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偶像时代:被直播重构的粉丝经济和社交平台

    热点聚焦 2016-07-05
    导语: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无趣中年人生,70后也开始披上火红的冲锋衣和60后结伴户外、摄影、半只脚踏入了退休的状态。新一代社交平台的种子用户必然是90后。微信仍在不时抛出彩蛋,从主导推荐引擎阅读的“朋友圈热文”到玩起时光穿梭机的“那年今日”,无一不在想方设法把用户多留一会儿,但是社交平台的历史天平已经向移动直播倾斜。6月25日,TFBOYS在美拍app上一场持续露脸40多分钟的直播,吸引了560多万人观看,三个不满15岁的男孩,正处于从可爱略萌向性感成人过渡,所有的不完美都是粉丝的心头好,就连操持锅铲的笨拙手法,也加持了他们在粉丝心中的好感。这场直播预言的不只是一个偶像组合和一个直播平台的火爆,更是宣告一个全新社交时代的到来。90后踏入社交平台的中心80后已经步入三十而立之后的无趣中年人生,70后也开始披上火红的冲锋衣和60后结伴户外、摄影、半只脚踏入了退休的状态。新一代社交平台的种子用户必然是90后。回溯一下移动直播最初发迹的两个领域:游戏和秀场,基本上都是90后的天下。网易旗下游戏直播平台统计,60%的游戏主播为90后。类似LOL游戏解说主播若风、Miss、white的年收入都在人民币千万元以上。90后所蕴藏的社交能量惊人:就在最近一年,直播迅速从pc端迁徙到手机端,内容也从游戏解说迅速蔓延到美妆、体育、健身等泛娱乐领域,从主播到用户,到处都充斥着胶原蛋白满满的青春面孔美国精神专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论里提出,处在12到18岁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经常会在“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时不知所措,而追星的行为恰好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最常见路径。90后斑斓的个性,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今偶像市场的多元化。与70后在少年时追星只有谭咏麟和张国荣二选一、80后则在“四大天王”中蜂拥站队相比,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后一代不再需要和父母争夺遥控器,追星选择也要宽泛得多:在互联网的庇护之下,亚文化枝繁叶茂,从而提供更多领域、更多特质的偶像供90后选择。被80后晚期直男癌们不理解的TFBOYS,正是这个时代偶像万有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选择之一。芒果台帮助TFBOYS建立了最初的名声,但是一张绵密的粉丝网络却是在互联网上编织而成,更多粉丝早已习惯从贴吧、QQ群里了解到偶像的信息,TFBOYS一次直播,就让数不清90后路人转粉。腾讯科技在2016年初对一万六千多位95后的在线调查发现,互联网是90后追星的主要平台,粉丝群、明星贴吧是讨论和获取偶像信息的最方便的平台,多数95后更喜欢真实和活泼的明星,太端庄的反而不容易被接受。这一调查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在直播平台上草根、达人明星的异军突起。如果参考美国的情况,更能发现互联网对95后一代偶像审美趣味的塑造:根据Variety 对13-17 岁美国少年的调查, 最受欢迎的前20 个偶像中,10 个草根达人就占了一半,而且其中前6 位都是YouTube 明星。时间的杀手和成长的朋友移动直播之所以迅速征服了太平洋两岸少年、让上一代社交平台显得老态龙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这一平台在偶像和粉丝交流时,能够营造出的一种真实感、亲密感和陪伴感,这是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所不具有一些特殊性,更是电视、报刊杂志所无法匹敌。首先,直播把粉丝和偶像的心理距离被大大拉近。传统的明星是遥远而高高在上,粉丝更多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唱片来了解他们,无论是在演唱会现场被铁栅栏跟偶像隔着几十公分尖叫,还是对着PC显示器舔屏,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感始终无法消除,亲近的欲望无法完全满足。而在移动端直播中,粉丝可以窝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甚至坐在马桶上,选择任意一个舒服的姿势看偶像直播,粉丝对偶像的心态也在发生潜移默化地改变:从仰慕、喜欢到消费。