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出身,收废铜起家,现在身家320亿,拥有3家上市公司!

    热点聚焦 2019-12-26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或许就是差在敢不敢承担风险之上。说起世界首富,大家或许想起的都是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亚马逊老板贝佐斯等人。如果有哪位中国人能成为世界首富,那大家也觉得,一定是马云、马化腾这些人。但如果我告诉你,在2年多前,有一个中国人成为了世界首富,身家达到了50000亿美元,是比尔·盖茨身家的50倍!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海亮集团的创始人冯海良。2017年8月10日,海亮集团的股票总值瞬间升到了5.4万亿美元,由于冯海良持有海亮集团92.8%的股票,所以他身家50000亿美元。当时比尔·盖茨的身家还不到1000亿美元,所以冯海良的身家是比尔·盖茨的50倍。为什么海亮集团的股票会突然飙升?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股票交易员输入错误。所以仅仅当了8分钟世界首富,冯海良的身家就恢复正常。但即便有这次乌龙事件,冯海良的创业故事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他农民出身,靠着收废铜起家,苦熬30年,现在身家320亿元人民币,还打造出3家上市公司!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01 农民出身,靠收废铜起家1960年,冯海良出生于浙江诸暨店口镇,店口镇是我国最大的铜加工基地。或许也是因为出生于这样的地方,注定了未来冯海良是要以铜起家。冯海良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第6,家里穷得叮当响,爸妈也没多少钱供他读书。所以冯海良中学毕业之后,年仅19岁的他就前往供销社当一名营业员。是金子总会发光,哪怕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营业员,冯海良也做得很起劲。凭借着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表现,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分社经理的职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很令人艳羡的职业,但冯海良并不这样觉得。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想要做出一番大作为。直到1985年中央下达了政策,冯海良抓住机会承包了供销社下的一家小贸易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说是贸易公司,但其实就是一个收废铜的门店,冯海良就是靠收废铜起家的。但即便如此,冯海良也没觉得有什么丢人,反而越干越起劲。公司成立之后,冯海良就开始全国各地跑,收购废铜。仅仅几年,他就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赚得了第一笔资产。1989年,冯海良拿着自己这么多年的积蓄,成立了一家铜材厂,正式进入五金加工行业。为了能让自己铜材厂的产品能够卖出去,冯海良四处拜访客户、不断推销,吃过不少苦头。那时候,被保安赶、在客户办公室前一等就是几小时,这些事情没少发生。据冯海良自己后来回忆,当时真的是踏破铁鞋拓市场,在艰难的条件下,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创业精神,长期奔波于大小工厂之间。但冯海良都坚持了下来,他坚信要成功就要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他越战越勇,越被拒绝就要继续推销,从不怕苦也不怕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之下,工厂陆续拿到了不少订单,产品销路也开始通畅了起来。当时,冯海良的公司还不叫海亮,只是单纯的以地方和行业命名。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冯海良就以自己的名字为谐音,给公司取名海亮。市场打开了,工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海亮生产的产品开始向格力、美的、海信、海尔、LG等等的知名企业供应。之后,冯海良为了进一步占据市场,先后建立了浙江、上海等7座生产基地。就这样,冯海良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王国。02打拼出3家上市公司现在身家320亿但在五金行业做出了一番成绩,冯海良并不就此满足,他开始进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1995年,冯海良创办了诸暨海亮外国语学校,进军教育界。在教育界,冯海良也做得非常出色,到了2002年海亮教育更是从集团独立出来,成立了新的集团公司。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亮教育是我国最大的民办教育机构之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在美国上市的教育集团。之后,冯海良又进军地产行业,同样做得风生水起。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海亮集团已经拥有了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海亮教育集团、海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三家上市企业,在2018中国500强中排名位列第109位。