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手电商的“魔幻”世界

    热点聚焦 2020-09-08
    快手电商选人的眼光堪称“一绝”。张雨绮、郑爽这样的直女撞上快手魔幻的带货氛围,成功让快手一次次的“破圈”。这是好事吗?不见得。快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耗着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和信任。众所周知,“补贴”、“压价”、“亏钱”一贯是直播电商的销售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快手因此产生的一桩桩直播罗生门事件。最近,辛巴在直播间称,之前张雨绮擅自把4099的手机,压价到3899,让自己白白补贴了1200万。辛巴用这番言论体现了自己是个诚实大方、童叟无欺的人。然而,随即被快手官方打脸,快手称此次补贴总价值不超过600万,辛巴直播间的辛巴补贴,张雨绮直播间的快手补贴,所以不知是辛巴撒了谎,还是快手撒了谎。但这次事故,富婆人设的张雨绮并不知情,她不算亏。辛巴卖惨赚取一波好感,他也不亏。亏的只有快手。快手电商以“内容+社交+直播”的形势发展,形成了“家族”式的天然壁垒。如今,快手直播的日活已超1.7亿,一场场过亿的带货数据也很喜人。但大主播常常语出惊人,带领众粉丝喊麦高潮,圈地自萌之余让外界看的摸不着头脑,这一系列举动,为直播“翻车”埋下了隐患。原生态“屏障”这股“魔性风”像是快手浑然天成的一种互联网资产,但随着B站发力电商、淘抖稳步发展,快手已经嗅到了危险的信号。魔筷科技战略和投融资负责人薛元昊曾向鲸商透露:“快手目前的状态很像初期的淘宝,需要去完善一些基础,我们作为服务商,其实也想得到更多明确的政策支持。”如他所言,另有快手电商玩家向鲸商反馈,“这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恐慌,而快手生态中‘家族系’势力的庞大,更让淘系、抖音的玩家入局快手时,频频受阻。”快手电商为何会形成这种天然“屏障”?回顾淘宝、头条的“进化史”。2003年淘宝网诞生,当时接受在线购物的人很少,为了提高商品丰富度、促使淘系生态圈的繁荣,淘宝并没用高门槛把商家拒之门外,“万能的淘宝”变成用户网购首选标签。直到2009年,拔高招商门槛,淘宝商城(天猫)诞生,才有了为品牌开拓电商专卖的土壤,也就注定天猫不是草根玩家的主战场。2012年,今日头条诞生,不同于时政热点的新闻类APP,分地域板块下沉,内容更偏向大众茶余饭后的趣谈。历经几年发展,今日头条也为日后字节跳动的产品矩阵打下坚实基础。差不多同一时间段,快手选择了差异化方式,走记录平凡的下沉路线。虽然直播、短视频这波红利,让快手完成了对商家、流量等方面的原始积累。但当快手想要做整体升级的时候,却发现生态中的陋习在固化,高速狂奔中“刹车”很难。用户在快手直播间,经常能看到大主播肆意调侃品牌方。比如,前不久辛巴和荣耀手机的battle,辛巴私自承诺粉丝买手机送礼物,其实荣耀官方根本没答应这事,但辛巴已经把“戏台”搭好了,开始“自导自演”。虽然这场风波像一场“双簧”营销,但辛巴最终还是道歉了。(辛巴道歉图)这种生态陋习还体现在主播的专业度上。比如,散打哥直播的时候,明显能看出他在看台本,甚至讲话不需要条理多清晰,大家就愿意为他的“人格魅力”下单。而像李佳琦这样的淘宝主播,一点都不敢出错,稍有差池就马上在微博热搜上“公开处刑”,还要为自己的屡次“翻车”道歉。不仅在直播中淘系和快手有差别,涨粉策略上二者更是不同。在快手,不少主播都会通过刷榜、连麦进行涨粉。快手主播“二驴”曾在直播中透露,为了涨粉,自己安排了10个助理70台手机,去大大小小的直播间里刷礼物。但这种方法带来的实际涨粉效果参差不齐,本质上是让商家花钱买流量。快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对这些大主播,一直到辛巴和散打哥的“战事爆发”后,快手才封了他们几天号。辛巴在被封的期间内,想过转战抖音,但抖音从长远考虑,拒绝了他。解封后的辛巴也没有收敛。不久前,辛巴还在快手上说郑爽的不是,现在又来说张雨绮假大方,自己真实在。可以看出辛巴和闯入快手的明星有种对立感,但快手只是屡次当和事佬,劝大家和气生财。现在虽然快手大主播很少再掐架,但也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打榜甩人、意气用事、喊麦造势等状况,在日常排行榜中依旧常见。非快系商家的苦恼快手主播的招商玩法也很野,“家族”旗号已经成了他们的招牌。每个大主播都有很多招商“眼线”,走广撒网多捕鱼的路线。现在快手每日开播日活200万+,带货日GMV在4亿+。