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商追逐定制化,新品何时“出圈”

    热点聚焦 2021-01-12
    做着流量生意的电商企业,总是需要不断出现的新品、定制品获取可观的增长。1月11日,京东与阿里先后表示培育新品计划,还将通过C2M方式提升新品的成功率。正是得益于新品量产前的数据输出,电商与品牌商大大降低了试错率。不过,新品乃至C2M定制产品都需要品牌商和渠道商快速的反应和配合,极度考验研发能力,不能无限度拉长产品的测试周期,否则新品也会成为旧品。看中新品爆发力拖地用自动洗地机,宅家健身用健身环,就连美容也有了家用玻尿酸,2020年大批创新产品涌现,满足了爆发的新消费需求。当然,新品透露出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消费实力,让电商相信其可带来惊人的爆发力,竞逐新品成了电商和品牌商的下意识动作。新品是一门生意,符合电商诉求的新品更是备受青睐。2021年刚一开盘,各家电商企业便破不及待地用新品制定新一年的计划。京东已经与玛氏宠物营养、中兴等品牌商针对新一年的消费趋势有计划推出新品,双方力求通过C2M定制化生产减少额外的成本支出,也是让产品能读懂消费者的诉求。就在一周前,同样是围绕新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家洛表示,2021年天猫小黑盒将推出1万款千万级新品,让2000个品牌实现新品销售额过亿。他表示,新消费需求将诞生新物种,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并迅速重构整个消费市场。“每一个新需求都将成为未来品牌找到新增量的黄金赛道。”在消费大盘中,新品消费的迅速发展对消费升级的拉动效果日益显著,从需求端来看,随着 “80、90、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个性化、差异化、有创意的产品能够更容易地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要求市场提供精细化、多功能的新产品。 从供给端来看,随着平台+企业的供应链效率提升,上新周期缩短,产品迭代加速,新品供给能力提升,一系列供给端优化的因素成为各品牌新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2018-2020 年,京东平台上新品(包括C2M反向定制新品)发布量迅猛增长。2020 年单月新品发布量超2018年全年,2020年至今新品发布量已接近2019年全年发布量的200%。今年以来“新品”成交额占京东大盘比重在“6?18”时达35%左右,“双11”前夕已经达到40%以上。提前预判市场反应“C2M定制在行业里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能把C2M落到实处去做并不容易。”玛氏宠物营养电商总经理祝贺解释称,C2M需要深度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可依靠大量的数据研究,通过简单的品类咨询和用户画像实现定性分析。但简单询问并不能真实反映用户所需,企业还要根据实际购买的倾向和数据进行分析,看消费者实际下单情况。此外,C2M定制更为考验品牌的研发能力,能够做出符合品牌方所选取的领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且完成这些还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如果要等两年时间才能生产出来,消费趋势就变了,也谈不上C2M了。”祝贺更为在意生产设计的实效性。正是得益于新品量产前的数据输出,玛氏集团的宠物食品大大降低了试错率。在品牌商和电商针对新品的研发中,双方均希望有明确的预期。举例来讲,在当下正火的宠物市场,玛氏宠物营养会借助京东提供的数据,将新品在真实的数据环境中测试,生产前玛氏做出详情页、主图、价格等,再放到真实的消费环境当中做模拟和测试,判断消费者对于新产品实际的反馈。无论是品牌商还是电商,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新品上市的前景更加明朗。说起C2M的优势,祝贺总结出来两点,一是基于真实的消费倾向和数据做趋势调研,二是相当于企业可以提前验证产品销售过程。实际上,今年以来,消费向线上转移成为重要的趋势之一,而其中电商对厂商推出“新品”的助力作用愈发显著。已成为大量品类核心渠道的电商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品牌商敲定新品方向,双方通过供应链协同、C2M方式推出新品,进一步吸引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新品。反复磨合让渠道方和生产方在新品的设计、研发、营销等方面逐渐达成共识。生产周期必须缩短为了能发挥C2M定制品的效果,玛氏宠物营养特意为与京东合作的美士无谷全价成猫猫粮开了一个全新的生产线,“无谷配方要避免生产过程当中混入谷物,现有的生产线很难避免谷物混入,为此新开了一条生产线,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纯净度”。