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2022年新高!9月全国新开62个购物中心

    热点聚焦 2022-10-14
    在“国庆档”、“中秋档”的加持下,9月迎来一波商业项目开业高峰。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9月全国新开业的商业项目数量62个(不含专业市场、家居商场、酒店及写字楼、纯商业街区,商业建筑面积≥2万㎡),同比下滑了24%。新增商业建筑面积625.92万㎡,同比去年减量239.28万㎡;平均单体建筑面积约10.10万㎡(总表在文末)。此次统计不含商业面积5000平方米的西安中建方寸间、1.2万方的金杨陆悦坊等项目。 新开商业数量同比下滑24%从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的近五年(2018年至2022年)9月份开业的商业项目情况上看,今年9月新开62个商业项目,虽然创下今年单月开业新高,但同比下跌了24%,跌幅是近五年最大的,同时开业数量是近五年最低。具体来看,2018年同比下跌20%,2019年同比持平,疫情三年中2020年和2021年均有所上涨,主要是因为上半年受疫情拖累不少项目延期开业。今年62个开业量是今年以来开业数量最多的月份,但也是近五年开业数量最少的一年。这反映了虽然大企业依然“稳定输出”、新玩家也在尝试入局,但整体市场开发相较“黄金”及“白银”时代变得愈发谨慎。尤其是在新消费时代,商业更加注重体验、个性和新鲜的玩法,这对开发企业的要求也更高,“慢工出细活”,如果还是传统的复制化打法,恐很难获得市场青睐,这也拉长了项目的建设和入市运营的周期。七个区域均有项目开业单从区域分布格局上看,9月前三的整体无太大变化,依然被华东、华南和西南三区域占据,只不过顺位发生了变化,华东持续领跑,西南反超华南紧随其后,而华南位列第三。同时,七大区域今年为数不多的均有项目开业。华东新开30个商业项目,占比接近49%,体量340.67万方。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安徽和江西均有项目入市,其中江苏贡献最大,有10个项目开业。西南新开10个商业项目,占比约16%。在成都和重庆两大主力城市的强势发展环境下,西南在近些年吸引了不少知名开发商的进驻,比如去年开业的香港置地重庆光环,一直引发行业关注,今年还有成都SKP等重要项目也会开出。9月除了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共贡献了5个项目外,云南和贵州两大省也有5个项目开业。华南新开8个商业项目,占比约13%。广东省最抢眼,有7个项目开业,广西也有1个项目开业。华南向来是知名房企的开发必争之地,区域本土的保利、万科、恒大等房企“肥水不流外人田”,加上新鸿基、九龙仓、新世界等港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华南的商业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华北新开7个商业项目,占比约11%。主要得益于北京的出色表现,9月北京开出了亦庄天街、丽泽天地、瀛海环宇坊、北投购物公园4个购物中心,北京华联、龙湖、中海等标杆企业竞相入市。华中新开4个商业项目,分布在湖北和河南两省,万达、新城控股、招商蛇口和越秀商投四大知名企业进驻。东北9月新开2个商业项目,西北依靠安康吾悦广场也有1个项目入市。单从城市上看,9月深圳开业数量最多达5个,上海和北京两大一线城市也有4个项目开业。其他重庆3个、杭州2个、苏州2个、成都2个、南京2个、福州2个、昆明2个、南昌2个。可见,开业数量多的城市主要还是一线、新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新开项目多以中大体量为主从商业体量上看,9月新开的商业项目中,多以中大体量为主,10至15万方(含5万方,不含10万方)占比约44%;规模在5至10万方(含10万方,不含15万方)占比约27%;2至5万方(含2万方,不含5万方)占比约16%;15万方以上的商业项目同样占比约13%。10-15万方的中大型购物中心也是9月较为常见的体量类型,10万方左右的购物中心在拿地成本、开发成本等压力上相比二三十万方的大体量项目有限。但同时,又因该类型购物中心有体量保证,满足了消费升级下体验式业态及营销需求,往往受到很多开发商青睐。全国性开发企业逐渐放量整体上看,9月新开的这些商业项目开发或运营企业背景相对平衡,国内知名连锁企业和当地中小型开发商并重。但与前几个月相比,9月知名开发商打造的商业项目数量明显增多,体现出以下几点:万达开出了9个商业项目:除了试营业的赣州经开万达广场和存量改造的洛阳中州万达广场,其余均为新开项目,分布在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河北、重庆、云南。新城控股开出了6个吾悦广场项目,分布在江苏、江西、湖北、山西、重庆和陕西。华润万象生活三条产品线均亮相: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南京万象天地、东莞松山湖万象汇以及全新的产品深圳万象食家。中海环宇商业也有3个项目开业,分别是济南华山环宇城、北京瀛海环宇坊、成都铁像寺水街二期。爱琴海集团也开出了滨州爱琴海购物公园、合肥滨湖爱琴海购物公园、大理爱琴海购物公园三个项目。同时,上海天空万科广场、龙湖上海金汇天街、杭州科技城宝龙广场、无锡悦尚奥莱、徐州杉杉奥特莱斯、砂之船(福州)超级奥莱、福州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二期、厦门海上世界商业一期、深圳后海汇、南宁杉杉奥特莱斯、重庆大足大融城、沈阳前海环球汇等大量知名商业项目迎来开业。此外,“国庆档”开业的项目除了9月30日的近20个项目外,10月1日也有南昌万象城、广州信达金茂广场·益田假日世界、沈阳京东MALL、中南上海朱里雅集、厦门禹州禹悦天地、洛阳偃师万达广场、金华万泰奥特莱斯、深圳先施购物中心等十多家购物中心开业。附:2022年9月新开商业项目统计表来源:联商网
