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雷军是怎么炼成的?

    热点聚焦 2019-11-27
    前一阶段重在投人,后一阶段重在投趋势。爱炒股的盆友们前阵子有没有去科创板上兴风作浪一把?科创板打新股再次开启中签如中彩票模式,就拿“晶晨股份”来说,8月8号开盘股价直接干到翻倍,盘中更是从发行价38.5元一路暴涨到166元,谁要是中上一签(500股)高位抛出就能净赚6万RMB。一根大阳线,三观都改变糟糕,是心肌梗塞的感觉。无论是上车的还是没上车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行情恐怕都会面色潮红,心跳加速。这时候多么希望有人在耳边问候一句areyouOK?别急,翻开这家公司的股东列表,就会有一万条“areyouOK?”弹幕在脑海中划过。没错,这家公司的背后又是辣个男人。他就是a.k.a科创板收割机的——小米董事长雷军。实际上,晶晨股份是雷军投资的第三家登上科创板的企业。前两家是在科创板第一批就上市的方邦股份和乐鑫科技,雷军的投资回报率分别达到了6倍和令人乍舌的723倍。短短二十多天,这三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就为雷军(及其控制的公司)带来了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小米集团的一季度净利润,梭哈效果实属炸裂。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至少5家雷军系的公司排着队准备在科创板上市:金山办公、九号智能、石头科技、创鑫激光、聚辰股份……今年智能手机变成了存量市场,各大厂商拼刺刀十分激烈,小米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滑坡。但是手机这块丢掉的利润,雷总都通过股市赚回来了。卖手机不赚钱,可是卖股票赚啊。翻开雷军的微博,你就会发现雷军除了是小米和金山的董事长,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天使投资人。早在科创板推出之前,雷军的梭哈战绩就已经完爆中国绝大多数投资人。2012年欢聚时代(YY)在纳斯达克上市,雷军的摩托直接变航母,100万美元的投资获利百倍。2014年阿里以43亿美金全资收购UC,雷军入账超过60亿RMB。今年拉卡拉登陆A股,雷军手头的股份账面回报率更是高达900倍。之前暴涨36%的猎豹移动,也是雷军投资的公司。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巴菲特·雷军是如何炼成的。第一桶金哪里来?说到雷总的梭哈水平,那必然先问问用于梭哈的第一桶金是哪里来的。别看雷军现在成天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动不动就上B站来个鬼畜,要是论资排辈起来,雷军算得上是中国程序员江湖的初代目。他在80年代末就与程序员界上古角色求伯君相识,参与创立了金山软件。90年代,混沌初开。当时中国IT界还没有BAT什么事,柳传志的联想和雷军的金山一个攻硬件,一个攻软件,共同建设中国IT产业的基础设施,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到了千禧年,在美国失意的李彦宏回国和友人创立百度,马云拉着18罗汉,历经两次创业失败终于创建起外贸门户阿里巴巴,而马化腾正在为QQ的服务器花费头疼不已,四处寻找接盘侠。在雷军扑腾了10年之后,BAT才拉开了他们的序章。当马云为了省一块钱打车只坐夏利而拒绝桑塔纳,马化腾烧光了钱纠结要不要为100万卖掉QQ时,雷军已经无限接近财富自由。2001年,雷军已经是金山软件的总裁兼CEO,同时还是卓越网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小盆友们可能会问,卓越网是个啥?2000年伊始,淘宝还没诞生(2003年才有的淘宝网),刘强东还在北京中关村卖光盘(2004年才有的“京东多媒体网”),当时中国本土最有影响力的B2C电商网站就是卓越网。它对标了美国的亚马逊,产品类目覆盖到了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礼品……鉴于当时中国的快递体系还不行,卓越网甚至自建了仓储和物流,今天京东玩的这一套简直是卓越网玩剩下的。凭借着“超越平凡生活”的口号,卓越网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一度成为中国访问量最大、营业额最高的零售网站。正因为如此,卓越网被正准备进军中国市场的亚马逊给看上了。2004年,卓越网被亚马逊斥重金7500万美元收购,从此变成了卓越亚马逊。据公开报道,以雷军为首的卓越网高管原先占股10%,雷军也藉此套现了五六百万美元(预估),赚到了第一桶金。2004年的五六百万美元(折合四五千万RMB)是什么水平呢?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一季度北京全市住宅销售均价为5826元/平方米,也就是在北京买100套房的水平。这笔钱就是雷军进行梭哈的初始资金。