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出无名的众筹公司杀入风投圈,自动化投资吸引了1.5亿美元的资本

    热点聚焦 2016-05-30
    Oliver Stern,31岁,法国人。最近,他把全副身家的三分之一,额,也没有很多——10000欧元,大概11000美元、72000人民币——创立了一家专做数字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的初创公司。所谓「cryptocurrency」,就是像比特币这样基于密码学原理的数字化货币。这家公司的名字还挺长,叫「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简称DAO),却正好反映了它的本质——利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自动完成投资。对,这算是一家风投基金。就跟世界上许多其他的虚拟货币公司一样,DAO的法律地位还有待商榷,甚至连具体业务也解释不清。由于监管漏洞和法律空子的存在,它也存在陷入法律纠纷之虞。但是,自从上个月师出无名地闯入风投圈,DAO至今已经吸引了至少一亿五千两百万美元的资本,受其吸引的大多是像Stern一样热爱风险、敢于吃螃蟹的投资人,成为了史上最成功、最赚钱的「众筹企业」。这些资本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匿名投资者,他们通过口耳相传得知DAO,然后用一种叫「以太」(Ether)的虚拟货币投资。以太币的历史比比特币短,被认为是比特币的改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投资人来说,现阶段给DAO投资几乎等于捐钱。不过,有一些「捐了钱」的人的确对它的信心满满。在五月二十八日,即募集「以太币」的最后一天后,DAO开始有点风投的样子了——把钱投给其他数字货币初创公司。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投资人,投资决策是通过股东的线上投票完成的。就连Stern本人也是在本职工作之外兼职运营着DAO,他平时在巴黎外的小镇Montreuil工作,负责管理当地的停车政策。Stern曾经给比特币投资。当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网站Mt. Gox破产之后,他投进去的一笔小钱也付诸东流。「我认为,它(DAO)是一个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历史的开端,」他说,「它可能失败,可能成功,但总之肯定是一个有趣的想法。」随着金融科技从崭露头角到蓬勃发展,华尔街和许多主流的大银行机构开始拥抱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正是比特币和以太币开创并倡导的一种「线上账本」。银行业把希望寄托于区块链,希望此类技术能够以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交易和储存数据。但是,DAO更希望实现虚拟货币发明伊始的雄心壮志。虚拟货币完全由电脑代码设置,不需要人为操作的干预。在DAO的系统里,所有的投资决策都通过投资人的投票进行,用科技让一个集体正常运作,不需要高层或领导。DAO的基本代码是一个叫Christoph Jentzsch的德国码农写的,不过他并不想在DAO里继续担任什么职务。DAO也不会扣留投资人的钱,投资人用以太币换得DAO代币,作为有权投票决定投资项目的证明。Jentzsch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种架构本身让他得以从DAO可能陷入的法律泥沼里脱身。虚拟货币虽然在世界各地逐渐兴起,却一直充满争议。美国当局也对虚拟货币加以更为严格的监管,开始处罚通过虚拟货币出售投资产品的创业者。Jentzsch在一封邮件中写道:「这个企业当然伴随着风险,但这项技术代表了互联网的未来。」Patrick Murck长期处理与比特币业务相关的法律事务。他认为,如果Jentzsch和他的搭档不继续管理公司的话,一旦投资出现差错,他们或许得承担法律责任。就算一切正常运转,风险也依然存在。「法律责任不是用一两行代码就能免除的,以前有人尝试过,也有人失败过。」哈佛大学柏克曼中心的研究员Murck表示。五月十八日,一个以太币的价格达到13美元,一比特币价值450美元——这也多少说明了新兴虚拟货币的不稳定性。大部分人仍然对它感到陌生,价格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DAO以以太币作为投资资本,投资也不需要确认身份信息,这种制度可能让洗钱有机可乘。Jentzsch承认,他也没有想到DAO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类似的创业项目里,募资规模最大的也不过达到几百万美元。左为Christoph Jentzsch,DAO基本代码的幕后功臣。右为他的兄弟Simon。图片来自Yvonne Jaursch。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迄今为止,共有两个项目向DAO申请投资,其中一个项目的创始人就是Jentzsch和他的兄弟Simon。Jentzsch给DAO写的代码设了一些安全机制,无论是他还是其他投资人,想要操纵股东投票以拿到投资都绝非易事。但是,哪怕是现在最成功的一些众筹网站,都无法确保能够完全控制用户对项目的热情乃至操纵。另一个区块链交易系统比特股(BitShares)的创始人Daniel Larimer甚至撰文批评:「我认为DAO很快就会死去。共同进行投资决策本身就不靠谱,必将面临个人利益、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冲突显示。」这也正是比特股现在名存实亡的原因。失败的可能性没有让Stern停下前进的脚步。这个法国人虽然只投了七万块,却对DAO的财务回报信心满满。他也充满信心,DAO是探索新的公司组织乃至政府组织形式的一场伟大实验。「提出新想法并付诸尝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Stern说。