不过,对于那些追求品牌调性及高客单的商家来说,快手却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战场。快手平台的调性不符合多数主流品牌的审美,平台上充斥着“白牌”,导致很多大牌不愿“屈尊”同行。良币循环才是历史印证的商业规律,而调性高的商家只能对着快手跃跃欲试却又一筹莫展。鲸商认为,靠甩人涨粉,以信任为交易缘由,借装x蛊惑粉丝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状态。快手生态需要更健康的直播环境、在草根产品与品牌调性之间找到平衡。有淘系商家告诉鲸商,他们曾找某快手主播合作,效果的不确定性太强,甚至某些快手大主播没契约精神。头部主播粉丝粘性的确强,但他们心情好了就播,心情不好就不认真对待,货任由商家的货囤着,他们就是这么“随性”。想入局的MCN也尝试在快手培养自己的红人,公司化的运营快手账号。但这些机构的网红不常直播,主要走达人视频路线,在快手上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打榜甩人的操作更是个无底洞,让MCN“赔了钱财又折粉”,所以很难坚持下去。最让MCN和商家头疼的还是价格。在快手的交易环境里,调性高、价格高的东西很难卖动,在原本直播带货超低价的“死穴”中,这里再低一环。但比抖音强的是,快手粉丝的粘性和导私域的可能性,可在快手上做号的成功率,远低于抖音,这是价格之外的阻隔。快手和抖音很大程度上,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电商供应链不完善,高度依赖淘系成熟的“购物车”。尽管抖音与淘宝的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二者合作的“白名单机制”是快手所不具备的,即抖音能为某些头部品牌(开了淘宝或天猫的商家),交易佣金可降低至同品类商品的5-7折,而快手不能满足这部分商家的需求。快手就这样成了一座“围城”,新进的MCN被家族系按在地上摩擦,想出去的“家人”又迟迟破不了圈。反观B站,月活才1.7亿,也就是一个月的活跃人数相加才等于快手一日的活跃人数。但B站“编年史”中出圈的作品数不胜数,因为95后年轻人聚集于此,创作多元化内容,加之品牌方的青睐,也让小而美的B站加速商业化。这是快手不具备的条件,而快手直播生态的魔性,并非几日就能改变。“快”,改调换帜?从快手《2020生态半年报》中就可看出,快手已加码游戏、电竞、二次元等板块。从表面上看,快手正在从流量基础上延展出多元化业务。目标不仅想拓展业务线来增加营收,更是要通过这些业务布局,最大可能地留住Z世代用户。随着快手短视频拿下华语乐坛顶流天王周杰伦来当代言人,并邀请明星张雨绮入驻,快手正在让不同的人群进入到大众视野,提高平台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之前,周董在快手平台粉丝突破2000万之际,他也开启了直播首秀。当晚在线观看总人次突破6800万,在礼物榜单中更是有不少熟悉的身影,比如关之琳、王祖蓝、张继科等,这些平日的大明星也化身小粉丝为偶像刷礼物。作为快手电商业务代言人的“人间鹦鹉”琦琦子,确实是卖货的一把好手,张雨绮在快手平台的直播首秀便成功带货2.23亿元。虽然快手上明星带货还未全面兴起,但这也有利于平衡快手的直播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品牌方入驻,促使快手实现“去low化”。明星入驻只是一个品牌认知的改变,直播电商更需要的是性价比较高的货源。快手也开启了磁力引擎Q4季度招商,支持垂类主播,加速品牌出圈,进一步把快手的生态圈丰富起来。据报道,魔筷科技(快手服务商之一)的品牌孵化部和质量部门一起深入工厂,从质量体系、供应商管理、原材料检验及仓储、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与仓储等方面对孵化品牌提出了具体要求,工厂也逐步从手工作坊慢慢转变为现代化企业,在生产质量与成本控制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快手服务商——魔筷科技,也在大力布局直播基地计划,在薛元昊看来,当网红直播基地逐渐成为产业带经济发展标配的时候,下一阶段能形成竞争力的则是直播基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中国的优质供应链很多,只是需要大规模的去挖掘。把直播电商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才会有更多的服务商、供应商、代理商来到快手,促使快手电商“更上一层楼”。如今快手的内容愈加多元、商品品类也更为丰富,这就促使快手升级产品算法。当用户的标签更精准后,推送才能触及深层用户需求。只是快手的魔幻色彩多年不改。在牵手明星、结盟京东、勾连网易严选等品牌后,快手未来能否给传统MCN和更多商家入局的机会,还要看“老铁们”是否买单。文章来源:联商网
