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价值,决定网红商业模式

    热点聚焦 2016-05-25
    “真正决定网红商业模式的,并不是广告和卖货本身,而是TA提供的认知价值。”网红有哪些商业模式?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是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卖货派”,主张网红的终极模式是卖货、创品牌,成为真正的交易入口;另一派是“广告派”(比如江南春等人),认为最顶尖的网红就是直接合作卖广告,简单有效。但是我认为,亿卓网红商业模式区分的关键,并不是“做广告”或是“卖货”,而是看网红本身提供在用户大脑中,存在什么认知价值。一般来说,网红提供了这些不同的“认知价值”:流量价值:网红带来大量的流量和曝光(也是被最多人看到的价值);心理唤起价值:网红唤起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之前李叫兽文章讲过的价值);品牌价值:用户对网红的信任带来的背书作用;支持心理:网红唤起人的感激感;模仿价值:网红引发人的模仿;号召价值:网红能够号召人的行动。既然创造这么多不同的认知价值,现在的网红也可能具备多重身份:流量价值——网红是一个免费产品心理唤起价值——网红是一个场景品牌价值——网红是一个品牌支持心理——网红是一个朋友模仿价值——网红是一个偶像号召价值——网红是一个社群(或宗教)组织者下面,李叫兽就来分析一下网红每种身份下的关键认知价值,以及每种价值可以对应什么商业模式。1、流量价值——网红作为一个免费产品这是被最多人看到的价值——网红提供了免费产品(比如文章、视频),靠这些免费产品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曝光,然后利用关注和曝光产生的价值来赚钱。如果流量价值是网红的关键价值,那么商业模式自然可以参考免费商品的商业模式,只需要去了解360、hao123导航等免费工具如何赚钱。一般来说,无非是通过大量的流量展示,为其他商品引流。对很多产品来说(比如一个陌生的保险项目),大量的流量本身并不刺激销量,而当一个产品更多具备下面这些属性时,单纯的流量曝光就能带来很大销量:1.享乐品属性游戏、巧克力、蛋糕等属于享乐品(主要是为了解决一时的享受体验),而药品、马桶、圆珠笔、电池等属于实用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实用需求)。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享乐品来说,只要有大量的曝光,被你多次看到,就能提高销量。这是因为你每看到一次巧克力的诱惑照片,自制力就会下降一点,看过3次之后,就可能直接让你忍不住诱惑而下单。而对于实用品来说,单纯的曝光带来的销量非常有限(比如当你不缺圆珠笔时,不断看多少遍圆珠笔都不会买),所以实用品的营销主要在于情景植入和精准性(比如搜索引擎关键词)。2.低决策难度的产品一个装饰性手链是低决策难度的商品,你看着好看可能立刻就买了,这时候单纯大量的曝光就能刺激销量。而一个结婚钻戒是高决策难度的商品,你会综合考虑对比各种品牌、价格、信誉等因素,这时候 单纯的曝光并不能直接带来销量。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拥有超级流量的网红,最重要的价值是流量本身,那么销售低决策难度的享乐品,会非常容易。同样,一些以单纯流量为主的网站(比如导航网站、门户等),这类产品的转化率也是最高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网站经常出现恶俗的页游广告)。刚刚假设的情况是网红自己直接促进产品的销售(可能是自己有电商、为淘宝导流等),这时候利用曝光直接产生的冲动性购买,可以销售低决策难度的享乐品。但是如果你想打间接的品牌广告,而不是当做交易入口呢?这个时候,你的曝光创造的主要价值是“提示性价值”。比如加多宝在凉茶大战中不断强调自己是行业领导者,需要在你能看到的各种地方不断提示这一定位,从而让你将来去烧烤摊撸串的时候优先点加多宝,那么你只要打上它的广告,多展示几次,就相当于不断向用户提示,强化了品牌。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直接流量变现,间接广告产生的经济价值并不高,你还得跟分众、CCTV等流量更大的平台做竞争,实际上不划算。总 结(1)比标对象:百度、360等免费工具;(2)网红特点:没有人格化、没有粉丝崇拜、没有深度内容聚焦、没有垂直人群聚焦,单纯具有大量的关注和流量;(3)关键价值:大量的流量;(4)解决的产品营销问题:曝光展示不足的问题;(5)建议的商业模式: 优先以直接销售为目的(可能是为自己的电商或者淘宝导流),主要应该销售低决策难度的享乐品,同时为了不浪费流量,应该销售多种相关产品,给用户多种选择(万一点进来的粉丝不喜欢巧克力,没关系,旁边还有美味麦片)。同时,因为流量模式下产品精品并不重要,反而品类多样和灵活性重要,所以不建议自主研发产品,应该以多方合作为主(比如销售别人的产品或者给淘宝店引流。)而如果要做间接的品牌广告,以知名品牌提示性营销为主。2、心理唤起价值——网红作为一个场景当你打开一个爱情类网红的公众号,你内心可能被唤起了爱情的感觉;当你打开了一个专门讲恐怖故事的网红公众号,你内心可能又被唤起了恐惧的感觉。这就是很多网红作为场景,创造的一个重要价值:唤起你的某种心理,让你短暂地变成另外一个人。而这种价值,是绝大部分网红真正创造的远超流量本身的价值。比如李叫兽在之前的文章中举过例子,本来一个上千元的砧板全亚洲一年销量不到一万(即使无数商场有无数流量),但文怡的公众号发文,10分钟就销售1.5W个,超过整个亚洲此类高端砧板的总销量。这是因为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根本不会违背自己的认知习惯去购买一个远超常规价格的砧板。