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收购?被消灭?令人深思的电商并购大结局

    热点聚焦 2020-08-19
    日前,阿里巴巴完成了对第三方电商物流供应链企业心怡科技的全资收购交割,心怡科技创始团队不再持有任何股份。回顾过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从2012年开始合作,到2014年的投资关系,再到最后全面收购、接管的演变过程。“这无疑让阿里本地化业务有了强有力的仓配支撑。”业内在评论这一事件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收购”话题的热议和回忆:从电商行业过去几年的重大收购事件来看,一般可以分为整合式并购、生态并购、防御性并购以及跨界并购几种类型。而从被收购企业的结局来看,以1号店、优步中国、快的打车、美丽说、大众点评、考拉海购、Lazada等企业为代表,有的逐渐“销声匿迹”,有的仍在运营但已转型,有的则获得上升机会。亿邦动力从收购金额、行业影响力等维度出发,整理了近6年来(2014年至今)电商行业的十大并购事件,和读者一起看看这些被收购企业的真实“结局”。渐渐消失的明星公司1号店【事件】京东数科于2016年6月以95亿元(1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网上超市1号店。【历史】1号店成立于2008年,主营日化、食品、快消等品类。在2011年,1号店销售额一度突破27亿元,位列全国排名TOP10的电商品牌。2010年,1号店向中国平安售出80%股权已缓解资金链紧张问题;2011年~2014年间,沃尔玛不断对1号店增股,直至2015年,沃尔玛全资收购1号店;2016年,京东数科与沃尔玛达成协议,全资收购1号店股权。【结局】2020年7月23日晚,1号店发布《“再见”1号店,致老用户的一封信》称,“1号店”正式升级为“1号会员店”,为用户提供全新会员制服务,在升级后,原“1号店”将停止使用。【点评】一度,1号店以“食品”品类的鲜明定位,在B2C时代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在B2C群雄割据向超级平台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败下阵来。从平安到沃尔玛,1号店最终成为了沃尔玛和京东拉近关系的筹码。从被收购的那一刻起,命运几乎已经注定。由于其业务和京东既有业务重合度高,差异化不明显,因而只能迎来被彻底“被消化”的结局。优步中国【事件】滴滴出行于2016年8月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优步中国,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历史】2013年优步进入上海试运营,2015年优步成立中国公司优步中国,后与广州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在2015至2016年间共获得3轮融资,并于2016年官宣优步中国已占据国内打车App市场30%的份额。【结局】目前,优步用车业务依然单独运营,但司机和客服端由滴滴提供。2019年,公开数据显示,优步中国在旅游类目App日活排名97,滴滴排名第6。滴滴并购优步中国后,占据了中国网约车市场90%以上的份额。【点评】在出行行业被互联网大改造的阶段,优步为更好的适应中国市场做出了很多调整,比如改变注册的信用授权方式,更换在中国更适用的在线地图等。但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仍然不是一个来自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所能完美驾驭,面对本土激烈的行业竞争,还是没能独立发展起来。优步的命运,继续书写了美国互联网巨头难以在中国做大的“惯例”。快的打车【事件】滴滴出行于2015年2月收购快的打车,收购价格未披露。【历史】快的打车App于2012年上线,上线1月即获得阿里巴巴天使轮投资,随后在2013年至2015年间获得阿里巴巴、经纬中国、软银中国等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易观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分别占据中国打车App市场56.5%、43.3%的比例,其合计市场份额达到了99.8%。随后,滴滴(微信支付)、快的(支付宝支付)在支付、红包补贴、融资速度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结局】2015年双方宣布合并后,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新公司联合CEO,双方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平行发展。公开消息称,快的打车App最后更新时间为2015年11月。2015年9月,滴滴快的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点评】业务几乎一模一样时,抢占用户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烧钱”补贴。然而,这其中的两方都知道,补贴并不是健康长远的竞争手段,两败俱伤不如互利共赢。今天滴滴已是中国出行市场的最大互联网公司,使得这次收购成为为数不多的“1+1大于2”的并购案例。美丽说【事件】蘑菇街于2016年1月收购了内容导购平台美丽说(收购价格未披露),成立美丽联合集团,于2018年蘑菇街上市前夕,“美丽联合”更名为“蘑菇街”。【历史】美丽说于2010年7月成立,在2010年与淘宝达成合作(为淘宝导流赚取佣金)后,一直高速成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四轮融资,其中包括红杉资本、高瓴资本、腾讯投资、GGV纪源资本等一线投资基金参投。