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8内测跨境电商AI智能体“遨虾” ,预计今年11月上线

    热点聚焦 2025-09-25
    9月24日,阿里巴巴旗下源头厂货拿货平台1688首次公开披露一款名为“遨虾”的跨境AI产品。该产品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11月上线,是1688面向海外中小买家推出的全球首个跨境电商AI智能体。对于大多数缺乏本地采购团队的海外小型零售商而言,找到一款有潜力的商品并在中国完成生产落地,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选品调研、工厂对接与合规确认过程。“遨虾”正是为此设计。当买家输入一个海外热销商品链接后,系统可通过视觉识别与语义分析提取关键特征,并在平台上匹配具备生产能力的国内相似款货源,将原本依赖人工比对的选品周期从数天缩短至几分钟。同时,系统可自动筛选出支持小批量出口、具备跨境服务能力且响应速度快的源头工厂。产品还支持多语言翻译及本地化文案生成,适配不同市场的消费语境与营销习惯,并在选品初期提示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认证要求、环保标准等潜在合规风险。这一系列能力的背后,是1688近年来持续推进的AI布局:构建一个服务真实商业场景的“AI产业大模型”。支撑这一模型的,是平台在B2B领域长达26年的数据沉淀与业务积累。这让1688的AI能够理解供需波动、品类趋势与履约逻辑,从而提供贴近实际需求的服务,成为“懂生意的AI”。与此同时,1688AI版App也完成新一轮功能迭代。在原有AI搜索、AI选品、AI创款、AI图搜、AI查企(88查)五大功能基础上,迭代了AI搜索和AI创款多轮对话能力,新增“AI找厂”与“AI参谋”两项能力,分别聚焦于供应链匹配与经营决策支持。“AI找厂”支持用户以自然语言描述采购需求——例如“想找一家做环保毛绒玩具、500件可起订、有欧美出口经验的工厂”——系统将解析其真实意图,推荐匹配供应商,并横向比较各厂家的产能、资质与历史履约表现,显著提升决策效率。“AI参谋”则类似市场分析师,能够回答诸如“当前哪些露营用品增长最快”“某类家居产品是否存在库存积压风险”等具体问题,辅助买家识别商机与陷阱。按照1688的技术畅想,在“AI to B”时代,买家和卖家能用AI完成整个B2B生意全流程的智能经营。比如,当用户提出“我想做一款露营灯生意”,系统将自动规划采购节奏、推荐适销款式、匹配可行工厂,并输出包含定价建议、组货策略在内的完整落地方案。一位长期关注产业互联网的业内人士指出,当前B2B领域的AI应用已越过工具辅助阶段,逐步进入流程重构时期。“随着AI渗透到交易全链路,中小企业的经营不再依赖经验积累,而是有了一个生意新搭子。”他说,“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深层演进。”来源:联商网
  • 阿里驶向“无人区”

    热点聚焦 2025-09-25
    在杭州初秋的小雨中,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走上了云栖大会的舞台,并发表了题为《超级人工智能之路》的演讲。这不仅是他执掌阿里巴巴两年后的年度汇报,更被外界解读为一次决定性的宣言。此前,市场上就有关于阿里将上调资本开支的传闻,而在云栖大会上吴泳铭给出的答案,远超市场预期。在2月份提出3800亿投入AI基建计划的基础上,吴泳铭表态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他更补充了一个惊人的目标: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在2022年的基础上提升10倍。资本市场迅速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9月24日,阿里巴巴港股持续走高,盘中大涨超过9%,创下了自2021年10月以来的新高。那些手握亿万资金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开始在内部邮件和报告中疯狂更新他们的模型。核心的动作只有一个:重估阿里。除了资本开支外,吴泳铭抛出了两个极具颠覆性的新判断,即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以及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这意味着,大模型将吞噬传统软件,未来几乎所有软件都将是由大模型产生的Agent。并且在这一在这个新范式下,自然语言是编程语言,Agent是软件,而阿里云的目标,就是构建这台“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这套全新的叙事,等于要求资本市场彻底抛弃旧的估值坐标系。阿里试图告诉投资者:不要再用传统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逻辑来给阿里云定价了,请用一个属于ASI时代的、更高维度的坐标系来重新审视它。所谓的ASI,是一个新概念。吴泳铭在会上直接将目标从行业热议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拉升至ASI(超级人工智能)。他清晰地描绘了通往ASI的三个阶段:从学习人类知识的“智能涌现”,到辅助人类的“自主行动”,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并“超越人类”。支撑这套叙事的,是饱和式的技术和产品投入。本次大会,阿里云堪称“模型七连发”,一口气推出了旗舰模型Qwen3-Max、下一代架构Qwen3-Next、视觉编程模型Qwen3-VL等七款重磅新品。