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报:阿里副总裁汪海或出局;万达布局住房租赁市场

    热点聚焦 2024-03-20
    在过去的24小时内,零食很忙与赵一鸣2023年门店总营收超200亿;阿里高层调整下一步:汪海将“出局”;阿里零售通自3月18日22时陆续暂停运营;联合利华宣布剥离冰淇淋业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美团新设平台产品部,陶雪璇担任负责人;特步国际宣布搁置五年计划;万达布局住房租赁市场;贵人鸟4亿元拍卖晋江工业园资产;满记甜品回应“多地关店”传闻;菜鸟“全球5日达”服务拓展至海外11个国家;熊猫不走联合创始人回应员工官微讨薪.....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去年门店总营收超200亿3月19日,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举办了“万物生长·2024年度伙伴大会”。会上,零食很忙创始人兼CEO晏周,以及赵一鸣零食创始人兼CEO赵定都表示,去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彼此进行了合并,合并是更好的开始,合并完成后,两大品牌将率先奔赴“万店规模”。据悉,目前,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全国门店7500多家,去年门店总营收超200亿元,接待消费者超6亿人次。阿里零售通自3月18日22时陆续暂停运营3月19日消息,日前,阿里零售通已分别向商家和天猫小店发布暂停运营通知称:经慎重考虑,零售通平台将于3.30 22:00起暂停运营(其中,云南区域将于3.18 22:00暂停运营;广东、安徽、浙江等省区的部分区域将于3.25 22:00暂停运营),已产生订单需要您继续完成履约及售后服务。这也意味着,从3月18日22:00开始,零售通陆续暂停运营,3月30日22:00起正式全域暂停运营,而天猫小店也将退出历史舞台。联合利华宣布剥离冰淇淋业务3月19日,联合利华宣布剥离包括和路雪、梦龙、可爱多等品牌的冰淇淋业务,这也是继剥离立顿茶业务后,再有食品业务被分拆。联合利华宣布,通过剥离冰淇淋业务和启动一项重大生产力计划来加速早前宣布的增长行动计划。该计划包含三个方向——“加速增长”、“生产力与简化”、“绩效文化”,即通过简化工作流程、聚焦资源到大型的品牌与创新项目,为业务增长带来更大影响。星巴克任命新的北美地区CEO3月19日,星巴克宣布地区领导层变动,新任命Michael Conway为北美地区首席执行官,该职位自4月1日起生效。同时,Brady Brewer被任命为星巴克国际首席执行官。另外,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联席首席执行官刘文娟将继续领导星巴克中国团队。同时,星巴克还计划很快任命一位全球品牌创意高管。星巴克还表示,四分之三的新店计划在美国以外地区开设,目标是将全球门店数量增至55000家。美团内部轮岗提拔三位业务负责人3月19日,美团宣布启动新一轮业务负责人的轮岗计划。根据该计划,公司副总裁魏巍将接任到店餐饮事业部的领导职务,而外卖履约平台的新任负责人将由章若愚担任。同时,校招出身的薛冰则成为外卖事业部的新任掌门人。据悉,此次轮岗计划涉及的三位新任业务负责人均为美团内部培养和晋升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公司内部经历了广泛的岗位轮换和实践历练。哈啰送货与达达合作打造平台级运力3月19日,哈啰旗下跑腿业务品牌“哈啰送货跑腿”接入达达快送。在达达快送APP首页或填写地址后,选择汽车配送,会显示相关配送服务由哈啰车主完成。根据公开资料,哈啰送货跑腿2019年上线,为用户提供送货跑腿、代取代买等服务。哈啰方面透露,目前哈啰送货跑腿服务已在全国超过300座城市上线运营。菜鸟“全球5日达”服务拓展至海外11个国家3月19日,菜鸟联合速卖通对“全球5日达”进行全方位升级。作为行业首个规模化落地的跨境电商快递旗舰产品,“全球5日达”此次新增服务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葡萄牙、沙特、美国和墨西哥等核心市场,进一步实现“量产”。全托管和半托管商家都可以享受该产品带来的极速履约体验,电商普货和带电商品均适用。去年9月,速卖通联合菜鸟上线了“全球5日达”,首批落地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和韩国5个国家。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0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4194亿元,增长5.2%。按零售业态分,1-2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专业店、便利店、品牌专卖店、超市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8%、5.8%、4.2%、0.9%,百货店下降3.0%。美团新设平台产品部,陶雪璇担任负责人3月18日消息,美团平台发布内部信,宣布成立平台产品部,由陶雪璇担任负责人。同时,在平台产品部下设设计部,整合公司到店、到家等设计部门资源,由原到店设计部负责人张国忠担纲。