其次,在直播的情景设定之下,明星会以更自然、更轻松地方式与粉丝交流。直播首先创造了一个明星与粉丝全新的交流空间,过去明星都是坐在直播间,现在他们可能在坐车路上、超市、自家厨房,实时分享生活中更为真实的一面。范冰冰就常常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地直播。没有事先彩排、没有导演在一旁运筹帷幄,一切看上去都那么随意发生,最为关键的是让粉丝获得了一种明星身边人的视角,起到了类似VR的真人陪伴效果。对于明星来说,相对于出席一些线下活动,在直播平台上露半小时的脸,既省却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吸粉也变的容易起来。最后,直播也是一种合法的集体偷窥。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人生总有种种不如意,因此更需要在另一个空间找到存在感和满足感。相对每天通勤、各种派对等被动无聊而言,直播也是一种主动无聊的选择。直播平台上几乎24小时都有各色明星、达人、草根轮番上阵,他们在这个娱乐的不夜城里,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空间,用户点开直播APP的那一个瞬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可以静静围观、也可以在评论区打字提问。这可比追电视剧要有意思多了。一台更强大的印钞机作为新一代的社交平台,移动直播的上线和变现几乎同步展开,而不像微博和微信,吸纳数亿粉丝之后,才半遮半掩开始商业化。直播平台上线第一天起,从打赏和各色道具到功能设置,就想着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掏钱,TFBOYS直播的四十多分钟里,粉丝打赏和赠送道具所花费的总额将近30万元。这笔钱对于一线明星可能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却是衡量一个明星人气的重要指标,它使得粉丝对偶像的喜欢、忠诚、依赖程度,变得可以测量。粉丝经济的核心在于社群,处在这个社群最核心是偶像明星,不同粉丝依据对偶像的追星程度依次形成差序格局。过去,偶像与粉丝的互动,主要靠大型现场演出,场地、人数、距离多有受制。现在,随着直播技术的成熟,通过手机,借助具有社交功能直播平台,就能低成本地实现偶像与粉丝一对多、以及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多对多的互动。相比80后一代的追星行为,90后和00后拥有更强的追星意愿和消费能力。凤凰网在2015年8月的一次调查显示,游戏是学习之余消遣的方式之一。不过相比玩游戏,51%的00后更爱追星、综艺节目、电影、音乐等偶像相关娱乐方式,甚至还会模仿同龄偶像的穿着打扮。网易在2015年发布的《90后: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报告显示,90后在随性消费环节中更热衷于演唱会、体育赛事和汽车三大项目——享乐消费在高消费群体中占得比重更大。任性、随性是90后的消费关键词,花钱如流水,“记账是浮云”。这种迥异于80后量入为出的消费观而言,作为早上八九点太阳的90后、特别是95后,正在直播行业的希望所在。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内容付费,只是看上去很美

    热点聚焦 2016-07-05
    导语:“不接受退货”的付费内容,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没有人能向你保证下一次依然能得到同样优质的内容。“分答”、“值乎”等付费语音问答产品的出现,证明了依靠内容直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而提供付费订阅的商业知识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马东团队《好好说话》登陆喜马拉雅FM,均吸引大量用户纷纷掏钱——这些成功先驱似乎给了内容制造商们一剂强心剂针。同样在尝试付费订阅的杂志《离线》联合创始人傅丰元说,“知识变现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眼下互联网媒介领域所谓新模式,都是遵照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式,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但你为李翔掏出的一年199块人民币,到底是持续的内容变现模式,还是仅仅是一次性狂欢?新鲜感到此为止?当姬十三在上线42天之后对外宣称“分答”已估值超1亿美元,而此时,大众对“分答”的热情已逐渐消退。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场发布会更多的意味着他们对于朋友圈里“分答潮”消退的一场自救。