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 小米自建线下店遇阻

    热点聚焦 2016-06-06
    在一片唱衰小米的声音中,小米出手买下了微软1500项专利,并获得了1000多项交叉专利许可。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这是小米很重要的一次尝试,是小米国际上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也是小米主动变化的体现,合作成功则进一步加强了小米的信心。”主导此次合作的小米高级副总裁王翔表示。在新的突破性技术出现前,手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仍是供应链和渠道。IHS Technology 中国研究总监王阳向《证券日报》记者指出,小米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除了在市场上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公司在盈利能力,供应链管理,线下渠道建设和专利储备等方面有了新的挑战。小米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CEO雷军已经自己亲自管理手机的供应链,公司也找了王翔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国际合作。王翔此前为高通大中华区总裁,2015年6月份加盟小米。想来彼时,在印度因专利遭受挫折的小米就有了解决专利短板之心。而其另一个短板——线下渠道的建设,则似乎没有那么容易。大量购买专利应对知识产权挑战专利是小米之痛。虽然一再扬言要进入印度市场前三,却因涉嫌侵犯爱立信所拥有的ARM、EDGE、3G等8项专利,被爱立信诉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面临法院“临时禁令”。比印度市场更让小米痛苦的是,在巴西市场因为专利问题而直接退出。不仅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有专利支撑,而且国内群雄逐鹿也需要专利支持。华为近期已在中美对三星发起专利诉讼,而苹果与三星之间的专利诉讼,则早就打得不亦乐乎,对小米虎视眈眈已久的华为、中兴,对小米发起专利战是早晚的事情,如果小米不想坐以待毙,通过收购提升高品质专利储备就是必然选择。IHS Technology 中国研究总监王阳在与《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表示,小米这次收购微软的专利主要还是为了将来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做准备,此外要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未来海外上市,小米都必须有足够多的专利应对这种挑战。此外,小米年初还从芯片公司英特尔购买了很多专利,王阳称,这也在为下半年推出采用小米自己开发的手机芯片的智能手机做准备。据悉,下半年,小米的中低端产品线中至少将有一款(红米)手机采用自主研发的芯片。长期来看,这将帮助小米继续压缩红米产线的成本,更好地把握出货节奏,同时给Qualcomm、MTK两家芯片供应商施加压力。目前小米大约有200名 - 300名的关联人员在参与自有芯片的研发。在谈到自主造芯的可能性时,王翔向媒体表示:“小米归根到底还是互联网企业,是一家做智能硬件的互联网企业,并以打造全球最重要的互联网企业为终极目标。小米会在此基础上做战略布局和部署。但任何一个企业,又无法从头到尾去做所有事情,所以合作是必要的。不过,如果小米想做(芯片)的话,现在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无法满足渠道商胃口自建线下体验店而在线下渠道方面,小米则似乎比较被动。OPPO、vivo的逆袭,说明在当下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线下渠道仍然发挥着有力的作用。而看到这一形势的众厂商也纷纷布局线下。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认为,小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和渠道的关系。“小米的门店能不能按照1999的价格把手机卖出去?如果加价,粉丝们恐怕不乐意,如果不加价,线下的成本只能自己承担。小米自己的小米之家可以不要利润,但是其它合作的渠道如果拿不到足够的利润分成,能不能尽力推产品就得打一个问号。”虽然雷军年初宣布将全力拓展线下渠道,但从目前来看,小米的线下渠道止步于自建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由于小米的产品还是追求性价比,无法给渠道商足够的利润空间(通常要十个点以上),小米还是在通过开小米之家自建线下渠道。”王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事实上,线下渠道不是想做就能做。一加手机线下战略的夭折就是前车之鉴。一加科技确认,将关闭全国线下体验店,保留北京和上海的官方自营旗舰店,而这距离济南体验店开业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其工作人员此前表示,“确实是打算先不开了,但应该会过一段时间,因为利润不高。”一加手机一直紧跟国内手机厂商高性价比趋势作风,导致产品利润微薄。业内人士分析,线下渠道的高昂成本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手机市场,是一加做出这一选择的主要原因。雷军也认识到了小米进军线下,必然也会遭遇和一加类似的问题,他说,线下销售成本比线上高很多,定价都非常贵。“我们现在就想试一试像我们这样性价比的机器能不能在线下销售也很火。因为线下基本是1000元的成本卖到2000元,2000元的卖到4000元,甚至6000元。我们还需要尝试卖小米的渠道赚的钱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个渠道。”小米今年的目标是建设50家小米之家门店。然而小米之家即使达到50家,也只是中国百万人口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小米之家今年尚无法覆盖中国广大的手机用户数量。“小米之家的目标是每年50家店,将来二线城市覆盖完,再往三线城市开”,王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来看,小米线下店都是盈利的。在王阳看来,小米的百货店模式效果不错,“小米的生态链产品做的非常好,甚至有些消费者因为买了很多米家的其他产品开始用小米手机。”
  • 王思聪最新赚钱方式 分享知识是门多大的生意?

