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同城总部被砸,分类网站的低端招聘走进死胡同

    热点聚焦 2016-06-07
    最近,名为“京冀伟业”的劳务公司员工围堵58同城总部的大厅,只因前者涉嫌牟利“黑职介”而被封号。由于各种低端劳务中介的泛滥,而今不仅58同城,包括赶集等在内的分类信息网已经被冠上了“信息混乱”的帽子。虽然不停的修改LOGO设计、不断的兼并收购、一直用大牌明星代言,但这种衍生于WEB 2.0时代,诞生超过10年的老龄网站,开始面临着被遗弃的困境。招聘:信息太多,有用太少与专业的招聘网站、职介平台和APP相比,58同城、赶集网等信息分类网站更像是一个“大杂烩”。因为涉及到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如租房、二手物品、招聘、二手车、家政服务、商务服务、餐饮等多个领域,自然在每一个垂直领域不可能真正深耕下去。与每个领域的专注者相比,信息分类网站始终缺少聚焦性,难以适应更注重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当下。目前,信息分类网站在招聘领域的缺陷就是信息太多,有用的却太少。以北京地区招聘为例,最热门的职位是销售、服务员、技工、营业员、保安等低端职位。虽然工作不分贵贱,但这些低端职位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工资较低、福利待遇较差等,而从事这些低端职位的人群往往学历较低,缺少一技之长。而信息分类网站就是在低端职位招聘领域“厮混”,最大的杀手锏就是以极低的门槛让各种劳务公司等入驻。好处是让自家网站上的招聘信息看起来如大海一样广阔,能给资本市场讲出更好的故事。坏处则是管理不严格,自然会滋生多种问题,无用消息泛滥就是典型案例。比如北京地区销售的招聘信息很多看起来没有任何“营养”,而CEO/总裁/总经理的招聘里面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招聘广告同样涉嫌竞价排名广告消息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招聘原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招聘单位抱着寻求人才的初衷,而应聘者则想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按照这两者的需求,招聘平台应该通过对招聘信息、应聘者需求等进行大数据比对后,进行更加精准化地“配对”。但目前信息分类网站在招聘领域却玩起了小九九,一味地“向钱看”,有的类目分类招聘信息内页前十几名都几乎被付费招聘企业和职介占领。而这些付费招聘企业和职介所提供的职位只适合少数应聘者,却占据最显眼的位置,严重干扰应聘者去挑选心仪职位。别说实现精准“配对”了,能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不错了。就算主打低端招聘,也不能这样敷衍了事。劳务雇佣真假难辨,只张贴不负责的模式面临死胡同极低的入驻平台门槛,让信息分类网站上的“黑职介”越来越多。看似说得天花乱坠的招聘信息,极有可能就是一个设好的陷阱。一旦踏进去,就是钱包被掏空的结果。信息分类网上的劳务雇佣真假难辨,让越来越多的应聘者受伤。这么多年以来,信息分类网站虽然也在管控上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但限于本身的分类模式收效甚微。信息分类网站就像是一个告示板,几乎任何企业或个人都能来张贴招聘信息,但所导致的后果却几乎没人负责。而这样的模式,只能是不断地走入死胡同。尤其是在多个精准提供职业的APP不断围追堵截之下,信息分类网站在招聘领域简单粗暴的模式,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 直播+电商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 ​

    热点聚焦 2016-06-04
    如日中天的直播业务,正在与不同互联网行业结合起来,形成“直播+”经济。直播+娱乐已很成熟,PC时代的9158做到上市,移动端的陌陌直播业务上线一年不到,已成主要营收来源,直播+娱乐吸金能力可见一斑。直播+营销被许多综合类直播平台所看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在美拍等平台砸钱做营销,取得不错效果。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则是“直播+电商”,通过直播卖东西被坊间热议,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直播+电商是绕过BAT的另一个机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直播+电商是一个伪命题,更别说要绕过BAT了。不看好直播电商的大抵有两种逻辑:一是直播+电商效果不好。直播+电商,本质就是电视+电商,即所谓的T2O模式(TV to Online)模式,连电视这么强势的媒体都玩不转,更别说直播。眼下直播+电商带来销量很困难,销量是电商的终极目标。二是直播只是宣传方式,跟文字、图片等没有本质区别,而电商的商业本质并没有变化,过去并不存在着文字+电商,图片+电商的说法,“直播+电商”只是一个伪概念。对于上述两种逻辑,笔者均不以为然。电视媒体做电商不成功,与直播+电商能否成功并无必然联系,直播看上去确实就是“互联网电视台”,但移动互联网让它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还有关键要看谁来做这个事情。认为直播是宣传方式的,说的其实是直播+营销。