尽管姬十三多次公开表示,“互联网领域知识变现的时机已经到来”,然而近两个月过去,所有人意识到,这种碎片化的语音提问回答模式更多是一场大众的娱乐和消遣而已,分答平台上的“流量担当们”也多半是娱乐明星和网红,问及最多问题也关于隐私八卦等。有人说,是因为60秒语音回复这种碎片化的设定,导致“分答”们天生不带有极强的“知识属性”。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领域,想要获得优质的内容,能够承载更多信息量文字类付费产品情况又如何呢?前段时间引人注目的“得到”的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量在短短几天内得到了爆炸式增长。在上线的两三天内,订阅量超过5万份,按每份199元的价格估算,李翔和得到平台已获利超过千万人民币,超出了大众的预期。很多人愿意为《李翔商业内参》付费的理由,除了是对李翔(曾在《经济观察报》、《彭博商业周刊》、《财经天下》等知名财经媒体供职)个人品牌的信任,同时也是受到宣传标语的鼓动,“专栏上线以来,受到了柳传志、马云、雷军、李开复、陈可辛等大佬强烈推荐”。一个月之后,订阅数量最初的迅猛的增长势头并未继续保持。与此同时,一位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资深媒体人向记者透露,李翔专栏的文章内容的阅读量日趋下滑,而且,“内容的质量也并没有其宣扬的那么好,新闻点评也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对于我个人来说,明年是否会继续订阅,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与乍一上线就多次曝光在公众视野并且风光无限《李翔商业内参》相比,一份默默做着付费阅读的数字杂志《离线》(the offline)却显得有点郁郁寡欢。4月,《离线》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盲订”,可以以折扣价格订阅(半年或一年套餐)该杂志,我的一位同事在盲订即将关闭时成了了一名付费用户,她拿到了「00421」的订阅者号码——这代表她是第421个订阅者。在6月末的一个下午,傅丰元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数字版杂志上线两个月以来,获取的付费会员数目不超过600,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付费用户能否增长的担忧。巧合的是,《离线》杂志创始人傅丰元杂志也期望抱大佬们的“大腿”得到推广,在《离线》官网上打出「谁在读《离线》?」的推广栏,冯大辉、姬十三和魏武挥的名字赫然在列。利用互联网领域的意见领袖来品牌背书,成了不二的选择。当然,相比李翔的专栏,《离线》的知名度还差的很远。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推介《离线》的大佬们不像订阅了《李翔商业内参》的马云和柳传志等有极大的国民认知度外,或许还与《离线》目前是独立运作相关:《离线》杂志目前只能在官网付费订阅,定期通过邮件推送给用户;《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上线,依托的是罗振宇团队的长久以来积累的品牌和口碑。显而易见,背靠大平台,有雄厚的资本撑腰,是李翔们火速蹿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傅丰元也坦言,《离线》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做好品牌传播,并且有计划下一步去和得到、知乎以及豆瓣等第三方平台商谈合作事宜。《离线》杂志最新一期印刷版先免费再收费,此路不通?小众如《离线》其实并非从一创立就付费——这和《李翔商业内参》上线伊始,采取的是所有的内容必须付费才能阅读的模式不同。《离线》尝试了“免费+付费”的一条路,他们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的平台分享一部分免费内容,以期达到吸引读者去付费订阅更多内容的目的。《离线》按周出版,可以按双月订阅,也可以按年付费。具体的订阅方式是:基础会员按月订阅20元1月,按年订阅200元1年;高级会员按双月定120元,按年自动续订600元。显然《离线》的定价也并不便宜。傅丰元告诉钛媒体记者,如此定价是因为其在提供内容的同时,还会组织会员线下活动,比如讲座等。记者在其官网也看到了“订阅年内,基础会员可以参加1场线下活动,高级会员可以参加4场”的说明。这也是傅丰元认为《离线》异于其他平台或者传统媒体的优势。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会员模式,筛选用户,建立自己的社群,提高用户黏性和忠诚度,继而建立口碑传播。