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辞“云”扬帆去

    热点聚焦 2020-08-04
    中国的云计算发展,互联网巨头们是付出过很多的。自阿里开始向云端进发后,腾讯云、金山云、京东云、美团云、网易云等陆续跟进,仅从命名上就对中国云计算宣誓了主导权。而类似的命名方式也让这些云计算品牌天然对标,仿佛是互联网的第二战场。当多年过去,行业逐渐进入成熟期,云计算的版图也变得越发清晰。不久前苏宁云、美团云先后宣布停止运营, 似乎投子认输,放弃了这块大蛋糕。重资产模式下的IaaS市场强者愈强,二三梯队的厂商已很难得到外部订单,但烧钱也烧不出未来,及早止损理所当然。只是,真的很可惜。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说,做云计算不止是一门生意,还是从2C到2B的巨大转变。从中国第一次互联网浪潮开始,这20年来在互联网风口上飞起了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互联网企业家们眼瞅着2C红利将尽,新基建汹涌而来,但却不能分一杯羹,足以让抓心挠肺。网易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是即独特又能赚钱的一家。今年6月30日是网易上市20周年,这家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去纳斯达克敲钟的公司,在过去20年间股价增长超过90倍,持股年化回报高达26.2%。不少领域网易进入的时间节点并不早,甚至是等市场清晰之后再进入,而作为后发者,却常以区别于主流的方式赚到了钱,比如电商、音乐,甚至是槽点满满的养猪。可以说,网易的绝大部分利润是由2C业务贡献的,2B业务则起步于对内部业务场景的对外推广。自2015年开始,网易在2B市场先后推出了网易云信(通信与视频服务)、网易七鱼(全智能云客服)、网易蜂巢(云计算基础服务)和网易易盾(云安全)等场景化云服务,2016年9月网易云正式成立,并将其云计算战略定位于“场景化云服务”。这一战略到今天,显得有些泛化和模糊,已到了需要转型升级的时候。7月16日,网易云在其年度大会上宣布品牌更名为“网易数帆”,对网易的2B业务而言,去“云”而加“数”、 “帆”,战略变得更加清晰,也是当前云计算行业集中化加剧的背景下,一条新途径的探索。从云计算到基础软件“2016年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和他们(一线云巨头)在IaaS层面竞争是没有必要的。”在接受「DoNews」采访时,网易副总裁、网易杭研院执行院长、网易数帆总经理汪源说道。之所以将品牌命名为“网易云”,更多是对“网易”品牌的体现,在网易云之下,又会有网易云信、网易七鱼、网易蜂巢、网易易盾等子品牌。网易云计算始于2012年,当时杭研院基于 Open Stack 建设部署了私有云,为网易互联网业务提供。“我们在2016年仔细地分析过,做的这些工作里面哪些给网易集团创造的价值最大的。”作为杭研院执行院长,汪源对价值的定位很明确——要比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才算是创造了价值。IaaS的业务可以做,毕竟自身也有需要,但汪源也预见到,这项业务最终会相比市场上的竞品缺少性价比,没有对外的意义。那么作为2B技术服务提供商,聚焦在哪些方面,能为网易创造价值呢?汪源等人当时思考的结果是,哪项技术创造的业务价值大,就去做什么。作为互联网企业,他们最擅长的还是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或者说当时更流行的“互联网+”。这也是网易云做场景化云服务的开始。比如云安全的网易易盾,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可以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安全保护。无论是邮箱的反垃圾邮件,还是新闻的内容安全,亦或是音乐的内容安全,这对网易集团是有很大的价值的,随着技术成熟并对外提供,外部市场开始逐渐显现。2016年,汪源认为不可能有哪家厂商能把所有数字化转型的领域都做到最好,因此在特定场景和特定技术方向上做的非常专业就能创造价值,这也是网易七鱼、网易易盾等子品牌比较知名的原因。进入企业服务市场后,网易云陆续推出了微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BI产品、业务和数据双中台等。他们发现这些业务有一个共性——基础软件能力。谈起基础软件,一般指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微软、甲骨文、IBM等公司都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巨头,而国内在基础软件上的研究相对落后。汪源是国内较早参与基础软件研究的人。2003年,国家工信部设立“核高基”专项,支持国产厂商开发基础软件,汪源就和网易易数总经理余利华前往北京凤凰岭,闭关八九个月开发了神舟OSCAR数据库,这一项目后来荣获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2006年,汪源来到网易杭州研究院,继续基础软件的研发,相继开发了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多媒体智能等。