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直播出现“专业内容生产”趋势 刷粉成业内潜规则

    热点聚焦 2016-07-04
    网红直播早已成为热词,也站上了资本和市场的风口。随着各路资本和机构的推动,网红直播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范冰冰等传统娱乐圈明星放下架子加入直播行列,到PGC(专业内容生产)节目《Hello!女神》在网红直播领域跑马圈地……“专业内容生产”开始助推行业发展。  网红直播势头凶猛,却也有隐忧,各个直播平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刷粉”。业内人士表示,主播刷粉已经成为视频直播行业的“潜规则”,有平台通过数据造假来营造火爆直播场景,并以此骗取融资。  视频直播的“专业化”趋势  娱乐圈明星加入直播阵营引起的“围观”,是“专业化内容生产”的最直观体现。刘诗诗、刘涛、范冰冰、Anglebaby等一众明星纷纷加入主播行列,在各个直播平台露脸,除了本身的名气之外,背后专业的运营团队功不可没。  “对明星而言,他们只是把移动直播当做一个网络营销和新媒体互动的功能,偶尔直播一下展示亲和力。”《今日网红》创始人彭超对记者表示,明星并不会长期驻留在直播平台上,一是有自降身价的感觉;二是明星的时间成本太高。  与娱乐圈明星不同的是,以“赵家班”为代表的东北二人转演员也将其专业表演放在了直播平台,其吸粉效应十分明显。  除了明星团队入驻直播平台外,“直综”(直播综艺节目)是PGC的典型案例。腾讯视频在2015年推出《我们15个》,优酷2016年5月推出《潜行者计划》,均以24小时直播为噱头。  直播平台与传统综艺节目的合作也是一大趋势。如花椒直播合作《超级女声》、《非常静距离》;映客直播合作《我是歌手》;网易、熊猫直播《鲁豫有约》采访王健林等。  而王思聪创办的熊猫TV也开始布局直播PGC制作,其投资并监制了PGC真人秀《Hello!女神》。  “PGC是很好的模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方向没错。”彭超认为,但对于平台来讲,采购、合作方面,PGC内容成本太高。对于个体主播,成体系的PGC还是很难。  “刷粉”已是业内潜规则  随着网红经济的兴起,资本对于网红直播的追逐可以说到了“宁可错投,不可错过”的程度,直播领域的投融资热度持续升高。  2016年1月,映客获得昆仑万维领投的A+轮8000万元融资;3月份,易直播获得A轮约6000万元融资,三好网获得亦庄互联基金领投的Pre-A轮7500万元融资,斗鱼TV获得腾讯、红杉资本等B轮1亿美元融资;4月份,早道网校获得YY领投、华创跟投的A轮1500万元融资。  在火爆的行业发展大背景下,网红直播也存在隐患——“机器人刷粉”现象。  多位视频直播业内人士向记者还原了直播平台“刷粉”大致的算法:直播开始时,自动匹配21个机器人用户进入房间,从而让没有关注度的主播,也能造成有人观看的错觉;有用户进入时,自动以1:10左右的比例,匹配机器人进入房间,从而让房间的数据更好看;有用户离开时,匹配的机器人不离场,保持表面上的房间热度。  直播平台都是被迫做机器人粉丝,觅蜜直播创始人朱达欣告诉记者,这可以被视为一种营销或者导流手段,任何网络端产品都会有机器人存在,只不过机器人粉丝在视频直播中更容易被看出来。  朱达欣表示,视频直播是交互性很强的平台,机器人参与交互会相对困难。事实上,一些电商平台、游戏平台、社交平台都会有机器人存在,只要是有网络社群的地方,就有机器人粉丝存在。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还指出,刷粉已成视频直播行业的潜规则。“为了吸引用户,刷粉现象不可避免,为了获得更多投资,许多直播平台也会通过刷粉制造更好看的数据。”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直播风光背后:靠融资续命都是亏本买卖

    热点聚焦 2016-06-29