  • 史玉柱任世纪游轮董事长 巨人网络借壳回归A股画上句号

    热点聚焦 2016-05-30
    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回归A股画上句号,商界传奇人物史玉柱(微博)成为公司新任董事长。29日晚间,世纪游轮公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第九次会议选举史玉柱为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此外,会议同意公司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用于拓展海外业务,投资金额不超过2000万美元。世纪游轮被借壳后股价飙涨最大的受益者是史玉柱。根据重组方案,世纪游轮向交易对方以29.58元/股发行4.43亿股。史玉柱间接持有世纪游轮1.53亿股左右。此外,根据统计,史玉柱通过其旗下的巨人投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持有多家上市公司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辽宁成大等,横跨保健品、金融、互联网、传媒等产业。史玉柱1962年9月15日生于安徽蚌埠市,著名企业家。1989年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即下海创业。1992年在珠海市创办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1994投资保健品,第一个产品是“脑黄金”,后来因为投资巨人大厦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几乎破产,欠债2.5亿元人民币。2000年,史玉柱再度创业,开展“脑白金”业务。2009年3月12日,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史玉柱以15亿美元居468位,在大陆位居第14位。2012年,在《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中排名第22位。2013年4月9日,巨人网络宣布史玉柱因个人原因辞去CEO一职。2016年1月史玉柱重新回归巨人网络。5月22日晚间,世纪游轮密集发布了四个公告,宣布了三件事情,分别是巨人网络股权过户完毕,管理层换血完毕,和新发行约5139万股股份,募集了近50亿元资金。公告称,巨人网络100%股权已过户至上市公司,并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变更手续。重大资产重组的拟购买资产的过户手续已办理完毕,上市公司已合法有效地取得拟购买资产。本次交易,巨人网络100%股权估值131亿元人民币。此外,巨人网络总裁刘伟担任公司总经理,原有管理层全部退出。2007年登陆美国纽交所时,巨人网络市值最高超过260亿元人民币;2014年7月在完成退市交割时,其估值折合约200亿元人民币,不过巨人网络这次收购作价仅有131亿元,仅为退市价格的六成多。随着此次借壳的完成,可以预见的是,世纪游轮将很快更名为“巨人网络”。在此之前,从美股退市的分众传媒已成功借壳七喜控股,并将壳公司七喜控股更名为“分众传媒”。史玉柱重新出山,意味着巨人网络将面临重大变化,此番借壳成功,史玉柱和巨人网络也将踏上新征途。
  • 农村金融火了,谁能在农村干掉BAT

    热点聚焦 2016-05-30
    王石说,“企业无论是做专业化还是做多元化,最终都是一个金融问题。”2015,在总理互联网+的号召下,所有的企业都在向互联网化的路上加速前行,另一方面,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所有的企业也都加速金融布局,其中,农村金融作为重中之重更成了有些巨鳄们的突破点,希望在农村金融领域弯道超车,干掉BAT。 [上篇:互联网巨头篇] 京东金融:已经形成BATJ之势,挤入前三指日可待 京东金融利用京东集团在电商、技术、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目标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为中国的消费者、创业创新企业和传统企业提供了金融解决方案,同中国一流的金融机构及创业服务机构合作,定位创造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生态。京东赴美IPO后,市值接近300亿美元,成为中国“BAT”之后第四个大牛,中国互联网巨擘“BATJ”的格局已然形成。 2016年1月19日,京东金融集团宣布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农村金融领域建立长期、全面、多层次的合作,京东布局农村金融,弯道超车,JAT的野心昭然若揭。 实力指数:★★★★ 牌照:京东金融布局全面,现在金融生态只差银行牌照,而京东集团市值也超过300亿美金。 决心指数:★★★★★ 京东金融的决心基本上可以用野心两个字表达,又大又猛,势在必行。 