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付宝营收贡献的主要因素竟然是阿里?三年累计142亿服务费!

    热点聚焦 2017-06-23
    阿里巴巴集团最近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20-F(年报)文件,其中披露了一个细节,2015、2016、2017财年(截至3月31日),阿里巴巴分别向支付宝缴纳的使用服务费约38.53亿、48.98亿、54.87亿元(人民币),累计超过142亿元,这构成了支付宝营收贡献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像线下商户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要按照交易额抽成付费一样,淘宝和天猫作为一个线上整体,在使用支付宝完成电商交易的过程中也需向支付宝付费,支付宝再拿这笔钱给到银行,因为银行为支付宝开通交易接口也要产生成本。不过目前,支付宝在线交易的规模比线下移动扫码付要大得多。根据阿里巴巴2017财年业绩披露,2015、2016、2017财年零售平台产生的GMV(总交易额)为别为24440亿、30920亿、37670亿。再据阿里巴巴过去三年向支付宝交的服务费计算得出,这三年两者比例分别为0.158%、0.158%、0.146%,大致保持在千分之一点五左右(0.15%)。0.15%可被粗略地表述为淘宝、天猫平台向支付宝缴纳服务费的费率。但实际上如果细算,由于一小部分交易是走贷记渠道完成,所以全年GMV并不能全部算在支付宝头上。因此从理论上说,实际费率会略高于0.15%。对于开通支付宝余额、余额宝、信用卡(快捷支付)等基础支付渠道的淘宝和天猫商户,亿卓智库阿里相当于替商家向支付宝交了这部分服务费。由于目前电商交易金额比线下扫码付对支付宝的收入贡献大很多,所以淘宝和天猫在支付宝这里算大客户中的VIP,费率方面自然会优惠不少。对比一下,线下商户由于扫码付流水规模比不上网店主,所以支付宝的线下商家费率通常高于0.15%。目前,支付宝在银行端产生的支付费率成本大概在0.2%,有时候支付宝只收0.2%这个保底价,这个价格给到ISV服务商,ISV去帮支付宝拓展线下商户时一般会适当抬高费率,这其中的差价作为自己的利润。但支付宝通常会针对不同行业区别设定一些指导价。如果扩大到整个蚂蚁金服集团,尽管非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业绩数字,但支付宝手续费目前是蚂蚁金服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其次包括小贷(花呗、借呗、企业贷)产生的利息,理财板块(比如余额宝)产生的盈利分红,蚂蚁聚宝代销基金产品获取的手续费,代销保险业务的手续费,以及一些金融机构使用蚂蚁金融云所支付的使用费等。可见,整个蚂蚁金服的收入来源分散且丰富。这也是阿里巴巴2014年IPO前与小微金服(蚂蚁金服前身)修订了支付宝框架协议(Alipay IPLA)的原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支付宝被从阿里巴巴集团内剥离,为了补偿阿里巴巴,2011年马云、蔡崇信和软银、雅虎等大股东签订了一份补偿协议。当时规定支付宝以“知识产权许可费与技术服务费”的名义每年向阿里巴巴支付税前净利润的49.99%,直到小微金服IPO。且小微金服上市时,要将总市值的37.5%对价付给阿里巴巴,这部分金额不低于20亿美元,不超过60亿美元。但在2014年8月12日的修订版支付宝框架协议中,至少有三处明显改动,一是49.99%利润分享降到了37.5%,但分享的总池子从支付宝扩大到整个小微金服;二是取消了60亿美元的上限;三是阿里巴巴将小贷业务划入小微金服。这至少说明,阿里巴巴降低了对小贷等金融交易的参与度,但由于看好小微金服多点开花的增长前景,它未来从蚂蚁金服身上分享的利润将进一步扩大。两个版本的支付宝框架协议中没变的是,蚂蚁金服上市时,阿里巴巴可以向它最高入股33%,同时终止这些利润分享,如果入股比例达不到33%,就按照实际持股再计算调整。至少在眼下,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之间是没有直接股权关系的。经过两轮融资的蚂蚁金服现大股东仍是马云、谢世煌以及阿里巴巴员工控制的杭州君澳、杭州君瀚两家合伙企业。马云曾承诺,待蚂蚁金服IPO时,他个人在蚂蚁金服的持股比例会降低到不超过他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持股比例。这份最新的20-F文件披露,截至2017年6月9日,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持股为7%,蔡崇信为2.5%。2016年、2015年同期两人持股分别为7.8%和3.2%、7.6%和3.1%。说明与上一年相比,两人均有减持套现。同样,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软银的持股也从上一年的32%降到29.2%,这主要是因为孙正义去年需要为32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筹钱。据阿里内部人士称,孙正义并不愿意卖这部分股份。20-F文件披露,自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算,马云计划在3-5年内将他持有蚂蚁金服的股权比例降至不超过他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比例。这也侧面表达出马云希望蚂蚁金服IPO的时间区间,即2017-2019年。可见,此前行业盛传的蚂蚁金服最快将在2017年底启动IPO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从目前的节奏看,蚂蚁金服要想在年底前IPO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家公司对外的口径是希望外界更多关注其业务进展,而非对上市时间与地点的猜测。
  • 刷单首次被定罪,你还敢刷吗?