据了解,新品尽管上市时间不长,但已经成为美士产品的爆款。预判的确为双方合作降低了潜在风险。此前,新品通过传统的方式上市时,投入市场前只有一个初步的预测,很难有一个真实的场景模拟上市之后的情况。借助C2M数据化模拟,企业能提前预判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如果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前进行纠偏,“C2M的方式,也让双方的投入和风险最小化”。尽管新品和定制化生产看起来十分有前景,但多数品牌商拒绝将新品投入到单一的销售渠道,生怕出现鸡蛋在一个篮子里打碎的翻车场景。他们更是苦于消费端不停变化的诉求,看似灵活的大数据和生产排期反而也是负担。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品是电商用来经营用户的一种方式,跳出产品之外找到用户的新需求。现阶段,双方不能只为上新品而上新品,而是要解决背后的生产匹配程度,拉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无论是品牌商还是渠道商,实际上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品带来流量,但计划不可短视,还是要将生产端和消费端实现打通。”新品研发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伴随着高风险,借助跨端、跨场景的商业系统预判市场尤为重要。新产品上市后,同样不会一帆风顺。众多品牌均面临着如何精准找到产品所匹配的人群,当品牌需要与消费者反复沟通进行测试时,就拉长了产品的测试周期,同时也会造成推广费用的浪费。一位提供工厂代工的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工厂有自己的品牌,即便是代工也需要强大的设计团队,根据可能的消费趋势进行生产,“以前多是抄板,现在更多是购买数据”。不过该负责人也有困惑,数据归数据,具体的研发、生产还是要跟上才可以,如何缩短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是当下头疼的事情。文章来源:联商网
  • C2M电商平台必要商城冲击上市 联手顺丰有何图谋

    热点聚焦 2021-01-11
    颇为低调的C2M电商平台必要商城开始筹划登陆资本市场。在其背后,顺丰坐镇第二大股东,也是平台唯一的物流服务商。后者依托平台工厂资源深入制造业,相较之下,较早走出工厂直链消费端模式的必要商城任务似乎更为艰巨。“大牌品质、工厂价格”营销之下,用户与平台模式能否磨合、用户数据能否精准对接、工厂生产的柔性化改造是否顺畅,都影响着平台在减少商家库存、用户留存等维度的承诺和拓展。进击上市代工不等于大牌1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广东证监局官网了解到,其母公司珠海必要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必要工业科技”)已于2020年12月31日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据相关媒体报道,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资料显示,必要商城于2015年7月上线,是国内一家较早推行工厂直链消费端商业模式的平台,在2016年底实现盈利。北京商报记者在浏览必要商城时看到,其布局品类包括服装箱包、美妆、母婴、生鲜饮食等。在每一个商品介绍中,均对其生产厂商与知名品牌商合作历史进行着重标注。例如商家SSprincess家纺就被标注为“希尔顿酒店床品制造商”,其一款纯棉加厚的酒店浴巾价格为81元。被注明“星巴克咖啡中国产地”的一杯手冲定制咖啡仅需9.9元。此外,对于其产品质量能否和大牌质量等同的问题,与北京商报记者交流的商家均表示,大牌标签仅为陈述制造商既往生产经历,并不意味着相应产品与特定品牌产品相同。“我们质量是有保证的,您可以购买尝试。”Six Smith客服人员回应称。大牌标签与平价甚至超低价格形成鲜明反差。北京商报记者在查阅公开资料中得知,必要商城在挑选合作伙伴时,其中一条要求便是“遵循平台的定价策略”。根据必要商城CEO毕胜对外公开解释,在省略库存、流通、经销等多个加价环节后,用户只需付出接近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即可买到商品,制造商就能以高性价比来实现规模盈利。借力供应链顺丰深入制造端值得一提的是,必要商城的唯一物流服务商为顺丰,这也就意味着顺丰拿下工厂直发任务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扩大工厂客户资源。在资本层面,天眼查信息显示,顺丰控股通过两家全资控股公司持股必要工业科技达28.1%,为第二大股东。可见的是,以物流承运商或资本注入,成为当前物流企业借力布局商业的主要思路。