如果阿里巴巴等巨头接受了直播+电商,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播不是宣传方式,而是电商的基础设施,如同购物车、商品图片一样,不可或缺。直播+电商解决用户的购物痛点直播+电商是什么?通过直播来售卖产品或服务、支持交易,就是直播+电商。先来看看传统电商有什么痛点。相对于传统提袋购物而言,电商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缺陷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信息,对于购物决策总是不够的。比如买衣服、买化妆品、买房买车,用户需要更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消费决策,亲临现场再加上有人讲解,体验会好很多,而传统电商是做不到这两点的。电商第二大痛点是缺乏社交行为,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却少了机会跟亲朋好友聚会逛街的机会,购物,是一种社交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购物之后往往会消费聚餐、电影等服务。这些年,人类一直在努力去攻克电商的痛点。衣服不能试穿?有在线3D试衣间、免费试穿服务。缺乏讲解?蘑菇街等导购平台的达人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值得买这类网站的崛起,都表明导购的重要性。买房不想去现场看?有基于VR的样板房,让你身临其境......这么多解决方案,有的确实解决了问题,比如上门量尺,免费试穿,然而成本很高;还有的则是技术不够成熟,体验没做到位,比如在线3D试衣间、AR购物、VR样板房,还有完善的空间。现在,直播+电商来了。它完全或部分解决了电商用户的一些痛点:1、基于视频你能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或服务,视频信息维度比图片文字丰富无需赘言,直播则确保你看到的视频并未经“修图”,它是真实的,看房、看车,视频均是最好的信息承载方式;2、通过主播们的讲解示范、回答问题这类互动形式,直播解决了“讲解”这个导购问题。用户购买大件、重决策商品,比如家电、家居、美妆时,往往有很多问题,商场都有导购员耐心地解答,直播可实现类似的体验;3、相对于传统电视购物的“我说你听”而言,直播是即时互动的,你可以问主播问题,你还可以跟看直播的人一起通过弹幕等方式交流,所以直播电商,有一些社交属性。关注某个明星、关注某个商品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购物,已经有一点“陪逛街”的感觉,大家一起买买买,而传统电视购物,以及所谓的T2O,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可否认,对于用户而言,通过直播来了解商品,时间成本更高。然而,如果看直播能够更有效地决策,整体决策效率实际上是变高了,况且对于长决策商品而言,时间本来就要花很多。还有,因为网红、明星们参与到直播电商之中,直播购物成为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时间不是问题,我们去逛街,往往是毫无目的地闲逛,节省时间不是首要考虑的。直播+电商不会增加商家成本商家关心的是,直播+电商,是否会降低投入产出比。如果更多的付出能够带来对应的销量,商家是愿意投入的。对于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有以下好处:1、更全面地传递了商品信息,促进了用户的有效决策:商家不断提升商品信息呈现能力,帮助用户决策,视频正在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Amazon对一些商品就上线了360°的动态视频。直播让商家可更多维度地呈现商品信息。2、讲解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降低了售前咨询的负担:过去每个小二都要跟每个潜在客户聊天,这是电商的主要人力成本之一。现在通过直播,召集一定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一起观看讲解,等于售前服务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了,这样来看,售前咨询效率反而提高了。3、直播让电商有了“叫卖”的能力,提高了销售效率:菜市场、超市、街边地摊,都会有人叫卖,就算不叫卖也会有个喇叭。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着,而是因为叫卖能吸引关注,起到促销作用。直播,就有叫卖和促销效果,可提高销售效率。4、通过聚集人气营造团购氛围,进而提高转化效率:商家通过网红、明星、促销等方式,聚集大量人气,营造出类似于团购的氛围。“氛围”很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店铺的灯光、背景音乐、商品陈列等等都至关重要。直播营造的氛围,对商家销售商品是有利的,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团购:不是通过限时的降价促销形成,而是通过直播聚集人气实现。2015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联手湖南卫视搞晚会,与直播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互动性和个性化差一些。5、网红和明星的成本只是暂时的,电商直播走向平民化:诚然,眼下许多电商平台的直播,邀请明星、网红和达人去做讲解员成本是很好的,不过这是暂时的,为的是养成习惯和聚集人气,未来的直播,可能会“小二化”,商家自己能做直播。