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下半年电商十大趋势:伴随着倒闭声加速融合与资本化,将迎来一次技术变革潮

    热点聚焦 2016-07-27
     经过资本寒冬的洗礼,今年上半年成为电商行业由资本热捧走向理性的过渡期。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走下神坛的电商并未一蹶不振,反倒变得更加理性。O2O泡沫破裂叫醒了一大批“做梦”的创业投机者,一些定位清晰的垂直电商崭露头角,同时电商企业也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展望下半年,电商行业仍将伴随着倒闭声加速融合与资本化,行业监管也将收紧,此外,伴随着VR、AR、视频直播等新技术的走红,电商领域将迎来一次技术变革潮。 趋势1  垂直电商受宠 解读:今年上半年,电商领域几乎没有一家传统电商企业获得融资,但真正定位清晰、瞄准特定消费者的垂直电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21家初创垂直电商项目获得天使投资,A轮的有39家,B轮的有15家,C轮的则有12家。 趋势:在阿里、京东等传统综合电商平台已攻城略地多时之际,垂直电商成为新项目的切入点。此外,前面一大批电商已经培养起了消费者的电商消费习惯,垂直电商模式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资本对垂直电商仍抱有一定的兴趣,但随着行业洗牌以及经济持续低迷,没有“真本事”的电商将加速被淘汰。 趋势2  巨头整合 解读:今年上半年开始,在资本寒冬之下,互联网领域合并新逻辑已经到来:资本话语权将更甚,合并也从风口巨头蔓延到细分领域及后续部队,互联网巨头借此抄底。合并将成为行业新格局的催化剂,在合并中“马太效应”尽显,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此外,巨头开始通过跨界融合进行最后的战略布局。 趋势: 今年下半年,围绕着巨头的整合案例将更多。BAT等互联网巨头拥有其他投资机构在投资互联网领域方面无法比拟的优势。巨头除了拥有充足的资金,还对互联网领域拥有更强的判断能力和运作能力,互联网巨头将通过抄底进行版图整合。更多领域的“独角兽”在未完成独立上市的情况下,也将加入到合并大军中。 趋势3  中概股回归 解读:市值被低估几乎是所有上市企业私有化时都会提到的原因,而此前A股市场的良好表现成为中概股集体回归的催化剂。虽然目前国内股票市场表现不佳,但给予电商企业的期望空间还是非常高的。巨大估值差成为吸引中国电商企业回归的诱因。此前疯狂想要在美国股市谋得一席之地的电商企业纷纷回归。 趋势:中概股回归已是大势所趋。此前A股的牛市表现已经把中概股回归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之前中概股给美国市场留下的不好印象也将给其他中概股带来压力。虽然目前国内股市整体疲软,但这只是相对的,个股还是存在非常大的机会。此外,国内政策方面也在为中概股回归铺路。不过,互联网中概股已回归殆尽。 趋势4  资本趋于理性 解读:融资不畅、资金链断裂是今年上半年电商企业倒闭的共同原因,尤其是对于刚刚创立不久的O2O项目。这些创业项目都是在拿到融资后便开始进行疯狂的扩张圈地,企图通过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挤垮对手,或取得资本认可,但企业并未在商业模式上有过人之处,也最终被资本所抛弃。 趋势:资本和创业者已越来越理性。参考目前出行、外卖等行业的现状,接下来烧钱的程度将会进一步减小。完成融资的企业发展战略将更加谨慎。此外,万能的O2O将进一步消亡,仍将有一批非刚需项目将会倒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也将有更多的行业巨头被收编或合并。 趋势5  监管收紧 解读:在政策左右下,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领域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跨境电商新税制彻底结束“免税时代”,依靠政策红利谋生的跨境电商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特别是那些依靠母婴等单品打天下的跨境电商更是走到了十字路口,仅靠打价格差的跨境电商优势渐失。 趋势: 新税制等一系列政策并非要把跨境电商打入死牢,但也绝不允许蚂蚁搬家般的跨境电商通过价格的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在拉动消费回流的大趋势下,以及保证市场交易公平的前提下,虽然给了一年缓冲期,但政策收紧已是必然。 趋势6  淘品牌资本化 解读:靠淘宝平台起家的“淘品牌”上半年正式打响资本战。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以裂帛、茵曼这些想开设线下实体店的淘品牌为例,企业要面对租金、人力成本快速攀升带来的巨大压力。上市将利于企业进行融资并快速扩张,进一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趋势:天猫上半年成立“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对未来淘品牌的发展定下上市的基调。