“顺人而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雷军的主业是继续在金山软件里当董事长,副业是疯狂往朋友身上砸钱,支持哥们创业。社会我雷哥在这一时期总结出了自己投资的葵花宝典:第一是不熟不投。说的是只有熟人和熟人的熟人他才投,这样就能过滤掉98%的大忽悠。第二是只投人不投项目。项目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对风云诡谲的中国市场,变化总比计划快,所以不要执念于找到对的项目,要执念于找到对的人。第三是帮忙不添乱。投资完之后就不要过多地干预,只是作为外援来提点建议,帮忙牵个线搭个桥。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实操的。2004年底刚刚套现的雷军反手就投了50万美元给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他俩的初次相识可以追溯到1995年一场微软的研讨会。会上雷军在展望中国软件未来时异常兴奋,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我们必须站起来……“。“真是个铁憨憨”,这把活动的主办方公司老总孙陶然给逗乐了,会后主动找雷军攀谈起来,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基友。2005年,钱多到手痒的雷军见媒体人李学凌要从网易新闻主编的岗位离职,自己创业搞“多玩游戏网“,又给他塞了100万美元启动资金。他俩也是老相识,李学凌早期做的是IT记者,因而与雷军有诸多交集。雷军对李学凌的真知灼见和笔头功夫十分欣赏。后来李学凌在网易郁郁不得志,经常找雷军聊天吐槽,雷军就请他下馆子。两人谈谈工作的事情,说说生活的烦恼,就这么敲定“多玩游戏网“的投资,后来这个项目更名为多玩“YY”,开启了直播的时代。除了投熟人,雷军还投熟人的熟人。UC创始人何小鹏就是时任联想投资副总裁的俞永福推荐给雷军的。金山软件本来就是联想投资入股的公司,所以雷军和俞永福私交甚好。2006年,快要弹尽粮绝的何小鹏是拿着计划书去找联想拉投资,然而联想高层并不看好UC,在投委会表决时被否了。俞永福个人却十分看好专注于移动端的UC项目,顺手就将商业计划书发给了雷军。雷军一看是老哥俞永福安利的项目,二话不说就要梭哈400万RMB,条件是商业经验丰富的俞永福自己得去UC当经理,与技术出身的何小鹏互补短长。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熟悉的UC浏览器……靠着这套“熟人投资法”,雷军捕捉到了不少独角兽,可也有翻车的时候。陈年的“凡客诚品”就是个例子。陈年是雷军在卓越网时的得力干将。在卓越网被卖掉之后,无所事事的陈年从雷军那拿到一笔钱,创建了个名叫“我有网”的网游虚拟装备交易网站,准备从彼时中国首富陈天桥构建的网游帝国里分一杯羹。陈年最早搞的“我有网”尽管服务内容细致到为用户提供“代练升级”,这个网站还是没激起一点水花,很快销声匿迹。陈年不甘心,2007年时又从雷军那融来了700万RMB,这一次他想玩票大的,推出了平价服装电商品牌——凡 客诚品。从最早在《读者》上买版面做广告,到后来韩寒、王珞丹的“凡客体”营销文体火遍大街小巷,凡客诚品的一夜爆红让陈年内心膨胀。到了2010年,在陈年极度乐观的判断下,凡客招纳了超过1.3万名员工,并将品类从服装扩张到了数码、百货等全品类。随后凡客诚品昙花一现,留下的高达19亿元的库存和超过10亿的债务。2016年,凡客团队已经从1.3万人裁员至180人,徘徊在倒闭的边缘。雷哥的700万大洋打了水漂。由此可见,“顺人而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这样的投资思路并没有明确的方向,说白了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瞎投,只要人靠谱就行。当时雷军面对媒体采访是这么说的:我说这个人不错,给他点钱,输了没关系,再给第二笔钱,输了也没关系,再给一笔钱,反正我最后投你四年,投四次,全死光了,算了,你走人吧,咱两清了,可以相忘于江湖了。可以看出来,他自己对投资也持佛系态度,对投资回报率并没有太高的期待。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犯错的创业者,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其次,个人的有效社交范围终究是有限的,一个人凡事只听熟人说,就局限了他的眼界。这就像现在AI个性推送的信息流,你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你想要看到的和听到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信息茧房,你被困其中。雷军的朋友圈里既没有马云,也没有马化腾,他的朋友大多来自金山和联想,大家习惯用软件时代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所以互联网大潮袭来的时候,雷军并没有抓住多少机会。