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中秋节,暴露出商业项目哪些问题?

    热点聚焦 2022-09-15
    中秋刚过,不知大家心情如何?看着假期这几天空旷的马路、畅达的交通、稀疏的车流,似乎都在无声的预示着“业绩的萧条与落寞”,这让我忽然想起那首著名的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或许是近几十年来,之于商业最难熬的一个中秋档,虽然数据尚未公布,但仅从现实景象与周边反馈来看,绝对是极为严峻的。只是相信大家经过这几年的“反复洗礼与打磨”,应有了更强的承受能力,但有一个问题却日益严重,是该引起广泛关注与重视了。一、无比同质的中秋档由于一直从事营销工作,加之受益于联商专栏交到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同行,所以仅通过微信朋友圈我就能看到全国各地的大体营销活动情况,尤其诸如春节、情人节、五一、中秋等热门档期,更能借机统计、对比、学习、收藏,这也是一种很有意思与意义的经历。但这个中秋档期,甚至今年以来的各大主要档期,我却发现了一个愈发严重的问题——各商业项目的营销愈发同质,甚至全国各地亮眼的策划越来越少了。换言之,引起我关注、收藏的营销点越来越少。且这个中秋最甚:竟然一个也没有,甚至引起兴趣、多看两眼的都没有。这忽而让我惊觉:这已并非个例,而是成为趋势且愈演愈烈。以今年中秋为例,我想请问大家:有没有一个让你眼前一亮的商业项目营销?或是有没有一个引起你一点兴趣,让你感觉稍微特别的策划?甚至有没有一个让你感觉有点不同的创意点?平心而论,之于我是“真的一个都没有”,而这是极为罕见的,因为这是中秋档、还有公众假日、还是九月唯一一个节日,如此重要的档期却连一个感觉稍特别点或者立意稍有不同的营销策划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我的品味变高了?难道是我的眼光变独特了?难道是我的要求更上一层楼了?真不是,甚至即便我把标准降到“稍有点不同”都一个没发现,这到底是怎么了?二、这个中秋档的“营销三大件”这个中秋档,我看到的中秋营销大体由以下三类元素组成:1、“月亮+兔子”2、“活动堆叠”3、“引入点策展或IP类活动(如奥特曼)”先说“月亮+兔子”。中秋的IP确实是月亮与玉兔,但营销的核心在于“出奇制胜”,所以人人都做的东西要么“必须做出点不同”,要么是“作为花絮活动”。比如情人节,玫瑰是节日代表,所以什么送玫瑰之类的只能是花絮活动,如果做成主力活动,那么必须要立意不同、出奇制胜。但今年中秋呢?粗略统计了一下:我在朋友圈看到了至少7只“望月兔”(气模),且其中一半以上是“同一只”,我印象中这些都是3年以前玩剩的;我看到了N档赏月活动,但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有的在迎合“国潮文化”,加上了点汉服元素,但也并没有什么新意;我看到了许多项目“中秋活动都异常丰富”,但丰富的只是“数量”:就是推出一下好多个活动,可细一看基本都是花絮,甚至连主力活动都看不出来;我看到的稍特别一点的比如引入了奥特曼等IP类活动,而这只是因为其他实在太没特色,且诸如此类活动与档期其实没啥关系,放在哪个档期都一样...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同感,但我看到的真的就是这么几类或再堆叠一下。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与10多年前的营销有什么不同?我记得我刚入行时的中秋档也是这样的,且当年比当下“似乎”更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现在到底是怎么了?三、营销同质严重的原因浅析在我的意识中,我一直认为“营销是一种技术,需要情怀与激情”,没有激情,则不能“敢做不同”;没有情怀,则很难提高维度、引领未来、产生共鸣。正因为激情与情怀,所以营销人们不断推陈出新,使自己的“产品”愈发精益求精,而结果是“个人及团队的技术与理解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整体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但当下呢?