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想造的汽车还没谱 但公司估值已达30亿

    热点聚焦 2016-05-17
    A股公司利欧股份(002131.SZ)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其他7名投资人拟共同出资7.8亿元对李想创办的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车和家”)进行增资。网络创业研究中心该公告指出,利欧股份将出资3.5亿元,亿卓增资后将持有车和家11.745%股权,旨在实现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布局。根据利欧股份的出资和占股信息可知,车和家整体估值已达29.8亿元人民币。据悉,除了利欧股份,其他7位投资方为:宁波源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华晟领飞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成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州武南新能源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嘉兴自知一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梅花明世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张雪松。此外,该公司股东除了创始人李想,还出现了联想供应链副总裁沈亚楠、汽车之家财务副总裁李铁、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微博)、泡泡网联合创始人樊铮、汽车之家CEO秦致等人的名字。据悉,李想曾创立了IT垂直网站泡泡网,随后又带领团队创办了汽车之家。而黄明明则是汽车之家的早期投资人,通过该笔投资,黄明明赚到了上百倍的回报。去年6月14日,汽车之家正式宣布创始人李想将不再担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随后,李想开始投身第三次创业,创办了一家名为“车和家”的公司,专注做电动汽车。去年11月,李想就对外放出了寻求融资的信号。他当时表示,车和家从零开始,一直到把第一款量产车销售一年,总共需要花四年时间,大概需要2亿美元的投入,目前已经准备好了1亿美元。这意味着,车和家当时还在寻求1亿美元的融资。李想称,车和家提供不依赖充电桩,像汽油一样方便的电动车;将提供两款车型来满足90%的城市需求,一款小而美的SEV,一款大而强的SUV;车和家改变传统的4S店的销售与服务模式。和大部分的汽车厂商一样,车和家会采用从零开始自己建厂的方式,因为车和家的生产线相对简单。“我们不是什么互联网造车,也不玩什么互联网概念,我们就是标准的新生代汽车品牌。我们自己研发(研发与制造工程师团队平均汽车行业从业15年以上);我们自己生产(自建常州武进750亩的30万产能的全铝工厂,以及配套的BMS与电池厂)。”截至目前,外界甚至还未目睹过这款车的概念版,就更别说量产了。对于外界的期待,李想一直强调,要给他时间。“再给我们几年,我们一定打造出来更多人愿意购买、可以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和品牌。”
  • 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

    热点聚焦 2016-05-17
     从互联网医疗 + 保险这个议题热起来之后,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还是真是跟保险公司像模像样的搞出了一些产品,比如老人的,儿童的,疫苗的等等。但总体看这些产品就会发现,它们仍然没有脱离传统保险产品 “理财型” 的特征。且不说市场反应冷淡,尤其是距离人们口口相传的凯撒模式仍然相去十万八千里。网络创业研究中心这里想起了一句鸡汤:你今天做的事情,决定了你的未来。亿卓智库翻译成文艺青年的语言就是,你苟且于眼前的苟且,你的远方将依然是苟且。切换回普通话模式。过去这多半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医疗公司、保险公司都在说商业健康险、都在说凯撒模式,但为什么双方却一直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呢?不久前,在第五届国际健康风险管理论坛上,好人生 CEO 汤子欧给了一个他对这个现状的理解。保险公司对互联网医疗有几个方面的期待,包括风控、体验、服务成本。可是,互联网医疗在风控上的能力并没有体现出来,服务体验也没有能够超过传统医疗机构,尤其是线上的获客成本相比线下都没有体现出太多优势。总的来说,就是互联网医疗的表现还没有能够让保险公司心动。我们还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这里面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懂得保险公司的逻辑。当互联网医疗用户少、数据少、能力弱的时候,想让保险公司为其业务买单几乎不可能。那么我们就要反过来思考一下,在保险公司的体系里,他们理想的凯撒模式是怎样的实现路径。在这个路径里,互联网医疗该如何参与进去?保险的逻辑?保险公司非常有钱。比如在互联网医疗这个领域,好多公司吭哧吭哧去跪舔医生到自己的平台上来,甚至为此而形成了一个买卖医生注册资源的产业链。而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竟直接花钱养了 1000 个医生。任性程度让人咋舌。但就算如此,保险公司谈起商业健康险这个话题时,却总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从总体上看,基于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医疗需求过去这几年是在快速释放阶段。但是商业健康险却在这个大蛋糕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尤其更让人着急的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在医疗方面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保险公司当然更希望在这个近 10 万亿的大市场里分一杯羹。但关键是如何做到。光靠卖几个保险产品很难,那个东西对医疗行为和用户健康完全起不到任何干预作用。保险公司对这个事儿看得也非常明白,就是必须要能够干预医疗行为,所以他们都在讲凯撒模式的故事。按照之前的讲法,保险公司不能干预医疗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数据,没数据就没法控制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医疗成本。那么互联网医疗能够提供数据、又能够提供实时监控,看上去非常契合保险公司的需求。但如果我们回到保险公司的逻辑就会发现,互联网医疗并没有 get 到保险公司的点。