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六年,屡败屡战,他误打误撞做了投资人,在晨兴、策源历练后,他创业做投资了!

    热点聚焦 2016-05-18
    5岁多上小学,24岁研究生毕业,梁维弘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多福集团驻上海代表处经理。按理来说,这是个很安逸的工作,但梁维弘并不太老实,待了一年就离职了。他说,“也许是因为我是温州人,天生就不愿意给人打工。”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创业屡败屡战2000年,梁维弘开始了一次创业,他看中的领域正是当年马云在做的事情。“我理想中的商业模式比马云的设想还要复杂一些,他做的是信息撮合,而我要做交易撮合。”这家叫“拓商电子商务”的创业公司是一个B2B平台,专门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搭建贸易平台。最早的两年,公司花了大量精力在开发平台上,后来,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向企业收费,付费用户在几千名,每年流水也有几百万的级别。2004年,梁维弘突然卖掉了这个项目,他发现那时中国企业需要的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信息撮合上,也就是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而拓商走得太前面了,因此过早地碰到了天花板。项目易手后,梁维弘小小套现了一把,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次他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上,开始做起了社交项目。这个类似于微博的前身的产品由于缺乏可见的盈利模式,赔光了梁维弘之前的套现。2006年,他开始了一个更为传统的创业项目,这个叫“易日”的公司现在依然存在,主要提供SP解决方案。“公司做的生意非常传统,大多数是人情生意,不需要太多的业务突破,因此我干得非常无聊。”2007年,实现财务自由后,梁维弘和太太移民加拿大,半年时间内,他走遍了温哥华、多伦多和渥太华,实在觉得北美的生活百无聊赖,发达国家内竟然找不到就业机会。“难道我要去做水管工吗?”梁维弘当时这样问自己。相比起梁维弘的窘境,他的太太学会计出身,却在加拿大很吃香。2008年,梁维弘决定回国寻找新的机会,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放弃创业,尽管屡战屡败,太太给了他莫大支持,两人一起回到了上海。误打误撞做投资为了充电学习,梁维弘选择了长江商学院MBA,做了一年的封闭学习。在长江商学院,梁维弘创业初心不灭,他成立了“长江创业俱乐部”,并自任主席。而他的室友姚俊则成立了长江投资俱乐部,也做主席。隔三差五,梁维弘会邀请创业圈的青年企业家来学校讲课交流,例如雷军。课程将尽,当所有人都开始寻找出路的时候,梁维弘并没有太着急和主动,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会创业的。那时,学校将他和其他两名同学的简历推给了晨兴资本,从来没接触过VC的梁维弘根本没有听过这家机构。他跑去找雷军,结果雷军跟他这样打了一个手势,“竖起三根指头”。梁维弘不解,问他什么意思,雷军不紧不慢地说,“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能排前三的投资机构。”就这样,2009年,从长江商学院MBA毕业后的梁维弘误打误撞进了投资圈,他说,“我到现在也没太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了我,没有其他两名同学,可能是看中了我屡败屡战的创业经历吧。”一路艰苦创业,梁维弘几乎跳过所有的坑;改行做了投资人,他原以为投资不过是最简单的事情,只要眼光和运气就可以,可事实并非如此。“晨兴和其他的VC不太一样,它是家族基金做的投资机构,管理非常扁平,空间很大,却挑战不小,”梁维弘这样评价。做投资经理的前三年,梁维弘最痛苦。最初,他几乎看什么项目都热血沸腾,都有投的欲望,但把项目推到投委会后总会被无情打击。后来,他发现自己只要投了项目就彻夜难眠,转辗反侧。差一点放弃投资2012年,在做投资人的第三年,梁维弘觉得自己快要忍受不了了,他很想离开。也是在这一年,梁维弘代表晨兴资本投资了天天动听。投资天天动听让梁维弘第一次认识到了“什么叫投资人的战略高度”,也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何创业屡屡失利。在中国主力机型还停留在“塞班时代”的2008年,天天动听作为一款移动音乐播放器获得不错的市场口碑。在决定做天天动听的天使投资人时,UC的俞永福发现这个团队居然还没有正式注册公司,主要创始人还是兼职的身份。他便要求创始人黄晓杰和团队马上注册公司,All-in创业。在天天动听发展的早期阶段里,俞永福的推动角色一直没有停歇。塞班时代结束,安卓时代开启,俞永福有前瞻性地对天天动听进行了提点,要求他们向安卓平台转移,并不断用UC的平台高度向天天动听导流。在接触这个案例后,梁维弘第一次有了彻头彻尾的开悟,他发现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应该是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的,并不断企业的生死关键点进行把控。    而自己为什么屡屡创业失败则是因为自己缺乏这种战略眼光。“我以前总觉得我的商业模式比马云超前,但事实却是我并没有他想得长远、周到。”2012年年底,天天动听被阿里巴巴收购,带着10倍回报,晨兴退出了天天动听。尽管从财务指数上来说,这笔投资并不算失利,但当时晨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刘芹给的评价却是:“(这样的投资成绩)并没有移动指针。”