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到“万物互联”

    热点聚焦 2016-05-30
     在4月26日MateBook的发布会上,华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作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这个也应该接下来华为重点战略。表面意思来看,华为是想实现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所有用户使用场景全覆盖,这大概也是其笔记本产品设计成二合一形态的一个原因。因为这种形态的产品,可以兼顾办公与娱乐中的多个场景。当然,产品形态还远不止如此。华为消费者业务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总裁万飚提到:华为的梦想,是建立全球领先的被消费者喜爱的智能终端的品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华为终端产品的形态会越来越多,也包括更多的可穿戴产品。从访谈中得知,消费者业务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这个事业群是刚成立的,万飚也是首次在专访中露面。“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刻提出这个战略?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伟哥为大家做这篇解析。从万飚的职责,看华为“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万飚负责消费者业务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所做业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三组场景,如下:第一,个人场景,即围绕个人场景下的随身携带或者是佩戴的智能终端。智能手表、平板电脑、MateBook以及更多形态的以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设备为主的产品,都属于这个场景中的产品。第二,家庭场景,即用户整个家庭环境下和家庭场景下的智能终端。华为最近发布了一个智能家庭的战略,核心目的是通过智能终端和设备,让消费者工作和生活更舒适。内容包括路由器、芯片、操作系统及Hilink协议标准、OTT盒子以及更多的家居智能产品。第三,车的场景,内容包括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等一系列的车联网相关芯片、技术、协议与模块化产品。这一块儿主要做车的连接,3G、4G以及5G的相关通讯技术与协议都有涉及。目前一些模块化产品,已经被奥迪、奔驰等汽车制造商所采用,这对以统一标准很重要。基于这三种场景以及背后统一的云平台,未来不管有什么样的硬件终端与硬件设备,不管形态怎么变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全场景覆盖用户,也就是“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伟哥认为,这是未来“万物互联“(IOT)其中的一种体现方式,如同“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华为对于“万物互联”具体描述则是“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这种形态。可见,这个战略是切入未来的物联网的,三大场景都是围绕人、物与连接。以终端场景定义产品,将成“万物互联”时代的新标准苹果手机、笔记本等产品是以软件定义产品,这符合工业互联网的产品定义精神。现在来看,MateBook则是以终端场景来定义产品,华为生产的所有设备都是以在各种人与互联网连接场景下的无限延伸,这意味着以后会有更多产品形态,也意味着华为未来移动产品的丰富性。当然,这种以场景定义产品的新方式,也将会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新的产品标准,从而衍生出更合适的商业模式。其实智能硬件厂商都有这个想法,因为未来是物联网的时代,是“万物互联”的天下。谁的产品能最大化的连接用户与互联网服务,就能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与更大的市场。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中,能够以某个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能以多个产品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无疑会更难。如果消费者所用的全部移动终端产品(包括可穿戴产品)都是同一个厂商的产品,其价值可想而知。正是因为这样,华为才会做一个“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的定位。其实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百度发力人工智能,阿里深研大数据,腾讯重度投资智能硬件,360做手机,小米做家居,乐视做汽车,都能证实这个发展趋势。尤其是去年开始各商家都开始布局生产的VR设备,很明显也是在抢占连接互联网的新入口。通讯产业链在物联网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企业优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以通讯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先,这里面包括三大通讯运营商(广电拿到牌照后,已经变成四大运营商),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生产商,IDC服务商(现在已经变成云计算服务)等。同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普及,中国消费者之所以都能用上性价比超高的移动设备,都离不开这些商家。可以说,在中国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这些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通资本的支持,“万物互联”的最基本产品是智能硬件。