此外,依托美团平台,公司在用户增长与运营、用户体验与治理、企业业务等领域也对团队进行了整合,分别由周默和滕复春、康凯担任负责人。阿里高层调整下一步:汪海将「出局」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阿里正加速管理层优化,原集团内老一代管理层面临集中被优化调整,未来集团将计划启动大量年轻管理者,“俞永福的退出也是该逻辑下调整的结果”。此前曾被认为有希望接任集团CEO的人选之一,阿里集团另一位合伙人、阿里巴巴副总裁汪海(花名“七公”)亦将受此次调整影响。有消息人士称,七公“出局”的决定将于近期公布。特步国际宣布搁置五年计划3月18日,特步发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全年业绩,集团收入143.46亿元,同比增长10.9%;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1.8%。按产品种类划分,去年特步国际服饰业务占比小幅增长,从上年占比37.9%提升至去年的41.1%,营收也大幅增长20.6%。鞋履业务依旧是占比近六成左右的大头,收入同比增长5.3%;配饰业务同比小幅下滑1.2%。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步成人品牌店铺在中国内地及海外的数量达6571家,特步儿童则是在中国内地拥有1703家店铺。贵人鸟4亿元拍卖晋江工业园资产3月18日晚间,ST贵人发布公告称,公司委托福建方圆拍卖有限公司于2024年3月1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浦星公路797号1号楼会议室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出售公司位于晋江市内坑镇的内坑工业园区资产。根据拍卖结果,福建省耀高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以4亿元的拍卖价格竞得。天眼查数据显示,福建省耀高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今年2月底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西安今年预计建成20个商业项目3月18日,据西安发布,今年西安各区县(开发区)预计有近20个商业项目建成投用。其中,雁塔区的西北首个荟聚购物中心及西安第二座宜家家居,预计将于4月18日开业。总建筑面积56.5万㎡的曲江新区西安万象城目前已进入建设最后冲刺阶段,并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业。未央区龙湖未央天街建成后将成为西安第四座龙湖商业体,预计年底正式开业。满记甜品回应“多地关店”传闻3月18日,满记甜品发布声明回应“预付款无法退款、账户被注销”及“多地关店”传闻。满记甜品指出,关于“多地关店”的情况,均为疫情期间所做的正常战略调整,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且在2023年度新开店38家。2024年度,公司也会继续扩大开店规模,大陆地区新增门店将不少于50家。万达布局住房租赁市场近日,万达商管成立了一家新的住房租赁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吴华,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一方面,过去两年,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住房租赁行业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有数据显示,到2027年我国租赁公寓市场规模将达到2.6万亿元,集中式长租公寓市场规模达到136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1.7%。因此,有市场人士猜测,王健林选择在这个阶段成立住房租赁平台,似乎有意从中分得一杯羹。熊猫不走联合创始人回应员工官微讨薪近日,网红蛋糕“熊猫不走创始人失联员工官微讨薪”的话题引发热议。3月18日,熊猫不走蛋糕联合创始人罗春彦回应称,虽然已于4年前离职,但还未完全退股,目前仍持有股份,若公司破产清算,对自己也是有影响的。已与公司总经理及其他合伙人取得联系,呼吁其尽快处理,必要时可成立清算小组。蜜雪冰城称涨价1元尚未全国推广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地区的蜜雪冰城饮品涨价1元。3月18日,蜜雪冰城总部客服工作人员向经视直播回应此事,称涨价属实,但目前只在上海部分区域试行。蜜雪冰城总部热线客服表示,自3月16日起,上海开始涨价,但涨价也是在普陀区、静安区、虹口区等七个区域试行,根据新的定价方案,蜜雪冰城的饮品涨价了1元。武汉方圆荟·奥特莱斯5月1日开业近日,武汉方圆荟·奥特莱斯宣布将于4月20日试营业,5月1日正式开业。据悉,该项目位于龙阳大道与四新路交叉口,将打造成以“奥莱”为主题的多维度复合型生活MALL。项目总体量达21.16万㎡,以占比达60%的零售为主体,以“名品 折扣”为主要消费场景,餐饮比例将提高至18%。目前,武汉已经有6家奥莱运营。来源:联商网
  • 爆款短剧赚1亿就得花6000万投流,谁在背后操盘?