  • 免税店和跨境电商 彼此出圈、竞相下沉

    热点聚焦 2020-09-04
    两江汇流的朝天门码头,是重庆最核心的地标性区域。3D立体式城市架构、穿梭江上的空中缆车和绚烂的夜景,让这里成为国内极具“网红”价值的商业板块之一。中服(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有限公司)免税店和洋码头,都宣布要在这里开实体店。一定程度上,这是免税店与跨境电商在线下“正面刚”的缩影。在零售板块中“小而贵”的免税与跨境业务,都将触手伸向西部的消费核心区域,出圈与下沉成了核心词。疫情以来,免税店将生意搬到了线上,而受到免税店的搅动,跨境电商们也在从直购、线下以及联合经营中寻找突破:洋码头宣布进军线下、考拉海购升级会员电商、天猫国际推出海外直购……外在形式上的融合正在逐渐打破彼此的边界。免税店与跨境电商的相遇,是新的海淘市场。跨境电商开始分化沉寂许久的跨境电商圈,最近动作很多。洋码头开始将触角伸向线下。宣布用自营和加盟的方式,在西部城市以及三线城市开设线下店。考拉海购在加入阿里1周年之际,宣布升级会员电商,而天猫国际也在近日升级天猫直购业务。京东旗下的1号店更名为“1号会员店”,变为“会员制购物平台”,京东国际则计划布局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跨境零售进口业务。很显然,头部平台在跨境业务的战略逐渐清晰。核心平台定位业务自营,独立平台深耕会员服务,“1+1”模式成了巨头们的核心打法。在跨境电商市场,寡头格局明显。根据易观咨询,2020Q2,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份额天猫国际、考拉海购、京东国际占据前三,份额分别为36.1%、27.2%和13.6%。和大厂们升级线上的布局不同,包括洋码头在内的二线梯队,选择了走向线下,这条相反的路。在线下开店,洋码头采取的是自营和加盟形式。自营的旗舰店主要设在省会城市的核心商圈,而体验店和社区店以开放加盟店铺为主,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在接受「电商在线」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布局线下主要有两点诉求:一是解决信任危机,二是线下场景有更直接的流量入口,实现用户转化的效率也更高。而且现在的租金成本正呈下降趋势。下沉成为新的标签跨境平台在线下的布局早已开始,北上广深等一线和二线城市都能看到跨境保税超市。布局和普通商超类似,以食品、日用品等快消品为主,自建App和小程序,主打O2O模式,实现全链路的销售。这些实体的保税超市,营运主体大多是电子商务公司,有些直接就是跨境电商开的实体店,比如做日本跨境电商的豌豆公主,就在郑州开出了线下超市。(母婴、食品、保健品等是这类超市的主营商品)但这类跨境零售店尚未实现规模效应,大多是地域性质,缺乏全国性的品牌。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对于这类跨境零售店来说,线下承担的就是仓库和展示的作用,最终导向还是其电商业务。“以快消品为主的选品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线下的销售成本。”上述业内人士坦言。回溯起来,2018年或许是第一波跨境电商开实体店的浪潮。当时考拉海购、天猫国际都在杭州湖滨的核心商圈开出了线下体验店。小红书、京东也开始了线下跨境购物店的尝试。当时正是新零售概念的兴起,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是零售业的“默契”。但去年开始,奢侈品电商寺库开始去四五线城市开店,成立十年的洋码头也将船头转向线下。新零售之外,下沉成了新标签。低线城市用户的日常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而诸如寺库、洋码头这类跨境奢侈品电商,快消品并不是平台的核心产品,做下沉市场时,即便租金再低,可究竟多少人能够为高额的奢侈品买单?洋码头CEO曾碧波在对「电商在线」等媒体的采访时提出了“复访率”的概念,以统计到店用户中多次访问店铺的人群占比,来考核用户对门店的黏性,用这一指标取代传统考核门店的复购率及坪效等指标。可见其对于线下店的定位,关键在于用户运营而非卖货。但如何撑起线下运营成本以及经销商的利益分配问题,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免税店向上跨境电商源起于最早的“人肉代购”,2014年左右到达巅峰。