而文怡公众号的文章,通过对美好、极致做菜体验的持续描述,让人一旦进入这个亿卓智库公众号,也会短暂地变成一个“崇尚美好、极致做菜体验”的人,从而变得能够接受这么贵的砧板 (就像你平时不会买80元一个的西瓜,但是一旦进入夜店的场景,被唤起了另一种心理,会很容易花80元买只有四分之一个西瓜组成的果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的性格和偏好是不稳定的,经常在不同的场景下被唤起不同的心理自我,从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消费者行为。比如,研究发现,当人的恐惧心理被唤起时,会提高对从众的需求——所以讲恐惧小说的网红,应该销售热销类商品。有很多网红都能够深度唤起粉丝的某种心理,比如咪蒙、罗辑思维、深夜发媸等。那么,具有强烈心理唤起的网红,最适合什么商业模式呢?既然他们最大的价值是“通过内容唤起某种心理,让人短暂变成另一个人”,那么就应该通过“让人做一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情”来获得商业价值。而对商品的营销来说,这个价值就是:新产品推广初期如何唤起用户的需求。比如你卖一个让人感到很陌生的智能牙刷,直接打大量的流量广告可能是没有用的。因为普通人即使看到了智能牙刷的广告,也会直接回避这个信息——我已经用惯了普通牙刷,凭什么要改变习惯换成这种的?这类产品营销的关键问题是:让人意识到自己有需求。让人觉得传统刷牙方式不健康、不安全、不方便,最终选择购买一个智能牙刷。传统广告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而一些可以让人产生高度投入感的网红内容却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在看一篇网红讲解健康的文章,全情投入、深度阅读、放下对广告的反感和防备之心,反思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最终决定买一个智能牙刷试试——这是广告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即使你找李叫兽写文案也很难)。所以对于这类网红来说,应该销售这种“需要改变习惯或认知,进而唤起一个不同的需求,最终才会接受”的商品。总结(1)比标对象: 评测贴、电视节目(比如养生类栏目间接推销保健品)、线下演讲展会、直接推销;(2)网红特点: 强烈的人格化 (比如咪蒙敢怒敢恨的性格表现)、持续发类似的内容(每篇内容风格类似,都能唤起不同心理)、内容的涉入度较强(比如看一系列段子就呵呵一笑就过去了,但深度阅读一篇咪蒙的吐槽文章,整个人的情绪都可能被带动);(3)解决的产品营销问题: 唤起需求难、需要改变用户习惯的问题;(4)建议的商业模式: 直接销售第三方产品 ,或者给可以直接产生销售行为的商品导流(比如下载APP);不建议打间接广告 (比如塑造品牌形象做提示性营销),因为心理唤起就是一刹那的感觉,如果不能直接产生交易或下载,这种感觉就被浪费了。不建议自己研发产品 (因为这样可以持续利用唤起新的心理需求的能力)3、品牌价值——网红作为一个品牌一些网红因为持续地塑造某个形象,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品牌价值,成为某个品类的代表。如果说“加多宝=凉茶”是一个成功的品牌,那么“同道大叔=星座”也可以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如果说传统是我们是先有了产品,然后想办法慢慢建立品牌——比如研发出凉茶,然后慢慢寻找定位(怕上火),慢慢传播,让一个产品具备了品牌价值。那么很多品牌型的网红就是反过来的,他们是先有了品牌和定位(比如同道大叔=星座;杜绍斐=直男基本款服装),然后再反向为这个定位寻找产品。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叫做“加多宝”的网红,因为不断发防上火类养生内容,成为全国怕上火的心智代表(先有了品牌),这个时候为了变现,开始选产品,最终发现凉茶比较适合,于是做了凉茶。因此,如果是一些定位清晰、人群聚焦、并且形成品类代表的网红,可以走品牌的模式,研发产品进行销售。那么这种商业模式适合什么产品或行业呢?既然你的优势在于品牌,那么就适合进入那些因为品牌有问题而阻碍发展的行业:1.存在高度不对称的行业——品牌的背书价值比如医疗美容行业,用户在尝试之前,根本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因此对很多服务提供者缺乏信任感。这种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问题,严重阻碍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而如果在这种行业拥有一个被大众信任的品牌,就容易击败竞争对手。网红因为具有了公众人物属性,已经得到了粉丝信任,因此建立品牌去解决一些缺乏信任的行业存在的问题,会非常容易。比如我见过的一个理财团队“花卷财团”,就是先通过内容服务建立信任,然后延伸理财服务。类似行业:医疗美容、理财产品、咨询服务、心理辅导、保健品、强效护肤品等。2.需要吸引关注的行业——品牌吸引关注的价值有很多行业的产品,本身不像手机产品这样如此有关注价值,无法占据讨论话题,也就难以推广。比如你是卖床单的,床单不像衣服那样容易引发讨论和关注,也很难占据话题。但是如果这是网红做的床单,就容易多了,无数人会愿意关注。再比如提出“裂变式创业”的宗毅成为了网红,也让他公司的产品“空气热能泵”获得了更高的关注;王辣辣让酸辣粉这个品类获得了关注等。3. 缺乏有价值定位的行业——品牌建立定位的价值比如服装、化妆品、快消品等行业,最难的并不是做产品,也不是打广告做推广,而是如何在数以万计的同行中找到一个差异化定位。