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力手机奇葩往事:董明珠有多少没兑现的诺言?

    热点聚焦 2016-06-10
    导语:格力自身,尤其是其掌门人董明珠忽视手机产业商业逻辑,并由此外化的市场推广表现,则更为格力手机披上了一层备受嘲弄的外衣。作为格力集团、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当前最重要的发声渠道,董明珠自媒体已经连续四天推送了有关格力手机2代的消息。在6月6日宣布格力手机2代正式预购后,格力手机2代终于揭开了最后的面纱,随着昨天开始陆续发货,格力手机2代即将迎来销量、口碑两方面的真实考验。在知名度上,格力手机并不输国内主流的手机品牌,但这种知名度却掺杂入更多质疑和嘲弄,这对决心做手机的格力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面对如今口碑与名气极不相称的尴尬局面,格力手机恐怕怪不了别人,回顾格力手机从初次亮相到现在的历史,基本上是一段连续放炮与不断跳票的主题不断循环往复的历史,而格力自身,尤其是其掌门人董明珠忽视手机产业商业逻辑,并由此外化的市场推广表现,则更为格力手机披上了一层备受嘲弄的外衣。突如其来的格力手机谁也没有想到,2013年曾跟小米创始人雷军立下10亿赌约的董明珠,有一天也会踏上做手机的路。2015年3月,在参加一场大学演讲的活动中,格力集团的掌门人董明珠突然亮出一款手机,并表示格力正在研发手机。尽管在2015年1月,董明珠曾放出豪言:“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 但由于手机与格力的主营业务相距甚远,董明珠的这个举动一时引发巨大关注获得董明珠加持的格力手机,迅速聚集了外界的关注,尽管从开始就不乏质疑之声,但真正让格力手机的形象变得匪夷所思,则来自后面格力、董明珠的一系列运作。销量:年售一亿部与腰斩五千万2015年3月25日,电商人士龚文祥爆料,横空出世的格力手机一代定价是1000元,2015年要销售1亿部,向小米的销售目标看齐。至于功能,目前可以确定与格力空调“联网”使用。而来自格力的内部人士则透露,格力手机是“格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力行科技改变生活的证明。”一个没有手机技术、品牌积累的新玩家,甫一入场便定出了年销售1亿部的目标,在引发外界的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收获了质疑和嘲弄:即使是智能手机的先行者小米,在2014年全年也只卖出6112万部手机,最新的数据则显示,小米2015年全年卖出6490-6860万部手机,距离一亿部有很大距离。相比之下,格力手机在技术、品牌上均毫无积累,一出场便喊出年售一亿部,更像是一种打市场声量的行为,不过这种过于漠视市场环境的喊话并不利于塑造格力手机良好的品牌形象。在2015年6月1日举行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谈到了外界关注的销量问题,“未来相信卖5000万部不成问题。”从一亿部腰斩到5000万部,这种销量目标上的轻率反复,再一次让格力手机以及董明珠受到抨击。但很快,5000万部的目标也沦陷了。2015年7月19日,在科技部主办的一次活动上,董明珠在接受腾讯科技独家采访时表示,“能不能卖到5000万部要取决于我们的产能,目前看来年内卖5000万部不太现实。”对于原因,董明珠解释称,一方面格力还在进行产品其他重要功能的研发,所以目前并未对外开卖;此外,能不能卖到5000万部还要取决于格力的产能。事实证明董明珠这次做出了明智的判断:目前登陆格力商城可以发现,格力手机1代两个型号的销售量加在一起只有六千多部,而且都已显示无货。为什么久经商场的董明珠在格力手机销量上却频频出尔反尔,这一方面源于董明珠敢说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也与其对粉丝经济的认知有关,在此前参加深圳卫视的一档节目时,谈及小米的粉丝经济模式,董明珠给出了评价——“要拼粉丝,格力也不怕,每年5000万用户”。不过,显然格力每年5000万用户,并没有转化成手机用户。简单的将格力的用户与格力手机的用户画上等号,最终导致董明珠在定调格力手机销量一事上,栽了跟头。品质:三年不换的承诺与低配高价的现实在董明珠意外亮出格力手机之后,这款手机的具体配置、功能亮点以及定价也一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对此,董明珠也许下了多项承诺。2015年3月底,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表示,包括自己在内的公司高管都在用格力手机。至于何时上市销售,她回应说,“再用几个月感受下究竟有什么问题,如果手机卖出去别人说不好,那做这个就没有意义了,要求我们的手机保证用三年不坏。”当前大多数手机厂商均保持着一年发布两款以上新品的节奏,消费者也早已养成一年半或两年换一次手机的使用习惯。董明珠关于格力手机三年不坏、三年不换的言论,被外界抨击为不懂行业。事实上,进入2015年后,智能手机行业的红利期已结束,各大手机厂商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困境,而格力手机要想在一片红海中冲出自己的路,又会凭借什么呢?对此,董明珠在2015年5月1日给出答案:未来格力的手机不仅仅只是打电话,它是一个智能控制器,它可以监控家庭安全,有安防功能,还可以调控空调。