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dia关停在即,云游戏的风口停了?

    热点聚焦 2022-10-26
    云游戏发展至今,已经被诸多游戏公司视为新发展趋势和新增长曲线,然而曾经备受关注的云游戏平台却一直没有很好的市场表现。9月29日,Stadia副总裁兼总经理菲尔・哈里森(Phil Harrison)在文章中表示,谷歌的云游戏平台Stadia将在2023年1月18日关闭服务器,“尽管Stadia为消费者提供流媒体游戏的方式,建立在强大的技术基础之上,但它没有获得我们预期的用户吸引力,因此我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开始逐步关闭我们的Stadia流媒体服务。”同时,谷歌承诺,玩家通过Google Store或Stadia Store购买的Stadia硬件、游戏以及额外附加内容将可以获得退款,所有订阅用户在2023年1月18日前均可继续在平台上进行游戏。事实上,在正式宣布关停Stadia之前,已有小道消息在互联网上流传,称Stadia Store已关闭,此后,Stadia即将关停的消息便蔓延开来。针对“Stadia即将关停”的传言,谷歌曾公开回应,“Stadia没有关停,请放心,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该平台和Stadia Pro带来更多优秀的游戏。”然而在辟谣短短两个月后,谷歌不得不承认围绕云计算重塑游戏行业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谷歌发布Stadia时曾将其视为云游戏革命的先锋,此后,随着5G正式商用以及云宇宙风口对的到来,云游戏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加速,但由于大多数游戏公司不愿意将自家热门游戏通过Stadia分发,导致鲜少有用户为Stadia的服务埋单,在苦苦支撑三年后,Stadia只能草草退场。Stadia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云游戏的发展到底遇到了哪些瓶颈,以及云游戏的未来还有没有戏。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其本质为交互性在线视频流,游戏在云端服务器上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或指令压缩后传送给用户。由于所有游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本地终端上不再需要安装游戏文件和存储用户数据,因而降低了对用户终端性能的要求。只需要基本的视频解压能力,用户就可以享受云端运行、超高清、低延时、即点即玩的游戏体验。所有的操作和交互都可以在云端进行,并且解放了用户端设备的硬件性能,云游戏也被视为未来的游戏形态。谷歌曾多次尝试进军游戏业务,但一直找不到好时机,直至2019年3月,早就意识到云计算与游戏行业结合大有可为的谷歌,在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其研发多年的云游戏平台Stadia,“Stadia不仅要革新游戏平台,更要彻底改变游戏开发的基本方式”。当时谷歌还宣称,Stadia配备了一个专门用来玩游戏的控制器,用户不必自己花钱买贵到飞起的高配置电脑或主机,也能享受到1080P/60帧的顺畅游戏体验,甚至计划支持4K和8K画面的推送。面对如此强大而便捷的Stadia,有不少观点认为Stadia的出现或将终结传统游戏形态。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更是激动地表示,Stadia可以用技术连接全世界的游戏玩家,在Stadia上Chrome浏览器将成为随时随地可用的游戏大作的入口。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谷歌也进行了诸多布局,比如投入众多的底层技术团队,减少Stadia推流的宽带支出;部署了大量的数据中心、算力资源以降低延迟;打通PC、电视、手机、平板等多终端平台等等。在Stadia发布后不久,谷歌成立第一方工作室SG&E,用于研发云游戏平台的原生游戏内容,该工作室负责人是《刺客信条》制作人婕德・雷蒙德(Jade Raymond),整个团队大约有150名员工。不过,SG&E在未推出任何一款原创游戏的情况下便被裁撤了,谷歌在官方声明中表示,将不再继续投资Stadia原创游戏制作,并关闭旗下两家游戏工作室,未来将专注为用户提供第三方游戏。Stadia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手游分析机构Sensor Tower披露的数据,2020年4月,Stadia在iOS和安卓平台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次,达成了关键里程碑。然而在此之后,Stadia迅速拐入下行通道。因为体验上的缺陷,Stadia的用户规模一直未见起色,其曾斥巨资引入一系列3A大作,但效果却极其有限;其次,“先买游戏,再买云服务”的二次付费模式把大部分用户挡在了门外;最后,Stadia的游戏内容也存在重大缺陷,在Stadia上,几乎只有来自育碧、EA等第三方的跨平台游戏内容,而没有任何独占大作。一位游戏行业人士向DoNews表示,云游戏不仅需要技术、内容、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联动,而且还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在巨额投入与微薄收益的背景之下,即便是科技巨头谷歌也难以招架。2022年2月,根据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爆料,Stadia在内部已被“取消优先级”,未来这一业务将转向为合作伙伴提供云游戏解决方案。