不过,这种完全依赖口碑传播的营销模式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不仅仅体现在目前会员订阅数量上,上述412号订阅者告诉记者,她应该不会向身边的人推荐付费订阅《离线》,理由是:“现在愿意在互联网上付费阅读的人已经很少了,现状就是这样,我不觉得身边有人需要它。或许一切反分享的模式都很难生存”。而另一位长期关注了《离线》的读者也告诉记者,《离线》每天免费推送的内容已经“足够满足我平时的阅读”,现在优质的免费微信公众号很多,没必要再去花钱获取更多。在美国,付费阅读网站成功案例之一——The Information的创始人Jessica E. Lessin在今年的博鳌论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要打造数字内容付费平台,那么必须在一开始就采取全部内容收费的模式;尽管早期的用户量数量的增长会存在一定困难,但只要品牌打造出去了,就不存在找寻用户的难题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翔商业内参》和《离线》都采取是“不接受退货”的“售后”服务。这于消费者而言,更像是一次冒险。因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内,李翔或者《离线》能否在一年内,一如既往的推出你想要的优质产品。傅丰元就对钛媒体表示,数字阅读只是《离线》杂志从纸质媒介转向互联网数字阅读的一次尝试,“如果在今年年底,会员用户数量上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我们将可能考虑换一种运作方式。”所以,2016年上半年已过,假如《离线》杂志在年内未达成目标而转变模式,对于已付费订阅一年的用户而言,该怎么办呢?付费模式的道德和法律尴尬当一群人还在以“我花了199元订阅了马云等大佬们都读了的《李翔商业内参》”而成为朋友之间的炫耀谈资而沾沾自喜之时,上周,淘宝上“9元获得1年《李翔商业内参》”卖的最好的那家,已经有近300人付款。卖家在宝贝介绍页面表示,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李翔商业内参》内容更新在其加密网盘。互联网知识版权被侵害从来就不是一件新鲜事。几乎零成本的“复制&粘贴”,各种UGC平台爆发式增长,加之当下各种云盘的不断涌现,这一切使得窃取他人的脑力劳动成果而获利变得更加方便和隐秘了。在以往,互联网领域里内容大多是免费共享的。这种“免费”的基因容易让人们忽略版权这一议题。因为大众获取免费的信息相对较为容易,创作者们大部分也没有直接从内容里获得经济报酬。因此,很多人并不关心自己的内容是否被转载或盗用,甚至可能希望其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以提高知名度。直到后来,营销号们一次又一次将知乎和豆瓣网友生产的相对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在微博等平台上,骗取大量粉丝和关注度,进而发布广告,直接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益。诸如此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逐步激起网友们的愤怒,互联网版权议题得到了大规模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付费内容领域里,作者利用内容本身获得了经济收益。阅读量或者收听量大小,与营收相关。平台的内容一旦遭到免费的扩散,不仅直接影响内容提供者的收入,同时,也影响了付费读者的用户体验。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王思聪在分答上线后卷走了20万,但是其回答的内容也火速被人们整理到了网上。诚然,王思聪可能不在乎这点钱,但事实是,一部分人确实不需要为国民老公的八卦回复而付费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了。不过,似乎得到和淘宝平台已经采取了措施,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在淘宝上再次搜索关键词“李翔 商业内参”已经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的相关宝贝”页面。谈及“互联网版权”这一议题时傅丰元却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很希望《离线》杂志的内容能够得到大规模盗版的一天”。但希望内容“被盗版”、被“免费传播”的美好愿望背后透着一种无奈,像《离线》杂志这样的创业公司以及小众媒体想要靠出售内容变现依然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确认!阿里巴巴全资收购豌豆荚!

