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IP运作弱爆了,看《魔兽》和《愤怒的小鸟》如何掏走我们的钱包

    热点聚焦 2016-06-08
    你可以不参加高考,但你不能不看《魔兽》。这是近几天朋友圈里“安利”电影《魔兽》的标准话术。就在今天,由风靡全球的游戏改编的电影《魔兽》将正式登陆中国。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惊险特效……从游戏而来的《魔兽》具备了卖座电影的所有要素。而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在游戏玩家心里,《魔兽》承载的青春回忆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据报道,在海外第一轮上映的20个国家中勇夺19个票房冠军之后,在第二轮上映的8个国家中,影片在英国、爱尔兰、巴西、西班牙、荷兰、土耳其、比利时的上映当天便夺下票房头筹。另外,《魔兽》在德国映后的第二个周末,依然持续坐稳票房的头把交椅。被誉为“承载了千万玩家10年青春”的《魔兽》,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预售狂潮。根据相关票务平台公布的数据,截至昨日上午,《魔兽》零点场的预售票房已超过历史第二高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紧随排名第一的《速7》;全国总共285个IMAX零点场全部售罄,票房已超《速7》保持的记录,成为了新的第一。多位业内人士预期影片的首周末票房有望超过《速7》,很可能成为新的外片首周末票房冠军。而另一个已经上映的电影,同是改编自游戏,也声势大噪。“一个老套的冒险故事,角色设定与游戏设定吻合但剧情低龄,以至于每个人的下一步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尽管看完《愤怒的小鸟》之后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影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的确花了金钱与时间,走进影院,完成了从游戏玩家到IP粉丝的晋级仪式。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上映让人们看到了非故事性IP类的休闲游戏在影游联动上的更多可能性。用这样的IP拍电影,票房绝不会低。影游联动:超级IP这样吸金《愤怒的小鸟》5月20日在国内正式上映,首日就以32%的排片比斩获近5300万元的票房,远超《疯狂动物城》首日14.6%的排片量,上映两天,票房破亿元。然而,让你去影院买票看电影,只是影游联动的第一步,也是最粗浅的一步。第二步则是勾起你对游戏的回忆,重新成为游戏玩家。《愤怒的小鸟》风靡一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占有率。而你可知道,开发此款游戏的Rovio公司已在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亏损。Rovio CEO Kati Levoranta曾表示:“随着3D动画电影《愤怒的小鸟》的上映,作为此次大电影的互动手游《愤怒的小鸟冲冲冲》将把品牌重新带回移动游戏领域。”这对于一个已经“过气”很久了的游戏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影游联动。于是,看了电影的你找出很久没玩儿过的游戏又狠狠地回味了一把。等你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玩过了瘾,放下手机和pad,你还会发现自己早已在真实的世界里被这个强大的IP包围。蒙牛、麦当劳、加多宝、恒大冰泉等品牌都推出了“愤怒的小鸟”特别款。毋庸置疑,周边也是影游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物件的贩卖为IP全链条的开发画上圆满的句号。不光是《愤怒的小鸟》,《魔兽》也已打开战局。美邦服饰旗下产品魔兽系列MTEE在聚划算首发;《魔兽》大电影官网玩具产品的中国地区总代理美盛文化则表示已经开发出的近百款魔兽玩具,也将与电影同期上架。国外成功之道不管最终票房如何,《愤怒的小鸟》和《魔兽》都是赚足了眼球,而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特例。《古墓丽影》、《波斯王子》、《漫威迷城》、《侏罗纪世界》等都是国外影游联动的成功案例。最近上映的《美国队长3》是漫威今年的重点之作,我们也看到,在《美国队长3》上映之后的两周,几款漫威IP的手游都出现了强势增长的表现。RPG冒险游戏《漫威:未来之战》收入比此前的两个星期增长了300%;《漫威格斗:冠军之争》下载量增长50%,在美国App Store畅销榜的排名上升到了第7;社交模拟游戏《漫威复仇者学院》的下载量相比此前两周也增长了200%。机智的漫威与第三方开发商合作,将《美国队长3》的所有角色一步步植入到游戏中,引发玩家的下载欲望。漫威互动和数字分销总经理皮特•菲利普斯(Peter Phillip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队长3》对我们的数字产品线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显著且具有持续性的影响。我们的畅销游戏、应用和数字动漫作品的安装量和收入都有明显增长,这对已经在畅销榜处在领先位置的产品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些影游IP的联动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沉淀。《愤怒的小鸟》始于2009年,《魔兽》沉淀了11年,漫威更是几代人的陪伴。成功的IP,大多经过长达数年的用户培养,积淀下一批游戏的死忠粉丝。