当时创业公司、传统零售商、海内外电商巨头纷纷试水,不过几年过去了,现在能叫得出名字的跨境电商所剩不多。转折发生在2016年,当年3月落地的“四八税改”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新政规定跨境电商将按货物标准征收相应关税、增值税与消费税,相比以前只要付点行邮税,跨境电商的价格优势不再。接下来的时间,即是大平台在跨境业务的收缩和调整,小公司的卖身和倒闭,直到去年9月,阿里收购了网易考拉,行业格局基本定型。与整个电商市场相比,跨境电商似乎是“小而美”的存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海淘电商仅占电商市场份额的1.08%,进口市场份额的0.64%。“经历了草莽、红利和迷茫期,现在进入了跨境电商的融合期,海淘和内贸消费逐渐融合,跨境电商与海淘的概念已经弱化,海淘消费将变得日常化、规模化、多元化。”亿邦动力创始人贾鹏雷对「电商在线」说。而现在跨境电商面对的最强对手,似乎是免税店。疫情之后,日上免税店发放了一轮邀请,获邀的用户可以体验其跨境电商业务。(详见此前的报道《毛利率40%,免税店让谁沸腾了》)而且在电商端,大部分商品价格会比线下免税店更优惠。今年一季度,中国国旅净亏损了1.2亿元,线上平台成了为数不多的亮点。而免税店也正在把线上平台视为接下来的重要战略。就在中国国旅的2019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目前公司50%收入都来自于线上,而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持续提高。公司专门成立了新零售事业部,强化这一版块的“分量”。一直以来,免税店的稀缺性在于免税牌照,但疫情之后,来自政策上的引导放开了免税牌照的发放,让免税店真正走出了机场。日常化、规模化、多元化,海淘未来的发展空间几乎与免税店撞了个正着。跨境与免税的融合跨境与免税到底有何不同?其实就是税。在“四八新政”之前,跨境商品只需缴纳10%的行邮税,并且税在50元以内的话可以免征。税改后,在行邮税基础上还要增加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举个例子,售价120元的纸尿裤,在税改前税费为12元(120×10%),免征之后是0元,税改后税费为14.28(120×11.9%),相当要多交14.28元。(四八新政后各品类的税率调整)但免税商品,是0税费的,出厂价即卖价,因此免税店卖多少钱,完全取决于自身对利润的把控。其实从税费的角度来看,不同品类所缴纳税率不同,销售价格也会有差异。单从化妆品品类来看,跨境平台在税改之后其实是有所下降的,因此免税店与跨境电商在化妆品方面的价格竞争不大。在消费额度上,跨境平台与免税店也有所差异。跨境电商的消费者年度限额是26000元、单笔交易不超过5000元;而免税零售则是各地有灵活的举措,比如海南自贸岛确立之后,免税购物额度就由3万元提高到10万元,还取消了单件8000元的限额。如果在消费量级来看,免税店的限额空间更大,所创造的营收也会更高。当算清楚了税,就会发现,诸如化妆品、母婴等标品其实跨境平台与免税店的差异并不算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免税店和跨境电商之间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非标品,也就是那些奢侈品包和小众的商品。在庄帅看来,免税店与跨境电商的优劣势,其实就是线上与线下零售的区别。“线下免税店的优势在于体验信任感更强,但需要通过开很多店才能实现规模化运作,并且受制于空间场景的限制,货品种类有限;而线上平台的规模化运作更轻巧,无限货架带来的是丰富的商品种类。”标品之间的合作,非标品上的差异化,正在成为跨境平台与免税店的融合路径。疫情之后,免税店成了许多电商平台的“货源”,这几乎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这一方面保证了平台的正品心智,也解决了免税店直营所带来的库存压力。与此同时,平台开始与免税店展开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比如天猫国际上线了海南旅游购物专区,数据显示,自8月26日上线以来,每天有超过10万游客光顾。而从跨境平台的“货”的优势出发,集中引入新品牌、主推个性化选品的策略,成了跨境电商们接下来pk免税店的最大优势。“出境游熔断,线上进口消费不断增长。消费者对全球的新品、限量款以及个性化商品的需求增长尤为明显。”天猫进出口事业群总裁刘鹏表示。“爆款商品的资源好整合,流量转换也好,但利润低。在标品爆款之外,丰富多样性,引入非标品,才能拉升毛利率。”曾碧波说。文章来源:联商网
  • 专访苏宁荆伟:传统卖场数字化怎么做?