“美丽说给淘宝带去了大量的流量,但也因为美丽说对淘宝形成了上游流量垄断的趋势,淘宝感受到了危险,随即对美丽说进行了全面封杀。”一位电商资深人士回忆。最后,美丽说转型C2C女性时尚垂直电商,并搭建自己的电商交易平台。【结局】数据显示,2015年蘑菇街与美丽说交易额总计200亿元,两家合并后交易额缩水至90亿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蘑菇街在2020财年Q3财报中写道,受商誉折损影响,该财季运营亏损急剧扩大,为15.95亿元;而对“商誉折损”的解释是“2016年收购美丽说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低于预期所致”。【点评】美丽说和蘑菇街的结合,是彼时遭遇封杀的流量新贵的抱团取暖。在当时看,或许是一次正确的选择。然而,就合并而言,本质上出于“安全感需求”的合并,并无法终极无法获得安全感,合并后的新平台仍然在持续寻找自己的新空间。乐蜂网【事件】唯品会于2014年2月以1.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电商购物平台乐蜂网75%的股份。【历史】乐峰网成立于2008年8月,定位于专业美妆B2C购物网站,在流量上,乐蜂网创始人李静是知名主持人自带流量,并积极推动人脉圈内的明星帮助乐蜂网推广;在产品上,一方面创立自主品牌静佳,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品牌,迅速扩张,先后获得红杉资本、中金资本两轮融资。到2012年,乐蜂网销售额达到了19.8亿元,2013年,乐蜂网销售额突破30亿元。【结局】唯品会收购乐蜂网后,将其定位为“美妆唯品会”。2019年,乐蜂网宣布,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乐蜂网(包括PC端和APP端)均将在2019年9月18日停止运营。【点评】两者面对着相同的受众人群,服务着不同的消费场景,被收购后的命运也许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唯品会对乐蜂的收购,既有背后共同资本方的推动,更是为了补充品类扩充消费场景。因此当乐蜂网的用户和供应商逐渐“唯品会化”,乐蜂存在的价值就更加模糊了。等待复兴的昔日龙头五星电器【事件】京东集团于2020年7月以14.5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家用电器连锁零售商五星电器54%的股份,加上2019年4月京东集团对五星电器12.7亿元的投资,京东集团已全资持有五星电器。【历史】五星电器创立于1998年,最早从事空调批发业务,后引入家用电器、个人移动电子设备、家具产品销售服务的业务。数据显示,五星电器2019年末总资产8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5.38亿元,同比下滑3.8%;此外,五星电器在华东地区拥有超220家直营店,近500家万镇通(乡镇店项目),仅在江苏,五星电器的市场份额就占40%左右,覆盖了江苏的61%乡镇。【结局】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目前担任五星电器执行董事,五星电器法定代表人潘一清为总经理。据《2020年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显示,五星电器占市场总份额(1172亿元)的1.1%,此外,京东占18.8%,天猫占10.6%。五星电器被收购后,京东在家电行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下沉市场中进一步扩大。【点评】京东家电线下(尤其是下沉市场)服务资源存在弱势,五星电器缺乏大数据、服务体系、物流体系、金融等资源,双方的合作无疑是给予彼此一个新机会。随着京东官宣对五星电器100%控股,京东家电线下版图补上最后一块,而五星电器也获得了新的身份——京东五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大众点评【事件】美团点评于2015年10月收购了本地生活平台大众点评,收购价格未披露,经双方约定,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历史】大众点评于2003年4月创立,在2006年接受红杉中国投资后迎来了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大众点评MAU突破4200万,点评数量近2000万条,收录商户数量超过150万家,覆盖全国2300多个城市。2011年,团购模式兴起后,大众点评与超过5000家团购网站参与共同参与“千团大战”;2014年,大众点评业务极速扩张,甚至涉水婚庆、旅游等领域,还投资饿了么,一度成为当时业内的O2O巨擘。【结局】人员方面,2018年美团点评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后,大众点评原高管已退出相关事业群,业务负责人基本来自美团方面;2019年1月大众点评主体公司变更股权,张涛、张波等原股东全部退出,新增股东王兴(持股95%)、穆荣均。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在内部信中称,将点评平台更名为点评App部,将以PDC为基础,UGC为核心,激励用户增长,进一步强调大众点评在线查找平台的属性,另有消息称,大众点评为美团贡献的交易量占整体交易量的不到10%。【点评】当两个商业模式高度相似的互联网企业采取并购行为时,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会面临着“逐渐边缘化或消亡”的命运。