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平台被查 资本疯狂vs色情泛滥多

    热点聚焦 2016-07-13
                文化部12日公布了对一批网络表演平台的查处结果,26个网络表演平台被查处,16881名违规网络表演者被处理。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网络直播终端从PC端走向移动端,直播开始步入全民时代。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引来资本疯狂,各类直播平台正成为投资“风口”。去年底以来,微吼、映客等不少直播平台获得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融资。与此同时,网络直播中的色情、暴力、侵权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关闭表演房间4000余间  据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6个省(市)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近期对各类网络表演平台进行了检查,并与网络表演平台自查自纠相结合,对网络表演内容进行集中清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据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集中清理,各大网络表演平台共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  记者了解到,这次查处的直播平台和表演者中不少涉及淫秽、色情内容,而这正是目前直播中的主要乱象之一。记者此前在一些知名直播平台上看到,部分“主播”通过肢体和语言进行性挑逗、性暗示。“现在手机几乎成了学生的标配,直播平台里防不胜防的色情信息实在让人担心。”北京一位家长说。  暴力、教唆犯罪等内容也是这次查处的重点。在部分直播平台上,飙车、吃灯泡、嘴咬几十支正在燃烧的香烟等搞怪直播内容不时出现。文化部今年4月份曾明确指出,有直播平台直播黑帮主题游戏“侠盗猎车手(GTA)5”“如龙0”等,画面血腥,教唆犯罪;直播违规游戏“扎金花”等,宣扬赌博行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据文化部12日发布的查处结果,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熊猫互娱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六间房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经营单位因提供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和危害社会公德等违法违规内容被查处。同时,不少主播和表演者受到查处,共解约严重违规网络表演者1502人,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  据记者调查,除了色情、暴力等因素外,直播过程中的侵权问题也屡屡被诟病。去年斗鱼未经授权直播了2015年DOTA2亚洲邀请赛,被法院判定需赔偿相关公司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此外,一些视频网站将街景、商场购物人群作为直播对象,甚至还有打着“大学美女必经之路”旗号的直播频道。济南市民李洋说,“很多人都介意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公共场所直播难道没人管吗?”  有“网红”广告报价10万  据记者调查,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越黄越暴力越出名,打赏越多”的现象,让一些网络主播不惜直播色情、暴力甚至制造各种闹剧,费尽心思搏出名。  山东一名叫“可可”的女主播,在某直播平台上的粉丝数量已超过百万。粉丝用网络虚拟的鲜花、棒棒糖、钻戒、豪华邮轮等礼物给她打赏,“可可”还通过开通会员、加微信号和网友合照等多种方式获得额外收入。“有的狂热的粉丝会根据表演情况,连续送出每组1314个的礼物,其中一个礼物0.1元至十余元不等,一组1314个就得上百元至上千元。送521个一组、88个一组的就更多了。”“可可”说。  据了解,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分成模式,有的平台主播能得到三成,有的则能拿到五成,有的平台还会根据营收不同,设置相应的分成比例。  此外,除了直接打赏分成,主播参加粉丝邀请的各类活动、网店销售商品、直播时推送广告等方式都可获得收入,不少“网红”推一条广告的报价都超过10万元。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估计今年红人产业产值接近580亿元,已远超去年全国440亿元的电影总票房。  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引来了资本的疯狂,各类直播平台正成为投资“风口”。去年底以来,微吼、映客等不少直播平台获得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融资。今年3月15日,直播平台斗鱼TV获得腾讯、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1亿美元B轮融资。  ■专家建议  建立表演者  黑名单制度  文化部2011年出台《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近日,文化部又印发《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徕用户,或以恐怖、残忍、摧残表演者身心健康等方式,以虐待动物等方式进行网络表演活动。  安徽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王云飞等专家认为,目前直播内容种类繁多,对其是否恐怖、残忍、暴力或是低俗难以清晰界定。一些平台和主播打“擦边球”,有的还故意将服务器放在国外以逃避直接监管,为此,需逐步细化政策,明确各种行为的边界。  一些文化执法人员表示,对于违规网络直播的查处也存在困难。据了解,目前文化部门监管网络直播主要靠随机巡查和群众举报,直播平台需自审自查,对直播内容负责。但部分直播平台管理人员表示,近千个直播同时在线,常常难以无缝监控。  主播等表演者对网络直播的内容负有最直接的责任,部分专家认为,应建立完善主播等表演者“黑名单”制度,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起到有效震慑警示作用。同时,应对网络主播实行身份认证等实名制措施,做到来源可查、责任可究。
  • 分答值乎之后 知识付费已来到趋势路口?