在看到晚他十年才开始创业的BAT取得的惊人成就时,他是颇为失落的。2007年金山软件在香港上市,雷军在彻底实现财富自由之后,自闭了。他给自己放了4周长假,仍然感到身心俱疲,于是选择了辞任金山CEO。雷军辞任金山CEO接着他让自己休息了三年,大隐于市。这三年中,雷军经过了深刻的反思。他寻思到,自己比马云马化腾出道更早,论勤奋程度也不输于他们,为何自己在互联网领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呢?面壁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终于悟出了那个著名的道理:「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一件事能不能成,不单单取决于人,更取决于风口。他已经错过了互联网的风口,不能再错过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于是雷军的投资葵花宝典升级到了2.0版本。“顺势而投”2010年,雷军成立小米科技,全力押注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端市场。随着iPhone在中国越卖越火,他看了一个大时代的到来。2011年,雷军牵头成立了投资基金“顺为资本”(同时也是小米的投资方),取义于“顺势而为”。这标志着雷军投资思路的重要转变,他不再把项目方局限于自己的熟人,而是紧跟趋势,追逐风口。如今在顺为资本的官网上,谁都可以去投商业计划书。这意味着雷军的投资理念变得更为开放,他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风口。“顺为资本”就是他的风口探测器。有了对风口的敏感度,还得有对大趋势的判断。雷军有三个重要的论断:1.移动端会取代PC端,成为顶级流量入口。2.曾经专属于比尔盖茨的智能家居将会普及,未来是智能物联网(AIoT)的时代。3.都市新中产们对生活消费和子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懂了雷军这三点对大趋势的判断,你就看懂了他在新时期的投资逻辑。雷军现在的投资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围绕着手机,投资手机周边产品制造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的爆款移动电源、运动手环、1more耳机……其实都不是由小米科技直接生产的,雷军(或雷军系公司)投资的生态链企业才是真正的制造商(雷军系通常占股30%左右),这些企业往往被冠以“米”字号,诸如紫米、蓝米、华米等等。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是雷军的重点关注对象,趣头条/快手/今日头条/丁香园/一点资讯背后都有雷军的影子。第二圈层围绕着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投资智能硬件上下游供应链和新型房地产。这一圈层是雷军投资的重头戏。开头所说的那些已经或即将在科创板开花的公司,大多都是智能硬件领域的上下游供应商,比如乐鑫科技和晶晨股份都是是生产IoT设备芯片的。雷军投资他们的初衷,并不是想要在科创板梭哈,而是要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雷军在新型房地产的布局,主要体现在城市青年公寓、办公室租赁和互联网家装三大领域,目的很简单,就是当作智能家居的试验田和样板房。第三圈层围绕着生活消费和教育市场,在消费升级的各个场景撒豆成兵。现在的小米的电商平台“有品”几乎就是个杂货店,从食品饮料到服装鞋袜应有尽有。然而“小米有品”并不是像淘宝天猫那样由第三方卖家入驻的开放性平台。它的供应商,依然是雷军参与投资的生态链企业。想要雷哥带你飞,就得先跟雷哥歃血为盟。雷军一方面操心着都市白领的消费升级,一方面又操心祖国花朵的教育问题,所以他还反手投了许多k12(基础教育)创业公司,比较有名的有一起作业网、51Talk无忧英语、小站教育等等。可以说,现在雷军的投资版图已经非常清晰。在小米的供应链管理和销售渠道的支持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雷军播下的种子会在资本市场开花结果。回顾雷军的投资经历,可以以小米创立的2010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重在投人,后一阶段重在投趋势。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作为创业者来说,想要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最好的路径就是混入投资人的熟人圈层,建立起自己的口碑。你很难成为大佬的熟人,但可以成为大佬熟人的熟人。通过熟人转递商业计划书的效果远比自己直投要好。而作为投资人来说,想要成为像巴菲特·雷军这样的资本收割者,就要有清晰的投资逻辑,掌握好内心的节奏,而不是蒙眼瞎投,人云亦云。总之一句话,暴富路上,学习雷军好榜样。
  • 从摆地摊到河北首富,他一路演绎传奇!