2014-2015这两年,资本市场出现了智能硬件与可穿戴设备热,各大投资机构争相投资布局这一领域,PreAngel的顾浩曾一口气投资的数十个智能硬件项目。但是到2015年下半年,智能硬件明显的冷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项目死了大批,另一方面资本看到了很多智能硬件项目的弊端,大部分项目都缺乏生产制造以及技术研发等资源,互联网品牌在线上的人气与线下的生产制造有着严重的脱节。到最后,人们才发现所有智能硬件商家在讲的“万物互联”,现在来讲大概只有四大运营商、BAT们以及华为、中兴有可能做到,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不能说做不到,可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在近几年的商业发展进程中,大家应该能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是花钱就能做到的,除了资本以外,还要看实力、思维与情怀。实现“万物互联”的重任,最终要落到硬件厂商身上本质上,BAT所做的连接也是基于智能硬件,不是国人大量使用智能设备,不是中国日益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根本无法谈及各种连接与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的各种移动互联网项目,都是在享受移动设备普及的红利,这一点与移动设备生产厂商及运营商的努力密不可分。互联网企业做的是服务内容,硬件厂商做的是硬件内容,在当前这个阶段,以此相辅相成才能做好连接,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万物互联”1.0时代。所以,“万物互联”的重任还最终还是要落到硬件厂商身上,尤其是具备专利技术、能够研发创新、能够独立生产的厂商。而华为在这个阶段提出“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的战略,显然是深谙这个大趋势的。不管是“连接人与服务”,还是“BT时代”,抑或“只专注连接”,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最终,都会落到服务与硬件免费普及的阶段,到时候就很难说清楚哪个公司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了。正是因为这样,董明珠才一直不认为格力是传统企业,而从近期接二连三传出的乐视收购酷派的传言来看,乐视或许早晚会收了酷派,完成一个线上线下的大统一。“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与matebook等终端产品,让我想起了的埃隆·马斯克的马斯特集团与特斯拉汽车。在马斯克的眼里,特斯拉并不是一款单纯的电动汽车,而是其新能源产业链的一个附属产品,也是为能源节约而做的第一步。其产业链上还有SpaceX公司的火箭与太空舱,还有更多的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所做的这些产品,都是围绕其新能源场景而做的,生态为主,产品则在其次。“智能终端全场景连接”这个战略,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大家都能在产品之外考虑一些未来的事,应该会更好。
  • 美的收购世界机器人巨无霸:向工业4.0转型升级

    热点聚焦 2016-05-30
    日前,德国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库卡公司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美的集团向库卡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拟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增持库卡公司股票。库卡公司是德国领先的工业4.0解决方案供应商,而美的是中国家电领域的巨无霸,本次美的收购库卡,则是力图重演当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之举——中资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德国公司则收获了中资公司的销售渠道和中国市场。至于美的集团能否真正获得库卡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中国工业4.0转型,尚有待时间检验。  中企收购德企实现双赢  在跨国收购中,经常会出现将被收购企业的人才、技术、厂房设备抽空后,将所收购的品牌雪藏的做法,一系列品牌也因此销声匿迹,这就不是双赢的局面。就中国企业以往在德国的收购案例来看,不乏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实现携手双赢的例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在笔者看来,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显然是想重复当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的成功案例。科堡公司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以生产龙门铣闻名于世。而且北京第一机床厂与科堡公司已有二十多年的合作历史,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很多重型铣等设备就是从科堡引进。  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之前,科堡公司已经两转其手——先被美国英格索尔收购;后被卖给德国公司海格勒斯。由于海格勒斯主业为磨床领域,于是打算将专攻铣床的科堡公司出售。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后,一没有空降管理层,二没有抽空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三没有将工厂搬回中国,反而给予科堡很高的自主决策权——主管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制造、技术,销售、市场的都是德国人,而唯一的中国人负责整个公司的协调。