    6月27日下午,股东胡女士一直在斗鱼上看万科股东大会的直播,“我家重仓万科,是万科小股东,复牌要跌成狗吃屎了!”胡女士一边看直播一边埋怨。这场持续2个多小时的直播,让这件事的发酵变成最大化。同一天,演员田朴珺,也就是王石的妻子,一大早就在陌陌@@哈你直播平台上“以王石妻子的身份,开展24小时直播约饭”,但后来以“田朴珺行程奔波导致皮肤过敏”为由延期了。如今,重大事件发生时,直播已经成为重要的扩散路径和发布渠道。但是,当机器人粉丝、注水刷数据成为公开的“潜规则”,一场洗牌之旅的大幕似乎正逐步拉开……刷数据,虚假的繁荣“亲爱的映客用户,您设置的用户头像不符合映客社区阳光健康的宗旨,系统已将头像恢复为默认图片,请您更新属于自己的头像。”白领小曹几天前在映客APP上注册了一个账号,用了一张艺术写真的真人头像,结果遇到“在线小巡警”的警告。网友小杨说,现在映客管得很严,还莫名其妙被禁言,也没有僵尸粉了,播了5分钟也没有人来看……这一幕出现的背景是,前一段时间直播APP刷数据被扒出来,“直播平台黑屏3小时,21个粉丝仍不离不弃”,这里所说的粉丝,其实就是机器人粉。刷数据,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刷打赏”也成为经纪公司、直播平台和网红之间创造“GDP”的手段。如网红经纪公司花2000万人民币向直播平台充值,取得五折优惠后,相当于得到了4000万虚拟货币,再将这4000万虚拟货币花在自己旗下的网红账号,随后,4000万的收入和直播平台五五分成,经纪公司就可以得回付出的2000万,也就是说,经纪公司其实并没有损失,但却捧红了自己的网红,同时网红账号收获了大量流水,直播平台也得到了大量的VC数据。因一举数得,“刷打赏”也变成了直播领域潜规则式的玩法。有分析称,产业链上下游之所以如此“配合”或者说“纵容”,因为没有伤害到用户的根本利益。不过,用户作为围观者,成了这场“假戏”的参与者。百余APP,靠融资续命直播平台泛滥,可以说是一场资本吹出来的泡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116个直播APP已有108个获得融资,知名直播平台的融资2014年约7.9亿元左右,而2015年增长到了23.7亿元。而在2016年上半年,关于直播的融资增长并没有停止。比如,今年1月,映客获得A股公司昆仑万维的6700万元融资,3月斗鱼TV融资1亿美元,腾讯领投出了4亿元人民币。A股公司中,游久游戏、浙报传媒、奥飞娱乐等都为直播行业的“繁荣”贡献了资本力量。近期,大量创业公司融资,募资用途也倾向于当下热门的“直播”,比如疯狂老师,一个在线教育的平台,最近融资1.2亿元,要发力的方向也是直播。艾瑞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有近200家在线直播平台,这些平台中有相当多还没有过A轮,当下直播平台主要依靠融资烧钱来续命,都是靠资本养大的企业。风光背后都是亏本买卖资本热捧的风光背后,几乎所有的直播平台都是在做亏本的买卖。欢聚时代财报显示,其旗下移动直播平台虎牙2015年4个季度分别营收5500万元、8530万元、8240万元和1.336亿元。但以分成和内容为主的营收成本,却分别支出了6.727亿元、8.333亿元、9.055亿元和8.073亿元。简单计算,虎牙2015年的经营性亏损超过25亿元。在直播行业,目前大体分三种:游戏电竞直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直播,盈利的模式也无非三种:广告、卖货以及打赏收入,但这些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一年数亿元的成本。单单一个带宽成本,一线直播APP的月成本在2000万元。而游戏电竞类主播平台上,主播的薪水也是很大一笔支出,比如虎牙以3年1亿身价签约炉石主播安德罗妮夫妻。在内容上,各家也是“烧钱”投入。比如映客拿到了2016年BIGBANG演唱会的全程独家总冠名,据说仅三场演唱会直播花絮的签约费就花了2000万元。王菲今年12月30日将在上海举行演唱会,所有合作都谈妥的情况下只剩下直播平台仍在磋商,据说阿里星球曾开价1亿元试图拿下独家直播权。但业内专家表示,行业内大部分平台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盈利模式,依靠简单的广告变现和打赏模式已经显现疲乏状态。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火热的直播为什么碰上“刷粉”暗礁?