意味着谷歌已经基本上将该业务判了死刑。谷歌曾为用户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游戏场景,但现在Stadia即将退场,用户也只能接受现实。二、云游戏到底有没有未来?谷歌入局云游戏的背后,是云游戏行业极具发展空间。根据商业资讯公司IHS Markit基于全球16家云游戏服务的表现统计,2018年至2021年,全球云游戏市场规模将逐年上升,且有快速扩大的趋势。2021年,全球云游戏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5亿美元(约合108.3亿元人民币)。另据市场研究公司Technavio最新的研究报告,2021年至2026年,全球云游戏市场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57.3亿美元(约合413.7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1.13%。上述戏行业人士认为,未来云游戏的发展大致会集中在游戏上云和云原生游戏两个方面,其中,目前各大游戏公司均已经布局游戏上云,如《原神》等主流游戏有着不错的表现,接下来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等等,相比之下,云原生游戏尚属空白领域,大多数游戏公司的探索仍处于开放尝试阶段和观望阶段,而真正发力则要等到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以及云游戏模式被验证之后。事实上,云游戏行业迟迟未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商业化是最大的难题。首先,云游戏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云游戏用户的付费,目前云游戏收费规模仍以订阅制、时长制为主,类似于视频平台的付费模式,但这与以往免费游戏、充值买装备的消费习惯并不一致,用户消费意愿仍需要时间培养。其次,现阶段云游戏的客单价依然过高,由于技术存在局限性,云游戏体验的客单价相对高昂,普遍在2-5元/小时左右,对于以打通下沉市场为终极目标的云游戏平台而言并不友好。高昂的成本投入、较低的客户留存率以及新用户转化不足,最终导致云游戏的运营举步维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于,云游戏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提升用户粘性和付费转化率将是其发展的基础。从云游戏用户付费转化率来看,80.3%的云游戏用户有付费行为,19.7%的用户没有付费行为。在首次体验云游戏的用户之中,累计付费在1-50元的用户占46.8%,累计付费在201元以上的用户仅占3.9%。另据游戏平台GameTrack的调查报告,其对欧洲用户进行了调研,发现用户对于云游戏的兴趣微乎其微,仅有约15%的用户对此感兴趣,而只有3%的用户表示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目前云游戏用户普遍消费水平较低并且大部分用户对云游戏的兴趣并不高,换言之,现阶段云游戏当地的噱头大于本质。当然,在云游戏赛道上折戟的不止是谷歌,比如微软的云游戏服务Project xCloud,虽然背靠Xbox强大的游戏资源,以及业界领先的Azure云服务设施,但依旧不温不火,而另一家科技巨头英伟达的云游戏平台GeForce Now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云游戏确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游戏形态,这已是业内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距离云游戏真正落地的日子仍然十分遥远,云游戏还需要继续摸索。来源:DoNews
  • 双十一的第14年,你还有买买买的热情了吗?

    热点聚焦 2022-10-25
    谈双11之前,先看这么一条消息:10月16日,中、农、工、建、交、邮储银行六家国有银行公布,到2022年9月末,六家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或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共增加约9.5万亿元。也就是今年到9月底,这六家银行一共向市场增加了9.5万亿的流动性。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这9.5万亿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今年以来,政策层面高度聚焦稳增长,最高会议多次部署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贷款投放,金融管理部门年内两次召开分析座谈会,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9.5万亿是什么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推出了一揽子的投资、扩大内需计划,到2010年底共需投资4万亿元,被简称为“4万亿计划”。而今年到9月份光六家银行就多释放9.5万亿,是当时的两倍还要多。9.5万亿去了哪里,可能更多是产业链的上游部分收益更多。但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多如牛毛的终端体系——零售业、服务娱乐业以及餐饮业却受惠甚少。而这一部分恰恰又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板块,而他们承担着整个机体的毛细血管作用。