盛宝评分:★★★★★ 毫无疑问京东金融是目前第四或者前四的巨头,相对BAT京东只差银行牌照,实力上,京东金融现在估值在460亿元,相对于蚂蚁金服超过2000亿的估值,还有一定差距,而今年起,京东大力布局农村金融,中国盛宝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玉宝说,现在的京东,隐隐有当年安邦的影子子,通过并购农商行,扩大资产规模,极速跨入千亿,甚至万亿俱乐部,把BAT改成JAT只是一步而已。 小米:雷布斯的心思我不猜 继2014年的快速膨胀和发展,2015年,小米不但在手机,数码,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实体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支付,基金,众筹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快速布局,不断完善小米生态链,而今天,刚好是小米5的发布日,被小米手机所吸引的大众目光,很难注意到,小米金融跟京东的差距只是保险和征信,雷布斯在高调卖手机的时候,已经基本实现了小米金融的完整生态链布局。 实力指数:★★★★ 牌照:毫无疑问小米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个刚刚成立几年的公司,雷布斯已经创造了够多奇迹,已目前的发展速度,小米虽然没有保险征信和银行牌照,但是谁知明天会有怎样的惊喜。 决心指数:★★★★★ 雷布斯的心思我不猜 。 盛宝评分:★★★ 虽然目前小米金融完全没有京东这般高调,但是因为雷布斯,我们必须认为小米将来的任何惊喜都是正常,农村金融布局也将是未来重要的一环,这点从小米5发布会上雷布斯介绍小米时出现的支付宝应有就可见一斑,中国盛宝集团主席李玉宝说,如今的农村金融在起步阶段,小米也不少低于500元的手机,走农村金融线路对小米或许也是个机会。 [下部:传统大鳄] 万达金融:首富的金融帝国梦,决心很大,发展缓慢 王健林的金融帝国其实已经构建已久,但进展缓慢。万达最初走的是传统路线,原本预计在2014年拿下金融全牌照,后来一再推迟;2015年1月,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快钱;2015年7月,酝酿了两年的万达金融集团成立;10月,王健林不能忍受万达金融的缓慢步伐,果断换帅,任命曲德君执掌万达金融。万达金融产业布局开始调整方向,主攻互联网金融。 2016年1月,王健林首次高调披露万达的金融规划:“我们现在给自己定了三个战略目标,一是到2020年万达网络金融覆盖全国至少5000个大型商业中心,飞凡卡发行5亿张。第二个是万达网络金融2020年力争达到3000亿元。第三是万达的网络金融实现IPO,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王健林同时指出,万达网络金融包括大数据应用、征信服务、网络信贷、移动支付和飞凡卡业务等五大业务板块。 实力指数:★★★★ 牌照:已拥有的牌照包括收购快钱所获得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快钱正在申请第三方征信牌照;另据王健林所称,万达已获第一家网络信贷营业执照; 在银行牌照上,万达一开始就打算收购,去年万达曾中意大连银行,但最终该行被东方资产收购;保险领域,万达于2016年1月晋升为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的11.55%。 人力:在万达金融团队中,有三位曾经的银行大佬,分别原中国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王贵亚、原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原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陆肖马。 决心指数:★★★★★ 王健林对金融板块充满了期待,在2015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就说:“万达未来价值最大的就是金融板块。”;2016年初,王健林将金融板块中的飞凡卡提升到战略高度,称“万达未来最大的价值板块在飞凡卡”。 盛宝评分:★★★★★ 中国盛宝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玉宝对于万达布局十分看好,他说,万达拿到银行拍照是必须的,农村金融政策上非常欢迎这样的综合性、多元化的集团,而农村商业银行跟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并无劣势,万达如果走农村金融,入主农商行这个途径,将是最高效凑齐金融牌照,加速扩张的路子,面临蚂蚁金服的极速扩张,王健林马云的首富之争或在此一举。 希望金融:在“农村金融”战场上干掉BAT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于布局金融业一直是很热衷的,他是民生银行创始元老,十多年来一直是民生银行最大股东;2015年,刘永好减持民生银行股份,结盟小米以及红旗连锁、和邦股份等民企参与筹建四川首家民营银行。此外,新希望集团还参与投资民生人寿,以及众筹公司乐钱。 实力指数:★★★ 希望金融的母公司新希望慧农(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新希望集团自有企业,专注于农牧供应链金融。新希望产业集群在农牧业和金融业的有30年的积淀和优质产业链资源。希望金融2015年3月正式上线,截止发稿时止,成交量突破九亿人民币。 