线上的流量红利期已不再。后电商时代,淘品牌获取流量的成本和门槛越来越高。低价爆款的营销策略难以奏效,仅靠线上发展,局限性较大。今年下半年,将有更多淘品牌加入到上市的大军中。有消息显示,至少有近50家诞生于淘宝的品牌商家正在筹备上市。 趋势7  生鲜电商盈利之痛 解读:生鲜电商行业已被不断的倒闭消息折磨得神经脆弱。生鲜电商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同质化竞争,缺乏内在核心竞争力。很多B2C生鲜电商都是通过不断压榨上游利润来获得差价,并非通过创造价值来获得成功。 趋势:较低的渗透率还是给生鲜电商提供了潜在的发展空间。接下来仍将不断有倒闭消息传出,将是爆发的开始。未来主流模式一定是优秀的传统零售企业与线上企业结合起来。生鲜电商模式关键还是解决供应链问题,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趋势8  网红经济风靡 解读:起源于社交媒体的“网红经济”被看做是社交电商趋势下的一个重要体现。相比传统电商而言,网红电商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免费优质流量。同时,网红的低门槛也为大量入局者提供了参与的可能,因而使该模式迅速走红。 趋势:起源于社交媒体的“网红经济”被看做是社交电商趋势下的一个重要体现。“网红电商”这个词可能是个阶段性的、容易使人误解的词汇。网红经济也需要一个平台,今年下半年开始,将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到网红平台的搭建。 趋势9  走向集团化多元化 解读:与高速成长期激烈的市场争夺不同,逐渐步入成熟期的电商行业正迎来更严峻的厮杀。从市场占有率、行业增速、市场格局等多个维度来看,电商行业正在由快速增长期迈向成熟期。而成熟电商进行的跨界布局也是一种资本运作。电商企业高发展空间的布局创新也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趋势:这批传统电商企业是在互联网浪潮下由风投推动成长起来的,在智能硬件、电影、体育IP等新浪潮下,电商企业也在进行集团化、多元化的投资布局。 趋势10  加码“黑科技” 解读:能吸引眼球的方式就是好方法。黑科技、新技术拥有高关注度,在社交电商发展趋势下,这也成为电商吸金的法宝。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电商消费带来新的购物体验。VR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沉浸式体验”,可以将感官体验带入整个消费过程中,注重增强消费者的消费参与感。 趋势:电商消费将越来越休闲化、娱乐化、体验化。目前,VR、直播等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但作为流行趋势,如大数据、云计算,今年下半年必将有更多电商企业涉足。不过,怎样将新技术、新理念与传统产业融合,将是电商行业在发展道路上一直面临的挑战。‍‍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阿里影业发起设立20亿文化产业基金 用于电影电视行业投资

    热点聚焦 2016-07-26
    导语:公告称,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投资于在电影及电视娱乐行业价值链上的公司。7月25日晚间,阿里影业发布公告宣布发起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目标资金为20亿元。公告称,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投资于在电影及电视娱乐行业价值链上的公司。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目标首期20亿元中,阿里影业和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分别认购最高5亿及15亿份额。通过设立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阿里影业在投资并购上拥有更充裕的资金,同时能够根据投资标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聚焦影视娱乐产业链上优质标的的投资机会,分为开发制作、明星资源、宣传发行、前沿技术四个主要方向,与阿里影业自有资金实现协同效应,共同打造“娱乐全产业链平台”。海南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采取生态化布局、全球化运作、结构化设计的策略。此前阿里影业也进行了多项投资,包括2以8.3亿元人民币收购粤科软件、5.2亿美元收购淘宝电影和娱乐宝,投资8600万美元参与博纳影业私有化,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认购大地影院可转债等等。目前,阿里影业股价1.75港元,总市值441.60亿港元。‍‍‍‍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尘埃落定:三星投资30亿人民币入股比亚迪