    热点聚焦 2017-06-22
    导语:网购行业正在走出草莽阶段,进入规范时代,之前很多打擦边球的行为,将越来越没有空间。网购行业正在走出草莽阶段,进入规范时代,之前很多打擦边球的行为,将越来越没有空间。饱受买家痛恨的网络“刷单炒信”行业,终于被认定犯罪了。2013年2月,李某通过创建“零距网商联盟”网站和利用聊天工具建立刷单炒信平台,并收取“会员费”和“平台管理维护费”。目前,李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9个月(李某还犯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属两罪并罚)。这是国内首例刷单炒信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有很强的标志意义。网络虚假交易,将虚假的商业信誉肆意买卖,使消费者被剥夺了基本的判断力,也从根本上破坏了网络世界的诚信规则,所以它被称为“网络交易之癌”。目前的网络虚假交易,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黑色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服务于虚构交易的网站有680余家,年资金流在2000亿元以上,虚构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更是高达6000亿元以上。就李某刷单业务来说,截至2014年6月,他就获利90余万元人民币。但是,这种社会影响恶劣的“刷单”行为,之前很难得到法律严惩。闹出事来,一般仅仅交易平台做出交易量清零处理,这导致操纵刷单的幕后黑手始终逍遥法外,对“刷单”只能斩草不能除根。去年12月,亿卓智库阿里巴巴集团向法院状告刷单平台“傻推网”涉嫌严重危害市场竞争秩序,索赔216万元,该案成为全国首例电商平台状告刷单团伙案。其实,之前刷单平台“傻推网”已经被工商部门处理过,但仅仅是被罚了10多万元,相对于“刷单”带来的暴利,违法成本实在太低。打击“刷单”难点,在于其法律定性:这是否属于犯罪?应定什么罪?之前就有专家认为,对于“刷单”可以适用“非法经营罪”来定罪处罚。因为利用互联网组织虚构交易,并从中获利,这就是“经营”,而“炒信”“刷单”则具有“非法性”,所以“刷单”符合“非法经营罪”的罪状要求。这次“国内首例刷单炒信被追究刑责案”,无疑在打击网络“刷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余杭区法院一审认为:李某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的信息仍通过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且属情节特别严重,这就构成了“非法经营罪”。目前,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网购行业,正在走出草莽阶段,进入规范时代,之前的很多投机取巧、打擦边球的行为,将越来越没有空间。期望“刷单”被定为犯罪不是个案,而是常态,早些让那些水军雇主们“颤抖”。
  • izcoo:魅族正式宣布Meizu Pay;动真格?苹果向中国开发者宣战

    热点聚焦 2017-06-22
    izcoo 2017.6.22 星期四【头条新闻】  1、微软上线口述自动输入功能:利用语音写word微软发布了一款名为“口述”的新应用。它是Word、Outlook和Powerpoint的一个新功能,使用Cortana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在文档文本中自动输入你所说的内容。另一个功能是实时翻译。只要进行设置调整,就可以进行不同语言的翻译。例如,你可以用西班牙语和法语来表诉,继而翻译成其他语言,听写所支持的语言有20种,被翻译的语种超过60种。现在,Dictate支持32位和64位版的Office,windows8.1是系统最低要求。目前,微软下载还是免费,但因为这是属于微软Garage的项目,尚不清楚应用程序未来前景如何。2、苹果成全球最大IT企业,IT收入超微软谷歌之和市场分析和咨询公司Gartner首次发布IT企业排行榜,其依据2016年各公司的IT业务收入(不包括通信业务)为各公司进行排行,在IT企业百强榜单中,苹果以2181亿美元IT收入位列榜首,第二位是三星(1392亿美元),第三位是谷歌901亿美元,微软以857亿美元位列第四位,IBM以778亿美元排在第5。3、网传:顺丰百度外卖项目落地,一周完成2600单6月21日,一则“顺丰携手百度,创收势不可挡”的消息在朋友圈传开,此也间接证明顺丰百度之间的合作似乎已落地,但其中并未对投资或收购进行披露,只是对于合作的业务及业绩情况进行简单透露,顺丰再一次进军同城配送领域。