如果终端不振,营养运输不足,零售企业的供给无力(无力打促销、无力扩充渠道),内需自然不能充分释放。从业人数规模庞大的终端大零售(包括服务业)板块更需要“及时雨”。双11来了,这场让人“又爱又恨”的消费大潮,从2009年至今已经搞了13届,有人说,今年的双11已经步入了中年,失去了新鲜感,但双11仍然有存在的价值。但总体而言,今年的双11,现实意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都更值得期待,并且更需要各方的共同助力——以大扶小,以强扶弱。1、双11增速放缓2008年10月份,成立还不满半年的淘宝网商城事业部宣告解散,负责B2C业务的高管离职,B2C的重担落在了张勇的肩上。彼时,阿里的主要业务是B2B的贸易对接平台,并且已经在香港上市,但B2C的淘宝商城尚很弱小。对于当时不温不火的淘宝来说,调动商家和消费者两端的积极性,提高认知十分重要。2009年夏天的一天,张勇计划搞一个全部打五折,全国包邮的促销活动。当时他是想借鉴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找一个特别的“节日”,让人们记住淘宝商城。最终把这场大促确定在了光棍节11月11号。考虑到换季需求,淘宝商城把目标商家选定服饰、家纺等。可洽谈时却出了问题。张勇提出的“五折包邮”促销方式,吓跑了好几百家品牌。虽然家纺中的著名品牌全数表示不参加。还是有一些品牌抱着试水的心态,选择参与双11促销。据说直到双11前一天,仍有部分品牌选择退出,最终参与促销的只有Jack&Jones、美特斯邦威、Kappa、百丽等27家品牌。第一届双11截至2009年11月12日早上9点,淘宝商城的时段交易额比平时增长60%到70%。Kappa旗舰店销量达到往常的20倍,短短半天就超过100万元;Jack&Jones更是半天达到107万元的销售量,当天卖出了500万元,是平日的十余倍,成为首届双11的销售冠军。最终,2009年的双11销售金额定格在5200万,这是个夸张的数字,因为此前一些大品牌在淘宝商城的日销售额仅有几万元,但在双11当天,他们卖出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销售额。此后,每年的双11销售额都以火箭般的速度向上飞奔。2009年至2021年,天猫双11的交易额分别是5200万元、9.36亿元、33.6亿元、191亿元、362亿元、571亿元、912.17亿元、1207亿元、1682亿元、2135亿元、2684亿元、4982亿元和5403亿元。对应增速,2010年至2021年,天猫双11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700%、259%、468.5%、89.5%、57.7%、59.7%、32.3%、39.4%、26.9%、25.7%、85.6%、8.45%。从增速来看,2016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2019年的时候,天猫双11的销售同比增长降到了一个历史最低水平,只有25.7%。所以在2020年的时候,阿里打出“新招”,拉大双11的活动周期,从而使得整个GMV数据更加好看。2020年的交易额果然又出现了大幅度增长,飙升到85.6%。从2020年开始,天猫将双11拉长到了近一个月时间,从10月20号即开始预售,11月1号到11月11号交尾款,交易额的统计也从24小时变成了11月1日至11日。2、双11步入中年了吗?法国消费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于广告和营销,进行了这样一段神奇的论述,他认为:广告商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虚构物品或事件。劝导和神化并不完全出自广告的不择手段,与其说它们是源于广告诱导的愿望,不如说是源于我们被诱导的愿望。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广告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或者营销)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希望”,而这种希望是广告诱导的、虚构的,它的宣传和包装让商品成为一种“伪事件”,然后通过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漫长的体验和感受让广告的宣传成为真实——比如某一品牌所带来的身份性象征。不得不承认,鲍德里亚对于广告效果的洞察非常深刻。本质上来说,广告和营销其实都是“虚构”的,它只不过给大众产生了一种“希望”。但是,当这种希望年复一年而且一成不变地出现时,希望就成为了老调重弹的常规动作了。而双11,在象征意义上,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希望”吸引力越来越弱化。而其“功能性”价值——促销让利又近乎已经无力为继,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一年365天的直播促销早已把品牌折扣让利的空间释放到了极致,想让双11再来一波比直播间更便宜。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显示,一位东莞的服饰公司总经理表示,“今年,我们对备战‘双11’采取了保守的态度,更加看重日常的精细化运营。”当消费回归理性,除美妆个护、日用百货、潮流玩具等少数垂直类目头部品牌积极备货之外,拥有平常心的中小商家越来越多。随着直播、私域流量等新兴模式的崛起,线上流量碎片化趋势加快,许多中小卖家更加重视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深耕日常的私域流量培育。而年轻人的钱也越来越不好赚。去年双11,有消费者表示,看中的一件衣服第一波预售价格500多元,第二波预售650元,越靠近双11,价格竟然越高了?