但是网红的存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服装行业定位很难找,找到了也很难把定位推出去,导致品牌建立不起来。而一个网红“杜绍斐”已经通过内容建立了“直男基本款”的成功定位(这可能是花费上千万找战略定位专家都不一定能做成功的),再反向提供符合定位的服装产品,就容易多了。总结(1)比标对象: 各种成功的品牌;(2)网红特点: 持续性鲜明的特征,聚焦某个行业,成为某个品类的代表;(3) 关键价值 :品牌价值;(4) 解决的产品营销问题 :缺乏背书、缺乏定位、缺乏关注的产品;(5)建议的商业模式: 建立品牌,销售付费产品 ——可以是实物产品,比如服装网红建立服装品牌,也可以是虚拟产品,比如知识网红变成付费培训产品的品牌;与前面模式的不同在于,如果建立品牌,就不能销售其他品牌的产品(比如假如走服装品牌的战略,就不能给Gucci导流量了)。4、支持价值——打赏心理的非货币化用户免费看了你的内容,产生感激心理(就是李叫兽前几周文章讲的打赏心理),然后买你的东西、点你的广告或者直接给你打赏付费。比如有的斗鱼游戏主播,因为讲的非常精彩,结果粉丝叫好,纷纷去支持他的淘宝店,年销售上千万(按利润算都快顶一个小上市公司了)。为什么同样是销售产品,前面的叫做流量变现,而这个叫做“打赏心理的非货币化”呢?这是因为用户本质上购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本身想要这个商品,而是把购买商品当成表达支持和感激的方式。这种商业模式,非常类似于我之前回老家看到的“老年人保健品直销员”的价值。有的年轻小伙子,销售保健品的时候,对老年人很用心关怀,陪聊天、帮忙倒垃圾等,满足了这些孤独老年人的陪伴需求(子女不在身边)。一旦这些老年人觉得孤独了,就会给这些直销员打电话说保健品吃完了(实际上是为了获得陪伴)。所以,这些人直销员实际上不是卖保健品的,而是提供“老年人陪伴服务”的,只不过其支付方式是购买保健品而不是直接给钱而已。而保健品购买,就是“打赏心理的非货币化”。有一些网红也是这样,斗鱼主播卖零食,但他不是开零食店的,而是提供“直播服务”,而粉丝买零食是表达支持感的重要方式。那同样是购买销售产品,这个“打赏心理非货币化”和前面讲的“建立品牌”有什么关键区别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判断点就是:如果网红不再提供服务,是否还会有这么多人购买产品。品牌一旦建立成功,销量可以自持性增长。比如陈欧是建立品牌的网红,但是如果陈欧没了,还是会有人买聚美优品的东西,因为聚美优品是个“品牌”。而罗辑思维网红顺便卖书,但如果罗振宇不再发语音做视频,很少有人会再去他那里买书(可能会直接去京东买更低价的),因为罗辑思维不是“书店品牌”。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人说:这种“支持感”所支撑的商业模式,根本就不如建立品牌啊,网红一旦不在,销量就为0啊,因为用户根本不是单纯因为自身需求而买的。这倒不对,上面的劣势实际上也是优势。正是因为用户是因为支持和感激之心而购买,而不是因为需求购买,所以反而更加适合销售那些“初期尝试很难,但是一旦尝试就可以持续带来商业价值”的产品。比如保险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获取新顾客很难,但是一旦让一个顾客用了某公司产品,就有可能吃这个顾客一辈子(他们会懒得换产品)。所以这类产品本身的推销经常是通过“非需求”的手段:比如推销员的亲戚觉得要支持一下,就买了;或者上门推销说话很甜,别人实在不好意思就买了。(这也造就了“一人做银行,全家跟着忙”的段子)如果说普通人能够让亲朋好友100人因为支持感而购买(反正买各家的保险、银行存款都差不多),那么网红就可以让成千上万人因为支持而购买,这爆发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总 结(1)比标对象: 朋友亲戚;(2)网红特点: 引发粉丝强烈的共鸣感或感激感;(3)关键价值 : 让别人无条件支持;(4) 解决的产品营销问题 : 初次尝试困难,但一旦尝试后切换成本高的产品; 比如银行存款、保险产品、社交APP(积累了朋友后切换成本高)、工作软件;(5)建议的商业模式: 跟第三方合作,按照新顾客数量分成。5、模仿价值——网红作为偶像人天然有模仿别人行为的习惯(这来源于我们大脑的镜像神经元),而网红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引发别人的模仿。比如网红张大奕把自己塑造成女神的形象,成为了很多粉丝想要成为的人。于是大量的粉丝开始模仿张大奕的行为。张大奕用什么化妆品,这些人就用什么化妆品。张大奕穿什么牌子衣服,这些人就买什么牌子衣服。甚至她的淘宝店也叫做“吾欢喜的衣橱”(暗示:这是我喜欢的认可的,你们来模仿的话就在这里买。)所以,这类网红具有引流潮流的能力,能够帮助一个品牌在前期成为潮流。总 结(1)比标对象: 巴黎时装周、时尚参考杂志、明星(2)网红特点: 引发别人的模仿(3)关键价值 : 让别人无条件支持;(4) 解决的产品营销问题 : 需要制造潮流和热销感的商品。 比如服装、首饰、旅行圣地等。(5)建议的商业模式: 为其他品牌导购,或者自己建立品牌。6、号召价值——网红作为社群组织者宗教和社群最经常的商业模式是:创造仪式,然后销售仪式必备品。比如我创造一个“周日晚上做礼拜”的宗教仪式,规定做礼拜必须有蒲团,然后靠销售蒲团来赚钱。而网红也可以这样,比如十点读书联合warfalcon开展“100天阅读训练营”活动,相当于建立了某种仪式,然后只需要销售这种仪式的必备品就可以了。一些崇尚“更好的自我”“个人成长”的网红,都比较适合开发这个价值。总结(1) 比标对象 :商会、社团、宗教等(2) 关键价值 :号召人参与某个仪式(3) 商业模式 :创造仪式,然后销售独有的仪式必备品。结 语不要把网红都简单归结于“有很大流量”,然后单纯按照流量变现的方式来设计商业模式。应该仔细分析你到底具有哪些不同的价值 (可能上面6种都有),然后再根据你的真正提供的价值,设计相关的商业模式。