    热点聚焦 2016-07-05
                豌豆荚于今天(7月5日)下午2点召开发布会,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双方签订并购协议。 整合后的豌豆荚,将与阿里巴巴与阿里移动事业群旗下的PP助手一起占领移动分发市场。       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表示,豌豆荚并入阿里移动价值在于“大数据”与“内容”双向互利,“移动应用商店未来可以和其他文化娱乐产品一起形成产品矩阵化”。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认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豌豆荚以发现应用和游戏为目标,选择阿里巴巴正是看中了大数据与阿里巴巴大文娱板块的发展方向。      上周末,有多家媒体爆料,阿里巴巴已经正式收购豌豆荚,具体收购价未知。但是阿里巴巴的财务和审计已经全面接管豌豆荚,软银作为豌豆荚的大股东也将在此次交易中全部退出。此前,王俊煜和阿里巴巴方面均对此消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豌豆荚称其目前安装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根据国外调研机构Newzoo的安卓应用商店数据最新报告,豌豆荚排名第4。       然而,有传言阿里巴巴收购豌豆荚报价已经不到2亿美金,远低于两年前软银投资时10亿美金的估值。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分析人士称,豌豆荚作为一家美誉度不错的“小而美”公司,一直想要保持独立性。但是,在2012-2014年间,面临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腾讯应用宝等竞争对手纷纷崛起的情况下,加之被爆料管理混乱、管理层间不和的消息,豌豆荚向资本和市场低头也是大势所趋
  • 为它跟谷歌打了6年官司,终因不赚钱打算杀死?围观甲骨文花式作妖

    热点聚焦 2016-07-04
    甲骨文干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对于那些被甲骨文收购的开源项目,这样的结局似乎成了一种宿命。从OpenSolaris到OpenOffice.org,都是这样的命运。这回轮到了Java头上,更准确的说,是Java企业版(Java Enterprise Edition,Java EE)。         OpenSolaris和OpenOffice.org两个名字大概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Java EE可是每个人都接触过的,作为一种服务器端技术,Java EE在全世界驱动着数以百万的网站和企业应用。甚至在许多不是基于Java的应用中,Java EE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甲骨文的律师已经就安卓系统Davlik编程语言的Java接口问题在法庭上和谷歌打了好几个月的官司了。这期间,甲骨文的Java开发进度明显减慢了,Java EE更是完全处于停滞状态。这完全停止开发进度让依赖Java平台的企业和Java社区里的许多用户都深感不安,要知道,这些人中有许多就是甲骨文最大的几个客户。  一些曾在甲骨文参与Java EE开发的员工曾在Java社区上透露,他们已经被分配到了别的部门。一些Java EE开发者们想要自立门户建设Java平台的言论也不是一两天了,他们想要自己实现java平台,摆脱对甲骨文手中这个20年历史的软件平台的依赖。尽管如此,尽管公司内负责管理Java标准的成员明确要求甲骨文就Java EE的未来做出规划,甲骨文仍然是一言不发。  Java社区独立选举的社区进程执行委员会成员Geir Magnusson就表示:“甲骨文在玩火。说来也是讽刺,现在竟然有一家公司让我们怀念起Sun来。”(译注:Sun是最初开发Java EE的公司,后来在2009年被甲骨文收购。)Magnusson觉得去猜测甲骨文的动机根本不可能,因为管理层的决策方式非常不透明。但如果非要从那些与甲骨文内部Java开发团队走得近的人透露的消息猜一下的话,可能甲骨文是要放弃Java了,毕竟它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了。况且在公司正在法庭上和谷歌打官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减少对Java EE开发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了。  甲骨文对此事出奇的沉默,这让许多Java社区的成员担心甲骨文是不是不只要放弃Java EE,而是要扔掉整个Java平台。一个自称“Java EE守护者”的组织正在试着通过公共关系和联名请愿的方式给甲骨文施压,让它要么重启Java EE的开发,要么就让Java EE免费开放。