游戏IP延伸至影视,引导用户从游戏粉丝转向IP粉丝的过程相对简单。与此同时,电影的热映也能唤醒老玩家,让游戏焕发新光彩。相反,《头脑特工队:泡泡乐》是由皮克斯同名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改编的消除游戏。该游戏在7月份上线后也借到了电影的东风,一度登顶免费榜榜首,不过作为新的系列IP号召力相对有限,并未在榜单顶端长时间停留。另一方面则是踩准了时间点。游戏与电影推广的配合时间很重要。只有在作品的高关注期进行开发,才能将IP价值最大化。当然还有本身质量过硬。《神偷奶爸》系列的第三部《小黄人大眼萌》于去年6月上映,凭借前两部电影积攒下的系列人气和角色基础,小黄人电影的票房进入了影史纪录前十。但与之相关的游戏并未取得好成绩。环球授权Gameloft的《小黄人快跑》借势短暂回升之后,随后8月份电影热度消退,游戏排名也逐步下降,并于9月基本回落至原有水平。借像素大战上榜的《吃豆人》以及《碟中谍》和《海绵宝宝》的同名游戏也有相似的情况。国内影游联动魔咒在外国影游联动的电影、游戏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中国的影游联动却陷入怪圈。对比之下,国内影游联动尚无大起色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像《屌丝男士》、《西游降魔篇》、《十万个冷笑话》,这些影视IP热播热映,但其衍生的游戏却少人问津。影视剧IP的生命周期较短,虽然在播出时可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但当影视剧收官以后,用户的注意力马上转移,游戏推广难上加难。触控科技CEO陈昊芝也曾向腾讯科技表示,中国影游联动的障碍在于电影IP的沉淀还是不够。比起国外几乎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几十年的优质IP,国内电影的持续时间还是太短。反观国外,《复仇者联盟》上映于2012年,但其中的美国队长诞生于1941年;钢铁侠诞生于1963年……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是陪伴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的。而国内一些IP看着似乎有好的苗头,就立即“收割”,还没有真正养成坚固的粉丝就盲目开发,开发后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另外,将IP过分复杂化往往招致观众的反感。一开始就以商业为目的做IP开发,这在国内并不罕见。一位动漫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腾讯科技,现在的开发方通常会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把后续周边售卖的东西加在人物设定里面。当然,游戏公司与电影公司的配合也是一大问题。在国内,多数游戏公司基本只在确认某一影视IP足够成功后,才出手购买版权,继而制作游戏。IP的“联动”几乎为零,影视的作用仅在于初期吸引流量,而核心玩法和IP本身并无深度结合。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 小米自建线下店遇阻

    热点聚焦 2016-06-06
    在一片唱衰小米的声音中,小米出手买下了微软1500项专利,并获得了1000多项交叉专利许可。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这是小米很重要的一次尝试,是小米国际上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也是小米主动变化的体现,合作成功则进一步加强了小米的信心。”主导此次合作的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表示。在新的突破性技术出现前,手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仍是供应链和渠道。IHS Technology 中国研究总监王阳向《证券日报》记者指出,小米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除了在市场上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公司在盈利能力,供应链管理,线下渠道建设和专利储备等方面有了新的挑战。小米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CEO雷军已经自己亲自管理手机的供应链,公司也找了王翔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国际合作。王翔此前为高通大中华区总裁,2015年6月份加盟小米。想来彼时,在印度因专利遭受挫折的小米就有了解决专利短板之心。而其另一个短板——线下渠道的建设,则似乎没有那么容易。大量购买专利应对知识产权挑战专利是小米之痛。虽然一再扬言要进入印度市场前三,却因涉嫌侵犯爱立信所拥有的ARM、EDGE、3G等8项专利,被爱立信诉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面临法院“临时禁令”。比印度市场更让小米痛苦的是,在巴西市场因为专利问题而直接退出。不仅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有专利支撑,而且国内群雄逐鹿也需要专利支持。华为近期已在中美对三星发起专利诉讼,而苹果与三星之间的专利诉讼,则早就打得不亦乐乎,对小米虎视眈眈已久的华为、中兴,对小米发起专利战是早晚的事情,如果小米不想坐以待毙,通过收购提升高品质专利储备就是必然选择。