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有投资回报,但成长性太小了,投资指针并没有因为项目退出而有剧烈变化。2012年,梁维弘觉得自己承担精神压力过于巨大,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看遍了市面上所有旅游类的项目,无论是App、工具还是社区,却一无所投。那时候,他经常闭门做沙盘推演,寻找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他始终觉得“投资人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永远站在河边学游泳。”有些项目尽管他认可、但没出手,却也获得其他投资人的认可,他也会觉得欣喜。“做投资人越久,就会发现感性的成分越来越少。”2011年,梁维弘用A轮200万美金的价格投资了当时还叫“爱易网”的爱回收。面对二手数码手机回收这个大蓝海,梁维弘很是看好,“爱回收的团队也不错,创始人陈雪峰毕业于复旦大学,做事也很专注。”在爱回收的成长历程里,梁维弘的出场次数并不少,直至离开了晨兴,双方都还保持不错的沟通关系。在爱回收从A轮到B轮的发展时间里,梁维弘一直在帮忙寻求出路。例如,在还没有O2O概念的时候,让公司从线上走到线下,用线下门店的方式获取更加便宜的流量;例如,让爱回收走2B2C的模式,与运营商、手机品牌商进行合作。在公司现金流困难的时候,提供过桥贷款。梁维弘说,“在很多人不看好的情况下,投资人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初衷。”就是这样,晨兴资本一路从A轮跟到了C轮。2014年,梁维弘离开了晨兴资本。在晨兴资本五年,梁维弘经历了从投资经理到投资VP这样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总共完成9个项目的投资。后来,梁维弘进了策源创投担任合伙人,1年时间,投出去的项目也有8到9个。新起点熊猫资本2015年5月,梁维弘和自己的老朋友李论,还有原来长江商学院MBA讲师智库的两位同学李心毅和毛圣博共同成立了熊猫资本。“我们把这件事情也看作是创业,用创业的心态来做投资。”在熊猫资本里,四位合伙人看的领域都不太一样,并且分工明确,每个人拥有20%的期权,分10年实现。“做投资人这些年,我还是坚持投资不是拼流量的事情,不是打开投资流量就可以提高投资成功率。”    在熊猫资本,他们实行这样的项目审核流程,某个领域对应某位合伙人,完成第一轮审核后大家四个人再一起看项目。就算投委会不同意某个案子,如果合伙人很坚持,他可以使用“赢子弹”,即最高金额为200万美金的投资额对项目进行投资。梁维弘说,“投资不是一件完全信息对称的事情,我的三位合伙人就像是一面镜子,他们能看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他们能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和善意的提点,但我们的合伙人有权力坚持自己的投资判断。”过去这一年,熊猫资本出手的投资案例有:真二网、拍房网、添米等。
  • 网创培训师资提升研讨班 开启安徽创业培训新模式

    热点聚焦 2016-05-18
    2016年5月13日至15日,安徽省首期网络创业培训师资提升研讨班(以下简称“研讨班”)在合肥蜀山国际大酒店樱花厅完满闭幕。来自合肥、池州、安庆、宣城、铜陵、六安、黄山、蚌埠、芜湖、宿州等安徽各地市的三十余名网创培训师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安徽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就业培训处副处长任国胜、杭州沃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BO王传亮和网络创业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项目建设小组副组长聂兵出席了隆重的开班仪式并发表了讲话。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安徽紧靠长三角经济区,位于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先天具有发展电商经济的物流优势。网创培训项目的落地扎根,持续得为皖地批量输送优秀的网创培训师,进而引导更多的网络创业者走向成功,更好的推进安徽地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实现安徽电商经济的高速发展。本期研讨班针对往届网创培训师资班学员在半年时间内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培训课程标准、培训理论课程、培训模拟课程、培训实践课程、常见问题分析、教育方法分享等方面进行内容梳理与复训提升,帮助学员们完善网创教学知识、提高网创辅导能力、提升网创教学水平。这对于构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后续服务体系、提升后续服务质量意义重大。作为“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八大工程之一创业领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创培训师资力量的培育始终是安徽政府的工作重心。通过加大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实施力度,打造全链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和素质,业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伴随着“互联网+”的经济变革深化,安徽正在通过创业培训模式的大力创新,完成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实现电商经济的飞跃发展。
  • 巨头们纷纷掘金VR行业,苹果胜算几何?