简言之就是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控系统,但这种系统通过软件早已在很多手机上实现了,为了打造智能家居而专门去造手机,格力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而以智能家居中控系统作为格力手机的主打优势,显然无法满足挑剔的用户。2015年7月10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格力手机开机画面是董明珠,再一次引发轩然大波,由于直到去年7月,真正见到格力手机真机的人依然寥寥无几,这则爆料迅速引发了网友的调侃和戏谑。由此,经过半年的反复炒作后,围绕格力手机的悬疑剧,开始向商业轻喜剧的方向转变。“格力手机的品质到底如何”在一次次并不透明的信息传播中成为一个迷,不过谜底最终被揭开。根据媒体拿到的手机评测,格力手机一代配置参数为:5英寸屏幕,分辨率为720p;内存为1GB,存储空间为8GB;处理器为1.2GHz骁龙410处理器;800万像素主镜头,200万像素前置镜头,运行Android 4.4.4操作系统。尽管格力手机一代升级版信息去年11月在工信部网站曝光,但事实上,所谓升级只是把将原先的1GB RAM 8GB ROM升级至2GB RAM 16GB ROM。这一配置与红米、魅蓝处在同一水平上,价格却比红米、魅蓝贵了很多。低配高价的格力手机真正曝光后,董明珠宣称的三年不换也随之成为笑谈。发售:到底哪些人买到了第一代格力手机虽然格力手机在整个2015年乃至现在,仍是科技媒体关注的重点,但是这部在2015年出尽风头的手机,却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2015年3月18日,在董明珠第一次对外展示格力手机时,便有媒体追问是否找人代工、何时上市、定价多少,彼时董明珠并未给出具体答复。此后,围绕格力手机的代工信息、上市时间、定价等问题,出现了多次反复。最早披露格力手机上市时间的信息出现在2015年3月,该月有媒体报道,据格力电器知情人士透露,格力手机将于该月底之前上市,首先开卖的地方是格力商城,随后格力手机进入全国各大卖场。除了在线下销售,格力手机还将在线上同时推进,争取在年前卖出1亿部,向小米看齐。不过,2015年3月26日到29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董明珠曾对外表示,格力手机还需“再用几个月感受下究竟有什么问题。”一个多月后的5月1日,董明珠透露,格力手机已经投放市场开始销售,但具体价格未公布。但从多家媒体的调查报道显示,格力手机在公开销售渠道还未见其身影。在2015年6月1日举行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对格力手机进展做了进一步的披露,“格力手机已开始内部订购,定价将在1600元,未来相信卖5000万部不成问题。”2015年8月,在格力手机仍未对外销售的情况下,董明珠表示格力手机的二三代产品已经快要面世,而格力手机第二代产品将会是世界一流水平,格力还会出品五六千元的高端手机。她表示,“二代机不会跟小米比,以后要比拼的是苹果”。还是在8月,该月22号,聚划算官网出现格力手机首发页面,并显示将于8月24日上午10:00正式开卖。8月24日10点,格力手机在聚划算正式开卖,可是当天下午这家电商就贴出消息称,应格力总部公司要求,格力手机停止发售,具体公开发售时间待定。对此,格力电器市场部部长陈自力表示,这家经销商是格力手机线下的经销商,并未取得格力网上销售的授权,因此格力发现它在网上销售后随即叫停了。“我们手机现在依然是内部销售,并没有对外公开销售,我们在网上销售肯定会有统一部署的,我们自己的格力商城都看不到手机销售,经销商这时在网上卖是不合适的。”陈自力称。至于格力为何迟迟没有公开发售手机,陈自力称受制于产能问题,无法大批量供货,因此暂时无法公开销售。这次乌龙事件过后,在2015年12月15日举行的“2016湖北格力经销商大会”上,董明珠再次大放豪言,她声称格力手机2代将在2016年3月亮相,而且这款手机比苹果iPhone6s还要好。从一开始雄心勃勃宣称2015年要卖一亿部,到打折到5000万部,再到后面透露可能无法完成5000万部的销量,最后格力手机1代被有意遗忘,如今,格力手机2代已经开始发货,但格力手机1代却从未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直到现在,到底哪些人买了格力手机一代,依然是一个迷。未来:igree能为格力手机挽尊吗?尽管遭遇了种种挫折,笃信品质、中国造的董明珠并未轻易放弃,如今格力手机2代已经正式上市,与前代相比,格力手机2代至少在硬件配置上收获了更多正面的评价。这款金色的手机售价3300元,硬件配置为:6寸2K夏普屏,采用2.5D弧面玻璃;4GB内存,64GB存储空间,支持UFS2.0技术;支持移动联通电信全网通4G;支持双卡双待;采用Type-C接口;快充;HiFi;处理器为骁龙820手机;后置摄像头16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800万像素;支持指纹识别;同时内置了格力开发的智能家居系统,支持温湿度监控。如果仅从配置来进行横向对比,新推出的这款格力手机并不输目前市面上已售的旗舰产品,而3300元的售价同样也处于一个较高的定价水准。尽管在硬件配置上有进步,格力手机的相关市场推广套路却一点没变,现在有关格力手机2代日销量10万,年销量破3600万台的言论已经出现,但格力手机2代处境并不乐观。从宏观层面来讲,智能手机市场已趋近饱和,即时是最早一批的玩家如小米,也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而对没有品牌和技术积累的格力手机而言,甫一入场便打向中高端市场,对格力手机的销售会提出巨大挑战。