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顺丰与本来生活的联姻。据了解,本来生活的所有生鲜食品均为顺丰冷链进行配送,与此同时,顺丰还是本来生活的投资方之一。资料显示,2019年10月,本来生活宣布完成2亿美元的融资,由明德控股领投,而顺丰创始人王卫持有明德控股99.9%的股份。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当前顺丰优选小程序在“社区团购”频道可以直接跳转至本来鲜会员商城小程序,两者已实现打通。借助电商企业的供应链,能快速解决物流企业在商流方面的资源问题,例如中通的导购App有蜜便对接了淘宝、唯品会、京东等平台入口,而韵达最近起步的社交电商韵好物平台,货源主要来自天猫国际和考拉海购。漫长等待期 考验市场耐心不过,通过大牌效应和低价吸引用户的同时,平台和用户还需渡过发货时效与生产周期、大牌光环与陌生产品之间的磨合周期。一家被标记为“Calvin Klein制造商”TIMEABLE商家的客服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工厂是下单生产制,每个款式有各自的生产周期,下单2天内会安排生产,生产周期为3天左右。另一家品牌名为Six Smith的客服人员则称,商品是从山东威海的工厂直发,由于近期冬款订单较多,生产部的排产任务比较重,所以生产周期较长,为15天。北京商报记者估算发现,就服装品类来说,若是生产周期叠加物流时效,用户最短需等待一周左右才能收货。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C2M模式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由平台获取用户数据来主导商家的生产过程。因此平台的难点会集中在对用户的理解,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和对商家的管理能力。“例如用户该匹配怎样的商家才能将定制化产品卖出去,商品的设计、定位和营销都是平台的任务,而商家主要承担配合角色。”庄帅说道。与此同时,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在近年来争相开拓产业带,挖掘工厂直发的潜力。据公开资料,例如在2021年,京东JC2M智能制造平台将启动战略品类C2M创新中心和KA品牌C2M创新中心,未来三年预计服务上万个品牌和工厂。相较之下,在用户数量、技术资本、商家规模等方面不具优势的必要商城在未来的布局中如何明确自身竞争力?会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截至发稿,必要商城相关负责人暂未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C2M的核心在于消费者洞察与消费行为的预判,而这些则必须依赖团队对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帮助生产端构建应对机器决策进行柔性制造的能力,国内大部分平台都在这一块进行积极探索,最后就看谁技术积淀好、谁资金量大、谁跑得快。”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表示。庄帅则认为,C2M模式更考验平台修炼内功的能力。“平台站内的用户行为与消费数据不同,反推给商家的生产数据也会不一,具有差异化特征,因此这种商业模式的外部竞争的压力是比较小的。主要还是看平台自身如何有效对接消费端和生产端。文章来源:联商网
  • 滴滴旗下社区电商橙心优选发布橙心助农计划

    热点聚焦 2021-01-08
    1月7日,滴滴旗下社区电商橙心优选发布橙心助农计划,建立促生产、保流通、助消费的扶贫助农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目前,橙心优选小程序已上线“橙心助农”专区,实现全国贫困县200多种助农产品的对接销售。在生产端,橙心优选将挑选一部分优质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对象,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开发高品质的农产品。同时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户共同参与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就业岗位,使其成为产业链增值的共享主体。在流通和消费端,橙心优选已开设助农产品销售专区,建立农产品电商上行通路,通过平台的宣传推广,将农产品纳入到全国统一的市场。2020年9月底,滴滴与河南省淅川县签署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本土品牌河南想念挂面上线橙心优选客户端,稳定持续地解决了优质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 2021年,如何治好商家的流量焦虑?