此外,科堡也将派出工程师到中国的工厂中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中德双方携手共进——中资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德国公司则获得了中国市场——而这使已经三次被转卖的德国科堡重获新生,不仅在4年时间里营业额增长到原来的3倍,而且在2009年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业绩在同期下降了30%的大背景下,科堡公司的营业额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率。而对于北京第一机床厂而言,在收购科堡公司的3年后,销售收入已达到收购前的3倍,订单合同是收购时的10倍,利润总和是收购前的5倍。  海外收购同样存在风险  其实,海外并购并非都能像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这样实现互利共赢,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其中最典型的就属中国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2004年,在韩国双龙汽车惨淡经营的背景下,中国上汽以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2005年,又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股份至51.33%。  但由于双龙汽车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双龙汽车生产效率低下,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再比如双龙汽车工会“过于强势”,使上汽虽然成为控股股东,但却根本无法真正掌控企业——在企业生产效率偏低的情况下,双龙汽车工会不仅坚决抵制裁员,还不顾企业的经营现状,多次以罢工相威胁,逼迫上汽提高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甚至围攻中国大使馆要挟中方满足其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加上中韩企业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最终使本次收购根本没有达成初衷。双龙汽车申请破产后,收购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沦为一纸空文,上汽收购双龙耗费的40多亿人民币也随之付之东流。  德国库卡是机器人领域的巨无霸  德国库卡公司最早于1898年由Johann Josef Keller和Jakob Knappich在奥格斯堡建立。最初主要专注于室内及城市照明。随后涉足焊接工具及设备、大型容器等领域。1973年公司研发了其名为FAMULUS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85年,库卡通过设计革新,去掉了早期工业机器人中必不可少的平行连杆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关节控制,并从此成为机器人行业的规范。1996年,库卡采用了当时最为开放和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工业PC-Windows 操作系统作为库卡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操作平台,使得库卡机器人成为当时最开放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控制系统。至今,德国库卡已是世界顶级的自动化生产行业提供生产系统、机器人、夹具、模具及备件的供应商,与瑞士ABB、日本FANUC和YASKAWA为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该四家公司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此外,德国库卡是全球第一家为冰箱、洗衣机制造提供自动化焊接设备的企业,第一个开发出六轴机器人的公司,其产品的应用行业覆盖了铸造、塑料、金属加工、包装、物流等领域。库卡公司的工业机器人遍布全球各大汽车工厂,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福特汽车、保时捷、宝马、奥迪、奔驰、大众等都是库卡的主要客户,在波音、西门子、哈雷-戴维森等公司的厂区里也能见到库卡工业机器人的身影。  除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颇有建树外,库卡公司也积极接入新兴领域,将工业机器人用于医疗技术、太阳能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等方面。据了解,2015年,库卡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达1.2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9.66亿欧元。  中国机器人企业与库卡差距较大  相比之下,国内机器人公司在与库卡相比无疑差距明显——虽然在一些领域,中国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倒不差,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机器人足球队曾获得ROBOCUP冠军,在军用机器人方面,一些中国军用机器人也不逊色于美国同类产品。但就总体情况而言,国内企业完全处于劣势——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7.45%;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国内市场份额依旧不足20%,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份额依旧不足两位数。  除了市场份额相对偏低之外,在技术上国内企业也处于劣势,国产工业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相对较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市场的90%以上份额;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而国产机器人种类主要是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附加值偏低。  