  • 辞职摆摊的年轻人:有人月赚6万,有人倒亏几千

    热点聚焦 2022-10-1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北上广到小县城,路边摆摊的都换上了年轻面孔。你可能更想不到,那个推着三轮车卖柠檬茶的女孩,三个月前,还是办公楼格子间里尽职尽责的“打工人”。那个在后备箱摆摊卖蛋糕的男生,曾经在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不解中,辞掉了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夜市摆烧烤摊的,曾经是位建筑设计师;路边卖辣条的,刚从互联网大厂“毕业”;市集卖手作饰品的,过去做的是新媒体运营。他们离开职场的原因不尽相同,摆摊卖的东西也五花八门,但共同点是,他们开启了一种与过去的受教育经历和社会身份截然不匹配的人生。时代不同了,现在,90后辞职摆摊、00后毕业摆摊,不再被认为是低端、丢人或者不务正业的事情。有人把它当作低成本创业尝试,也有人把它当作人生过渡期的生活试验,还有人确实靠它发财致富了,尽管并不多见。几乎每一个辞职去摆摊的年轻人,都很乐意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幸运地火了,还能带来流量和生意。在社交平台,许多年轻人讲述了一个充满勇气和惊奇的故事的开始,让对摆摊心动的人们期待着后续。但很多摆摊账号的更新,都在过去几个月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有人已经重回职场,有人复盘自己的“失败”,也有人再也没出现过。0190后摆摊:要想生意好,先争当网红晚上7点,王宇把车开到市中心商场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打开后备箱,挂起灯串,铺开一张格纹垫布,把做好的切块蛋糕摆好,再拉起一条布质的条幅。他只做一种蛋糕——提拉米苏,但研究出了二十几种口味,每天卖哪几种,看心情。很快,贵州凯里的年轻人,就在抖音上刷到了这个摊位特别、打扮时髦、摆摊卖蛋糕的男孩。在这个地处偏远的五线小城,这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王宇和他的后备箱“提拉米苏”摊 受访者供图王宇给自己取名“W先生”,在社交平台更新出摊日常,涨粉很快,每条视频的点赞量都有几百甚至上千。不少本地年轻人闻名而来,打卡拍照顺便买上一块提拉米苏。不到半个月,王宇火了。他的摊位前开始排起长队,出摊1小时左右,带出来的蛋糕就会卖完。那条以前黑漆漆只有他一个人的巷子,也开始热闹起来,不少年轻人和他一样摆起小摊,有时候去得晚一点,已经没有位置了。那时候,王宇还在一家烘焙店做品牌营销,月薪3000块,这是他摆摊几个晚上就能赚到的收入。而且,两头兼顾让他疲累不堪,一个月瘦了十几斤,实在有点吃不消。一个月后,王宇决定辞掉工作,全职摆摊。但他并没有比以前闲多少。白天,要做蛋糕、研发新口味,现在还收了几个学徒,给他们上烘焙培训课;晚上出摊,是最忙的时候;收了摊,得复盘当天的生意情况,还要做视频发抖音、小红书,运营几个平台的粉丝群。今年6月,出摊的第一天,从广州辞职回老家卖奶茶的潮汕女生NaNa,就开始在她的账号更新摆摊日常。在广东揭阳普宁,晚上9点左右,她和妹妹会骑着一辆改装后的奶白色三轮车,出现在人流量大的商业街,摆起她们的“泰可爱茶档”,主卖现制柠檬茶。NaNa姐妹俩的“泰可爱茶档” 受访者供图这是南方夏天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决定摆摊后,她专门花了一个月时间去学习研究制作各种口味的柠檬茶。“如果单纯做线下,其实很难让人发现你。”NaNa说,她们习惯一边摆摊一边直播,忙碌的时候,直播内容就是柠檬茶制作现场,没有顾客的时候,她们会跟粉丝聊天,聊摆摊累不累、柠檬茶怎么做、今天生意怎么样。卖柠檬茶并不轻松,每天要把食材、设备搬到车上,再骑到摆摊的商业街,做茶要现场手锤柠檬,还要招待客人。NaNa觉得,自己好像把过去二十多年没干过的体力活都干了一遍。有时候,粉丝看两个女孩手锤柠檬很辛苦,会在直播间给她们刷礼物,但不多。前两天,NaNa刚开了直播间的商品橱窗,想试着带货一些茶包、茶叶等摆摊周边。24岁的广州女孩小邓,最近也尝试了摆摊。她辞职回家帮妈妈卖牛杂的故事,在社交平台吸引了4万多粉丝。小邓家开在广州海珠区的“雄顺美食店”,已经经营了十几年,卖的是平价快餐,光顾的基本都是附近的上班族和装修工人。但因为开店早,装修简陋,价格便宜,最近几年效益并不好。妈妈告诉她,付完房租、发了员工工资,就没有什么盈余了。小邓很自豪地说,她爸妈在十几年前曾是酒店主厨、厨师,他们做菜的手艺是连街坊朋友们都认可的。她想,或许可以通过最近很流行的摆摊,让更多人知道爸妈的手艺,增加一些收入,同时帮店里引流。小邓和妈妈出摊 受访者供图每天傍晚6点左右,她和姐姐、妈妈一起,把装着设备、食材的小推车推到店附近的公交车站旁,卖的是老广地道的“鸳鸯牛杂”,12元一份。工作日时生意最好,经常一出摊就开始排队,周边街坊和下班回家的上班族路过,都会顺手买上一份。考虑到下雨天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不能出摊,小邓会在打包袋里放上一张写有门店信息的小卡片,让顾客可以找到她们。除了卖牛杂,她还帮妈妈设计了私房菜菜单,以满足越来越多通过她社交账号特意找来用餐的朋友。尽管除去人力成本仍没有多少利润,但店里生意确实越来越好了。小邓想,自己辞职的决定,是对的。02辞职摆摊,有人月入6万、有人亏了几千一边出摊卖货,一边经营社交媒体,是现在年轻人摆摊的常态。前不久,江苏徐州的00后小邵,开始摆摊卖烤红薯。女朋友就告诉他,一定要经营社交账号,才能有流量、卖得好。他注册了小红书,和网友分享出摊日常、去哪里进货、怎么采购设备等等,最近,他也打算抽空去短视频平台更新。小邵的烤红薯摊 受访者供图但线上引流转化的效果,与售卖品类、营销手段和运营内容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甜品、卤味、小吃、茶饮等常见餐饮品类,因为利润高、消费频次也高,更容易赚钱。