似乎这一良性循环戛然而止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1、为了追求拓店速度,各大体系愈发追求“标准化”,所以营销也“以标准化、可快速复制为目标”;2、由于追求的是财务指标,即“赚钱、快速的赚钱、越来越多的赚钱”,所以对于“花钱的营销”愈发不重视;3、由于真正优秀的营销多为长线影响,故极难量化效果,而这又是标准化商业体系所无法容忍的,结果就是过分追求“效果可量化”,既而就将营销愈发引向“短线、客流、低投入”。可结果呢?营销是务虚的,务虚则代表着极难标准化且不应标准化,而为了追求标准化,结果就造成了“都是各类元素的堆叠,创不创意不重要,能拉来客流就行,既而就是愈发的同质”;由于对于营销的越发不重视,结果架构不断“优化”、人员不断精简,一专多能、一人多职。人力成本确实是最大化了,但大家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而愈发追求“差不多”,结果就是更甚的恶性循环;“可量化”带来的最大结果就是刷客流。因为要求“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所以中标方合同都会签上客流指标,可结果呢?为了保证“不被扣钱”,要么就以“多次实践有效活动”为主(如奥特曼等IP活动);要么就以“短期保证带来客流类活动”为主(如各类比赛);要么就直接“活动时雇兼职刷客流了”…但无论那种方式,结果不是更加同质,就是分散了精力与成本,难以实现创新了。最后,由于企划人形成了愈发牢固的惯性思维与思维定式,所以都愈发“懒得想”了,有的直接将创意工作“丢给了熟悉合作方”;但合作方一方面并不懂项目与行业,另一方面对应着许多客户,所以也都是“模仿、活动堆叠与抄袭”…这样下去,没几年就完全同质了。因为都在“抄”的结果就是“愈发的同类卷”,劣币驱逐良币,谁还费劲去原创呢?且原创活动大多是“拿不准”的,失败可能与投入(精力、时间与预算)是远高于“拿来主义”的,如果最终效果再不尽如意,那么还要被批、担责…试问谁愿意创新呢?结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业界会忽然惊觉:“标准化”是一剂激素,虽然能快速催熟,但代价是致命的。当“标准化”成为了一种风潮,当“快速圈钱”成为了一种基础要求,所有人将成为了一种“机器”,不过是“按说明书操作”罢了,这意味着“人愈发不重要,愈发容易可替换与淘汰”;所有人都愈发不会思考,只会“听令行事”;所有人都变得浮躁,都没了耐心…虽说这对于快速扩张是有利的,但后面呢?历史上的法家、当下的尖端技术被卡脖子,哪个不是因此而起?私以为当下的商业愈发像暴雷前夜的地产,只是还远吗?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来源:联商网
  • 百货迎来“最惨上半年”,仅一成企业营收净利双增长

    热点聚焦 2022-09-14
    策展型零售、买手制百货、主题百货、全生活中心、年轻活力中心……随着市场从增量走向存量,百货行业用层出不穷的空间产品向行业证实了其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创新落地速度,这些历经黄金十年的顶尖高手,总能凭借创新力量找到新增长模式。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对于百货行业来说仍然是一场艰难的“战役”,疫情带来的闭店管理,电商、友商强势分流,甚至国际形势、客户消费心理……毫不夸张的说,外部环境带来的每一个变化对于百货公司来说都像是一场大考。2022年上半年,百货行业上市公司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又有哪些发展新思路值得行业参考学习,《联商网》选取50家百货上市企业上半年财报来一探究竟。最惨上半年仅一成企业营收净利双增长《联商网》统计发现,2022年上半年,50家百货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3.6亿元,比2021年的1561.3亿元减少147.7亿元。50家百货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61.07亿元,而2021年上半年则为94.87亿元,减少33.8亿元。