为中国手机行业新领军,毕竟产品力(技术力)和品牌力是商业竞争的本质,也是核心要素,华为手机更是成为全球第三家年销售智能手机销售过亿的公司——5年时间业绩增长30倍,从300多万增长到1.08亿,而2015年仅手机业务净利润就超过100亿,几乎相当于2个联想的净利润。
  • 从“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到“万物互联”

    热点聚焦 2016-05-30
     在4月26日MateBook的发布会上,华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作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这个也应该接下来华为重点战略。表面意思来看,华为是想实现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所有用户使用场景全覆盖,这大概也是其笔记本产品设计成二合一形态的一个原因。因为这种形态的产品,可以兼顾办公与娱乐中的多个场景。当然,产品形态还远不止如此。华为消费者业务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总裁万飚提到:华为的梦想,是建立全球领先的被消费者喜爱的智能终端的品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华为终端产品的形态会越来越多,也包括更多的可穿戴产品。从访谈中得知,消费者业务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这个事业群是刚成立的,万飚也是首次在专访中露面。“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刻提出这个战略?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伟哥为大家做这篇解析。从万飚的职责,看华为“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万飚负责消费者业务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所做业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三组场景,如下:第一,个人场景,即围绕个人场景下的随身携带或者是佩戴的智能终端。智能手表、平板电脑、MateBook以及更多形态的以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设备为主的产品,都属于这个场景中的产品。第二,家庭场景,即用户整个家庭环境下和家庭场景下的智能终端。华为最近发布了一个智能家庭的战略,核心目的是通过智能终端和设备,让消费者工作和生活更舒适。内容包括路由器、芯片、操作系统及Hilink协议标准、OTT盒子以及更多的家居智能产品。第三,车的场景,内容包括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等一系列的车联网相关芯片、技术、协议与模块化产品。这一块儿主要做车的连接,3G、4G以及5G的相关通讯技术与协议都有涉及。目前一些模块化产品,已经被奥迪、奔驰等汽车制造商所采用,这对以统一标准很重要。基于这三种场景以及背后统一的云平台,未来不管有什么样的硬件终端与硬件设备,不管形态怎么变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全场景覆盖用户,也就是“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伟哥认为,这是未来“万物互联“(IOT)其中的一种体现方式,如同“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华为对于“万物互联”具体描述则是“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这种形态。可见,这个战略是切入未来的物联网的,三大场景都是围绕人、物与连接。以终端场景定义产品,将成“万物互联”时代的新标准苹果手机、笔记本等产品是以软件定义产品,这符合工业互联网的产品定义精神。现在来看,MateBook则是以终端场景来定义产品,华为生产的所有设备都是以在各种人与互联网连接场景下的无限延伸,这意味着以后会有更多产品形态,也意味着华为未来移动产品的丰富性。当然,这种以场景定义产品的新方式,也将会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新的产品标准,从而衍生出更合适的商业模式。其实智能硬件厂商都有这个想法,因为未来是物联网的时代,是“万物互联”的天下。谁的产品能最大化的连接用户与互联网服务,就能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与更大的市场。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中,能够以某个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能以多个产品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无疑会更难。如果消费者所用的全部移动终端产品(包括可穿戴产品)都是同一个厂商的产品,其价值可想而知。正是因为这样,华为才会做一个“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的定位。