但事实是,现在很少有用户花大量的时间在全网进行深入的“价格调查”。去年双11之后,就有媒体针对年轻人展开了一场调查。综合数据显示,在去年双11期间,10个“Z世代”里,至少有2个人没有参与各大电商平台举办的购物活动。这些受访者表示,优惠力度有限、政策过于繁复等因素使他们购物时不再大手大脚,消费观趋于理性。3、电商平台要放下以数据为导向的“面子工程”日前,天猫公布了今年双11日程和促销内容,天猫跨店满300减50,优惠力度高于去年的满300减30。而京东则推出每299元减50元和每1000元减50元两种促销制度。针对过去双11玩法复杂的问题,今年有了部分优化,比如满减不以券的形式发放,变为结算时默认抵扣。在促销日程上,天猫今年首次预售为10月24日,10月31日到11月3日进行第一波开售;然后是11月8日预热,11月10日到11月12日第二波开售。从原来的“时点促销”到如今的“时段促销”,双11对消费者来说越来越失去紧迫感。从今年的活动节奏来看,天猫把双11搞成了两个时段的开仓放粮。从活动设计完全可以看出,阿里依然是希望通过将一点的高潮拉长到若干个小点,促销流程更加趋于常态化。以前双11放价非要到11月10日深夜12点开启的状况彻底消失了。从今年的设计来看,10月31日到11月3日、11月10日到11月12日都是开售的促销时段。对阿里这样的“电商一哥”来说,每年双11的销售数据,似乎成了一个“指针”,证明阿里电商依然充满活力。但双11作为一场促销活动,GMV总会到顶。2021年,天猫事业群副总裁吹雪在双11媒体沟通会上说:“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是那个数字、那个爆发,但是在天猫长期战略调整的过程中间我们已经非常明确了,在未来天猫的长期战略,第一个是消费者体验,第二个是商家体验,这是我们所有业务的目的。”希望阿里真的言如其实,让双11成为一场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商家的实实在在的“真活动”,真正地激发市场,拉动内需。4、今年双11,谁该做出更大贡献?2022年,全网经历了号称“史上最惨618”。统计显示,今年全网618电商交易额为6959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约为13.5%。上半年的618总体来看虽然略有增长,但消费者普遍无感,加之上半年疫情频发,对物流送货产生巨大的影响。下半年的双11,对无数的中小商家而言,太希望有一场真实有效的大促让每一个最细微的“毛细血管”能收益。对商家或者品牌方来说,所谓的真实有效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确保可以接受的利润,而不是虽然卖货但是一堆促销下来并不挣钱。第二,数据真实的销售额,而不是关注刷单和注水。商家是最重要的生态,是电商平台的存在之本,收入之源。在今年如此艰难的境况之下,电商平台更应该拿出诚意,让消费者从平台商那里得到实惠。电商平台应该以大力度促销投入,推高商家的销售流水。来源:联商网
  • 3年4省200店,烘焙版“华莱士”能行吗?

    热点聚焦 2022-10-24
    说到烘焙,或许大家最明显的感受便是今年这个赛道变安静了。从投融资信息可以看出,墨茉点心局、虎头局、鲍师傅、爸爸糖、幸福西饼等连锁烘焙品牌最近的融资都停留在了去年。投资人对烘焙赛道的态度也从去年的“疯狂”转变为如今的谨慎与观望。正因如此,今年8月份关于连锁烘焙社区店可斯贝莉获得千万级B轮融资的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一时间关于该品牌的讨论不绝于耳。“让我比较吃惊的是这个牌子很快就起来了,一夜间开出了多家门店。”这是可斯贝莉给厦门探店博主四喜留下的印象;上海的消费者汤汤对于这个品牌却比较陌生:“从没见过这个品牌,他家的面包好吃吗?”可斯贝莉创立于2019年,据媒体报道,是福建本土快餐品牌华莱士创始人华怀庆的二次创业项目。据企查查显示,可斯贝莉的董事长华怀庆,正是华莱士董事长华怀余的亲弟弟。可斯贝莉门店,受访者供图被誉为“下沉市场开店王者”的华莱士,至今在全国已有近1700家门店,远超肯德基、麦当劳门店数之和。“师出同门”的可斯贝莉同样聚焦二三线城市及社区,成立仅3年时间,便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开出约200家门店,此轮融资后,计划到今年底扩张至300家门店,3年内达到1000家。然而,相比于汉堡炸鸡,要在烘焙行业实现这个目标,难度非比寻常。美团餐饮数据观发布的《2022烘焙品类发展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烘焙行业整体销售额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但仅有几家连锁烘焙品牌门店数超过千家,大多数烘焙品牌仍属于夫妻店的形式,单店占比近68%,10~100家规模门店数占比约12%,100~300家规模的品牌门店数占比6%。饮食习惯、不同地域的口味差异,以及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甚至是来自茶饮、咖啡等赛道的跨界蚕食,都是造成烘焙行业当下格局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是每一个入局烘焙赛道的品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对于雄心勃勃定下扩张计划的可斯贝莉而言,则显得格外突出。副食,翻身太艰难单看市场规模,烘焙行业显然是个诱人的香饽饽。据欧睿数据,2020年全球烘焙终端零售规模达3850亿美元,中国大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烘焙市场,2020年规模341亿美元(约2358亿人民币)。