锤子手机或许是一个值得参照的对象,2014年锤子科技正式发布Smartisan T1 手机,该款手机最低价为3000(不同版本价格不一样),但仅仅半年过去后,10月30日上午10点起,锤子Smartisan T1 手机开始降价,降幅达1000元。格力手机事实上面临着当年新入场者锤子手机一样的尴尬情境,虽然相较3300元的定价,格力手机2代的硬件配置可以算过得去,但与更加成熟的手机品牌厂商推出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更高的同价位手机相比,格力手机2代的优势是什么,是其需要回答的问题。显然内置一个智能家居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产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格力曾用产能不足问题解释格力手机1代始终未能公开发售,因此格力手机2代的产能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最终的销售结果。据知情人士对腾讯科技透露的信息,格力手机二代为自己生产,格力在原空调生产线上开辟了四条手机生产线。这位从事手机代工相关业务人士认为,“格力的投入肯定有,但良品率不是随便搭个线就可以弄好的。目前的手机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的,搭建起来问题不大,毕竟现在已经是第二代了。但前期成本肯定很高,供应链、质量管控、生产效率都是问题。不过如果主要通过格力自有渠道销售的话,这几条线的产能应该可以满足。”一位手机行业分析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格力的品牌口碑还是有影响力的,如果渠道给力的话,格力手机活下去也许不是问题。”但董明珠寄予格力手机的期望显然不止于此:丰富格力电器的业务结构,降低空调业务营收下降带来的风险,是其力推格力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格力手机1代的发展路径来看,董明珠、格力并不充分了解手机行业的商业规律,企图简单复制原有的家电制造经验,但最终被证明失败。如今董明珠带着格力2代再次归来,其坚持的勇气可嘉,但格力手机2代究竟有什么样的未来,究竟能为格力带来什么样的未来,答案依然不是那么乐观。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实名制大限将至 虚拟运营商生死攸关

    热点聚焦 2016-06-07
    手机实名制大限将至,继约谈虚拟运营商并给予一个月的整改期之后,工信部又下发通知,要求电信运营商从《反恐怖主义法》的高度看待电话实名制,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存量用户的实名率达到95%以上,新增用户100%实名登记。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没有实名制的电话号码将全部停机。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截至今年4月底,工信部已经组织电信企业关停了14万个涉嫌通信诈骗的电话号码,其中来自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的号码有85189个,占总用户的比例为0.0085%;来自虚拟运营商的号码有60202个,占总用户比例为0.3%。相比较而言,虚拟运营商号码被关停的比例是三大基础运营商的35倍多,堪称“通信诈骗重灾区”。线下渠道整改迫在眉睫 发牌前最后一课5月上旬和中旬,《IT时报》记者前后两次走访线下通信市场,发现实名制整改初见成效,但仍有不少漏网之鱼。“身份证出示一下,一个人只能办一张卡。”当记者在一家店铺购买170号码时,店主明确表示需要实名登记。在大多数店面,记者都看到了三大运营商或是虚拟运营商张贴的实名制政策公告,以便店主向顾客说明。店主表示,会用手机拍摄身份证照片以及号卡背面序号,然后上传到运营商系统进行备案登记。然而,当记者以批发商的名义在通信市场里询问时,就有店主拿出了远特、海航、天音、银盛通信等虚拟运营商的号卡,并表示这些卡已经用身份证开好。还有店主表示,要等6月检查结束后才有非实名制的号卡出售,“短信功能最近也不正常,6月份以后就能恢复了。”从店主的反映来看,现在风声较紧,需要收敛一些。市场内号卡批发商渠道鱼龙混杂,一旦虚拟运营商对其代理商监管不严,就会有漏网之鱼。为了彻查线下渠道,虚拟运营商分享通信成立了实名制稽查小组,分赴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南京、青岛、杭州、苏州、扬州等城市,开展打击黑卡万里行活动,只要发现分享非实名卡就会销毁号卡,并处罚其代理商。同时,分享通信也对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了技术升级,代理商销售的号卡必须通过二代身份证识别仪识别身份信息,并通过公安部校验核对无误后方可开卡。目前,我国已经有42家虚拟运营商获得试点牌照,截至2016年5月,虚拟运营商用户总量突破2800万,距离3000万大关已然不远,但整体ARPU值却很低,仅在10元以内。在今年5·17电信日前夕,业内预计正式牌照有望在这个节点发放,但工信部却三令五申整改实名制,这也意味着,实名制落实效果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虚拟运营商是否获牌。