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宁易购不再姓张,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热点聚焦 2021-08-04
    苏宁易购终于渡过了资金危机,背后站了两位实力雄厚的大金主,一位是江苏国资委,一位是阿里。 7月29日,苏宁易购的当家人变更也尘埃落定,黄明端出任董事长,原苏宁易购高管任峻任总裁。张近东彻底退出,儿子张康阳进入董事会。 苏宁易购的新股东“新新零售基金二期”,阿里为该基金的最大出资方。在董事会6个执行董事席位中,阿里直接控制2个(黄明端、刘鹏),间接影响2个(冼汉迪、曹群),在董事会话事权最大。 据腾讯新闻《潜望》报道,刘鹏接下来可能出任苏宁易购CEO,负责苏宁自营业务。刘鹏现为阿里巴巴副总裁,天猫进出口事业群总裁,于2015年加入阿里巴巴。2015年5月,刘鹏任天猫进出口事业部总经理。2019年9月,刘鹏升任天猫进出口事业群总裁,兼任考拉CEO。 原来在6月份市场传言的阿里收购苏宁易购虽然没有实现,从今天其董事会构成来看,阿里系实现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01 张近东系悉数退出1990年,张近东在南京创办了苏宁。31年后,张近东终于离开了这个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在这31年间,张近东牢牢掌控着苏宁这艘大船,他是个管理强人,具有说一不二的掌控力和强悍的决断气魄。 这一次,张近东这个强人终于不得不向“钱”低头,除了将儿子张康阳推进董事会之后,带领曾经的部将几乎全数退出苏宁易购的管理位置。据媒体报道,今年二月份,苏宁跟深圳国资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其中深国资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张近东离开苏宁易购。尽管后来深国资换成了江苏国资牵头设立的“新零售基金”,但是创始人离场这件事并未改变。 21世纪商业评论的文章认为,张近东风格强势,只要他还在,就很难接受违背他的想法和意志进行变革。在苏宁易购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张近东强悍的风格,对具有高端电商运营能力的人才引进不足,而团队内部的人才培养和授权同样不足,加之股权激励等力度有限,未能吸纳社会化精英,原有人才反而流失,使团队活力不足。 苏宁易购董事会改组之后,原苏宁易购副董事长,一直被视为张近东副手的孙为民也在7月12日辞职。原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不再履行总裁职责。 7月29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主管人事的孟祥胜也辞去公司高级副总裁职务,同时不再担任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职务。 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中,代表张近东体系的,除了张康阳,就还剩一个任峻。 02 阿里觊觎苏宁久矣阿里,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中国零售领域里面最财大气粗的一哥,而它狂野的基因,依然改变不了喜欢入股并购,即使反垄断大棒高悬,只不过现在阿里并购的步伐更加谨慎,节奏相对缓慢了一些而已。 早在2015年8月10日,阿里和苏宁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阿里将投资约283亿元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苏宁云商将以140亿元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 当时换股之后,苏宁云商董事会的人数不超过9名,淘宝方面有权提名最多2名非独立董事,并可成为公司董事。 也就是说,在2015年的时候,阿里就已经有高管进入苏宁的董事会。7月12日苏宁易购发布的公告显示,当时阿里提名的董事是徐宏,而最终阿里将徐宏换成了刘鹏。 百度百科显示,刘鹏的从业经历比较丰富,1998-2007年期间在海尔任职高管,2007-2011年期间在苏宁电器分管手机、白电、黑电和重点客户部。也就是说,刘鹏在2015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曾是苏宁的前员工。 有知情人士称,在股东大会前一周,阿里已委派多位管理人员进入苏宁体系,以“顾问”的形式在每一个部门单独管理,“顾问”未来会如何任命尚未确定,另外,还派驻了财务和人事负责人。 阿里巴巴的策略是,暂时留下苏宁易购现有核心高管,每个部门的一把手都留在原位,另设一位由阿里指派的“副手”,用两个体系融合的方式暂时运行业务,直到完成更替。 要掌控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抓住“财权”和“人权”这两大核心。 目前,从苏宁易购的“人权”层面来看,阿里几乎已经全面接管。但笔者有两大疑问: 第一,阿里做的是平台型电商,自己不卖货,阿里并不具备零售行业尤其是线下的实际经营能力,最大的功能是面向小商家提供服务,做营销,帮商家推广告,跟苏宁易购的自营模式完全不一样,阿里派驻大部队接管苏宁易购,就一定能干好吗?也有人认为,苏宁易购被接管之后实现转型,成为平台型电商,成为天猫或者淘宝的兄弟平台,这样的话可以与阿里业务协同,人才也匹配。但笔者以为,如果苏宁易购的商业模式向阿里靠拢只有两种后果:要么成为阿里的竞争对手,要么线上业务被阿里彻底兼并最后消失无踪(就像曾经很多的国产品牌被外资兼并之后消失了一样),而苏宁未来专注家乐福等线下业务。 第二,阿里有那么多人手空降到苏宁吗?而且进去了就是高管!这样的人员乾坤大挪移,是否意味着,从阿里到苏宁,原来的阿里人都要官升一级,而这些阿里的空降兵就一定比原来苏宁的管理层更优秀,能力更强吗?城头变幻大王旗,苏宁易购的变局不得不让人认命,自己没做好,只能依靠外部力量了。 03 黄明端的新挑战在7月29日的苏宁易购董事会上,黄明端对政府、相关产业投资人等各方表示了感谢: “感谢政府在关键时刻鼎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易购近期不仅引入了新股东新新零售基金二期,获得新的战略投资者和产业投资人支持,还与金融机构、供应商等资源达成新的合作。