然而分配到每个人,数据不容乐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援Euromonitor,2019年我国烘焙人均消费量7.8kg/人,而日本、美国、法国分别为22.3kg/人、43.1kg/人、75.8kg/人。不仅人均消费量差距巨大,人均消费单价同样较低,2019年仅为3.15美元/kg,不及日本人均消费单价(7.22美元/kg)的一半。我国人口基数大是其中的一大原因,而更为重要的是,烘焙产品在我国国民的饮食习惯中自始至终只是副食。烘焙食品在我国历史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就因祭祀、筵席需求诞生了早期的“面点”,隋唐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面点作坊和制作名师,然而直到1950年代我国现代烘焙业正式拉开帷幕,烘焙食品却始终“敌”不过米面等主食。变化正在悄然发生。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烘焙产品的消费场景已经从节日送礼、生日庆祝等特殊场景,延伸到了休闲零食、下午茶,以及以早餐为主的主食消费。尤其是当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他们在饮食上追求多元化、速食、健康以及颜值,为烘焙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增长动力。据艾媒咨询,2020 年中国72.3%的Z世代会购买烘焙食品。这也意味着,烘焙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入局者只要抓住机遇,就能抢占市场,取得长足发展,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可斯贝莉。然而,结合烘焙产品的特质,细细梳理就不难发现,阻挡在可斯贝莉等烘焙店面前、首当其中的,便是来自早餐赛道的竞争——更为确切的,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中式早餐的种类与花样丰富而多元,包子、油条、烙饼、煎饼、烧卖、水饺,热干面、肉夹馍……相比面包等烘焙产品,上述的每一样都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虽然在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面包成为了最节省时间也最为便捷的早餐选项,但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无法养成每天早上吃面包的习惯。“就是方便,头一天晚上在家门口的面包店买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微波炉里转上30秒就能吃。有时候赶时间,套上保鲜袋,一路上边赶公交边吃。”汤汤是个职场新人,在上海陆家嘴地区上班,她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一星期内自己选择面包作为早点不会超过2次,“中国人的肠胃还是更适合中式早点。”据统计,2020年我国烘焙食品零售额中面包占比18%,人均面包年消费量1.65kg,不足日本(9.64kg/人)的20%。不仅是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于将烘焙产品当早餐就更不买账了。家住四川梅州市的私房烘焙创业者潘潘表示:“尽管自己是做烘焙生意的,一家人也做不到连着2天吃面包、蛋糕当早餐。”显然,博大精深且根深蒂固的中华饮食文化下,面包主食化的道路似乎还十分漫长,甚至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比之下,消费者更愿意将烘焙食品定位为零食,主打蛋糕、糕点等品类的下午茶成为了烘焙消费的主要场景,咖啡、茶饮、新中式点心品牌纷纷入局。在品牌、资方、各类KOL和意见领袖的共同“拱火”之下,烘焙食品的休闲属性正不断被强化。下沉,现实更复杂我国的烘焙行业中,支撑千亿规模零售额的主力军正是烘焙店。据华安证券发布的研报称,烘焙店销售额在烘焙食品零售额中的占比达到72.4%,且近五年均保持在70%以上。然而,全国近50万家烘焙门店,更多是以地区连锁和个体经营者的形式存在,鲜有全国性的大型连锁品牌。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仅有米兰西饼、好利来、幸福西饼、85度C等少数几家品牌的门店数超过千家。其中,米兰西饼作为湖北当地品牌,已下沉至省内的天门、潜江、黄石等市;好利来主要布局华北地区;幸福西饼盘踞华南;85度C则聚焦长三角地区。显然,目前我国烘焙行业的格局仍以区域性品牌为主,换个角度来解读便是——每个区域的烘焙赛道都充斥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外来客的可斯贝莉,想要将门店开遍全国,就得有本事斗得过“地头蛇”,而这并不容易。受访者供图首先面临的便是饮食习惯与口味差异。无论是烘焙品类,还是产品的口感、甜度、松软度等各个方面,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偏好存在不小的差别。但对于全国连锁烘焙品牌来说,产品线和口味已经基本固定,想要迎合当地消费者,从了解口味偏好、饮食习惯,到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不仅耗时费力,更要在供应链、门店精细化运营等各个方面下足工夫。相较之下,本土烘焙连锁品牌更容易做到本地化经营。新零售商业评论在调研中了解到,各地区的本土烘焙企业正在快速迭代、壮大实力。以长沙市场为例,烘焙品牌罗森尼娜深耕本地市场,在长沙有30多万电子会员,2021年线上全渠道销售额突破4300万元;另一本土烘焙品牌罗莎蛋糕目前在长沙拥有150家门店、60多万线下注册会员,正计划进一步聚焦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复购和客单价。