    热点聚焦 2016-06-28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正是视频直播平台的现状。短时间大量企业、资本的涌入,相关App产品好几个屏幕都装不下,足以证明直播正在风口之上。然而,一键刷粉软件的出现,淘宝上刷粉卖家的存在,也令直播造假的内幕逐渐暴露。这不禁让人们为这个新生领域的前景担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视频直播平台刷粉的乱象呢?是营销手段还是虚假热闹刚开始跟风玩视频直播的时候,大学生何慧娴看到手机屏幕左上角的数字从十几涨到一百多,再增长到几千个,“心里会觉得有点小开心”。但随着直播次数的增多,她发现,其实自己的直播间里藏着许多“僵尸粉”。他们不参与互动,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一般直播间里都会有‘僵尸粉’,一个直播间里除了自己认识的人,很多都是‘僵尸粉’。”这位拥有6000多粉丝的映客主播坦言,因为“僵尸粉”太多,直播平台的粉丝数量已经不能让她感觉兴奋和开心了,做直播的次数和时间也逐渐减少。这种虚假热闹并非是她一个人的经历。在某些视频直播平台上开启一期黑屏直播,在未将直播分享给任何好友的状态下,开播后就有10多个观众进入,而且大多是有头像、有昵称、有关注、有粉丝、有定位的“用户”。直播间里什么都没说,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围观?最近,不少媒体的调查和报道暴露了种种奇怪现象的背后,是视频直播平台以技术手段刷粉的做法大行其道。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做法不仅给用户造成了困扰,而且正在伤害视频直播平台的生命力。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专注明星艺人的垂直电商平台可飞猫CEO蔡亮认为,目前这种刷粉的行为是病态的,而且对视频直播平台所造成的影响跟大量的淘宝刷单的后果是一样的。“网红、主播的粉丝即使刷上去了,也没有用户黏性。如果没有真正的产品和服务能力,刷粉被曝光、被揭穿后,虚假的东西永远真不了”。此前,可飞猫在花椒等直播平台上寻找并签约主播,至今已经签约了100多个。不过,也有人指出,刷粉只是一种营销手段,情况并非那么严重。刘杰(化名)是重庆某主播团队的负责人,曾经帮助本地一些公司在视频直播平台上刷粉。据他介绍,一些甲方公司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完成KPI的考核任务,会委托他们给某些主播刷粉。他表示,有的时候刷粉也是为了吸引真实的“活粉”进入直播间,因为如果直播间很少有人关注,主播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其实最终还是为了活粉的增长,这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刘杰强调,早前微博兴起的时候就有刷粉的做法,如今视频直播平台之所以火爆,其实也有刷粉的因素。“数据造假的问题早就有了,只是信息转入的方式变了而已”。刷粉是被资本倒逼的吗视频直播平台大量融资和大量刷粉并存的现象,让人不禁追问:资本快速涌入的“创业风口”为何仍要刷粉?视频直播平台的刷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视频直播平台之所以刷粉,或者纵容经纪公司和主播公会通过刷粉来捧红主播,实际上都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追求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融资。2015年3月,视频直播平台六间房被上市公司宋城演艺以26亿元高价收购的新闻仍然刺激着许多创业者。