  • 改直营、建电商、玩金融,顺丰的开疆扩土之路与败笔

    热点聚焦 2016-05-24
    摘要:有了资本助力的国内快递业,即将展开新一轮海陆空升级战,王卫操盘的顺丰能否保住民营快递业的王位,还是一个未知数。【注:昨天,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鼎泰新材(002352)发布公告称,公司拟置出全部资产及负债,与顺丰控股100%股权进行等值部分交换,顺丰全部股权作价433亿元。此时至其宣布启动IPO上市程序三个月时间。】“70后,小平头、穿衬衫、不打领带,如果不是随身带着保镖,扔到人堆里根本分辨不出来。”物流行业资深人士刘昊这样向记者这样描述快递行业的教父级人物——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王卫,这个低调的名字从5月23日中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 头条,他一手缔造的“顺丰帝国”,将借壳鼎泰新材登陆A股市场。据鼎泰新材发布公告称,拟收购顺丰控股100%股权。从财务数据来看,本次重组拟注入的顺 丰控股100%股权初步作价433亿元。顺丰目前拥有员工12万名。2015年营业额481亿元,利润10.94亿元。顺丰公司可以说是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用过顺丰,也收到过顺丰,甚至见过顺丰的豪车、飞机,但是却不了解它的发家史,不知道它的业务发展、经营状况,更不知道顺丰背后的男人——王卫。顺丰的秘密“2013年我去面试的时候,在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十一街的万基商务大厦找了半天才找到顺丰的总部。入职之后才知道,顺丰的文化就是低调,低调到不想被外界注意到,几乎不参加外界的活动。”一位顺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和王卫一贯务实、低调,笃行闷声发大财的风格有关,顺丰成立以来,从未寻求媒体报道,或者主动发声。”刘昊向记者分析。这次重组也让一向闷声发大财的顺丰财务数据曝了光。公告显示,其2013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3亿元人民币、389亿元、4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31亿元人民币、4.75亿元、10.94亿元。同时,顺丰控股还做出了利润承诺,预计合并报表范围2016年-2018年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1.8亿元、28亿元和34.8亿元。公告还披露了2013年顺丰控股快递业务 平均单价分别为23.73元,2014年这一数据 略有下降为22.54元,大致相当于同期同行业平均单价7.27元和7.49元的三倍。另外,根据国家邮政局《关于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的通告》 称,2015年度,顺丰每百万件快递有效申诉数量月平均申诉率为2.06件,在国内第三方快递服务企业中排名第一,远低于全国平均的13.38件。这两个 数据反映出,顺丰平均客单价更高,投诉率更低,利润比同行更为丰厚。此外,公告亦披露了苹果、华为、小米、优衣库、中国平安等知名企业为顺丰的主要客户。顺丰的发家史低调的顺丰董事长王卫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江湖上关于他是马云最佩服的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据《投资者报》报道,王卫1971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 高校的大学教授。但生于典型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却没有上过大学。在王卫7岁的时候,全家人从中国内地移居到香港,但是父母大陆的学历到了香港却不被承认,使 他们不得不去做工人,挣着微博的收入。这也使得从小尝尽贫穷和歧视滋味的王卫在高中毕业之后不再读书,而是选择早早走入社会。他当过清洁工,当过搬运工,在叔叔手底下干过活儿,后来,在顺德印染厂的一份工作令他开启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香港服装、印染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纷纷在大陆设厂,只把门店留在香港。很多工厂会派人在码头找人帮忙把印染样品捎到香港。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大陆的王卫看准这个商机,从父亲那里借了10万元启动资金,在广东佛山顺 德区注册成立了专门送快件的顺丰公司,那一年是1993年,王卫只有22岁,亲自做派件工,第一年公司只有6个人。由于切中了市场需求痛点,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基地,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广东全境。1999年前后,顺丰以合作和加盟代理的方式开始了“快递王国”的开疆拓土。26岁时,王卫几乎垄断了大陆境内的通港快件,据说,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十辆中有七辆是顺丰的。王卫曾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我太太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找到了精神依托,信了佛教。