据资料显示,中国智库顺丰百度业务于6月14日在上海4个商圈,7个分部正式上线(南翔、龙华、金座、地平线、七浦、梅陇、松东经营分部),后续将陆续在上海区各网点上线。自6月14日百度业务在上海四大商圈上线后,共计接单2600单左右,日均单量呈曲线上升。对于预约派送时间,顺丰百度项目也明确表示,预约订单的派送时间只能在期望时间的正负15分钟内送达,其他时间均不可派送。4、动真格?苹果向开发者宣战 1天下架2万中国APP不久之前,苹果向中国开发者提出两项措施,即强制收取打赏抽成 30% 和禁止使用热更新。这两项措施也在国内引起了众多的讨论,甚至有媒体将这起事件称之为苹果在对中国开发者宣战。截止到6月16日,中国地区下架应用已经接近 3 万,6 月 15 日一天,应用下架数量超过 2 万,其中包括《天天酷跑》在内的游戏类应用超过了 1 万个。此外,美国地区也受到这次风波的影响,近几日下架应用也突破了 2 万 7 千个,而且涉及面非常宽广,众多畅销榜上有名的应用遭到下架,针对本次大规模的下架事件,有分析人士表示,苹果这一举动或许是为了清理依旧在使用热更新的应用,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这也是苹果给予的一次警告。【周边新闻】  1、陌陌上线一对一视频社交功能快聊2、ofo小黄车陷“讨薪门” 官方回应:系供应商拖欠工资3、魅族正式宣布Meizu Pay:首批支持16家银行 公测已开启4、比特币已非最具前景数字货币 总价值即将被以太币超越5、闹剧结束 秦皇岛"巴铁试验线"部分路段开始拆除6、腾讯云首次发布“AI即服务”战略 “智能云”打造开放生态圈7、微信小程序增加在小程序中打开小程序的功能【融资收购】    1、社交应用“探探”完成7000万美元D轮融资,即将推出会员VIP服务2、电竞业务经纪公司“大神电竞”完成4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3、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斯坦德机器人”获得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4、数字货币领域媒体平台“巴比获得千万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5、体育商业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维宁体育”获千万级A轮融资6、营销印品定制服务平台“多多印”获得6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7、在线法律服务平台“法天使”获得3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8、在线水果交易服务商”果果庄园“获得2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今日热点内容由 亿卓智库(www.izcoo.com) 整理编辑,欢迎注明出处转载
  • 一元购从大平台退出后,在各小平台仍然改头换面,继续high

    热点聚焦 2017-06-21
    导语:“一元购”涉嫌非法博彩,经媒体曝光后,已从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退出,但众多小平台依然火热,花样迭出。号称花一元就能博得价值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商品的“抽奖式购物”平台一度风靡网络,多家大型电商、互联网企业涉足。“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由于这种“一元购”涉嫌非法博彩,经媒体曝光后,已从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退出,但众多小平台依然火热,花样迭出。“一元购”改头换面 玩家借高利贷参与为翻本记者调查发现,饱受诟病和质疑的“一元购”已从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退出。如网易已关停旗下“一元夺宝”和“一元购”等夺宝类平台,其中“一元夺宝”的官方网站已变更为“易商城”,只有5款商品在售。与此同时,这种“抽奖式购物”转战小平台。记者仅在苹果应用软件商城搜索“夺宝”“一元购”等关键词,就有百余个结果,其中绝大多数为个人开发的应用软件。记者在随机打开的几个平台发现,曾经的“一元购”纷纷改头换面,许愿夺宝、梦想云购、夺宝高手等名称五花八门。和大平台类似,参与抽奖的商品大到汽车小到充值卡,游戏规则几乎一致,花最低一元钱获抽奖号码,平台按照一定算法揭晓结果。据记者调查,这些个人开发的小平台为吸引流量花样百出。几个小平台互相合作,拉客户,给佣金,后台操控。