联通一个号月费3元 虚商面临成本压力“流量不清零”“免月租”“无漫游费”,虚拟运营商在发展模式上仍旧以低资费来吸引用户,但在三大运营商几轮提速降费过后,虚拟运营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批零倒挂”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现在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联通要向我们收取号码资源占用费,每个号每月3元,如果我们手里有一百万个号开不出去,每个月就要向联通缴纳三百万。目前电信和移动不收取号码资源占用费。”一家虚商向《IT时报》记者倒起了苦水。号码资源占用费等成本迫使虚商迅速开卡,但是为了落实实名制,虚商还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据记者了解,配备一部身份证识别的机器至少要花费1000元以上,每次认证用户身份还需要向国政通缴纳费用,每个用户几近1元。工信部公开资料显示,4月底前关停了6万多个虚拟运营商号码,其中远特通信23280个、分享通信8875个、迪信通8804个、蜗牛移动5339个、巴士在线4132个。在实名制的高压红线下,卡市骤然降温。一位通信市场的店主愁容满面地对记者说道:“实名制之前,每天大概可以卖掉几十甚至上百张卡,现在每天只能卖出个位数,生意越来越惨淡,我也考虑要不要停止代理虚拟运营商的卡了。”当记者走访苏宁、国美的线下门店时发现,他们旗下虚商销售号卡的网点也在不断缩水,有些网点虽然还在开设,但是却没有号卡销售,店员的话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卡,你可以到我们网上去看看。现在我们的套餐并不便宜,你还是去旁边的电信移动联通看看吧。”42家几乎都不赚钱 虚商转战海外市场当记者向多家虚拟运营商询问盈利情况时,不少虚商直言,42家拿到试点牌照的虚商几乎都没有盈利。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让虚拟运营商不得不思考新的发展模式,其中不少选择另辟蹊径,另一只脚跨向海外。分享通信以2亿美元收购了尼日利亚电信运营商GiCell,而蜗牛移动则针对国际漫游市场推出了“国际免卡”。“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尼日利亚的通信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我们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但此次海外收购重点不是建基站发展用户,而是进行技术输出,将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业务平台等带到尼日利亚,在助力尼日利亚通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另外也计划通过移植生态的做法,把国内手机制造、网络生产和建设以及先进的移动互联网运营经验带到尼日利亚。”分享通信品牌管理部总经理张洪磊说道。
  • 直播+电商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 ​

    热点聚焦 2016-06-04
    如日中天的直播业务,正在与不同互联网行业结合起来,形成“直播+”经济。直播+娱乐已很成熟,PC时代的9158做到上市,移动端的陌陌直播业务上线一年不到,已成主要营收来源,直播+娱乐吸金能力可见一斑。直播+营销被许多综合类直播平台所看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美拍等平台砸钱做营销,取得不错效果。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则是“直播+电商”,通过直播卖东西被坊间热议,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直播+电商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直播+电商是一个伪命题,更别说要绕过BAT了。不看好直播电商的大抵有两种逻辑:一是直播+电商效果不好。直播+电商,本质就是电视+电商,即所谓的T2O模式(TV to Online)模式,连电视这么强势的媒体都玩不转,更别说直播。眼下直播+电商带来销量很困难,销量是电商的终极目标。二是直播只是宣传方式,跟文字、图片等没有本质区别,而电商的商业本质并没有变化,过去并不存在着文字+电商,图片+电商的说法,“直播+电商”只是一个伪概念。对于上述两种逻辑,笔者均不以为然。电视媒体做电商不成功,与直播+电商能否成功并无必然联系,直播看上去确实就是“互联网电视台”,但移动互联网让它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还有关键要看谁来做这个事情。认为直播是宣传方式的,说的其实是直播+营销。如果阿里巴巴等巨头接受了直播+电商,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播不是宣传方式,而是电商的基础设施,如同购物车、商品图片一样,不可或缺。直播+电商解决用户的购物痛点直播+电商是什么?通过直播来售卖产品或服务、支持交易,就是直播+电商。先来看看传统电商有什么痛点。相对于传统提袋购物而言,电商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缺陷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信息,对于购物决策总是不够的。