    热点聚焦 2016-07-07
              罗辑思维曾经有过知识直接变现的尝试,但没有成功。  在2014年最后一期节目中,罗振宇做了一期《读书人的新活法》的节目,希望把他的幕后团队“开源”,通过到企业、家庭“说书”的方式,换得读书人的新活法,但从后续效果来看,探索并没成功。  比起罗振宇,同样以读书人自居的编剧史航显然抓住了风口。在2016年5月,依靠知识和见识,史航在分答9天赚4万的故事广为传播。在分答上,史航定价问答,别人付费偷听,在回答后入睡的史航,躺着把钱收入囊中。  但知识付费的时代真的要到来了吗?罗振宇的探索失败只是时间未到吗?果壳、在行&分答创始人姬十三    分答爆红和问答付费  上线于今年5月15日的分答实现了现象级爆红。比起姬十三团队更早推出的在行,分答像是语音版在行的mini版,可以向平台上的大V提问,大V则看问题和价格选择性回答,但时间限定在“60s”。不同于在行的付费模式,分答还加入了偷听环节,提问者可能要花费3000元的问题,偷听者花1块钱就能分享到答案。  窥私、娱乐、八卦、猎奇……分答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爆炸性传播,成为一款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并且在王思聪参与回答问题时达到了顶峰。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富二代回答了包括“性生活”在内的32个问题,最后获得了23.8万元的收益。  这看起来像一场知识付费的狂欢,但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在娱乐化和初期兴奋度过后,分答还会剩什么?60s语音能实现“知识”问答吗?分答的未来会是什么?  在6月24日的分答沟通会上,在行&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  首先,姬十三认为爆红之后,分答的方向是专业化发展,依托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和在行等资源,分答上的大V会在娱乐化爆红之后,往专业化方向走。实际上,姬十三还透露,医疗和法律等垂直方上已经开始呈现出迹象。  其次,对于60s的语音,姬十三认为大部分初次问题时长已经足够,但分答团队在进一步迭代中,还会开发出“追问”功能,让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解决。当然,作为“在行”的衍生产品,姬十三认为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探讨将可以从分答导入到在行中,如果是一对多的情况,则有“MOOC学院”。  第三,姬十三还首次对外阐释了分答的未来:以人为核心的专业化知识服务。  他解释称:“我记得过去在大学的时候想要买个相机需要花三天时间研究,想知道哪个更适合我,哪个性价比更高,现在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琢磨了,所以我要买个东西我最好是有个专家告诉我,你的需求是什么,可以满足你需求的结果是什么,非常简单,我要结果,我要简单粗暴,我要定制。”  在姬十三团队看来,这种定制化需求背后的知识看起来是知识,但其实背后隐藏的是种服务。“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头脑里面虚拟的摸不着的知识,无论在天涯海角在天南海北你都能给另外一个人带来服务,让知识变成服务的变现,这件事情是不是便利,所以以人为核心,交易及社区。”  于是如果从威胁角度来看,对于分答来说,形成社区和用户沉淀可能是当务之急,因为姬十三称,目前流量来源严重依赖朋友圈。  “那如果腾讯出于战略考虑封杀了你的链接呢?毕竟这种情况此前出现过。”  姬十三回答称:“作为成熟的创业者,我只能说我们理应做好这种准备,但是目前来看,短期内还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另外,这一轮融资我们也跟几家巨头接触过。”知乎创始人周源  值乎和知乎Live  无独有偶,与果壳调性相似的知乎曾早于分答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值乎。而这正是外界担心分答失败的原因之一。  不过“值乎”这款在4月1日推出的产品,更像是为愚人节准备的礼物,虽然值乎同样刷爆了互联网人士的朋友圈,但更多参与者认为,值乎真正的价值在于普及了“付费看答案”的模式,而对于付费知识并无太大助益,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火爆背后的“价值观”。  新东方在线CEO潘欣在体验值乎后评价道:“1、很好,让我昨天一晚上挣了300多元,今天又挣了小200元啊,感谢值乎。值乎这产品,绝对是第一眼美女的范儿啊,令人惊艳。2、但是,这玩意如果只是现在这样,我预测三天热乎劲,毕竟看着朋友圈满屏的牛皮癣广告似的感觉,很令很多人生厌啊,包括我自己都讨厌自己。”  潘欣还猜测称,值乎只是知乎团队的试验品,真正的意图在于推出“付费问答”。  果然,5月14日,上海,知乎官方在5周年庆典之际,正式推出了具有付费内容交流功能“知乎Live”,这个位于知乎App内的新功能,会围绕某个知乎大V进行专项Live群组内交流,加入聆听需付费,价格由分享者制定。