    热点聚焦 2020-08-25
    作为线下民生行业,超市行业成为了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小的行业之一。其中,已开通线上渠道的超市大卖场更是获得了额外的增长。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已经布局全渠道的零售商们,疫情期间线上增长基本都有2倍以上。疫情期间,智慧零售之于实体企业的意义和优势进一步从概念和理论之中落地。后疫情时代,传统商超的数字化转型也被推向新的高度。然而,对于尚在谋求转型的传统商超而言,这场数字化之路虽势在必行,却道阻且艰:从何处入手,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是什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做哪些方面的投入……面对这些问题,去年收购了家乐福中国,并迅速助其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苏宁颇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对苏宁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荆伟进行了一次专访,与他聊了聊传统卖场数字化转型应该如何做。三个阶段老牌零售商家乐福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主营大型综合超市业务,曾一度成为中国的零售之王。但随着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加之成本高企的压力,常年亏损的家乐福中国开始走下坡路,最终于2019年6月被苏宁易购以48亿元人民币收入囊中。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融入苏宁不到半年,家乐福中国就于2019年四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家乐福中国7年来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为何不到半年时间,家乐福中国便能复苏?这与苏宁在收购家乐福中国后立即助其数字化转型有着莫大关系。荆伟表示,截止到2019年12月底,在家乐福中国数字化转型中,苏宁主要基于门店做了三件事:会员体系的导入,门店初步数字化,以及商品体系的打通。会员体系的导入:将苏宁的十年会员管理体系纳入到家乐福中国,是改造计划的第一步。与大多数传统超市、大卖场一样,改造前的家乐福中国使用的最传统的用户管理体系——积分、会员卡等,这使得线上、与线下成为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在将苏宁的会员体系导入后,家乐福中国的门店与其线上B2C购买小程序,以及家乐福的O2O到家业务实现了融合。借此,家乐福中国原本的在店用户,转化为了全渠道用户。离店销售也成为在店销售的延伸,使得原有业务获得高效提升。门店初步数字化:以往,家乐福门店就是使用传统的pos机,改造之后,基于线上线下同一套会员体系,苏宁在家乐福门店内新增了扫码购、自助收费机等,并与线上促销券实现打通。看似没有增加很多“黑科技”设备,但却将数字化运营纳入到家乐福体系内。让用户在门店里的转化得以进一步提升。商品体系的打通:将家乐福中国的商品体系跟苏宁的商品体系打通,是苏宁改造家乐福中国做的第三件事。在商品体系打通的同时,家乐福旗舰店也在苏宁易购上线,把家乐福中国的仓、店与苏宁易购线上APP里面的用户需求直接打通,实现了其从近场、远中场到远场的三个不同场景的格局打开。荆伟认为:“正是这三个部分的动作,使得家乐福中国在去年第四季度,也就是家乐福中国将80%的股份出售给苏宁之后的第一个季度就实现了止亏。”做完以上三件事,家乐福中国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数字化布局,其转型的第二阶段完成于农历春节前,改造的重点是“到家业务“。在农历春节之前,家乐福中国将到家业务从原来的只面向饿了么、美团等第三方到家平台,导入到苏宁易购6.02亿在线用户的到家业务中进行整合,从而打造了新的远场,为家乐福中国线上、线下增加了一块增量。同时,也正是得益于这次整合,家乐福中国才在疫情期间稳稳抓住了需求暴涨的机遇。此后,借助后疫情时代消费升级的契机,在今年618之前,家乐福中国跟随苏宁内部大快消整合的战略步伐,完成了自身数字化转型的第三阶段——将家乐福中国的供应链以及商品优势,跟苏宁小店、苏宁到家服务以及苏宁线上快消体系的B2C业务,进行了深度的供应链与商品的整合。使得家乐福中国的供应链和商品能力在远场能够发挥更好的协同效应。经过苏宁的数字化改造,家乐福在供应链、物流、会员、门店数字化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在今年618期间,家乐福中国用业绩证明了这三个阶段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公开数据显示,6月18日,家乐福中国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185%,订单量同比增长75%。其中,到家服务订单同比增长245%、销售额同比增长330%。四大核心在加入苏宁之前,面对电商的崛起,家乐福中国也曾奋力一搏,但种种变化、举措却显得颇为“僵硬”。事实上,众多传统商超、大卖场意欲数字化转型时也经常会有这种无从下手、抓不着“重点”的茫然。作为已经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零售企业,融入苏宁后的家乐福中国尝试,无疑对传统商超数字化转型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家乐福中国过去一年的转型经验,荆伟认为,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四大核心点:数字化商品,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场景,以及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场景。