IHS Technology 中国研究总监王阳在与《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表示,小米这次收购微软的专利主要还是为了将来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做准备,此外要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未来海外上市,小米都必须有足够多的专利应对这种挑战。此外,小米年初还从芯片公司英特尔购买了很多专利,王阳称,这也在为下半年推出采用小米自己开发的手机芯片的智能手机做准备。据悉,下半年,小米的中低端产品线中至少将有一款(红米)手机采用自主研发的芯片。长期来看,这将帮助小米继续压缩红米产线的成本,更好地把握出货节奏,同时给Qualcomm、MTK两家芯片供应商施加压力。目前小米大约有200名 - 300名的关联人员在参与自有芯片的研发。在谈到自主造芯的可能性时,王翔向媒体表示:“小米归根到底还是互联网企业,是一家做智能硬件的互联网企业,并以打造全球最重要的互联网企业为终极目标。小米会在此基础上做战略布局和部署。但任何一个企业,又无法从头到尾去做所有事情,所以合作是必要的。不过,如果小米想做(芯片)的话,现在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无法满足渠道商胃口自建线下体验店而在线下渠道方面,小米则似乎比较被动。OPPO、vivo的逆袭,说明在当下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线下渠道仍然发挥着有力的作用。而看到这一形势的众厂商也纷纷布局线下。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认为,小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和渠道的关系。“小米的门店能不能按照1999的价格把手机卖出去?如果加价,粉丝们恐怕不乐意,如果不加价,线下的成本只能自己承担。小米自己的小米之家可以不要利润,但是其它合作的渠道如果拿不到足够的利润分成,能不能尽力推产品就得打一个问号。”虽然雷军年初宣布将全力拓展线下渠道,但从目前来看,小米的线下渠道止步于自建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由于小米的产品还是追求性价比,无法给渠道商足够的利润空间(通常要十个点以上),小米还是在通过开小米之家自建线下渠道。”王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事实上,线下渠道不是想做就能做。一加手机线下战略的夭折就是前车之鉴。一加科技确认,将关闭全国线下体验店,保留北京和上海的官方自营旗舰店,而这距离济南体验店开业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其工作人员此前表示,“确实是打算先不开了,但应该会过一段时间,因为利润不高。”一加手机一直紧跟国内手机厂商高性价比趋势作风,导致产品利润微薄。业内人士分析,线下渠道的高昂成本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手机市场,是一加做出这一选择的主要原因。雷军也认识到了小米进军线下,必然也会遭遇和一加类似的问题,他说,线下销售成本比线上高很多,定价都非常贵。“我们现在就想试一试像我们这样性价比的机器能不能在线下销售也很火。因为线下基本是1000元的成本卖到2000元,2000元的卖到4000元,甚至6000元。我们还需要尝试卖小米的渠道赚的钱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个渠道。”小米今年的目标是建设50家小米之家门店。然而小米之家即使达到50家,也只是中国百万人口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小米之家今年尚无法覆盖中国广大的手机用户数量。“小米之家的目标是每年50家店,将来二线城市覆盖完,再往三线城市开”,王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来看,小米线下店都是盈利的。在王阳看来,小米的百货店模式效果不错,“小米的生态链产品做的非常好,甚至有些消费者因为买了很多米家的其他产品开始用小米手机。”
  • 直播+电商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 ​

    热点聚焦 2016-06-04
    如日中天的直播业务,正在与不同互联网行业结合起来,形成“直播+”经济。直播+娱乐已很成熟,PC时代的9158做到上市,移动端的陌陌直播业务上线一年不到,已成主要营收来源,直播+娱乐吸金能力可见一斑。直播+营销被许多综合类直播平台所看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美拍等平台砸钱做营销,取得不错效果。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则是“直播+电商”,通过直播卖东西被坊间热议,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直播+电商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直播+电商是一个伪命题,更别说要绕过BAT了。不看好直播电商的大抵有两种逻辑:一是直播+电商效果不好。直播+电商,本质就是电视+电商,即所谓的T2O模式(TV to Online)模式,连电视这么强势的媒体都玩不转,更别说直播。眼下直播+电商带来销量很困难,销量是电商的终极目标。二是直播只是宣传方式,跟文字、图片等没有本质区别,而电商的商业本质并没有变化,过去并不存在着文字+电商,图片+电商的说法,“直播+电商”只是一个伪概念。对于上述两种逻辑,笔者均不以为然。电视媒体做电商不成功,与直播+电商能否成功并无必然联系,直播看上去确实就是“互联网电视台”,但移动互联网让它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还有关键要看谁来做这个事情。认为直播是宣传方式的,说的其实是直播+营销。