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交锋电商巨头,有赞急于出圈变现

    热点聚焦 2020-05-14
    私域流量的运作上,有赞与商家仍在上下求索。5月11日,有赞发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净亏损同比收窄约25%的数据,似乎是“回怼”行业质疑有赞“持续烧钱、商业变现弱”的声音。从财报数据来看,净利润、付费商家等关键数据向好,疫情让众多商家转战线上,扎根在微信、做着私域流量生意的有赞也因此收获了这波红利。如今,私域流量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阿里、京东轮番上阵,一直向商家输送能培育私域流量的有赞,的确跑在了巨头的前面,但怎样才能调动起商家活跃度,形成可与淘宝、京东、拼多多比肩的商流,是有赞的新功课。商户激增  店铺生意不好做有赞新一季度的财报算得上成绩优异。财报数据显示,本季度,有赞净亏损0.75亿元,同比收窄约25%;经营亏损约1.43亿元,同比收窄26.6%。在主营业务中,有赞SaaS及延伸服务收益约为2.65亿元,同比增长78.3%;交易费收益约为9784.8万元,同比增长25.7%。此外,疫情期间商家转战线上成为有赞收益的重要增长点。本季度,有赞存量付费商家数达91209家,同比增长48%,三个月内新签商家达13987家。商家通过由有赞提供的SaaS产品产生的GMV(成交总额)达到208亿元,同比增长119%。有赞在财报中特意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商家更加重视线上经营能力以及私域流量运营的价值。然而,新一轮的商家入驻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希望店铺能瞬间涌入更多的流量,并想保持高转化率。热火朝天的局面下,也有公开的声音泼冷水:有赞对这些强诉求的商户的吸引力能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北京商报记者调查时发现,不少早期使用有赞的商家,部分已经关停走人,给记者的答案是“收入微薄,当初承诺的店铺增长难以实现”。销售代餐棒的张丽在2019年中旬关闭了店铺的有赞商城,“因为销售不理想,整个项目都停掉了”,“开有赞商城或者是使用商城小程序的商家,最开始是将产品链接嵌在公众号里实现内容变现。”张丽称,有赞为店铺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商家在微信里开店、营销、提高留存复购。张丽不否认有赞这样的SaaS服务商让内容变现成了现实,让她能在微信做起电商。但张丽更在意,相较于淘宝、京东等电商,有赞能为商家带来的流量和转化率有限,“运营期间,有赞商城里的店铺成交额达不到其他电商平台的两成。虽然我们都知道有赞的思路不同于阿里、京东,但作为商家,谁不想要更高的销售额、销售量呢?”据了解,会员运营、主动服务是有赞提高留存转化率的关键方式,关注流量不如关注会员消费周期,有赞能为商家提供会员解决方案,从体验会员到正式会员的转化,以及正式会员的连续订阅营销,帮助商家提升会员以及付费会员数,提升复购和黏性。据公开数据显示,主动服务可以使购买的交易转化率提升17%,导购的场景成交额大概20%,通过持续运营用户,三次到店任务奖励,留存率超75%。拉新艰难  商家量未成规模张丽的困惑多数商家同样存在。孙石团队运营着销售家居用品的有赞小程序,目前月成交率在1%-2%之间,有赞是基础工具,可以用它来推广但获取流量有限,基于公众号获取粉丝越发困难。“小程序依靠内容获取的高黏性的粉丝,几乎是一个一个拉过来的,整体进度很慢。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成交效率高、变现路径短。”据公开数据显示,有赞商家的会员成交概率40%,非会员成交概率是12%,且会员的客单价3倍于非会员。使用有赞的商家新增的会员数量环比保持15%的增长,每个月有上千万的消费者成为商家会员。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表示,商家需要盈利,自然会在意各个平台能为其带来的有效流量以及其持续性、增长幅度。如果获取用户的速度放缓、成本增加又长时间找不到解决办法,商家就会退出该平台。从年报角度来看,有赞商家出现了流失。有赞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有赞2018年存量付费商家58981家,2019年新增付费商家54702家,最终的存量付费商家为82343家。经此计算,有赞2019年付费商家流失了31340家。上述人士称,作为为商家提供各项工具、搭建销售渠道的平台方而言,不用说商家流失数抵消新增商家数,就算是持平;或者是商家体量尚未形成规模,就出现增速放缓,均会导致平台方利润打折。“能提供工具服务的平台有很多,商家的去留由平台是否能提供可做增量的流量决定。”巨头入围  和平局面将打破“如果说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是在App上为商家搭建了一个销售系统,那有赞就是站在微信和公众号上为商家搭建的销售系统。”