另外,中国工业机器企业还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至2016年初,中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00余家,其中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100家,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情况,超过90%的机器人公司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很多厂家每年销量都不超过1000台(只有年产量破千才能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便是像沈阳新松这样的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也只有16.9亿元,与ABB、KUKA、FANUC、YASKAWA动辄上百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差距明显。  美的收购库卡的意义  机器人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工资上涨、用工荒等现象,特别是将来可能会遭遇到的少子化情况而言,中国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异常广阔。何况工业机器人相对于自然人还具有抗疲劳,对恶劣环境忍受度高,作业标准一致性高等优势。  用数据来说话,早在2013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同比增长55%,保有量增长至19万台。  想必也正是如此,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将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 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作为十大标志性产品来重点突破。  在国内机器人产业既不大也不强的情况下,美的通过收购部分股权,试图掌握相关技术,提升自己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且这还与美的的发展规划相契合。  一直以来,白色家电已陷入行业性衰退——曾经的雄霸一时的日本家电厂商大多惨淡收场。正如某家和美的齐名的家电企业力图在手机行业一展拳脚开辟第二战场,美的将自己的第二战场选择为机器人产业,而这也是美的在2015年8月与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的日本YASKAWA合资,在2016年3月收购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17.8%股权的根源。  根据美的的规划,未来5年将投入50亿元用于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工业机器人总使用量将由目前的1000台增加至10000台,并通过用机器人替代自然人来提升生产效率——根据美的公开数据显示,美的中央空调合肥工厂实现自动化生产之后,生产线人数下降50%,人机比例达到4%以上,生产效率提升70%,产品合格率超过99.9%。  总之,收购库卡对于美的而言,既是避免白色家电行业性衰退的避风港,又有助于自己在家电生产上向工业4.0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可谓一箭双雕。  结语  就本次收购来说,并非美的集团全资收购德国库卡,而是美的集团将现在持有库卡公司13.5%的股权,通过收购增股至30%以上,成为库卡最大股东。另外,美的集团也公开申明:美的重视库卡的独立性,并会就此提出各项承诺美的完全支持库卡业务上的独立性,并认为库卡管理团队继续领导公司是未来成功的关键。美的完全支持库卡目前的业务战略、人才基础和品牌发展。  因此,如果有国人认为,花钱就可以买到先进技术,或者库卡公司将由中国人说了算恐怕就是想当然了。就事论事而言,美的收购库卡,则是用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美的集团的资金换取库卡的股权和技术,在国内机器人产业和国外差距过大的情况下,这并不失为一条发展捷径。至于是重演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的成功范例,还是重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覆辙,则必须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 大数据从何而来?这里有你不得不知的7个数据源供应平台

    热点聚焦 2016-05-30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源就是让数据产生价值中的那些大米。那大数据时代企业需要哪些数据呢?根据我个人理解我觉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内部)企业自身业务生产经营环节产生的内部数据,包括销售、客服、仓储、财务等;2、(运营)可以理解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掌握在第三方手中的数据,如企业的广告供应商以及一些传播与媒体数据,新媒体、H5、app等;3、(外部)包括传统调研数据和机器数据,搜索、电商、社交等。而对于外部数据的获取上,企业往往会觉得有难度,这时候就可以借助API供应商的力量来补充自己的数据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先来科普个概念,开放应用程序的API(即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可以让开发者在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细节的情况下,调用他人共享的功能和资源。在数据源的获取上API是个好伙伴。