比如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创业者”相关的专场,“门票”499元,在一个小时的分享中,实际获益达10万元。  有趣的是,就在知乎Live推出的后一日,类似“值乎”的产品“分答”上线,并引爆了朋友圈,而当时,知乎早已将值乎置于“休假”状态了。此后迭代,推出语音版等,都是竞争链内引起的相应变化而已。  总之,在2016年上半年,知乎和在行,值乎和分答,都先后将付费问答推向了市场,并且通过社交网络取得了爆发式普及。  虽然值乎和分答这种短平快的交流方式,可能不是知识分享的最好载体,并且对于社交关系的依赖,以及社区资源的需求都可能会让其只是“火爆一时”,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愿意为知识买单,在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如果受益分配模式合理,那知识付费并不会玩玩而已。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  知识付费大趋势  在分答的沟通会上,马东认为中国人其实早就有为知识买单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门生需要向老师送上“束脩”。  但在此前的互联网发展里,“免费”一度成为了主流,从小说到音乐,所有本该有版权的知识和IP,在中国都被互联网的免费大旗盖过。马东表示,现在到了回归传统的时候,用户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买单。比如他和奇葩说团队刚完成的语音课程,就在某音频网站上销售火热。  对于知识付费的需求,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从另一方面发表了看法,她认为移动互联网让垂直化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成为了可能:“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拿起手机的那一刻都像极了皇帝,屏幕一点就有自己的御膳房,屏幕一点就有自己的专门美甲师,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专门老师,可以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需要补充的是,罗辑思维也正沿此方向探索,在“说书”式的知识变现失败后,他们现在推出的“得到App”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至少一个叫“李翔”的财经主编,在一个每年199元的付费订阅活动中,短时间赚取了300万,他后续所要做的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关于商业财经方面的观察和见解。  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罗振宇关于“说书”的变现为何失败——门槛太高,不好规模化,比起“说书”,更多企业喜欢听案例、成功学,不会为人文历史类和非工具类的知识买单,除非你可以实现碎片化——而这些正是李翔成功的原因。  此外,李翔的案例给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等群体另外一种商业变现的可能。如果不是付费订阅,前资深媒体人李翔的变现途径,很可能是开辟一个关于自己的新媒体,然后开始通过广告、软文和打赏的方式获得收入,但比起他现在的方式,差距不小。  实际上,正如百度贴吧之父俞军评价值乎时提到的那样:一方面,付费能激励更优秀的内容产生,金钱提高了知识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用钱评价也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信息筛选渠道;这两个条件会不断形成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生态,值乎至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功能。  现在,付费产生内容,用钱评价和筛选信息的条件,已经突破了值乎所在的知乎,分答相关的在行。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正在接入,一个大趋势——知识付费的大趋势,似乎已经轰然袭来了。
  • 内容付费,看上去很美

    热点聚焦 2016-07-06