对此,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认为,视频直播平台的刷粉行为是一种不好的风气,“绝对是歪门邪道”,究其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吸引用户,如果关注直播的人不够多,真正的直播用户也可能不关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投资人看到好看的数据,用户和粉丝的多少很可能是投资人衡量直播平台价值的数据之一。齐聚科技CEO汪海滨也持有类似看法。他是视频直播领域的“老兵”,早在2005年便参与进来。在他看来,由于没有积累用户,品牌知名度也不高,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视频直播平台可能会采取刷粉的方法来吸引和争夺用户,从而引进资本。他表示,目前一些视频直播平台的畸形发展其实是资本市场对视频直播领域盲目地追逐和过热地投资所导致的。“疯狂的投资逼得创业者用最短最快的方式吸引流量,获得好看的数据,然后吸引下一轮的资本进来。现在的资本一个盲目的地方是只看数据的好与坏,不管用户本身的体验”。对此,某视频直播平台的投资人、凯鹏华盈中国主管合伙人周炜却不认同。他说,不应该把刷粉的原因都推给投资机构。虽然有的视频直播平台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融资去刷粉、造假,但投资人并不会引导或要求创业者去刷粉。他补充道,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需要一批种子用户,而刷粉并不能帮助创业公司吸引潜在用户,也难以营造意见领袖般的种子用户。从价值观的角度判断,他认为直播刷粉跟淘宝刷单、数据造假是一样的性质,都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周炜坦言,由于很多初创的直播平台存在刷单、刷粉、造假等情况,很多投资机构在对创业公司投资前,一般都会通过尽职调查、交叉检查等办法,验证创业公司的真实业绩。“这甚至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常规工作,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做”。内容低俗化和模式同质化是最大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视频直播平台间内容和模式的同质化竞争,才是导致刷粉的根源。这是更加性命攸关、令人担忧的问题。行业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暖春遭遇寒流》指出,目前许多在线直播平台存在着内容导向偏低、低俗文化当道的问题。在行业第三方机构的统计中,中国网民对在线直播平台的内容评价较低,77.1%的网民认为在线直播平台存在低俗内容,90.2%的网民认为在线直播平台的整体价值观导向为一般或偏低。一些观察人士指出,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对一些视频直播平台开展整治,但许多平台仍未走出内容低俗化的怪圈,甚至陷入了“比贱模式”的竞争,导致其他企业想借视频直播的优势对接合作都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有声音认为,视频直播平台间内容和模式的同质化竞争,才是导致刷粉的根源。“过分的同质化,玩来玩去都是这些东西,这是视频直播行业最大的瓶颈。”汪海滨认为,虽然刷粉的方式能在短期内帮助视频直播平台迅速打开市场,但往往会陷入盲目求快、疯狂烧钱的模式,而这种没有目的的烧钱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大家都在抄产品、刷粉丝、做同样的内容,而不是关注平台内容的多样化建设,那么视频直播平台也会很快到达天花板,“在钱烧完以后什么都留不下”。