如果阿里巴巴等巨头接受了直播+电商,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播不是宣传方式,而是电商的基础设施,如同购物车、商品图片一样,不可或缺。直播+电商解决用户的购物痛点直播+电商是什么?通过直播来售卖产品或服务、支持交易,就是直播+电商。先来看看传统电商有什么痛点。相对于传统提袋购物而言,电商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缺陷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信息,对于购物决策总是不够的。比如买衣服、买化妆品、买房买车,用户需要更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消费决策,亲临现场再加上有人讲解,体验会好很多,而传统电商是做不到这两点的。电商第二大痛点是缺乏社交行为,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却少了机会跟亲朋好友聚会逛街的机会,购物,是一种社交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购物之后往往会消费聚餐、电影等服务。这些年,人类一直在努力去攻克电商的痛点。衣服不能试穿?有在线3D试衣间、免费试穿服务。缺乏讲解?蘑菇街等导购平台的达人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值得买这类网站的崛起,都表明导购的重要性。买房不想去现场看?有基于VR的样板房,让你身临其境......这么多解决方案,有的确实解决了问题,比如上门量尺,免费试穿,然而成本很高;还有的则是技术不够成熟,体验没做到位,比如在线3D试衣间、AR购物、VR样板房,还有完善的空间。现在,直播+电商来了。它完全或部分解决了电商用户的一些痛点:1、基于视频你能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或服务,视频信息维度比图片文字丰富无需赘言,直播则确保你看到的视频并未经“修图”,它是真实的,看房、看车,视频均是最好的信息承载方式;2、通过主播们的讲解示范、回答问题这类互动形式,直播解决了“讲解”这个导购问题。用户购买大件、重决策商品,比如家电、家居、美妆时,往往有很多问题,商场都有导购员耐心地解答,直播可实现类似的体验;3、相对于传统电视购物的“我说你听”而言,直播是即时互动的,你可以问主播问题,你还可以跟看直播的人一起通过弹幕等方式交流,所以直播电商,有一些社交属性。关注某个明星、关注某个商品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购物,已经有一点“陪逛街”的感觉,大家一起买买买,而传统电视购物,以及所谓的T2O,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可否认,对于用户而言,通过直播来了解商品,时间成本更高。然而,如果看直播能够更有效地决策,整体决策效率实际上是变高了,况且对于长决策商品而言,时间本来就要花很多。还有,因为网红、明星们参与到直播电商之中,直播购物成为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时间不是问题,我们去逛街,往往是毫无目的地闲逛,节省时间不是首要考虑的。直播+电商不会增加商家成本商家关心的是,直播+电商,是否会降低投入产出比。如果更多的付出能够带来对应的销量,商家是愿意投入的。对于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有以下好处:1、更全面地传递了商品信息,促进了用户的有效决策:商家不断提升商品信息呈现能力,帮助用户决策,视频正在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Amazon对一些商品就上线了360°的动态视频。直播让商家可更多维度地呈现商品信息。2、讲解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降低了售前咨询的负担:过去每个小二都要跟每个潜在客户聊天,这是电商的主要人力成本之一。现在通过直播,召集一定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一起观看讲解,等于售前服务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了,这样来看,售前咨询效率反而提高了。3、直播让电商有了“叫卖”的能力,提高了销售效率:菜市场、超市、街边地摊,都会有人叫卖,就算不叫卖也会有个喇叭。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因为叫卖能吸引关注,起到促销作用。直播,就有叫卖和促销效果,可提高销售效率。4、通过聚集人气营造团购氛围,进而提高转化效率:商家通过网红、明星、促销等方式,聚集大量人气,营造出类似于团购的氛围。“氛围”很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店铺的灯光、背景音乐、商品陈列等等都至关重要。直播营造的氛围,对商家销售商品是有利的,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团购:不是通过限时的降价促销形成,而是通过直播聚集人气实现。2015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联手湖南卫视搞晚会,与直播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互动性和个性化差一些。5、网红和明星的成本只是暂时的,电商直播走向平民化:诚然,眼下许多电商平台的直播,邀请明星、网红和达人去做讲解员成本是很好的,不过这是暂时的,为的是养成习惯和聚集人气,未来的直播,可能会“小二化”,商家自己能做直播。在淘宝模特等职业之后,电商行业会出现大量的“专职直播员”,为商家提供专业直播服务,可能颜值高,可能口才好……这就相当于实体店的导购员,成本会比明星、网红和达人低很多。