不少业内人士谈及两大商业版图的相似之处时给出了上述解释。有赞乃至微信,驻扎着大量小微企业以及“散户”,如今要面临经历了互联网大浪淘沙的电商巨头。电商巨头轮番强化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力求为商家寻得最优解;又想尽办法从微信中攫取流量,开拓新市场。微信已经为京东旗下的社交平台京喜开放一级入口,拼多多、唯品会等运营着微信小程序,这些电商平台自带口碑、存在市场认知且品牌资源丰富,它们已然盯上了微信流量。这些电商巨头从微信外围走进了内场,带着各体量商家入局,长期来看难保不会蚕食SaaS服务商的市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就算是有赞不承认自己为电商平台,但在微信流量池里,肯定会与京东、苏宁等电商针锋相对。“有赞整合的商家过于分散,在变现过程中,应对其他电商企业时难抱团。”面对行业里将受到电商冲击的观点,有部分声音认为,有赞与其他电商平台不是竞争关系,“我们一直倡导平台电商、自营电商(也就是私域流量运营)并存,商家应该实现两条腿走路”。急需出圈  难主导流量变现一位已经与有赞共同走了五年的商家张琪称,近几年感受到了私域流量的两极。“蛮荒时代,店铺有赞商城的成交量猛增,公号推文阅读量破10万,可新增几千粉丝,一大部分会产生交易。”目前,变现就没初期那么容易,有些抓不到流量。“获取粉丝、留住粉丝、产生交易的成本在升高。”接受采访的商家和行业分析师认为,当下,有赞能为商家带来新流量越发有限,需要“出圈”与更多手握流量的平台合作。实际上,有赞也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赞已宣布拟认购杭州爱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10%股权,后者运营的电商直播购物平台爱逛直播与有赞有了更明确的交集。有赞显然意识到了流量扩围的必要性。据了解,目前有赞已打通百度、快手、映客、陌陌、酷狗、爱逛等多个大型流量平台,帮助商家在这些平台获客。“目前,微信圈里能直播的还是少数,如果有赞能做成功就算是开辟新打法,或许能‘乱拳打死老师傅’,商流也会快速形成。”此外,李勇坚认为,有赞想建立起能抵抗京东、苏宁、拼多多的商流,可以专攻单个领域,或者是缩短供应链,例如用质高的少数供应商牢牢抓住用户。在李勇坚看来,有赞做流量变现很容易,但占据主导很难。有赞难以通过与电商合作变现,通常情况下握有流量一方是主导方即有赞,但电商巨头并不会拱手相让供应链资源。此外,有赞可逐渐将供应链做大做强,这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且供应链与流量契合又是难点。文章来源:联商网
  • 《师说》独家预告

    热点聚焦 2020-05-14
  • 教培机构“消失的第一季度”:11家负增长,4家逆势上扬

    热点聚焦 2020-05-13
    近期,各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多知网选取了K12、教育信息化、成人、早幼教领域已经公布了第一季度财报的15家机构进行了分析。从财报中发现,疫情下,2020年第一季度普遍受到负面影响,多个以地面为主的培训机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然而,在线教育迎来利好。从第一季度营收来看,在15家企业整体负增长,仅4家为增长状态,11家营收为负增长,其中,跟谁学逆势上扬明显,Q1营收增长382%;从净利润来看,7家为盈利状态,8家为亏损状态,亏损力度前所未有,15家企业平均净利润降幅超过180%,其中亏损超过500%的企业有紫光学大、开元股份以及立思辰。值得注意的是,K12领域的培训机构在疫情期间大推免费课,然而营销及推广费用并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升,而教育信息化企业因为公立学校暂停线下上课,业务受到影响,致使营销费用下跌。疫情期间,K12作为热门刚需赛道备受关注,尤其是各大班课品牌,纷纷打出了免费直播课,每家的战略方向不同结果也不同。疫情下,各家以地面起家的教育培训机构,一夜之间转型线上,受到疫情影响,各家线下拓展速度接近停滞,营收增速也放缓。以新东方为例,俞敏洪提到:“2月份退班率和延期上课的人数高于正常水平,这对净收入产生影响。” 新东方和好未来因为之前对在线教育有很大的投入,尤其好未来一直押注线上,因此,转型线上的过程相对顺利。但是,在“停课不停学”的活动中,新东方、好未来和跟谁学的销售及推广费用均纷纷大涨,流量贵的难题仍未破解。不过,从长远来看“免费课”或许有助于品牌影响力。 营收放缓,营销费用上升,也导致净利润不太好看,在当季,新东方净利润仍保持了增长,好未来却出现了亏损。然而,在下一季度的指引中,两家再出现差异,新东方预计营收同比下降 8%至4%,原因是“将受到海外考试准备和出国留学咨询业务拖累”;好未来预计营收则是同比增长30%至33%,因为“学而思网校、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爱智康均将继续增长,其中学而思网校将呈现三位数的增长”。 