备注:1、图表为不完全统计,榜单按企业营收排名,数据来源为各上市公司财报,数字统计单位为亿元;2、永旺、利福国际等部分港股为港币转换为人民币后数字,转换时间为9月9日。从数据上看,2022年上半年50家百货上市公司中营收上升的公司仅有9家,其中小商品城增长最快为102.98%;营收跌幅最大的是大东方,同比下降63.56%。 根据大东方公告,营收下滑主要系新增医疗业务和处置汽车业务所致。其中百货业务实现营收3.56亿元,同比下降6.11%。大东方指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苏州、上海、无锡周边等地新冠疫情持续爆发的影响,百货零售业务不仅承受了较大的货品供应链、品牌货源保障的压力,同时在疫情常态化下防控措施及社会面人员流动的不稳定性,给商流、人流,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波动,百货零售业务板块承受着较大的客流及营收双降压力。事实上,疫情影响是造成百货上市公司普遍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2022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的百货公司有33家,其中小商品城最赚钱,上半年净利润为12.22亿元,紧随其后的则为居然之家(10.5亿元)和豫园股份(7.54亿元)。  上半年17家百货上市公司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是利福国际,上半年亏损5.75亿港元(约4.2亿人民币),此外,百联股份、百盛集团、长春欧亚、广百股份、文峰股份、华联股份、上海新世界、徐家汇均盈转亏;永旺、佳华百货控股、岁宝百货、大连友谊亏损收窄,而世纪金花、南宁百货、北京城乡、沈阳商业城亏损扩大。净利润上涨的公司有19家,其中宁波中百增长最快,同比上涨1238.41%,实现净利润3.72亿元;供销大集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50家百货上市公司中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的仅有6家,约占总量的12%;营收净利双降的有28家,约占56%,这意味着超过半数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净利双降,仅1成企业实现双增长。根据榜单显示,位于前十位的分别是豫园股份(220.09亿)、百联股份(171.09亿)、重庆百货(98.95亿)、金鹰商贸(78.82亿)、居然之家(62.83亿)、天虹(62.31亿)、王府井(57.44亿)、百盛集团(50.02亿)、茂业国际(43.26亿)、小商品城(42.07亿)。榜单前十名中,仅天虹股份和小商品城营收、净利润双增;金鹰商贸增收不增利,茂业国际增利不增收,其它6家企业则实现营收、净利润双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进入营收百亿俱乐部的仅有豫园股份、百联股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小商品城取代大商股份进入榜单前十名。告别12家门店彻底退出市场从开关店情况来看,上半年仅开出两家门店,而关店数量则达到了12家。上半年,仅百联股份和王府井各自开出1家门店。关店方面来看,大商股份先后关闭许昌新玛特、松原新玛特、大庆经典麦凯乐、齐齐哈尔新玛特共计4家门店。通程控股关闭娄底、长沙、浏阳共计3家门店;供销大集关闭西北地区两家门店。此外,广百和百盛集团、合肥百货各关闭1家门店。除了上市公司外,上半年百货关店消息不绝于耳。SM百货天津店、重庆远东百货大都会店、重庆富安百货、平和堂百货长沙东塘店、南城百货广西两店、东百花地湾百货、新世界百货成都店、海雅百货东莞南城店先后宣布闭店。生机百货积极自救尽管百货关店不止,但这并不意味着百货行业丧失了“生机”,恰恰相反的是,百货的活力和机会在改造中尽显。就像联商网顾问厉玲所讲的:“百货是实体店,所以一定要有服务半径,只要做好本区域当中最高端的零售店就好了,赢得消费者、品牌商、员工和社区工作者认同。所以百货会减少,会提升档次,会成为地区地标。”事实上,百货行业确实正在通过升级改造加强自身魅力,或引进首店、或加码线上、或紧跟热点、或增强体验,在一轮轮升级改造中,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1、内容:加码首店经济、做强优势品类首店凭借着强客流吸引力,依然是百货生机改造的首选。