在淘宝模特等职业之后,电商行业会出现大量的“专职直播员”,为商家提供专业直播服务,可能颜值高,可能口才好……这就相当于实体店的导购员,成本会比明星、网红和达人低很多。直播+电商,短期内,确实需要较大投入,许多案例表明,这种投入取得了可观的回报:5月底,吴尊在淘宝直播推荐奶粉品牌“惠氏启赋”产品,60分钟带来120万人民币的销量,单品转化率高达36%,明星+直播的转化率很赞。聚划算、菠萝蜜、网易考拉等平台的直播尝试,以及罗振宇等个体网红的直播卖货,在转化率上均可圈可点,直播不能带来销量的说法,站不住脚。传统电视购物时代的“直播”是稀缺资源,电视台的时段寸土寸金,成本居高不下,正常的商品一般承担不起,只有毛利非常高的商品比如保健品,才能玩儿电视购物,或所谓T2O。现在,直播资源本身不再稀缺,带宽是较大的成本支出,微博CEO王高飞公布的数字是每个直播用户每天要2元带宽成本,但相对于电商用户的获客成本而言,这并不算高。哪些产品和服务适合直播售卖?根据上述讨论,能确定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1、无法到现场却要决策现在,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试水直播,就是因为用户在购买进口货时不能到当地、信息不对称,又要做出决策,直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看直播就更能了解进口商品。旅游这类服务的决策,你去现场之前是不了解的,你也不可能去现场了解,直播将会风靡。项目投资时的决策,你在股权众筹这类平台看项目,不去现场了解多少还是会打退堂鼓,借助于直播,你能更了解项目。2、重视过程消费的产品在过去,我们为“结果”消费,吃鸡蛋不会关心下蛋的母鸡。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过程”,吃鸡蛋,还要找到下蛋的母鸡和了解下蛋的过程:关心食材的种植过程,关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关心食物的烹饪过程,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了直播,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过程”,消费过程,比如通过直播看餐厅的后厨,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还能了解食品的烹饪全程。C2B时代,长尾经济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体将会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人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因为这个人,这类电商同样适合直播电商。3、要体验需讲解的重决策买房买车、买化妆品、买家电,许多场景,我们都需要多方位了解产品或服务,需要专业的讲解做出购物决策,这类产品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眼下,美妆等领域的直播电商正在兴起。4、适合团购的产品和服务直播电商就是一种新形态的团购,它聚集人气在一起之后,向群体售卖某一个或某几个产品(服务)。因此,过去在团购尤其是限时团购中表现较好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适合做直播电商。正如团购容易打造爆款一样,直播+电商同样会是爆款生产机。最大的实物类电商聚划算的尝试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吴尊通过直播卖了120万元的奶粉,柳岩在聚划算直播叫卖六款产品:枣夹核桃卖出2万多件,在观看人数12万人的基础上这个转化率很高。聚划算,以及主打限时特卖的唯品会,都会成为直播电商的重量级玩家。直播+电商的最大难题是技术直播+电商与电视购物,T2O模式,以及视频购物都不是一回事儿。直播+电商的爆发,已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1、天时:眼下的中国,网红经济火热、直播内容风靡、移动网络普及、消费升级加速,这为直播电商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几年前,所谓T2O模式,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2、地利:直播+电商不再是电视台或视频网站这些“媒体”主导的项目,而是主流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在大力投资的新兴业务,主导者从媒体变为电商平台,将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扎根于电商平台的直播电商,在基础的用户和商家体系上,能提升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火是必然。3、人和:电商平台通过直播提高商品(服务)与人的连接效率,并且构建流量闭环,这是电商平台梦寐以求的,淘宝2016年三大战略中,内容化、社区化这两点都是想要构建流量闭环,将注意力留在平台。对用户而言,直播有利于购物决策,让电商购物变得更有趣。对商家而言,直播电商提升了转化率、增加了销售额。大家都能得到想要的,为直播电商创造了“人和”的条件。现在不需要讨论直播电商会不会爆发,而是要讨论去还存在什么难题。直播+电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我看来,最大难题是技术,就是如何让用户直播时购物体验更好的技术,如何将直播与电商结合得更顺畅,增加转化效率。