    热点聚焦 2024-03-20
    导读投流几乎是短剧面世的唯一途径。从剧本撰写,到拍摄剪辑,正式上线,投流手们处在整个短剧生产链条的最末端,是最后决定一部剧生死的人。他们被寄予厚望,期待能够像投飞镖一样,将切片们轻巧、准确地投到目标人群的心坎上。他们挥金如土,仅仅在抖音大盘,一天的广告投流消耗就有5000万左右。“女总裁为了试探老公真心,伪装成鱼贩子,起早贪黑了5年……”接下来是女总裁被刁难,被扇巴掌,被通知离婚……当大家的胃口被吊到最高,等待女总裁亮明身份,绝地反击的时候,视频左下角弹出的跳转链接提醒你——该付费了。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这样的短剧切片被源源不断地投放到视频信息流中,引导用户进行付费。完成这项工作的人,被称为“投流手”。投流几乎是短剧面世的唯一途径。从剧本撰写,到拍摄剪辑,正式上线,投流手们处在整个短剧生产链条的最末端,是最后决定一部剧生死的人。他们被寄予厚望,期待能够像投飞镖一样,将切片们轻巧、准确地投到目标人群的心坎上。他们挥金如土,仅仅在抖音大盘,一天的广告投流消耗就有5000万左右。一部几十万拍摄制作的短剧,可能因为投流,得到高达百万、千万的成果。去年,一炮而红的《无双》,8天充值流水破了1.2亿。今年春节档,咪蒙团队出品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当天的充值超过了2000万,后续持续增长。据新播场统计,该剧的投放成本或接近6000万。咪蒙的短剧厂牌听花语作为内容承制方,长期合作的平台是掌玩网络和点众科技。一般来说,平台方负责出资,承制方负责内容。合作生产的短剧,会回到平台方进行投流,再根据投流结果进行分账。大平台的投流团队,能有上百号人。现在,一些原本只做内容的承制方,慢慢也开始了投流队伍的建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投流分销团队,甚至代剪辑、代投放的公司拔地而起。但事实的残酷之处是,流量的海洋里,成为爆款的一定是少数。小南是一个平台方20人投流团队的负责人。他所在的平台,之前在做网文,从这两年开始转向短剧。在成为短剧投流手之前,他也在广告行业的其他领域做过投流。对比之下,他说,正是因为过度依赖投流,“短剧是一个很畸形的行业”。他和他的同事们,每个人手中握着几千、几万的测试资金,期待着把钱砸入水中,能够激起更大的水花。一直在流量漩涡里打转的他,偶尔也会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正为那部短剧买单,但更多的情况下,屏幕的另一端的他,已经被沦为数字的金钱感到麻木。以下由小南的讲述整理而成。一部剧,三天定生死今年春节,我们公司一共花了十几万做短剧投流,一部都没有爆。其中有部我们领导很看重的自制剧,测试了两天,总共投了几万块,结果没激起什么水花,钱都白白搭进去了。短剧讲究快,我们一周就可以拍完一部剧。到投流这里,每个月,自己公司的剧有四五部,再加上为其他公司代投的剧,一个月大概会投十部短剧。剪辑和投放的人各占一半,如何将一部一百多集的短剧剪辑成小切片,投放到抖音、快手等大家刷到的信息流中,吸引他们观看,最后完成在小程序终端的购买,就是我们投流人的工作日常。若把短剧比作商品,投流几乎是它面向大众售卖的唯一渠道。一般来说,投流是三天定生死。如果三天都卖不好,这件商品就会被我们舍弃。这几天,我们正好有一个剧在投。前期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剪切片素材——有的直接拎出原剧几分钟的高潮,有的是我们进行二次创作,即对原来的剧情做个混剪,还会配上解说和口播。这些切片素材是不是够“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付费转化。比如,一部战神题材的剧,设定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乡村野夫”,苦练武功成了“龙王”(武艺高强、权力也最高的人)。好的切片素材会先告诉观众男主的隐藏身份,再剪出他被恶霸欺负,即将要反转打脸的剧情,这样就会调动情绪,让观众想要看下去。在正式投放之前,每个投流手大概会存100条左右素材在手上,根据规划,匹配测试账户,分配几千到几万的测试预算。正式投流开始。第一天,是比较保守的测试阶段。我们每个人计划花5000块钱,大家挨个把剪好的素材放上去尝试,看看哪个效果更好。为了在视频平台过审,投出去的切片中,我们要给刀具、女性角色前胸的镜头加马赛克。视频的正下方,也会红字突出“爆款短剧,正在热播”,吸引观众点击箭头下面的跳转链接。取标题也是吸睛的重要一环——“从小受尽冷眼屈辱,如今成为帝国首富,打脸众人”“离婚后,他带初恋去买飞机,意外看到大屏幕上的前妻,他崩溃了”“高质量短剧来袭,看了女主也太上头了吧,尤其是第13集”……ROI(投资回报率)是衡量投流效果的指标,它至少要超过1.1。第一天,看到那部剧的ROI没怎么起来,我们挑出部分切片重新回去剪,也调整了出价的部分。一般来说,用户在第几集付费,付多少钱,都需要投手参与决策。我们一般会设置9.9到39.9起的充值模版,分别对应的是后台30-40、90-100的出价。第二天,我试着提高购买价格,花100多块钱“买用户”。当我花到1000块钱时,看到后台只有两个用户付费,差不多回了200多块钱。这意味着ROI只有0.2,已经算很低了。买一个付费用户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怎么参考付费人数,只看ROI。只有ROI升到接近0.7、0.8,我们才会去考虑这个剧要不要继续跑。一整天,同事们的反馈也不太好,晚上回家后,看到平静的后台,我预感希望可能不大了。第三天,ROI还是没有超过1,我们最终放弃了这部剧。如果一部剧爆了,它的生命周期大概有一周左右。当然,这也跟公司有关,我们公司的规模小,不能跑太大的量。