其次要感谢政府、股东和各位董事的信任,在这样的时刻邀我加入易购,选举我为易购董事长,与大家并肩战斗。” 黄明端还对苏宁易购创始人张近东对公司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对于外界关注的苏宁易购未来发展战略,黄明端表示,苏宁易购已经构筑起国内最完整的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体系,下一步发展将明确三大战略路径——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和做优经营质量。 在聚焦零售的战略前提下,苏宁易购新总裁任峻表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进一步夯实和凸显三大核心力,供应链、物流服务和场景体验;二是以更开放的方式重新构建零售服务商的组织、技术、运营,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和合作伙伴。对于苏宁易购或者对于代表阿里系接掌苏宁易购董事长的黄明端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7月30日晚间消息,苏宁易购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显示,上半年,由于公司遇到了阶段性困难、尤其是短期内企业面临流动性压力带来的阶段性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6.57亿元,同比下降20.91%。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1.9亿元。 黄明端表示的三大战略路径,第一条是“做好零售服务商”,什么是“零售服务商”,笔者在稍早的一篇文章《失血苏宁,收起狂野之心》中曾指出: 从今年年初张近东的讲话到7月5号苏宁发布的关于股份转让的公告,“零售服务商”成为苏宁的一个核心高频词。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零售商”是自己卖东西,而“零售服务商”则成为一个面向B端,向卖东西的人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软性(包括品牌,经营模式等等)输出供应商。 黄明端作为苏宁易购的董事长首次露面,并没有否认张近东在年初定下的战略,苏宁易购要转型面向B端做平台型的“零售服务商”。 但问题来了,众所周知,阿里是电商领域最大的“零售服务商”,最大的电商平台,苏宁易购这是想要与阿里做内部竞争?老黄敢把淘宝天猫上的那些商家挖到苏宁易购平台上来? 苏宁易购想做电商零售平台,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盘活线下资源。一直以来,苏宁易购走的是类似于京东模式,绝大部分品类属于自购自营,纵观京东的发展路径,这样的模式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在全国骨干型城市设立大型仓库,自建物流,才能确保“一网卖全国”,配送速度快。苏宁易购目前棋至中盘,接下来无论转型做平台还是延续原来的模式和定位继续硬挺做自营,都挺难:第一条路要跟阿里直面竞争,第二条路要继续烧大量的钱。 所以,从目前来看,苏宁易购换了新的领导班子,也解决了财务危机,但接下来怎么干,依然没完全看懂,管理层也需要大智慧。04 张近东还会重掌苏宁易购吗?到目前为止,根据天眼查信息,张近东个人拥有苏宁易购17.62%的股权,苏宁控股拥有3.98%,苏宁电器集团拥有8.62%。如果张近东个人+苏宁控股+苏宁电器三方在苏宁易购的股权全部被张近东掌握,那么张近东对苏宁易购依然能实际控制30.22%的股份。 如果把“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和 “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的背后最大老板看成是其他资本方,那么,加上淘宝中国控制的19.99%股份,它们掌握苏宁易购的股份达到了42.54%。非张近东系持有的股份大于张近东所控制的全部股份。 另外,在6月2日苏宁易购发布的公告中,有一条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苏宁电器集团将持有的苏宁易购5.2亿股(占总股本的5.59%)转让给了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转让价款总额为31.82亿元,同时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和张近东签订了回购协议日,需要在2022年4月1日前支付回购价款。 也就是说,在明年4月1号之前,张近东还要回购转让给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的股份。一年之后,如果张近东的资金紧张得到大幅度的缓解,回购完成之后,张近东在苏宁易购实际控制的股份会大大提升,但依然超不过其他资本方。 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并不排除阿里扩大持股份额的可能。如果阿里真的进一步增持苏宁,那就意味着阿里是铁了心要整个把苏宁吞下,而阿里一贯的做派也确实如此。 对张近东来说,即使明年回购股份,但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张近东的时代也已经结束,张近东本人回归苏宁易购重新执掌权柄几乎没有可能。如果在后来的董事会角逐中张氏获胜,张康阳成为掌门人的可能性比张近东复出更大。来源:联商网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老刀 
  • 字节跳动入股东方鸿鹄,后者经营范围含餐饮管理