    热点聚焦 2016-05-18
    今年初的时候曾传出苹果与Imagination商谈希望收购后者,但是近日外媒报道指它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正在寻找图形芯片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认为其将展开自研GPU的工作,笔者认为这是苹果为未来的VR业务做准备。网络创业研究中心VR行业兴起面临技术瓶颈        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VR行业领头羊Oculus,催热了VR的商业化进程,随后全球的科技巨头如三星、HTC等纷纷加入。        2015年11月三星与Oculus共同研发的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上市销售,这款产品售价仅为100美元,相比之前的产品价格降低了一半,平民化的价格推动了VR设备的发展。        中国手机企业也看到了VR行业的发展前景,今年初华为、小米、乐视等纷纷宣布进入这一行业,进一步促进了这个行业的繁荣,因此2016年被称为VR元年。         另据市调机构Digi-Capital报告,过去的两个月AR/VR领域的投融资金额已超过11亿美元,这个金额超过了2015年该领域投资总额的6.86亿美元的60%也证明了该行业在加速繁荣。         但是VR行业的繁荣却面临着技术的瓶颈。VR对GPU的性能要求极高,特别是在移动市场GPU的性能要远远落后于PC市场,由媒体人士指体验VR难以超过30分钟,否则会出现晕眩感。         而移动VR被认为更有发展前景,这要求移动GPU开发商需要进一步提升GPU的性能以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才能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面对如火如荼的VR行业,苹果并非无动于衷,今年2月著名苹果概念设计师Martin Hajek透露了一些苹果VR设备的信息,近日媒体再曝光了苹果的一份关于VR设备的专利,而目前它正在积极招募VR领域的人才,种种迹象均表明它在开发VR设备。         按照苹果的研发进程预计苹果的VR设备最快在两年后现身,此时同时传出苹果开始展开自研GPU的工作,这两者并非简单的巧合。GPU市场三家企业的性能对比        移动GPU市场主要由高通、ARM和Imagination三家企业分享。高通的GPU只是自己使用,性能表现优异。        最新的高通高端芯片骁龙820搭载的GPU为Adreno530,它的图形性能表现非常好,在GFXbench测试中能够击败苹果A9,在3D Mark中则与苹果A9不相上下。        苹果采用的GPU来自于Imagination,也是后者的一个大股东。         Imagination一般都是将自己最强、最新的GPU独家授权给苹果使用,上述A9处理器中采用的GPU正是Imagination的新一代GPU PowerVR GT7600 。        苹果今年初试图收购Imagination的GPU业务是希望借此让它专门为自己开发GPU以获得更强性能的产品以与高通的GPU竞争。        ARM基本垄断了移动处理器市场,在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发现市场对GPU的需求于是开始发展起了自己的Mali系列GPU,借助CPU占有的竞争优势而迅速在GPU市场崛起,三星、联发科、华为海思都主要采用其GPU,相比起高通和Imagination在性能方面要弱不少。        三星Exynos8890采用的是ARM最新的Mali-T880 MP12代表了Mali的最高水平,不过据GFXBench测试性能不如高通的骁龙820。