与“新好”不同的是,作为纯在线教育的教育品牌,跟谁学在Q1的营收、净利润和营销费用等数据都是“暴增”的状态。这次财报佐证了大班课“免费课”的转化率不高,跟谁学方面在财报会解释,“本期销售费用包含在免费课上的流量投入,这季度以现金收入除以销售费用的ROI低于2。免费课的转化率是非常低的,因为免费课意味着更低的投入度和黏性,与特价班的报名人次相比,免费课更像是流量。”但即便如此,跟谁学表示“一季度的ROI依然处于行业内相同期间的高水平”。 而对于线下为主的其他培训机构而言,线下的业务不能开展,但还要缴纳房租等费用,运营成本并未减少。紫光学大为此退租了一些校区,但也增添了违约金压力。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紫光学大营业外收入减少81.74%,原因为报告期处置固定资产收益减少;而营业外支出增加66.94%,原因为校区退租违约金增加。紫光学大1对1是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其中,1对1、小组班2019年营收额为21.93亿元,6.07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4.26%、20.57%。此次疫情下,紫光学大受到不利影响。虽然曾在2019年逐步拓展了在线教育,并探索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但是,紫光学大在线教育收入仅占到2019年总收入的1.3%左右。因此,在疫情期间,紫光学大将所有业务转型线上并不容易。 紫光学大方面解释:“受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司子公司学大教育线下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公司积极开拓在线教育业务,将部分存量线下课程转为线上教学模式来降低疫情对存量业务的不利影响,但公司运营成本相对刚性,导致公司2020年度第一季度业绩亏损。” 科斯伍德与其他家相比更为特殊,这家主要有两大块业务:教育培训板块和油墨板块。以龙门教育为主的教育培训板块在2019年的营收占据科斯伍德的52.12%,而龙门教育是全封闭式的培训学校。 多知网曾报道龙门教育在疫情下及时将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仍然采取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这一系列动作为本季度业绩增长赢得空间。根据财报,本季度,龙门教育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3.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8%。与新东方、好未来和跟谁学不同,在疫情下,紫光学大和科斯伍德由于营业收入下降,销售费用也随之下降。 到5月,各地培训机构虽然已经逐步复课,作为刚需的K12赛道,不少人希望“线下复课后实现报复性反弹”,但家长的态度仍需要观察。成人职业教育领域同样是因为线下未复课,受到不小的压力,不过较早布局线上业务的企业在此次疫情下影响不大。受疫情影响,中公教育2月和3月线下授课无法大规模开展。同时受部分招录活动及资格考试推迟的影响,一些培训业务收款于一季度末尚未达到收入确认条件,导致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 不过,在报告期内,中公“大力推广线上与线下高效融合课程,实行全员营销,推广效果明显,实现了培训收费的一定幅度增长”。此外,“中公教育积极布局中公网校、19课堂APP等在线平台,将面授学员转移至线上对冲了疫情影响。”国盛证券研报写道。 再看开元股份,该公司2019年实现制造业和教育业务的剥离,目前主要业务是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考证培训以及学历辅导服务,2019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辅导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各超40%。 疫情下,由于线下仍未复课,导致开元股份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下滑,业绩亏损。 实际上,在疫情期间开元股份也做出了努力,其旗下的恒企教育、中大网校、松果网校、云琥在线等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了免费在线课程,在免费课带动下,开元股份的“在线教育业务实现快速发展,招生报名人次快速增长,但是在线教育客单价较低,销售订单成交额同比有所下降”。 虽然职业教育领域受到了疫情较大的影响,但这些企业对未来需求抱有信心,尤其是在经济压力下,国家一系列促就业的举措,职业教育的业务或在线下复课后回暖。