以前,传统商超类企业对用户经营还停留在门店内,或者门店周边。现在要做的是将用户的经营拓展到全渠道场景。目前,场景分成近场、中场跟远场。近场主要是围绕门店以及门店周边三公里、五公里展开,中场是围绕城市展开,远场是围绕着我们全国性零售业态展开。通过全渠道场景的构建与融合,场景的重塑实现了对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消费行为的整合。数字化运营。零售运营的变化同样是商超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核心。最显著的变化,便是零售运营由传统的单纯依靠团队或是个人“经验”,转向借助数字化AI能力、大数据能力。荆伟举了一个例子:“上个月我正好跟北京一家零售企业CEO交流,探讨疫情对于门店的影响,他告诉我,在疫情期间,他们部分门店的应对还算及时,但是大部分门店的应对不够及时。”而应对不够及时的结果,便是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一部分销售增量。对于很多全国性的连锁企业而言,在如今这样迭代迅速、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依靠一个城市经理、一个大区的经营者的经验进行决策,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随之变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苏宁的做法,是将优秀的经营团队经验,用数字化AI能力、大数据能力在平台上输出为模型,借助这个模型,将“人”从日常的烦琐事务中释放出来,从而专注于服务消费者、服务用户。数字化商品。商品的变化分为两部分,一是采购模式变化重新定义商品的生产,即C2M的崛起;二是把智能化能力融入到供应链中,基于需求去做智能化的选品、智能化的商品库存策略。无论是在商品的制造、设计与需求层面打通,还是在供应链层面,一定要以智能化平台构建能力,融入消费者参与需求。在荆伟看来,供应链智能化对于连锁零售型企业来讲,已经不是想不想做,而是如果不做,企业将无法发展。零售盈利的本质就是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如果一个零售企业的供应链效率不能提升,将难以盈利,也很难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数字化服务。服务是零售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过去对于服务的定义往往停留在“售后”层面,例如买到电器后能否及时送到、及时安装。但现在的服务更多的是融入到商家与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里面,所以诸如离店的社交营销也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其实也包含着服务。可以发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改造的地方涉及方方面面,但想让企业有限资源做到“面面俱到”显然不切实际。对此,荆伟的建议是零售企业应当在资源投入上做针对性的倾斜,聚焦于自己核心能力的打透。“不要每个地方都去撒资源,不如把资源集中在特定象限内,将一个点或几个能力点打透,在打透的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这样的话,零售企业才能够把数字化跟运营有更好的结合。”结语如今,一些迫切谋求转型的零售企业,经常会犯一个错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拼命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最终顾此失彼。要知道,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技术平台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都希望谋求自身弯道超车,而使得依靠企业自身单方面投入过重、过大,基础技术、基础设施、不应成为产业型业务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共享共创、成熟经验的复用、嫁接、再发展,也是一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对此,苏宁的观点是愿意把实践过的、真正有效的平台,共享给与零售行业、尤其是中小微的零售企业,一起成长。文章来源:联商网
  • 监管风暴过境 直播淘金者大出血

    热点聚焦 2020-08-21
    “不健康的'吃播'害人害己。大胃王镜头前的‘大快朵颐’,背后是暴饮暴食的畸形饮食文化和不健康的消费观......对于已有的大肆宣扬暴饮暴食的主播,平台应坚决禁止其开展直播。”7月29日,《人民日报》对“大胃王吃播”的报道和评论引起直播行业广泛关注,吃播主播张宇随即收到直播平台通知:与“大胃王吃播”相关的一律隐藏处理,近期也要避免发布与此相关的短视频或直播内容。吃播行业的主播主要变现方式有两种:一是与美食商家合作到店试吃,二是线上直播带货,但必须有足够的关注度和高粉丝数,才会有商家上门合作。让张宇感到为难的是,自己并不想走“大胃王”暴饮暴食的内容变现路线,日常拍摄的美食、吃播内容只是一个内容创业赛道。“吃播的内容创作门槛低,对画面要求不高,只要坐在镜头前吃一桌子美食就会有人喜欢看。我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挂购物车带货。”他说。而此次平台对“大胃王”、“吃播”内容的封禁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账号流量,进而影响直播间推广商品的成交额,这使得他不得不考虑重新调整内容创作赛道。