自研GPU有助苹果获得竞争优势        Imagination的大客户是苹果,但是它占有移动GPU市场的过半数份额,所以不可能将全部精力用于为苹果服务,眼见着高通的GPU性能开始赶超自然让苹果着急。        苹果收购Imagination不成转而自行研发GPU也就成了必然之路,之前通过收购P.A.semi开发自主处理器积累的丰富的经验,而且苹果A系处理器的卓越表现也体现了它在芯片研发方面的成功,因此它独立研发GPU让业界震惊,当然业界相信它能研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GPU。        苹果通过自研GPU可以与现有具有性能优势的CPU进一步整合,降低功耗增强性能优势,同时与它拥有的iOS系统进行芯片层的优化发挥最优的性能,帮助它在未来希望进入到VR行业赢得竞争优势。        这种软硬件优化对于移动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年的iPhone产品在硬件性能较低的情况下正是依靠软件的优化设计获得流畅的体验而迅速在智能手机市场突围。        同时自研有竞争力的GPU也有助于它在企业市场的发展,讲师智库现在开发的iPadPro正希望拓展企业市场,苹果已用它演示AutoCAD、Photoshop等大型软件,但是移动GPU的性能与桌面PC的GPU性能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苹果开发的A系处理器正在极力追赶Intel的CPU性能,如果GPU的性能也能与PC采用的高性能GPU相比拼,无疑将极大的增加成功的机会。        苹果每次推出新产品都要进行长期的准备,为了进入VR市场其先后收购瑞典面部识别技术公司Polar Rose、瑞士面部识别技术公司Faceshift等企业,自研GPU可以认为是它为了进入该行业的又一个动作。
  • 耐克与阿迪的争霸之战,你看到了哪些商业逻辑?

    热点聚焦 2016-05-17
    每个人都想要一双Yeezys。在2015年2月纽约时装周的晚上,坎耶·维斯特发布了他与阿迪达斯合作的第一个时装系列产品——被称作Yeezys的运动鞋系列,一种带有侧拉链和飞船级泡沫制成的专利弹性鞋底的绒面革高筒运动鞋,看起来像亿卓从《星球大战》道具部里拿出来的。网络创业研究中心      耐克公司也不甘示弱——它不仅是最受欢迎的运动鞋制造商,还是世界上唯一最有价值的运动装品牌,有57000名员工和860亿美元的市值。让一向低调的运动鞋成为一种彰显个人风格的运动鞋文化,耐克有一种消费者敬意的传承,这是其竞争者买不走的。 事实上,大牌明星与耐克合作从不眨眼,就连坎耶也带着自己的Air Yeezy产品线在耐克待了4年。然后2013年,坎耶突然宣布要离开耐克去阿迪达斯。      坎耶说,耐克限制了他的创意自由,没支付足够的报酬。“他们没有给我机会去成长。”他声称,“他们正磨灭一个商业老牌。”并不只有他一人这么想,其他的专业设计师也说了同样的话。      随后,坎耶与阿迪达斯的设计师一起研发Yeezy Boosts系列,并说“他们让我实现梦想”。发布后的几分钟内,9000双350美元的Yeezys就在美国内被抢购一空,且转售点的平均价格是1500美元,一些倒卖人叫价5倍。这是这些年来第一次有运动鞋公司对耐克发起进攻。代言风波      耐克的代言策略似乎是:击垮对手。据报道,他们从2002年起总共在宣传代言上花费了80亿美元,从公司的全明星阵容就可略知一二。      专家评估认为,全球运动鞋市场规模大概在550亿美元,比埃塞俄比亚的全国GDP还多一些。没人比美国人更爱买运动鞋,并且买得越来越多。根据产业动态追踪组织(NPD Group)的调查,美国消费者2014年单花在运动鞋上的金额为280亿美元,几乎比5年前暴增了50%。