    热点聚焦 2021-01-07
    “你好,我是迪卡侬的小武,以后你有什么运动装备相关的问题都可以找我。”初学滑雪的李涵在离小区不远的迪卡侬买了几件滑雪装备后,收到了导购小武从企业微信发来的信息。“从此小武成为了我的免费运动顾问”,李涵说,小武还把她拉到了滑雪爱好者的群聊里,群友会不定期组织各种滑雪活动,这让她的滑雪技术“进步神速”。“做生意的逻辑真的变了”,李涵感叹,以前线下门店就是单纯“卖货的”,卖货前后的各种问题、攻略都需要顾客自己解决,现在感觉“门店不再是冷冰冰的门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疫情重创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像迪卡侬一样积极变革业务、寻求连接顾客新通路的品牌数不胜数,他们共同掀起了一场新的“数字化运动”。 这场运动的关键词,有在线办公,有私域流量,也有直播带货。最先热起来的是在线办公,不少线下商家也由此学会了初级的“上网”。但这只是开始。 商家们慢慢意识到,光把办公流程迁移到线上并不够,流量获取才是商业的真正命门。但疫情让线下流量清零,线上大平台的流量也不受小商家的控制,这不禁让人困惑:流量,到底应该去哪里找? 就像迪卡侬导购借助企业微信成为李涵的运动顾问一样,无数的商家也想要搭建自己的流量王国。一个问题涌现出来:谁会成为商家们在这流量新战场上,那个最得力的帮手?数字化大势不可逆多年后回顾2020年,我们或许会发现,这是企业数字化的转折之年。 就像罗振宇在跨年演讲里所说的——数字化趋势被疫情加速了至少6年时间。在另一场跨年演讲中,吴晓波也提到2020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服务的元年。 2020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在挣扎中艰难熬过,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更是面临生死抉择。年初,清华、北大联合做的一项针对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    ,995家中小企业中,34%的企业现金流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混沌之中,那些在线上寻求出路的公司得以喘息。 以疫情下受挫最严重的餐饮业为例,在北京胡同里拥有多家品牌的餐饮企业老板耀扬在疫情期间进行了一些新尝试,他在微信群用图文直播的方式把做菜的过程分享给群友,并将餐食在微店上线,打开了销路,顺利渡过特殊时期。 奈雪的茶、乐凯撒、西贝也都通过企业微信和微信生态服务自家客户,介绍产品。不止餐饮,2020年所有中小企业自救的手段非常明确,全部指向了全线触网,数字化经营再也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属。背靠系统的数字化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选择,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的另一个观察:有的人被困在数字化系统里,甚至会被系统替代掉;而有的人则会因为数字化系统而变得更强大,前后的差别取决于你是对人负责,还是对事负责。当商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为眼下一次成交负责时,私域才能真正被服务激活。 既然数字化不可逆,站在中小企业主的角度,他们需要的是由内向外、运营和服务客户的数字化:让使用者背靠系统,把个体的成功经验,用数字化的形式整合起来,共享给内部员工,用集体最优解服务客户。这也对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数字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化,而是聚焦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 私域流量必须抓一场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了自己与用户之间关系的脆弱。 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社交平台企业官方账号的打开率、转化率、粉丝触达率都在2%以内,用社群电商创业者杨兴的话来说,所有的企业主都很焦虑,想着怎么才能以相对高效的手段和可控的成本从平台拿到流量。 这种“幻想”在疫情发生后彻底破碎,当线下流量清零,线上平台可获得的公域流量越来越贵,中小企业都在尝试寻找自己可控的私域流量阵地,摆脱单一平台对他们的束缚。 每一个实体从业者今年都能感受到,谁能快速把用户进店的数据“收为己有”,谁就能活得更好。许嘉嘉是一个母婴品牌的创始人,她称服务型或高频消费品牌更需要留存和复用,更需要打造私域流量池。