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C警告:创业公司没有“高增长”是活不下来的

    热点聚焦 2016-05-31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Jeff Bussgang,Flybridge Capital 的普通合伙人。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如今资本寒风猛刮的情况下,各大创企纷纷选择先保命再说,但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绝非长久之计。创企必须找到获得高增长的道路,让创企、风投、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重新开始,这才是对大家都有益的做法。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不少撰稿人都撰文阐释了混乱的融资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企业家们是时候将工作重心从发展转移到盈利上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在过去的好几个季度中,我也一直在如此劝诫我认识的企业家们。但是我担心的是,我们是不是将这种观点宣扬地太过火?以至于企业家们完全走上了另一条路?也就是说,企业家们并没有学会理解、鉴别发展带来的真正的价值,因此他们选择了打持久战的一条道路。眼下我们的行业中兴起了一种流行的得瑟方式,说自己是一家成立15年、一夜成功的创企。我想说,打持久战的问题在于,成功并不总会带来“风险回报”,而靠风投撑起的整个融资模式,其内在就在于能够带来风险回报。那么,什么是“风险回报”?如何定义一家风险资本机构是成功的呢?我们基本依靠两个衡量标准:1。现金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为3倍以上;2。内部收益率15%以上。你可以说这些衡量标准怎样怎样,但它们已经在行业内部存在几十年了。这些衡量标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资金一旦投出就会被绑住很多年(也就是说不是流动的),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这种投资方式风险是比较高的。因此,你必须将非流动性溢价以及风险溢价算入其中。为了让投资组合中的投入资本获得3倍以上的收益,你必须要有几个成功的投资项目收益在10倍以上甚至更高。不管在哪一种投资组合中,你的大多数项目都将是失败的——即那些让你受损或在无数年艰苦工作后才回本的项目。但是,只要你有那么几个回报率在10倍以上的成功项目,那么你的整个投资组合就可以说是成功的。Fred Wilson(硅谷顶尖风险资本家和著名的博客作者)曾写过一篇很棒的文章,他回忆了USV的第一次融资,那次投资使他40%的投资组合公司损失了所有资金;然而,由于他们成功投出了5家回报率20倍以上的公司,因而他们最终的结果仍然非常卓越。如何才能获得风险回报?要想获得10倍甚至2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公司就得光速发展。怎样才能叫光速发展?请看下面的图表。图表中有三家初创公司,这三家公司第一年的营收都是100万美元(注意:一家创企获得年100万美元的营收通常需要花费2-3年时间)。接着我们制定三个不同的成长速率——100%,50%和25%。那么在接下来的6年里,发展最快的公司将有机会获得风险回报。以营收率增长6倍来计算,该公司的年营收将达到6400万美元(从公司规模和发展速率来看,这是较为合理的推断),估值则达到近4亿美元。假设这家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2000-3000万美元的资金(通常需要经过2-3轮融资),早期投资人的交易后估值为4000万美元,那么好了,一家回报率10倍的公司就诞生了。最后,如果第三家公司的年增长率只有25%,那么你的公司铁定会损钱——而且是一大笔钱。这类公司由于发展缓慢,可能估值只能达到投资资本的2倍——76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你每投1美元进去,只能拿到20美分的回报。好,现在我们来认真思考一分钟。连续6年成长率100%,这样你才能拿到10倍的资金回报。假如公司在6年间的成长率只有50%——虽然以其他标准来衡量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好看了——那么其营收增长就是在4倍左右,估值在4500万美元左右。这样算来,投资人基本能拿回自己的钱。接下来,我们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发展速率是会变的。一个创企,通常初期成长会更快,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发展速率的分母越来越大,公司的成长肯定会慢下来。我要说的意思很清晰:风投资本家和企业家们如此关注公司成长是有原因的。为了获得风险回报,风投们需要创企每年的成长率高于100%。如果一份投资组合里的几家公司没能达成这一目标,那么就无法产生风险回报。而如果没人能够带来风险回报,整个系统也就会随之崩溃。上述关系揭示了风投和企业家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风投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催促企业家们加速公司成长,好让公司获得10倍以上的回报,这样他们的投资组合才能算是成功的。而企业家们总是小心翼翼,希望公司按照正确的节奏发展,不烧冤枉钱,不丢客户和员工。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想还是要专注于打造能够产生真正价值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公司能够带来实际的利润。但我们也不要忘了,要想获得丰厚的回报,我们的企业需要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里发展地非常快。下次如果再有人叫你放慢脚步,你就想想我说的话。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未来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