要是线上引流成功,生意就更好了。王宇称,摆摊三个月多来,他的账户余额从0涨到了10万。生意最火爆的一个月,他卖了6万元。不过,现在他更多的收入并不来自摆摊卖蛋糕,而是打出招牌以后,有人来找他学做提拉米苏,可以收培训费。王宇之所以能实现高额利润,还因为把成本压缩到了最低。因为之前在烘焙店上班,他可以“就地取材”,在公司学习制作和研发提拉米苏;一位曾在疫情期间托他帮忙找到进货渠道的朋友,把烘焙工作室免费借给了他使用;因为有认识的供应商,采购食材的成本也相对更低。这样,他可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食材上,做出味道和品质更好的蛋糕,却不提高售价,用性价比吸引顾客。王宇卖的提拉米苏定价25元-30元一块,与很多门店价位相当,但用料要足得多。“夏天的时候阳光玫瑰很贵,普通店里是不舍得放的,但我就舍得;提拉米苏需要用到一种比较贵的食材马斯卡彭奶酪,一般烘焙店放的比例很低,但我会放更高,顾客吃到就会很惊艳。”王宇说,他之所以舍得下血本,就是为了引流和转化,让产品在本地烘焙市场就占据一席之地,形成口碑。营销出身的他,懂得如何吸引顾客、留住顾客。“先要引流,引流之后得能转化变现,之后还要维护客源,更要想办法突破收入瓶颈。”王宇称,很多人觉得他生意好是因为视频火了,但其实他的营销是在客人第一次购买后开始的。“首先得建立和顾客的连接,粉丝群也好、社交账号也好,得让人在线上找到我;然后得让人在线下发现我,我固定在那条街摆摊,经常路过的人总会留下印象;当他忍不住买了一块蛋糕回去尝尝,我会让他们加群,经常在群里发福利,保持活跃度,加上产品有优势,自然复购就上来了。”NaNa和妹妹摆摊四个月,已经收回了前期购买设备、材料、包装等投入的1万元左右成本。据她讲述,目前赚了大约几万块,“9月的收入比我上班时还要多,但10月下滑得厉害。”她觉得,这可能与夏天是柠檬茶的消费旺季有关,也得益于社交平台的曝光和姐妹俩优势的结合,“我比较喜欢钻研产品,妹妹更擅长运营引流。”小邓曾估算过,摆摊卖牛杂的净利率大概是30%-40%,正常出摊的时候,他们每天可以卖500元-800元。两个多月下来,也确实小赚了一笔。她打算等牛杂生意稳定之后,继续尝试一些新品类。但并非所有的餐饮摊都能赚钱。社交平台上,更多的年轻人,短暂尝试过捞汁小海鲜、卤味、冰粉、关东煮等,但最终因为卖不出去、食材囤积过期,连成本都没赚回来。就连花大几千买来的设备,也很难转手,砸在了手里。而非餐饮类的摆摊收益,普遍要逊色不少。辞职考研一年后,今年5月,娜比来到朋友所在的城市西安,开始频繁出入大大小小的集市。她和朋友售卖的是用滴胶树脂和植物手工制作的真花饰品,每一款都要花时间设计和制作。手作饰品,是集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摊位之一。这类商品很依赖市集的环境、布置和氛围感,要是在路边“野摆”,很容易被不了解手作的人误认为是廉价地摊货。娜比称,她之所以选择卖手作饰品,也是在社交平台被种草的,“一些博主分享,一天就能卖一两千,生意差点也有几百,而且利润很高,还能体验手作的乐趣。”娜比在集市摆摊 受访者供图但实际摆摊后,她发现,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摆摊5个月下来,她们的收入约有1.5万,但前期成本就花了大约1万。其中,材料成本有五六千,摊位装饰和收拾陈列盒1000元左右。此外,市集摊位费占到30%,“一般周五六日三天收费200元”。生意差的时候,她们甚至连摊位费都赚不回来。但如果不进市集,可能情况会更糟糕。有一次,她们曾试着在朋友家楼下摆摊,但一晚上就卖出去两个发卡,都不够她支付打车费。5个月下来,娜比和朋友每人只赚了约2500元,这远远不够她在西安的房租和日常消费,“现在花的都是以前工作攒下的存款”。复盘下来,娜比觉得,相比餐饮类的制作门槛和体力付出,手作饰品的性价比不错,但不应该在不同的市集打“游击战”,而是应该固定在一个人流量还不错的地点,勤劳出摊的话,利润应该会高得多。yeshijingji与更多利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兼职的摊主相比,这些辞职去摆摊的年轻人,除了考虑怎么赚钱,可能还要面对更多关于职业身份认同的争议。王宇大学毕业后,考进了专业对口的铁路局,是很多人眼里的“铁饭碗”。这份体制内的工作“稳定”,但收入并不够他偿还房贷。他记得,有一个月工资到手3866元,还完3600元房贷,卡里还剩266元,花呗还没还,不敢面对父母。而且,当时年轻气盛的他,很快就对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生活产生了厌倦,“可能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作,但我愿意折腾”。2019年他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辞职,之后尝试过各种创业项目,开酒吧、火锅店、米粉店,赚过钱,也亏过本。今年7月,当他在朋友圈宣布自己开始摆摊后,毫不意外地收到了很多亲朋好友的问候。有朋友第一反应是“破产了吗”,有亲戚责备他“一本毕业沦落到摆地摊,太丢脸”。但他觉得,靠自己的脑子和劳动赚钱,没什么可羞耻的。当然,他很庆幸,在能力基础上,他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那个人,“如果我摆摊没赚钱,估计早就被赶出家门了。”现在,娜比每次接到妈妈的电话,也是劝她“找个班上”。家里一直不支持她摆摊,“主要还是觉得很没面子,说早知道出来摆摊,念那么多书干嘛。”当然,上一辈人不知道,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年轻人的摆摊,不再是过去那种因为找不到正经工作而不得不去做的低端小买卖了。他们更愿意把这当作一次低成本创业尝试,不仅不觉得丢人,反而认为在年轻人摆摊从流行到内卷的当下,一个能把摆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年轻人,往往是“能力强者”。