1、语音技术:在主播讲解时说到某个商品时,就能出现商品链接,用户可方便地加入购物车,眼下还没有直播平台做到这一点。比如,通过语音口令帮助用户快速购买,在主播公布语音口令之后,用户可通过App“喊出”口令,进而获得优惠、购买商品。这让用户在直播中有消费欲时购物更便捷,提升了转化效率、丰富了互动方式。2、图像技术:在主播展示某个商品时,或到达某个地方时,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探测对应商品,进而给用户推荐,便于用户下单,实现真正的边看边买。已有创业团队尝试在视频上实现类似技术,比如你看到《欢乐颂》里面刘涛的衣服不错,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其加入购物车下单,如何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直播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难点,要做到实时识别并不容易。3、VR技术:直播+VR结合将是大势所趋,VR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多维、生动地了解世界。之于直播电商,有了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商品信息,或者跟人互动了,比如戴上头盔你到达一个虚拟的商场,里面有导购员(主播)正在讲解,一群人在围观(社交),这种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淘宝愚人节发布了BUY+计划就是类似理念,阿里巴巴还宣布要做VR内容平台,打造VR交互技术,直播+VR+电商打通,为时不远。4、开放平台:眼下电商巨头都在尝试直播电商,但都是平台邀请网红或明星小试牛刀的玩儿法,并没有将直播电商开放给平台上的商家。直播电商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其未来一定会开放给商家。一方面,平台组织的直播活动,商品可接入获取订单,比如网红戴了某个耳环,直播界面就会自动出现商家商品。另一方面,商家可在商品页面接入直播能力,自己邀请达人,或者自家小二、专职主播上阵来做主播,承担起促销+导购的角色,未来登陆淘宝进入店铺或商品,你可以选择看直播。技术问题的解决是时间问题。就算语音、图像、VR技术短期内不会成熟,但通过语音口令等方式,还是可以让直播与电商的融合变得更加顺畅,进而提升用户的直播购物体验,直播+电商,未来可期。
  • 软银出售的阿里股票扩大到89亿美元,迎接阿里的除了股价暴跌,还有……

    热点聚焦 2016-06-03
    虎嗅昨天报道了日本软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 9984.TO)16年来首次出售价值79亿美元的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 BABA)股票,仅仅一天后,事情的发展有些失控。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根据彭博商业周刊的报道,阿里巴巴长线股东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从软银手中合计购买了阿里巴巴10亿美元的股票。据悉,这两家投资公司将分别支付5亿美元,合每股74美元,各自增持676万股。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此前淡马锡本已持有阿里巴巴4,86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R)。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彭博社的报道,6月2日,日本软银称,通过出售阿里股份套现89亿美元。前一日公告中称“抛售价值至少79亿美元股票”。这意味着软银在打开一个缺口后,试图通过出售更多的阿里巴巴股票进行更多的套现。阿里巴巴的股价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周三美股收盘,阿里巴巴股价从前一日收盘价的82美元跌至76.69美元,跌幅高达6.48%。这让阿里巴巴的股价雪上加霜。根据1日的公告,软银出售计划阿里巴巴股价的计划包括:1)阿里巴巴集团从软银集团手中购买其持有的价值2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阿里巴巴自有现金支付;2)由阿里巴巴创始人和高管组成的阿里巴巴合伙人从软银集团手中认购另外4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3)软银在公告中称,还将向一家主权财富基金出售5亿美元阿里巴巴股份;4)软银集团将新成立一个法定可转换信托基金发行总额为50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这些债券可在三年内转换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普通股;但是,2日这一股票出售计划突然多出来10亿美元,变成了89亿美元:1)阿里巴巴拟以每股74美元从软银购回2700万股阿里巴巴股票,面值约20亿美元;2)阿里巴巴合伙人同意以每股74美元从软银购买5,405,405股阿里巴巴股份,面值约4亿美元;3)软银同意向GAMLIGHT和ARANDA分别定向出售5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4)软银另外出售规模扩大后的55亿美元为期三年的可转换的阿里巴巴股票支持证券,票面利率5.75%,对该证券的定价为溢价17.5%。多出来的10亿美元主要源自第3)和4)条的变动。