以金鹰为例,上半年南京金鹰世界店先后引进江苏首店安踏冠军、品类标杆DESCENTE、FILA FUSION、SAUCONY等运动品牌,发掘户外、露营等新兴业态,满足目标顾客品质生活新理念;新街口店巩固优势品类,在重装升级多家国际名表品牌的同时,引进网红餐饮品牌茅台冰淇淋、北芒咖啡等;徐州店引进江苏首店Vivienne Westwood,苏北首店萧邦、城市首进品牌ELLASSAYWEEKEND、KOREANO、DR.MARTENS、星际熊等,通过扩大独有品牌阵容保持在当地市场的领先地位。解百集团也在财报中指出,今年要打造珠宝板块品牌阵容天花板,目前Harry Winston等品牌的招商洽谈已有实质性推进;另一方面打造新B座4楼四大重奢品牌VIC ROOM,目前四家品牌正陆续进场施工,下半年将全面打开。此外,王府井、茂业国际等都明确指出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与品牌深度合作,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2、深度运营会员除了品牌引进和空间打造外,会员运营也是近年来百货运营重点。金鹰商贸集团在公告中指出,截至上半年其忠诚会员总数为288.6万,会员消费占集团销售所得款项66.3%,同比2021年年末上涨2%;重庆百货披露其百货会员总数608.6万,会员销售占比81.7%;东百集团会员总数超300万;广百、友谊会员人数超250万人、杭州大厦会员总数91.5万……这群与百货紧密相连的“特别人群”,成为百货业绩的重要支撑。3、加速线上线下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依然是百货工作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和直播火热,线上逐渐成为百货公司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根据公告,天虹上半年线上商品销售及数字化服务收入GMV约29亿元;王府井上半年线上销售近5亿元,茂业国际线上销售额2.71亿;丽尚国潮新零售业务营收1.69亿元,正是由于新零售业务收入增长助力丽尚国潮营收增长42.41%;东百集团上半年直播超860场,线上销售额1.43亿元,同比增长12.11%;国芳集团线上交易额GMV8189.1万元,合肥百货自建线上销售平台GMV5640.83万元,友好集团自建线上平台交易额4660.77万元,供销大集线上销售GMV1289万,同比增长23%……线上发展成为百货业绩增长的不可或缺,也是提升顾客体验,深度运营会员的重要一环,刺激着实体零售商业进行深度布局。比如王府井积极打造“王府井在线平台”,通过线上商城、新媒体、短视频、直播带货等运营模式,初步实现了顾客在线、服务在线、营销在线、 商品在线的全渠道经营场景,实现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文峰股份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全新上线了“文峰云购”电商平台,实现“会员通、业态通、服务通、企微通”,提升会员粘性,驱动消费增量, 是公司转型升级提升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结语在产品类型创新上,百货行业更是“百花齐放”。华联股份专注社区商业,世纪金花打造创新零售空间,天虹股份从社区百货店向社区生活中心转型效果明显,上半年超一半社区店利润实现增长,百联从挖掘品牌价值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创新门店,除了首次打造策展零售外,接下来还会推出百联ZX创趣场等非标项目。此外,下半年百货上市公司也积极布局,一批新项目将要入市,比如百联股份推出青岛即墨奥特莱斯,居然之家推出中商·光谷里,百盛布局江西宜春,茂业国际推出成都双流茂业时代广场,东百集团利桥古街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开业,佳华百货控股也将在深圳开出深圳百佳华沙井购物中心。来源:联商网
  • 动荡的曹操出行,IPO是解药吗?