即便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不赚钱,这些年轻人都表示,他们不后悔辞职摆摊。NaNa发现,她在摆摊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收获的不仅是营业额那个数字,还有很快得到的顾客评价和市场反馈,但在公司里,我可能只是大项目里的一小环,很难直接得到反馈。”而且,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摆摊不同,现在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在摆摊时不仅仅只是一个“摊贩”。搬运食材时,她是工人;卖茶收钱时,她是老板;做视频时,她是博主;直播时,她是主播。从时刻绷紧神经的职场打工人,到角色多元、给自己打工,这种身份转变,她不仅是适应,还非常有成就感。“时间是自己的,事业也是自己的,所有东西都由自己掌控,虽然有时候比在职场上班还累,但没有那么多限制和束缚。”娜比说,摆摊时她偶尔也会焦虑,但过去上班时,她是一直焦虑。或许不久后又将重回职场,但她在这段摆摊的日子里,为积压已久的情绪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在和许多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能量。“很明显的变化是,我之前疯狂掉头发,现在也好了。”但他们其实并不建议年轻人冲动辞职来摆摊。一个很直接的理由是,摆摊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下雨无法出摊、太热太冷没有生意,摆摊是否合法目前也没有相关明文规定,还可能面对同行的恶意竞争。进货、制作、叫卖,甚至还要兼顾直播、想文案、做视频,费力又费神,并不比上班容易。不过,当摆摊成为一种网红潮流,摊主们个个在视频中自称“月入过万”,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经常会被刻意掩盖。“博主肯定都更倾向分享更吸睛、更有流量的内容,我自己也挑一周里销量最好的那一次出摊出来讲,但并非每天都那么顺利。”娜比坦言,在网络上,很多年轻人看到的是一种摆摊暴利的假象。但事实上,不赚钱的人要比赚钱的人,多得多。“现在年轻人摆摊的流行,是一种网红时代的产物,就算赚钱,收益也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比如,一入冬,可能甜品和柠檬茶都会不好卖,你就得另起炉灶,想新的品类。”即便现在生意不错,王宇坦言,他已经在构思未来的转型。他希望能做成一个当地的烘焙IP,和门店甚至供应商合作,或者是做成一个家庭烘焙品牌或平台。更多的年轻人没想得那么长远,对他们来说,摆摊只是生活的一段插曲、一味调节剂,或者一片疗伤的阿司匹林。“大多数时候,摆摊还算是低成本低风险,这件事本来就没有成败可言,不会成为你的人生结局,反而是另一种可能的开始。”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宇、NaNa、小邓、小邵、娜比均为化名。来源:联商网
  • 零食江湖战火再起:老网红遇瓶颈、新网红抢市场

    热点聚焦 2022-10-12
    洽洽食品曾在一次推广活动上提到:经济越不景气,越需要零食来舒缓压力。过去,从90年代早期的大白兔、统一、旺旺到21世纪的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中国休闲零食行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当下,乘着市场需求的东风,新式炒货成了零食市场的新宠。近日,薛记炒货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启承资本共同投资。更早之前,熊猫沫沫、零食很忙等新兴休闲零食品牌背后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一时间,零食似乎又成了香饽饽。但欢呼终究属于少部分人。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洽洽食品、三只松鼠、来伊份等零食品牌却高兴不起来。业绩下滑、股价下跌,老零食网红们集体进入瓶颈期。事实上,零食行业依然具备前景。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1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4100亿元增长至11562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约9.9%。预计到2023年行业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行业竞争也在持续。突出的表现是,过去一年,国内零食市场上演了一场“冰与火”的游戏。一边是业绩下滑、寻找新增长的老网红们;另一边却是融资不断、快速扩张的新网红们。这期间,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昔日网红品牌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大跌眼镜,也让品牌们口碑折了腰。强烈的对比之下,昔日网红品牌的表现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在零食赛道中做一棵“常青树”,成为了休闲食品玩家们长期的命题。01老零食网红们集体进入“瓶颈期”2011年,洽洽食品在A股上市,成为当年的“炒货第一股”。一年后,章燎原带着三只松鼠横空出世,俘获了一大波年轻消费者的心。在那之前,百草味、良品铺子已经通过线上渠道相继问世。在线下渠道,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集合零食连锁品牌来伊份已经率先打开了新的市场和定位。