    热点聚焦 2021-08-03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东方鸿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字节跳动关联公司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从1000万人民币变更为约1149.43万人民币。东方鸿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唐小桐,经营范围包括科技中介服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销售初级食用农产品、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化妆品等,股东信息显示,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持股约13%,为第二大股东。来源:donews
  • 143家中企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华为第42 京东第59

    热点聚焦 2021-08-02
    联商快讯:8月2日消息,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31.7万亿美元,比去年下降5%。进入排行榜的门槛(最低销售收入)也从254亿美元下降到240亿美元。同时,企业利润则有大幅跌落。今年所有上榜公司的净利润总和为1.6万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0%,是2009年以来最大跌幅。今年,沃尔玛连续第八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它也是全球最大雇主,全球员工数达到230万以上。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上升至第二位,亚马逊首次进入前三,苹果公司前进至第6位。就中国企业来说,今年的榜单里,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43家公司上榜。今年上榜的互联网相关公司共有7家,分别是美国的亚马逊、Alphabet公司、Facebook公司,以及中国的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和小米集团。这些中美互联网大公司的排名较去年均有提升。其中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小米集团,上升84位。京东集团排名由2020年的102位提升至59位。2020年京东收入超过7458亿元,已拥有员工37万人(含非上市公司部分),服务着5亿用户、数百万合作伙伴。阿里巴巴集团排名由2020年的132位提升至63位。2021财年,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突破10亿里程碑,达到11.3亿。国内和海外消费者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创造了8.119万亿元人民币的年度交易规模。作为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阿里云计算上财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继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苏宁易购排名有所后移,2021年排名为第328位。苏宁易购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期内营收为936.57亿元,同比下降20.91%;亏损31.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67亿元。在董事会迎来变阵之后,苏宁易购表示,要坚决砍掉亏损且看不到发展价值的业务,集中精力聚焦零售主业,实现公司轻装上阵加速跑。接下来苏宁易购将按照新董事会确定的三大战略路径,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和做优经营质量,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小米集团入选2021《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338位,相较去年上升84位,这也是小米连续三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此外,在零售科技企业中,华为排名由2020年的49位提升至42位。联想排名由2020年的224位提升至159位。美的排名由2020年的307位提升至288位。商业地产领域,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长江和记、融创、龙湖、华润置地等企业也荣登榜单。虽然新冠疫情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但是上榜中国公司的平均销售收入和平均利润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同时,由于从疫情中较快恢复,进入2021年排行榜的中国公司不仅数量上的优势扩大,而且企业经营状况在横向对比中也有提升:今年,135家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企业平均利润约35.4亿美元,高于500家公司的平均利润(33亿美元)。同时,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下降到51亿美元。上榜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销售收益率与去年持平,约为5.4%;净资产收益率比去年下降,约为8.7%——均超过世界500强的平均数,低于美国企业的6.5%和11.8%。