    热点聚焦 2019-11-19
    天有其石,地有其材,人有其智,最后人用智慧把天地人合在一起”23岁之前,他屡战屡败,偶然间得到贵人相助后,他从一个扛煤气罐的小子摇身一变成了燃气大王,48岁时挖掘出600亿的财富帝国,他就是新奥集团的创始人王玉锁。1964年3月,王玉锁出生在河北霸州。自打上小学开始,父母叫他干什么都行,就是别让他看书。班里30多个同学,他稳居后面三名,一保持就是8年。1980年,王玉锁步入高中。“傻小子怎么还不开窍?”开学前一天,父亲硬拉着王玉锁去霸州附近的龙泉寺烧了三柱香。别说,香还真灵,王玉锁一下子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开始主动看书”。只可惜香烧得太晚,3年要撵上落下的9年功课,谈何容易?1983年高考,果然名落孙山。此后接连复读3年,不过一次考得比一次低,1986年高考后,王玉锁彻底死心了。不过,王玉锁倒想得开“既然菩萨不让我读书,那就做生意吧。”于是,他开始做小买卖,“卖瓜子、卖啤酒、卖背心”半年倒腾了五、六个行当,不过也邪门,他干什么,什么赔!后来,父亲托熟人介绍去塑料厂当工人,然而3个月塑料厂就倒闭了。1987年春节,王玉锁拿家里的1000块钱跑运输,可依旧干了不到半年,公司老板就跑了路。“怎么到哪里工作,哪里黄?”王玉锁相当郁闷。当年端午,他闷头在河边游荡。“救命!”“不好,有人掉进了中亭河”王玉锁想都没想就跳进河中。仗着水性好,最后还真就把人给拖到岸边。直等到那人睁开眼睛,王玉锁这才走开。1987年9月,为了换换时运,王玉锁去了天津。正是在天津,王玉锁第一次看到做饭用煤气罐,要知道,当时农村不是烧煤就是烧柴火。“也许这里面有商机”,一打听,液化气可不是哪里都能买到的“源头都在沧州任丘”。于是,王玉锁赶紧折腾到任丘。在永丰路,王玉锁看到一家液化气门脸,王玉锁初生牛犊不怕虎,扭头就进,结果却被的保安拦在门口。他正要发火,被一个高个一把拽住“恩人,找你找得好苦!”原来,高个正是王玉锁当年救下的落水者。更巧的是,他就是那家液化气公司的总经理。要液化气?多大点事,人家正愁没个地方表示感谢呢。“不仅天然气全搞定,还免费给了10套设备”。王玉锁一高兴,直接租了一辆脚蹬车,拉着10罐气,屁颠屁颠骑了70公里。怎么卖?王玉锁的姐姐是开小卖部的,他就在小卖部门口贴了一张告示:“预交240元,提供一套灶具和3罐气。”结果一个月就卖出去50套。关键时刻,“双轨制”帮了王玉锁。拿的是计划价,卖出去的却是市场价,里外一倒手,王玉锁就淘到了人生第一个10万块。尝到甜头后,王玉锁决定大干快上,一个月往返任丘和霸州之间20多次,结果三个月爆廋20斤。“怎么瘦了这样?”那总经理一看恩人两头跑太辛苦,干脆帮人帮到底,就在廊坊龙河郊区帮王玉锁开了一家液化气站。1989年春天,第一家液化气站开张。3年后的1992年,华北油田顺应大势,允许零散气井与外界合作开发。怎样才能拿到气井?王玉锁这回主动张口,在那位总经理的引荐下,见到了华北油田采油四厂的厂长。于是,王玉锁一口气拿下了3个气井,正式迈入天然气的大门,并于同年成立了新奥燃气公司。要说财运来了挡都挡不住,王玉锁前脚刚刚成立公司,后脚廊坊就成立了开发区,“急需大量天然气”,于是王玉锁就成了政府的不二选择。当然,王玉锁也不是吃素的。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1992年国庆,王玉锁跑到成都呆了2个月,当时,四川建设第一条巴渝输气管道。王玉锁吃了2个月的麻辣烫,也顺便搞定了一支燃起管道工程队。一年后的1993年8月6日,天然气在廊坊开发区成功点火,新奥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次年,王玉锁顺理成章拿下了廊坊市区的天然气项目,廊坊市也成为河北第一个用上管道天然气的地级市。4年后的1998年,我国大手笔开展“西气东输”,管道途径新疆、甘肃、宁夏等9个省市,“新奥扩张就差气源,而西气东输是最好的气源。”王玉锁打起了小九九。于是,王玉锁又跑到乌鲁木齐蹲了3个月,1998年8月,他略施小计,如愿拿下了新疆位于塔中、塔北两家油田的2口气井。2000年,王玉锁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江苏、安徽等6个省市成立了8家分公司。此后,“西气东输”的管道铺到哪,新奥燃气就开到哪,当年一举拿下了25个城市的燃气经营权。当时,新奥的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接驳费,也就是燃气建设收入,二是销售天然气的收入。”其中天然气属于公用事业,利润不可能高,所以接驳费才是新奥的大头,但是接驳费是一次性收入,今天赚了明天就没了。