而冯海良也从一个收废铜起家的农民,做到了现在身家320亿。03500万年薪招新人他说有风险也要拼一把即便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冯海良还是不满足,想尽办法想要让企业继续发展。2018年8月,他开出年薪500万,聘请了3位平均年龄29岁的“管理天才”进驻海亮集团,担任自己的特别助理。2018年2月初,海亮集团启动“星青年”人才战略,面向全球招募5000名优秀青年人才,其中“500万年薪起步,招聘30岁左右的优秀管理人才”引发各界关注。这3位人才,就是从2万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人员。500万年薪起步,3个人,一年薪资支出就是1500万元,10年就是1.5亿元。以后每年薪水可能还会递增。3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值这个钱吗?海亮算的什么账?是作秀吗?这一事件不仅在社会上,在海亮内部也引发了争议。冯海良并没有回避这些争议,在3位年轻人入职后,他专门写了一封2000字的《致全体海亮人的一封信》,直面争议,剖白了他的心迹,及海亮的人才观。在他看来,500万年薪是“海亮对人才渴求与尊重的充分展现,是一份庄重的承诺。”他觉得,人才总是要自己培养的,哪怕其中有风险,请来的年轻人有可能不成才,但总要试一下。他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海亮不会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敢作为。”听冯海良这么说,或许我们能明白,为什么他能从一个农民,打拼成现在的亿万富翁。想要成功,总要经历风险。冯海良从铁饭碗到毅然下海,再到五金行业做得好好的,又要跑去做教育行业和房地产。这其中,有风险,但更有机遇。失败者瞻前顾后,害怕风险,所以什么都不敢尝试;成功者也会担心风险,但不会因为有风险就什么都不做,而是会评估好风险,然后尽力去避开风险,取得成功。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或许就是差在敢不敢承担风险之上。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15岁参加工作,当过老师、开过拖拉机,现在身家149亿!

    热点聚焦 2019-12-19
    15岁参加工作,当过老师、开过拖拉机,现在身家149亿!说起张学信这个名字,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但在国外,特别是国外铝业,这个名字赫赫有名。他曾让澳大利亚同行不敢为师,这个张学信,到底什么来头?他15岁参加工作,当过老师、开过拖拉机,经过数十年打拼,打造出市值千亿的信发集团,成为铝电领域的佼佼者。他自己也成为了亿万富翁,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张学信家族以149.2亿元身家上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张学信的创业故事。0115岁工作苦熬24年成为厂长1947年,张学信出生于山东省聊城茌平县,他进入社会很早,15岁就参加了工作。当时他在老家的农村当了2年教师,17岁时,又被调往茌平县拖拉机站担任站长。在这里,他一干就是8年,直到1972年,25岁的张学信开始在茌平县热电厂工作。张学信是热电厂的第一批员工,他在这里苦干十几年,踏实经营,终于在1986年升任厂长。但此时的张学信,还只是个普通的热电厂厂长,直到1993年,一次危机袭来。当时茌平县发电量为2606万千瓦时,但用电量为1590万千瓦时,近半产能空闲。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很普遍,国家也很重视,直到1997年,国家发改委要求地方关停并转小火电,茌平热电厂也在其中。“不转型就要灭亡”,面对困难,张学信只能带着工厂转型。当时电解铝尚属竞争不充分行业,毛利率高于20%,而做电解铝恰恰需要大量电力。张学信看着自家发出来的电没人用,干脆上马电解铝项目,第二年就实现效益600万元。面对困难,有很多人都会自动放弃,觉得大势所趋,没有抵抗的必要,干脆投降算了。这些人永远不会等来逆转的那一天,因为他们把逆转的机会都放弃了。但总有一些人,哪怕看着快要失败,但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语,他们总是会想尽办法,解决困难。张学信就是这种人,面对危机,他永远不会退缩,找到了逆转的办法,这就迎来了最后的胜利。02“就是做到中国最先进也不行!”然而,光靠不够放弃还不够,想要成功,张学信还给大家做出了示范——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全身心投入,高标准严要求。他把所有时间都拿来研究企业,一个铝有多少个焊口,一个焊口能有多长,需要多少工人,一天能做多少时间......哪怕企业刚开始只是个小工厂,但张学信对厂子的要求很高:一定要以国际化为标准。用张学信的话来说:“你的目标是谁,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从上项目到进设备到控制成本,他都以国际标准来要求企业。中国电解铝行业耗能都在14300,信发铝业上马的水电项目能耗不会超过13000;电解铝在国外,每一公斤耗500千克,中国普遍需要800,但信发新上的不会超过400千克。进设备也是如此,张学信曾说:“不能只追求是县里第一,也不能追求聊城第一、山东第一,就是追求中国最先进也不行。”他始终认为,一定要追求国际上最先进的才有生命力。张学信的努力没有白费,换来的是企业的发展和同行的认可。厂子从改制时的3000人,发展到现在有36500名员工。