直播+电商,短期内,确实需要较大投入,许多案例表明,这种投入取得了可观的回报:5月底,吴尊在淘宝直播推荐奶粉品牌“惠氏启赋”产品,60分钟带来120万人民币的销量,单品转化率高达36%,明星+直播的转化率很赞。聚划算、菠萝蜜、网易考拉等平台的直播尝试,以及罗振宇等个体网红的直播卖货,在转化率上均可圈可点,直播不能带来销量的说法,站不住脚。传统电视购物时代的“直播”是稀缺资源,电视台的时段寸土寸金,成本居高不下,正常的商品一般承担不起,只有毛利非常高的商品比如保健品,才能玩儿电视购物,或所谓T2O。现在,直播资源本身不再稀缺,带宽是较大的成本支出,微博CEO王高飞公布的数字是每个直播用户每天要2元带宽成本,但相对于电商用户的获客成本而言,这并不算高。哪些产品和服务适合直播售卖?根据上述讨论,能确定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1、无法到现场却要决策现在,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试水直播,就是因为用户在购买进口货时不能到当地、信息不对称,又要做出决策,直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看直播就更能了解进口商品。旅游这类服务的决策,你去现场之前是不了解的,你也不可能去现场了解,直播将会风靡。项目投资时的决策,你在股权众筹这类平台看项目,不去现场了解多少还是会打退堂鼓,借助于直播,你能更了解项目。2、重视过程消费的产品在过去,我们为“结果”消费,吃鸡蛋不会关心下蛋的母鸡。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过程”,吃鸡蛋,还要找到下蛋的母鸡和了解下蛋的过程:关心食材的种植过程,关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关心食物的烹饪过程,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了直播,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过程”,消费过程,比如通过直播看餐厅的后厨,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还能了解食品的烹饪全程。C2B时代,长尾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体将会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人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因为这个人,这类电商同样适合直播电商。3、要体验需讲解的重决策买房买车、买化妆品、买家电,许多场景,我们都需要多方位了解产品或服务,需要专业的讲解做出购物决策,这类产品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眼下,美妆等领域的直播电商正在兴起。4、适合团购的产品和服务直播电商就是一种新形态的团购,它聚集人气在一起之后,向群体售卖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服务)。因此,过去在团购尤其是限时团购中表现较好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正如团购容易打造爆款一样,直播+电商同样会是爆款生产机。最大的实物类电商聚划算的尝试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吴尊通过直播卖了120万元的奶粉,柳岩在聚划算直播叫卖六款产品:枣夹核桃卖出2万多件,在观看人数12万人的基础上这个转化率很高。聚划算,以及主打限时特卖的唯品会,都会成为直播电商的重量级玩家。直播+电商的最大难题是技术直播+电商与电视购物,T2O模式,以及视频购物都不是一回事儿。直播+电商的爆发,已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1、天时:眼下的中国,网红经济火热、直播内容风靡、移动网络普及、消费升级加速,这为直播电商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几年前,所谓T2O模式,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2、地利:直播+电商不再是电视台或视频网站这些“媒体”主导的项目,而是主流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在大力投资的新兴业务,主导者从媒体变为电商平台,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扎根于电商平台的直播电商,在基础的用户和商家体系上,能提升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火是必然。3、人和:电商平台通过直播提高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并且构建流量闭环,这是电商平台梦寐以求的,淘宝2016年三大战略中,内容化、社区化这两点都是想要构建流量闭环,将注意力留在平台。对用户而言,直播有利于购物决策,让电商购物变得更有趣。对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提升了转化率、增加了销售额。大家都能得到想要的,为直播电商创造了“人和”的条件。现在不需要讨论直播电商会不会爆发,而是要讨论去还存在什么难题。直播+电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我看来,最大难题是技术,就是如何让用户直播时购物体验更好的技术,如何将直播与电商结合得更顺畅,增加转化效率。