尤其是2001年,新奥在香港上市后,版图已经扩张到60多个城市,业绩压力很大。没有办法,只能找外援。2003年9月,王玉锁找到国外一家生产压缩天然气钢瓶的公司谈合作,“我们有市场,你们有技术,拿市场换技术如何?”老外头如捣蒜“答应得异常痛快”,随后王玉锁买下一家工厂,着手对技术进行改造。不过,就在王玉锁开工前夕,老外却突然反悔,“合作是合作,不过你们只能做喷漆和阀门,其余事情不能插手。”“把我当猴耍啊”王玉锁气坏了,他突然意识到,“企业必须得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否则关键时候,人家就卡你脖子。”“10年以后卖什么?”、“没有自主品牌,20年以后是什么?”、“经营权合同到期后的30年干什么?”那段时间,王玉锁满脑子全是问号。直到王玉锁读到一份关于煤炭清洁利用的报告,他才算找到答案。要知道,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超过90%的地下储能是煤炭,但是我们却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对煤的利用非常粗放”,石油和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拥有煤制气技术,便可一劳永逸解决气源问题。”于是,2004年的2月,王玉锁提出投资20亿发展“煤制气”。结果,遭到公司1000多号员工全部反对,要知道,2003年新奥一年营收也不过24亿。匿名信接踵而来,“请停止对新奥的慢性自杀”“不能把员工当傻子”。“但为了新奥的长治久安,顾不了那么多了”,王玉锁心一横,一脚踏进了煤制气。可光有决心还不够,技术从哪来?恰在这时,王玉锁打听到甘中学博士回国的消息。甘中学是谁?美国ABB公司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手握180项能源生产专利。当时,甘博士有意向选择秦皇岛一家企业。王玉锁得知后,连夜派出时任集团总裁的杨宇,硬从半路上把甘中学“劫”到廊坊。王玉锁坦诚相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是煤,新奥愿出20个亿,把煤变成清洁能源,5年之内不求回报。”“就冲你这股执着劲,我愿意跟你合作。”就这样,甘中学成了新奥集团的首席科学家、与王玉锁一道干起了“傻事”。甘博士一来不要紧,噼里啪啦一下子涌来7位海龟博士,不到半年时间,科研团队就超过200人。于是,王玉锁投资2000万建立一套国际领先的基础实验平台、试验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速度之快,连不少国外科学家羡慕甘中学,“六、七个月,我们连个设计都做不出来。”一时间,新奥速度等于中国速度+新奥加速度。甘博士确实很给力,2012年新奥就大获成功,“针对不同种类的煤,研发出煤制气,煤催化气化、煤超临界气化等5种技术。”最关键的是,煤制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焦油、灰渣等皆可变废为宝,“二氧化碳被用来做食用油或植物蛋白,经过醇化进而变成生物柴油”、“二氧化硫、灰渣等则分别被合成为硫磺、氮肥、焦油和建筑材料。”除了解决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王玉锁还有效解决了水污染的问题“传统技术1000立方米煤制气要消耗6吨水,而新奥则将用水量降到5吨以下。”很快,青岛中德生态园、胶东国际机场、长沙黄花机场等跟新能源沾边的项目排队找上门来,到了2008年,新奥就成了我国煤制气的标杆企业。2009年,王玉锁赶起时髦,“商品可以买卖,能源为什么不可以?”等到2010年初,王玉锁就折腾出泛能网,“像淘宝一样,在泛能网上喜欢哪个项目就买哪个。”2011年,新奥集团总资产突破400亿,全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利润接近30亿。当年年底,美国参议院领袖哈里·瑞德议长给王玉锁一张“藏宝图”,称华达州有条件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沙特阿拉伯”。正是那张藏宝图,一下子把王玉锁给吸引了过去。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14岁辍学,创业失败负债百万,45岁再出发,现在身家240亿