2018年,信发集团的销售额高达1919亿元,净利润131.5亿元。有一次张学信去澳大利亚考察,本来说好让当地一家铝业公司介绍经验。但这公司一听要给中国山东的信发集团介绍经验,居然这么说:“我们速度没你们快,效益没你们好,成本没你们省,我们就不介绍经验了!”03身家149亿却用200元手机虽然把企业做成了千亿规模,自己也成了亿万富翁,但张学信的生活一直非常简朴。《经济导报》的一篇文章曾这样描述见到张学信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张学信穿了一件纯白衬衫,没戴手表,腰带上别着一个装手机的小包,里面装着他那部价值200元的三星老款手机,脚下蹬的一双皮鞋刚在工地上被钢筋戳坏了,鞋底开了胶。”至于他的妻子宋传英,据《经济日报》2003年的一篇报道,当时宋传英仍是一名家属区烧水工。此外,按照张学信自己的说法,如今他仍住在职工家属院里,住宿条件和职工一模一样,房子100平方米大小。平时他也基本没有假日,习惯与职工同吃同住,甚至心情不好的时候,开车去工地转一圈就没事了。可以说,他是把所有心思花在工作上,从不铺张浪费,为人也很低调。看到别的企业家铺张浪费,比如住很豪华的房子,他就觉得不太对。拥有过亿身家的张学信,本来可以铺张浪费,想买啥就买啥,但他却非常谦虚低调,有了钱也不乱花。他的家乡茬平县,有一些企业发展得不太好,他就出手收购,让这些企业能继续活下去,也让企业的工人不至于丢掉饭碗。至于修桥铺路、慈善捐款这些,张学信更是从来不甘落后。可以说,张学信的经历告诉我们:想要赚钱,你首先要吃得了苦,要有高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赚了钱之后,不能铺张浪费,要保持低调,看到弱小的人要去帮助。如果有了钱就得意忘形,那赚了再多的钱,总有一天也会花光!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带着8位农民起家,靠一顶草帽做出158亿身家,连英女王都用他

    热点聚焦 2019-12-13
    从国企员工到身家158亿的“草帽大王”,再到现在硅胶行业领导者,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说起浙商,在中国经济领域可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18胡润财富报告》,浙江省的亿万富豪数量达到了13500户,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位居全国第四位。大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小到“吸管大王”楼仲平,靠一分钱成本的吸管赚到过亿身家,都是浙商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非常低调的浙商,他的经历同样很传奇:他33岁抛下“铁饭碗”,带着8位农民,靠着编草帽起家,却赚得了158亿身家,连英女王都用他的产品!他就是罗立国,宁波合盛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被称为“草帽大王”。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罗立国以158.4亿元的身家上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01带着8名工人起家一年出口1000万美元“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这是流传在“草帽之乡”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的一句谚语,罗立国出生在此。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不少农民都开起了小作坊,用自己祖传的做草帽的手艺,赚了不少钱。当时罗立国还只是国企里的一员,他看着身边的人都赚了不少钱,自己也忍不住想要下海。但他当时已经33岁,还捧着国企的“铁饭碗”,真要下海创业,如果没成功那怎么办?他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搏一把,他辞去国企的“铁饭碗”,东拼西凑了2万元,租了6间农舍,带着8名编帽农民,创办了慈溪市申谊工艺品厂,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初期,他就雄心勃勃,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家乡的手工艺品走向世界。创业的第一天,罗立国就放下豪言:“要让长河人编的帽子飞向世界。”但创业初期,没钱没资源,罗立国的厂子办得很艰难,他没有办法,只能咬牙坚持,把所有重担都挑起来。他既当老板又当工人,经常要和工人一起编草帽;他既搞技术又做销售,这边通宵达旦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做好一顶草帽,那边又要去跑业务,去不同的商场推销草帽。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罗立国的小厂就做出了260万产值,业界都震惊了!只有罗立国自己心里知道,这背后是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做出了成绩之后,罗立国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觉得光靠人工做草帽,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于是他积极寻找和外界的合作机会,与香港裕足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宁波合盛工艺品有限公司。