其实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百度发力人工智能,阿里深研大数据,腾讯重度投资智能硬件,360做手机,小米做家居,乐视做汽车,都能证实这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去年开始各商家都开始布局生产的VR设备,很明显也是在抢占连接互联网的新入口。通讯产业链在物联网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企业优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以通讯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先,这里面包括三大通讯运营商(广电拿到牌照后,已经变成四大运营商),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生产商,IDC服务商(现在已经变成云计算服务)等。同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普及,中国消费者之所以都能用上性价比超高的移动设备,都离不开这些商家。可以说,在中国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这些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通资本的支持,“万物互联”的最基本产品是智能硬件。2014-2015这两年,资本市场出现了智能硬件与可穿戴设备热,各大投资机构争相投资布局这一领域,PreAngel的顾浩曾一口气投资的数十个智能硬件项目。但是到2015年下半年,智能硬件明显的冷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项目死了大批,另一方面资本看到了很多智能硬件项目的弊端,大部分项目都缺乏生产制造以及技术研发等资源,互联网品牌在线上的人气与线下的生产制造有着严重的脱节。到最后,人们才发现所有智能硬件商家在讲的“万物互联”,现在来讲大概只有四大运营商、BAT们以及华为、中兴有可能做到,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不能说做不到,可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在近几年的商业发展进程中,大家应该能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是花钱就能做到的,除了资本以外,还要看实力、思维与情怀。实现“万物互联”的重任,最终要落到硬件厂商身上本质上,BAT所做的连接也是基于智能硬件,不是国人大量使用智能设备,不是中国日益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根本无法谈及各种连接与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的各种移动互联网项目,都是在享受移动设备普及的红利,这一点与移动设备生产厂商及运营商的努力密不可分。互联网企业做的是服务内容,硬件厂商做的是硬件内容,在当前这个阶段,以此相辅相成才能做好连接,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万物互联”1.0时代。所以,“万物互联”的重任还最终还是要落到硬件厂商身上,尤其是具备专利技术、能够研发创新、能够独立生产的厂商。而华为在这个阶段提出“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的战略,显然是深谙这个大趋势的。不管是“连接人与服务”,还是“BT时代”,抑或“只专注连接”,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最终,都会落到服务与硬件免费普及的阶段,到时候就很难说清楚哪个公司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了。正是因为这样,董明珠才一直不认为格力是传统企业,而从近期接二连三传出的乐视收购酷派的传言来看,乐视或许早晚会收了酷派,完成一个线上线下的大统一。“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与matebook等终端产品,让我想起了的埃隆·马斯克的马斯特集团与特斯拉汽车。在马斯克的眼里,特斯拉并不是一款单纯的电动汽车,而是其新能源产业链的一个附属产品,也是为能源节约而做的第一步。其产业链上还有SpaceX公司的火箭与太空舱,还有更多的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所做的这些产品,都是围绕其新能源场景而做的,生态为主,产品则在其次。“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这个战略,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大家都能在产品之外考虑一些未来的事,应该会更好。
  • 大数据从何而来?这里有你不得不知的7个数据源供应平台