他一直相信视频直播只是一个载体和介质,更大的价值应该是满足用户更多元化的内容需求。因此,6月19日,齐聚科技旗下的聚范直播还对亚太远程眼科联盟暨亚太远程眼科学会成立大会进行了视频直播。他希望,视频直播平台能多关注一些细分领域的内容。刘兴亮也认为,目前大多数视频直播平台所流行的“帅哥美女、唱歌聊天”的模式虽然是注意力经济的第一步,但决不会是常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传递自己的内涵,这才是决胜之道。”刘兴亮说。36氪研究院新近发布的《直播行业研究报告》提到,进入全民直播时代的同时,直播的品类不再限于传统的秀场直播、 游戏直播,更多垂直领域和对接小众用户的直播平台不断涌现,比如购物直播、美妆直播、户外游直播、烹饪直播、演唱会直播、体育直播、医疗直播,等等。周炜预测,未来的视频直播市场上,各大平台的内容很可能有80%都是类似的,而只有20%是不一样的,这20%的不同往往决定了各平台的不同特点和调性。“直播市场已经很拥挤了,宽带和服务器费用又很高,所以直播平台迎来洗牌几乎是确定的,甚至现在已经开始了。”周炜提醒,如果各大平台不能找到自己精准的定位和差异化的内容调性,那么很可能会在行业重新洗牌时难以为继。
  • 分答大战知乎:分答缺沉稳,知乎缺霸气

    热点聚焦 2016-06-24
    网红经济玩得正嗨的分答,知识经济玩得也酣的知乎,两者也是基因之别,两者大战的劣根性也恰恰在于对方的优势。互联网风口上,同质化产品的短兵相接司空见惯,在知识如何成为一种经济这个世纪难题上,分答和知乎这对知识经济里的欢喜冤家已经暗地里厮杀N个回合,硝烟无尽,胜负难下。6月20日晚,分答又一次上线赞赏、问题搜索、拒绝回答三大新功能,将两者之间的战斗再次拉升到一个新高度,究竟谁将赢得最后的霸主?用户大战分答网红PK知乎KOL,注意力和知识巅峰对决,谁主沉浮?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分答首创语音付费,堪称零售微信版,5月15日上线,以近乎癫狂的速度刷爆朋友圈,亮瞎无数人的双眼,赚足了无数眼球,“国民老公”王思聪仅凭32个几十秒的战斗力即将25.7万收入囊中,情感网红ayawawa凭借丰富的感情咨询经验即轻易收益近12万人民币……迅速崛起的分答成为新生网红大展拳脚的阵地;知乎凭借日积月累的知识深耕,成为高端知识分子的独有标配,扛起共享经济的大旗,掀起一场认知盈余狂潮。分答仅仅利用两周的时间几乎完成知乎两年干不出来的战绩,明星达人、网红大咖纷纷涌入,有点类似于微博勃兴的时候,粉丝倾向于窥探明星的隐私,在意明星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更实现了零距离倾听明星声音的欲望。网红明星以几近信仰的姿势竞挤破分答的大门,和数年前进入微博捞金时候的姿态几无差异,同样迷恋偶像的粉丝病入膏肓,疯狂地痴迷于窥探偶像的私生活,不惜用心血换来的酬劳,豪掷巨款,偶像的注意力引爆了一夜爆款。知乎深耕知识6年之久,和偶像式的网络社区毫不相干,依靠生活经验、人生见解、科学之谜等高端知识保持神秘的调性,本土意见领袖拔地而起,盖起万丈高楼。分答的主宰是网红偶像,背后是千军万马正在觊觎的网红经济,知乎的主宰是KOL,背后是少数高端人群的知识经济,分答创造不了大规模的知识,知乎孕育不了注意力引爆的网红经济。场景大战分答和知乎殊途而同归,谁将拉开差距开出一条新道来?4月1日,知乎上线“值乎”文字刮刮乐,开启内容付费先河,但仅仅火一把就死,为挽回惨局,值乎推出2.0悬赏提问同样反响平平,直到5月中旬知乎应着网红经济的风口,推出直播产品知乎Live。同时分答母体在行推出付费语音产品分答,网红明星挤破大门,火爆势头持续不减,似乎语音才敲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瞬时间整个互联网关于知乎Live和分答的争执,争论不休,到底谁才能掌控知识经济的入口,扛起未来知识经济的大旗。