比如买衣服、买化妆品、买房买车,用户需要更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消费决策,亲临现场再加上有人讲解,体验会好很多,而传统电商是做不到这两点的。电商第二大痛点是缺乏社交行为,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却少了机会跟亲朋好友聚会逛街的机会,购物,是一种社交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购物之后往往会消费聚餐、电影等服务。这些年,人类一直在努力去攻克电商的痛点。衣服不能试穿?有在线3D试衣间、免费试穿服务。缺乏讲解?蘑菇街等导购平台的达人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值得买这类网站的崛起,都表明导购的重要性。买房不想去现场看?有基于VR的样板房,让你身临其境......这么多解决方案,有的确实解决了问题,比如上门量尺,免费试穿,然而成本很高;还有的则是技术不够成熟,体验没做到位,比如在线3D试衣间、AR购物、VR样板房,还有完善的空间。现在,直播+电商来了。它完全或部分解决了电商用户的一些痛点:1、基于视频你能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或服务,视频信息维度比图片文字丰富无需赘言,直播则确保你看到的视频并未经“修图”,它是真实的,看房、看车,视频均是最好的信息承载方式;2、通过主播们的讲解示范、回答问题这类互动形式,直播解决了“讲解”这个导购问题。用户购买大件、重决策商品,比如家电、家居、美妆时,往往有很多问题,商场都有导购员耐心地解答,直播可实现类似的体验;3、相对于传统电视购物的“我说你听”而言,直播是即时互动的,你可以问主播问题,你还可以跟看直播的人一起通过弹幕等方式交流,所以直播电商,有一些社交属性。关注某个明星、关注某个商品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购物,已经有一点“陪逛街”的感觉,大家一起买买买,而传统电视购物,以及所谓的T2O,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可否认,对于用户而言,通过直播来了解商品,时间成本更高。然而,如果看直播能够更有效地决策,整体决策效率实际上是变高了,况且对于长决策商品而言,时间本来就要花很多。还有,因为网红、明星们参与到直播电商之中,直播购物成为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时间不是问题,我们去逛街,往往是毫无目的地闲逛,节省时间不是首要考虑的。直播+电商不会增加商家成本商家关心的是,直播+电商,是否会降低投入产出比。如果更多的付出能够带来对应的销量,商家是愿意投入的。对于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有以下好处:1、更全面地传递了商品信息,促进了用户的有效决策:商家不断提升商品信息呈现能力,帮助用户决策,视频正在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Amazon对一些商品就上线了360°的动态视频。直播让商家可更多维度地呈现商品信息。2、讲解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降低了售前咨询的负担:过去每个小二都要跟每个潜在客户聊天,这是电商的主要人力成本之一。现在通过直播,召集一定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一起观看讲解,等于售前服务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了,这样来看,售前咨询效率反而提高了。3、直播让电商有了“叫卖”的能力,提高了销售效率:菜市场、超市、街边地摊,都会有人叫卖,就算不叫卖也会有个喇叭。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因为叫卖能吸引关注,起到促销作用。直播,就有叫卖和促销效果,可提高销售效率。4、通过聚集人气营造团购氛围,进而提高转化效率:商家通过网红、明星、促销等方式,聚集大量人气,营造出类似于团购的氛围。“氛围”很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店铺的灯光、背景音乐、商品陈列等等都至关重要。直播营造的氛围,对商家销售商品是有利的,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团购:不是通过限时的降价促销形成,而是通过直播聚集人气实现。2015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联手湖南卫视搞晚会,与直播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互动性和个性化差一些。5、网红和明星的成本只是暂时的,电商直播走向平民化:诚然,眼下许多电商平台的直播,邀请明星、网红和达人去做讲解员成本是很好的,不过这是暂时的,为的是养成习惯和聚集人气,未来的直播,可能会“小二化”,商家自己能做直播。在淘宝模特等职业之后,电商行业会出现大量的“专职直播员”,为商家提供专业直播服务,可能颜值高,可能口才好……这就相当于实体店的导购员,成本会比明星、网红和达人低很多。直播+电商,短期内,确实需要较大投入,许多案例表明,这种投入取得了可观的回报:5月底,吴尊在淘宝直播推荐奶粉品牌“惠氏启赋”产品,60分钟带来120万人民币的销量,单品转化率高达36%,明星+直播的转化率很赞。