    热点聚焦 2016-05-30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源就是让数据产生价值中的那些大米。那大数据时代企业需要哪些数据呢?根据我个人理解我觉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内部)企业自身业务生产经营环节产生的内部数据,包括销售、客服、仓储、财务等;2、(运营)可以理解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掌握在第三方手中的数据,如企业的广告供应商以及一些传播与媒体数据,新媒体、H5、app等;3、(外部)包括传统调研数据和机器数据,搜索、电商、社交等。而对于外部数据的获取上,企业往往会觉得有难度,这时候就可以借助API供应商的力量来补充自己的数据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先来科普个概念,开放应用程序的API(即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可以让开发者在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细节的情况下,调用他人共享的功能和资源。在数据源的获取上API是个好伙伴。本文将介绍7款API供应平台:百度APIStore、Apix、数说聚合、通联数据、HaoService、聚合数据、datasift (排名不分先后)。一、功能对比二、详细介绍1、百度API Store百度旗下的API Store,能够满足大部分个人应用开发者,特别是其最近推出的Android和IOS SDK。其接口分类较细,但是感觉有一些分类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显的边界区分。接口、数据更新速度也比较快,支持个人发布与定制化服务,上千的接口量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开发者的需求。提供移动开发SDK,移动开发者可调用API Store服务所开发的SDK包,加上API文档清晰明了,上手简单。缺点就是由于接口杂乱繁多且来源不一,部分接口的质量、稳定性没有保证。2、ApixApix更多是面向小贷机构、互联网金融、租赁保理等行业客户,除了提供身份核验、工商信息、失信名单、支付缴费等接口,还有包括电商、学历信息、运营商记录、信用卡账单等分析服务。其数据分类包括征信风控、支付缴费和常用数据,而征信风投是其主打数据。由于这类数据具有专业性,因此收费相比其他API会稍微偏高。接口大多数是Apix自主开发,质量有保证,部分核查接口的高级版还能联网检测,就是接口的数量确实有点少。3、聚合数据聚合数据跟百度的APIStore有点像,接口包括生活、旅游、金融、开发、咨询等分类,还比较全面,更加适合对接口质量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公司或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者。但是并不支持个人发布,因此接口的质量和稳定性会比较好,但也正因为这样接口量大大减少。聚合数据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致力于打造高质量API,不求广而求精。不过申请使用接口需要实名认证和审核,算是双刃剑吧,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是一个保障,但是对于试用者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体验。4、HaoServiceHaoservice近期更新后推出了源码商城,用户可在上面直接购买商城、管理系统、UDP通讯源、发布系统等源码。总体来说比较适合公司或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者。其主打生活服务类接口,主推基站、定位、地址解析、坐标服务等API,目前仅支持企业用户发布接口,因此接口的质量和稳定性有保障,但接口数量也是一个痛点。VIP级别以上用户可进行个性化定制,且有专人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到位。5、通联数据通联数据提供行情、沪深股市/期权、债券、基金、咨询、研究报告等API,适合金融类应用和金融咨询网站、平台的开发者,以及从事金融行业的分析、业务人员。通联数据主要做金融大数据,上千的数据接口可以满足金融行业的大部分需求。数据有API和研报两种格式,接口来源于自主研发或恒生聚源、九次方大数据、华通人、朝阳永续、中诚信资讯、巨灵财经等企业。6、数说聚合数说聚合跟上面的数据API不同,面向的客户不只是大数据应用开发者,对互联网数据有强烈需求的各行业分析师、业务人员、运营人员同样可以通过数说聚合拿到你们想要的数据。数据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国内社交、新闻、电商、互联网垂直领域等多平台多维度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接口调用、文件下载等方式获取数据。接口完全自主研发,质量、稳定性十分有保障,且支持个性化定制。不过目前只面向企业用户,个人用户想要使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7、DatasiftDatasift的性质与数说聚合相似,其数据基本覆盖国外主流网站,包括Facebook、Tumblr、Google+、YouTube、Instagram等,且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来源于国外站点的数据质量较好,不过可能是服务器在国外的原因,响应会有明显的延迟;而国内站点数据的话,小编曾经在datasift购买微博数据(当时在国外无法通过国内公司购买微博的数据),数据质量只能说一般。其业务目前暂未向国内市场开放,只能通过特殊途径购买。以上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数据API产品,基础性的可能更多会选择百度APIStore、聚合数据、Haoservice;而对于行业、专业有特别需求的用户来说,通联数据、Apix会使不错的选择;如果是需求国内社交、电商、资讯平台的数据,可以考虑数说聚合;如果是要国外数据,小编则比较推荐Datasift。读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API。