随身事业发展,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上了台阶”加盟代理模式推广后,一些加盟商常常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更是“借船出海”,用顺 丰的品牌给自己招徕业务,积累客户。因为一个投诉电话,王卫决定强势收权。由于动了合作方的利益,加盟代理商们联合起来要给王卫“一点颜色”。曾一度扬言 让王卫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也是王卫开始启用保镖的由来。扛住了压力的王卫,在2002年成功收权,顺丰迎来了第一个重大转折:从加盟代理制转为直营制。同时,成立了深圳总部,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2003年,“非典”席卷全国,航空运价大跌,顺丰与扬子江快运签下5架包机协议,将快递业从水陆级别提升到了空中。一举奠定了“快递之王”的江湖地位。顺丰的布局“快递”是顺丰的起家之道,不过很显然,王卫将目光投向了物流全产业链及电商、生鲜、物业、金融等更加广泛的版图,并依托顺丰控股,重新梳理自己的“帝国”。自2013年引入投资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股权腾挪,顺丰控股整合接收了明德控股(原顺风集团)旗下嘉达快运、顺丰物业及誉信有限旗下誉惠咨询等公司,试图打造包括存储、运输、调度等环节在内的物流全产业链生态,并开始进军电商、生鲜、物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就物流产业链而言,顺丰控股提供商务快递、国际快递、电商快递、仓储配送、逆向物流等多种快递服务,以及物流普运、重货快运等重货运输服务,同时,还为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客户提供冷链运输服务;在物流服务基础上,顺丰控股亦有开设保价、代收货款等多种增值服务;此外,以物流起家的顺丰控股,近年来积极布局金融领域,已经拥有第三方支付、保理、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多个金融牌照。而已经成为“顺丰帝国”核心公司的顺丰控股,其前身为“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15日,截至日前,其股东结构图如下:其中,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从图可知,顺丰创始人王卫拥有顺丰控股近68.40%股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5 年9 月底,顺丰控股将商贸控股、顺丰电商、顺丰商业的全部股权转让出售,购买方同样为顺丰控股股东明德控股、招广投资等,对此,《公告》中给出的解释是“为提高资产的运营质量,保护股东利益”。顺丰的败笔顺丰SYB讲师这几年一直在进行内部转型。2014年5月底,顺丰在杭州、深圳等全国主要城市开通518家线下网购服务社区店——“顺丰嘿客”,并称集团未来将投资近10亿元将其打造为总数逾3万家门店的大型社区O2O项目。但是,重金打造的社区O2O门店“嘿客”经营不善,行业人士推测这几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但因为顺丰一直没有公开这一数据,无从考证。“嘿客”项目很冒进,对消费心理学完全没有理解。狭窄的体验店里摆了零星几个商品让人网购,或者在店里上网购物,这种流量转化效率很差,没法和网购平台竞争,也不是真正对线下到店流量的有效利用”。一家电商平台的高管陈峰向野马财经分析“嘿客”项目的失败原因。此外,公告还披露了,在2015年9月底,顺丰出售了商贸控股、顺丰电商、顺丰商业 100%的股份。价格分别为10元、0.5元、0.5元。根据坤元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2015 年10 月31 日出具的坤元评报[2015]677 号、坤元评报[2015]678号《资产评估报告》显示,对顺丰电商、顺丰商业在2015年9月30日全部股东权益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了评估,评估值合计 为-525,460.55元。说明顺丰电商、顺丰商业在被出售之前处于亏损状态。而在顺丰官方主页上曾经出现的“嘿客”子频道展示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顺丰优选”。在实体门店方面,顺丰嘿客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首家由嘿客转型的“顺丰家”也于今年5月在深圳南山区某处开业。据自媒体无冕财经转述顺丰速运负责人的说法,“顺丰家”打通了“顺丰优选”和“嘿客”两条渠道,将线上网购服务和与线下配送功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结合。转型之后的近况如何?记者就这一问题在5月23日下午与顺丰公共事务部高级专员辜谦电话联系,但是截至发稿前,辜谦并未接听电话,也没有回复。作为物流行业“带头大哥”的顺丰,却一直试图在金融、电商等领域开疆拓土,“如果成功,无疑会极大提升其估值的想象空间,只不过目前看来,至少电商业务进展不太顺利”,刘昊向记者如此分析。快递业的资本之战顺丰作为快递行业老大,却是启动上市最晚的一家,并采取了短、平、快的借壳方式。此前,王卫在谈到企业上市时曾公开表示:“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 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刘昊透露,在顺丰发展的这20多年来,中资、外资、VC、PE各路资本找资源想要说服顺丰接受投资,但是都被王卫婉拒。