NPD分析公司自称“运动鞋学家”的马特·鲍威尔认为,这种 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持续,他说,我们正进入一个“运动鞋的永恒国度”。      耐克控制着62%的美国市场份额,而阿迪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只有5%,它称霸的原因各种各样:体量大,外观时髦,代言阵容强大,迎合了波特兰拓荒者队、乔丹等老牌系列的传统支持者——这是一些最酷最令人向往的运动鞋;它雇有650名设计师,比任何鞋业制造商都要多(阿迪达斯只有200余名),还给他们无可匹敌的资源。耐克愿意付出巨大赌注,而当它遇到问题时,它会承认错误并继续前进。      几年来,在美国内阿迪达斯似乎注定要远远落后于耐克。阿迪深根于足球文化中(现在它仍给包括曼联、AC米兰和皇家马德里在内的俱乐部提供服装),并且在西欧保持着顶尖运动鞋零售商的地位。虽然它在美国有办公室,但大部分设计人员和高管都驻扎在德国的全球总部。美国普通消费者经常买不到阿迪的产品,阿迪也对美国橄榄球、棒球、篮球“三圣”辨别不清,这一点也不奇怪。从2014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随着北美阿迪新总裁马克·金上任,他对耐克发起了不可预料的挑战——坎耶的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金的领导下,阿迪达斯大量投资广告,并吞入新的代言人。      去年夏天迎来了阿迪达斯最重的一击,出比耐克更高的价格抢走了NBA“长胡子的传奇”詹姆斯·哈登,据报道花了2亿美元签了13年交易。实际上阿迪达斯正处于公司历史上最积极的营销活动中,正如美国歌手、音乐制作人法瑞尔设计了他自己的圆点纹阿迪达斯运动鞋和酸橙绿夹克。2014年,阿迪达斯还卖出了与哥特摇滚设计师里克·欧文斯合作的800美元一双的运动鞋,欧文斯是高级男装的黑暗之主,把自己奇形怪状的运动鞋与羊皮结合在一起。Yeezy Boost 350低筒鞋在去年6月推出,采用无缝纺织网状鞋面和花边绳,发布一小时内就售罄。      阿迪达斯还在Boost产品线中研发了一个关键创新技术,在鞋底用了获得专利的弹性泡沫材料。并且阿迪把“斯坦·史密斯”(Stan Smith)和“超级明星”(Superstar)等阿迪达斯运动经典系列(Originals三叶草图案)运动鞋的定位转化为不只是运动鞋,而更多是直接的时尚。此外,阿迪的创意总监带着一个顶尖设计师小团队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他们肩任着从耐克那里抢夺美国市场的任务。      年轻的弄潮儿们已经引起注意。去年8月,阿迪达斯宣布签下NBA新秀——去年在国家赛为杜克夺冠的贾斯蒂斯·温斯洛。他与阿迪达斯签约后说:“他们对坎耶和运动经典系列做的事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阿迪达斯也许永远无法达到耐克每年花在市场营销上的30亿美元,但它正竭尽全力让耐克过时——先赢得品味战,最终建立足够的街头形象,来赢得长期的竞争。“挖角门”引发的争夺案      因为阿迪达斯付不起那么多钱与耐克竞争,它刻意将自己差异化。阿迪的代言趋向于跨时尚圈的更前卫更年轻的运动员或名人。      耐克总部的防备措施和保安工作非常严密。“创新厨房”是耐克的设计中枢,那里有陈列着耐克生产的每款鞋的“图书馆”,对一小部分骨干设计师和研究人员不设限开放。“创新厨房”承载着运动鞋巨头的重要期望,甚至可以看做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鞋爆发的摇篮。后来这个“厨房”中的3名超级明星,设计师丹尼斯·德科维克、马克·麦那和马可·多尔斯被阿迪达斯挖角,迫使耐克用法律手段进行回击。多尔斯曾经帮耐克开发出最激动人心的产品,包括空军1系列(Air Force 1),那是崇尚洁白无瑕设计的嘻哈文化中的支柱。      