但让甲骨文放弃Java这一大知识产权希望实在是渺茫,特别是现在谷歌在法庭上打赢了官司,甲骨文还准备再次上诉。  曾经在甲骨文从事Java宣传工作的Reza Rahman担任“Java EE守护者”的发言人,他说道:“我们目前从甲骨文听到的唯一消息是来自Java EE规范制定团队的,他们说目前无法继续进行自己的工作。然而他们并没有说他们现在正在干什么,或者在开发什么。”  Rahman相信甲骨文对Java不管不问会对全球IT业产生巨大冲击,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这样。他解释道:“Java和Java EE是普适的技术,全球IT业的许多内容都基于它。整个Java生态系统是在过去的20年间逐渐形成的,它的开放标准受到了多家供应商的支持。可以说许多人的生计就依赖于Java了。”如果没有继续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整个Java生态系统的每个部件都会逐渐变得落后,全球IT行业也会随之减慢发展的脚步,直至找到合适的Java替代品。  当人们联系到甲骨文Java开发团队成员以及甲骨文客户,想要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的时候,都受到了拒绝。他们大多害怕甲骨文会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甲骨文的媒体部门也对Java的相关话题三缄其口,邮件和电话一概不回。  甲骨文作为商人的本性被人们编成了许多笑话,比如在“12个Java开发者的噩梦”评选中获得第四名的笑话是“你热爱开源运动、热爱分享,但你在甲骨文工作。”    封锁人们希望甲骨文能够改变颁发Java使用许可的方式,但都遭到了拒绝。最近的一次尝试来自Java社区进程组织(Java Community Process,JCP),也在今年被甲骨文的律师们否决了。公司的法律团队表明,在当下谷歌的诉讼还没有结束的状态下,甲骨文是不会对许可方式作出改变的。  与此同时,JCP为监督Java标准变化所做的努力也逐渐被甲骨文的OpenJDK开发人员破坏掉了。  OpenJDK的开发人员在没有联系JCP的情况下直接给Java平台添加了新的功能。JCP和非甲骨文员工的OpenJDK社区成员都对这种行为感到担忧,如果将来JCP被甲骨文架空,那就不好玩了。来自JCP的Milinkovich表示,随着OpenJDK的开发成果越来越多,同样是开源项目的一部分,JCP作为Java行业的领军组织之一,其地位也受到了威胁。但Milinkovich也说道他目前还不担心这一点:“作为开源社区的组织者之一,我相信开源的力量。我们需要澄清OpenJDK社区的角色,以及他们会给开源社区带来怎样的贡献。当然,对Java标准的影响也要说清楚才行。”  与此相比,Java EE可能取消的议论显得更加激烈。自打甲骨文刚开始减少对Java EE的开源版本,GlassFish,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人们的不满就不绝于耳。即便没有了商业支持,Open Glassfish仍然会在甲骨文员工的主导下进行开发,并与2013年6月12日和Java EE 7一同发布。在随后的一年里,Java EE有进步的,在2014年,JCP处理的关于Java标准的请求大多是关于Java EE的。而在同年的JavaOne峰会上,甲骨文和JCP更是共同宣布了Java EE 8的开发。他们设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2016年9月份完成标准制定。  云服务变成了新宠  在2015年,甲骨文加快了将工作重心转到云服务销售上的速度,Java开发部门的预算再次受到削减,特别是Java EE和GlassFish团队,削减更是严重。与此同时,甲骨文宣称Java EE 8的标准制定工作要推迟到2017年上半年才能完成。  在2015年八月份,Java EE团队正在紧张地处理一项涉及多个开发项目的问题时,却突然被公司叫停。甲骨文总裁发现数据库等中间件产品的销售额在2016年第二季度出现了下降后,决定关闭Java EE的大部分开发进程。这一举动吹响了在甲骨文董事们的领导下,全公司转向以云服务为中心的号角。甲骨文前高级副总裁Cameron Purdy因为主张重新给Java EE团队注资而被公司董事会革职。  甲骨文的预算削减给那些密切注视Java项目,特别是Java EE的人带来了很大影响。Java团队解决的问题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而提交到各个项目的代码数量也比以前少的多了。原定于2016年第一季度推出的Java Server Faces新标准也没有了消息,具体推迟到什么时候推出也没有信。  在4月份,JCP执行委员会终于正式讨论了Java EE开发停滞的问题。代表伦敦Java社区的Martijn Verburg表示Java EE的进程在11月份就有停滞的迹象。他说:“现在看来,甲骨文旗下的Java EE JSR开发已经基本停滞,或者是完全停止了。一些甲骨文内领导相关标准开发的人已经公开承认自己已经被公司分派到其它项目上去,没有时间开发JSR了。”  