疫情下,早幼教领域成为“重灾区”,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早教类企业一共新增192家,吊销注销220家,整体负增长。在上市企业中,美吉姆分为机械制造、早教服务、留学培训三块业务,其中教育业务已经成为重中之重:2019年全年,早教服务收入为4.10亿元,占总营收的65.13%;留学培训收入为8397.72万元,占总营收的13.33%。 受疫情影响,美吉姆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大幅下滑,导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相应减少。不过美吉姆积极应对疫情,做出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比如,推出了筹备一年多的线上项目“美吉姆在线”,1月29日上线首日24小时内,注册用户突破了15万人,截至2月28日,总注册用户约50万人,其中80%以上(超过40万)不是美吉姆会员。 美吉姆提到,“通过线上业务,有助于线下中心保障既有客户粘性,又增加获客,提升未来销售数据来源。未来,我们会综合平衡上市公司业绩和利润增长,以及品牌长期稳定经营的需要,采取快速广泛开设加盟中心、在优势地区开设直营中心等多种方式,持续拓展业务,增厚上市公司业绩。” 另一家上市公司威创股份,目前开展超高分辨率数字拼接墙系统业务(VW业务)和儿童成长平台业务两项主营业务,儿童成长平台包括下红缨教育、金色摇篮、世纪好德等公司。从2019年年度报告来看,儿童成长平台营收为4.7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42.70%。在2020年第一季度,威创股份的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微增。 威创股份方面指出,疫情下,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幼儿园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疫情期间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线下培训。截至目前,威创股份旗下儿童成长平台服务的幼儿园、儿童社区学校等机构客户尚未完全恢复运营,对公司相关服务和产品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冲击。 从上半年来看,威创股份预计2020年1-6月净利润为正,同比上升5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培训产业中,最晚复课的将是早幼教企业。”疫情对早幼教产业的影响仍在蔓延。  教育信息化企业在疫情期间也算是受益的一方。但是,由于学校停课,各家给予公立学校的业务支持均为公益活动,因此,营收和利润方面并未在当季中体现。从6家公司业绩来看,仅佳发教育实现营收同比增长,且在报告期内实现盈利。在这6家公司中,科大讯飞的教育业务占比相对较小,其余公司的教育业务占比都比较大,均超过了40%,尤其方直科技,本身就是以教育软件销售为主的公司。不过,正因为各家在疫情下营收缩减,以及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变的刚需化,各家的营销费用均大幅下滑(立思辰除外,因其疫情期间加大对大语文的投入)。 从单个企业来看,佳发教育核心业务涵盖了教育信息化“智慧招考”和“智慧教育”两大领域,在疫情下,教育考试信息化行业市场需求增加,带动标准化考点设备产品收入增加,这是报告期内佳发教育经营业绩取得增长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家从事中小学同步教育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商,方直科技业务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金太阳教育软件的开发、销售业务仍是核心业务,该软件的销售收入2019年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80.53%。 报告期内,方直科技因向湖北和全国赠送免费课整体营收小幅下滑,不过其控制了各项费用的支出,还对自身的产品进行了完善与拓展,比如推出AI智能英语学习平台Linkid,因此,净利润还略有上涨。 财报显示,2019年,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和服务营收达23.5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23.36%,同比增长16.86%;教学业务营收1.4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1.42%,同比增长11.23%。