    热点聚焦 2016-07-22
    导语:已经确定,三星将斥资30亿人民币入股比亚迪。前几天,曾有传闻称三星将斥资5000亿韩元(约30亿人民币)购入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4%的股份。不过随后比亚迪方面称,正在磋商,还未确定。而现在,这一传闻正式尘埃落定。据最新消息,比亚迪昨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完成非公开发行2.52亿股普通股,每股价格57.40元,计划募集资金总额144.73亿元。其中,上海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三星电子半导体在中国的销售法人)认购5226万股,合计30亿元人民币,将持有比亚迪此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股本总额的1.92%,正式成为比亚迪的第九大股东。公告同时显示,募集资金将用于铁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借款。有消息称,在去年年底比亚迪定增事宜就已经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但认购对象迟迟未定。从本次报告书披露情况来看,7月认购开始正式"破冰",最终发行对象除了有上海三星半导体之外,还有其它5家认购机构,包括国投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安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于三星参与的原因,比亚迪方面指出主要是基于对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未来双方在电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共同把握全球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巨大机遇,推进双方电动汽车相关业务的持续发展。有分析师指出,近年来三星电子积极布局车内娱乐、导航和自动驾驶领域,三星和比亚迪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增强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实力,同时有利于三星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此外,三星SDI是全球领先的三元锂电池生产商,未来仍有机会与比亚迪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有人融钱,有人倒闭,生鲜电商业在进行着怎样的淘汰和洗牌?

    热点聚焦 2016-07-21
     生鲜电商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淘汰赛。 “生鲜电商的格局已经从春秋进入战国,从百家争鸣进入全面整合。” 本来生活网创始人喻华峰说。 就在今年7月,本来生活网宣布完成了C和C+轮共计1.17亿美元的融资。 但亿元级别的融资在“烧钱”严重的生鲜电商行业已不罕见。除了本来生活以外,易果生鲜、中粮我买网、天天果园、每日优鲜等公司均获得同等级别融资,数额在1至20亿元人民币不等。 拥有了这笔融资后,喻华峰也许会稍稍松一口气,至少他已经得到了进入下一赛段的筹码。但有些人却不那么幸运。 坏消息 自2015年年底开始,生鲜电商行业不断传出一些坏消息。首先是拉卡拉电商,在提供社区生鲜速达服务近半年后,紧急叫停了该业务,甚至直接解散了电商团队。 随后,由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创办的生鲜电商网站Dmall(多点)在今年三月开启了近50%规模的裁员,由2900人压缩到1500人左右。除此以外,曾经的生鲜明星创业公司一米鲜、爱鲜蜂等都先后曝出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新闻。 更多的公司甚至没能熬过这个资本紧缩的寒冬。根据 IT 桔子的数据,仅 2015 年进入生鲜电商市场的公司就有 34 家,但经过一年的试水,水果营行、特土网、采购兄弟等数十家公司接连倒闭。直到2016年4月,曾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的美味七七宣布倒闭,让这个行业的“幸存者”们倒吸一口冷气。 4月7日,美味七七全体员工收到了公告,其中写着“公司运转已经严重困难,已没有能力支付包括员工2016年3月份薪资和绩效在内的所有资金。” 宣布倒闭的前一天,公司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和基本的运转。