其中,旗舰模型Qwen3-Max的性能已在全球权威榜单LMArena上位居前三,超越了GPT-5等顶尖模型。这些不再是PPT上的愿景,而是已经转化为可以被验证、被调用的商业能力,并直接体现在了财务数据中。阿里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其中AI相关收入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此前,高盛还将阿里云的估值从每股ADS 36美元(约合人民币257元)提升至43美元(约合人民币307元)。核心原因就是认为企业对大模型的需求强劲,中国云服务厂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描绘一张宏伟的蓝图,与将蓝图变为现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吴泳铭为阿里指向的,是一片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无人区”。技术层面,2025年,全球大模型领域在纠结中前行,连OpenAI的GPT-5效果也未达预期,对技术停滞的评论不绝于耳。阿里提出的ASI之路,其第三阶段“超越人类”的目标,与Google DeepMind定义的AGI Level6颇为相似,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待探索的前沿。吴泳铭断言:“Token就是未来AI世界的电。”这一比喻的背后,是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透露,一年前,大模型调用多为离线任务;一年后,在线任务调用量已增长数十倍,企业正将大模型嵌入生产流程。这意味着客户正在从购买“算力时长”转向购买“模型调用量”,这个新市场的规则和定价体系,需要被重新建立。接下来的竞争,也不再是靠模型单打独斗就能够胜出。阿里云CTO周靖人坦言:“现在的模型竞争,已经是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竞争。”当下,全球科技巨头都在激进投入AI,英伟达对OpenAI的千亿美金投资计划,以及吴泳铭预测的未来五年全球超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53万亿)的AI投入,都预示着这场竞赛的残酷性。在国内,各家路线也已分野:腾讯更侧重场景落地,阿里则靠着开源在全球市场披荆斩棘。阿里云的底气,在于其选择的“安卓”生态位。其战略与谷歌类似,从算力、云计算到模型进行全栈自研,并力保每一层都达到国际领先。同时,阿里是国内对开源路线最为激进的巨头。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已开源超过300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均位列全球第一。这为阿里构建强大的生态护城河。这离不开舵手吴泳铭的掌舵。自2023年接任阿里云CEO并提出“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后,吴泳铭进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变革:回归公共云,砍掉低利润项目,将资源高度集中于AI。这是一场毫无退路的豪赌。如果成功,吴泳铭将证明,阿里巴巴不仅能抓住上一个电商时代的机遇,同样能成为下一个AI时代的定义者。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股版图中,阿里将重新占据那个属于它的核心位置。但“无人区”的探索也意味着极高的风险,巨额的投入、不确定的商业回报、激烈的同维竞争,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让这艘巨轮在风暴中迷航。历史的指针仿佛又拨回了1999年那个湖畔花园的下午。二十多年后,阿里巴巴再次站在了一个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吴泳铭和他的团队,已经选择了那条最艰难、也最激动人心的路。资本市场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宣言,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来源:全天候科技
  • 1688发布诚信通AI版,为新商家减免保证金和佣金

    热点聚焦 2025-08-22
    8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源头厂货拿货平台1688正式发布“诚信通AI版”。这标志着其商家服务体系全面进入AI原生阶段,每位商家都将拥有一个专属的生意智能体。该产品将于2025年10月上线,成为新入驻商家的标配,年费为9988元。原诚信通服务将在过渡期结束后下架。过渡期为2025年10月至2026年3月31日。在过渡期,现有商家可选择以原年费标准延续原服务,也可选择开通诚信通AI版。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此前已生效的服务不受影响。原诚信通服务下架前,现有商家将逐步自动升级享有AI版全部功能,且服务继续有效,直至会员期满。会员到期后如需续用,需开通AI版。诚信通AI版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源头厂商的数字化门槛,让不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源头厂商,也能在平台上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这一变革的背后,是1688对商家平台价值的持续演进:从早期的“信息展示平台”,到“交易撮合平台”,再到“全网营销平台”,如今正逐步转向“AI驱动的数字供应链科技平台”。