    热点聚焦 2022-09-13
    8月下旬,曹操出行被传出最快于明年申请在港IPO的消息,可能会筹集数亿美元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业务,并且曹操出行还在考虑进行Pre-IPO轮融资。但针对此消息,曹操出行方面回应:“不予置评。”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5月21日,是吉利控股集团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目前业务范围覆盖超过62座城市,市场份额在15%-30%之间。曹操出行上市的消息可能并非空穴来风。2021年9月,曹操出行CEO龚昕直言,“网约车业务潜力巨大,市场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未来我们将引入更多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可能会在未来五年内进行IPO,但尚未决定上市地点。”现阶段,在网约车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窗口期,围绕网约车的混战再次上演,9月5日,曹操出行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就Robotaxi项目启动合作,目标围绕Robotaxi平台运营以及数据服务业务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国首家开放式商业智驾出行平台。据悉,双方将以开放的运营服务生态为核心定位,计划将平台开放给全国各家出行公司或自动驾驶公司接入,逐步在全国建立起曹操Robotaxi运营网络。事实上,进入2022年以来,曹操出行一直在密集布局。1月,曹操出行宣布2023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全部出行订单净零排放;4月,曹操出行发布了“专车”与“惠选”业务;8月,曹操出行与小马智行达成合作,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引入出行平台。种种迹象表明,网约车之战已再次打响。曹操出行必须上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直言,创立之初曹操出行坚守两个初心:第一坚持做新能源出行平台,第二坚持做依法合规的B2C平台,这两个初心到今天都没有改变。或许正是因为有吉利控股集团做背书,曹操出行一直不乏资本机构的青睐。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目前,曹操出行融资金额累计超48亿元,投资方包括吉利控股、农银国际、浙商创投、苏州高铁新城等等。一位网约车行业人士向DoNews(ID:ilovedonews)表示,曹操出行在经历巨额融资过后,适时启动IPO是一项意料之中且十分必要的计划,一方面,打通出行市场十分烧钱,尽早上市就能尽早获得融资,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另一方面,现阶段有多个出行品牌正在瓜分滴滴空余出来的市场份额,而资金支持是主要后盾和底气。 曹操出行加码抢夺网约车市场正当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9年至2025年,由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构成的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7.5%,整体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超过万亿元。 网约车之战是在2021年下半年打响的。2021年7月,市场份额额超过90%的滴滴临时下架、暂停新用户注册,原本已经退出出行市场的美团打车又卷土重来,高德推出免佣金活动,而曹操出行更是加大营销和补贴力度。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在2021年7月4日滴滴App被下架之前,滴滴平台司机端的下载量连续十周稳在1.5万到2万次之间,其他平台的下载量则均未超过1000次。而在7月4日之后,滴滴司机端的下载量被“一夜归零”,此时的美团打车的司机端下载量迅速拉升至7月中旬的1.7万次。根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6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07.3万本、车辆运输证163.4万本,环比分别增长0.5%和0.2%。曹操出行(原曹操专车)在成立之初主打B2C模式,即由吉利提供车辆,其中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将其交付给曹操出行进行网约车运营。后来随着网约车市场竞争加剧,曹操出行并不满足于只做B2C业务,而是向全业务出行公司转型。2019年2月,更名之后的曹操出行从单一的专车业务向全业务升级,目前曹操出行司机队伍中既有雇佣制司机,也有带车加盟司机,其业务覆盖网约专车、顺风车、租车、公务车等多个领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布局大出行正是吉利科技转型战略中的关键举措之一,将以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新能源科技,应用于共享出行领域,全方位赋能曹操出行。 曹操出行的业务范围虽然得到了升级,也有了吉利控股集团的全力支持,但转型之后的矛盾随之日益突出,比如在滴滴面前,曹操出行始终难以吸引司机。旧增长逻辑遭遇瓶颈,网约车元老周航被推至台前。2022年3月,易到用车创始人、原CEO周航加入曹操出行,成为新任董事长,而此前服务曹操出行多年、吉利背景的董事长刘金良,担任公司董事,转而负责内部一项名为“幸福千万家”的新业务。上述网约车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曹操出行引入周航一方面是理顺曹操出行的增长逻辑,进行组织结构优化与业务整合,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冲击IPO做好准备,“目前曹操出行的累计用户数已超1.2亿,而其扩张又主要依赖补贴,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上市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自动驾驶或重塑网约车格局在网约车平台混战之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正悄然兴起。