记者加入几个玩家QQ群,每天收到上百条信息,群内都是推荐介绍“靠谱”的借贷平台、新出的手机应用软件等。福建网友王先生在玩家QQ群中发布信息称:“夺宝平台要扩大市场,需要客户来玩。如要合作,可开前后台,自己拉人到前台玩,后台操控,每天结算佣金,客户买多少单你就赚多少单。”过去那些在大平台亏了本的人纷纷转入这些小平台试图翻本。一位长沙网友称,去年在某大型平台“一元夺宝”输了25万元,今年年初发现原来的大平台撤销后,就开始涉足小平台,只求赚钱把贷款还了就“上岸”。为了筹钱,有的人下载了30多个借贷类手机APP。一位上海网友有35个网贷和高利贷贷款,最近一次以100%的月利率借了15000元。江苏宿迁一名网友因借贷参与“一元购”,拖欠金融贷款逾期未还,以涉嫌恶意贷款合同诈骗被金融机构告上法庭。“身边人都知道我是个赌徒,已经妻离子散,工作也丢了,每天网贷催债的电话都打爆了。”上海网民陈先生哭诉,现在就想把输的赢回来后就“金盆洗手”。虚拟用户参与抽奖 有账号中奖200多次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小平台层出不穷,最低只要花2000多元外包给专业公司搭建个系统平台就能运作。亿卓智库有的平台注册资本仅10万元,官网上却陈列着各种豪车。这些小平台投资低收益高。在一家名为“五羊夺宝”的平台上,陈列着劳力士镶钻手表等奢侈品,宝马、保时捷等豪车。公开资料显示,“五羊夺宝”是佛山市搜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元夺宝、趣味限购为特色的专业B2C购物平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册资本10万元,由两位自然人股东分别出资5万元成立。记者注意到,截至20日,网站上仅宝马7系等4款热门车型已有38.8万多人次参与抽奖,按照每次10元的认购额,这笔收入达到388万多元。但记者发现,虽然商品包括豪车豪表,实际上玩家只能抽中充值卡、购物卡等低价值商品。从平台显示的中奖名单可以看到,根本没有人中过豪车豪表,大部分都是手机充值卡之类的低价值商品,一些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一直处于未开奖状态。“平台初期推广主要靠砸钱引流,当用户达到一定量后,就可以躺着数钞票了。”一位平台开发者透露,此前一些大平台主要通过商品溢价赚差价钱,现在的小平台商品主要是充值卡、购物卡等容易变现的商品,平台从买卡方抽成获利。据该开发者介绍,平台先低价买入各种卡,再以卡面价值将卡“众筹”卖出去,从中赚取差价。由于这类商品非常容易变现,商家和黄牛会以一定折扣进行回收,“即便众筹不出去,也可以倒手重新变现。”多位玩家表示,中奖的手机充值卡和京东E卡可以通过奖品回收变现或对账户充值。一位同时为多个夺宝平台回收充值卡的服务商透露,有的平台规定回收价格不能超过卡面额的一定比例,推广还能取得佣金,根据收卡面值的3%计酬。通过后台生成大量虚拟用户参与抽奖仍是一些平台惯用的伎俩。“他们会设置定时奖品回收机制,从而加快开奖时间以实现最大盈利。”一位程序员告诉记者,这类产品往往设定内部账号中奖程序,有款“一元购”产品曾出现过一个账号中奖多达232次。涉嫌博彩 监管真空亟须补齐陕西省工商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局长杨宏斌认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一元购”更像是一种博彩行为,而不是正规的交易行为。由于中奖信息并不透明,抽奖环节也缺乏公开公正,其各个环节有可能存在严重的欺诈行为。据记者了解,“一元购”虽然火热,但几乎缺乏监管。“‘一元购’省略了交易环节,可能是商家规避工商监管行为的一种手段。”浙江省律师协会理事朱炜说,如果无法将其认定为赌博,公安部门也没法管,而民政部门对于彩标和博彩行业的管辖指的是由国家所发行的彩票。监管“一元购”面临无法可依状况。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可以参照的法律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但也存在争议。杨宏斌说,由于消费者在“一元购”上花钱所购买的只是抽奖机会,网站方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商品或服务,不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管辖的交易行为。有奖销售的前提不存在,工商部门无法以有奖销售这个类别进行管理。专家呼吁,对此类网上变相博彩行为应尽快制定相关管理法规,并对相关平台进行相应的执法检查。“‘一元购’模式符合年轻人的网购习惯,容易在低龄网民中传播,在风险大规模爆发前有关部门应该主动介入。”杨宏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