而投流像一个利滚利的金融产品,一些大的投流公司,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投。在投流费用面前,几十万的制作费根本不值一提。短剧行业也符合二八定律,我们公司是那个不挣钱的大多数。对我们来说,可能出十部剧才会爆一部剧,我们赚的就是这一部可能会成为爆款的钱。精准砸向每一个你总有人质疑,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消费这些短剧。对于在投流端干活的人来说,我知道短剧的底层需求其实一直都在。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剧,我发现,大部分爆款剧都有扇巴掌、下跪、磕头这些元素。剧情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极度扭曲和夸张,“好人”要被羞辱、被看不起,再通过打脸“坏人”的方式把那股气给释放出来。说到底,大家很容易被那些偏极端的内容吸引。咪蒙被下架的《黑莲花上位手册》,一开始就铺垫了女主的凄惨,为了复仇,她一步步往上爬,最后将自己的父亲毒死、主母打死、姐姐烧死。这样的故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去年年底,短剧行业进行过一次整顿。每天,代理商都会收到新下架的短剧名单。在我们这里,手头十部剧,起码有四五部会被封。这之后,短剧的内容变得更规范了。但对我们投流端的人来说,内容被制约后,无非是原来一些很好投的剧变得没有那么好投了。结合我早期的投流经验,有些以擦边镜头为卖点的男频剧,ROI甚至能达到2。有了红线之后,擦边从“重擦”变成了“轻擦”,还有些一夜暴富、屌丝逆袭的内容,就变得更合理了一点。短剧很low,但它也真的很难死。为了达成更加精准的投流推送,就得琢磨清楚,什么样的人会看什么样的剧。从经验来讲,男频剧的消费群体年纪还会更大。比如,投那部乡村的战神剧时,我把性别设定为男,年龄设置成30岁以上,就会把地理位置缩到三四线城市。当然,现在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力几乎不相上下。像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都是炙手可热的地区。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短剧不仅下沉,在各种一线城市也有相当大的影响面积。同行也都默认,投流会尽量少地投向北京、上海,还有港澳台、新疆、西藏这些地区。但说句实话,北京和上海的付费人数也不少,大家潜意识里还是觉得短剧的内容不够健康和正能量,担心被上面太过注意。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痕迹,被数据描摹出来后,变成我们眼中的“低消费人群”和“高消费人群”。当然,这个标签仅仅是一个人在网络上的消费层次。那些短剧高消费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很有钱,但是在网上花这种钱还挺舍得的。抖音、快手、腾讯,百度都是当下主流的投放平台,而知乎、微博、豆瓣、全民K歌等平台,也存在少数的投放量。目前,我们的投放渠道基本是以抖音为主。如果要解释的话,抖音上的短剧生态更加活跃,他们投放的转化率很高,而有的平台因为年轻人太多了,短剧消费能力其实不高,付费率比较低。主流平台的算法也极其厉害。投流的广告账户,其实是需要持续花钱把它养起来的。在抖音,充实一个空白账户,就是不断完善数据模型的过程。我们发布什么内容,慢慢给账号打标签,它的定位也越来越精准,便会不断推荐给喜欢这个内容的人。算法推荐也会优胜劣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平台的规则。投流的竞争那么激烈,大家每天花那么多钱砸进抖音,都像是给字节跳动打工的。这不是一个相互信任的行业去年年底,受整顿的影响,很多人都亏了一些钱。到现在,大家已经能在安全的范围内,各凭本事赚钱了。整体来说,大平台肯定是越来越强,而处于中下游的团队,有人因为亏损而离开,就有源源不断新加入的人。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应对的挑战是制作成本越来越高。抖音、快手这些视频平台都开始做自己的精品短剧。某种程度上,这也拉高了整个短剧市场的调性。拍摄、制作和劳务的费用水涨船高,以前,一个爆款剧可能花二三十万就够了,现在任意拍一部剧的成本都需要至少四五十万。这算是一个比较缺乏信任的行业。由于双方都不够透明,会出现短剧平台方与内容承制方互相欺骗的案例。无论属于哪一方,只要是作为小公司,就很容易成为被割韭菜的对象。比如,有些内容承制方,顺着传统影视剧的玩法,只想赚一笔承制费。他们拿着30万去拍剧,揣进兜里一部分,实际上只花了15-20万,拍出来的质感一言难尽。我们就有被这种承制方坑骗的经历。大概是去年,我们花40万找一个团队拍戏,结果他们完全不按剧本拍,拍得很垃圾,剪得也很垃圾,就卡在了那里。因为完全验收不了,最后还差点闹上了官司。对我们来说,这种乙方只会合作一次,他们是走不长远的。短剧平台也会割承制公司的韭菜。在投流环节,有些短剧平台可能会隐瞒真实的跑量数据,得到多少利润都是自己说了算,只给对方很少的分成。之前内容承制公司的话语权很小,但现在的动向是,很多出了爆款的承制方,也开始自己做闭环,搭建投流团队了。算上人员工资、办公成本和投放垫资这些资金投入,开始自产自投的话,也可以自负盈亏。参与投流的人确实越来越多。除了短剧平台、内容承制公司,现在,还有很多专门做投流分销团队,甚至代剪辑、代投放的公司也拔地而起。春节之前,我们有部古装剧,一天投了100多万,ROI大概有1.3,相当于一天可以收回30万。但因为规模摆在这里,我们没办法持续投那么多的钱。所以,就联系了专门的投流公司谈合作,让剧跑得更猛烈一些。