除了本土连锁烘焙店外,当地的夫妻老婆店也是不容小觑的竞争者。来自四川梅州市的私房烘焙创业者潘潘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85度C、面包新语这类连锁烘焙店,好几家都在梅州开垮了。但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在社区做烘焙店,生意都还不错。”这些夫妻老婆烘焙店,主要聚焦于服务社区居民,有的店主甚至就住在附近小区。他们用当地方言接待周边居民,大多有几样拿手且受欢迎的烘焙糕点,并且会根据顾客的反馈,及时调整产品口味或推出新品,因而拥有较大的用户黏性。与此同时,虽然下沉市场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日益增强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需求等有利因素,但实际经营中,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深圳连锁烘焙店创业者木木向新零售商业评论讲述了在下沉市场开烘焙店所遇到的诸多难题。“无论在下沉市场还是一线城市,开一家烘焙店基本需要十几到三四十万元。比如深圳,虽然人工、水电成本较高,但门店租金基本是押一付一或是押二付一,而在低线城市普遍要求半年一付或是一年一付,这样算下来,前期投入的租金成本就差不多了,而三四线城市通常还需支付高额的转让费。”最后一合计,在深圳与在三四线城市开烘焙店,前期投入的成本差不多。而单店日均营业额却有着天壤之别,“以某全国性直营烘焙品牌为例,开在深圳的门店大约能做到6000多元,而三四线的单店日均最多不超过3000元。”投资回报率低,且开出的门店数越多,收支越不平衡,目前该品牌已经卡在下沉路上。此外,因为是跨省开店,如果在当地没有熟人,往往还会遇到租店被坑、门店扩容手续迟迟办不下来等情况,让人应接不暇,叫苦不迭。模式,还没有跑通连锁门店扩张的基础在于高效的单店模型,而可斯贝莉在定价策略、门店选址、组织管理、盈利模式等各方面都承袭自华莱士,换句话说,将华莱士已经验证过的模式,搬到同为餐饮食品的烘焙赛道,结果自然是好的——或许这也是资本方看好可斯贝莉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媒体报道,可斯贝莉2015年初入市场时,将门店开在社区和学校周边,主推一款售价仅3元的面包,平价定位与华莱士的“10块钱3个汉堡”如出一辙。在股权结构上,可斯贝莉沿用了华莱士著名的433“温州模式”,即运营团队占股40%,外部门店开发团队占30%,剩下30%归公司后勤、其他门店利益相关者共同分配。此外,可斯贝莉在门店扩张上还采取了“翻牌式合伙加盟制度”,“收编”个体烘焙门店,除了对门店进行统一装修改造、接入供应链外,股份也按433制进行分配。在厦门,通过翻牌加入可斯贝莉的门店,毛利率据称能达到65%~70%,净利润20%~25%,普遍高于85度C、好利来和面包新语。与此同时,为了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可斯贝莉不断优化烘焙产品结构,营收中50%为店内现烤产品,20%为本地化食品。其中,现烤产品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由中央厨房制作冷冻面团,运输至门店,现烤现卖。并且,在供应链端,可斯贝莉各地门店集中采购,采取与当地厂商合作的形式,既整合了供应链产能资源,又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喜好与饮食习惯。怎么看这都是再完美不过的经营模式,但屡屡曝出的华莱士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刷新了消费者的认知下限,更让人不禁怀疑其商业模式存在先天不足。2021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餐饮业安全检查结果显示,自当年8月30日至12月13日以来,在近200条通报信息中,北京不同的华莱士餐厅共计被通报24次。新零售商业评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涉及华莱士的相关投诉高达2904条,多为“食品未烧熟”“吃出骨刺、虫子等异物”“食物发霉、变质”等投诉内容。事实上,一切的根源,正是华莱士引以为豪的合作连锁模式,而对于可斯贝莉而言,诸多弊端与问题的显现或许只是时间而已。仔细分析华莱士的合作连锁模式,不难发现,华莱士通过股份下放的方式,让员工、外部合作者与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然而,在低价策略下,一味降低产品成本必然导致员工、合作者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压缩成本。曾有餐饮行业从业者向媒体透露,在华莱士全国统一的低价定价体系下,门店只能从原材料的利益最大化中获取利润,于是,反复用油、使用过期原材料等食品安全问题便也在所难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如果餐饮企业没有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KPI考核的第一要素,那么安全隐患必然很大。”同样的股权结构、商业模式之下,可斯贝莉如果无法摆正成本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无法正视消费者眼中的性价比究竟是什么,或许很快就会陷入危机重重的局面。烘焙下沉,道阻且长。可斯贝莉能否成为下沉市场烘焙连锁品牌No.1,还需等待市场检验……来源:联商网
  • 售价10000+的头显,会有多少人买单?