决心指数:★★★★ 对于农村金融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刘永好非常有信心“干掉BAT”,他指出,“其一,我们对农村产业很熟悉,拥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二,与我们有联系数以十万、百万的农民。其三,我们有投资相关农业的产业链。其四,我们不仅是一个农业企业,也是一个金融企业。” 关于如何介入农村互联网金融,刘永好认为有很多途径:第一,提供融资服务。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实现规模,比如养殖业(养猪、养鸡等)如何通过互联网融资;其二,要提供技术服务,因为很多农民种植养殖并不懂科学技术;其三,在食品安全、防病治病等等领域切入互联网金融。” 盛宝评分:★★★ 中国盛宝集团董事局主席李玉宝说道,刘永好在民生银行获利超过30亿,而新希望在农村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布局农村金融,入主农商行基本上是板上钉钉,只有这样,面对蚂蚁金服如此强劲的对手,面对蚂蚁金服与邮储银行的合作,面对邮储银行这个全国网点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客户数量最多,资产规模近6.8万亿元的商业银行这个帮手,刘永好“干掉BAT”的想法才有机会。结语: 所有成功的产品就是读懂人性,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最后结果都是回归金融。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让农村金融成为各方大鳄个主战场,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豪强,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这里,中国盛宝投资集团李玉宝说,中国盛宝服务县域经济20年,深耕农村金融领域,农商行(农信社)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无论是那方力量,想要在农村金融主战场取得先机,还有些想要通过农村金融战场弯道超车,都无法僭越,用不了太久,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巨头,或者是传统大鳄,可能因为农村金融布局,或者农村金融战略的不同而改变次序,让我们拭目以待。
  • 电影+P2P:隐藏在资产证券化背后的“圈钱游戏”

    热点聚焦 2016-05-27
    “只要有稳定现金流,就可以资产证券化。”这句来自华尔街的名言,成为当下电影项目P2P融资的一个注脚。最近引发社会热议的《叶问3》基本上采取了一个类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其背后的金主——快鹿集团将电影包装成理财产品,在P2P平台吸引进大量的散户投资。看起来是投向了自家的影视项目,而实际资金流向了哪儿,只有快鹿自己知道。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观点一:目前已有数十个P2P平台正在开展影视类项目的P2P融资,他们大多是用一部或者多部电影的票房收益权为基础资产,以一种类似于理财产品的方式,向公众募集资金。观点二:很多所谓的“电影+P2P”并非真正的资产证券化,这些打着电影旗号的P2P项目,不少已沦为一种“圈钱游戏”,电影只是融资方募集资金的一个“广告”。观点三:以《叶问3》为代表的电影P2P项目极度混乱,风险集中体现在:1、资金是否流向了电影项目无人监管;2、借电影项目重复融资成为大概率事件;3、短债长投,期限错配,一旦资金链断裂,极易引发崩盘。“只要有稳定现金流,就可以资产证券化。”这句来自华尔街的名言,成为当下电影项目P2P融资的一个注脚。在好莱坞曾有这样的先例:1997年,Bear, Stearn &Inc 公司曾以梦工厂未来10年电影作品的收入为基础资产发行了资产证券,1998年,新干线影院(New Line Cinema)也发型了3亿5000万美元的资产证券。在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时代尚未真正到来,这种金融操作的方式却被投机者给“玩坏”了。前不久的《叶问3》事件中,电影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十多家P2P平台,以这部电影为幌子,大量重复融资。这几乎颠覆了电影圈对于“筹集资金”这件事的想象。电影能否资产证券化?研究《叶问3》在各家P2P平台的融资结构,我们发现,此次《叶问3》基本上采取了一个类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影视投资公司为融资方,向小贷公司或者资产管理公司转让电影票房收益权,后者通过将电影包装成理财产品,在P2P平台吸引进大量的散户投资。目前在P2P上进行融资的电影项目,多是以单一一部电影的版权收益作为标的。但电影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资产价值往往难以评估。由于国内的电影收入主要依靠票房,而票房好坏通常难以预测。也有一部分P2P平台,采取了电影收益权打包的方式,比如宝驼贷上的影视投资计划,借款总金额为3000万元,打包的电影包括《大轰炸》、《叶问3》、《反贪风暴2》、《上海王》、《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枪过境》、《三千里》、《寻找心中的你》这8部影片。