今天的美团已经成为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上绝对的霸主,不得不说这次收购对美团整体的前进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天天快递【事件】苏宁物流于2017年1月以29.7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70%的股份,随后在一年内收购完成剩余50%股份。【历史】天天快递始创于1994年,在2005年年快递业务量超过440万单,远超三通一达。但在2003年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崛起后,逐渐被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天天快递曾在2010年与海航集团进行过战略重组,正式更名为海航天天快递,随后因重组效果不佳转而被申通快递创始人奚春阳收购,最终因效益不佳再次被身给苏宁。2017年,天天快递亏损金额达到5.81亿元。【结局】2017年818苏宁周年庆,天天快递在多个城市承接苏宁物流配送服务;10月底,天天总部搬迁至南京苏宁总部园区。“双11”两家业务在武汉、南宁等城市进一步融合。最新数据显示,天天快递被苏宁收购后,亏损现状也未能得到改变,2019年,天天快递净亏损金额突破17.86亿元。【点评】对天天快递来说,原有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新进入行业的竞争者瓜分,最终选择“卖身”并不意外。收购以来,围绕骨干网络、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末端网点等,天天快递不断加速与苏宁仓配网络业务的整合。此外,越来越“苏宁化”后的天天快递,在智能化发展上进行了大量应用性布局,比如利用苏宁云技术、大数据工具,上线仲裁延误全自动系统,实现仲裁无人化操作等。用“大换血”来形容被收购后的天天快递并不为过。值得期待的战略布局考拉海购【事件】阿里巴巴于2019年9月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跨境电商平台网易考拉,并于将其更名为考拉海购。【历史】2015年网易考拉App正式上线,随后在2016年率先试点跨境进口商品“次日达”,并上线考拉会员体系,2017年网易考拉在自营模式之外引入第三方卖家——全球工厂店,还于2018年在杭州开了首家线下门店。此外,在2019年,网易考拉还曾就收购亚马逊中国区业务进行过相关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结局】天猫进出口事业群总经理刘鹏兼任考拉CEO,考拉品牌继续保持独立运营,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双11”,考拉黑卡开卡率上涨150%,活跃度高达86%;商家数同比增长91%,商品数增幅达71% 。经过半年的融合期后,考拉定位调整成为更年轻化和差异化竞争的方向,同时上线了海外生活方式直播平台“爬树TV”、购物分享式社区“Like社区”等新产品。最新消息显示,考拉海购已进行战略升级,在原有跨境业务基础上聚焦会员电商。【点评】2019年上半年,网易考拉、天猫国际分别以27.7%、25.1%的市场份额位居跨境电商市场的第一、第二。收购考拉意味着阿里巴巴拥有了跨境进口电商的半壁江山。而被收购的考拉,在新的差异化定位中(会员电商),能否成功实现在阿里的二次创业,值得业内期待。Lazada【事件】阿里巴巴于2016年4亿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51%的股份,随后在2017年、2018年分别对其追加了10亿美元、20亿美元的投资。【历史】Lazada成立于2012年3月,主要面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这6个东南亚市场进行商品销售;由于早期东南亚电商基础设施水平偏低且东南亚消费者线上购物消费习惯尚未形成,2013年至2015年间,Lazada在营业利润上一直在亏损,资金链濒临断裂:2013年,营收7550万美元,营业利润亏损为6790万美元;2014年营收为1.543亿美元,营业利润亏损为1.525亿美元;2015年,营收2.75亿美元,营业利润亏损为3.29亿美元。【结局】收购成功后,阿里启动Voyager(航海)项目,对Lazada进行全系统改造(网站系统刷新升级),官方表示Lazada将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业务本地化,进一步强化其在东南亚六国的竞争优势。截至2020年3月,Lazada平台活跃用户超过7000万,其中Lazada平台上来自印尼的订单同比增长170%。【点评】在业内人士看来,阿里巴巴收购Lazada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占领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支付宝国际化、天猫国际服务东南亚市场;对Lazada来说,不仅获得了前后约40亿美元的资金扶持,还得到了阿里在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诚如一位电商资深人士所说,收购动作的起因,或为补全短板,或为强强联合攻占市场份额,但被收购者最终的命运,并不只有“被雪藏”和“被消灭”,还可以寻求差异化市场定位,找到更精准的市场价值。文章来源:艾瑞网
  • 午报 | 天猫公布2020年双11节奏;斗鱼回应部分吃播主播浪费

    热点聚焦 2020-08-14