1、语音技术:在主播讲解时说到某个商品时,就能出现商品链接,用户可方便地加入购物车,眼下还没有直播平台做到这一点。比如,通过语音口令帮助用户快速购买,在主播公布语音口令之后,用户可通过App“喊出”口令,进而获得优惠、购买商品。这让用户在直播中有消费欲时购物更便捷,提升了转化效率、丰富了互动方式。2、图像技术:在主播展示某个商品时,或到达某个地方时,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探测对应商品,进而给用户推荐,便于用户下单,实现真正的边看边买。已有创业团队尝试在视频上实现类似技术,比如你看到《欢乐颂》里面刘涛的衣服不错,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其加入购物车下单,如何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直播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难点,要做到实时识别并不容易。3、VR技术:直播+VR结合将是大势所趋,VR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多维、生动地了解世界。之于直播电商,有了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商品信息,或者跟人互动了,比如戴上头盔你到达一个虚拟的商场,里面有导购员(主播)正在讲解,一群人在围观(社交),这种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淘宝愚人节发布了BUY+计划就是类似理念,阿里巴巴还宣布要做VR内容平台,打造VR交互技术,直播+VR+电商打通,为时不远。4、开放平台:眼下电商巨头都在尝试直播电商,但都是平台邀请网红或明星小试牛刀的玩儿法,并没有将直播电商开放给平台上的商家。直播电商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其未来一定会开放给商家。一方面,平台组织的直播活动,商品可接入获取订单,比如网红戴了某个耳环,直播界面就会自动出现商家商品。另一方面,商家可在商品页面接入直播能力,自己邀请达人,或者自家小二、专职主播上阵来做主播,承担起促销+导购的角色,未来登陆淘宝进入店铺或商品,你可以选择看直播。技术问题的解决是时间问题。就算语音、图像、VR技术短期内不会成熟,但通过语音口令等方式,还是可以让直播与电商的融合变得更加顺畅,进而提升用户的直播购物体验,直播+电商,未来可期。
  • 医药O2O进入临界点 医改或造就2500亿市场

    热点聚焦 2016-06-03
    最近,医药电商圈热闹非凡。在5月18日药给力宣布融资失败“倒下”后,5月25日,阿里健康宣布与65家药店建立医药O2O联盟;5月28日,仁和药业旗下叮当快药启动智慧药房;而京东健康到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与各地药店建立合作。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虽屡有医药电商平台停止业务,但在阿里健康CEO王磊看来,现在正是布局医药O2O的节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以“生态圈”的方式进行;京东健康到家总经理邵清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正是迎接医药O2O春天的好时机。从上述企业布局看,药店正逐渐成为医药O2O生态圈的关键一环。“这是双方的需求,近年来,药店发展增速放缓,竞争反而更加激烈。互联网企业如果单纯做送药(如‘药给力’),无法良性发展。”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电商委员会副会长、O2O联盟理事长马旗戟表示。政策因素或将造就巨大的潜在市场。阿里健康CEO王磊认为,由于医改要求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有机构测算,受此影响,今年公立医院将挤出2500亿元的药品市场份额,药店有望分羹这市场盛宴。医药O2O轨道切换中艾瑞咨询在《2015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除医药电商企业提供的O2O服务外,其他医药O2O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独立医药O2O企业,如快方送药、药给力等;有传统企业背景的医药O2O公司,如叮当快药、药急送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医药O2O服务,如百度提供的药直达平台、阿里健康提供的医药O2O服务等。“三种类型的企业各有特点:独立医药O2O发展灵活;传统企业背景的医药O2O资源丰富;大型互联网公司背景的医药O2O平台流量庞大、技术优势明显。”艾瑞咨询指出。5月18日,主打“1小时送药上门”的医药O2O公司药给力宣告暂停送药业务。有分析认为,药给力的“倒下”凸显了送药模式的尴尬。在医药分析人士刘谦看来,目前O2O医药电商遇到多重问题。从政策法规层面来说,目前没有O2O医药电商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存在许多灰色地带。“为了快速送药上门,不少O2O医药电商打造了自己的物流团队,这也拉高了送药成本。而药品消费具有‘低频次’的特点,O2O使用场景单一,实际需求较低,这是最大的痛点之一。另外,在商业模式上,O2O产品没有形成较大的用户规模,短期内也难以变现。”刘谦指出。对于药给力的“不给力”,马旗戟分析,主要是因为药给力未能将自身转变为服务商角色,而是简单地为“销售而销售”。马旗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过去5-6年中,从O2O定位和逻辑看,会有一定的用户量,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变成了单纯的导流,而不是变现,没有将在线用户、在线消费能力以及后续的价值最大化,也没有更多地考虑行为、信息、数据平台更好的使用方式。