    热点聚焦 2016-05-31
      互联网的兴起造就了诸多蓝海,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是诸多蓝海中最为广阔的一片。进入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更是成为各大金融平台争夺的重心,电商巨头的扎堆推出业务一度推热这片领域。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250亿元,相比2014年的103亿元增长142%;预计2016年将达680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消费金融将如何发展?还有哪些机遇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未来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势头  对于2015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142%的增长幅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居民消费观念的进一步升级,以及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的逐步认可,未来3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势头。由于授信模式与消费闭环的制约,导致消费信贷自身发展不平衡,基于真实消费背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具优越性。“电商平台更贴近消费者,可以通过对消费品更为灵活多样的定价和支付模式,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预期的商品交易模式。与之相比,传统消费金融建立在银行的统一管理之上,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差。”曹磊表示。  从市场来看,除了传统的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企业已经纷纷扎堆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电商、分期网站、P2P平台均有涉足。离我们生活最近的阿里、京东、苏宁、生意宝等电商巨头,也基于庞大的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分期贷款业务,如基于淘宝、天猫的蚂蚁金服“花呗”、基于京东商城的“京东白条”,还有基于苏宁易购的“任性付”等。  消费分期网站的覆盖范围则更广阔,涉及大学生、租房、购车、旅游、教育等众多人群和领域。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最活跃的一部分,P2P网贷也加入了消费金融的厮杀之中。目前拍拍贷、惠人贷、积木盒子、小牛在线、银客网等数十家平台均已布局该业务。  预知未来当先知过去,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前世今生”  1.0时代:最开始的消费金融起源于传统的线下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的信用透支消费。在过去数年,传统商业银行围绕着信用卡的消费金融竞争异常激烈,随处可见各大银行的信用卡推销员满大街的跑。通过数年时间的积累,传统消费金融已经涵盖到了购房、旅游、医疗、汽车等多个领域,他们在线下消费市场已经构建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2.0时代:真正将消费金融推向高潮的是互联网,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很多平台都开始发展自己的线上消费金融。过去,消费金融基本上已经被银行所垄断,与大多数的创业者们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的创业者看到了消费金融的市场机会,最开始的就是以电商等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平台兴起,不过由于这类消费金融威胁到了银行的生存空间,他们也打响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战。  去年6月,国有大行工行正式揭牌国内银行业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试图整合全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另一家国有银行建行也不甘示弱,通过“善融商务”实现了电商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根据消费者的交易行为、物流信息与贷款额度相关联。  除此之外,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打造自己线上消费金融平台。  3.0终极时代:对于纯线上消费金融平台来说,与银行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京东金融旗下白条非常聪明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开始与各大银行达成合作,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金融时代。同时,他们也开始全面进军线下,并打造自己的线下消费场景,做起了信用贷款业务等;京东金融还在“白条”的信用评估基础上,推出了现金借贷产品“金条”;未来“金条”业务有望和银行合作,共同带动消费资金供给。  线上线下结合仍是大势所趋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由此看来,未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他们缺乏线上消费场景,但对于线上消费金融平台来说,他们又离不开银行的支撑,未来二者之间的结合则能够把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蛋糕做得更大,并刺激和带动整个国内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到,这一趋势目前基本已成为行业共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次发布的报告也具体分析出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将呈现出如下趋势:商店购物功能消失,扮演“展示场景”功能、预授额度需扩大,可享即时贷款服务、生物特征具有授信贷款信息,简便贷款流程、一站式购物平台无缝衔接购物与消费金融平台、虚拟钱包使现金使用率下降、形成金融生态系统,使各方共赢、信贷产品加速线上化、场景化等趋势。