2019年,科大讯飞连续中标蚌埠市市级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区级智慧教育整体解决方案项目,金额分别为15.86亿元和8.59亿元,受到业界关注。 科大讯飞表示,在疫情期间,公司项目的实施、交付、验收等相关工作的进度被延缓,致使营收下滑、利润亏损。在支出方面,科大讯飞在疫情期间通过AI线上教学平台免费提供“停课不停学”服务、通过智医助理AI辅诊系统免费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排查病人、通过智能电话机器人助力相关部门进行疫情的防控排查,相关投入约3700万元。科大讯飞还表示,随着3月初网上招标开始逐步实施,3月份公司新增中标合同金额达到9.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91%。预计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经营将实现同比增长,全年的经营会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再看另外一家与科大讯飞有业务来往的鸿合科技,其主要面向中小学校、高校、幼教、培训机构等教育市场销售智能交互显示产品。2019年,鸿合科技教育相关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为81.39%。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鸿合科技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下滑、利润亏损,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及公司上下游企业复工延迟,物流受阻所致。” 有意思的是,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最后一天,鸿合科技发布公告宣布,通过子公司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科大讯飞签订《采购框架协议》,成为科大讯飞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订单达1.09亿,并成为“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子项目的承接方。鸿合科技表示:“这不是与科大讯飞第一次合作,公司一直对外有开外的合作态度。”此外,“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作为教育平板供应商,鸿合科技面临诸多竞争对手,视源股份便是一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按业务来看,视源股份分为液晶电视部件业务、希沃交互智能平板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业务以及企业服务业务三大业务板块。交互智能平板业务2019年全年收入为69.42亿元,占视源股份营收收入比重为40.71%。 针对平板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视源股份也在寻找突破口,在投资者关系网站中,视源股份回答投资者:“过去我们教育交互智能平板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公立K12领域,我们在今明两年会加大针对非公立校市场的推广,同时也展开针对幼教、高教以及教培机构交互智能平板的业务。”针对2020年Q1,视源股份并没有披露每个业务板块的详细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期间,视源股份旗下的希沃也为公立学校提供了直播工具产品,疫情期间,为保障全国近300个群老师的咨询答疑,每天开通线上直播培训课程20场,覆盖近13万教师,帮助近百个区县学校开展线上课堂。但由于集中使用希沃云课堂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新增,这对研发后台和服务器荷载也带来巨大挑战,过程中由于服务器过载问题,对用户使用带来了短暂性影响。此外,针对企业服务,疫情期间视源股份向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捐赠MAXHUB会议平板,为远程会诊等信息化需求提供了帮助,为MAXHUB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以上公司均不同,立思辰有信息安全和教育业务两大板块,但近两年正逐步全力发展教育业务。2019年,教育业务营收占比达88.56%。此外,立思辰的智慧教育业务(教育信息化相关)正在稳步发展,但To C的大语文业务是公司战略发展重点业务。 财报显示,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学校全部停课,立思辰除大语文之外的教育信息化业务暂时停滞,导致收入和净利润大幅下降。