包括云计算服务,2012年开始,2015年网易95%的互联网业务已经实现上云,并在次年成立网易云。对汪源来说,从云计算到基础软件,其实更像是一场回归,只不过基础设施已经从线下转移到云上。SDI²:企业服务的新方法论企业服务要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小公司能做的是快速查漏补缺,而大公司多有自己成体系的方法论,比如数据中台就是由阿里提出的。此次品牌升级,自上而下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最上层是网易提炼出的新的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而围绕这个方法论网易沉淀和推出了配套的产品和技术,最后通过网易数帆这个新的品牌来宣告这一改变。首先来说新的方法论,汪源称之为最简洁的方法论——SDI²。SDI²包含三部分:第一,软件定义的组织(Software Defined Institute);第二,数据智能(Data & Intelligence);第三,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Software Defined Infrastructure)。网易数帆发布的基础软件能力包含四个模块:第一,网易轻舟,云原生软件生产力平台;第二,网易易数,全链路数据生产力平台;第三,网易易智,多媒体智能开放平台;第四,网易易测,全维度质量效能平台。网易轻舟和网易易测对应着方法论中“软件定义的组织”,网易易测涵盖了测试管理、UI测试、性能测试、接口测试等全维度的测试能力,并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来提升测试效能。网易轻舟更是提供了类似于亚马逊的微服务和DevOps的能力。网易的客户之一是全球知名餐饮企业,其在网易支持下构建了强大的软件能力矩阵,通过POS终端、超级APP、小程序良好地触达消费者,也构建了强大的配送、门店、会员等管理系统,并和很多合作伙伴实现良好的生态对接。数据智能由于通常能直接带来业务效果,是软件定义价值的体现。因此,网易数帆对发挥数据生产力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构建强大的数据中台,实现组织内所有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第二,基于数据构建好的数据产品,让组织从管理者到各个层面的员工都有基于数据进行决策并且开展行动的能力,并能够为外部客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第三,借助多媒体智能算法将多媒体数据转化为能够被充分有效利用的结构化数据。“网易数帆提出的数据生产力方法论突破了当前业界过于强调数据中台的局限,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都是建数据中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的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最后落地到有价值的数据产品。”汪源说。对应数据智能,网易易数可以支撑企业快速构建高质量的数据中台和数据产品,网易易智提供构成面向企业的多媒体数据智能的解决方案。最后软件定义基础设施,是指计算、存储、网络等所有的资源可以由软件来实现自动化的控制,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汪源认为,这需要企业使用统一的云原生操作系统。“从1970年左右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以来,我们知道操作系统能够把基础设施管理好,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直接管理这么多的基础设施。但我们发现在当前云计算的环境下,技术开始碎片化,企业拿不到一个很好的操作系统来管理所有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想提供一个强大的云原生操作系统来做这件事。”网易数帆的云原生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通过云原生的混合云统一管理所有的计算资源,包括私有云资源和公有云资源;第二,提供一系列的云原生的中间件,包括数据库、消息传输、大数据的计算、机器学习的计算等,让所有的计算都在云原生混合云里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在当天,网易数帆还发布了新一代高性能的分布式存储系统Curve,并进行开源。综上,网易数帆的新方法论和技术能力相对应,网易轻舟和网易易测构成了实现软件定义组织的解决方案,网易易智和网易易数构成了企业实现数据智能的解决方案,Curve和云原生操作系统构成了企业实现软件定义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为什么要强调云原生?“因为我们认为在云这个环境下,只有云原生的技术是唯一的社区开放的技术体系。”汪源回答道。早期云原生技术主要是围绕云原生应用十二要素,关注应用层面的架构问题,包括微服务、DevOps技术,以及下一代的微服务——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等,目前这些问题在网易已基本得到解决。