一般来说,这样的合作有卖版权和利润分成两种形式,我们是以一年为单位卖版权,再按流水的5-7个点来分成。到后面,大家会发现,投流基本上是一个人力、财力密集型的活儿。爆款短剧榜单上排名前20的剧,投放的计划都做到了好几千条。只有投手越多,才能做出更多的计划,跑出更大的爆款。在一部剧能够投得出去的前提下,要把它投到1000万,投流团队至少得30到40个人。投流需要持续的内容供给,那些大的投流机构,每周都有好几部剧需要投,可能无暇做到很细致的管理。因此,还有一种情况是,联系短剧平台或者做分销的团队一起投,也叫联合首发,只按比例来分成。但这又回到了最初那个逻辑——不知道其他投流的平台到底投出来多少,相当于又容易被大平台割韭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面上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跟短剧做了一些联动,或是新加入了这个行业。不同短剧的变现渠道也不一样,像咪蒙团队的姜十七,他们的短剧是免费看的,赚的是品牌植入和定制的钱。还有像文旅局也做起了微短剧,那更偏向于宣传片,是借着短剧的形式推广地方的风土人情。准确来讲,小程序短剧属于用户端的生意,主要还是依靠投流去变现。它不像任何传统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宣发和传播的手段“骗”一波用户进来,它甚至都不存在骗,而是由用户直接用脚投票,先验货再付款。困在流量里的人我几乎一直都在做和流量打交道的工作。几年前,我第一次接触投流,是在广告行业入的门。后来,我为医美、法律等各种行业的乙方都投过流,算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推广方式。这些行业可能都需要通过联系客户,进行所谓的到店转化,相比之下,短剧投流的转化链路非常快,能够实时监测购买情况。过度依赖投流,也是小程序短剧这一行的畸形之处。短剧投手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持续不断地把剧推出去,用钱投出更多钱。我们都自嘲是“互联网民工”,因为干这一行不需要太多经验,也没有什么门槛。它的可替代性很强,赚的都是辛苦钱。几千块的底薪,就可以安顿那些需要工作的大学生。大家就这样每天跟流量打交道,在流量里打转。办公室里,同事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分析数据、制作素材,策略性的投放。我们深谙社交媒体上流量活跃的时间——一般在上下班时间和午休时间。有时,我们晚上七八点下班后,回去还得一直守着数据,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关掉,也要防止一部剧突然间跑得很猛,得看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去年10月,在跑一部男频剧时,我最晚熬到了凌晨两三点才睡。到早上六点多,我爬起来一看计划起量,结果还是亏钱了。那几天真是这样,觉得自己觉也没睡到,钱也没挣到。投流是一份频繁和巨额金钱打交道的工作,刚开始做时,确实还颇有心理压力。我最多的一次,一口气投掉了10万,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真是“花钱如流水”。我们也都经历过亏钱。最多的一次,我一口气亏了1万。那一次,因为一开始起太猛,又没有及时看到后台的充值金额,我再去优化调整已经无济于事了。同事之间也有说,大家开始会因为亏了钱而感到内疚。但到后来,就都逐渐变得麻木了。投流圈有一句话,“都是老板的钱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的收入是底薪+提成,每个人身上的保底利润是2万,意思是从2万块钱开始,给我们算提成,也是3-10个点。因为大家的测试量跑得少,亏钱是可以控制的,而更多时候,能拿到几千块钱的提成,已经是很不错的业绩了。如果一部剧投了2000万,赚了200万,老板能分我2万块钱已经不错了,更何况这2000万也不是我一个人跑的。现实的情况是,那次一个投得不错的剧,我帮老板赚了20万,我提到三个点,拿到了6000块。投流是短剧花钱最多的一环,我们投流手却是不赚钱的。所谓的月入十万已经不知道是多么遥远的传说了。现在的新剧没有以前多,投流环节的分销玩家却越来越多,大家的工资过万都变难。至少,在我这个入行一年多,也能算得上是资深的员工,工资也缩水了近一半。现在,除了专业投流手,也有很多普通人可以参与到“投流”中来了。据我所知,在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上,有很多达人用户,会通过短剧分销,以自制切片的形式,附上引导付费的链接,从而获得充值的分成。普通人零成本参与到短剧切片,还可以赚到钱。一些营销公司专门做起了这样拉人头的生意,通过不断邀请加入短剧分销,从而获得中间的提成。我看到,有人打着“懒人变现”“在家挣钱”的名义,开始割普通人的韭菜,想要进业务培训群,还得缴纳一笔不菲的学费。我甚至都有一种幻觉。所谓的全民短剧,是不是所有人都在生产短剧、消费短剧、投放短剧?或者说,流量已经裹挟了所有人?我也会安慰自己。短剧行业还是一个风口,如果比别人更卷一点,学习和见识的更多一点,兴许我可以成为一个先行者。我们的权力似乎很大,大到可以决定别人看什么剧。我把那么多剧投到大家面前,至少也替他们实现了所谓的“精神按摩”。真的是这样吗?我每天都在接触到各种以“爽”为名义的剧。但回到日常中,我的生活却是“爽”的反义词。就像明天早上有个剧,我们9点多就要开始准备跑量。对我来说,每天的工作就是一部剧接着下一部剧,只有在投流数据没那么好的时候,我也许才能多睡一会儿。来源:爆款短剧赚1亿就得花6000万投流,谁在背后操盘?
  • 手机厂商纷纷押注端侧大模型,AI手机或成未来新潮流?