    “分答”、“值乎”等付费语音问答产品的出现,证明了依靠内容直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而提供付费订阅的商业知识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马东团队《好好说话》登陆喜马拉雅FM,均吸引大量用户纷纷掏钱——这些成功先驱似乎给了内容制造商们一剂强心剂针。  但你为李翔掏出的一年199块人民币,到底是持续的内容变现模式,还是仅仅是一次性狂欢?  新鲜感到此为止?  当姬十三在上线42天之后对外宣称“分答”已估值超1亿美元,而此时,大众对“分答”的热情已逐渐消退。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场发布会更多的意味着他们对于朋友圈里“分答潮”消退的一场自救。  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尽管姬十三多次公开表示,“互联网领域知识变现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近两个月过去,所有人意识到,这种碎片化的语音提问回答模式更多是一场大众的娱乐和消遣而已,分答平台上的“流量担当们”也多半是娱乐明星和网红,问及最多问题也关于隐私八卦等。  有人说,是因为60秒语音回复这种碎片化的设定,导致“分答”们天生不带有极强的“知识属性”。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领域,想要获得优质的内容,能够承载更多信息量文字类付费产品情况又如何呢?  前段时间引人注目的“得到”的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量在短短几天内得到了爆炸式增长。在上线的两三天内,订阅量超过5万份,按每份199元的价格估算,李翔和得到平台已获利超过千万人民币,超出了大众的预期。  很多人愿意为《李翔商业内参》付费的理由,除了是对李翔(曾在《经济观察报》、《彭博商业周刊》、《财经天下》等知名财经媒体供职)个人品牌的信任,同时也是受到宣传标语的鼓动,“专栏上线以来,受到了柳传志、马云、雷军、李开复、陈可辛等大佬强烈推荐”。一个月之后,订阅数量最初的迅猛的增长势头并未继续保持。      与此同时,一位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资深媒体人向记者透露,李翔专栏的文章内容的阅读量日趋下滑,而且,“内容的质量也并没有其宣扬的那么好,新闻点评也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对于我个人来说,明年是否会继续订阅,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与乍一上线就多次曝光在公众视野并且风光无限《李翔商业内参》相比,一份默默做着付费阅读的数字杂志《离线》(the offline)却显得有点郁郁寡欢,这是一份“关注科技如何影响文化、商业和社会生活”的电子杂志,包括一个网站、一个微信公众号,未来还有出版物。  今年4月,《离线》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盲订”,可以以折扣价格订阅(半年或一年套餐)该杂志,我的一位同事在盲订即将关闭时成为了一名付费用户,拿到了「00421」的订阅者号码——这代表她是第421个订阅者。  在6月末的一个下午,《离线》联合创始人傅丰元接受采访时告诉钛媒体记者,数字版杂志上线两个月以来,获取的付费会员数目不超过600,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付费用户能否增长的担忧。《离线》的团队也一样期望抱大佬们的“大腿”得到推广,在《离线》官网上打出「谁在读《离线》?」的推广栏,冯大辉、姬十三和魏武挥的名字赫然在列。  利用互联网领域的意见领袖来品牌背书,成了不二的选择。  当然,相比李翔的专栏,《离线》的知名度还差的很远。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推介《离线》的大佬们不像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马云和柳传志等有极大的国民认知度外,或许还与《离线》目前是独立运作相关:《离线》杂志目前只能在官网付费订阅,定期通过邮件推送给用户;《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依托的是罗振宇团队的长久以来积累的品牌和口碑。  显而易见,背靠大平台,有雄厚的资本撑腰,是李翔们火速蹿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傅丰元也坦言,《离线》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做好品牌传播,并且有计划下一步去和得到、知乎以及豆瓣等第三方平台商谈合作事宜。    《离线》杂志最新一期印刷版  先免费再收费,此路不通?  小众如《离线》其实并非从一创立就付费——这和《李翔商业内参》上线伊始,采取的是所有的内容必须付费才能阅读的模式不同。  《离线》尝试了“免费+付费”的一条路,他们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的平台分享一部分免费内容,以期达到吸引读者去付费订阅更多内容的目的。《离线》按周出版,可以按双月订阅,也可以按年付费。具体的订阅方式是:基础会员按月订阅20元1月,按年订阅200元1年;高级会员按双月定120元,按年自动续订600元。 显然《离线》的定价也并不便宜。  傅丰元告诉钛媒体记者,如此定价是因为其在提供内容的同时,还会组织会员线下活动,比如讲座等。记者在其官网也看到了“订阅年内,基础会员可以参加1场线下活动,高级会员可以参加4场”的说明。  这也是傅丰元认为《离线》异于其他平台或者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会员模式,筛选用户,建立自己的社群,提高用户黏性和忠诚度,继而建立口碑传播。  