    热点聚焦 2022-10-20
    继字节旗下PICO发布PICO 4并加速进军国际市场后,近日,Meta也召开了企业改名后的首次Connect大会,推出了其首款高端VR头显Meta Quest Pro,这也是Meta首次推出VR头显第二条产品线,主攻办公场景。但值得注意的是,Meta Quest Pro市场定价为1499美元,约为10741元,和Meta Quest2的399.99美元定价相比,足足上涨了几倍。虽然按照《科创板日报》此前的报道来看,从去年开始,VR虚拟现实行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21年,VR头显的全球出货量达1095万台,突破年出货一千万台的行业拐点。今年一季度,VR头显保持热销,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41.6%。而在国内,VR行业的热度也正在逐渐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VR市场零售额突破8亿元,同比增长81%,VR头显销售均价由早期的千元以下拉升至1740元左右。但Meta Quest Pro高达上万元的售价,不管是在我国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到底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单呢?一、Meta Quest Pro能打吗?从硬件水平来看,对比售价3799元的PICO 4 Pro,Meta Quest Pro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确实要强于很多。图源:产品介绍首先,在手柄追踪性能方面,PICO 4 Pro所采用的Hyper Sense手柄,内置IMU传感器和20颗红外传感器,支持全新的Hyper Sense振感。和此前的PICO Neo 3相比,性能虽有所提升,但若是和Meta Quest Pro相比,仍有可优化空间。Meta Quest Pro去掉追踪圆环,在降低互撞几率的同时,也让手柄变得更加轻盈。同时,Meta Quest Pro的控制器采用全新的触觉传感器和按压传感器,增加由内向外的追踪功能。其次,在彩色透视功能方面,PICO 4 Pro和Meta Quest Pro均搭载Pass through功能,能够让用户随时观察周围真实情况,也让VR头显增加AR,甚至是MR体验的可能。但需指出的是,Quest Pro前置正面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280×1024,但PICO 4 Pro并没有公布此方面的数据。最后,Meta Quest Pro为首款款使用骁龙XR2+Gen1的产品。通过搭载全新的Gen1平台,能够在不牺牲终端外形设计的情况下,支持更多并发多媒体处理和感知技术以赋能全感官交互。比如,在元宇宙中所创建的表情和形象更加逼真。但目前来看,Meta Quest Pro在硬件方面依旧有不少缺陷。在电池的续航能力方面,专业人士测评后发现,Meta Quest Pro的续航能力在2小时左右。作为一款定位办公场景的VR设备来说,显然这一续航能力明显不足。而在显示屏和光学组件方面,虽然在Connect大会上,Meta表示 Quest Pro中心锐度、外围区域、对比度、分别提升25%、50%、75%、色域则扩大30%。但其其基础分别率并没有达到单眼2K,并且仍沿用传统的LCD面板。而PICO 4 Pro搭载了单眼 2K 级别 Mini LED面板。因此,其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能不如PICO 4 Pro。而从软件生态来看,在原有Quest2的基础上,Quest Pro新增多款IP 游戏,如《钢铁侠VR》等。而Xbox Cloud Gaming(Beta)也即将登陆Quest Store。而在办公场景方面,Quest Pro Workrooms加入个人办公模式,打通Microsoft Teams、Zoom等,能够兼容更多海外视频会议平台。同时面向AR和VR混合办公模式,推出Magic Room 项目可以实现多人协同的虚拟协作。同时,Meta持续推进和办公企业的合作,以完善Quest Pro的内容生态圈。比如,微软把Mesh for Microsoft Teams,Microsoft 365应用,Microsoft Intune和Azure Active Directory带到Quest系列头显之中。Auto desk将在明年为Quest Pro 推出全新的VR应用,Adobe也将于明年推出一套VR设计工具,通过Quest Pro手柄即可进行3D 创作。PDF工具Adobe Acrobat 也将支持Quest平台。图源:Connect大会除此之外,面向企业市场的Meta Quest for Business明年也将加入Quest Pro机型之中。优越的硬件能力,丰富的内容生态,产品自身具有性价比,是Meta旗下产品迅速起量,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全线XR市场份额显示,Meta、大朋VR、PICO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0%、8%、5%。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Meta VR业务子公司Oculus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一季度的34%持续扩大到2021年四季度的80%,远远领先于全球其他同业公司。但这套打法,对走高路线,定位办公场景的Quest Pro来说,并不适用,这也让后续Quest Pro的销量充满了未知。二、万元售价,能带来多少销量?从我国市场来看,按照魔镜市场情报的数据来看,在2019年初,国内500元件以下的低端VR设备(主要为3D眼镜)贡献了超30%的月销售额,6000元/件以上的高端VR设备(主要为PCVR)则贡献了超20%的月销售额。但自2019年至2022年6月,500元/件以下和6000元/件以上的价格段产品销售份额逐渐萎缩,以VR一体机为主的中段价格产品逐步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力。数据来源:魔镜市场情报其中,Rokid和GOOVIS/酷睿视在淘系平台的销售均价分别为4052元和5180元,但在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期间,其年销量只有2900台和2100台,这和销售均价为1622元的OCULUS系列产品相比,销量差距明显,甚至不及对方零头。数据来源:魔镜市场情报显然,Meta Quest Pro高达上万元的定价,也完全超过了国内VR爱好者所能接受的价格,其销量也不会过于乐观。除此之外,企业职工在购买Meta Quest Pro办公时,也不得不考虑很多现实问题。设计师婷婷告诉我们,即使在自己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不会花万元购入Meta Quest Pro。首先,借助手柄进行艺术创作,其效率真的会比现在借助鼠标进行创作时的效率高吗?