本文将介绍7款API供应平台:百度APIStore、Apix、数说聚合、通联数据、HaoService、聚合数据、datasift (排名不分先后)。一、功能对比二、详细介绍1、百度API Store百度旗下的API Store,能够满足大部分个人应用开发者,特别是其最近推出的Android和IOS SDK。其接口分类较细,但是感觉有一些分类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显的边界区分。接口、数据更新速度也比较快,支持个人发布与定制化服务,上千的接口量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开发者的需求。提供移动开发SDK,移动开发者可调用API Store服务所开发的SDK包,加上API文档清晰明了,上手简单。缺点就是由于接口杂乱繁多且来源不一,部分接口的质量、稳定性没有保证。2、ApixApix更多是面向小贷机构、互联网金融、租赁保理等行业客户,除了提供身份核验、工商信息、失信名单、支付缴费等接口,还有包括电商、学历信息、运营商记录、信用卡账单等分析服务。其数据分类包括征信风控、支付缴费和常用数据,而征信风投是其主打数据。由于这类数据具有专业性,因此收费相比其他API会稍微偏高。接口大多数是Apix自主开发,质量有保证,部分核查接口的高级版还能联网检测,就是接口的数量确实有点少。3、聚合数据聚合数据跟百度的APIStore有点像,接口包括生活、旅游、金融、开发、咨询等分类,还比较全面,更加适合对接口质量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公司或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者。但是并不支持个人发布,因此接口的质量和稳定性会比较好,但也正因为这样接口量大大减少。聚合数据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致力于打造高质量API,不求广而求精。不过申请使用接口需要实名认证和审核,算是双刃剑吧,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是一个保障,但是对于试用者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体验。4、HaoServiceHaoservice近期更新后推出了源码商城,用户可在上面直接购买商城、管理系统、UDP通讯源、发布系统等源码。总体来说比较适合公司或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者。其主打生活服务类接口,主推基站、定位、地址解析、坐标服务等API,目前仅支持企业用户发布接口,因此接口的质量和稳定性有保障,但接口数量也是一个痛点。VIP级别以上用户可进行个性化定制,且有专人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到位。5、通联数据通联数据提供行情、沪深股市/期权、债券、基金、咨询、研究报告等API,适合金融类应用和金融咨询网站、平台的开发者,以及从事金融行业的分析、业务人员。通联数据主要做金融大数据,上千的数据接口可以满足金融行业的大部分需求。数据有API和研报两种格式,接口来源于自主研发或恒生聚源、九次方大数据、华通人、朝阳永续、中诚信资讯、巨灵财经等企业。6、数说聚合数说聚合跟上面的数据API不同,面向的客户不只是大数据应用开发者,对互联网数据有强烈需求的各行业分析师、业务人员、运营人员同样可以通过数说聚合拿到你们想要的数据。数据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国内社交、新闻、电商、互联网垂直领域等多平台多维度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接口调用、文件下载等方式获取数据。接口完全自主研发,质量、稳定性十分有保障,且支持个性化定制。不过目前只面向企业用户,个人用户想要使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7、DatasiftDatasift的性质与数说聚合相似,其数据基本覆盖国外主流网站,包括Facebook、Tumblr、Google+、YouTube、Instagram等,且提供数据分析服务。来源于国外站点的数据质量较好,不过可能是服务器在国外的原因,响应会有明显的延迟;而国内站点数据的话,小编曾经在datasift购买微博数据(当时在国外无法通过国内公司购买微博的数据),数据质量只能说一般。其业务目前暂未向国内市场开放,只能通过特殊途径购买。以上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数据API产品,基础性的可能更多会选择百度APIStore、聚合数据、Haoservice;而对于行业、专业有特别需求的用户来说,通联数据、Apix会使不错的选择;如果是需求国内社交、电商、资讯平台的数据,可以考虑数说聚合;如果是要国外数据,小编则比较推荐Datasift。读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API。
  • 微信公众号的“二八效应”愈发明显,无关爱好的内容创作者就洗洗睡吧

    热点聚焦 2016-05-30
    摘要: 内容创作的最大动力来自于爱好。互联网工具让每个拥有爱好的人都可以创作并与共同爱好者建立连接,产生互动和经济价值。据某机构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报告,1500万微信公众号中,前500强每日PV占比10%-20%,而剩下的80%以上被剩下的1400多万公众号瓜分,马太效应明显。此外还有许多数据证明,微信公众号流量主的收益普遍下滑。超过3成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停止更新。这一切坏消息让很多人得出结论——内容创作者的春天已逝。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一系列坏消息背后发生了什么?首先,内容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一系列坏消息都基于微信公众号,这是目前内容创作最主流的平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已经过去5个年头,这5年里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从0增长快速超过1500万。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为7.6亿。