彼时,休闲零食的销售主要以商超为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伊份迅速壮大。2003年,来伊份门店数量超过88家,2006年来伊份走出上海进入江苏,2010年引入资本,开创了行业的先河。图源来伊份官方微博十年时间过去,这种方法不灵了。业绩承压,老品牌们集体“失宠”。从2022年上半年来看,多个休闲零食品牌的成绩都乏善可陈。其中,三只松鼠是唯一营收、净利润均下滑的品牌。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总营收为41.14亿元,同比减少21.8%,归母净利润则由3.518亿元直接降至8213.43万元,同比减少76.65%。这样的表现市场不令人惊讶。2022年一季度,三只松鼠的营收和净利润已经出现了下滑。营收30.9亿元,同比下滑15.85%;虽然净利润实现1.6亿元,但同比下滑48.75%。针对净利润的连续下滑,三只松鼠在财报中解释称,净利润下滑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及运费上涨、因疫情去库存以及品牌推广投入过大和付闭店押金等原因。另一边,良品铺子202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长微乎其微。据财报披露,今年上半年总营收为48.95亿元,同比增长10.72%,归母净利1.93亿元,同比增长0.67%。首当其冲的是三只松鼠,自2016年以来,三只松鼠营销费用一路走高,从9.18亿元到2019年最高的22.98亿元。另一边,打着“高端零食”旗号的良品铺子,也一直在用营销费用支撑自己的形象。2018-2021年,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分别为5.68亿元、15.81亿元、15.7亿元、16.72亿元。营销花钱狠,质量却跟不上。去年开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均陷入了食品安全风波中。发霉坚果、月饼出现塑料异物等问题相继损害了“老零食网红”的口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瓜子大王”洽洽食品2022年总营收为26.78亿元,同比增加12.49%,归母净利润为3.51亿元,同比增加7.25%。虽然洽洽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但未能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财报发布当天,其股价跌幅近10%,盘中一度触及跌停。很明显,除了瓜子以外,洽洽食品已经很久没有爆款了。过度依赖瓜子市场,失去了想象力,洽洽食品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拉长时间线来看,依赖线下门店的品牌受疫情影响日子也不好过。盐津铺子2021年年报披露,2021年实现营收22.82亿元,同比增长16.47%;净利润为1.51亿元,同比下滑37.65%。相比之下,来伊份更是损失惨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来伊份净利润收入直接亏损0.65亿元。更重要的是,随着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加入,“老大哥”来伊份明显后劲不足。近几年,来伊份的营收连续几年处于增速下滑的状态,2017-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36亿元、38.91亿元、40.02亿元、40.26亿元,同比增长12.35%、7.01%、2.86%、0.59%。纵观曾经的老零食网红们,渐渐乏力,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缺少爆品和产品力似乎是他们的“通病”。这个万亿市场的休闲零食市场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竞争反而越来越激烈。02新零食网红们野心勃勃一边是众多为业绩苦恼的上市公司,一边是融资不断的新品牌们。上个月,坚果炒货行业连锁品牌“薛记炒货”宣布完成6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龙珠、启承资本共同投资,就此,2014年就成立,但多年没什么存在感的它,一跃成为了零食领域的“新网红”。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一级市场上与零食相关的融资时间共计26起,其中单次投资金额超亿元的四起,薛记炒货也是近几年来获投金额最大的品牌。新零食网红野心勃勃,迅速扩张。根据薛记炒货的计划,2022年全国门店数将拓展至1000家以上。截至目前,薛记炒货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达到700家。一个共同点是,不同于洽洽、三只松鼠这些老网红品牌的包装形态,新网红品牌更加突出产品的新鲜炒制、散装销售。比如,薛记炒货打出“良心炒货”的概念,在江浙沪起家的琦王花生则强调“小锅慢炒”、欢喜花生在店铺内打出“国民炒货”的标语。图源琦王花生官方微博更关键的是,他们都采取自产模式,而非贴牌代工。在这些品牌的不少店面中,可以看到现场加工、翻炒的机器。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新鲜,正迎合了新一代消费者注重食品质量的心思,但这样的制作流程,也必然决定了价格昂贵,也劝退了一些消费者。一位在济南的消费者则更愿意将薛记炒货叫做“薛记金店”。她告诉记者,“薛记家的东西虽然品质不错,但价格也很贵。”另一家获得资本青睐的品牌“熊猫沫沫”选择从创意新鲜零食切入。目前已在湖南、湖北等区域签约80多家门店。成立不到一年,熊猫沫沫主推自制酸奶零食杯和手工现拌辣条,还有腰果、夏威夷果等坚果品类。