云霞是某直播平台的剧情类主播,如今连麦PK卖货已成为该平台流行玩法,云霞在直播中也会遇到挂榜电商来直播间“刷礼物”。都说挂榜电商可以接受主播砍价,为了给直播间粉丝谋点“福利”,云霞也尝试直播连麦挂榜商家现场砍价。保险起见,她先查看了挂榜电商的店铺评分和商品销量,为粉丝砍下价格后,还要求对方向粉丝承诺商品质量和发货时间。不过即便如此,云霞还是碰上了不守信用的电商卖家。在一次挂榜连麦卖货后,很多粉丝给主播留言称“货不对版”、“发货慢”、“包装差”等问题,这让没有电商经验的云霞慌了神,在与挂榜电商一番协商之后,总算是有惊无险地给粉丝一个交代。更让她感到后怕的是,快手电商近期发布了商品推广新规,如果挂榜电商违反了快手小店商品推广规范,参与连麦PK卖货的主播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轻则停止直播,重则封禁账号。作为游戏直播平台的头部主播,阿浩在平台开启电商直播初期就积极参与进来,不过几场直播带货下来,还是有不少粉丝表达了不满:主播声称的“全网最低价”比淘宝还贵;很多货要么是库存货,要么是瑕疵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粉丝反映在阿浩直播间花了上千元买的卡西欧手表经过验货是假的。接二连三的直播带货“翻车”事故也引起了平台的高度重视,目前阿浩已被平台限制直播权限,行业传闻阿浩或已被平台下了“封杀令”。监管风暴吹向何处“将内容供给导向、打赏金额标准、主播带货资格与直播账号分级分类紧密联系”——国家网信办等8部门日前在工作部署会上明确提出了近期网络直播行业的整治及规范管理方向。GGV纪源资本GR王立栋对此指出:“分级分类是近年政府对自媒体监管的主要逻辑,由网信办和广电总局主要负责,这一次直播监管将如何执法基本上可以参考自媒体管理思路——中央指导,地方执法,不同区域会有执法的高低差。”直播账号“分类管理”较好理解,“可以按照直播类型、直播内容、付费模式、用户年龄等分类。”比如,针对秀场直播、电商直播的管理办法不一样,电商直播中,分类监管方面主要在商品、电商交易方面,如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等品类的商品监管标准更严格等。而秀场直播监管侧重于内容、打赏方面,比如是否违背主流价值观、是否涉及色情低俗内容,用户是否有高额打赏行为等。“以高额打赏为例,平台可以通过数据监控看到主播的粉丝画像,对低年龄的用户设立最高打赏限额。”一位直播业内人士对“分类”管理作出推测。“分级管理”的思路最早来源于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比如对中央、省、市、县的媒体采取不同严格程度的监管政策。“可以简单理解为‘等级管理’,有点‘抓大放小’的意味。”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业内人士告诉亿邦。这一次对直播账号进行分级管理,业内人士将其分两部分来理解:一是设立行业准入门槛,俗称“主播持证上岗”,二是设立等级管理,即直播账号的等级越高,所能获取的电商权益就更多,而等级管理的前提是直播账号的评价体系已经建立成熟完善。“以前线下的销售员在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现在搬到线上来卖货理应是一样的,对主播进行资质认定,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电商直播培训。”一位网红供应链服务商表示。今年5月,人社部新增“直播销售员”工种。随后,浙江义乌、江苏扬州、四川成都、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已成为网络主播持证上岗试点城市(各城市所规定的证书名称略有不同,《网络节目主持人岗位合格证》或《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自此,“未来主播是否需要持证上岗”的话题一直在直播圈内热议着。“前段时间,我们收到了政府部门的邀请,当地政府希望我们能够协助完成当地网络直播主播的考核、认证与颁发证书。”直播电商培训类MCN快马创始人闫少东称,快马作为MCN,也想让快马旗下的主播们全部“拿证”,在监管缩紧时多一份“保障”。但主播“持证上岗”只是解决了准入的资质问题,政府部门督促直播平台建立起直播账号信用评价体系(包括商家主播和红人主播),有不良记录就降级,等级越高,就能有更多的曝光机会和更多样的直播玩法,还可以建立黑白名单制度进行授权和限权,这或许是“分级监管”的核心意图所在。日前,快手电商官方对PK卖货门槛做了新一轮的调整后,商家等级(以服务能力、卖货成绩、专业度、影响力四个维度考察)、店铺DSR越高,能选择PK带货的直播主播粉丝量越高。快手电商PK卖货门槛调整(最新)市场监管总局日前也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市场监管的法律层面确定直播的法律性质、适用法律(见本节末),以及直播营销中直播平台、商家和主播各自的责任。参与《意见》起草研讨会的与会嘉宾阿拉木斯表示:“从文件名称上可以看出,网络直播行为的法律性质明确了——营销活动,意味着从法律层面上,直播可以是广告,也能够直接带来交易。这是一个灵活的尺子,直播内容构成商业广告的应按照《广告法》处理,若发生了交易,则相关主体责任方(主播、商家、平台)就要受到《电子商务法》约束。”信息来源:《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后台回复关键词“汇总”,获取《2016年~2020年有关网络直播监管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汇总》)在风暴眼里淘金从信息安全且合法合规的角度来看,被监管的是传播违法的直播内容,比如色情低俗内容、危害民族优秀文化的信息等,以及直播平台的资质问题。截至目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公布了六批主播黑名单,累计约300名主播被禁止进入直播行业注册和直播(封禁期5年);网信办等部门自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以来,依法处置了158款违法违规直播平台,督促平台清理了有害账号及信息......