  • 雅虎要死了,这次是真的:从不可一世到几乎一文不值 雅虎是怎样把自己玩死的?

    热点聚焦 2016-05-27
      4月18日,无数挣扎、拯救、重生之后,这家第一个找到互联网商业模式、第一个千亿美金市值,创造了互联网经济奇迹的曾经伟大公司,宣布只要有人出价约40亿到80亿美元,就可以拿走其曾经傲视全球的互联网核心资产。  而目前的市场反馈是,买家最多只愿出价30亿美金,对比其2000年巅峰期曾经超越1300亿美金市值的辉煌,有点像是打发叫花子。  曾以耀眼光芒照亮全球互联网金钱和精神星空的创新先驱,即将带着落伍者的标签与耻辱黯然地了结自己。一个创造历史的人就这样被历史干掉。  没人想到雅虎会那样伟大的开始,更没人料到它会是这样悲惨的结局。更令人唏嘘的是,从不可一世到几乎一文不值,这出互联网惊天惨案,它只用16年,就唱完了。  这个曾经手握一把天牌的梦幻公司,到底是怎么玩死自己的,而且还死得这么惨?     本来就没那么厉害  成功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事关成功能否持续的大问题。  一个企业的成功路径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能力对成功起了决定性因素;二是天时地利、因缘际会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这其中的另一个普遍规律是,在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竞争有限的初始爆发里,成功往往是机会大于能力,偶然大于必然。但再往下走,竞争不断加剧,产业从有到好,从好到差异化细分,要继续取得成功或者捍卫成功,能力会逐渐与成功成正比,必然的东西更将主宰参与者的命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雅虎快速崛起为全球网络霸主后,很多人把它的成功等同于创始及经营团队的英明神武,甚至认为是他们的必然能力造就了必然的雅虎。但事实并不是那样,真正造就雅虎奇迹的更多是天时、地利与因缘际会,其创始及经营团队不过是幸运地成为了骑在这些东西之上起飞的人。  雅虎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偶然。创办雅虎并不是杨致远和费罗深思熟虑,精心谋划的产物,而只是他们刚好发现了当时的互联网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又刚好从自己的经验中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偶然地他们就干了。    ▲图:杨致远和费罗  雅虎的衰落其实从站上高峰的那一刻就已开始。  那一刻开始,越来越多对互联网有了更深刻认识,并且经过精心谋划,深思熟虑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的新一轮发展与布局,推动行业竞争不但加剧,产品和服务不断差异化细分,也让必然的能力不断成为赢在未来的更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偶然、天时、地利中爆发的雅虎,如果不能快速补上必然的能力这一课,被淘汰出局,就已只是早晚的事。它后来的衰败不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也证明了其当初与后来的必然能力不过如此。  李嘉诚曾说,对他而言,一场最漂亮的仗,是一场事前将得失利害计算得最清楚的仗。从这个意义上说,雅虎曾经的成功,本身就不是一场漂亮的仗。  还有一句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果把这个德字,理解成在互联网产业成功的必然能力,曾经那么成功的雅虎,其实是一个德不配位的人。这也是它后来衰败的一个大前提,看懂这一点,也就知道,它的衰败并不稀奇。  这里面有什么教训和启示,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如果你的成功更多是借机遇的快速爆发而非必然的能力,你要小心,抓紧去补课哦,否则,你怎么上来的就会怎么回去。  第二,如果你是一个有必然能力的人,要有信心去挑战那些因为机遇飞上天的人,而不是抱怨自己当初没机会,或者以为那个成功的家伙真的有多么厉害。  雅虎告诉你,它可能没那么厉害。  看对了趋势,押错了方式  很多人认为,是杨致远和团队没有远见,看错趋势,才导致了雅虎的败局。作为对雅虎和杨致远比较了解的人,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客观。  互联网的大趋势,杨致远10年前都看到并且看准了。我2005年出版华商韬略(微信id:hstl8888)首部文献时,曾多次深夜越洋电访,全面、权威地报道过杨致远和雅虎。当时,已经投资成为阿里第一大股东,坚定看好电子商务的杨致远,曾在电商之外明确表示:社区、内容、搜索、个性化,是未来互联网的四个战略核心。  