放眼整个休闲零食赛道,零食集合店也备受资本关注。今年五月,“邻食魔珐”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折扣零食品牌“零食很忙”获得2.4亿元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与高榕资本联合领投;同样受到疫情消费降级的需求刺激,另一家折扣零食店“零食有鸣”先后获得四轮融资。其中,打出“不贵好吃,真量贩”的零食很忙采取加盟模式,成立五年其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200家,2022年预计销售额将突破60亿元。当然,步子迈得过快的同时产品质量往往被忽略。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零食很忙的投诉不在少数,多数集中在“吃出异物”“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图源零食很忙官方微博新品牌的势头很强,但在休闲零食赛道想要跑出来并不容易。“有品类、无品牌”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想重蹈老品牌的覆辙,新品牌们还需要在很多方面上下功夫。03零食下半场拼什么?中国零食市场发展了三十年,消费者换了一代与一代,休闲零食的竞争也进入了下半场。《2022年中国休闲零食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近7年来,国内休闲零食市场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均维持在11%以上,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0亿元。对于零食行业来说,任何品牌的支撑点,首先是产品。众所周知,休闲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玩家众多,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一如当年洽洽食品的瓜子、三只松鼠的每日坚果,如今薛记炒货的奶枣,想要在众多品牌中跑出来,打造爆品是最主要的。这其中,眼看着盈利能力下滑,高端化是品牌们的共同方向。今年8月,百草味推出“本味甄果”坚果系列新品,打入高端市场;洽洽食品还推出了名为“葵珍”的高端瓜子产品,售价超过百元。一直标榜高端的良品铺子,2020年推出了健身零食“良品飞扬”。同时,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一些品牌还将触角伸到了更细分的市场。三只松鼠推出喜小雀、铁公鸡、小鹿蓝蓝、养了个毛孩四个子品牌,良品铺子则先后推出了小食仙和T-break。但目前看来,这些进展并不顺利。据财经网报道,三只松鼠曾表示除了小鹿蓝蓝,其他几个子品牌都搁浅了。这背后,从研发支出来看,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占比均不足1%,若要打造新的爆品,仅靠嘴说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实打实的投入。想要打造好产品,研发是一方面,供应链又是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提到,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样的老玩家还属于“贴牌生产”的代工模式,这种模式下,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老品牌们慌了神。改变互联网代工的轻资产模式,势在必行。2022年8月,三只松鼠建设的每日坚果示范工厂正式运营,将生产、发货等环节集合于一体,产品可以直接触达到消费者手中,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问题。三只松鼠自建工厂,图源三只松鼠微信公众号除了自建工厂外,传统品牌洽洽食品还在源头供应上下功夫。在上游葵花籽原材料供应上,主要采用“公司+订单农业+种植户”的集中采购模式,2020年葵花籽采购量的全国占比突破了20%,规模化采购无疑让洽洽食品在上游拥有了议价话语权。如果说供应链是品牌们的护城河,那渠道则是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在渠道上,无论是依赖线上的三只松鼠,还是依赖线下的来伊份,他们的业绩下降都在向行业表明,全渠道销售的重要性。过去,线上渠道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但如今流量越来越贵,三只松鼠的推广费和平台服务费水涨船高。2021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高达20.7亿元,同比增长21.01%。2019年,三只松鼠提出“万店计划”,即到2022年,开设10000家门店。现实是,疫情“黑天鹅”打破了三只松鼠的计划。截然不同的是,来伊份的困境则来自线上。长期以来,来伊份一直深耕线下渠道,线下收入占总营收的90%,正因如此,其错过了电商布局的好时机。疫情突袭,门店租金提高、人力成本上升,是来伊份躲不过的风险。从这点上看,只有打通全渠道的销售模式,品牌们才能更灵活地抵抗风险。新品牌的动作或许更快一些。比如,2019年薛记炒货便开通了天猫旗舰店,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零食很忙则采取加盟模式扩店。尽管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超万亿,但由于细分品类众多,每个细分赛道都有机会跑出独角兽甚至是上市公司。这也意味着,目前的休闲零食市场仍充满着不确定性,品牌如何顺应潮流抓住消费者,仍是一门需要持续研究的必修课。来源:联商网