直到2013年,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古玉资本共同投资顺丰约25%的股份,投资金额80亿元人民币。顺丰方面仍对外表示,无意上市。这一次投资也被视为强强联合的战略投资。但是,记者从这一次的公告披露中发现,8月引入投资之后,2013年9月开始,顺丰展开了一系列的内部梳理架构的动作。包括由顺丰控股收购嘉达快运、顺丰物业、顺丰航空等股权。除了投资机构的推动,据刘昊分析,顺丰改变不上市的战略,原因可能与竞争对手纷纷借壳上 市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关。2015年12月2日,申通快递宣布借壳艾迪西上市,公告披露置出原有资产,置入申通快递100%股权,作价169亿元。12月 14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了快递第一股。资本市场报以热烈的反应,艾迪西连拉了13个涨停板。2016年4月,圆通速递借壳大杨创世上市,作价为 175亿元,市场报以5个涨停板。此外,中通快递也计划赴美上市;民营快递业第二梯队全峰快递去年启动了D轮融资,全峰快递总裁刘伟公开表态准备今年挂牌新三板;韵达快递和邮政速递也都有冲击上市的动作。对于顺丰而言,优势虽在,但是众多竞争对手都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助力。去年,在亿卓智库快递行业的某些指标上,圆通速递一度超越了顺丰的江湖地位。除了这些对于快递业老大地位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顺丰还面临着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和京东的自营物流的入 侵,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实力不容小觑。顺丰若还不走上市之路,会不会步民营体检老大哥慈铭之后尘?外界有很多议论。显然,王卫已经意识到了竞争格局微妙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竞争对手的动作也给顺丰带来了刺激。2015年末,擅长资本运作的原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投资银行部副主席梁翔加盟顺丰,担任集团副总裁。2016年2月18日,顺丰速运发布了上市辅导公告,表明公司打算在国内上市,目前正接受中信、招商和华泰联合三家证券公司的上市辅导。顺丰终于走出了上市这一步,也将自己置于了阳光之下。有了资本助力的国内快递业,即将展开新一轮海陆空升级战,王卫操盘的顺丰能否保住民营快递业的王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 报告称今年网红能赚580亿 电商网红空间大

    热点聚焦 2016-05-24
    天天“网红”新闻不绝于耳,但你知道网红们创造的产业有多大么?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包括红人相关的商品销售额,营销收入以及生态其他环节收入)预计接达580亿人民币,远超2015年中国电影440亿的票房金额。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由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指出,与自媒体红人的广告盈利相比,电子商务依然是目前红人产业中最主要的商业方式。《报告》显示,目前23岁到28岁的“职场新人类”是网红店铺最主要的消费人群,占到消费总人数的49%, 此外95后、00后约占消费群总人数的17%。同时,女性在网红店铺消费者群体中占到九成,这与网红店铺目前大多集中在服装、美妆等行业有关。而伴随着网红店铺向食品、运动户外、电脑外设等行业的扩张,未来男性消费市场也大有可为。亿卓智库《报告》同时指出,红人经济正在向女装以外的生活类目迅速拓展,如2015年,酒类、厨房电器、自行车骑行装备这三个类目的规模就增长了几十甚至上百倍。对于新进入电商领域的红人,《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女装类目因市场容量大,仍存在商机;此外母婴和电脑外设市场也较为合适,因其市场竞争较小且容量大;而零食品类和健身服装虽然市场容量大,但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另外,“还有一些竞争小但容量有限的市场并不适合进入”。电商网红近年来虽然获得了井喷式发展,但报告认为其发展远没有到成熟期,如品牌形象依赖红人个人形象、红人可复制性强、供应链管理弱、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这样的问题,已经渐渐开始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亟须实现十大转变