这不正是这些年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吗?  看准了未来的趋势,却押错了赢得未来的方式,才是雅虎的致命伤。  雅虎第一个押错的是搜索和内容的未来方式。杨致远和费罗为了让人们更便捷地在网上获得想要的信息而创立雅虎,让雅虎永远帮助人们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多最想要的信息,也是杨致远和费罗对搜索与内容的长期梦想。  杨致远说,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三个条件:一,全面:信息十分丰富;二,世界性:可以找到全世界的有用信息;三,品牌:要让全世界的网民都知道Yahoo!。  他说的都是对的,但如何全面、世界性、有品牌影响?雅虎押错了宝。  起初的雅虎,本质上是一个内容搜索公司,他们的页面也曾经跟今天的专业搜索引擎更类似。但走着走着,雅虎觉得依靠搜索意味着“内容还是别人的”,他们要自己掌握内容才行,于是大干快上,朝向门户和媒体公司而去。进而发生了今天想来很荒唐的事:当全球互联网加速转向技术驱动内容甚至一切时,雅虎,这个全球互联网霸主却回归传统,将大量精力放在了人工做内容之上。    ▲图:stat counter曾发布的美国各搜索网站市场份额  于是,悲剧很快发生,技术驱动内容很快走到人工干死也干不出那么多内容的程度。雅虎这才猛然发现,谷歌那条什么都没有的搜索框,才是帮助人们最便捷地获得最多最想要信息的最好方式,而人们心目中寻找内容的最佳方式与品牌,也悲催地变成了那条“内容是别人的”谷歌框。  其中,令人唏嘘的还包括,雅虎不但错误地理解了内容及搜索的未来方式,而且还为节约搜索业务投入,拿来主义地亲手培养了干死自己的内容与搜索的未来新方式——谷歌。而这种为了短期利益不惜耗子与猫同床的做法,在后来与微软的合作中竟然还再次同样地发生了,并异曲同工地加速了作死自己的节奏。  即便后来眼见谷歌大行其道,雅虎开始更加注重搜索,并收购Inktomi、Overture加强搜索营销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他们也依然执迷不悟地以门户为核心来定义内容和搜索。更戏剧和悲剧的,被雅虎收购的Overture,事实上是让谷歌迅速崛起的付费点击业务模式的发明人。显然,雅虎并没有用好这个资源和机会。     押错了搜索、内容的未来方式,让雅虎输掉了一大局。而错过了内容、社区的未来方式,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则让原本有机会扳回一局的雅虎,彻底葬送了自己。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在移动互联汹涌澎湃的大潮里,雅虎既没有自己研发出一款叫好又叫坐的大产品,也错过了通过收购抢占移动互联高地的机会。曾经,10亿美元就可拿下如今3000亿美元市值(Facebook)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但为了少给区区1.5亿美元,他们给Facebook放了生,也掐断如今看来是他们走出绝境的最后一个大机会。  当然,话又说回来。依照雅虎后来的表现,即便他们收了Facebook,或许也还是一死。只不过,会多一个名叫Facebook的倒霉蛋垫背。  讲起这段历史,还有一件事值得深思。事实上,押错了内容、社区、搜索未来方式的,远远不止雅虎,而是与雅虎同期在互联网领域获得成功的一大批人。当不少人嘲笑雅虎押错大宝的同时,国内众多门户网站和投资人其实也犯过雅虎一样的错误。  当年,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拿着他的搜索框找人投资,很多网站老板和投资人上来的第一句就是,每个网站不都已经有了搜索窗吗,搜索都做烂了,还有什么可做的。而当马化腾拿着QQ找到这些人时,也是100万块都不给,甚至被羞辱为:我分分钟就能将聊天室改成你这个东西。  真正发展不过才三十来年的互联网啊,多少兴衰,多少血泪,多少经验,又有多少教训!  而我从中体会最深的,是两个事情:  第一、今天让你成功的东西可能真的就是明天让你失败的原因。从雅虎的遭遇来说,它之所以败得这么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曾经赢得那么大。  第二、就互联网而言,研究未来的方式是比研究趋势更重要的事。甚至,对其他行业和产业而言,也同样如此。  人类的需求从趋势来说,几千年都没什么大变化,无外乎是吃穿住行,饱暖情欲,更好的,更好的。但满足需求的方式却是一直在变化着,而且变得越来越快。  雅虎以及众多曾经那么成功最后那么失败的人,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你看对了需求的趋势,还要看对需求会以什么方式出来才行。同样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如果你是一个行业的领导者,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和你同样方式甚至同在一个行业的人,而是那些和你不一样,不同行,但却以不同新方式要来满足你所满足的需求的人。  对于动辄要挑战巨头、颠覆产业,成就伟大的人而言,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和你想要颠覆的对象比,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你要成功或许可以有,但要颠覆产业,成就伟大,我看还是算了吧。比如,讲一大堆玄妙的东西,最后给出来的不过是一个更便宜的手机,一台更便宜的电视,这很可能不是颠覆,而是自己作死还不够,还要拉一弯弯的人来垫背,对产业进步一点狗屁意义都没有。  