  • 中国互联网的寒冬突围

    热点聚焦 2022-10-11
    在10月1日的特斯拉AI日上,介绍着首次亮相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马斯克表现得自信十足:“从特斯拉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能够为公众展示我们更多的AI能力。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希望公众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如果公众不喜欢我们当前做的事情,那么公众可以通过股市来影响我们的一些决策。”按照正常的思路,重磅发布之后应该是股价的一路上涨,但随后的周一(10月3日),在美国三大股指全线大涨的情况下,特斯拉却一路下跌。刚刚过去的10月7日,特斯拉股价一夜暴跌6.32%,市值损失约人民币3360亿元;而过去的五个交易日,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约16%,市值损失约合人民币9400亿元,创下自2020年3月以来的最差单周表现。特斯拉近5日股价变化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不过,这多少受他在收购推特上“反复无常”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特斯拉的股价。至于特斯拉AI日的发布内容本身,无论是人型机器人,还是自动驾驶和超级计算机方面的最新进展,都是令人激动的。巧合的是,讲完AI公司股价就跌的事情,也曾发生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身上。在特斯拉AI日一个月前的9月1日,李彦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行演讲,当天股价小幅上涨后也是一路下跌,近一周才有所回升。百度股价变化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中,李彦宏是堪比马斯克的门面人物,百度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演讲中李彦宏表示:“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摸爬滚打整10年了,这10年,我们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每年研发占比都超过15%,去年更是达到23%。”自2017年宣布“All in AI”后,百度在人工智能的各个层面,从最底层高端芯片昆仑,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预训练大模型等,都有领先的自研技术。不过有些尴尬的是,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十年,百度却成为BAT中掉队的那个,股价和市值远低于另外两者。通过特斯拉和百度股价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为新技术而欢呼,但在对股票的投资上,还是更愿意为当下和短期限的未来买单。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明显进入了新的瓶颈期,中国互联网公司又该怎样在寒冬突围呢?一、停滞的增长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的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企业完成的互联网业务收入为717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仅增长了0.1%,与之对比,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6951亿元,同比增长25.6%。今年的第二季度,互联网“老三巨头”中,阿里巴巴总营收为2055.55亿元,同比下降0.09%,净利润为226.59亿元,同比下降49.72%;腾讯的总营收为1340.34亿元,同比下降3.83%,净利润为186.19亿元,同比下降56.28%。百度虽然净利润达到36.37亿元,同比增长723.84%,但营收为296.47亿元,同比减少5.43%。百度近5季度营收和净利润 图片来源:百度而这也离不开百度的“降本增效”。新浪科技曾报道,百度第一轮裁员将从2021年12月开始,对移动生态事业群进行总体优化,游戏部门300多人几乎全部被裁,教育等业务也有一定裁员。从结果看,二季度百度的营业成本为152亿元,同比下降了5%,其中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为48亿元,同比下降16%。百度表示,营业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内容生态体系的成本下降,以及相关渠道支出和促销营销的减少。互联网公司赚钱最重要的模式是广告,广告的衰退可以说真正标志着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衰退。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2022年二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为1474.4亿元,同比减少了7.6%,而在2020年和2021年的二季度,互联网广告规模的同比变化率还分别为增长19.3%和增长19.6%。具体到广告业务上,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站内广告收入和天猫佣金共同组成的“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了10%;腾讯“网络广告业务”收入也同比下降了18%;百度的在线营销收入同比下滑了10%。