对保险公司来讲,数据对他们设计出好的保险产品来说确实有用,但对于他们构造出凯撒模式来讲却作用不大。因为他们的最大痛点是无法干预医疗行为,更具体的说是,占医疗市场主体的公立医院根本不跟保险公司玩儿。这才是保险公司没法干预医疗行为的根本原因。就算你有数据,医院还是不理你,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个分析无法说服你,那我们来看看过去这两年保险公司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以下是从公开资料里梳理的东西:阳光保险于 2015年6月 与山东潍坊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共同筹建阳光融合医院;泰康人寿于 2015年10月 控股南京仙林鼓楼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平安通过旗下平安信托投资了北京慈铭健康体检连锁机构,并投资成立了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11月,新华保险成立了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保旗下健康险公司先后与上海浦南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通过人保资本、人保健康与康美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健康管理公司;2015年11月,中国太保与海南骨科医院达成战略合作;2015年9月,北大方正人寿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签订战略合作。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简单的合作,以泰康人寿为例,他们在仙林鼓楼医院这个项目上砸了 50 亿。这其实就非常清楚的表明,对于财大气粗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更相信通过医疗机构这条路径干预医疗行为,而不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干预医疗行为。这么看下来,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医疗基本上是在两个轨道上谈问题,尿不到一壶里去就自然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不排除保险公司因为太有钱而以扫货(或者说战略布局)的心态去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可能,但对他们来说,通过医疗机构干预医疗行为仍然是一个更好理解的逻辑。互联网医疗的机会在哪儿?那么互联网医疗公司就没机会了么?当然不是。因为就算保险公司可以自己买医院、建医院,也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医院的运营管理、口碑传播也相当复杂,能够达到营收平衡的良性状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其实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的通道在哪儿?我觉得,这里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分级诊疗。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认为分级诊疗是巨大的政策利好。但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没人说清楚互联网医疗究竟能够在分级诊疗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且似乎也没什么人真的去做这个事儿。目前更吸引人的事儿,似乎还是争夺号源这种。我觉得,围绕分级诊疗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国家推动分级诊疗的过程中,互联网医疗究竟能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再一个是分级诊疗的实施又如何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而最终实现众人梦寐以求的凯撒模式。有人说,分级诊疗是工具,是撬动医疗体系改革的工具;有人说,分级诊疗是结果,是医疗体系合理运转之后形成的诊疗秩序。无论哪种观点,有一点是确定,我国的分级诊疗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所以,怎么能参与到分级诊疗当中去,首先还得看政府是怎么想的。上海市很早就是全国医改的试点城市,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也是在第五届国际健康风险管理论坛上,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详细介绍了上海市分级诊疗的总体构想和路径。总体构想包括三个方面:对相关制度进行系统设计与配套改革,对服务供需双方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渐进式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具体路径则包括六个方面,如下图所示: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这里不是医改讨论,所以对每一点的具体含义这里不做详细展开。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第六点:加强信息化支撑。这是对互联网医疗最有意义的内容。就是起码从上海市对分级诊疗路径的思考来看,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尤为难得的是,上海市对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也做了详细的部署,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发。如下图所示: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上海市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概括为 “一个中心 + 六朵云”。关于这六朵云其实也不用做太多解释,因为在过往的互联网医疗讨论中,这些内容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涉及,只不过是讨论多于实践而已。而从上海市的规划来看,政府对这些互联网医疗一直在讨论的内容是有需求的,关键问题就是互联网医疗是否真的能够提供出他们讨论中的产品。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在政府主导推动的分级诊疗当中,互联网医疗是有机会的。