有了资金支持,罗立国远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之后,他和技术人员用3个月时间对老设备进行改造,制造出一套“漂、磨、蒸、烘、烫”的流水线操作设备。这样一来,自家草帽的生产规模和效率都大大增加,也填补了国内专业生产高档帽子的技术空白。如今Gap、Gucci、DKNY等这些国际大牌,不少产品都是合盛贴牌生产的。光是靠帽子,一年的出口额就1000万美元,这在这个行业是非常不错的规模了。不少国外客户都很喜欢长河人做的金丝草帽,连英国女王、日本皇室都是合盛纯手工编制金丝草帽的“粉丝”。虽然草帽生意做得很不错,但罗立国意识到,草帽这一行的规模有限,要想大发展,还是得在其他领域。于是,这位“草帽大王”又放下一切,开始“二次创业”。02二次创业重新出发最后做出158亿身家1999年,罗立国成立了杭州欣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投资房地产业。之后,他推出了“七里香溪”别墅园、“集美·岸上蓝山”高档公寓等项目,都赢得了好评。2001年开始,罗立国创办了宁波罗宁硅酮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硅橡胶产品,开始向高科技领域进军,开始与硅材料结缘;2003年,他又创办了宁波合盛磁业有限公司,生产钕铁硼。之后的10多年时间,罗立国一直在硅基新材料领域深耕。在他的努力下,合盛的工业硅和有机硅的有效产能始终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广泛应用于光伏材料、合金材料等行业。从零开始的艰辛,只有罗立国自己才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奔波在外,只为了企业能有大发展。在罗立国的飞行记录上看到,仅2017年,他的飞行里程就已经围绕地球8圈。他自己坦言:“创业奉献是我最大的幸福,哪怕每月在新疆、四川、浙江、上海之间打飞的。”从国企员工到身家158亿的“草帽大王”,再到现在硅胶行业领导者,罗立国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成功背后,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告诉我们:要成功,就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努力!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
  • 力压俞敏洪:放弃公职去创业,20年后身家600亿!

    热点聚焦 2019-12-05
    “我觉得弯路才是一种捷径。多走点弯路,多点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这才是成功真正的捷径。”说起俞敏洪,很多人都认识,他是新东方的创始人,曾多年霸占“教育界首富”的位置。但现在,有一个人却能力压俞敏洪,抢得“教育界首富”的头衔!他就是李永新,中公教育的创始人。2019年10月,李永新家族以60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第40位。2019年11月,李永新更是名列《2019胡润百学·教育企业家榜》第1位,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界首富”、“最有钱老师”!创业20年,李永新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放弃保研、放弃去政府部门和国企工作的机会,选择创业,却屡战屡败,最后咬牙坚持,才迎来现在的成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永新的创业故事。01穷到没饭吃却立志要考北大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普通家庭,爸妈都是普通工人,家里却有4个孩子,生活过得很艰苦。虽然家里穷,但母亲一直教育4个孩子要努力奋斗。“妈妈的教育是我的座右铭,她说奋斗才有未来。”后来李永新这么回忆。从小到大,李永新家里经常缺衣少食,有一次穷得连李永新的学费都交不上了,于是父母挨家挨户去借,才终于凑到钱。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李永新意识到,真的要好好读书,否则一辈子就要熬穷。于是,李永新开始用功读书,再加上他确实很聪明,所以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到了高三那年,因为压力有点大,李永新几次模拟考的成绩都非常低,这让家人非常担心。家人觉得,他最好报考军校或者师范院校,这些学校分数线比较低而且免费。可是李永新对自己很有信心,要考就考北大!家人半信半疑,但还是拧不过他,最后让他报了北大,没想到他真的考上了北大!02放弃保研和公职去创业失败3年连1块6毛的烤饼都吃不起1999年,在大学读了4年之后,李永新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公务员和国企的岗位,选择了创业。李永新后来回忆自己的选择:“我遗传了父亲‘爱折腾’的特点。”在李永新的记忆中,自己的父亲是个特别爱折腾的人,1980年代就开始创业。1983年,李永新的爸爸借了1万元去创业,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还是李永新赚钱之后才帮父亲还上这笔钱。后来,哪怕父亲已经78岁,儿子李永新已经赚了大钱,他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就是不服老,开榨油店,做各种项目。由于父亲经常骑着电动车到处跑,结果出了车祸被一辆摩托车撞伤了腿,李永新觉得他这次不会再到处跑,可以在家享福了吧?结果他不亲自做项目,改投资了,投资了当地几家电动车销售企业。