B类电商的长期错配:懂生产的卖不过玩流量的长期以来,大量具备制造能力与稳定货源的源头厂商,在参与电商时面临显著障碍。尽管掌握生产、研发与工艺优势,却普遍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难以应对商品发布、标题优化、活动报名、客户跟进等繁琐流程。雇佣电商运营人员的成本高且效率低。以义乌为例,一名电商运营人员月薪约8000元,年人力成本超过10万元,且运营人员需耗费较长时间完成单个商品的上架。与此同时,部分“无货源电商”依靠流量技巧获取平台资源。供需两端由此形成明显错配:一端是有货但不会运营的工厂,另一端是无货却擅长运营的中间商。“真正的竞争力应来自供给本身,而非流量博弈。”1688诚信通AI版运营负责人表示,过去数年,平台曾通过工具升级和服务优化尝试提升工厂的电商能力,但收效有限。直到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才真正出现破局可能。商家经营将由AI主导:从“手动挡”到“智能驾驶”在AI时代,是对现有商家会员产品进行升级,还是打造一款属于AI时代的原生产品?1688选择了后者。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平台基于真实经营场景,系统梳理了商家在平台上的核心操作流程,包括商品发布、标题优化、图像处理、活动参与、询盘响应等环节,并据此构建了B类电商的“生意大模型”。借助该模型,AI已可承担超过50%的日常运营任务,扮演“数字员工”的角色。如今,商家完成开店并发布商品后,AI自动匹配潜在客户,实现静默转化。商家仅需上传照片,系统即可自动识别图像内容、提取属性、生成标题并完成发布,全流程3至5分钟。一名运营人员的日均商品发布量,从10至20个提升至半天50个以上。诚信通AI版已具备市场洞察、智能测款、自动客户接待等能力,属于“AI辅助经营”阶段。平台计划在一年半内,将其升级为接近“自主经营”水平。就像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跨越,让商家经营从“手动挡模式”迈向“智能驾驶模式”。对新商家减免保证金和佣金,定向扶持运营能力弱的源头厂商诚信通AI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强者更强,而在于帮助缺乏数字能力的源头工厂跨越能力鸿沟。“我们不承诺AI能让每个商家成为行业前几名,但我们希望,AI能让一个没有专业运营能力的工厂,也能至少达到行业平均水平。”1688诚信通AI版产品负责人表示,过去需两名专业运营员协同完成的工作,如今由一人简单操作即可实现。这不仅是运营成本的下降与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数字能力的再分配——一种面向制造端的“能力平权”。诚信通AI版还配套提供一定额度的无门槛营销金、定向流量扶持。据平台估算,仅仅是AI版这次赠送的权益,市场价值就超过6688元,相当于原诚信通服务的年费。平台内部数据显示,使用AI能力经营超过半年的商家,对比未使用AI经营的商家,前者生意效果表现更优:运营成本降低30%,询盘量提升20%,新买家数提升20%。针对新入驻1688并开通诚信通AI版的商家,平台将同步上线“新商扶持计划”:首年免缴保证金,首月在站内“大严选”场景免佣金,首月前100单使用官方物流发货可享免运费,且入驻后60天内发布新品还可获得专属流量扶持。这些扶持举措的背后,不仅是短期激励,更是1688对平台竞争逻辑的深层重构:未来的胜负,不再取决于谁更懂运营,而在于谁有更好的货。竞争回归产品和服务,运营能力不再起决定作用当前诚信通AI版具备AI辅助市场洞察、智能测款、支持小单快反(小批量快速生产)、自动客户接待与跟进等能力。未来,AI将进一步升级为覆盖生意全链路的“7×24小时虚拟运营团队”,实现从规划、定位、内容优化到客户转化的端到端自动化执行。AI评估的核心逻辑在于:商品、价格、服务是否具备真实竞争力,运营能力仅作为辅助参考。平台还将支持商家基于地域与行业特征,构建专属的产业经营模型。例如,商家可训练形成“河北白沟箱包产业带”模型,系统将据此匹配流量、客户资源与运营建议。该模型并非平台预设,而是通过持续经营行为逐步学习、动态优化而成。预计今年内,商家只需输入目标——“发布多少个新品,目标点击率提升多少,推广成本控制在多少以内”,系统即可自动生成策略、执行投放并追踪效果,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平台将加速清退无货源店铺,重点扶持源头厂商此次推出的诚信通AI版,是1688近年来持续优化源头供给的延续性举措。此前,平台已上线面向商家免费提供的AI数字员工功能,并明确将清退无货源店铺,重点扶持具备一手货源的组货商及拥有自主开款能力的源头工厂。这一系列动作表明,1688正通过人工智能这一“无形之手”,推动供需的智能匹配与柔性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加速平台供给结构的系统性优化。在AI驱动下,平台正推动优质买家与优质商家形成“优优共振”。商家不再依赖低价冲量,而是通过持续推出新品、提升履约效率,逐步赢得老客户的稳定复购,建立起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当前,1688的供给策略已趋于清晰:优先支持能为买家创造真实价值的优质供应商——即具备稳定货源、生产能力和可靠服务能力的商家。相比之下,依赖流量技巧、缺乏真实供给的“无货源电商”,其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从长期看,这类商家将逐步退出主流生态。未来,1688的生态重心将不再属于空壳型店铺,而是真正掌握“有货、能产、会开款”能力的源头制造商。平台的竞争逻辑,正从“流量博弈”转向“供给为王”。来源:联商网
  • 关店100家并裁员,“潘多拉”的魔盒失效了?