聚划算、菠萝蜜、网易考拉等平台的直播尝试,以及罗振宇等个体网红的直播卖货,在转化率上均可圈可点,直播不能带来销量的说法,站不住脚。传统电视购物时代的“直播”是稀缺资源,电视台的时段寸土寸金,成本居高不下,正常的商品一般承担不起,只有毛利非常高的商品比如保健品,才能玩儿电视购物,或所谓T2O。现在,直播资源本身不再稀缺,带宽是较大的成本支出,微博CEO王高飞公布的数字是每个直播用户每天要2元带宽成本,但相对于电商用户的获客成本而言,这并不算高。哪些产品和服务适合直播售卖?根据上述讨论,能确定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1、无法到现场却要决策现在,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试水直播,就是因为用户在购买进口货时不能到当地、信息不对称,又要做出决策,直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看直播就更能了解进口商品。旅游这类服务的决策,你去现场之前是不了解的,你也不可能去现场了解,直播将会风靡。项目投资时的决策,你在股权众筹这类平台看项目,不去现场了解多少还是会打退堂鼓,借助于直播,你能更了解项目。2、重视过程消费的产品在过去,我们为“结果”消费,吃鸡蛋不会关心下蛋的母鸡。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过程”,吃鸡蛋,还要找到下蛋的母鸡和了解下蛋的过程:关心食材的种植过程,关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关心食物的烹饪过程,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了直播,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过程”,消费过程,比如通过直播看餐厅的后厨,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还能了解食品的烹饪全程。C2B时代,长尾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体将会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人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因为这个人,这类电商同样适合直播电商。3、要体验需讲解的重决策买房买车、买化妆品、买家电,许多场景,我们都需要多方位了解产品或服务,需要专业的讲解做出购物决策,这类产品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眼下,美妆等领域的直播电商正在兴起。4、适合团购的产品和服务直播电商就是一种新形态的团购,它聚集人气在一起之后,向群体售卖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服务)。因此,过去在团购尤其是限时团购中表现较好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正如团购容易打造爆款一样,直播+电商同样会是爆款生产机。最大的实物类电商聚划算的尝试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吴尊通过直播卖了120万元的奶粉,柳岩在聚划算直播叫卖六款产品:枣夹核桃卖出2万多件,在观看人数12万人的基础上这个转化率很高。聚划算,以及主打限时特卖的唯品会,都会成为直播电商的重量级玩家。直播+电商的最大难题是技术直播+电商与电视购物,T2O模式,以及视频购物都不是一回事儿。直播+电商的爆发,已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1、天时:眼下的中国,网红经济火热、直播内容风靡、移动网络普及、消费升级加速,这为直播电商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几年前,所谓T2O模式,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2、地利:直播+电商不再是电视台或视频网站这些“媒体”主导的项目,而是主流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在大力投资的新兴业务,主导者从媒体变为电商平台,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扎根于电商平台的直播电商,在基础的用户和商家体系上,能提升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火是必然。3、人和:电商平台通过直播提高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并且构建流量闭环,这是电商平台梦寐以求的,淘宝2016年三大战略中,内容化、社区化这两点都是想要构建流量闭环,将注意力留在平台。对用户而言,直播有利于购物决策,让电商购物变得更有趣。对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提升了转化率、增加了销售额。大家都能得到想要的,为直播电商创造了“人和”的条件。现在不需要讨论直播电商会不会爆发,而是要讨论去还存在什么难题。