    饿了么起诉美团2选1索赔100万元8月7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饿了么经营主体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团外卖经营主体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相关商业诋毁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7月2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将该案移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处理,依法判令二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为制止被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万元。:-0 还是公平竞争为上。天猫公布2020年双11节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家洛透露,今年#天猫双11升级为购物狂欢季#,分为两个售卖期:11月1日起是第一波售卖期,11月11日为第二波售卖期。预计至少25万品牌、500万中小商家、新国货商家、外贸企业、产业带工厂、 农产品商家参加今年双11。:-)折扣的方式简单点吧。马云欣赏年轻人送快递:很欣赏,是他们让快递业发生变化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央视节目中表示,自己特别欣赏年轻人放下架子,敢去做快递小哥,“有什么问题呢?”马云称,“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只要有工作我们都干,每份工作都能有所体会”。“前几年有人说,北大毕业了去卖猪肉,这卖猪肉怎么了?我觉得不是问题,敢于放下身段,敢于改变自己,敢于从卖猪肉里学到东西,那才正是北大精神”,马云表示,很多小年轻选择进入快递业,让中国快递业发生了变化,让中国的快递业变得有意义,这没什么不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精彩。斗鱼回应部分吃播主播浪费:加强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8月12日,央视新闻在一条《餐饮浪费 如何制止?》的新闻节目批评了部分网络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的现象,引起广泛讨论。8月12日,斗鱼回应称: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东西好吃不在吃得多。字节跳动全年校招超过1万人近日,字节跳动正式启动了2021届秋季校园招聘,为应届毕业生开放超过6000个工作岗位,全年校招人数共计超过1万2千人。这批岗位覆盖字节跳动10多项产品和业务,既包括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旗舰产品,也包括懂车帝、幸福里、番茄小说等垂类应用,以及清北网校、瓜瓜龙、飞书等新兴业务。:-)招聘网页都翻不到底了。文章来源:艾瑞网
  • 左手直播,右手短视频,淘宝特价版切入拼多多腹地

    热点聚焦 2020-08-11
    亚马逊河畔的一只蝴蝶,偶尔扇了扇翅膀,两周后,就引起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下,市场或平台生态的一个微小变化经过不断放大,也许就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近日,淘宝特价版即将正式上线短视频频道的消息被网络刷屏。往小处看,这不过是淘宝特价版新增了一个新功能。但往大处看,在杀入短视频赛道后,淘宝特价版“短视频种草+直播拔草+社交”的内容电商闭环正式成型,其在供需两端的影响力,将借助阿里经济体的势能将不断发酵与放大,尤其是在淘宝特价版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网传淘宝特价版短视频频道“看看”内测界面)事实上,随着下沉市场的爆发,阿里、京东等纷纷加大了下沉市场的开拓力度。在拼多多不断用“百亿补贴”上攻“五环内”用户的同时,前两者也正在向后者的下沉腹地挺进。相比“京喜”是以拼多多的方式进攻拼多多而言,打法不同、体量更大的阿里,在放出淘宝特价版这一大招后,显然更让拼多多难受。竞争格局上,淘宝特价版以攻为守,高歌猛进,拼多多不得不被逼陷入多线作战,在黄峥退出拼多多董事会的背后,或许就有淘宝特价版步步紧逼的因素影响。01下沉”黑马“,淘宝特价版缘何“节节高升”?据易观数据显示,三月上线至今,淘宝特价版保持环比两位数以上的超高速增长,成为月活过千万购物APP中的独一份。以6月MAU为例,淘宝特价版的环比增速为11.55%,相比拼多多1.53%的环比增幅,前者是后者的7.5倍,从侧面凸显出淘宝特价版的生猛扩张。众所周知,2020年是下沉市场重塑的关键一年。淘宝特价版作为下沉市场的一匹“黑马”,其快速增长,看似意料之外,实属情理之中。“螳螂财经”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1、消费分级彻底,消费升级紧随2018年,面对拼多多的快速崛起,阿里董事局主席、CEO张勇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当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就好了“。并提到,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并不对立,而是有关系的两件事——消费肯定要分级,而消费升级一定是趋势,在不同的消费分级里进行消费升级,社会才有进步。在当初来看,或许有些超前,让人不能理解。但当淘宝特价版推出后,一切就变得很明了——作为全球首款以C2M商品为核心供给的购物APP,针对下沉市场,以工厂货直销的形式将消费分级进行得更彻底。如果说拼多多以切入下沉市场,激活下沉用户,加速消费分级进化取得了成功。那么淘宝特价版更具针对性的作法,则能免去教育用户的过程,直接截流下沉用户。除了更彻底的消费分级,淘宝特价版也让消费升级紧随。