    热点聚焦 2016-06-06
    知识就是力量,八卦也能变成财富。一夜之间,互联网的大风又刮向了问答社区。王思聪、章子怡、李开复……他们的隐私、经验、知识就这样轻松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当知识跟钱靠的那么近,突然火爆的分享知识社区一下子走到了岔路口:小清新的知识社区要开始收费了吗?靠明星隐私打响名头的平台能长久吗? 一切都是未知数,但知识经济的风帆已经升起。王思聪的“隐私”让分答意外走红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知识网红的赚钱速度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过。上周末,王思聪现身知识分享社区“分答”接受网友提问,每个问题标价3000元。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王思聪回答了32个问题,其收入截至6月5日已经飙升至20万元。从投资理念到择偶条件甚至大尺度的生活隐私,王思聪的回答相当坦率,不仅圈粉无数,还顺带让“分答”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其实,分答是果壳网旗下5月份上线的一款付费语音问答产品,最早以“在行”为名,前不久开通了付费语音问答功能“分答”。继王思聪公开择偶条件和风流旧事后,章子怡也加入了付费语音的行列,谈论她的育儿经。“影后”赚钱的速度也不慢,8个问题挣了2万,但由于章子怡“多聊孩子、偶尔聊老公,看心情聊其他”的设定,她的回答并没有获得王思聪般“口无遮拦”的效果。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在短短一周时间里,还有张泉灵、蒋方舟、马伯庸、六神磊磊等众多名人大咖相继开通了分答,虽然这些名人的回答在其特定的领域更有针对性和服务性,但问题的单价却亲民的多。“它跟任何东西都有关,除了知识。” 对于“分答”的一夜走红,PingWest品玩在文章中如此评价。易观国际新媒体分析师马世聪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出于对分答付费分成模式的认可和新社交互动方式的好奇,大量网红、明星涌入分答平台,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支撑起了分答目前的火爆。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在果壳网CEO姬十三的设计中,分答的“偷听”功能实现了让提问方和回答方都可以持续不断地赚钱。偷听者花1元就可以听到答案,提问者和回答者因为有人“偷听”也能继续平分这部分收入,而“分答”则要从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所有收入中提取10%作为服务费。在分答走红之前,知乎已于今年5月16日开通实时问答功能“知乎Live”。近日,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知乎Live分享创业经验,门票价格为499元一张,一共开放了200个名额。正式分享期间,李开复回答了近30个问题,最终获得了10万元收益。当天原定一个小时的分享,也因为参与者热情高涨,最终从晚9点一直持续到近10点半才结束。付费阅读更是先行一步,自媒体们则是直接受益人。腾讯称,“千乘计划”自媒体平台实施一个月来总阅读量超过1.5亿,输出文章超过10万篇,已经开始兑现500万的现金奖励。微博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微博上垂直领域专业作者已经达到230万,覆盖47个行业,其中月均阅读量超过10万的作者在微博获得收入超过2亿。微信公众号文章底部的“打赏”功能也已经越来越受到作者欢迎。尝试会员收费的罗辑思维B轮融资后获得了13.2亿元的高估值。创始人罗振宇表示,“不是内容值钱了,因为内容太多了,是人变值钱了。”付费问答也是一种消费升级?“知乎开始帮助用户变现,并不意味着之前站内的问答产品逻辑存在bug,或者这一形式会对知乎的根基有影响。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表示,此前5年,知乎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大量用户仍然长期愿意在知乎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跟见解。这些用户并不是完全靠兴趣,没有收益,只不过这个收益没有那么直接和具象化。“他们收获高质量的人脉,结识有共同兴趣,从事相同职业的朋友,接到Case,找到合伙人、工作等等。他们在回答时对自己答案的梳理,也是消化知识,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周源表示,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人们需要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来完成消费决策。“知乎live和分答是知乎、果壳对于内容盈利的探索。”马世聪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知识变现的第一受益人虽然看起来是王思聪、李开复这样的名人,但其实也是平台在资本的要求下对盈利性的必然追求。能盈利的社区平台对投资者而言也更有价值。“把知乎引入进来非常有意义。我们必须在社交群里产生内容。”搜狗CEO王小川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搜狗投资知乎后,日均搜索请求达5000万,搜索频次增长了80%。然而,能靠知识赚到钱的“马太效应”却越发明显。在分答上,能够靠回答问题一夜暴富的人不是明星就是网红,相比之下,普通人的赚钱速度就慢的多。运营成熟的自媒体更是如此。根据新榜数据,今年3月份微信排名前500的公众号阅读数总和高达67.4亿,平均日流量约2.2亿。而微信官方此前公布的微信公众平台日流量大约在30亿,公众号数量超过1500万个。也就是说,前500个公众账号每天占据全部流量的8%左右,剩余的1500万个公众号分享剩下的92%。