    热点聚焦 2024-03-12
    智能手机市场潮流的演变总是瞬息万变。曾几何时,苹果手机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新品一经发布便引起万人空巷,但近年来国产手机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的变化,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智能手机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各厂商都在寻求新的创新点。而AI的到来,成为重要催化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端侧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前手机行业的一个重要竞争点,这也为国产手机带来了新机会。在技术赋能下,手机厂商持续发力AI领域,为中国手机行业及消费者带来全新的AI体验。AI大模型落地手机端,成厂商必争之地近期,OPPO发布Find X7系列产品。据悉,OPPO Find X7是全球首个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的手机,并且通过端云协同的先进部署,带来全新的AIGC消除功能与首个AI大模型语音摘要,为消费者带来超过100种智慧能力,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高度实用的下一代 AI 体验。此前在2023年11月举行的OPPO开发者大会上,OPPO宣布在最新发布的Color OS14中,内置了“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据了解,该模型包含了从10亿到千亿不同参数规模的多种模型,并将与自研的潘塔纳尔智慧跨端系统全面融合。无独有偶,同一时间段,vivo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一个月后,vivo正式发布vivo S18系列手机,vivo S18系列首批搭载AI“蓝心大模型”,支持用户查找文件、作诗写词、看文创图、总结内容、解答难题、整理材料框架等。OPPO跟vivo如此“给力”,同为国产手机的华为怎么能没有动作?早在去年7月,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盘古大模型3.0”,同年8月,华为官宣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Harmony OS4已接入了盘古大模型。此外,布局端侧为主的AI大模型手机厂商还有荣耀、小米。1月10日,荣耀在MagicOS 8.0发布会及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MagicOS 8.0操作系统以及自研的70亿参数端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据介绍,在“魔法大模型”支持下,MagicOS 8.0将带来智慧成片、图库语义搜索、一拖日程、任意门等功能,“任意门”可以基于对用户真实意图的快速理解,一键穿越不同应用,实现多任务的快速闭环,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打破系统、服务、设备与人之间的边界。1月11日发布的荣耀Magic 6 手机首发搭载“魔法大模型”及MagicOS 8.0。另一位选手小米也在2023年10月宣布自研AI大模型“MiLM-6B”已经接入小米澎湃OS。小爱同学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拥有了文本创作、AI扩图等能力。手机厂商加码比拼,端侧AI大模型有何魅力?如今,智能手机的潮流趋势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随着手机硬件和软件的升级,用户对手机的性能和体验期待也日益提高。端侧AI大模型的诞生,使得手机能够更智能化地满足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借助端侧AI大模型,手机可以做到更精准的图像和语音识别,使操作更加简便,有效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手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手机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端侧大模型基于个人化理解和感知来完成场景化任务闭环,可以更好地学习用户个人数据,且个人数据不出端、不上云,隐私信息更安全,总体看来端侧AI大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手机的安全性。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增至4000亿元。在数据量爆发式增长、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改进与计算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30年有望达到10000亿元。