500强榜单中,共有4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新上榜和重新上榜的中国公司有18家,它们分别是:中国船舶集团、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浙江恒逸集团、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敬业集团、新希望控股集团、新华人寿保险、潍柴动力、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龙湖集团、广州市建筑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华润置地、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万洲国际、紫金矿业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盈利方面,苹果以574亿美元的利润位居榜首。沙特阿美紧随其后,以约493亿美元的利润位列第二。日本的软银集团以470亿美元的利润位居第三。工、建、农三大中国银行继续位列利润榜前10位。此外,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利润榜上分别位列第五、第七和第十。在国际方面,特斯拉和Netflix首次上榜,分别排名第392位和484位。此外,宜家特许经营商英格卡集团也是首次上榜,高居286位。来源:联商网
  • 中国B2B跨境电商御风而行

    热点聚焦 2021-07-30
      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实现逆势增长,成为当前的外贸亮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跨境电商进出口8867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6036亿元,增长44.1%。  在近日举办的XTransfer 2021外贸普惠金融季年会上,XTransfer创始人兼CEO邓国标表示,疫情加速交易线上化,数字化正在重构传统国际贸易运营模式。当前,中国B2B跨境电商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未来跨境电商B2B出口将拥有更多发展机遇。  B2B跨境电商成风口   自去年以来,受疫情反复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球贸易,尤其是线下贸易受到波及。  与传统线下贸易形成对比的是数字贸易获得了强势增长。WTO在年初发布的《2020世界贸易报告》中就曾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了电子商务和数字创新发展,成为推动贸易和经济回暖的重要力量。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与个人消费端同样逆势上扬的还有企业采购业务,即B2B跨境电商。  据XTransfer发布的《中国外贸出口先行指数》和《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认为,中小微外贸企业积极探索跨境电商B2B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中国外贸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实现稳中向好。报告预计,7-8月的良好开端将为下半年外贸发展打下有利基础。  邓国标表示,“我国中小微企业充满活力与韧性,他们通过快速调整,及时复工复产,并借助跨境电商新业态的机遇走出国门。由于疫情造成许多线下展会无法举行,海外买家纷纷转向线上采购,这对跨境电商是一大利好。电子化、电商化高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就是新需求和新机遇。”  数字化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政策加码下快速发展。对外贸企业来说,这一轮的出海浪潮与前几年的已大有不同,渠道多元化、订单碎片化等特征凸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如何入门已不是难题,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做到精细化运营。  数字化无疑是对跨境电商出口的全新武装。一方面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效的方式,帮助中国外贸企业快速触达全球市场;另一方面能够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帮助中国外贸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外贸转型升级带来海量机遇。  当然机遇的背后也有挑战。XTransfer联合创始人兼CTO刘艳芳告诉记者,“我们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过程中看到,无论是信息化程度还是精细化运营上,企业都存在很多痛点,但长期未得到解决。不少中小微企业甚至还在使用电子表格或纸笔管理自家的外贸业务,信息更新不及时,造成客户跟进混乱和资源浪费。随着外贸订单不断的小型化、碎片化,经营产品种类迅速攀升,对于CRM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这正是XTransfer的关切所在。自2017年成立以来,XTransfer从解决中小微企业外贸收款痛点出发,建设了跨国大集团级的全球多币种统一结算平台和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截至目前,XTransfer已为国内逾15万家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跨境支付和风控服务。近日,XTransfer正式发布新业务板块CRM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实现业务全链路数字化管理,基础版核心功能将涵盖邮箱绑定、客户管理、商机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子账号管理、名片扫描等。  刘艳芳介绍说,XTransfer可以帮助企业脱离传统客户的管理方式,快速实现数字化,在更短时间内促进更多交易的达成。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