    热点聚焦 2016-05-24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以亿卓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进行破题。而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教育规律,补齐培养短板,高职院校亟须在十个方面进行转变,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理念上,从“训技能”转向“重精神”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频热词,但作为教育者,不能仅仅把它看作社会的一抹“流行色”,从而平庸化为实用主义的“技能教育”、急功近利的“致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教育,要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绿色创业”“职业担当”等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品质要求赋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内涵。唯有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精神与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培养出社会和企业发展所期望的人才。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内容上,从“单创”转向“双创”如果说“创业”点燃了教育的激情,那么从“创业”走向“创新创业”或者“创意创业”,是其教育意义的全面深化和提升。当前社会创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从精英创业到草根创业、创客创业,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创意产业和新兴产业,处处彰显着创新、创意的魅力和推动力。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必须将专业领域的创新、创意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以创新或创意驱动创业,推动创业教育内容与形态的同步升级。体系上,从“点状”转向“链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还是“点状”结构,由于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往往还浮于表面,不同部门各做各的点,看似各司其职,实际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资源和管理也都比较分散。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沉到专业层面,将意识引导、知识传授、活动熏陶、实践提升等各个环节的“点”串接成相辅相成和循序渐进的“链”,构建基于“专业+”的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与素质教育、实习与实训教育、实战与孵化教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机制上,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精准把握学生“想要什么”,更要关注自身供给上“能给什么”。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供给,在于是否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发挥开放、实践以及产教融合的高职办学优势,从更接地气的专业设置、更对接职业岗位的教学过程入手,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环境和方法、模式等供给侧结构,建立丰富、多元、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型供给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品质和学生吸引力。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受众上,从“开小灶”转向“大众化”创新创业教育一度是少数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的“小灶”,当“星星之火”开始逐步“燎原”,越来越多的学生跃跃欲试投入创新创业大军之时,高职院校要从“开小灶”走向“大众化”,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要以专业教育为主阵地,形成课程本位、课堂主体的新格局,使创新创业教育从“旁支”到“主干”,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学习历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探索分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教育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使创新创业之树在校园生根、成长。课程上,从“碎片化”转向“嵌入式”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性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专业性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维度的活动性课程,还比较“碎片化”,还难以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培养。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拧成“一股绳”,需要在构建“嵌入式”课程上下足功夫。