不过,这种完全依赖口碑传播的营销模式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不仅仅体现在目前会员订阅数量上,上述412号订阅者告诉钛媒体记者,她应该不会向身边的人推荐付费订阅《离线》,理由是:  “现在愿意在互联网上付费阅读的人已经很少了,现状就是这样,我不觉得身边有人需要它。或许一切反分享的模式都很难生存”。  而另一位长期关注了《离线》的读者也告诉我,《离线》每天免费推送的内容已经“足够满足我平时的阅读”,现在优质的免费微信公众号很多,没必要再去花钱获取更多。  在美国,付费阅读网站成功案例之一——The Information的创始人Jessica E. Lessin在今年的博鳌论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要打造数字内容付费平台,那么必须在一开始就采取全部内容收费的模式;尽管早期的用户量数量的增长会存在一定困难,但只要品牌打造出去了,就不存在找寻用户的难题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翔商业内参》和《离线》都采取是“不接受退货”的“售后”服务。这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内,李翔或者《离线》能否在一年内,一如既往的推出你想要的优质产品。  傅丰元表示,数字阅读只是《离线》杂志从纸质媒介转向互联网数字阅读的一次尝试,“如果在今年年底,会员用户数量上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将可能考虑换一种运作方式。”  所以,2016年上半年已过,假如《离线》杂志在年内未达成目标而转变模式,对于已付费订阅一年的用户而言,该怎么办呢?  付费模式的道德和法律尴尬  当一群人还在以“我花了199元订阅了马云等大佬们都读了的《李翔商业内参》”而成为朋友之间的炫耀谈资而沾沾自喜之时,上周,淘宝上“9元获得1年《李翔商业内参》”卖的最好的那家,已经有近300人付款。卖家在宝贝介绍页面表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李翔商业内参》内容更新在其加密网盘。    互联网知识版权被侵害从来就不是一件新鲜事。几乎零成本的“复制&粘贴”,各种UGC平台爆发式增长,加之当下各种云盘的不断涌现,这一切使得窃取他人的脑力劳动成果而获利变得更加方便和隐秘了。  在以往,互联网领域里内容大多是免费共享的。这种“免费”的基因容易让人们忽略版权这一议题。因为大众获取免费的信息相对较为容易,创作者们大部分也没有直接从内容里获得经济报酬。因此,很多人并不关心自己的内容是否被转载或盗用,甚至可能希望其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以提高知名度。  直到后来,营销号们一次又一次将知乎和豆瓣网友生产的相对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在微博等平台上,骗取大量粉丝和关注度,进而发布广告,直接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益。诸如此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逐步激起网友们的愤怒,互联网版权议题得到了大规模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付费内容领域里,作者利用内容本身获得了经济收益。阅读量或者收听量大小,与营收相关。平台的内容一旦遭到免费的扩散,不仅直接影响内容提供者的收入,同时,也影响了付费读者的用户体验。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王思聪在分答上线后卷走了20万,但是其回答的内容也火速被人们整理到了网上。诚然,王思聪可能不在乎这点钱,但事实是,一部分人确实不需要为国民老公的八卦回复而付费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了。  不过,似乎得到和淘宝平台已经采取了措施,截至钛媒体记者发稿之时,在淘宝上再次搜索关键词“李翔 商业内参”已经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的相关宝贝”页面。谈及“互联网版权”这一议题时傅丰元却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很希望《离线》杂志的内容能够得到大规模盗版的一天”。  但希望内容“被盗版”、被“免费传播”的美好愿望背后透着一种无奈,像《离线》杂志这样的创业公司以及小众媒体想要靠出售内容变现依然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
  • 内容付费,只是看上去很美

    热点聚焦 2016-07-05