事后许多供应商和离职员工对媒体谈到美味七七的“突然倒闭”,却一致表示,此前已经对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些担忧——过快的进行规模扩张、高居不下的物流和仓储成本以及创始人本身的决策失误,都让人感到情况不妙。 被拖欠的除了员工的工资和奖金,还有200多家供应商总计超过2000万元的货款、大量还未来得及配送的消费者购物订单、几万名用户近600 万充值卡再也无法兑换。 “如果‘美味七七’这种规模的公司都没能扛过去,同行业其他公司也不会太乐观,或许会重复它的命运,”一位生鲜电商行业的从业者告诉36氪记者,“高昂的物流、仓储成本,已经足以洗刷掉大部分初创型生鲜电商公司。” 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但资本似乎并没有因“美味七七”的倒闭而收缩,相反,在用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融资金额开启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几乎是和“美味七七”倒闭的同一时间,每日优鲜、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网和易果生鲜先后在三至五月宣布了新一轮的亿元级规模融资。其中易果生鲜得到了阿里巴巴和KKR的 2.4亿美元至2.8亿美元的C轮融资,成为生鲜电商领域中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 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相同的事件也在同一时间上演。Google推出Google Express提供生鲜当日达服务,Uber利用车辆资源做起了全城配送,但也有杂货生鲜配送商Instacart因为物流成本过高而进行裁员和减少补贴的糟糕消息。 这是一个坏消息和好消息交替发生的时代。但对于生鲜电商的行业来说,众多公司之间的竞争才刚刚走完了“热身赛”而已。 AC尼尔森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白皮书》中则指出,中国的生鲜电商还是一块未经有效开垦的处女地,目前中国的生鲜电商渗透率仅1-2%,而服装行业的渗透率高达20%-3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该报告称,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需求提升,供应方产品质量、配送体系和购买渠道的建立,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支持等,都能在近一两年内加快生鲜电商的渗透率,“2017年有望超过1000亿规模,并在2018年站上1500亿的高峰。” 由于市场存在高速增长的潜力, BAT们也开始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在近一两年内争夺进入生鲜电商的门票。除了阿里巴巴投资的易果生鲜以外,腾讯选择了每日优鲜,百度投资了中粮我买网,京东选择了天天果园,互联网巨头们所能给予的帮助除了资金,还有来自电商、社交、搜索等平台的流量。 这个帮助至关重要,它极大程度地缓解了生鲜电商公司们因行业竞争而高居不下的流量成本。“平台的导流意味着规模订单的规模提升,只有在这个情况下仓储和运输的高昂成本才有可能被摊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生鲜电商平台倾向于和巨头们合作,”一位从业者说。 “95%的生鲜电商都是亏的,”易果生鲜市场副总裁姜骅告诉36氪记者,“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达到规模化亏损就越来越严重。”他表示,今年能拿到融资的都是已经实现初步规模化的企业,剩下的中小型更垂直的企业,“渐渐就玩不动了。” 亏损,以及越来越高的赌注 亏损的问题,在生鲜电商行业是个历时几年都未能解决。这一来是由于冷链物流和仓储高居不下的成本:生鲜产品保质期有限,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腐坏变质、挤压损坏,损耗率高。 因此,一些较有经济实力的生鲜电商公司选择自营物流、自建仓储。通过配备冷藏库、冷藏车、冷冻车降低损耗率,为了提高物流效率,还必须增设微仓增加配送范围、增加物流人员。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一个配备冷冻、冷藏、恒温等不同温区的专业仓库,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每年租金在540万元左右。一般一个一线城市至少要设立1-2个仓才能满足日常的仓储需求,仅年租金就需要1000万元至2000万元。 因此,易果生鲜需要巨额融资。安鲜达是易果旗下的生鲜冷链服务供应商,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和济南等六大城市设立了仓储超过六万平方米的7个物流基地,支撑易果生鲜平台上近3000种SKU,日均10万单的运转。这种级别的物流规模,成为了易果生鲜重要的行业壁垒。 粗略估算,如果想要达到和安鲜达接近规模的仓储水平,仅年租金就要耗费8000多万元。