事情是这样的:2014年,不满于“厨房”中的压抑气氛,3名设计师开始讨论建立他们自己的设计工作室。阿迪达斯恰如所需地伸出了橄榄枝,他们也接受了,并在阿迪达斯名下开了布鲁克林的工作室。3名设计师因此成了“反耐克”:小而灵巧,自由思考和反官僚,有直接从街头获取灵感并加入产品制造的自主权。      于是耐克豪掷1千万美元打官司,声称3名设计师违约,附带一系列其它起诉,包括民事共谋。起诉的中心论点在于3名设计师为阿迪达斯提供了商业机密。耐克声称德科维克在离开之前拷贝了他公司手提电脑上的内容并作为一份私密设计文件发给自己。      但在检查了电子设备和设计师们提供的各种信息之后,耐克仍然没有证据可以控告盗取商业机密。两个月之后,耐克和这3名设计师达成一致意见,私下解决了这场官司。在那之后阿迪达斯很快把这3个设计师编入了公司。      此外,耐克和阿迪达斯还曾因为牵涉一系列其他案件而对簿公堂。比如,双方的针织鞋设计就曾引起纠纷。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前,耐克和阿迪达斯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针织跑鞋:耐克的Flyknit和阿迪的Primeknit。耐克在那年2月发布,阿迪在7月,并称赞产品为“首款这种类型的跑鞋”。随后阿迪达斯就收到了耐克的德国分部发来的专利侵权诉讼函,要求停止在德国制作和出售Primeknit。2012年8月,耐克赢得诉讼,阿迪停止生产和制造这种针织运动鞋。作为反击,阿迪在几个月之后转而质疑了耐克欧洲专利的正当性。结果耐克的专利权被判为无效,阿迪达斯可以自由生产带有针织元素的鞋,但事情还没结束。      从那时开始,耐克和阿迪达斯开始分别在美国卖他们各自的针织鞋,阿迪在2012年后期为了防止耐克不让它卖鞋,也质疑过耐克的专利权。后来耐克败诉,又再次提起上诉,声称自己“发明”了“新型”针织技术并“满足了长久以来更高效制造运动鞋的需要。”      总之,这两个公司总为了市场份额大打出手,尤其是在美国,他们的战争不可避免地闹上法庭。但即便如此,耐克仍然占据第一把交椅。勇者无畏 宝刀未老      据传帮助说服耐克3名设计师跳槽阿迪达斯是阿迪篮球设计副总监布瑞恩·福雷斯塔,目前阿迪达斯在这项运动上尤其更上一层楼。     “当品牌插上巨翼,就像血糖上升一样——开始是剧增的,然后就渐渐减弱。”福雷斯塔说,“以前我就经历过阿迪这么做,但那不是我们想做的。”反之,他说,他决定停止一些项目,然后继续重磅投入大有前途的设计产品线。    “我们在各方面都有像耐克一样的竞争对手。”福雷斯塔说,“但他们不会在任何方面威胁到我们,因为他们是重量级的,是大公司,在市场上过分饱和,并且我认为人们正寻找变化。”      当然,对耐克来说,“过分饱和”是独占市场的另一面。阿迪达斯也许有冲劲,也可能有劣势方的勇气。但耐克已经在运动鞋战争中决然获胜了这么久,所以依靠遗留的模式也能不费力地维持好几年胜果。这个乔丹代言的品牌单占美国篮球鞋的市场份额就是阿迪达斯的20多倍。      但毕竟阿迪达斯也会走向前卫和现代化。这会让耐克担心吗?    “当你忙于积极走向未来的时候,就不会担心谁在你身后。”耐克传奇设计师廷特·哈特菲尔德说,“如果有人超过了我们,那只是因为他们更好——因为我们没有做对事情。现在很难超过我们,因为我们在用一种十分明智的方式训练。”      利奥·张是维持耐克在NBA中统治性地位的篮球设计总监,他从毕业后就监管3条活跃球员的顶尖著名运动鞋产品线——勒布朗、杜兰特和科比。除了勒布朗线,凯文·杜兰特的签名鞋是耐克最大的个人款盈利产品,2014年就收获1.95亿美元。耐克园区里有一座楼叫史蒂夫·普利方坦,他是耐克联合创始人、田径教练和首位真正的耐克明星比尔·鲍尔曼的学生。楼里面有他穿过的运动鞋和运动衫,还有一句这个伟大的赛跑者自己的名言:“也许有人会打败我,但他们一定要付出血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