    导语:“不接受退货”的付费内容,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没有人能向你保证下一次依然能得到同样优质的内容。“分答”、“值乎”等付费语音问答产品的出现,证明了依靠内容直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而提供付费订阅的商业知识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马东团队《好好说话》登陆喜马拉雅FM,均吸引大量用户纷纷掏钱——这些成功先驱似乎给了内容制造商们一剂强心剂针。同样在尝试付费订阅的杂志《离线》联合创始人傅丰元说,“知识变现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眼下互联网媒介领域所谓新模式,都是遵照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式,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但你为李翔掏出的一年199块人民币,到底是持续的内容变现模式,还是仅仅是一次性狂欢?新鲜感到此为止?当姬十三在上线42天之后对外宣称“分答”已估值超1亿美元,而此时,大众对“分答”的热情已逐渐消退。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场发布会更多的意味着他们对于朋友圈里“分答潮”消退的一场自救。尽管姬十三多次公开表示,“互联网领域知识变现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近两个月过去,所有人意识到,这种碎片化的语音提问回答模式更多是一场大众的娱乐和消遣而已,分答平台上的“流量担当们”也多半是娱乐明星和网红,问及最多问题也关于隐私八卦等。有人说,是因为60秒语音回复这种碎片化的设定,导致“分答”们天生不带有极强的“知识属性”。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领域,想要获得优质的内容,能够承载更多信息量文字类付费产品情况又如何呢?前段时间引人注目的“得到”的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量在短短几天内得到了爆炸式增长。在上线的两三天内,订阅量超过5万份,按每份199元的价格估算,李翔和得到平台已获利超过千万人民币,超出了大众的预期。很多人愿意为《李翔商业内参》付费的理由,除了是对李翔(曾在《经济观察报》、《彭博商业周刊》、《财经天下》等知名财经媒体供职)个人品牌的信任,同时也是受到宣传标语的鼓动,“专栏上线以来,受到了柳传志、马云、雷军、李开复、陈可辛等大佬强烈推荐”。一个月之后,订阅数量最初的迅猛的增长势头并未继续保持。与此同时,一位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资深媒体人向记者透露,李翔专栏的文章内容的阅读量日趋下滑,而且,“内容的质量也并没有其宣扬的那么好,新闻点评也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对于我个人来说,明年是否会继续订阅,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与乍一上线就多次曝光在公众视野并且风光无限《李翔商业内参》相比,一份默默做着付费阅读的数字杂志《离线》(the offline)却显得有点郁郁寡欢。4月,《离线》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盲订”,可以以折扣价格订阅(半年或一年套餐)该杂志,我的一位同事在盲订即将关闭时成了了一名付费用户,她拿到了「00421」的订阅者号码——这代表她是第421个订阅者。在6月末的一个下午,傅丰元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数字版杂志上线两个月以来,获取的付费会员数目不超过600,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付费用户能否增长的担忧。巧合的是,《离线》杂志创始人傅丰元杂志也期望抱大佬们的“大腿”得到推广,在《离线》官网上打出「谁在读《离线》?」的推广栏,冯大辉、姬十三和魏武挥的名字赫然在列。利用互联网领域的意见领袖来品牌背书,成了不二的选择。当然,相比李翔的专栏,《离线》的知名度还差的很远。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推介《离线》的大佬们不像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马云和柳传志等有极大的国民认知度外,或许还与《离线》目前是独立运作相关:《离线》杂志目前只能在官网付费订阅,定期通过邮件推送给用户;《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依托的是罗振宇团队的长久以来积累的品牌和口碑。显而易见,背靠大平台,有雄厚的资本撑腰,是李翔们火速蹿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傅丰元也坦言,《离线》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做好品牌传播,并且有计划下一步去和得到、知乎以及豆瓣等第三方平台商谈合作事宜。《离线》杂志最新一期印刷版先免费再收费,此路不通?小众如《离线》其实并非从一创立就付费——这和《李翔商业内参》上线伊始,采取的是所有的内容必须付费才能阅读的模式不同。《离线》尝试了“免费+付费”的一条路,他们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的平台分享一部分免费内容,以期达到吸引读者去付费订阅更多内容的目的。《离线》按周出版,可以按双月订阅,也可以按年付费。