  • 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 P2P平台转型寻出路

    热点聚焦 2016-05-31
    随着2016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之风在全国范围内刮起,网贷行业也进入了大浪淘沙阶段。今年以来,P2P网贷行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监管收紧、投资人信心不足、收益率下滑等各种挑战。有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共曝出1289家问题平台,所涉及的投资人数为24.4万人,占全国投资人数的3.4%,涉及贷款余额为154.3亿元。而除去一些违法违规平台,随着监管举措频出,一些小平台也在加速退出。无序发展多年后,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将迎来“存量淘汰”阶段。转型调整瞄准三大方向在《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在监管收紧背景下,很多P2P都在积极转型调整。智能理财平台神仙有财CEO惠轶表示,“除了根据监管要求进行合规化调整以外,还有不少P2P平台开始弱化P2P业务,甚至走上了去P2P化 的转型之路。目前来看,P2P平台的集体转型方向大致分为平台化、资管化和投行化等几类。”豆蔓金服CEO王崇羽表示,“作为行业参与者,企业应该积极面对监管,寻求监管层的帮助,多沟通,多交流,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尽快修正,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规避。”他同时表示,“以豆蔓理财为例,我们将所有资产从信贷类转向质押贷和消费金融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进一步降低风险。我们引入第三方审计来把控业务经营,与知名律所合作防范法律风险,虽然已经与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资金托管合作,但仍在积极寻求银行的资金存管。”民生易贷CEO陶静远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正在风控能力上加强力度,也在适度的创新。“民生易贷正在完善投资人适当性制度安排,让投资人选择到更适合自己的产品;正在进一步完善风控体系和模型,民生易贷一直在坚持从银行业学习风控经验,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民生易贷按照银行审核客户信贷能力的标准筛选融资客户,同时依靠对企业和个人的独立评级体系,形成特有的风控模型以及银行级风控。”陶静远说道。投之家CEO黄诗樵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监管“看得见的手”来及时矫正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是重大利好。但随着监管的涉足,行业准入门槛和操作成本的提升,也将会降低市场的利润空间,促使P2P网贷的进一步转型。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收益率逐步回归理性在一段“野蛮生长”期后,市场回归理性,行业整体由分散走向集中,实属发展必然。一方面是,BAT为首的行业大佬,纷纷入驻互联网金融,也加剧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兼并与淘汰。另一方面,金融本身的外溢性和交叉性,作为市场环境外部刺激的政府监管,也推进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大洗牌。惠轶表示,“监管的收紧使得一批浑水摸鱼的不法平台被踢出局,网贷行业也展开了必要的合规化调整,种种原因也让风投机构对于P2P平台的投资更谨慎,以往资本一掷千金的场面如今明显减少,纯粹的P2P平台融资规模逐步下降,真正能够融到资的平台屈指可数。”他同时表示,“过去的运营方式是寄希望于融资,采用烧钱的方式来做大规模和扩张平台,而今如果平台短期无法获得融资,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运营成本及获客成本,把钱花在刀刃上,在移动端精准获客。”王崇羽也认为:“由于监管政策收紧,目前业内平台大都比较低调,开始专心练内功。营销和广告的经费,也普遍转向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此外,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合规方面,逐步调整业务模式,提升风控能力。”“政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用户的风险意识显著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严格自律、高度自治、优胜劣汰的整顿治理过程,这是任何行业从野蛮走向规范途中必然要遭遇的 阵痛 ,紫马财行CEO唐学庆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随着监管细则出台,人民币利率下降等因素,历经18个月的过渡期之后,行业会逐渐走向正规,收益率会越来越低,只有收益率下降到理性区间才能真正发挥出普惠金融的价值。”