电影的票房收益并不确定,如何规避风险?一位负责影视宝的项目经理告诉娱乐资本论,除了融资平台本身有一套风控的流程之外,在尚没有完善的完片担保机制下,电影融资一般还是倾向于针对后期制作或者宣发。“电影是一个纯投资类的产品,它的赌性非常强。像地产或者矿产类项目,都是有明确的质押条件,也有一个退出机制,但电影没有,你赔了就是赔了。”——  一位电影行业投资人事实上,当下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基础资产大多是一些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的收费权,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收入,服装批发市场的租金等等。令娱乐资本论感到疑惑的是,电影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且收益极不稳定,对于资产证券化来说,是否是好的标的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赵龙凯说,“我认为,电影产品不是资产证券化的理想标的物。大多数金融合同必须要明确它的标的,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作为标的,它一定要很清楚,不能有人为的操纵,并且公开公正,才能好作为标的。”“电影风险非常高,如果以电影项目为标的的理财产品风险很低,则意味着背后担保方的风险相当高,如果担保方实力不够,则会出现违约风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赵龙凯在赵龙凯看来,相对而言,电影打包组合融资可能是比较稳妥的方式,但相比投资这样的标的,投资影视公司的股票可能更加合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正兵也认为,中国电影要实现资产证券化,可以从一些大的电影上市公司做起,因为这些公司具备一定时间跨度的电影发行记录,能够证明其发行的电影具有较好的收益水平。“比如华谊、光线还有中影,一年拍摄很多影视作品,拍摄的电影已经足够形成一个资产包,对于未来电影的收益率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只要有信用,接下来无非是使用什么杠杆来分解风险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资产证券化是可以做的。”———  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周正兵 资产证券化是假,圈钱是真事实上,在当下的电影市场讨论资产证券化,意义并不大。娱乐资本论发现,目前所谓的“电影+P2P”并非真正的资产证券化,这些打着电影旗号的P2P项目,不少已沦为一种“圈钱游戏”,电影只是融资方募集资金的一个“广告”。“其实《叶问3》在我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也有做过(融资),你可以理解为电影只是一个噱头,如果深挖的话,其实是不值得推敲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员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快鹿集团在十几家P2P平台,通过《叶问3》的项目进行重复融资,这场电影P2P游戏,几乎演变成了一场金融诈骗。由于国内对于P2P的资金流向并无明确的监管,某个电影项目在P2P平台的融资也无需备案,这就导致利用某个项目重复融资成为可能。在这些金融公司的逻辑中,电影是否赚钱都不重要,关键是利用电影的号召力,在P2P平台上持续获得资金。娱乐资本论调查发现,不少P2P平台对于这样的现状并非不知情,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P2P平台竞争激烈,获客成本很大。借电影吸引眼球成了不少P2P平台获客手段,而这与需要融资的影视公司的想法一拍即合:影视公司圈钱,P2P平台揽客。 一部电影上映,自然会吸引投资者和大众的关注,于是影视公司就利用电影这个IP,把理财产品包装成电影投资项目来吸引平台流量,融资平台也就跟着走入了大众视野。电影P2P项目存在三重风险其实明眼人都能明白,一部好的电影不愁拿不到钱,通过电影公司、个人投资人、银行、电影基金等更加有保障的平台,早已能够满足融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在P2P平台上疯狂集资的电影项目究竟为了什么目的,我们不得而知。恰恰是因为电影是公众产品,并且每天都有详实的票房数据对外发布,一旦“票房黑幕”被揭穿之后,极易引发投资人挤兑,最终引发崩盘。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电影P2P可能存在以下三重风险:期限错配风险拆标这一现象在我国P2P网贷平台经常发生。据一位做影视P2P的项目经理介绍,常见的一般是金额错配,即把一个1000万的大标的分为多个期限相同的小标,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同时也是考虑到一些平台的实际融资能力。“假如说平台募集能力非常强的话,像支付宝、招财宝、娱乐宝这些都不担心,因为他基数非常大,随便投一点就可以了。但我们做影视这块还比较小众,一千万可能短时间内募集不到,那你只能拆,把金额拆到等分的。”还有一种是期限错配,就是将长期的融资项目拆成短期,以达到实现快速融资的目的。比如把一年期的标的拆为4个3月期,滚动发行。