直播+电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我看来,最大难题是技术,就是如何让用户直播时购物体验更好的技术,如何将直播与电商结合得更顺畅,增加转化效率。1、语音技术:在主播讲解时说到某个商品时,就能出现商品链接,用户可方便地加入购物车,眼下还没有直播平台做到这一点。比如,通过语音口令帮助用户快速购买,在主播公布语音口令之后,用户可通过App“喊出”口令,进而获得优惠、购买商品。这让用户在直播中有消费欲时购物更便捷,提升了转化效率、丰富了互动方式。2、图像技术:在主播展示某个商品时,或到达某个地方时,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探测对应商品,进而给用户推荐,便于用户下单,实现真正的边看边买。已有创业团队尝试在视频上实现类似技术,比如你看到《欢乐颂》里面刘涛的衣服不错,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其加入购物车下单,如何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直播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难点,要做到实时识别并不容易。3、VR技术:直播+VR结合将是大势所趋,VR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多维、生动地了解世界。之于直播电商,有了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商品信息,或者跟人互动了,比如戴上头盔你到达一个虚拟的商场,里面有导购员(主播)正在讲解,一群人在围观(社交),这种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淘宝愚人节发布了BUY+计划就是类似理念,阿里巴巴还宣布要做VR内容平台,打造VR交互技术,直播+VR+电商打通,为时不远。4、开放平台:眼下电商巨头都在尝试直播电商,但都是平台邀请网红或明星小试牛刀的玩儿法,并没有将直播电商开放给平台上的商家。直播电商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其未来一定会开放给商家。一方面,平台组织的直播活动,商品可接入获取订单,比如网红戴了某个耳环,直播界面就会自动出现商家商品。另一方面,商家可在商品页面接入直播能力,自己邀请达人,或者自家小二、专职主播上阵来做主播,承担起促销+导购的角色,未来登陆淘宝进入店铺或商品,你可以选择看直播。技术问题的解决是时间问题。就算语音、图像、VR技术短期内不会成熟,但通过语音口令等方式,还是可以让直播与电商的融合变得更加顺畅,进而提升用户的直播购物体验,直播+电商,未来可期。
  • 除了“互联网女皇”报告 BAT对自家“领地”是怎么看的

    热点聚焦 2016-06-03
           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Mary Meeker)周三晚间发布了2016年《互联网趋势》(Internet Trends)报告,其中大篇幅描述了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中提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6.88亿人,网民在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产品上花费的时间,占到了日均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的71%。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女皇”的报告中,关于中国互联网的看法和预测源自于也许更懂中国的高翎资本。  相比于他们,作为业务覆盖范围最广、拥有最多中国用户、还占据用户最长时间的三大巨头,BAT可能更懂中国移动互联网。  更何况,除了自己本身的产品外,BAT近几年又进行了大量投资,几乎快把中国互联网变成自己“一亩三分地”。新浪科技通过梳理BAT最近发布的SEC文件,发现中国互联网“国王们”,其实对自己的“领地”也谈了不少看法。  腾讯:出行团购及旅游等盈利下滑明显 不得不和对手整合  1、2015年通讯和社交网络依旧是占用时间最长和最具渗透力的智能手机活动,并逐渐成为相关内容发现的媒介。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2、搜索查询显著地向移动端转移,搜索及应用商店仍是重要的内容发现工具。  3、网络购物在非一线城市迅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量保持稳健增长。  4、网络广告活动明显地由个人电脑转移至移动端,尤其在如社交网络效果广告、视频贴片广告及新闻服务的信息流广告等领域增长显著。  5、用户对电影、电视连续剧及音乐等数字内容的付费意愿不断增强。  6、中度 、重度智能手机游戏,以及个人电脑游戏特许权转移至智能手机,提高了游戏行业收入。  7、2015年,出行、分类信息、团购及在线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竞争越趋激烈,推动用户快速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或亏损。因此,该领域的多间领先公司与竞争对手整合,并带来一波并购浪潮。  8、从线下到线上(O2O)的交易量增加,连同个人对个人的移动支付交易的兴起,推动了在线支付额的大幅增长。  