即使不考虑效率的话,Meta Quest Pro所创作出来的东西,能够完全达到客户要求吗?恐怕这里还要要打上一个问号了?其次,由于目前国内的VR市场仍处在普及阶段,企业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均很少使用VR沟通具体工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自己冒然使用VR办公的话,这就导致和同事、外部客户在工作对接时,非常不顺,极大的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类似于Meta Quest Pro所提出的一些场景,目前国内现有的软件已可满足。比如,在视频会议领域,腾讯会议、钉钉等。只是这些软件无法像Meta Quest Pro那样在会议中创建一个虚拟形象,但为了一个虚拟形象付费上万元,显然并不划算。如果说企业职工更多的是从实用型来考虑Meta Quest Pro的话,那么对于企业高层而言,在公司内部大面积推广Meta Quest Pro办公,则是一笔不得不算的经济账。来自北京某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在疫情、国内消费市场疲软、国际大宗商品原材料上涨等多方不利因素共同的冲击下,国内民营企业的日子很难熬。现阶段摆在企业面前最大问题还是如何持续性的降本增效。以自己公司为例,当前公司员工总人数150人,若是批量购入Meta Quest Pro的话,这对企业而言,其设备购置成本就高达上百万。但问题是上百万的投入,它能够帮助企业转化为多少实际的经济效益呢?除此之外,此前Meta多次被爆存在隐私安全问题,更让企业对Meta Quest Pro充满了担忧。比如,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机构宣布对Meta处罚308亿韩元,约合2200 万美元,原因是Meta未经用户同意跟踪用户的在线活动并使用他们的数据给他们推送广告。同样的道理,若是企业在使用Meta Quest Pro进行视频会议时,涉及到企业重大经营方针调整、客户报价等相对隐私的会议被泄露的话,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绝对会带来一笔不小的损失。因此,对于Meta Quest Pro很多企业也都持观望态度。显然,企业职工和企业高层的这些顾虑,也让有可能本就销量不高的Meta Quest Pro雪上加霜。而且Meta Quest Pro在其他市场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比我国还要复杂。以美国市场为例,伴随着当下美国不断上涨的通胀,当地居民对于消费电子的需求已逐渐疲软。早在今年7月份时,美国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下调二季度及全年的业绩预测。按照公司下调财报指引来看,预计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将下滑约13%,低于5月份下调8%的预测。本财年同店销售额同时被下调,目前预计将下降11%,较5月预测的下降3%—6%进一步扩大。图源:百思买财报事实上,国内外投资者对于Meta Quest Pro未来销量的担忧,也直接反映在了二级市场上。Meta发布会当天,午间交易中下跌约4.5%。当日收盘,收跌3.92%。图源:谷歌财经对于Meta而言,以Quest Pro为终端产品,以办公场景为流量入口,进而提前抢占元宇宙在B端的市场份额。这条路虽看起来很清晰,但若是Quest Pro没有过高的销量,这也意味着Meta前期Quest Pro设备上投入的成本很难转化,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风险。但这只是Meta在布局B端元宇宙市面上所面临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已。三、元宇宙B端市场,道阻且长事实上,元宇宙中的“虚”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二者或许在某些场景会构成冲突。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经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和元宇宙中的虚拟场景相比,各类SaaS企业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洞察,纷纷推出各种工具,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这似乎更加符合企业现阶段的要求。图源:Mob研究院同时在数字化进程、疫情、人口代际变化、资本加注等多方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未来国内外SaaS产业在企业端的渗透率将会更高。而且对于企业而言,使用SaaS产品试错的成本也显然比使用元宇宙中产品试错的成本要低很多。那么,在这种背景下,Meta到底拿什么场景来切中B端客户的痛点?进而让B端客户对Meta的产品产生信任,以提高产品的销量呢?这对Meta而言,估计是需要长期来发力的事情。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不同类别TOP级企业级SaaS都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由于其商业模式特征,发展初期亏损为行业普遍现象。而这必然会让已经处在严重亏损的Meta雪上加霜。图源:Mob研究院其中,Meta 旗下的Reality Labs部门负责为元宇宙开发各种产品,数据显示,该部门的营收仅为6.95亿美元。Reality Labs依然是Meta 豪赌未来机会的一个烧钱部门。根据Meta 的财报,2022 年一季度Reality Labs亏损29.6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3 亿美元亏损额有所扩大。虽然按照扎克伯格的说法来看,元宇宙是个长期投资,短期之内不会盈利。但问题是,若是Meta业绩始终不及预期,所押注的元宇宙业务巨额亏损,资本市场到底有多少耐心留给Meta呢?四、结语:目前Meta的营收主要来源于社交工具的网络广告,比如,Facebook Instagram、Whats App。以今年一季度为例,Meta的广告营收广告占到公司总营收的97.5%。显然,Meta持续布局元宇宙,是能够让营收多元化。但在面向C端的元宇宙尚未找到清晰盈利模型,业务尚需逐渐完善的情况下,Meta又在持续布局B端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VR办公或会成为主流,但不知按照Meta如今的表现,是否还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这一天的到来呢?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