随后虎嗅寻求阿里巴巴的回应,阿里巴巴公关人员表示,坚持这一数字为79亿美元无误。在昨天软银出售股票计划曝光后,即有一种声音认为,这给了做空者机会。上述变动,让软银1日在公告中声称的“此次交易的目的完全源于软银集团的资本结构和降低负债规模的需求”的苦衷打上了折扣。软银的这次股票出售行为带来的连锁反应似乎远比预想的糟糕,对阿里巴巴、软银和雅虎各方都是如此。《华尔街日报》进一步分析道,“对雅虎的股东来说,软银的行为可能被他们看做自己减持阿里巴巴股票的办法。如果软银已经考虑好了,雅虎或该公司的潜在买家也能想清楚。但也有可能软银原本希望出售更多股票,这次出售的是一次能够售出的最多股票。然而,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总价值为310亿美元,远高于软银此次出售的规模。”这让雅虎的股东通过出售阿里巴巴的股票套现变得更加困难,尤其如果软银和雅虎同时选择同样的方式套现的话。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远在2014年,软银在印度市场正在复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手法,当时,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软银正在印度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日本软银2014年10月28日向印度的大型电商企业Snapdeal投资约680亿日元,出资比例占30%以上,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这与当初孙正义对阿里巴巴的投资路径如出一辙。孙正义当时表示,“10年前,软银开始积极投资的中国与现在的印度十分相似,印度是令人兴奋的市场。”在阿里巴巴上市后,孙正义从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中获利接近1000倍。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是出售阿里巴巴股票的最佳时机吗?
  • 医药O2O进入临界点 医改或造就2500亿市场

    热点聚焦 2016-06-03
    最近,医药电商圈热闹非凡。在5月18日药给力宣布融资失败“倒下”后,5月25日,阿里健康宣布与65家药店建立医药O2O联盟;5月28日,仁和药业旗下叮当快药启动智慧药房;而京东健康到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与各地药店建立合作。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虽屡有医药电商平台停止业务,但在阿里健康CEO王磊看来,现在正是布局医药O2O的节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以“生态圈”的方式进行;京东健康到家总经理邵清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正是迎接医药O2O春天的好时机。从上述企业布局看,药店正逐渐成为医药O2O生态圈的关键一环。“这是双方的需求,近年来,药店发展增速放缓,竞争反而更加激烈。互联网企业如果单纯做送药(如‘药给力’),无法良性发展。”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电商委员会副会长、O2O联盟理事长马旗戟表示。政策因素或将造就巨大的潜在市场。阿里健康CEO王磊认为,由于医改要求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有机构测算,受此影响,今年公立医院将挤出2500亿元的药品市场份额,药店有望分羹这市场盛宴。医药O2O轨道切换中艾瑞咨询在《2015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除医药电商企业提供的O2O服务外,其他医药O2O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独立医药O2O企业,如快方送药、药给力等;有传统企业背景的医药O2O公司,如叮当快药、药急送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医药O2O服务,如百度提供的药直达平台、阿里健康提供的医药O2O服务等。“三种类型的企业各有特点:独立医药O2O发展灵活;传统企业背景的医药O2O资源丰富;大型互联网公司背景的医药O2O平台流量庞大、技术优势明显。”艾瑞咨询指出。5月18日,主打“1小时送药上门”的医药O2O公司药给力宣告暂停送药业务。有分析认为,药给力的“倒下”凸显了送药模式的尴尬。在医药分析人士刘谦看来,目前O2O医药电商遇到多重问题。从政策法规层面来说,目前没有O2O医药电商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存在许多灰色地带。“为了快速送药上门,不少O2O医药电商打造了自己的物流团队,这也拉高了送药成本。而药品消费具有‘低频次’的特点,O2O使用场景单一,实际需求较低,这是最大的痛点之一。另外,在商业模式上,O2O产品没有形成较大的用户规模,短期内也难以变现。”刘谦指出。对于药给力的“不给力”,马旗戟分析,主要是因为药给力未能将自身转变为服务商角色,而是简单地为“销售而销售”。马旗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过去5-6年中,从O2O定位和逻辑看,会有一定的用户量,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变成了单纯的导流,而不是变现,没有将在线用户、在线消费能力以及后续的价值最大化,也没有更多地考虑行为、信息、数据平台更好的使用方式。