    热点聚焦 2025-08-21
    珠宝首饰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要么是品牌带来的身份象征性,比如梵克雅宝或卡地亚的某些经典款式,一戴上就能被大众认识,暗示价值不菲,品味不凡。要么具有保值或增值的硬性锚定,譬如翡翠玉石、大克重钻石或黄金等。当珠宝品牌处于大众位置,产品本身又不具备保值增值功能,“不太好过”就成为当下很多处于这一定位珠宝品牌的普遍状态。可以洞察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年轻人越来越理性了,如今依靠款式设计,恰当的品牌溢价已经很难与那些定位更高端的品牌相抗衡。对当下的消费人群来说,首饰不是高频消费品,而且本来就是显示自我品味的象征性产品,所以要买不如就买个高奢品牌。在这样的心理动机之下,中端的珠宝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广泛的被选择确定性。1、轻奢珠宝品牌潘多拉在中国大举关店近日,丹麦轻奢珠宝品牌潘多拉发布二季度业绩公告,公告中提到,原计划今年在中国市场关闭50间门店的规模,将扩大至100间门店。当地时间8月15日,潘多拉集团宣布,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销售额总计70.8亿丹麦克朗(约79.16亿人民币),略低于分析师预测的71.7亿丹麦克朗;可比销售额增长率从上个季度的6%放缓至3%,低于分析师预期的 4%。财报显示,在2025年业绩整体承压的情况下,中国地区领跌明显。二季度潘多拉中国市场可比销售额大跌15%。公司表示,目前预计将关闭中国至多100家概念店,较此前“至少50家”的预期有所增加。这家来自丹麦的轻奢首饰品牌,曾经俘获过无数中国少女的心。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扩张,四年内开设超过240家门店。2019年,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19.7亿丹麦克朗(约22.02亿人民币),达到了巅峰,但这两年在中国市场却卖不动了。潘多拉进军中国市场之后,以“世界上难以找到两条一模一样的潘多拉手链”及其独特的“手链+串珠”DIY产品模式打造独特的营销价值。2016年,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高达175%,2017年单年新增门店数更是达到58家。到2019年,短短四年间,其门店数量就突破了240家,2019年潘多拉中国市场营收达到19.7亿丹麦克朗(约21.3亿人民币),占全球收入的9%,同店销售额年均增速超20%。自2021年起,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开始逐年下滑,从2021年的11.26亿丹麦克朗(约12.59亿人民币)降至2023年的5.64亿丹麦克朗(约6.3亿人民币)。到2024年,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仅为4.16亿丹麦克朗(约4.65亿人民币),较2019年大跌近八成。近两年,潘多拉门店在北京、青岛、南京等多个城市的专卖店,经历了从独立门店“缩水”到柜台、甚至撤柜。另据市场消息,潘多拉集团将在中国市场开启大规模裁员,中国区关店计划与裁员计划同时进行,这一消息得到了潘多拉内部员工的证实。对于潘多拉在中国市场的后续发展,此前已有传闻品牌拟退出中国市场,后期将以授权本地零售商运营的形式在华开展相关业务,不过潘多拉官方尚未对此有任何表述。2、潘多拉的尴尬:不保值又不奢侈潘多拉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手链+串珠”的DIY产品模式,吸引消费者挑选品牌旗下各种造型的珠子来完成搭配,单个饰品从200元到3000元不等的亲民价格,满足了众多年轻女性消费者追逐浪漫、轻奢的需求。作为曾经备受少女们欢迎的时尚新锐珠宝品牌,潘多拉中国市场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就陷入大幅度的“萎缩”状态?恰如本文开头所述,产品不能保值,品牌又不足够高端,潘多拉在新时代消费人群心目中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存在。潘多拉大量使用合金、925银、氧化锆石和珐琅,容易氧化,抛开国际知名品牌的外衣,不少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低”。此外,宝格丽、蒂芙尼等老牌一线珠宝奢侈品牌,近两年也推出了价格千元的饰品,吸引年轻消费者,也增加了市场竞争。