  • 香港估值从来低,万达为何今天才想起来要退市

    热点聚焦 2016-06-06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我是谁……”2016年1月,王健林在万达年会上一展歌喉,技惊四方,视频累计播放数以亿计,连外媒都被惊动了。3个月后,万达商业(03699.HK)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万达集团)将代表联合要约人以52.8港元/股全面回购已发行H股,总代价约344.55亿港元。待H股要约成为无条件后,万达商业将撤回H股于港交所的上市地位。上市仅15个月就离开香江北上,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我要从南走到北”竟一语成谶。从万达的表态和业界的分析来看,“被严重低估”是退市的主要原因,但这种观点有三个”漏洞“,无法自圆其说:首先,有一利就有一弊,反之亦然。香港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是纯市场行为,许多优秀企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想上市就说香港资本市场如何成熟,想退市就说估值低,真是”人嘴两张皮“。其次,港股估值低由来已久,万达不可能刚刚发现,早干什么去了?最后,万达选择的是“A+H"模式,A股上市进程已于去年8月全面启动,退市本不在计划之内。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万达商业放弃香港的根本原因是“轻资产”模式被初步验证。经济不景气下的“去地产化”2015年,万达商业总营收1242亿,同比增加15.14%。物业销售、物业租赁及酒店经营三大主业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1.74%、31.2%和23.83%。物业销售在总营收中的比重已从2011年的89.6%降至2015年的82.5%。物业租赁及管理收入占比稳步提高,到2015年占比达10.9%。2015年,销售、租赁、酒店三项业务同比增幅分别为12%、31%和24%。实际上,2015年合同销售额只增长了2.45%,较2014年的1601.5亿仅增39.3亿。但万达商业将2015年合同销售额的62.5%确认为营收,而2014年只确认了57.3%。这是房地产公司“调节”营收的标准动作。生意火爆时确认比例低,反之确认比例高,目的是使营收看起来维持稳定增长。物业销售对营收的贡献比物业租赁高一个数量级,但前者的毛利润率低且逐年下滑。2012年,物业销售业务的毛利润率曾高达51%,2015年降至38%;而物业租赁及物业管理的毛利润率逐步提高到72%。到2015年,物业销售及物业租赁对整体毛利润的贡献分别为77.2%和19.5%。王健林的目标则是:三年内租金收入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50%。对宏观经济形势,王健林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在“西双版纳”年会上,他预计2016年房地产销售收入有可能大幅下降。坊间认为合同销售额将从2015年的1640亿降到1300亿左右,未来或许会降至千亿以下。而物业租赁、酒店经营、文化娱乐等其它业务将保持增长,物业销售额占万达集团总收入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86.1%降至50%以下。宏观经济不景气,万达大幅降低目标销售额,通过“去地产化”逐步降低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恒大、万科却在冲击2000亿、3000亿。万达的价值不在卖掉多少房万达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售养租”:第一步,在入驻城市的非核心区低价拿地,建设万达广场;第二步,将建成物业部分出售,所获现金流覆盖拿地、建筑等项成本;第三步,出售部分物业后,剩余部分“只租不售”同时对租户进行筛选及监督管理;第四步,随着万达广场建成开业、人气逐渐攀升,定期对“投资物业”进行价值重估,获取“公允值增加”收益。例如,2015年公允值增加达172亿,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57%。2011年、2012年,投资物业公允值增加分别相当于净利润的71%和79%。一方面是因为当年净利润没2015年高,另一方面体现出万达如今对公允值重估的“克制”。2011年,万达商业搞出140亿“公允值增加”,占年末持有“投资物业”的12.6%。2015年,“公允值增加”虽有172.3亿,却只相当于年末“投资物业”的5.6%。截至2015年未,万达商业旗下已开业万达购物中心达133座、酒店72家,持有投资性物业总面积逾2600万平米,在全球不动产企业中排名第一。如果说“万科的价值在卖掉多少房”,万达的价值则在“多少房没卖”。