我们做个不严谨的计算,微信公众号数与月活跃用户数的比值为1.5/76,这意味着每76个微信用户对应至少1个公众号,如果这76人都阅读这一个公众号才可以产生76次阅读。按照经济学规律,这是典型的供求关系失衡,简单讲“作者太多读者不够用了”。这也意味着后来者、未获得海量粉丝的公众号都失去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消费无聊内容到消费专业垂直内容。娱乐、八卦、段子、情色、无聊、鸡汤这是当前内容消费的主体,但无聊过后人们还是希望阅读有价值内容。只有“专业垂直内容”为读者带来了价值,比如,一些营销号教读者营销知识、一些生活小窍门的号让居家达人学到妙招、一些医生开设公众号传授健康知识......所以消费无聊内容够了,很多人开始寻找这些可以为自己工作、生活带来价值的内容。以我自己为例,磐石之心专注于“解读互联网的未来”,这种鲜明而直接的定位会吸引一大群互联网爱好者、从业者、营销人关注,并持续阅读。所以阅读量、粉丝数都逆势持续攀升。第三方面,新媒体平台抢夺市场。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天天快报、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以及大量直播平台纷纷崛起,它们正在分流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内容创作不等于内容创业现在很多唱衰内容创业的文章都将内容创作与内容创业混为一谈。磐石老师希望能够给出更加精准的定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这个行业的未来。内容创作与内容创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内容创作,是指一个有某方面特长的作者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将优秀的内容制作出来,但是并不过分考虑内容的传播、变现等无关乎内容之外的任何事情。内容创业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在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传播,相比内容好坏,他们更关心的是流量与收益。如果说内容创作是一种技能,那么内容创业则是一种商业模式,所以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内容创业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靠微信公众号早期红利完成粉丝原始积累。在公众号发展的早期,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个人纷纷搭建大量公众号,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然后组建编辑团队,制造内容,构建庞大的公众号矩阵,公众号之间相互推广获得粉丝。利用微信公众号早期的巨大“红利”,许多公众号迅速完成了粉丝的原始积累。然后向企业销售商业软文发布、硬广。第二类,依靠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内容创业。也有大量媒体人开设公众号、媒体号。然后利用在媒体里建立的企业关系,专业撰写技能,从企业手中拿到商业软文订单,依靠软文获得收入。这也是目前一大批自媒体创业者的生存方式。这些内容创业者不需要有大量粉丝关注,他们创业的基础在于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三类,依靠资本的力量进行内容创业。还有一些内容创业公司,依靠资本推动实施创业。比如,逻辑思维、一条、二更、一些网红等等。在资本的推动下,这些企业可以招募大量的人才,像专业的电视台、影视公司那样进行大制作、大包装,还可以花钱购买粉丝,花钱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做品牌推广。他们主要依靠硬广、会员费等获得收入,抢的是传统媒体的饭碗。第四类,名人利用个人影响力进行内容创业。名人,本身就有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可以轻松为其带来粉丝。比如,吴晓波、高晓松、老梁等。他们本来就是名人和读者群体,在新媒体上同样可以迅速获得大量粉丝,加之专业制作的内容、社会认同感,让内容极易被分享,观点极易被讨论。他们的收入方式有广告、平台佣金、电商销售等等。内容创作与金钱的辩证关系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王小波的杂文《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但并非特意喜欢穷熬,如果说安于清贫,安于住筒子楼,安于营养不良是有点变态。”王小波又对知识分子该干什么提出了看法:知识分子就该创造精神财富。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作出来放到网上就会被阅读,不再是手稿、日记压在箱子底下发霉的年代了。既然阅读就会影响到读者的认知,因此称作知识分子是不为过的。以前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工作。王小波在专职写小说前在大学里教书,因此有学校发的工资。所以写小说只是个人爱好,也可以不过分考虑收入。后来小说出版,成名了,依靠稿费、版税收入颇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一名军人,也有部队发的工资。他创作小说也是个人爱好,并非以赚钱为目的;但是当小说销量很高,莫言的版税收入也大幅增加,在作家收入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鲁迅先生,一生靠大学里做兼职老师的工资和稿费、版税生活,据说也是收入不菲。一些网络小说作者同样也登上作家收入排行榜,依靠读者付费、版税获得收入。郭敬明还成了作家里的首富。因此,搞内容创作的很多名人都依靠稿费、版税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让子弹飞》中有句经典台词:我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也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站着赚钱的张麻子、跪着赚钱的汤师爷。我上面举例子的几位知名作家,都是“站着把钱挣了”的内容创作者代表。