  • 微信遭警示 支付巨头海外布局遇监管难题

    热点聚焦 2016-05-31
    作为所有金融业务的流量入口,支付对于互联网金融帝国的搭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针对BAT这样的巨头之争。如今国内市场支付行业格局已定,BAT开始在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上展开厮杀。然而,巨头们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泰国央行日前对微信支付发出警告称,微信支付在泰业务并未获得授权,并提醒商家谨慎使用。分析人士指出,在巨头们的海外扩张之路上,如何与当地监管机构达成一致、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运用资源成为关键。海外监管发出警示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国内的布局臻于完善,海外成为他们新的目标。一时间,支付机构的身影开始活跃在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但是由于各地对于相关业务监管方式的不同,不少支付机构在出海时经常遇到监管问题。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据消息称,泰国央行表示,泰国央行不禁止泰国本土商家和服务场所使用国外公司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平台。因为目前泰国国内很多热点旅游城市正出现很多国外电子支付平台抢滩和大肆推广的情况,泰国央行发布警告只是提醒泰国国内商家谨慎使用,使用有安全保障的支付系统和平台,避免出现不兑现的问题,而这项金融服务并未获得泰国官方的申请批准。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多次联系微信支付相关人士,电话未能接通。此前支付宝在台湾等地也曾遭到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警告,其当面付产品有触及监管的嫌疑。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在香港、台湾两地推出“当面付”条码付款,支持的商户包括香港OK便利店、卓悦以及佐丹奴、统一阪急百货台北店等内地游客经常消费的品牌及商铺。但不久后就有消息称,支付宝与统一阪急百货台北店的合作有触犯台湾当地金融监管条例之嫌,当地合作商家已经暂停该业务。另外,在支付宝开展业务较早的香港地区香港金管局表示,准备修改管理条例以将该类支付机构纳入监管,推出发牌制度。海外支付圈地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上,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领先地位已不可撼动,面对发展稳定的国内市场,支付巨头们开始寻找新的蓝海,跨境出海成为必然趋势,在过去几年中,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纷纷扬帆出海,战况激烈。在海外支付扩张布局中,阿里系支付宝抢得了先机,早在2007年,支付宝就已进军香港市场。从策略上,支付宝一方面通过投资并购电子商务、金融、O2O等相关企业为支付业务的进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支付宝与当地商场、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推动退税、扫码支付等业务的发展。而借助红包一战成名、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大份额的微信支付此前宣布,向境外商户全面开放,包括华南银行、澳洲皇家支付、香港通泰在内的数十家境内外机构已经加入微信跨境支付开放体系,业务覆盖中国港澳台、东南亚、欧美、西亚、澳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百度钱包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排名不敌前两位劲敌,但面对境外市场,百度钱包也是颇为重视。今年4月,百度钱包在泰国上线境外支付业务,包括普吉、清迈、曼谷、芭提雅四大热门地区的400多户商家,覆盖了衣食住行等方面。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将成为百度钱包海外布局的下一站。与海外监管还需磨合其实,就像国外的发卡机构、清算机构、支付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需要取得相应的业务机构、牌照一样,国内机构在“出海”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当地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规则,所以在开展业务时确实需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在开展业务前一般会有“先遣部队”去研究当地的政策、与当地政府沟通再开展;另一方面,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地方保护主义,所以也想保护本土的支付机构不受冲击。另一位业内人士也直言,互联网金融机构海外扩张存在不少难点,包括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各国、各地区监管政策的差异,企业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聘请当地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了解当地监管需求,并与监管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在与境外金融机构、企业达成合作时,双方在资金安全、合规风控等方面的磨合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既需要谈判能力,也需要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