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网络安全产品的身份识别、智能化检测网络威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通过端侧AI大模型,手机可以实现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在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手机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端侧AI大模型具有极高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例如,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方面,端侧AI大模型可以更快地处理数据,并且能够更好地识别各种信息和指令,从而让用户更加便捷地完成各种操作。未来,随着终端设备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端侧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广泛。  端侧大模型处发展初期,未来仍需创新在手机上使用AI大模型并不是新鲜事,Chat GPT、文心一言、讯飞星火、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都推出了App版本,允许用户在移动端体验。但App依赖的均是云端大模型,需要调运服务器算力并进行数据传输,因此也存在成本和安全问题。除了成本,还有安全问题需要考虑。用户手机中有大量隐私数据,如个人信息、金融信息、照片视频等,这些一旦发生泄露,将对用户产生极大影响。这也导致了尽管手机厂商纷纷布局大模型,但成功落地手机之路困难重重。因为大模型的参数量对应着大模型能力的体现,目前云端的大模型参数量已达千亿级别,而手机端最高参数规模仅为70亿(参数量是当下大模型中最重要的指标,参数量越大,大模型能力越强)。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AI可能成为手机新的卖点,尤其是手机的社交价值功能呈现方面,将有更多的故事可讲。对于手机厂商而言,AI大模型是公认的未来发展赛道和方向,尽管现在AI在智能手机终端的应用仍较为初级,但未来的普及和推广仍值得期待。从多个厂商的布局来看,端侧AI大模型是当前手机行业的一个重要竞争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端侧AI大模型将会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用户体验、增强手机安全性、实现更高效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以及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端侧AI大模型将会成为未来手机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于手机厂商而言,AI大模型落地手机端仍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但他们几乎都认为,将大模型装入手机是一场“未来之战”。文章来源:手机厂商纷纷押注端侧大模型,AI手机或成未来新潮流?
  • SHEIN希音十年,迎来拐点

    热点聚焦 2024-03-11
    成立于2008,起航于2012,爆发于2020,从收购域名Sheinside.com到前几年一举超越亚马逊成为美国购物类APP安卓装机量第一的购物平台,SHEIN希音,这家号称中国跨境电商第一平台的“快时尚品牌”野蛮生长的真正时间不过十年。如今十年已过,希音的增长天花板似乎越来越近。与此同时,2024年,或许是全球消费者和跨境电商平台一起见证行业史上最大变革的一年。希音的旧秩序还能否接得住这场产业新革命?一、供应链之困故事还要先从一场海外官司说起。去年9月底,英国法院发布了临时限制令,上千个被SHEIN投诉的跨境卖家被迫下架商品,资金遭到冻结。有商家因此裁掉了6成员工。此外,据法院文件显示,另有卖家被SHEIN希音平台索要40万美元的和解费。原来,起因是这些商家将其在希音平台上的内容或者商品放在了别的平台上售卖,从而触发了希音的“独家条款”——商户不能将在SHEIN平台上使用过的商品或内容放到其他平台售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条款?本质上是希音对于其过去十年赖以野蛮生长的“供应链”护城河的强制保护。据报道,2022年8月下旬,SHEIN进一步修订了与商家的独家经营协议,其中比如商家必须转让其商品图片或视频的知识产权,并且要同意SHEIN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可撤销的独家许可。商家如果不同意会怎么样?2023年2月24日,SHEIN发布了一份通知,表示供应商如果违反“独家交易协议”,则必须接受三倍罚款,罚款金额由原来的3000元增长至30000元,翻了十倍……如此“心狠手辣”的排他性条款,称之为霸王条款也不为过。也正面反映出希音对于山雨欲来的新竞争感到惶恐不安,只有恐惧才会导致攻击。但世事浩浩荡荡,岂是霸王条款所能阻挡?这样的“保护”最终并未获得法律认可。就在今年2月,英方法院驳回了SHEIN要求商户下架商品的诉求。(其他平台的反诉文书及英方法官的判决意见,据媒体披露,英方法官惊诧表示:“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律师费,SHEIN对于其他平台提出质疑的图片,竟然没能提供一张完整的版权证明。”)如此一来,希音过去十年赖以成名的所谓“独家”供应链,在2024年迎来了一次关键审判。