微信、媒体平台也希望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站着挣钱的机会,比如,广告、打赏。但是广告和打赏都与流量息息相关,而流量意味着粉丝数,只这一个指标就难倒了90%的微信公众号。更何况还有内容的水准,所以大量内容创作者只能“跪着”挣钱。某机构关于“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最缺什么?”的调查显示,有高达46.4%的人认为缺钱。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收入来源靠什么?”的调查显示,有32.25%的人依靠软文收入,35.29%的人依靠广告,收入微薄。显然,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为了生存就必须“跪着”赚钱,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为了金钱,发布虚假、夸大、诽谤、恶性竞争甚至是诈骗类信息。这些信息在社群这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中不停地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比如,魏则西事件、嫖娼死事件,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掩盖了真相。其次,为了金钱,大量公众号采取抄袭、洗稿、拼凑的方式快速输出内容。以标题党、耸人听闻的标题以吸引阅读。这让本来就堪忧的版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加之目前的原创保护仍不完全,原创者得不到利益与尊重,这无疑是劣币驱逐良币,涸泽而渔。再次,为了金钱,无聊、情色、耸人听闻信息疯狂传播。目前,直播平台上有70%的内容都涉及情色,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最大的是娱乐、情色、无聊、耸人听闻内容。之所以这些无聊内容如此有市场,因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需要释放,阅读有价值的信息太累,不如消费点无聊的东西来的刺激。所以当前的内容生态已经不奢望谈“创造精神财富”了,别捅出大乱子,别影响社会安定,别成谣言传播“圣地”就谢天谢地了。内容因爱好产生最后,我对内容创作的未来趋势做几个简单的判断,希望对那些非机构、无企业关系、无名人效应、无风险投资的普通的内容创作者能有帮助:首先,专业垂直内容创作者将迎来春天。互联网赋予了创作工具、连接工具,大幅降低了组织的成本,这意味着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将专业的知识、经验做成内容,与需要这些内容的读者分享,并收获读者的打赏、服务收益以及平台广告推广收入。比如,营销人、医生、老师、工匠、专业评论人、绘画高手、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将在业余时间里为读者创造价值,以“云人才”的形式为企业、个人、机构提供内容、服务,并获得收入。这是属于未来的企业组织模式。其次,小众内容创作者忘记金钱回归初心。我相信所有内容都会有读者,只要你抱着以爱好来创作的初心,而不是为了金钱的目的,你总是可以在内容创作中找到快乐。比如,做一个公众号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给亲友阅读,让孩子长大后看自己的成长历程,这都是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内容因爱好产生,一切都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再次,网红们的生命周期最为短暂。网红,多大多数只为赚钱而生,这也注定了它们只是昙花一现。既然是“红人”,就一定有冷却的时候。历史只会记住一个人创造,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因为有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我们知道贾宝玉、林黛玉是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郭德纲说,相声是一门艺术,关键还是演员的能力。明星是网红的一种,有些人因相貌出众而成为偶像,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作品,有些人却可百年流芳。她们之所以被记住,正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出色内容,比如,影视作品、歌曲、书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世界正在发生的改变,那就是城市生活压力巨大会刺激情色、无聊、娱乐的消费,因为人们需要通过这些简单无脑的方式释放自己。所以无聊这门生意正当时,可是真正可以留下印记的绝对不是无聊!最后,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社群。许多拥有共同爱好的人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小群体,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而小众内容在社群中却倍受欢迎。比如,一群爱好养多肉植物的网络社群,可能就是由一位多肉植物爱好者通过自己撰写的相关文章而聚集起来的。她在自己的媒体号上分享关于多肉植物的养殖经验、技巧,这种小众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毫无意义,而对于这群爱好者来说他们会篇篇阅读和讨论。所以我一直认为,内容创作的最大动力来自于爱好。互联网工具让每个拥有爱好的人都可以创作并与共同爱好者建立连接,产生互动和经济价值。20世纪艺术界很有名的人物安迪·沃霍尔有一句名言:未来每个人都会变成15个人眼中的名人。这句话正是对社群时代,阅读方式变革时代的最好诠释,你只为属于你的那15个读者写作,你就是那15个人眼中的名人,你会获得这15个人的尊重。你可能没有资本、名气、员工、企业关系,但是你一定有爱好或者专长。那么就先找到与你共同爱好的15个人吧,然后将爱好变成内容,与他们分享。那么找不到爱好,没有差异化,没有专业技能,没有鲜明定位却又一心想靠内容创作赚钱的公众号别再浪费时间了,关了吧,洗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