    热点聚焦 2019-11-13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跨不过去的,永远是人心,而不是困难。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你太容易放弃了。“穿森马,就是森马”,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句广告词,因为它当年实在太出名了。但这句广告词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森马的老板邱光和,出身农民穷苦之家,14岁辍学,创业失败负债百万,后来45岁再创业!20年过去了,他从负债百万,到现在身家240亿,登上了2019年胡润百富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14岁辍学,31岁创业赚到100万!1951年,邱光和出生于温州瓯海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候,他们家是整个村子里最穷的。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因为患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无奈之下,邱光和读到初中就辍学,14岁下地干活。但日复一日的劳作,让年轻的邱光和心中充满了无奈,难道自己要一辈子当农民吗?于是,他16岁入伍当了兵,20岁退伍,当了人民公社半脱产干部,负责过宣传、民兵、共青团工作,还受公社委派担任过社队企业的厂长和书记。然而,一个月40块的工资,根本不能改变邱光和的生活,他要照顾家人,这点钱根本不够。但当时也没有更好的机会,所以邱光和只能先忍耐下来。直到他31岁的时候。邱光和31岁的时候,他跟着村长去香港考察家电行业,就像走进了一个新世界。回来之后,他就和几个朋友创办了瓯海娄桥工贸公司,后来赚了点钱,又独自投资成立了瓯海家用电器公司,成为爱国者科技公司的华东区总经销商。靠着销售电器,邱光和赚了人生第一桶金100万元。一场台风让他负债百万45岁重新出发那几年,邱光和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错,再加上他为人豪爽、谦逊,很快就搭起了庞大的人脉网。但到了1994年,家电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邱光和的利润也越来越少。但真正给邱光和致命一击的,却不是来自商业上的残酷竞争。1994年8月,一场台风把邱光和的库存家电吹走了一大半,一夜之间邱光和损失了千万资产。邱光和遭受这样的重大打击,并没有一蹶不振,他思前想后,奔赴郑州,转型房地产事业。但在2年时间内,他的房地产事业并没有什么起色,甚至可以说一路走低。邱光和仰天长叹:难道自己真的没办法东山再起了吗?天无绝人之路,有一次出差广州,他被当地服装市场的火爆惊呆了。他看到一外商,为了自己名下的名牌服装2年服装地区代理权开口要价120万元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这样,做服装的想法在邱光和心中萌芽。1996年底,45岁的邱光和重新出发,他关掉了自己的其他生意,带着儿子做起了服装生意。1996年12月,定位在休闲服上的森马服饰正式上线。创业1年规模10亿10年后上市森马成立的时候,正是中国休闲服饰崛起的一年,当时中国有2000家服装品牌,森马只是2000分之一。邱光和初次进入这个行业,资金、技术、经验都比不上别人,这下怎么办?于是他独辟蹊径,采取“借鸡生蛋”的策略,公司只负责最重要的服装设计和品牌建设,服装生产交给成本更低的代工厂,服装销售则由加盟商来负责。他过去做家电生意积攒下来的人脉,这时候发挥了用处。他以前那些家电行业的渠道商,一听说他转行了,纷纷也根本转行做服装,继续跟着邱光和。他们说:“你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跟着邱总有肉吃。”邱光和20多岁的儿子,只身一人跑到广东寻找生产企业,每年只能回老家待上一两个月。创业前10年,儿子都没在家里过过春节。而邱光和则在家里,负责公司的管理,并且想办法拓展市场。他不去饭局、不打高尔夫球,平时有时间不是练练太极就是散散步,最多的心血还是放在工作之上。就这样,良好的策略,再加上为人勤奋、踏实,以前的渠道商也给力,仅仅1年多,森马的规模已经有10多亿!由于森马面向的消费人群是以年轻人为主,他们请来了谢霆锋等港台明星为品牌背书。为此,他们还想出了“穿森马,就是森马”这样比较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广告语,并下了重本宣传,于是这句话很快就流传开了。