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00.4亿元,预计2025年前后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契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更加广泛,而共享出行是无人驾驶汽车推广和普及的切入点,这将助推城市交通走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另据汽车咨询服务机构IHS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60%,规模将达1.3万亿元。曹操出行是Robotaxi的拥趸者。2020年8月,曹操出行与深圳元戎启行合作,发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2022年8月,小马智行与曹操出行达成合作,将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引入更大规模出行平台,推动Robotaxi在城市出行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应用,随后在9月份,曹操出行又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就Robotaxi项目达成合作。曹操出行智驾中心负责人周哲人表示,虽然现阶段Robotaxi的单位出行成本略高于普通出租车的出行成本,但当真正实现无人驾驶以及自动驾驶硬件量产后成本降低等以后,预计到2025年,Robotaxi每公里的出行成本仅约1元。随着成本不断降低,Robotaxi将成为日常出行的主要解决方案。作为消费端,有77.3%的受访消费者对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行业比较看好,同时64.1%的受访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优势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意味着在自动驾驶时代,网约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大概率会被重构,自动驾驶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万亿元)。不过,需要泼一泼冷水的是,自动驾驶的春天尚未到来。目前,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变现周期慢,现阶段该领域的所有企业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比如Uber的自动驾驶部门ATG在5年内烧了25亿美元;美国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Waymo每年花费10亿美元以上;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Cruise,平均每天亏损超过500万美元。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自动驾驶仍处于烧钱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现阶段,中国自动驾驶的车辆约为1000辆,到2025年约为1-2万辆做示范运营,2030年大概会有5-10万辆,相比数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带来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未来,自动驾驶或许会重塑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但目前仍需静观其变。来源:DonNews
  • 趣店新业务又不行了?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74.4%

    热点聚焦 2022-09-09
      趣店6日晚间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趣店第二季度总营收为1.054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121亿元相比下滑74.4%。归属于趣店股东的净亏损为6130万元,上年同期归母净利润2.699亿元。在财报中,趣店表示,在评估当前的市场状况后,公司计划削减预制菜项目上的投入,將进行裁员、同供应商终止合作、清库存等一系列措施。  趣店CEO罗敏曾在7月17日的“趣店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上高调喊出“趣店未来会成为一家卖菜的公司”,可仅仅一个月便有有网友反映,趣店预制菜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均为售罄状态,疑似项目暂停。对此,趣店方面在8月末回复称,预制菜项目没有暂停,只是正在对菜品内容物和市场覆盖范围这两方面进行优化,预计本周会重新上架新菜品。  趣店在2022年财报中明确表示,公司已经决定自9月6日起停止新的信贷发行,未来的营收还有可能持续下滑。有网友曾发表言论:“原来趣店还放贷款,我以为它们只卖预制菜。”可见,如果没有7月高调现身后轰轰烈烈的舆论风波,趣店在更多普通用户眼中还是“一家卖菜的”。而在校园贷的发家史被“扒”出后,趣店CEO罗敏迅速从直播间隐身,预制菜生意的口碑也被认为是一落千丈。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从高调亮相到低调收缩,趣店预制菜经历了短暂的生命周期。然而,预制菜并不只是趣店的第一次转型,近年来,罗敏带领趣店频频转型,从现金贷到互联网金融,还有购车融资租赁平台“大白汽车”、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万里目少儿素质教育项目等,可这些项目的平均生命周期大约在1年左右,这次转型预制菜似乎也是如此。  因频频转型,罗敏一直被视为“追风口的人”。哪里有风口,哪里就是资本聚集地,今年的预制菜便是这样一个强劲的风口。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  预制菜便捷省时的特性,使其成为了众多不善厨艺或快节奏消费者的选择。此外,预制菜也有效地降低了餐厅运营成本,缓解了疫情期间堂食减少的损失,吸引了各大连锁餐饮品牌入行布局。  尽管预制菜这个行业风很大,但也没能把趣店吹起来。  不难看出,对于此前经历多次转型的趣店,预制菜犹如一根新的“救命稻草”,但消费者并不买单。自罗敏自曝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被董宇辉拉黑后,借东方甄选炒作的猜测、靠“校园贷”起家的往事、对预制菜加盟方式的质疑……关于趣店的负面舆论纷至沓来,不少网友开始自发抵制趣店预制菜,甚至连明星与其合作都遭到抵制,最后解约收场。  有业内人士称,预制菜是趣店转型史上最接近成功的项目,但最后还是败在了罗敏的黑历史。被罗敏寄予厚望的预制菜业务衰退已成定局,但从他的案例不难看出,与其打造短时间内流量,不如通过提升菜品品质打造可信赖的品牌来占领市场,后者才是长久之道。来源:艾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