再进一步,云原生技术将关注在更基础的层面上,支持业务的高效研发、高弹性伸缩等。该变化和企业上云的进程是同步的,而在企业云原生化的过程中,对任务的统一管理就会变成新问题——云环境下操作系统的问题。目前在一体机上,Linux就可以进行管理,在私有云上,企业可以考虑用 Open Stack 或 Vmware ,但在公有云上,主要还是用云厂商的操作系统,这也是一种被单一厂商绑定的。这应是大企业尽全力量避免的一件事,如果哪位CTO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要么不尽职,要么可能存在内幕交易。据了解,一般公司CTO在采购IT设备时会综合采购多家IT设备来避免日后因IT变动而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作为中立的社区,云原生是开放的技术体系,相比其他技术体系,汪源认为云原生操作系统有四大价值。第一,客户对操作系统是自主可控的;第二,实现标准的统一,同一套技术上可以运行在所有的环境之下;第三,通过统一管控业务错峰,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第四,可以提高弹性。这意味着这条路线企业可以长期依赖,而且较为开放,成本也较低。比如网易传媒通过使用网易数帆云原生的中间件,就将资源部署密度提升25%,CPU利用率提升了53.56%,IT成本降低了37.6%,这还不包括运维成本的下降。对网易数帆而言,由于本身已经不太对外提供IaaS服务,那么像公有云提供商一样提供专属操作系统就没什么必要,支持云原生操作系统更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我认为云原生的趋势,从软件研发、DevOps、微服务这样的范畴,逐步走到云原生操作系统、云原生中间件这个范畴。”汪源表示,未来杭研院对云原生的主要技术研发方向,是将所有的数据库、大数据计算,包括TensorFlow这样的机器学习平台以及所有的中间件云原生化,未来还会推出云原生的大数据技术,去增强云原生中间件的能力,这是实现云原生操作系统的最核心的工作。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者?回到操作系统,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一定是其生态建设的成功,比如微软,谷歌安卓等,而生态建设的成功,则体现在操作系统下层的基础设施,和上层的中间件与应用上。汪源称,“我也非常认同,操作系统要做成功,生态上要做好,所以我们非常强调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要能够在所有地方都能够顺畅地运行,上端所有的应用软件也都可以基于这个操作系统上运行,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同时,汪源着重提到基础软件与资源的问题。“我们不能说只要基础软件就行了,后面的资源不需要,这不可能,我们也需要阿里云、华为云提供低成本的、有弹性的、稳定可靠的资源。”对升级后的网易数帆来说,基础软件的路能否走通,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在活动当天,「DoNews」了解到,到场的云厂商并不少,如同在杭州的阿里云,还有华为云、UCloud等厂商。汪源还透露与金山云也存在合作,也包括浪潮、英特尔等硬件厂商,此外还有有赞,城云科技等行业生态的合作伙伴。可以看到,在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网易数帆都初步构建了较好的生态。对于品牌名称变更的看法,汪源告诉「DoNews」,“大家都叫某某云,一看还以为是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我们其实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实际网易旗下企业级产品服务的形式多为PaaS和SaaS,比如网易云信、网易易盾是PaaS,网易七鱼、网易互客是SaaS,与IaaS厂商的确冲突少,合作多。当然,网易数帆并不希望被定义为PaaS或SaaS厂商,而是希望更大概念下的基础软件提供商。目前其产品序列,的确包括了开发工具、中间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几大基础软件品类,不过我们看到,虽然网易避开了在IaaS层面的竞争,但阿里云等IaaS巨头,近两年也在不断深入PaaS乃至SaaS市场,合作固然存在,但竞争绝不是没有。另一方面,传统的软件巨头也在积极上云,比如微软、Oracle,它们均是上一代的基础软件巨头,目前在云计算领域也极具影响力,而基础软件想要做好,投入同样也不少。云计算和基础软件,究竟哪个竞争压力会更大一些?长期来看也许是后者。但网易一直擅长的,就是在大市场的细分领域站住脚和赚到钱。目前来看,网易能找到最合适的定位,则是在一个开放兼容的生态环境中,创造独特的价值并与之兼容。这个生态要尽可能实现软件和硬件间解耦合,主体构建在开源和开放技术的基础上,并能够为企业提供在混合云、多云的情况下一致的体验。网易数帆要做的就是沿着设定的核心业务线进一步去发展和深化。“做基础软件,我觉得要开放,能够跟周围都是朋友关系,虽然说有些厂商做跟我们重叠的东西,那也没关系,最后还是看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汪源最后说道。文章来源:donews
  • 搜狗卖身腾讯,头条搜索呢?