王健林找到“减负”之路1.负债率逐年下降2011年以来,万达商业总资产从2500多亿膨胀到6400亿,净增了将近4000亿。难能可贵的是,总资产负债率从76%降到了71%。除了总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万达商业负债结构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银行贷款多、利息负担重。2015年贷款余额达1540亿,较2011年翻了一番,但比2014年少了200亿。主要因为使用IPO募集资金偿还了部分贷款。截至2015年末,1年内短期贷款和5年以上长期贷款分别为419亿和537亿。全年利息支出总额达126亿,比6万员工全年薪酬福利总支出还多24亿!二是“客户垫款”(主要为预售款)允当重要融资方式。2013年以来,万达商业此项负债开始高于1000亿,2015年达1337亿,接近年度合同销售金额,与银行货款余额相差无几。根据公司财务原理,客户预付款是优于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即不用付利息,又不必以现金偿付,确保到期能交付产品就行。不过,万达商业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将客户垫款剔除,得出50%这个结果,则太乐观了,因为无论如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千亿预售款是万达综合能力的体现,前提是用户对品牌价值和按期收房有充分的信心,不是随便哪家房地产公司能做到的。2、土地储备及资本承担2014年、2015年,万达商业土地储备(按规划建筑面积)的总量和结构都趋于稳定。最核心的“在建物业”分别为4735万平米和4798万平米。截至2015年末,万达商业总负债及资本承担合计超过5880亿!3.“轻资产”为自己“减负”都知道王健林是首富,殊不知他还是名符其实的“首负”,因为全中国没有哪个人背的债比他更多。2015年,万达及王健林本人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对“轻资产模式”的探索,找到“减负”的良策。王健林对轻资产的解读是:投资建设万达广场,全部资金别人出,万达负责选址、设计、建造、招商和管理,使用万达广场品牌和万达全球独创的商业信息化管理“慧云”系统。所产生的租金收益万达与投资方按一定比例分成。2015年10月,万达商业转让了阜阳、滨州、烟台、营口、连云港等地的五家项目公司。在上述地区建设万达广场所需42.2亿资金由买方筹集,万达商业将享受物业建成后净租金收益的30%。这宗交易成为万达“轻资产模式”的样板。2016年计划开业50多个万达广场,其中超过20个采用“轻资产模式”,占比40%。王健林希望2017年后,万达每年至少开业50个万达广场,其中40个以上“轻资产”,占比达到80%。不久的将来,多数万达广场不由万达投资,甚至也不由万达建设。2015年,万达开始与万科合作,把多个项目的开发交给后者来做。据万科董秘谭华杰透露,双方合作规模将在千亿以上。与收获千亿预售款同理,万达的“轻资产模式”也不是什么房地产公司都可以学的。为何放弃“A+H”?万达商业原计划采取“A+H”股模式。2014年12在香港发行H股募集306.78亿港元(部分行使了超额配股权)。2015年8月,股东大会批准发行不超过2.5亿A股、募集不超过120亿。同年9月2日,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招股章程。“A+H”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融资的便利性,除了可以搞两次IPO,更重要的是在香港的后续融资。香港是国际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有成熟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企业融资、两融资是纯市场行为。反观大陆资本市场,再融资是天大的“恩惠”,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石油这样牛X的公司都不是想融就可以融的。特别是对房地产行业,当政府判断房市过热、房价上涨过快,就会一刀切地停止所有房产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A+H”模式最大的缺点是低估值的H股成为木桶的“短板”,拖累A股,降低公司的整体估值水平。香港估值低到什么程度,“A+H”的折价最能说明问题。2016年6月2日,南方航空A股价格为7.08元,H股是3.98港元,H/A比价为56%。中国人寿H/A比价是68%,比亚迪不到64%,广汽集团只有32%,房地产开发商“金隅股份”竟然只有25.52%……假如某公司净利润2亿,总股本1亿,在A股上市后市盈率为15倍,则股价30元、市值30亿。假如该公司发行了2000万H股,由于两地估值水平悬殊,投资人南下“捡便宜”。最终A股、H股价格分别稳定在20元和15港元,H/A比价为60%,总市值约合18.4亿,生生被拖累38.7%!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市盈率一般为十几倍,如中粮地产21倍、珠江实业18倍、万科15倍、金地14倍、金融街13倍。2015年,万达商业净利润超过300亿,若在A股上市,按15倍市盈率,市值可达4500亿。而在提出私有化之前,万达商业H股价格对应市值约合1200亿人民币,市盈率仅为4倍!发行A股后,万达商业总股本将达47.77亿股,其中6.52亿H股占比13.66%。假如H股拖累A股20%,王健林将损失千亿身家,实在得不偿失。香港市场低估值由来已久,万达商业为何今日才以估值低为由退市,早干什么去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2015年轻资产模式大获成功。在A股上市虽然只能一次性融120亿,后续融资只好听天由命了。这么多年没上市融资,万达尚且克服资金困难做到今天的规模,有了“轻资产”模式更加有恃无恐了。