因此,在生鲜电商领域,多出现亿级规模的融资,近仓储就能花费掉大部分的资金,就更不用说物流、流量成本、网站运营等一系列费用了。仅仓储一项,就足以让资金短缺的中小型公司望而却步。 即使是这样的规模,易果生鲜也还未能在全部区域实现盈利。安鲜达总监牟屹东告诉36氪记者,目前安鲜达已经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未来计划给其他生鲜电商平台提供冷链仓储和配送服务。这和京东的逻辑类似,建立了自营物流后开放给第三方平台,也有可能成为易果生鲜除了电商业务以外的另一个盈利可能。 这很可能也成为一个无底洞。拓展新的市场,需要易果生鲜照搬一样的仓储和物流架构,何时这个规模才能大到足够覆盖成本,实现盈利,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即便是售卖3C、百货日用等较为标准化的产品的京东商城,也还是亏损的。 另辟蹊径靠谱吗? 另一部分公司采用了更轻的模式,依托商超、便利店,众包物流等,展开合作,以降低物流和仓储的成本。首当其冲的要数爱鲜蜂,此外还有本来生活网和天天果园在去年推出的O2O项目本来便利和天天便利,以及和沃尔玛、永辉超市等合作的京东到家。 喻华峰这么解释生鲜电商和O2O之间的结合。他认为,传统的B2C体系下物流速度、配送效率优先,很难让消费者实现上班下单,下班回家做饭的形式,需要线上和线下结合来做。 但这些B2C转O2O模式接连在近几个月遇到了一些困难。部分公司已经宣布暂停O2O业务,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启动裁员来缩减成本。包括美国生鲜商超配送商Instacart也开始裁员和降低补贴成本。 每日优鲜的COO曾斌曾分析过Instacart的模式和数据,发现在Instacart的客单价普遍较高,为100美元左右。此外,Instacart普遍和whole foods(美国生鲜超市)等生鲜类超市合作。 “Whole foods的毛利将近20%,也就是说客单价100美元时候毛利有20元钱,其中拿出6美元负担配送的费用也能够保证一定的毛利给Instacart,”曾斌表示,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普遍为一周购买较多数量的商品,因此客单价比较高,但国内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国内超市的客单价在30至50元之间,便利店则更低。根据永辉超市2015年年报显示,净利润约在2%左右。换句话说,即使永辉和京东合作后,愿意让利2%的利润补贴配送,也只能在50元中补贴1元。但据36氪记者此前从京东众包物流的配送员处了解到,平均配送员一旦的补贴在3-4元不等,换句话说,京东到家在商超配送方面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无论是和便利店还是超市合作,从成本方面的估算模型是类似的。此外,曾斌还指出,O2O的模式通常采用和众包物流、和物流配送商合作的方式进行服务。“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联盟关系,但实际上双方的利益冲突和差别很难协商,此外,配送员和超市很难保证对货品负责,”他表示。换句话说,一旦货品出现损坏,受到影响的还是平台本身。 为了保障货品质量和配送速度,自营物流和仓储看起来还是比较保险的选择。但为了缩减成本,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做一些灵活的调节。 每日优鲜的做法是覆盖多品类,尽量让用户可以在平台内一站式购买所需要的东西,但每个品类仅提供有限的单品。无论是鸡蛋、牛肉、牛奶、苹果,平台上会提供1-2种选品,根据供货情况进行更新迭代。 “比如爱氏晨曦这款丹麦产牛奶,由于它在国内的宣传推广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它在中国的销量一直不好,”但由于每日优鲜主推这款精选牛奶,短短几个月时间,平台销量已经占到爱氏晨曦华北市场销量的50%以上。“这款牛奶的采购量甚至超过物美,那么我就能从爱氏晨曦得到比较好的价格,给消费者的价格也会因此较低。” 这种设置一方面尽可能的覆盖了多种品类,另一方面各品类的产品保持精选,可以让增加该产品在平台上的销量,同时为平台向供应商争取足够有优势的价格。同时,也帮助中小规模的生鲜电商平台有效的控制SKU数量,减少库存风险。 未来会怎样? 尽管有人已经离开,但还是不断有资本和新创业者接连涌入这个朝阳产业,用自己的方式和理解,逐步建立出生鲜电商的生存准则。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洗礼,生鲜电商已经逐步对垒出一定高度的行业门槛。 “现在还只能说,这个行业已经逐步进行分化,但远远可能还没有到这个最后决出谁是真正的赢家,或者谁是最后的胜者这样一个地步,”曾斌说。 喻华峰否认了前段时间关于本来生活网谋求明年海外IPO的传闻,但他也承认本来生活网目前的融资还足够烧一年,但要获得盈亏平衡可能需要扛到2018年。 姜骅预测,以目前生鲜电商的资金投入和高昂的成本费用,到今年第四季度,还会出现一批新的融资消息。“比较好的企业还是会很有机会,但一些新的企业就会被逐步淘汰掉了。”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