开源运动的好机会  甲骨文对此举没有做任何解释,这无疑给Java社区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Verburg表示:“一些主张独立的人已经开始讨论重拾Java EE开发,以及考虑更换Java EE领导权的问题。”没有了甲骨文的表态,各个公司只能根据自己的现有框架去应对客户们的新需求,这无疑会让Java社区变得更加分散。  Verburg声明:“我们需要甲骨文的官方消息!”如果甲骨文对JCP关于Java EE的请求不管不问,就表明他们根本不重视JCP。  截至目前,甲骨文仍然没有发布任何公开声明。大部分社区成员依然很失望。即便是一些金融服务公司的JCP代表都对此表示担忧。Java EE守护者团队建设了一个抗议网站并组织了一次请愿活动。在最近的JCP执行委员会会议上,Verburg更是感叹道:“甲骨文对此不管不问,显然是对Java生态系统没兴趣了。”他同时表示自己的公司不会再依赖于Java EE,因为未来甲骨文随时可能叫停Java EE的开发。多么讽刺啊,JCP委员会成员公开表示他们不能再依赖于Java EE了。  Milinkovich 坦言甲骨文终究还是那个甲骨文,他评论道:“甲骨文的一大特点就是作出决定后坚决执行,有人说这是优点,也有人说这是缺点。因为甲骨文公司庞大,这些决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效。我觉得甲骨文在推动JavaOne开发的同时应该给java EE制定好路线图,不然就太说不过去了。”  残局  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甲骨文不会让Java EE彻底消失,其中一个就是他们自家的许多产品也依赖于Java EE。尽管Java EE对甲骨文来说不如Java SE有战略意义,但它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位甲骨文70%的软件授权和支持收入做出了贡献。  来自Java EE守护者组织的Rahman 表示他希望甲骨文能够对舆论压力做出反应。他说守护者组织的活动才开展了几个星期,现在就说甲骨文永远不会有反应还为时尚早。如果甲骨文现在回心转意的话,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其他人则不认为甲骨文会做出积极回应,Magnusson 表示甲骨文不是一个习惯被别人推来推去的公司。  当然,甲骨文王完全可以砍掉Java EE而且不让任何其他人接手。这种动作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企业用户,而是会动摇甲骨文对Java整体的信心,要知道Java现在可是物联网的最佳选择。  Rahman说道,甲骨文摆脱java的最好办法就是把Java平台整个捐给Eclipse Foundation, Apache, ECMA, 或者W3C这样的组织。这样一来希望继续使用Java的用户和企业还可以接着开发。但连他自己都怀疑甲骨文决定放弃java EE之后还会这么好心的把它捐掉?    Java启示录  如果甲骨文真的决定走“毁灭一切”的路,被来就落后的安全补丁开发就会完全停止。数千计使用Java EE的服务器和云服务都会受到威胁,他们最终不得不替换掉植入的Java EE组件,或许那些抛弃甲骨文JCP的公司会出资开发一个新的开源项目来替代Java。许多公司已经在考虑这种情况,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其它厂商已经开始讨论开发一套独立的Java API的方案。如果事情真的走到这一步,JCP也会加入他们。  鉴于这些原因,甲骨文更有可能选择让Java社区进程委员会的成员来领导Java EE的开发,而自己则保留Java SE的领导权。因为Java EE依赖于Java SE核心,这样一来甲骨文依然保有对Java平台的控制权。即便IBM或Red Hat接管了Java EE标准制定,也不能威胁到甲骨文的地位。  同时Rahman相信继续开发Java EE会给甲骨文带来更多利润。他认为能否成功的管理Java是决定甲骨文在云服务中取得开发者、顾客以及行业信任的关键。作为成功推广Java的公司,如果能亲手把Java带入云服务,将会是战略性的胜利。但话说回来,想要甲骨文为了商誉继续开发java EE恐怕比较困难。特别是现在公司正和谷歌在法庭上战的不可开交,此时动摇对Java这一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请愿活动估计也会收效甚微,前Sun公司首席开源官(chief open source officer)直截了当地说道:“一场不能威胁甲骨文营利的请愿活动是没有效果的。”  考虑到现在甲骨文的利润额继续上升,而公司的两名联合首席执行官目前是科技行业薪资最高的两名高管,想要赢得他们的注意力相当困难。在这一切有所改变之前,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Java EE会一直站在悬崖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