  • 直播+电商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 ​

    热点聚焦 2016-06-04
    如日中天的直播业务,正在与不同互联网行业结合起来,形成“直播+”经济。直播+娱乐已很成熟,PC时代的9158做到上市,移动端的陌陌直播业务上线一年不到,已成主要营收来源,直播+娱乐吸金能力可见一斑。直播+营销被许多综合类直播平台所看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美拍等平台砸钱做营销,取得不错效果。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则是“直播+电商”,通过直播卖东西被坊间热议,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直播+电商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直播+电商是一个伪命题,更别说要绕过BAT了。不看好直播电商的大抵有两种逻辑:一是直播+电商效果不好。直播+电商,本质就是电视+电商,即所谓的T2O模式(TV to Online)模式,连电视这么强势的媒体都玩不转,更别说直播。眼下直播+电商带来销量很困难,销量是电商的终极目标。二是直播只是宣传方式,跟文字、图片等没有本质区别,而电商的商业本质并没有变化,过去并不存在着文字+电商,图片+电商的说法,“直播+电商”只是一个伪概念。对于上述两种逻辑,笔者均不以为然。电视媒体做电商不成功,与直播+电商能否成功并无必然联系,直播看上去确实就是“互联网电视台”,但移动互联网让它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还有关键要看谁来做这个事情。认为直播是宣传方式的,说的其实是直播+营销。如果阿里巴巴等巨头接受了直播+电商,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播不是宣传方式,而是电商的基础设施,如同购物车、商品图片一样,不可或缺。直播+电商解决用户的购物痛点直播+电商是什么?通过直播来售卖产品或服务、支持交易,就是直播+电商。先来看看传统电商有什么痛点。相对于传统提袋购物而言,电商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缺陷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信息,对于购物决策总是不够的。比如买衣服、买化妆品、买房买车,用户需要更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消费决策,亲临现场再加上有人讲解,体验会好很多,而传统电商是做不到这两点的。电商第二大痛点是缺乏社交行为,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却少了机会跟亲朋好友聚会逛街的机会,购物,是一种社交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购物之后往往会消费聚餐、电影等服务。这些年,人类一直在努力去攻克电商的痛点。衣服不能试穿?有在线3D试衣间、免费试穿服务。缺乏讲解?蘑菇街等导购平台的达人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值得买这类网站的崛起,都表明导购的重要性。买房不想去现场看?有基于VR的样板房,让你身临其境......这么多解决方案,有的确实解决了问题,比如上门量尺,免费试穿,然而成本很高;还有的则是技术不够成熟,体验没做到位,比如在线3D试衣间、AR购物、VR样板房,还有完善的空间。现在,直播+电商来了。它完全或部分解决了电商用户的一些痛点:1、基于视频你能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或服务,视频信息维度比图片文字丰富无需赘言,直播则确保你看到的视频并未经“修图”,它是真实的,看房、看车,视频均是最好的信息承载方式;2、通过主播们的讲解示范、回答问题这类互动形式,直播解决了“讲解”这个导购问题。用户购买大件、重决策商品,比如家电、家居、美妆时,往往有很多问题,商场都有导购员耐心地解答,直播可实现类似的体验;3、相对于传统电视购物的“我说你听”而言,直播是即时互动的,你可以问主播问题,你还可以跟看直播的人一起通过弹幕等方式交流,所以直播电商,有一些社交属性。关注某个明星、关注某个商品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购物,已经有一点“陪逛街”的感觉,大家一起买买买,而传统电视购物,以及所谓的T2O,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可否认,对于用户而言,通过直播来了解商品,时间成本更高。然而,如果看直播能够更有效地决策,整体决策效率实际上是变高了,况且对于长决策商品而言,时间本来就要花很多。还有,因为网红、明星们参与到直播电商之中,直播购物成为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时间不是问题,我们去逛街,往往是毫无目的地闲逛,节省时间不是首要考虑的。