“实际中,导流模式没有增加利润,成本反而有可能上升。与此同时,线上掠夺了原有线下的销售机会。”江苏百佳惠苏禾大药房董事长徐郁平则认为,“药给力”只是单纯地扮演快递角色,并没有真正起到医药O2O的作用。“送药APP只是解决送药问题,缺乏应用场景,也未能挖掘出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增强用户黏性是所有医药O2O面临的挑战。在邵清看来,送药O2O未必没有机会,例如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降低成本,增加在线问诊、用药咨询、健康管理等功能,对接商业保险,为药店提供远程管理系统,减少药店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成本等。从目前阿里健康、仁和集团等对医药O2O的布局看,均试图跳出单纯的送药模式,并以送药为基础向其他方面延伸。如阿里健康与65家连锁药店成立联盟,试图打造O2O生态圈和会员管理平台;为联盟成员提供医药零售与互联网培训、教育服务;建立信息与会员网络;通过联盟平台,集聚医药与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等。“国家医药改革政策下,在提高自身药事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联盟一方面努力承接医院的外流处方,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药店的服务场景,引入网络医院的远程诊疗,配备血压、血糖、心电等智能检测硬件,变身社区居民的健康中心,甚至分级诊疗的新入口。”阿里健康董事康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分羹2500亿市场在浩悦资本看来,当下实体药店存在巨大价值,未来应以优质和完善的服务制胜。线上线下结合将成为药品零售行业的趋势。O2O平台不能仅追求流量,应该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切入有更高壁垒、附加值的健康管理综合平台。“目前,大健康行业正逐步接受互联网改造,在此过程中,医药O2O不是简单地送药,而是对消费者(患者)全生命流程的健康管理,药店因其与消费者(患者)最为贴近,有望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马旗戟表示。对此,很多药店亦意识到这一问题,遂有上述阿里健康与65家药店建立医药O2O联盟之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型连锁药店亦在进行相关布局。如1月28日,益丰药房公告表示,O2O健康云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推广项目是其发展重点,预算投入1.5亿元完成CRM信息系统、“益健康”APP、等项目;老百姓亦在2015年年报表示,公司借助O2O业务强化了实体门店的基础服务能力,通过在实体店增设自助式检测智能设备等服务项目以提升顾客黏性。药店为何热衷医药O2O?徐郁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近年来药店发展增速放缓,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所以谋求多元化转型,医药O2O或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行后,对药品储存、运输条件更加严格,并要求实体药店必须配备药学专业人员辅导患者用药的规定,致使小型连锁和单体药店的经营成本进一步上涨。一方面,执业药师的供不应求抬高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票据、冷链和运输等也增加了药店支出。不过,医改政策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诸多连锁药店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多项政策推进医药分家,药品零售连锁行业因此迎来黄金发展机遇。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通过医生多点执业、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医保控费、控制药品招标价格和降低药占比以及互联网技术运用等,加快推进医药分开。未来几年,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医药分开局面将逐步形成,为药品零售行业带来广阔市场。除了医改政策外,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将是医药O2O分羹市场的机会。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数据,2015年中国医药销售的总额1.6万亿以上,医药零售5000亿左右,医药电商仅152亿,占比不到1%。王磊表示,由于医改要求降低公立医院药占比,有机构测算,今年公立医院将挤出2500亿的市场规模,以药店为基础的医药O2O将有望分羹这一市场盛宴。“无论是相对空间还是绝对空间,医药零售和医药电商增长的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邵清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医药O2O能够融合线下药店和线上医药电商的优势,应对药品瞬时需求,再加上处方药放开的预期,市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