“特价”而非一味强调“低价”,是基于“质优价廉”的定位,为淘宝特价版赢得了良好口碑。据Sensor Tower最新统计显示,淘宝特价版在安卓和苹果应用市场评分别为72和4.9分,分别优于拼多多的55和3.7分。良好的口碑效应,自然带来了用户的高速增长。(数据来源:Sensor Tower)此次,即将上线的短视频频道,则会进一步为消费升级提速。一方面,对工厂来说,将实现以销为主,到营销结合的质变,符合打造C2M工厂品牌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在满足下沉市场娱乐化购物需求(下沉市场用户时间多),赢取用户信任(工厂货可视化)等方面都会带来巨大提升。2、依托主流内容,打造“内容+社交”闭环淘宝特价版高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背靠淘宝直播这颗大树,直接接入主流内容电商运营模式,在上线短视频频道后,还将形成“短视频种草+直播拔草”的内容闭环,这些内容为用户传播提供了素材,最终形成“直播+短视频+社交”的内容电商闭环。很多人将拼多多的崛起,归结于社交,实质上社交只是浅层行为,背后是内容在推动。早期拼多多以砍价、拼团等游戏化内容,提供了娱乐化购物形式,在当时来看很有新意,恰好迎合了下沉用户的需求。因此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爆发,本质是内容电商的推动。如今内容电商的形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直播+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这从今年直播电商的火爆可见一斑。以广东揭阳一家主营冰丝内裤的外贸工厂为例,通过淘宝直播11小时,卖出6万件,较日常销量增长约60倍,足见内容电商的威力。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淘宝直播的GMV有望达到4000-5000亿,相比去年几乎翻番,可见直播仍在快速增长。而依托淘宝直播的生态优势,淘宝还在加速布局一系列产业带直播基地,这又会给产业带商户持续赋能,为淘宝特价版加速。3、借势阿里生态,放大“后发优势”在下沉市场在经历了“低价战”的粗暴开发后,针对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正在成为趋势。淘宝特价版此时杀入,拥有很多后发优势。比如在直抵消费分级的下沉市场的同时,可以借助消费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在入场之初就构建出最主流的“直播+短视频”内容运营模式,借助内容风口直达用户和商家需求。当然,这种后发优势离不开阿里生态的支持。一方面,在内容生态上,直播+短视频内容运营在淘宝上已经运营多年,在运营模式、工具赋能、内容创作者沉淀等方面已有深厚积累,可以快速复制和跃迁。另一方面,阿里拥有最大的线上批发平台1688,汇聚了超100万优质供应商和超10000万企业店铺,能为主打工厂货的淘宝特价版带来供应链上的保障。此外,阿里强大的金融服务、流量和用户资源,以及遍布全国渗透进众多下沉乡镇的菜鸟系物流网络等等,都为淘宝特价的快速增长铺平了道路。可见,在后发优势下,淘宝特价版以“消费分级+消费升级”的定位、“直播+短视频+社交”的主流内容运营模式,借助阿里生态优势,成为下沉市场重塑的搅局者,开启了快速扩张的步伐。02淘宝特价版以攻为守,拼多多面临两大挑战淘宝特价版以独立APP身份入场,并且突飞猛进,显然是拼多多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从战略上来讲,不触及淘宝基本盘的情况下,淘宝特价版深入拼多多腹地厮杀,是典型的以攻为守。在下沉市场的争夺中,淘宝特价版让阿里成了更主动的一方。对阿里来说,用淘宝特价版对标拼多多,只是一次局部的输赢战,进则可以直捣黄龙,退亦可守,不会动摇阿里电商的根基。但对拼多多来说,则不亚于一场生死之争,下沉市场是拼多多的基本盘和大本营,不容有丝毫闪失,尤其是在“向上破圈”尚未有拿得出手的阶段性成果的当下。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就这场战争而言,拼多多要想拿下胜利也并不容易。面对淘宝特价版的步步紧逼,拼多多正面着两大挑战。1、用户层面,淘宝特价版“死磕到底”依托下沉市场、低价策略和游戏化玩法,拼多多实现了原始用户数量的快速积累。不过基于下沉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拼多多用户的忠诚度是一大挑战,尤其在淘宝特价版上线之后。一方面,淘宝特价版作为独立APP推出后,阿里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以往在下沉市场战争中,与拼多多的厮杀的主战场在淘系原有平台上,无论是从玩法还是价格等方面,阿里的应对需要顾及原有平台的生态。如今这种顾忌没有了,淘宝特价版有了与拼多多“死磕到底”的底气。相反,拼多多在防御下沉市场的同时,还要兼顾“向上破圈”,反而在打法上需要兼顾更多。另一方面,内容电商对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拼多多原有的娱乐化购物模式也面临淘宝特价版的火拼。比如在淘宝特价版上也有“分享赚钱、天天赚特币、签到拿红包、1分钱拿走”等玩法,可以抵消拼多多的玩法优势,这方面拼多多的护城河并不够宽。公开报道显示,淘宝特价版每周五推出的“一元购”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持续追捧,618期间,淘宝特价版单日净增用户量超过100万,新用户绝大多数来自下沉市场,几乎全是拼多多的用户群体。(首页玩法对比:左为淘宝特价版,右为拼多多)而在直播、短视频等主流内容电商运营上面,拼多多想要复制淘宝特价版并不容易,这需要一系列生态资源的积累,如主播资源的累积、MCN机构的加入等等。极光大数据显示,淘宝特价版增长迅猛,位列全网app渗透率飙升榜Top10,居榜单中综合类电商第一,领跑下沉市场,而拼多多未能入围。