直播+电商不会增加商家成本商家关心的是,直播+电商,是否会降低投入产出比。如果更多的付出能够带来对应的销量,商家是愿意投入的。对于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有以下好处:1、更全面地传递了商品信息,促进了用户的有效决策:商家不断提升商品信息呈现能力,帮助用户决策,视频正在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Amazon对一些商品就上线了360°的动态视频。直播让商家可更多维度地呈现商品信息。2、讲解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降低了售前咨询的负担:过去每个小二都要跟每个潜在客户聊天,这是电商的主要人力成本之一。现在通过直播,召集一定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一起观看讲解,等于售前服务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了,这样来看,售前咨询效率反而提高了。3、直播让电商有了“叫卖”的能力,提高了销售效率:菜市场、超市、街边地摊,都会有人叫卖,就算不叫卖也会有个喇叭。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因为叫卖能吸引关注,起到促销作用。直播,就有叫卖和促销效果,可提高销售效率。4、通过聚集人气营造团购氛围,进而提高转化效率:商家通过网红、明星、促销等方式,聚集大量人气,营造出类似于团购的氛围。“氛围”很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店铺的灯光、背景音乐、商品陈列等等都至关重要。直播营造的氛围,对商家销售商品是有利的,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团购:不是通过限时的降价促销形成,而是通过直播聚集人气实现。2015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联手湖南卫视搞晚会,与直播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互动性和个性化差一些。5、网红和明星的成本只是暂时的,电商直播走向平民化:诚然,眼下许多电商平台的直播,邀请明星、网红和达人去做讲解员成本是很好的,不过这是暂时的,为的是养成习惯和聚集人气,未来的直播,可能会“小二化”,商家自己能做直播。在淘宝模特等职业之后,电商行业会出现大量的“专职直播员”,为商家提供专业直播服务,可能颜值高,可能口才好……这就相当于实体店的导购员,成本会比明星、网红和达人低很多。直播+电商,短期内,确实需要较大投入,许多案例表明,这种投入取得了可观的回报:5月底,吴尊在淘宝直播推荐奶粉品牌“惠氏启赋”产品,60分钟带来120万人民币的销量,单品转化率高达36%,明星+直播的转化率很赞。聚划算、菠萝蜜、网易考拉等平台的直播尝试,以及罗振宇等个体网红的直播卖货,在转化率上均可圈可点,直播不能带来销量的说法,站不住脚。传统电视购物时代的“直播”是稀缺资源,电视台的时段寸土寸金,成本居高不下,正常的商品一般承担不起,只有毛利非常高的商品比如保健品,才能玩儿电视购物,或所谓T2O。现在,直播资源本身不再稀缺,带宽是较大的成本支出,微博CEO王高飞公布的数字是每个直播用户每天要2元带宽成本,但相对于电商用户的获客成本而言,这并不算高。哪些产品和服务适合直播售卖?根据上述讨论,能确定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1、无法到现场却要决策现在,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试水直播,就是因为用户在购买进口货时不能到当地、信息不对称,又要做出决策,直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看直播就更能了解进口商品。旅游这类服务的决策,你去现场之前是不了解的,你也不可能去现场了解,直播将会风靡。项目投资时的决策,你在股权众筹这类平台看项目,不去现场了解多少还是会打退堂鼓,借助于直播,你能更了解项目。2、重视过程消费的产品在过去,我们为“结果”消费,吃鸡蛋不会关心下蛋的母鸡。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过程”,吃鸡蛋,还要找到下蛋的母鸡和了解下蛋的过程:关心食材的种植过程,关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关心食物的烹饪过程,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了直播,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过程”,消费过程,比如通过直播看餐厅的后厨,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还能了解食品的烹饪全程。C2B时代,长尾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体将会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人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因为这个人,这类电商同样适合直播电商。3、要体验需讲解的重决策买房买车、买化妆品、买家电,许多场景,我们都需要多方位了解产品或服务,需要专业的讲解做出购物决策,这类产品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眼下,美妆等领域的直播电商正在兴起。