疫情期间,大语文业务迅速调整教学方式,加大了线上教学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一季度实现确认收入90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84%。疫情影响下,教育信息化赛道需求增强,随着各地学校陆续复课,需求或许会回落,但对学校而言,对教育信息化的主动性将大为提高,未来该赛道产生的变化值得关注。15家公司业绩的横向比较并不全面,也不完全代表整体教育培训行业,K12中新东方在线、精锐教育、朴新教育、四季教育、思考乐,以及成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东方教育、流利说、正保远程教育等均暂未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但从15家公司中能看到“冰山一角”,第一季度的整体趋势已经较为明显。疫情“黑天鹅”事件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影响仍在持续。线下复课或许是解药,但线上将变得必不可少。(本文转载自:多知网)    教育机构OMO 业务模式转型之路(点击)    机构如何做好对内对外股权融资?(点击)  《黑客增长训练营》—打造教育机构疫情之后业绩增长的核心秘籍(点击)   《黑客增长训练营》报名链接:    https://ding.fanqier.cn/f/4j3ypuqw文章来源:钉钉
  • 新征程,新跨越!遥望网络吹响冲锋号,遥望直播电商新未来

    热点聚焦 2020-05-13
    这两年,直播电商有多火自不必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直播电商超过400万场!随着薇娅、李佳琪、辛巴等行业代言人成功出圈,越来越多MCN开始浮出水面,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各自领域跑马圈地抢签IP。站在风口上的遥望网络,便是其中之一!诞生于“电商之都”杭州的遥望,是余杭区内最早在直播电商领域发力的企业。纵观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遥望网络在人货场的运营方式上,既能人海战术“,持续开播”,又有对大数据充分运用的整合能力,更有在全域营销的链路上进行布点的能力,可谓行业多面能手。首先,在“人”上。主播层面,遥望既有王祖蓝夫妇、张柏芝这样的明星大咖撑场,又有卖货实力了得的头部主播李宣卓打头阵,还有多达100余位网红主播以满足各种直播内容建设的需求。在消费者层面,遥望习惯做人群数据推导。比如在过往某个周期段的直播中,分别从推广形式、相关数据、货品组合、买赠机制、直播时长、各项数据纬度、行业资源形式等方面整理分析出最为有效的组合方式。其次,在“货”上。遥望不仅利用自身积累的招商资源,与国内众多知名电商品牌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从招商、选品、供应链及售后等环节全面发力,自建平台“红人好货”,以S2B模式链接起海量品牌商家与海量主播红人,为主播提供一站式选品服务。最后,在“场”上。对于进驻平台的选择,遥望的实践落地则是一个“理科生”的思路。建立好模型,然后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能让他们程序化采买流量的平台,他们会优先入驻。经过多年相关行业深耕,目前遥望决心把人、货、场的融合做到极致。当然,遥望还有更大的野心。上个月月底,遥望直播电商产业园落地余杭,规划将在产业园内建立大大小小超过200个直播间,遥望“梦工厂”将在此启航。这是遥望朝电商经济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必将以崭新的发展生态悄悄改变整个行业的走势。对此,遥望也是信心满满。虽说现如今各种MCN层出不穷,实力强劲者不在少数,但遥望深知,最可怕的竞争对手永远在未来,所以它一直在为长线发展做足准备,除了努力完善自身以提升竞争力外,还将积极与行业内外达成合作。而遥望直播电商产业园内也将入驻一批MCN企业、机构,与遥望网络一同构建直播电商的未来。随着新征程启航,遥望也看得更远了。在主播的挖掘与培养方面,遥望还会继续签约有潜力的新人,据了解,杭州电台的主持人基本都已与遥望进行合作。在服务方面,遥望已确立两个支点——做好2B服务,打造最专业的直播服务生态;升级2C服务,让消费者拥有更便捷、更优质的消费体验。一边通过资金、供应链和完整的培训体系打造“主播梦工厂”;一边心系全行业,践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原则,遥望为电商直播规范化做足了功夫,也当得起榜样。相信踏上新征程的遥望,一定能够为杭州的直播电商和数字经济带来更大的机遇,让我们共同见证!文章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