就这样,在此后的10年间,森马服饰一路高歌猛进,并在2011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关店400家后再创高峰现在身家240亿但创业之路,总有不少坎坷,森马也不例外。2012年,大量国际品牌“入侵”,国内服装行业经历了一股寒流;2013年,由于网购的冲击,休闲服饰销售状况持续不佳,邱光和不得不大规模关闭低效店铺,数量高达400家。但这并没有打倒邱光和,几十年风风雨雨都熬过来了,这点挫折算什么?邱光和被网购打得灰头土脸,反而调整战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布局电商作为着力推进的重头戏。就这样,森马再次起飞,现在市值已经达到276亿元。邱光和的个人财富,也达到了240亿元。农民出身,14岁辍学,一度赚得数百万身家,却遭受挫折负债百万,45岁从头再来,经过20多年的打拼,现在身家240亿!这样的故事,就是拍电影,也拍不出来。但邱光和就做到了,几十年风风雨雨,背后是他始终如一的坚韧和顽强。遇到了挫折,没事,咬咬牙挺过去;亏了钱?没关系,想办法再赚回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跨不过去的,永远是人心,而不是困难。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你太容易放弃了。正如马云说过的那样:“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你能撑到后天吗?
  • 大学生辞职养猪,靠22头小猪起家,27年后身家415亿!

    热点聚焦 2019-11-08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专注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近不少人都说,猪肉的价格越来越高,有点吃不起猪肉了。那么,大家是否又知道,现在养猪行业的首富又是谁?他叫秦英林,本来是个大学生,后来又进入国企工作,后来辞去工作下海,27年来只做一件事——养猪!他靠着22头小猪起家,经过27年打拼,他所创办的牧原股份,现在市值2156亿元!2019年湖人富豪榜,他也以62亿美元(约415亿元)的身家,成为河南首富!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秦英林的逆袭故事。20头猪死了19头 他立下志愿要去养猪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河南南阳的一个小村子里,家境贫寒,世世代代都以种田为生。因为家里穷,父母除了种田,还养鸡养鸭,想尽办法供秦英林读书,希望他能早日出人头地。但总是这样苦苦支撑,也不是办法,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来,秦父拿出全部800元家底,买了20头小猪,准备靠养猪致富。那一年,秦英林才17岁。不幸的是,这次掏光积蓄的养猪,不仅没有致富,还弄得倾家荡产。由于没有什么养殖经验,再加上不懂防疫知识,20头小猪很快就因为瘟疫死了19头,只剩下1头。秦父非常失望,他那悲痛欲绝的表情深深刻在了秦英林的心头。年少的秦英林发誓,他一定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就是这样,秦英林的人生,第一次和“养猪”发生联系。高考的时候,成绩优异的秦英林放弃了保送河南大学的名额,选择了河南农大,专业就是畜牧兽医专业。在这里,秦英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能够看到的书籍,20多门专业课,他门门优秀。其中,解剖学更是考出罕见的92分,“农大历史上也没有那么高的分数。”1989年,秦英林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捧上了铁饭碗。他很快开始了新的生活,天天待在办公室,每天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过得非常稳定、安逸。然而,这样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到头,秦英林觉得非常苦闷:难道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2年,直到1991年,父亲来秦英林的工作单位看望他,两个人在河边散步。