百度:智能化将是互联网金融的进阶方向  1、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迅猛,带动商业与服务创新,逐步受到投资者青睐,中国之外的国际化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战略的新征程。  2、互联网公司未来应该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互联网金融、无人车、人工智能等创新业务上。  3、移动旅游、移动团购和移动出行领域是移动生活服务增长的主要来源。  4、支付业务的推广不仅是培育用户粘性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线上线下(O2O业务)的桥梁。  5、金融服务诉求呈几何级数增长,而智能化将是互联网金融的进阶方向。  6、随着行业互联网化的进程深入,将会带动中长尾应用根据场景不断裂变,向着垂直领域的专业化、精细化应用发展。  7、当前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放缓,但服务和消费行业在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增长显著、前景广阔。  阿里巴巴:投资与内容并行  1、未来数字经济的变革,将很快会从消费环节走向整个供给环节。  2、现在的媒体形式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未来两年内移动的信息流,短视频、直播将会成为产业风口,尤其是后两者。  3、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量的增量市场正在减小,但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整个媒体产业还在快速发展,未来的影响将由人数向时长转变,并在三年内数据翻番。  4、随着逆城市化时代的到来,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有望成为高端网购人群增长的潜力地区。  5、中国有6.88亿互联网用户,其中6.2亿用户通过移动端上网。75%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40岁以下——互联网是未来,因为年轻人在用它。  6、2015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会有149%的复合年增长率。  7、DT时代,数据日益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数据驱动创新、数据驱动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数据安全问题是摆在政府、行业、企业面前的巨大挑战。  8、如果VR市场发展成熟,在未来娱乐产业的内容中,VR将占据40%。  “互联网女皇”:中国在按需服务方面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  1、中国的资本总量目前出现了放缓和投资减速的迹象,但总的来说,过去6年的资本总量要高于前30年  2、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6.88亿人,同比增长6%,低于此前一年的7%。  3、2016年4月,每个用户日均移动互联网上使用时长为200分钟。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产品,占到了总时长的71%,其中微信占35%,QQ占10%。  4、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主要来自于广告、商务、旅游业、金融服务、按需服务,发展趋势经常要好于美国。     5、2015年,中国在线广告花费在整体广告花费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2%,美国为39%。在线广告增速首次超过了电视广告,预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6、2015年,中国零售商前两名都是电子商务零售商,阿里巴巴占据零售市场总份额超过了6%,京东接近3%。美国前七的零售商中,只有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仅排名第五,所占份额不到3%。  7、中国电子商务呈现出社交化的发展趋势。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微信用户中,超过31%的用户会通过微信进行电子商务购物活动。  8、中国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群体,也是2014年出境游花费排名第一的国家。  9、中国移动支付拥有很高的渗透率。2015年,支付包用户超过了4.5亿,交易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  10、中国在按需服务方面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年化按需交通服务次数达到了40亿次以上,同比增长了4倍,占到了全球的市场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