既要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精神理念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将特定的专业、职业背景嵌入到创新创业的基础性课程中,在专业技术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打破单个学科、专业的固守版图,更多地开设一些专业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跨界”的知识、能力嵌入,促进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上,从“散兵”转向“正规军”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教师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者和引路人。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这样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形态,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基本上还是一支“散兵”队伍,还普遍存在构成单一、数量不足、缺乏丰富的职业理念和社会经验等问题。要打造一支创新创业师资的“正规军”,需要进一步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养理念,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的培训给“学院派”教师“补课”,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引进和聘请创新创业的社会成功人士组建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开展导师与学生对接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同行者”和“实战导师”。形态上,从“情景”转向“实战”目前很多高职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都是从活动切入,场面轰轰烈烈,但大多是“闭门造车”的“情景剧”活动,学生“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很难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为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秉承“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创设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教学环境,开展对接职场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以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等方式,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讲师智库构建起一个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平台上,从“小舞台”转向“大熔炉” “创业园”“创意园”是当今高职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浓厚了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然而,这类平台终究还是校园“小舞台”,难以完全满足创新创业的高度开放性要求。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置身于职场的“大熔炉”,更深入地触及实体经济领域,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落实到创新创业教育上。与政府、企业、社区、基金会等组建“1+1”或“1+N”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组织,通过校企协同获取更加开放、生态的外部资源,丰富和拓展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平台。评价上,从“闻花香”转向“尝果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最终都要落在学生上,课堂的知识、校园的体验和职场的实践让学生真切的“闻”到了创新创业的“花香”。但如何让学生真正“尝果实”,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成果评价与展示的有效工作机制。比如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成果实行学分认定、积累与转化,充分尊重和支持创新创业成果。要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扶持,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要完善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竞赛机制,展示学生成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感。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