百度的特殊在于,其广告的收入面临市场整体的萎缩,在市场中份额占比也在下降。QuestMobile数据显示,百度App单日人均使用时长及使用次数均低于抖音、快手及微信。2022年第二季度,移动网民的人均app使用时长为5.4个小时,其中在搜索下载上花的时间仅为2.3%,环比下降了8%。百度系App的使用时长占比也在不断下降,占比仅为4.4%,同比下降27.27%。今年6月,百度App的MAU达到6.28亿,同比增长8%,环比却在下降。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的流量让位于电商、短视频平台的趋势便难以逆转,即使谷歌也是如此,今年二季度谷歌的广告收入仅为2020年第一季度的46.20%,有机构调查显示,TikTok 2022年的广告收入会较去年增长两倍以上,超过Snapchat和Twitter的总和,即将冲击谷歌的位置。Morketing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2022年Q1的广告营收榜》中,阿里巴巴、拼多多、腾讯占据了前三的位置,广告收入分别为634.21亿元、181.58亿元、179.88亿元,其中拼多多的增幅超10%。这就是时代的选择,旧的辉煌终会过去。二、跑出个未来?但新的辉煌又会以怎么样的方式到来呢?至少百度,是压注在了人工智能上。百度的核心收入中,可分为“移动生态业务、智能云业务,以及智能驾驶业务”三类。第二季度后两者的收入为6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智能云的收入为42.9亿元,同比增长了31%,智能云的ACE智能交通相关业务中,1000万以上订单的城市达到51个,去年为20个。目前,百度自动网约车服务ApolloGo已累计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十多个城市开放经营,是中国唯一一个提供车内无司机的网约车服务平台,截止2022年7月20日,累计提供服务超过100万次。百度管理层曾表示:“相信包括百度云和机器人出租车在内的新业务,能帮助百度渡过短期的宏观逆风。”当下的互联网公司转型,基本是将科技与传统企业进行结合,提高传统企业的效率,比如推动企业商业,提供相应的云服务,或者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等。但目前最具备商业潜力,而且有丰富场景,不至于“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就是自动驾驶了。在9月1日的演讲中,李彦宏也谈到,人工智能目前商业应用进展最明显的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并提出了在自动驾驶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理由是因为L2和L4的事故责任界定都是清楚的,方便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众所周知的是,特斯拉也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重注。10月1日,特斯拉在介绍旗下全自动驾驶系统(FSD)的最新进展时表示,目前特斯拉FSD Beta已经有16万名客户,而2021年这一数字还仅为2000名;此外还着重介绍了支持自动驾驶的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并计划在2023年之前制造出首个完整的Dojo集群(Exapod)。过去一年,特斯拉训练了超过7亿个神经网络模型,基本上8分钟一个,以此提升汽车自动驾驶的性能,他们预计FSD能够实现的自动驾驶等级也很高:“它可以从一个停车场导航到另一个停车场,然后还可以停下来等待交通灯,还可以在交十字路口和其他的一些目标进行一些协调。”FSD的路线规划 图片来源:特斯拉AI日相比之下,特斯拉和百度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特斯拉是先有车,后有自动驾驶系统,自家的用户可以直接转化;而百度更愿意选择和车厂合作,也需要找到车厂与之合作。“很多汽车主机厂意识到,从零开始做自动驾驶研发,既不经济又不高效,且没有竞争力,更愿意和我们合作。”李彦宏的这一说法可能对大多数汽车主机厂是适用的,目前与Apollo合作的国内外主流车厂也达到了30多家,包括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车,今年6月发布了首款机器人概念车robo-01,并预计量产车型将于2023年上市。不过要承认,特斯拉的步子还是要比百度迈的更快而且更大的。落实在汽车行业的商业竞争上,究竟哪一种方式更有竞争力?如果说特斯拉可以成为自动驾驶时代软硬一体的“苹果”,业界有必要出现一个对应的“安卓”嘛?毕竟ToB的自动驾驶系统不是ToC的手机操作系统,不需要安装海量的应用,也不必考虑要吸引开发者。也许终结这样的讨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产品拿出来看看,就像小米的“铁大”和特斯拉的“擎天柱”,摆在舞台上跑跑跳跳,就知道孰优孰劣。笔者曾试驾过特斯拉(不过并非FSD的最新版本),也曾体验过百度ApolloGo的服务,的确都还未达到L4的水平,希望这一天不会太远,我们也能在中国的道路上使用自动驾驶的服务。拍摄于亦庄,曾亮相冬奥会的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也希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在寒冬突围,率先跑出新路来。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