具体的订阅方式是:基础会员按月订阅20元1月,按年订阅200元1年;高级会员按双月定120元,按年自动续订600元。显然《离线》的定价也并不便宜。傅丰元告诉钛媒体记者,如此定价是因为其在提供内容的同时,还会组织会员线下活动,比如讲座等。记者在其官网也看到了“订阅年内,基础会员可以参加1场线下活动,高级会员可以参加4场”的说明。这也是傅丰元认为《离线》异于其他平台或者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会员模式,筛选用户,建立自己的社群,提高用户黏性和忠诚度,继而建立口碑传播。不过,这种完全依赖口碑传播的营销模式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不仅仅体现在目前会员订阅数量上,上述412号订阅者告诉记者,她应该不会向身边的人推荐付费订阅《离线》,理由是:“现在愿意在互联网上付费阅读的人已经很少了,现状就是这样,我不觉得身边有人需要它。或许一切反分享的模式都很难生存”。而另一位长期关注了《离线》的读者也告诉记者,《离线》每天免费推送的内容已经“足够满足我平时的阅读”,现在优质的免费微信公众号很多,没必要再去花钱获取更多。在美国,付费阅读网站成功案例之一——The Information的创始人Jessica E. Lessin在今年的博鳌论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要打造数字内容付费平台,那么必须在一开始就采取全部内容收费的模式;尽管早期的用户量数量的增长会存在一定困难,但只要品牌打造出去了,就不存在找寻用户的难题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翔商业内参》和《离线》都采取是“不接受退货”的“售后”服务。这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内,李翔或者《离线》能否在一年内,一如既往的推出你想要的优质产品。傅丰元就对钛媒体表示,数字阅读只是《离线》杂志从纸质媒介转向互联网数字阅读的一次尝试,“如果在今年年底,会员用户数量上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将可能考虑换一种运作方式。”所以,2016年上半年已过,假如《离线》杂志在年内未达成目标而转变模式,对于已付费订阅一年的用户而言,该怎么办呢?付费模式的道德和法律尴尬当一群人还在以“我花了199元订阅了马云等大佬们都读了的《李翔商业内参》”而成为朋友之间的炫耀谈资而沾沾自喜之时,上周,淘宝上“9元获得1年《李翔商业内参》”卖的最好的那家,已经有近300人付款。卖家在宝贝介绍页面表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李翔商业内参》内容更新在其加密网盘。互联网知识版权被侵害从来就不是一件新鲜事。几乎零成本的“复制&粘贴”,各种UGC平台爆发式增长,加之当下各种云盘的不断涌现,这一切使得窃取他人的脑力劳动成果而获利变得更加方便和隐秘了。在以往,互联网领域里内容大多是免费共享的。这种“免费”的基因容易让人们忽略版权这一议题。因为大众获取免费的信息相对较为容易,创作者们大部分也没有直接从内容里获得经济报酬。因此,很多人并不关心自己的内容是否被转载或盗用,甚至可能希望其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以提高知名度。直到后来,营销号们一次又一次将知乎和豆瓣网友生产的相对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在微博等平台上,骗取大量粉丝和关注度,进而发布广告,直接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益。诸如此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逐步激起网友们的愤怒,互联网版权议题得到了大规模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付费内容领域里,作者利用内容本身获得了经济收益。阅读量或者收听量大小,与营收相关。平台的内容一旦遭到免费的扩散,不仅直接影响内容提供者的收入,同时,也影响了付费读者的用户体验。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王思聪在分答上线后卷走了20万,但是其回答的内容也火速被人们整理到了网上。诚然,王思聪可能不在乎这点钱,但事实是,一部分人确实不需要为国民老公的八卦回复而付费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了。不过,似乎得到和淘宝平台已经采取了措施,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在淘宝上再次搜索关键词“李翔 商业内参”已经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的相关宝贝”页面。谈及“互联网版权”这一议题时傅丰元却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很希望《离线》杂志的内容能够得到大规模盗版的一天”。但希望内容“被盗版”、被“免费传播”的美好愿望背后透着一种无奈,像《离线》杂志这样的创业公司以及小众媒体想要靠出售内容变现依然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