从潘多拉的饰品设计风格上看,时尚中有“酷”的风味,合金、925银、氧化锆石和珐琅其调性本就显得深沉,而且易氧化之后更是呈现出灰黑色,有乖张独特的异域风情所在,总体在审美风格上更加偏向小众或者更适合20岁左右年纪的小女生在青春期的佩戴。从保值的角度来看,潘多拉所用的材质绝大部分都不存在保值属性。另外,近年来白银价格上涨,目前其价格接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潘多拉的珠宝在泰国的两家工厂生产,是受关税影响最大的欧洲公司之一。自去年秋天以来,该公司还三次涨价。潘多拉表示,提价和成本削减将有助于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美国这个最大市场的进口关税带来的影响。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搜索发现,潘多拉产品的二手折价严重,一些原价上千元的手链,二手价格仅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据媒体报道,二手奢侈品商家对于潘多拉的回收行情较差。市面上回收潘多拉的二奢商家多以其银饰克重计费,价格十分低廉。对于首饰氧化发黄发黑的问题,也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帖吐槽,对于这些反馈,潘多拉官方旗舰店客服表示,一般的氧化都是可以在线下门店清洗掉的,品牌也有为会员提供免费的清洗保养,会员可以在直营实体店铺的营业时间内享受不限次数、不限品牌、免费地清洁服务,且无需提供购买凭证。3、不少明星珠宝品牌都不乐观不仅仅是潘多拉,曾经很风光的知名珠宝品牌,如今都不如从前。6月17日,周大福公布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的全年业绩。2025财年,周大福营业额896.56亿港元(约823.6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7.5%;虽然经营溢利同比增长9.8%至147.46亿港元(约135.48亿人民币),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0%,为59.16亿港元(约54.34亿人民币)。经营溢利得以增长,周大福认为主要得益于产品组合的优化和严格的成本管理;但金价波动导致黄金借贷公允值损失达61.8亿港元,影响了2025财年的归母净利润。营收下滑,净利也下滑。周大福的毛利率从2021财年的28.6%降至2024财年的20.5%。进入2024年,随着业绩不断承压,周大福开始大规模关店。经过一番瘦身,截至2025年3月31日,周大福在内地还有6274家零售店。短短一年时间里,周大福在中国内地市场净关闭896家门店。周大福方面表示,整个2025财年,周大福都在忙于战略转型,包括关闭低效门店,开设体验店,加大黄金产品的设计溢价、工艺附加值,全品类增加毛利率高的定价产品等。足见,作为大众珠宝定位阶层中的第一品牌,周大福已经明显感知到了市场端的巨大变化——类似周大福这样的品牌溢价对年轻消费者而言几无吸引力,曾经以款式设计为产品核心优势的利益点也不足以产生差异化的价值感。再来看国内珠宝品牌老凤祥,同样是“双降”,4月28日,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7.93亿元,同比降低20.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0亿元,同比降低11.95%;基本每股收益3.7273元,同比下降11.95%。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依然“再降”,一季度营业收入175.21亿元,同比减少31.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减少23.55%;基本每股收益1.1719元,同比减少23.55%。从潘多拉到周大福再到老凤祥,极具代表性地说明,面向大众化的珠宝首饰品牌曾经的立足点——品牌价值和产品的款式设计价值在消退,而一些奢侈品亦在推出面向大众化中端价格定位的产品,这对周大福、潘多拉们是致命的冲击。所以,对于大众珠宝品牌而言,面向未来,要么走向品牌化的更高端,要么尽可能保障产品的保值增值功能——哪怕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约定在若干年之后自我回收的保值意义,比如限量款、大师级工艺的定制等等,两者总要占一头。来源:联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