4、适合团购的产品和服务直播电商就是一种新形态的团购,它聚集人气在一起之后,向群体售卖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服务)。因此,过去在团购尤其是限时团购中表现较好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正如团购容易打造爆款一样,直播+电商同样会是爆款生产机。最大的实物类电商聚划算的尝试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吴尊通过直播卖了120万元的奶粉,柳岩在聚划算直播叫卖六款产品:枣夹核桃卖出2万多件,在观看人数12万人的基础上这个转化率很高。聚划算,以及主打限时特卖的唯品会,都会成为直播电商的重量级玩家。直播+电商的最大难题是技术直播+电商与电视购物,T2O模式,以及视频购物都不是一回事儿。直播+电商的爆发,已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1、天时:眼下的中国,网红经济火热、直播内容风靡、移动网络普及、消费升级加速,这为直播电商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几年前,所谓T2O模式,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2、地利:直播+电商不再是电视台或视频网站这些“媒体”主导的项目,而是主流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在大力投资的新兴业务,主导者从媒体变为电商平台,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扎根于电商平台的直播电商,在基础的用户和商家体系上,能提升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火是必然。3、人和:电商平台通过直播提高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并且构建流量闭环,这是电商平台梦寐以求的,淘宝2016年三大战略中,内容化、社区化这两点都是想要构建流量闭环,将注意力留在平台。对用户而言,直播有利于购物决策,让电商购物变得更有趣。对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提升了转化率、增加了销售额。大家都能得到想要的,为直播电商创造了“人和”的条件。现在不需要讨论直播电商会不会爆发,而是要讨论去还存在什么难题。直播+电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我看来,最大难题是技术,就是如何让用户直播时购物体验更好的技术,如何将直播与电商结合得更顺畅,增加转化效率。1、语音技术:在主播讲解时说到某个商品时,就能出现商品链接,用户可方便地加入购物车,眼下还没有直播平台做到这一点。比如,通过语音口令帮助用户快速购买,在主播公布语音口令之后,用户可通过App“喊出”口令,进而获得优惠、购买商品。这让用户在直播中有消费欲时购物更便捷,提升了转化效率、丰富了互动方式。2、图像技术:在主播展示某个商品时,或到达某个地方时,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探测对应商品,进而给用户推荐,便于用户下单,实现真正的边看边买。已有创业团队尝试在视频上实现类似技术,比如你看到《欢乐颂》里面刘涛的衣服不错,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其加入购物车下单,如何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直播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难点,要做到实时识别并不容易。3、VR技术:直播+VR结合将是大势所趋,VR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多维、生动地了解世界。之于直播电商,有了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商品信息,或者跟人互动了,比如戴上头盔你到达一个虚拟的商场,里面有导购员(主播)正在讲解,一群人在围观(社交),这种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淘宝愚人节发布了BUY+计划就是类似理念,阿里巴巴还宣布要做VR内容平台,打造VR交互技术,直播+VR+电商打通,为时不远。4、开放平台:眼下电商巨头都在尝试直播电商,但都是平台邀请网红或明星小试牛刀的玩儿法,并没有将直播电商开放给平台上的商家。直播电商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其未来一定会开放给商家。一方面,平台组织的直播活动,商品可接入获取订单,比如网红戴了某个耳环,直播界面就会自动出现商家商品。另一方面,商家可在商品页面接入直播能力,自己邀请达人,或者自家小二、专职主播上阵来做主播,承担起促销+导购的角色,未来登陆淘宝进入店铺或商品,你可以选择看直播。技术问题的解决是时间问题。就算语音、图像、VR技术短期内不会成熟,但通过语音口令等方式,还是可以让直播与电商的融合变得更加顺畅,进而提升用户的直播购物体验,直播+电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