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永新继承了父亲的“折腾”,所以大学毕业之后,也开始打算自主创业。1999年,他成了新星伟业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全方位服务的公司。不少投资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上门想要合作,李永新雄心勃勃,想要搞一番大事业。没想到现实很快给了他重重一击,由于缺乏经验,他给了投资人90%的股份,自己创始人团队只有10%。双方很快发生了矛盾,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在这之后,李永新没有气馁,他觉得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好了。但他没想到,自己会陷入屡战屡败的境地。有一次他和别人合作做了个“高考状元演讲团”的活动,他跑前跑后,到处拉人,提供了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把状元拉过来演讲),最后却只分了几千块,而这个活动收入了二三十万。后来他又做了一段时间,赚了一点钱,又跑去请老师做高考复读的培训。但老师都是兼职,上完课就走,对学生也不关心,学生成绩上不去,培训班又做不下去了,之前赚的钱又亏掉了这样做了3年,从1999年到2001年,李永新基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是看到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是误打误撞。迎接他的,自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经常穷得无米下锅,最惨时甚至连1块6毛钱的炒饼都吃不起。03专注做公务员考试培训赚得600亿身家他给创业者留下3条建议2001年,李永新已经创业3年,但还是没做出什么大成绩。此时他的一位大学导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指了一条路:“你还是去做公务员考试的培训吧。”李永新在大学时考过公务员,在这方面有经验,后来毕业后又辅导了几个学生,结果这几个学生都考上了公务员。但当时他并没把公务员培训这个当做主业,直到导师提醒他才回过神来:对啊,为什么我不做这个?2001年,李永新正式进入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成立了国内专注于公务员考试的第一批培训机构;2002年,李永新就决定进行利用互联网做营销了,于是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应运而生,这是他的流量入口;2003年,中公教育集团已经正式成立。就这样,李永新找对了方向,公司也发展的非常快。但其中并不是没遇到挫折,刚开始他创业时,不少老员工来了又去,最后坚持没离开的只有他一个人。这种失落感很多人都受不了,但李永新看得很开,他说:“创业企业不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团队,正确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经过10多年的努力,李永新把中公教育做得风生水起。截至2018年4月,中公教育在全国31个省市、319个地市建立了619家直营分部和学习中心、3000余名专职授课教师、2000余种教辅图书出版物、7000余名员工。它还成为了集合面授教学培训、网校远程教育、图书教材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大型知识产业实体。2019年,中公教育更是在A股上市,现在市值1112亿!2019年10月,李永新更是以60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第40位。创业20年,李永新对创业也有着很深刻的体会,他自己就总结了一下,觉得创业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1、可控的商业模式2、就低原则比如IT、生物医药等专业性很强,如果没有过硬的背景和实力,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尖。其实一些门槛很低的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3、可复制创业项目只有可复制,才能实现规模化,进而做大做强。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提到,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普遍眼高手低,有目标当然是好事,但一定要脚踏实地,从低处做起。04多走点弯路,才是成功的唯一捷径创业20年,头3年屡战屡败、碌碌无为,穷到连1块6毛的炒饼都吃不起,到现在身家600亿,李永新的创业经历,真的非常传奇。虽然曾经的失败经历听起来很惨,但李永新后来回想起这段经历,却觉得这段经历对自己帮助很大。他说:“一个创业者决心创业的时候要想清楚,你的未来一定有诸多失败,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并且在失败的过程中努力反思,那么,你干脆就放弃创业。”刚开始创业时,他总想着走捷径,什么赚钱就赚什么。后来他才发现,根本没有捷径,如果能让我们走平常的路已经是捷径了。他坦言:“我觉得弯路才是一种捷径。多走点弯路,多点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这才是成功真正的捷径。”文章来源:36氪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