    热点聚焦 2020-07-31
    干儿子升级成亲儿子。7月27日,搜狗发布公告称,腾讯向搜狗发出初步非约束性收购要约,有意以9美元美股的价格收购搜狗剩余股份。这意味着如果交易能够顺利完成,搜狗将成为腾讯的间接全资子公司。而在此之前,腾讯就已是搜狗的第一大股东。且2014年搜狗接入微信公众号数据;到了2017年腾讯开始把搜狗搜索整合到微信中,用户可在微信直接通过搜狗获取站外信息。2019年,搜狗又与腾讯续签了一年的微信相关合作。不过同年12月,微信官方宣布微信搜索正式升级为“搜一搜”,并在2020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公布了具体内容。或许从那时起,腾讯就已经在酝酿收购搜狗一事。与微博、电商并列,搜索业务可以说是腾讯折戟未成的三大缺憾之一(未来搜索有可能会被短视频取代)。不过考虑到微信代替腾讯微博狙击了新浪微博,电商、搜索才真正是腾讯多年难以释怀的心病。即使左手京东,右手拼多多,腾讯也从未停止电商探索步伐;就算入股搜狗,微信搜索同样默默行进。老冤家字节跳动两只脚已经跳进来,腾讯也得快马加鞭。面对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大股东显然不如100%控股稳妥。而整个搜索市场,也会围绕腾讯与字节跳动生发新的战事。腾讯与搜狗的搜索往事2010年,是国内搜索引擎格局生变的一年。在此之前,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很长时间被百度与谷歌牢牢占据。数据显示,2009年百度市场份额为56%,谷歌则达到43%。依靠“搜狗输入法”和“搜狗浏览器”实现不错增长的搜狗在这种双寡头局面里算不上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这一年3月23日凌晨,谷歌正式关闭中国版搜索服务,留下了一大片机会空地。在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一个月后,搜狗负责人王小川在微博发布了一句诗“冬来岭上一枝梅,叶落枯枝总不摧”,他没有写出的另一句是“但得阳春悄急至,依然还我作花魁”,暗藏着搜狗新生的希望。想要占领空地的不止王小川,还有周鸿祎。众所周知,凭借安全起家的奇虎360创始人周鸿祎此时也在打搜索的主意,他找到搜狐CEO张朝阳透露了入股搜狗的想法,并提出将搜狗旗下浏览器业务转给360。该提议遭到了王小川反对。在他看来,如果将搜狗浏览器转给360,搜狗搜索就会变得没有壳只有肉,相当于将命脉交给了对方。这便有了后来王小川游说马云,希望引入阿里巴巴战略入股的事情。2010年8月9日,通过引入阿里巴巴、云锋基金以及搜狐CEO张朝阳旗下私人基金,搜狗从搜狐独立分拆,王小川担任CEO。再次回到搜索引擎主战场的搜狗很快就交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011年全年,搜狗流量超过谷歌中国并成为第2个盈利的中国搜索公司;实现营收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238%,自2010年8月分拆后的连续6个财政季度,搜狗营收保持27.5%的复合增长率。这个速度,让搜狗成为同期增长最快的一线互联网公司。与此同时,360、腾讯也在发力搜索引擎布局。实际上,腾讯早在2006年就已经上线搜搜进军搜索市场,并于第二年与酷讯网合作,上线腾讯搜搜分类搜索,提供住房、火车票等生活分类信息的生活搜索,此时,张一鸣还是酷讯的一名早期员工。2009年腾讯收购生活搜索网站爱帮网,百度首任CTO、爱帮网创始人刘建国也加入搜搜。