而所谓的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所谓的战略思维,这个发展的眼光,这个战略的着眼点,也不应只是局限在发展的规模大小,更要注意发展方式的变态与变异。  看到了社区、内容、搜索、个性化会继续爆发式大发展的雅虎,要是早早看到Facebook的方式,Google的方式才是未来,或许就不会有今天。  而Facebook、Google现在的方式也总会被新的方式取代的,要是他们不能成为那个新方式的主人,雅虎也一定会在历史中等到与他们的团聚。     不会做一个优秀的失败者  如果能做一个优秀的失败者,即便错过成为谷歌的机会、即便错过买下Facebook的机会,雅虎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仿若丧家犬的悲催。  10多年观察商业江湖下来,我得出的一个经验是,很多人在成功之后都会得上一种“成功病”,而且越容易获得成功的人越容易得这种病,越是成功得大、成功得快的人,尤其是很快当上老大的人越容易得这种病。  这种病的显著病症是:已经落后甚至失败了,却继续沉醉在我是老大的路数里,继续按一个老大的思维和路数去解决问题,试图把当年雄风找回来。某些病得严重的,还会被失败打蒙圈,气急败坏,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他人,走上不做好自己而较劲别人,像输红眼的赌徒,自乱阵脚,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想要继续赌大赢大,但最终越输越大,不但昔日雄风找不回,反倒身家性命都丢掉。  而一个优秀的失败者,则会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站在落后和老二、老小的位置,客观理智地分析利弊,然后以重新开始,甚至从零开始的胸怀和视野,从长计议,重新规划,重新来过。做不回老大,稳住老二,老二也稳不住,那就留得青山在,放下身段,做个小但做得好,留条命,活下去,等风再起,王者归来,也是有希望的。  雅虎败到性命都要留不住的这么惨烈,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个做不得小,也不会做小的“成功病”的使然。纵观它处于落后状态之后采取的策略,很多都不是一个优秀失败者,一个活下来最重要的人应有的表现。  你可以看到,它已经沦落为小弟了,但直到最后,都还在以老大的心态和姿态,财大气粗,横冲直撞,不断十亿、几十亿美元去并购,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不切实际,最终走到今天这个惨样子。  相反,如果它当初能面对现实,调低目标,放下身段,实事求是,以退为进,重新定位,瞄准一个有前景的未来聚焦,壮士断臂,毕其功于一役,凭其品牌、资源、团队,哪怕是跟自己的很多中国学生学习,也会比今天划算多少倍。要知道,网易今天的市值还超过200亿美金呢,几乎是雅虎互联网资产(不含阿里股权价值,而16年前它值1300亿美元,也只是互联网资产)的10倍。  老大没争回来,老二更没戏,最后连安身立命也不行了。这里面,当然有过去的成功留下的包袱对其绑架太深的客观原因,但其主观上我是老大,我是领袖,我怎么能像小公司那么干的成功病心态,恐怕才是最大的障碍。  拿得起,放得下,胜不骄,败不馁,是我们经常讲的话。但真正遇到问题,尤其从云端坠落平阳之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这看起来是个心态问题,虚无缥缈,但却是导致甚至主导现实世界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要害,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是万万要小心。  而这一点,对那些当惯了绩优生的人而言,尤其是重要。什么日子都能过,什么日子都能往好处过,显然比聚光灯下侃侃而谈,鲜花掌声中优雅得体更重要。  雅虎的衰落,当然不只这些原因。创始人的领导力和个性,走马灯式的经理人,甚至在所有巨头级互联网公司中,最近10来年的雅虎,基本上是唯一一个没有真正主人的公司等等,都是问题,一连串的问题。也有人说,杨致远当年拒绝卖给微软是个错误。这看怎么看,如果焦点是如何让事业持续,“儿子”都改姓了,还讨论“儿子”卖得贵与贱,似乎不是应有之意。  甚至,我个人还认为,就算一切都对,这些可能都只占50%的原因。那剩下的50%叫运气。  比如,收购谷歌,收购Facebook,那一念不成导致的天壤之别里,又有多少不是偶然和运气的因呢?  而这么多的原因,我却特别强调上述这三个,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我总有种预感,导致雅虎衰败的这三大原因,即将在中国企业界集中爆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把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几百年欠下(也是攒下)的发展和财富机遇飞速释放,造就了一大批风口飞上天的成功者。  当这种释放在今天已然是无法继续,创业和产业正如雅虎当年面临的互联网环境,我们有多少像雅虎一样快速成功的人,会像雅虎一样往下掉?我的估计是,不少。  雅虎的故事,是一个坏故事,更是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值得好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