她的公司的一次营销活动上了微博热搜,微博帮助传播了上亿次,但转化率有限,“还是要到有圈层文化的阵地去发展,如果这次营销活动在母婴圈里刷屏了,那转化率会极高。”短视频和内容种草等平台,表面上看起来是私域,有一定的圈层文化,但底层还是公域的逻辑,比如购买流量需要通道费,运营起来需要考验策划能力,需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去维持声量,一旦维护不好,就会被限流甚至封号。从许嘉嘉的经验来看,在这些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做传播也不划算,因为还需要把消费者引到商业平台去消费,相当于辗转两个地点,过程中流失率很高,如果能在一个私域流量池里完成传播与消费,转化率高,还可以做复购,而且复购的过程中没有人再收通道费。 微信生态是一个个圈层组成的,和所有的实体品牌一样,杨兴从疫情前就盯着“私域流量”这个词,“加个好友吧”几乎是最常见的“问候”。但他自己也明白,私域流量的本质虽说是老客户管理,但如果对私域的打法停留在加微信好友、拉个群,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为这种方式本身质量不高,且不可无限规模化。 过去,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针对私域流量的创新, 但更多是非常小体量的组织,方式本身容易到达某种瓶颈,难以规模化。 那么,质量高的私域流量池是什么样的?好工具的样子“让用户去下载一个新APP再注册不太现实。”许嘉嘉选择的一个标准是,平台流量池要足够大,才能靠平台获取更多流量,还要有足够多的同行使用,这样引导消费者就没有太高的教育成本。据她观察,现在逛线下门店,不少大型的或连锁的品牌,如餐饮业的麦当劳和西贝、零售行业的宝洁等,都在引导消费者添加企业微信,销售行为正在通过线下,迁移到企业微信。除了企业微信,微信也在用公众号、微信支付、小程序、视频号等完善整个商业生态,而这个生态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所有环节可以无缝连接。 换言之,无论是导购还是其它企业一线的服务人员都能在微信生态下,将用户观望、种草、购买前中后、分享的触点都覆盖,实现交易,支撑起一家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资产。其次,对于商家来说,与客户的关系如何从单向触达变为多次、双向、直接链接,且能集中性操作、减少维护的人工成本,是对私域工具的基本需求。 前文提到的迪卡侬导购借助企业微信变身为运动顾问的例子就是这个逻辑。企业可以主动以微信聊天的方式、发朋友圈的方式直接服务和触达消费者,进入客户群的用户、品牌能通过企业微信触达的用户,本就是对品牌有好感的用户,接下来的一切转化都更加轻松。再举个例子,新消费彩妆品牌完美日记先是通过线下店导购和公众号引导消费者添加企业微信,再通过在客户群内发起限时拼团、抽奖等活动提高用户粘度。正如吴晓波在年终秀中讲到,“我们已经从流量时代进入到留量时代,企业要把那些通过内容、通过直播所产生的用户关系沉淀到自己的私域中然后进行交互,在他需要购买时完成购买,企业微信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零售和服务是企业微信主打的场景,2020年12月23日的企业微信大会上分享的案例是,周大福的服务商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经过八个月的尝试,会员复购率从20%提升至50%。最后,落到管理的角度,不论是从私域的角度管理流量,还是从企业的角度管理员工,都需要更高效。当商家的群越建越多,群维护的工作量也变大了,2020年年末,企业微信将客户群人数上限从200人增加到500人。群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在客户群发放红包,还提供防骚扰、防广告、黑名单、禁止改群名、群成员去重等功能。 企业主通过企业微信对私域的运营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过去,一般由店长或导购通过个人账号做私域,企业主无法控制也很难获取规模,但当企微和个微打通,一线员工每天添加的顾客数量、创建的客户群数量以及社群的活跃度,都是可以数据化的,如果有员工离职,他通过企业微信添加的微信好友会转让给在职员工,客户资产不会流失。 微信虽说是C端市场人手必备的社交工具,但随着消费互联网时代向产业互联网时代过渡,企业微信在2017年以前,扮演的是倾向于OA的角色,更注重连接企业内部员工。当产业互联网深入发展,2019年底,企业微信正式换装为“连接器”的角色。 未来将是私域流量的黄金10年,谁能同时满足向内的企业数字化管理需求和向外的盘活私域流量需求,谁才可能成为商家最大的加速器。 而身处这股大潮中的商家们,应该转变思路、拥抱机遇。文章来源:联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