他看着父亲,想起了当年父亲养猪、20头猪死掉了19头的一幕,突然记起,自己这么努力读书,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帮家里养猪吗,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子?就这样,秦英林的内心燃起了熊熊斗志。再加上当时很多人下海,于是在1992年,秦英林带着新婚妻子双双辞去了令人艳羡的体制内工作,开始创业。22头小猪起家 却连成本都赚不回来当时,很多人的下海都是跑去海南做房地产,但秦英林的做法有点“傻”,他跑回老家南阳,采购了22头小猪,开始了自己的“养猪生涯”。大学生抛弃铁饭碗回家养猪,这样的新闻现在都不多见,更别说20多年前。不少人过来围观,连省畜牧局的领导都过来考察以示支持。但支持归支持,秦英林的养猪经历,还是非常心酸的。养猪除了需要猪苗,还要有猪舍、水塔...秦英林为了省钱,只好自己动手搭建。由于是野外,又靠近猪舍,一到夏天就很多蚊虫,隔着裤管都能咬十几个包。有些猪肠道有问题,排便困难,秦英林就硬是用手把猪粪掏出来。你以为经历这些困难,秦英林就能成功了吗?并没有。他吃了很多苦头,这22头小猪慢慢变大,却因为疫情“全军覆没”。秦英林本以为自己科班出身,养猪能顺利一点,没想到还是遭遇同样的挫折。但他没时间伤心,因为猪舍、水塔这些前期设施已经投入很多,不想办法继续养猪,最后只有失败收场。他擦了擦眼泪,又去求爷爷求奶奶,终于借回来一笔钱,又买回了一批猪。但在1995年,这批猪又开始出问题,接连死了好几头猪。更要命的是,秦英林翻遍了自己的所有书籍,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病。最后,还是秦英林母校的老师伸出援手,判断这是“伪狂犬病”,最后秦英林从河南省畜牧局买到了疫苗,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这样一番折腾,9个月后,秦英林的第一批生猪终于出栏了。秦英林满心欢喜,以为这次终于成功了,但命运再一次给他开了个玩笑。当时生猪收购价每公斤才1元,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秦英林本以为是猪贩子故意压价,最后他才知道,其实猪贩子收猪也有自己的标准,一看膘,二看臀部大小,三看瘦肉率。这一次,秦英林上了一课,但他并没有灰心,反而觉得充满期待。因为经历了这一番折腾,他对如何养猪已经了如指掌,以后的养猪事业,一定会更顺利。27年高品质养猪 最后做出2156亿元企业!有一句话说得好:那些杀不死你的,终究会让你更强大。这句话用在秦英林身上,真的再适合不过。1996年,他经过认真考察,最终确定长白、 杜洛克两种猪品种,进了2000头猪。有猪贩子建议他用瘦肉精,并为他算了一笔账:只要秦英林肯做,能多赚60万。但秦英林一口拒绝了:“仪器检测不出来,但良心能检测出来,宁可不赚钱,也不会昧着良心使用瘦肉精。”但如果不用瘦肉精,猪肉的口感如何保证?秦英林只好费尽心思,用一些土办法——他把养殖场建在清澈的水源旁边,猪能喝到纯净泉水,还有当地的优质小麦、豆粕吃。为了测试哪种饲料最适合猪,他前后试了10多种饲料,终于确定了最适合的那种。为让猪保持心情愉快,秦英林还让猪睡上了钢丝床,并把小圈变大圈。以前猪在小圈里,根本活动不起来,现在换了大圈,猪吃饱了还能转悠一下,肉质更结实。由于品质好,秦英林的猪慢慢开始在市场上走红,不少人听说他的猪肉质好,纷纷慕名而来。2000年,他成立了河南省牧原食品股份公司,开始大规模扩张。随后几年,秦英林在河南建了8个养猪场,一年的出栏量达到了20万头,并引进了加拿大的原种猪。即便生意越做越大,秦英林依然不忘初心,坚持品质第一。2006年,上海爆发瘦肉精事件,不少养殖户都被查处,但秦英林的公司却安然无恙,因为他的猪肉都是绿色环保的。2007年春节过后,牧原生猪更被日本人看中,签订了1000吨生猪合同。要知道,日本可是食品检测最严格的国家。2014年,秦英林的牧原集团更是在深交所上市,现在市值2156亿元!秦英林的身家更是达到了62亿美元(约415亿元),成为河南首富!就这样,秦英林从一个掏猪粪、做猪舍的“养猪佬”,从22头小猪起家,经过27年的努力,成为了亿万富翁!27年来,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养猪,最后把这件事做成功了!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专注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