(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可见,如何保持用户粘性,加大内容运营的丰富度是拼多多面临的一大挑战。此外,随着京喜加大了下沉步伐,微信小商店即将来袭等,拼多多原有的重要用户仓——微信,则可能面临其它竞争者的分化。而在淘宝特价版背后,还有整个阿里生态用户作为后盾。这也是另一个问题。2、供应链上,数字化赋能“强势介入”淘宝特价版与拼多多的竞争,其中最主要的着力点就是C2M。所谓C2M模式,指的是消费者先通过平台下单,工厂接收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背后比拼的就是数字化能力。淘宝特价版的出现,等同于将拼多多提前逼进“数字化战争”。尴尬的是,数字化能力本身就是阿里的优势,淘宝特价版更是被阿里定义为链接工厂和消费者的数字化系统。尽管拼多多作为电商新贵,在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上可以实现快速跃进,但是在数字化能等基础设施上,更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因此与阿里相比尚有差距。正如阿里副总裁汪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淘宝平台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IOT等数字化能力可以精准洞察8亿消费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性地帮助企业提升商品企划精准率,契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按照淘宝的C2M战略、超级工厂计划、百亿产区计划等规划,阿里将以数字化能力为武器,淘宝特价版为战场,未来三年通过C2M将帮助1000个产业带工厂升级为产值过亿的”超级工厂“,并通过阿里生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为工厂降低经营成本。拼多多要如何补足数字化、金融、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则是其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比如随着疫情影响,大量外贸工厂转内销,选择淘宝特价版作为主阵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数据显示,自7月以来,淘宝特价版新入驻的外贸商家数超过700家/天,如今平台上的外贸工厂更是超过30万家,销售环比出现近500%的增长,增速非常迅猛,这势力加大拼多多的供应链压力。总的来看,今年将是各大平台争夺下沉市场的关键一年,在“消费分级+消费升级”的主流趋势下,电商下沉市场的格局或迎来新拐点。淘宝特价版即将上线短视频频道,只不过是其不断升级内容电商运营、全面发力下沉市场的一个缩影。显而易见,随着120万产业带商家的加入,淘宝特价版正在加速杀入拼多多腹地,接下来就看拼多多如何接招了。文章来源:联商网
  • 中美外卖江湖争夺战

    热点聚焦 2020-07-28
    受疫情影响,美国餐饮业在面临沉重打击的同时,其细分市场外卖行业却迎来了逆风翻盘的大好时机。根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美国外卖市场的总规模(GMV)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预计今年年底将超过265亿美元,而其外卖用户数也将突破1亿大关,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外卖市场。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美国外卖市场各大玩家之间的龙头之争也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月初,Uber Eats宣布以2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本地另外一家外卖平台Postmates。而在此之前,Uber Eats与美国外卖鼻祖Grubhub合并的消息也已经流传了数月,无奈最后却被欧洲外卖巨头Just Eat Takeaway捷足先登,后者于上月中旬以73亿美元的价格将Grubhub收入囊中,正式宣布进军美国市场。除了Uber Eats和Grubhub动作频繁以外,美国外卖市场的最大玩家DoorDash也频频发力,于上月底完成了4亿美元的H轮融资——这是其自2013年上线以来的第12轮融资——估值已经高达160亿美元,将同台对手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根据Second Measure对美国各大外卖平台月度销售额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6月,DoorDash以45%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抢占了美国外卖市场的一半江山,Uber Eats和Grubhub的业务空间基本相当,分别以24%和22%位居其后,而Postmates则以8%的市场份额常年稳居第四。如今,随着Uber Eats与Postmates联手,Grubhub有Just Eat Takeaway在背后撑腰,二者共同与DoorDash形成抗衡之势,美国外卖市场三足鼎立的全新竞争格局也由此形成。但在这次行业洗牌完成之前,美国的外卖江湖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在DoorDash和Uber Eats等对手出现以前,Grubhub一直是美国外卖行业多年的“老大哥”。