站在市场监管的角度上,如阿拉木斯所言,目前网络直播行业中监管的重点可以总结为三类:一类是产品问题,比如假冒伪劣、售后服务不力、产品和宣传不符等;一类是主播的问题,比如虚假宣传、误导夸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第三类是平台的问题,这与前两类是紧密相关的,属于间接产生的问题,比如管理不到位等。一位对某直播供应链基地极为熟悉的业内人士透露:“基地中的每个类目是按照主播拿货价格进行分类的,比如美妆个护‘5~7元区’、‘7~10元区’等,而这些产品在直播间摇身一变就能卖出50元以上的‘高价’,利润极大。”她坦言,这些产品实际上就是直播爆品的仿冒品,比如产品外观一致,但实际为白牌产品,或者替换品牌名称,比如“花西子”写作“花酉子”,“VT”写作“贝诗佳”。“这种行为其实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在《意见》出台前,网络直播营销行为的适用法律实际上是不清晰的,商家想要维权,但没有具体且明确的法律条文去给主播判定法律责任。”一位被侵权商家表示。上述人士认为,以后这类靠仿冒品做直播生意的供应链基地、主播的生存空间将被极大压缩,“抄袭爆品”这种思路要行不通了。一旦直播间引起了法律纠纷,根据《意见》,直播平台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主播资质认定、持证上岗、等级管理会将一大部分的尾部主播拒之门外,或者被限制直播影响力,变相地提高了直播行业的门槛。”一位直播电商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就监管政策督促下平台内部的管理而言,“直播平台是不可能和每一个主播来一一对接管理的,平台往往管的是机构,比如MCN、供应链服务商等,即监管部门督查平台、平台管理机构、机构管理主播。”一位直播供应链基地负责人坦言。上述人士得出结论,政策监管趋严,直播平台大概率会加强对直播机构的管理,比如招募官方认证的直播服务商、要求入驻平台的直播服务商缴纳保证金、清退部分不合格的直播服务商、供应链基地等等。平台自治“求生”今年以来,各大直播电商平台已持续进行自治和整改,盘点2020年各平台最新修订或制定的网络直播营销规范可以发现,平台对直播内容、主播行为、直播商品分享规范都做出了明文规定。从平台制定的违规处罚项目来看,基本涵盖了国家对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具体包括:推广假冒商品、扰乱市场秩序、不正当牟利、虚假交易等。而根据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平台也出台了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其中包括:取消直播内容浮现权、删除违规内容、限制直播内容发布、清退商品分享者等。京东直播相关负责人告诉亿邦,目前京东直播内容审核实施“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审核、部门领导审核、总编辑审核;在具体执行层面,内容审核团队执行7×24小时监控,对所有进行中的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看,对违规行为进行实时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断流,以及关停直播权限等措施;技术层面,目前已做到机审监控安全底线问题,未来还将新增更多直播监控模型,根据审核规则判定该直播间是否出现违规问题。从今年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商家、达人管理规范来看,分级管理已成为平台维护和管理网络直播营销环境的长效机制。例如,淘宝直播设立创作者“成长激励”机制,根据内容生产、粉丝运营情况综合评估,划分创作者等级,为其提供公域流量展示、直播间浮现权等激励;快手根据平台商家各项经营指标做综合评定,设置了7个商家等级和不同级别的扶持政策;抖音同样对平台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了量化,设置了8个商家等级,并给与相应的商家权益。在平台商品侧管理上,除了对一般商品类目制定准入规则外,各大直播平台还会根据直播间特殊商品类目制定专门的管理规范。例如,淘宝直播针对医药健康、隐形眼镜、保健食品等领域制定了专门的内容创作者管理细则,明确限制类目推广范围、视频场景和行为要求等内容;拼多多针对珠宝饰品行业制定了直播行为管理细则,要求商家不得做夸大或引人误解的商品信息宣传。而随着直播电商行业参与者角色的丰富,直播平台除了加强对商家和主播的管理外,也逐渐将生态服务商纳入网络直播营销监管的范畴。8月4日,阿里创作平台重新修订《阿里创作平台机构管理规范》,将商家直播服务商、档口直播服务商、直播基地等8个机构角色纳入管理规范,并制定了准入清退、经营规范机制。“直播基地已成为链接电商平台和产业带的重要抓手,平台也往往愿意和有行业资源和直播经验的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借助服务商的管理和运营,一方面可以帮助平台协调当地资源,保证货品能力和售后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完成对主播的培训和账号管理,实现行业自治。”某产业带直播基地负责人表示。在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黄伟律师看来,指数级增加的直播间数量,和海量的直播内容通过人工审核的方式已不再现实,直播平台接下来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筛查直播间会成为新挑战。文章来源:艾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