二、利润压榨之劫并不合理的“独家供应链”,放在过去十年,也许是“合理”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彼时希音的角色是布道者与变革者,其将位于中国广东的柔性数字化供应链优势带到了大洋彼岸,叠加2020年疫情影响,凭借独有的数字化优势、低成本优势将老牌线下快时尚品牌ZARA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也顺势超越了海外电商巨头亚马逊,一时间风头无两。显然,希音吃到的红利本质上是中国数字化供应链优势抢先出海的“降维打击”。但表面的风光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2022年,一部由英国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SHEIN Machine内部》显示,在SHEIN位于中国的工厂里,一些工人工作18小时方可换班,每日高强度的重复工作之下每月只能休息一天。在国内外的很多社交平台上,关于SHEIN压榨利润的内容也屡上头条——说白了,与国外较高的生产成本相比,希音实际上是靠着吃掉了国内供应链的利润去打一场信息不对称之战,实际干活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之所以愿意“忍辱负重”实在也是因为当时没得选。而随着更多选择的出现,平台与供应链伙伴之间年积月累的问题开始大规模爆发。当时间进入2024年,“出海”成为中国企业的一次集体行动,各行各业的优质供应链都在出海,将国内优秀的数字化体验及“优质优价”的产业升级优势输出海外市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激活一场新的消费“富苏”。2022年9月,拼多多海外版Temu正式上线,凭借着中国优质供应链与更加优质优价的体验迅速席卷欧美市场;抖音海外版TikTok和阿里旗下跨境电商速卖通也在高歌猛进;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国际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4%,TikTok则定下了今年500亿美金的GMV目标。与SHEIN有所不同,虽然这些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也有“全托管”模式,但在生产环节依旧“放权让利”给商家,只有用共同的利益说话,利益才会越来越稳固,而非一方强势地“赢者通吃”,这是这些国内电商行业巨头在过去多年早已深谙的利益法则。此时,希音自身对于吃掉供应链利润空间的价值诉求就与大势相悖了——尽管与国外巨头相比,希音的售价具有优势,但此时真正的对手是来自国内巨头的各种海外版——它们的供应链并不输给希音,而它们对于优质优价的贯彻更为有力。同样的商品,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自然都会用脚投票,无论在哪里。这是一次新变革,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商业规律,希音是无法阻挡的,因为世界本质上正在不断拉平信息差,全球消费者正在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三、一条腿之殇很多国内的消费者并不知道SHEIN,一提希音,一脸茫然。因为希音自起步至今,无论是其资方还是面对的消费者,大多都在海外。只有业内人搜索相关信息时方可看到其简介自称“中国企业”。有人戏称,这是典型的一条腿走路。从好的一方面,拿着中国市场上的供应链优势、价格优势去赚海外的钱,也不用那么卷。可是从不好的一方面,早晚有一天,这种“单循环”模式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边是利润空间的挑战,如果有更好的对手在国内国外都吃得开,希音如何应对?走法律诉讼这条路已被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另一边则是微妙的情绪价值,一家中国消费者闻所未闻的“中国企业”,拿着海外市场的法律武器“敲打”国内的后来者,甚至直接“勒索”那些合法合理的希望多平台经营的中国供应链伙伴……情何以堪?2023年,SHEIN也加大了平台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京东这样的自营平台加大第三方商家入驻”,平台之心昭然若揭,因此乃行业大势所趋。而伴随跨境电商平台集体出海加大发力,商家可以选择的平台更多了,这就意味着真正负责商品的供应链商家,成了各大平台想方设法去争夺的优质资源。在这样的跨境电商格局巨变的大背景下,希音还在通过诉讼去“拿捏”商家和供应链伙伴……不得不让人为希音自身捏一把汗。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段传奇毁于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时代已经变了,竞争的手段也需要随之升级,而不是墨守成规,活在过去的成功里面。2024年是商业竞争的毫无争议的大变局,中国供应链进一步加大出海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国内商家与平台而言,这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机遇。箭在弦上,木已成舟,大势浩浩荡荡已无可阻挡。但愿这次,能够代表中国的那些企业与平台,都能遍地开花结果,成长出一个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的新生态。来源:联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