其凭借早入局的先天优势,于2004年在芝加哥成立,十年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Grubhub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直到2018年,该平台还以43%的市场占有率稳坐美国外卖市场的第一把交椅。然而,仅在一年后,“黑马”DoorDash便以1%的微弱优势快速实现反超,成功从Grubhub手中夺走了市场龙头的“交接棒”,成为美国外卖江湖的新一代掌门人。就连最晚进场的Uber Eats也不甘示弱,上线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就能与曾经的“老大哥”Grubhub平起平坐。DoorDash和Uber Eats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改写美国外卖市场的格局,与这一行业中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有直接的关系——轻资产和重资产。作为早期成立的传统外卖平台,Grubhub选择了轻资产模式——仅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负责交易撮合,由商家自己完成配送过程;而后起之秀DoorDash、Uber Eats和Postmates则是以物流或网约车业务起家,在此基础上以“平台+配送”的重资产模式切入外卖赛道也显得顺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也都选择了这一模式。凭借强大的地推团队和完善的配送网络,这些新兴平台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标准化配送服务,再加上独特的进攻策略——从GrubHub尚未覆盖的区域和商家着手,通过地区优势迅速蚕食其市场份额。一路包抄下来,四大平台最后形成了各自为阵的割据局面。其中Grubhub仍然坚守在包括波士顿和纽约的东北阵地,Uber Eats一直向南打到了亚特兰大和迈阿密,Postmates在西部洛杉矶独自称王,而DoorDash则一路高歌猛进在全美各地均抢占了一席之地。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强势进攻,GrubHub于2015年先后并购外卖平台DiningIn.com和DeliveredDish,并且也开始提供配送服务。但显然,此时入局为时已晚。无法摆脱的盈利“沼泽”尽管美国外卖市场一片繁荣,但各大平台却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商家抱怨平台的佣金抽成太高赚不到钱、消费者抱怨为什么同样的食物外卖要比堂食的价格高出许多,而配送员则抱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外卖大军导致他们赚到的钱也越来越少。“疫情期间外卖占了整个餐厅业务的100%,刚解封时降到60%,现在大概只有40%。”为了抓住外卖这根救命稻草,Anna将她在纽约经营的两家餐厅分别挂到了美国的4大平台。不过,对于外卖平台,她却有苦难言。“幸运的是,通过外卖餐厅至少还能维持经营,但不幸的是,平台的佣金抽成却高达30%,我们好不容易有点业务,结果大部分利润都进了他们的口袋。”变化发生在5月中旬,纽约市议会宣布,在紧急状态时期,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餐饮外卖的费用上限为15%。对于其他类型的收费,收费上限为5%。而在一个月前,西雅图和旧金山等其他城市也都出台了类似规定。对于15%的上限,Anna当然是双手赞成,但外卖平台却不乐意。“他们开始轮番到餐厅劝我提高线上菜单的价格,但我却不想欺骗我的顾客。”就算不提高菜单价格,与中国的外卖顾客相比,美国的消费者也的确承担了更高的费用。在线上订单中,除了食品费用和配送费以外,他们还得另外支付消费税、服务费、手续费以及小费。如果外卖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要求商家提价的话,势必会吓跑一部分消费者而得不偿失。除了与商家和消费者的矛盾不断升级以外,越来越多的配送员也开始对自家平台心生不满。Mike在纽约GrubHub工作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随着疫情到来,大批失业人员涌入外卖大军,他的收入也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减少了近四分之一。“主要是接的订单量少了,之前一天可以送10单左右,现在只能送7单,挣到的钱除去房租和生活开销,几乎就不剩下些什么了。”Mike无奈地说道。但是,面对商家、顾客和配送员的三方围剿,各大外卖平台却显得一脸无辜——我们目前也都在亏损。根据GrubHub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为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GMV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3343万美元。而在2017—2019年期间,GrubHub的净利润分别为9899万美元、7848万美元、-1857万美元。三年多的时间,在总营收和GMV稳步增长的前提下,GrubHub却经历了从盈利到亏损的节节倒退,并且从长远来看这一局面有可能越来越糟。究其原因,可以从GrubHub的“运营费用”逐年增加的趋势中窥见一斑。2017—2019年,GrubHub的“运营费用”分别为2.69亿美元、4.54亿美元、6.7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不断扩大,由39%—45%—51%,而这一比例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经高达60%。