“实际中,导流模式没有增加利润,成本反而有可能上升。与此同时,线上掠夺了原有线下的销售机会。”江苏百佳惠苏禾大药房董事长徐郁平则认为,“药给力”只是单纯地扮演快递角色,并没有真正起到医药O2O的作用。“送药APP只是解决送药问题,缺乏应用场景,也未能挖掘出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增强用户黏性是所有医药O2O面临的挑战。在邵清看来,送药O2O未必没有机会,例如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降低成本,增加在线问诊、用药咨询、健康管理等功能,对接商业保险,为药店提供远程管理系统,减少药店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成本等。从目前阿里健康、仁和集团等对医药O2O的布局看,均试图跳出单纯的送药模式,并以送药为基础向其他方面延伸。如阿里健康与65家连锁药店成立联盟,试图打造O2O生态圈和会员管理平台;为联盟成员提供医药零售与互联网培训、教育服务;建立信息与会员网络;通过联盟平台,集聚医药与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等。“国家医药改革政策下,在提高自身药事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联盟一方面努力承接医院的外流处方,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药店的服务场景,引入网络医院的远程诊疗,配备血压、血糖、心电等智能检测硬件,变身社区居民的健康中心,甚至分级诊疗的新入口。”阿里健康董事康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分羹2500亿市场在浩悦资本看来,当下实体药店存在巨大价值,未来应以优质和完善的服务制胜。线上线下结合将成为药品零售行业的趋势。O2O平台不能仅追求流量,应该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切入有更高壁垒、附加值的健康管理综合平台。“目前,大健康行业正逐步接受互联网改造,在此过程中,医药O2O不是简单地送药,而是对消费者(患者)全生命流程的健康管理,药店因其与消费者(患者)最为贴近,有望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马旗戟表示。对此,很多药店亦意识到这一问题,遂有上述阿里健康与65家药店建立医药O2O联盟之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型连锁药店亦在进行相关布局。如1月28日,益丰药房公告表示,O2O健康云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推广项目是其发展重点,预算投入1.5亿元完成CRM信息系统、“益健康”APP、等项目;老百姓亦在2015年年报表示,公司借助O2O业务强化了实体门店的基础服务能力,通过在实体店增设自助式检测智能设备等服务项目以提升顾客黏性。药店为何热衷医药O2O?徐郁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近年来药店发展增速放缓,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所以谋求多元化转型,医药O2O或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行后,对药品储存、运输条件更加严格,并要求实体药店必须配备药学专业人员辅导患者用药的规定,致使小型连锁和单体药店的经营成本进一步上涨。一方面,执业药师的供不应求抬高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票据、冷链和运输等也增加了药店支出。不过,医改政策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诸多连锁药店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多项政策推进医药分家,药品零售连锁行业因此迎来黄金发展机遇。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通过医生多点执业、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医保控费、控制药品招标价格和降低药占比以及互联网技术运用等,加快推进医药分开。未来几年,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医药分开局面将逐步形成,为药品零售行业带来广阔市场。除了医改政策外,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将是医药O2O分羹市场的机会。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数据,2015年中国医药销售的总额1.6万亿以上,医药零售5000亿左右,医药电商仅152亿,占比不到1%。王磊表示,由于医改要求降低公立医院药占比,有机构测算,今年公立医院将挤出2500亿的市场规模,以药店为基础的医药O2O将有望分羹这一市场盛宴。“无论是相对空间还是绝对空间,医药零售和医药电商增长的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邵清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医药O2O能够融合线下药店和线上医药电商的优势,应对药品瞬时需求,再加上处方药放开的预期,市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