但是笔者认为两者同时的火爆和争论背后的导火索正是当下火势正旺的偶像网红,引起这一大战的幕后根本推手显然是网红经济,并不是各自本身,知识经济的变现远非各自想象的那么简单,很显然,知乎上线付费语音版值乎3.0失去了先入为主的机会,为时已晚。分答和知乎所有这些动作都在朝向一个方向,这便是构建知识变现所需要的场景,刮刮乐的趣味、悬赏的高价值、直播的即时、语音的亲近、网红的造势……都在斩除知识付费大道上的草莽荆棘,分答和知乎次第入场,但最后却殊途同归,就连在渠道的分发上,在行依赖微信公众号推出“分答·专业工具版”,值乎也推出基于微信的公众号工具包。6月20日晚,分答上线三大新功能:赞赏、问题搜索、拒绝回答,知乎和分答围绕变现而建立的场景愈加完整,显然,它们的目标是微博、微信式的生态,两者的火爆会因为网红经济而红极一时,却不会因为知识经济而持续恒久,因为曲高和寡,知识经济永远是少数高端人群享用的饕餮盛宴。恰恰和当今如火如荼的网红经济形成强烈反照,所以说不是分答和知乎来开差异,寻找知识变现新径的问题,历尽九曲回肠,终回统一跑道,究竟谁将成为知识变现的开拓者,还未得而知,知识变现是一条不归路。流量大战谁将更为深刻洞见人的感官体验,掌控变现秘诀?仔细观察2016年风口上的互联网产品,你会发现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流量依人的感官体验而分发,值乎刮刮乐文字分发;知乎Live语音文字分发;分答和知乎3.0语音分发;视频直播视听觉分发;VR虚拟现实视觉分发,互联网的流量以满足用户的个人体验而转移,知乎和分答在探索知识变现的道路上异曲同工,不同的是知乎在知识上垂直,在载体上融合图文、语音直播,有大综合意味,而分答在内容上融合明星隐私、娱乐八卦,却在传播载体上以语音为主,所以造成知乎知识性意见领袖云集,分答网红明星霸屏的迥异局面。那么因为用户的天然迥异,分答自然成为除主流网红孵化平台外的又一网红掘金之地,知乎成为知识专家、高端KOL的长居之所,所以分答更适合网红经济,知乎更适合知识经济。分答的急速火爆点燃网红主流平台之外的第三方阵地语音付费,知乎6年深耕,点滴积累,成知识经验高地,知识十年积淀,网红一时爆红,知识高端,网红大众,知识重价值,网红重娱乐。所以商业化,网红变现和知识变现本质上也迥然相异。垂直知识的知乎变现较为漫长,而综合网红的分答变现也较为迅速,令人奇怪的是,分答的姊妹产品在行走了一条知识变现的道路,还是挺成功的,而在我的预料中,知乎是应该走此种模式的,然而却并没有,这就涉及到下面我要讲的战略格局。战略大战知乎沉稳和分答锐利,谁将完美收场?真正的成败在于战略,知乎深耕知识,十年一日,点点滴滴,聚沙成塔,用户终成,终于奠定了知识界的“一哥”地位。业界常常拿以科技知识为核心的果壳来与其对标,然而果壳和知乎的定位、气质、乃至格局本根本就是千差万别。果壳的Slogan是科技有意思,定位于科学经验见解、与科学有关的生活经验、科学小组、线下阵地科学松鼠会、十五言专栏、动漫、在线教育,与生俱来就带有科学的气质,自然而纯粹、丰富而饱满。而知乎却是一个大综合体,翻开首页,内容与时政、生活、影视等内容联系比较密切,一条算法控制,从井底逐渐将一条优质答案送出水面,一条道走到黑,却没有果壳的横向整齐划分清楚自然,虽然简单粗暴,却从将科学从垂直层面完全剖开。知乎的强项在于算法,基于用户的自然选择而筛出高端内容,用户也因此日积月累。正因果壳的科学气质,在战略上也恰恰先知乎一步,在行,知识经验的线下变现,分答,网红经济的语音回答变现,不得不承认,知乎落后了,也许是因为曲高和寡而被疏远,也许是因为墨守成规而惨遭遗弃。但知乎终究还是按自己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平稳渐进。说到底这就是基因,延伸到巨头,阿里和腾讯,阿里系擅战略部署,自电商、金融打开生态,腾讯系擅打磨产品,自内容始,自成生态,两者的交集大么,也是基因。网红经济玩得正嗨的分答,知识经济玩得也酣的知乎,两者也是基因之别,两者大战的劣根性也恰恰在于对方的优势,分答若没有知乎的沉稳渐进,知乎若没有分答的战略锐气,或者说霸气,随时都将惨败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