根据报告中的解释,“运营费用”主要是指配送员的薪资和福利。也就是说,随着GrubHub由轻资产向重资产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其在力保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人力成本作为代价。而对一开始就以重资产模式入局的美国另外三大玩家和国内的两大外卖巨头来说,巨额的人力支出是他们一直以来无法跨越的沼泽地带。想要到达盈利的终点,各大平台必须设法从这片泥潭中成功脱身。中美外卖玩家如何打破盈利魔咒?就目前而言,佣金收入仍然是各大外卖平台最为倚赖的盈利来源。从美团点评的财报数据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其餐饮外卖业务收入为94.9亿元,其中仅佣金收入一项就高达85.6亿元,占比超过90%。由此不难看出,佣金在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外卖平台面临着盈利模式单一的变现难题。而佣金抽成过高,又导致了整个行业中商家怨声载道。4月中旬,多地餐饮协会发文声讨美团外卖,称其收取过高佣金,新商家提成高达26%,超过企业承受极限;且该平台涉及霸王条款,强硬要求商家同意“独家合作”等苛刻条款,涉及不正当竞争。无独有偶,美国的商家们也在这时走向街头,联合抗议本地外卖巨头利用垄断优势以高达40%的佣金抽成变相让餐厅给平台打工,并呼吁用户删除外卖平台,直接在餐厅官网上下单。直到美团亲自出面澄清“真实数字远低于传言”以及美国多地政府颁布了对外卖平台的“限价令”,才让这场“佣金门”的热度得以稍稍降温。但随着商家日渐加强的抵触心理以及“限价令”的致命打击,对于本就在亏损路上越走越远的外卖平台来说,现在要想实现盈利只会难上加难。在佣金收入方面遭遇瓶颈,各大平台最近纷纷开始谋求战略转型,将目光放在了近年来持续增长的非餐饮需求上。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的数据分析,即时配送领域的非餐饮订单占比从2018年的19%上升至2019年的3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3年有望达到40%左右。面对这一颇具前景的市场,各大外卖平台也开始争先入局。5月19日,美团外卖对外宣称该平台将从送餐转至配送万物,品类将扩展至除餐饮以外的生鲜、商超、书店、鲜花等多个领域。两个月后,饿了么也宣布全面升级,从餐饮外卖平台转型为生活服务平台,除了鲜奶、母婴玩具、美妆、书籍文具、体育装备等零售商品外,美甲、美容、家政、保洁等项目也将实现送服务上门。而DoorDash也在上周四宣布与美国药妆巨头Walgreens达成合作,为其提供非处方药和其他产品的配送服务。此外,DoorDash上个月还和美国最大的药品零售商CVS Health进行了类似的合作。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模式略显单一、与商家用户配送员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三大难题成为全球外卖平台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而要想在这场困境中突出重围,非餐饮领域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谁能在这条新赛道中先抢占领市场并打造属于自己的护城河,谁就能率先打破目前外卖领域白热化的竞争僵局。结语15年前,美国玩家Grubhub看准了线上外卖这一空白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以第三方平台的形式率先入局,并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多年,直到DoorDash、Uber Eats、Postmates等新兴对手凭借“平台+配送”的重资产打法,才将其拉下神坛。随着竞争逐渐加剧,四大平台也相继以抱团取暖的方式与对手形成对抗,这才有了如今美国外卖市场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而国内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平台虽然稍晚一步才进场,但其却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强劲的互联网优势以同样的重资产打法迅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全球遥遥领先的第一大外卖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建配送队伍的重资产模式虽然为各大平台抢占外卖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也因为其高昂的人力成本而成为全球玩家盈利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以佣金收入作为主要营收来源的变现方式不仅在高企的人工支出面前略显单一,还造成平台与商家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在这一矛盾僵局中,寻求新的增长方式也成了各大平台实现盈利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不断增长的非餐饮需求成功吸引了各大平台的注意力,从外卖平台向生活服务平台转型也成了几大玩家近期的发力重点。由此不难预见,在非餐饮这条新赛道上,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将不可避免。文章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