娱乐资本论认为,由《叶问3》票房造假引发的金鹿财行遭挤兑事件,其中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期限错配。“电影的制作先不说前期的策划,从实际制作到电影上映后真正获得票房收益,至少也是一年以上,也就是说借款周期应该也在一年以上。 而《叶问3》在P2P平台募集的电影项目,要么是三个月到期,要么是六个月或者九个月,说明这里肯定是有期限错配。”———  P2P平台内部人士 期限错配的问题在于,当第一批融资到期时,往往电影项目还未回款,通常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后面募集来的资金填补前面的“洞”,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然而后期募集的资金无法产生利息,将客观造成资金使用率降低,“洞”越来越大,直到最后钱募集不上,发生资金链断裂。期限错配容易造成流动性风险,像这次金鹿财行遭挤兑的事件,就是由于流动性造成的产品到期后无法兑现。在期限错配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另外两个问题:资金池的存在,以及项目和资金的不匹配。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平台电影项目开发进度赶不上投资人的资金量,特别是年后的时候,投资需求爆增,资金增长比较多,而没有投资去向。这些多余的钱留在平台账户里,有些平台会拿去投货币基金。自融自担风险从已有报道中可知,《叶问3》的资金方来自至少18家P2P平台。娱乐资本论随机查询了几家做《叶问3》的融资平台,发现针对同一个项目,在不同平台上的借款方都不一样。比如在小米贷和苏宁众筹上,借款方为合禾影视;而在东融在线上,借款方变成了大银幕发行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以资管公司债券转让来借款的方式。“比如这个大银幕发行,他就是募集的发行阶段的钱,发行阶段就在大管家理财那里募了五千万,确实是有点过了。”在采访中,即使是P2P的业内人士对此也表示令人咋舌。此次借《叶问3》上线的各类P2P理财产品究竟募集了多少资金,已很难估算。电影本身是一个收入、成本和利润都不太透明的产业,有多个借款主体针对同一个项目来融资,究竟是因为电影制作和宣发阶段都需要用钱,还是以不同借款方的名义重募、超募?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借款方如何变换,涉及《叶问3》电影项目融资的担保方大都指向了一家担保公司:上海东虹桥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在多数P2P平台的担保措施中都有写明《叶问3》项目由这家公司全额本息担保。P2P监管缺位风险《叶问3》事件中的各方关联一言以蔽之,就是快鹿集团用自己的影视公司,走自己的通道公司(资金管理公司),靠自己的担保公司,在多半是自家的P2P平台上融资,看起来是投向了自家的影视项目,而实际资金流向了哪儿,只有快鹿自己知道。这样一场自融自担的惊天骗局,若不是被曝光出来,众多投资人可能永远被蒙在鼓里。“其实有心人真要查他的话,都能查到。”P2P行业人士对娱乐资本论表示:“不过这一行业的信息披露得少,有些在平台上面发的标的太多,要么是打包,或者标题就是什么宝,而没有注明是具体哪个项目,一个个去找很麻烦。”该人士向娱乐资本论透露,电影融资项目的进度,按理说平台方都应该跟踪,资金是不是用在电影上,以及项目现在的进展状况等等。然而这些信息在多数P2P平台完成融资后,投资者无法从公布的信息中查询到。由于在信息披露程度和期限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同的 P2P 平台信息披露的程度大相径庭。一些平台能够做到将每笔借款进行公布,包括以前成交的项目和尚未成交的项目,内容涉及到借贷交易项目的投资金额、人数等信息。而还有一些不太规范的P2P平台,只显示正在融资中的电影项目,已完成的项目则无法查到详细信息。不透明的电影产业+缺少信息披露P2P平台,其信息公开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参与到电影的投融资中?娱乐资本论认为,很多投资人抱着“我不是最后一个接盘人”的侥幸心理,才会去参与。还有一些线下业务比较重的P2P平台,比如金鹿财行,投资者更多地是信任对接的理财师而非平台或者项目本身,所以即使再有风险的项目,也会有人投。由于行业监管不到位引发的电影+P2P的乱象,已经引发不少影视公司的反感。“我对第三方理财还有P2P是非常排斥的,排斥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制度,而是因为它的监管盲区,它没有严格化管理的能力。”——  一位电影行业高管。 由《叶问3》牵扯出来的网贷融资问题,其实并不是P2P本身的问题,P2P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投资工具。“电影融资领域的泡沫,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上的缺位。”周正兵认为,要治理目前电影网贷融资的乱象,只能寄希望于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这就是政府和资本运作者之间的博弈,管理不到位,自然就会有人趁虚而入。”“《叶问3》事件相当于电影金融创新中的一个杂音,给电影投融资市场带来了混乱。”周正兵说:“事件的相关负责人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总体并不会改变电影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