甚至不仅仅是有机会,而且有可能是分级诊疗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力量。如果是这样,那真的远比给线下医疗机构导流来得更有意义。因为那个服务,对保险公司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不过,这里还留有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医疗即便参与到政府推动的分级诊疗当中,对于他们最终想打动的保险公司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参与到分级诊疗当中,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真正具备了在现实医疗服务体系当中的价值,而不只是在故事中具备价值;第二,更关键的是,互联网医疗终于有机会直接参与医疗服务,包括建档、影像、药品、转诊等诸多医疗服务行为都将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产生。而到这里,就有了对保险公司的价值,即有医疗行为的地方,才有对保险公司真正的吸引力。到这个时候,互联网医疗再去为用户提供健康增值服务,由于有了大的分级诊疗体系的支撑,用户是有可能认可并接受的,那么保险公司也才真正有了掏钱买单的机会。但即便如此,这仍然依赖于分级诊疗的推进程度。而分级诊疗可能又依赖更多的因素……回到我们的主题,大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互联网医疗无法直接涉及医疗行为当中的话,指望保险公司买单是基本不可能的。而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和保险公司都很难直接参与到医疗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分级诊疗是给双方切入医疗行为提供了一个来自基层的通道。
  • 亚洲风投降温,互联网创业公司受伤

    热点聚焦 2016-05-16
    今年二月初,一起唱创始人伊桑向600名员工发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告诉大家,公司新一轮融资失败,现金干涸已无力支付员工工资。 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公司的现金流已经几乎为0”这名23岁的亿卓智库公司创始人在公开信中写到,“现在的我唯有惶恐、愧疚和后悔,和对你们深深的歉意。” 公司最初成立于南京,在2013年搬到了上海,主要是向KTV提供一体化软硬件解决方案,消费者通过手机App预订KTV,包厢内除了唱歌还可以看球赛、电影,以及社交游戏等。当时公司估值超过1亿美元。在2014年,创始人伊桑被《福布斯》评为中国30岁以下最杰出的30名创业者之一。然而到了2016年初,和许许多多其他的亚洲创业者一样,大家都遇到了融资难题。对于前景不明变数太多的互联网初创公司,风投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几年前的景象则完全不同。亚洲的手机用户数量全球第一,互联网领域的初创公司层出不穷,吸引到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争先恐后给创业者投钱,即便这些初创公司短期内没有任何盈利的可能。但到了2015年末,中国股市剧烈动荡,对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忧虑也在硅谷蔓延。 风投收紧口袋的结果就是抬高融资门槛,他们对创始人的资质审核会更加严格,投资委员会对项目的讨论越来越细致,等到项目谈妥所耗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种压力也直接传递到创业者身上。有些初创公司直接关门大吉,有些为了降低成本大幅裁员。同时也影响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大家都不再那么热衷于通过撒钱的方式抢客户。投资热潮在中国和印度降温最明显。根据香港AVCJ的调研数据,中国科技公司在2015年第一季度融得风险资金25亿美元,而2016年同期则只有18亿美元,同比降28%。在印度,2015年面向科技类初创公司的投资额度达到8.91亿美元,而2016年第一季度降了17%,为7.36亿美元。 在2016年,投资机构对于独角兽的遴选更加用心,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稳定盈利模式,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会更加谨慎。“只有最有毅力、资源最丰富的创始人才能挺过难关。”上海一家风投机构的合伙人说道。对于来自上海的一名互联网创业者裴峤而言,互联网投资遇冷意味着要尽最大可能降低运营成本,公司不再为员工提供零食和饮料,也不打算在品牌推广上花太多的钱。 这家公司曾在2014年9月拿到300万美元融资之后马上带全体员工去泰国游玩,住五星级酒店,骑大象。而如今,团队活动仅限于每月为过生日的员工举办集体生日聚会,蛋糕也选小的。裴峤表示,公司现在将更讲效用,注重结果。在印度,Oyo Rooms是一家创立没多久的网站,类似于Airbnb的网上民宿平台,聚合网络上的家庭旅馆信息。但是最近这家公司还是拒绝了投资机构的投资邀约,据知情人士透露,原因是这家公司对于投资方的估值并不满意。据称,为了争取让公司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维持到年末,这家印度公司同样选择削减成本,并且不再补贴其平台上的房间预订费用。 Oyo Rooms之前一直被认为是印度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差点就迈进了十亿美元俱乐部,但是今年在和日本软银集团以及美国红杉资本接触的时候,投资方对公司的估值大概在4亿美元,投资额不到1亿美元。 “投资人对我们还是有很强烈的兴趣,但是相比于早期的投资,估值理智了许多。”Oyo Rooms创始人Ritesh Agarwal说道。新加坡的初创电商公司RedMart 最近也面临融资难题,据相关人士透露,由于迟迟没融到资,已经影响到公司原来的海外市场扩张计划。对此,公司CEO Roger Egan拒绝作出评论。 在印尼,由于没能及时融到资金,包括Paraplou和PinkEmma在内的两家电商创业公司均已倒闭。 尽管投资机构力度放缓,但是互联网巨头在投资领域步伐不减,并且还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滴滴快的公司,最近就成功融得15亿美元。上个月,阿里巴巴还向东南亚初创公司Lazada投了10亿美元。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起唱的公司规模迅速萎缩,员工数量从600人降到了200人。遇到融资难题之前,在全国20个城市有运营中心,到如今只有6个城市。 “一年前,我们以为总能融到花不完的钱。”伊桑说道,“但现在,我们先要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