谷歌退出中国后,腾讯还挖来了不少原谷歌人才,其中就包括原腾讯副总裁、《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并在那一年成立了SOSO搜索事业部。腾讯在搜搜上可以说投入了大量资源资金。2011年时,腾讯前CTO熊明华就曾表示已经在搜搜上投入了12亿研发经费,下一年继续投入近10亿资金。但如此回报换来的却依旧是搜搜的不愠不火,2012年腾讯启动历史上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在这次调整中,腾讯电商团队被解散,整个搜索部门被打散重组,不久后负责搜搜业务的吴军从腾讯离职。腾讯搜搜被边缘化不久后,王小川通过内部邮件表示,搜狗回购阿里巴巴所持有的10%股份,这为后来腾讯战略投资搜狗提供了可能。2013年9月,腾讯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与搜狐及其他独立第三方签订认购协议,向搜狗注资4.48亿美元,并将搜搜和QQ输入法业务与搜狗现有业务进行合并。关于腾讯做不起搜索,吴军曾评价是因为腾讯没有搜索基因,以及腾讯缺乏耐心。而在外界看来,腾讯丢掉浏览器的份额,导致搜搜深受其害。当年王小川提出开发浏览器的时候,遭到了张朝阳反对,但王小川还是偷偷做出了搜狗浏览器;360搜索的增长也离不开浏览器的导流;而腾讯却没有抓住TT浏览器的机会。虽然腾讯搜搜走向了终局,腾讯与搜狗却自此开启了长达7年的亲密期。最好的归宿王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内部创业有内部创业的困难。搜狐的基因是门户,做搜狗搜索、浏览器、输入法,相当于在搜狐里完全长出一个新东西,外边评价是“狐狸身上长条狗”,这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为人熟知的是王小川在搜狐内部曾两次被边缘化,但他却没有离开。有媒体形容他“隐忍不发,隐忍以行”。对王小川而言,2010年股权分拆是一个好的起点。“外面有个比喻,我们是一个舰队还是一条船——留在搜狐集团基本就是在舰队里,各有各的目标,但两个目标并不一致,这会产生很多问题;分拆是单独变成了一条船,各有各的目标,没有妥协的代价。”保持搜狗独立一直是王小川的坚持。腾讯入股搜狗一事曾经因为前者想要控股而中断,而360的出现,让王小川以最大的诚意再次找到腾讯放弃控股并最终达成合作。而王小川对搜狗的感情从“搜狗不上市,就不找女朋友”的传言中也可见一斑。现在曾经靠着“输入法+浏览器+搜索”三级火箭模式奔跑的搜狗,在新的互联网竞争中,已经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中。根据2020年Q1财报,其净亏损扩大逾10倍,营收增长停滞,而搜狗一季度营业成本却大幅增长,同比增加了近3300万美元,直接导致本季度搜狗毛利润仅为4026万美元,同比下滑40.9%。“流量获得成本是营收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有1.8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占总营收的70.5%,而2019年同期则为56.6%。疫情爆发期间,被限制在家中的用户在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搜狗在第三方流量获取上成本增加。”搜狗在财报中解释道。2020年一季度搜狗来自腾讯的流量占比36%,剩下的25%来自自有渠道,39%通过付费购买。搜狗的搜索及搜索相关营收为2.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营收占比92.5%。近几年,搜狗搜索主业占比一直处于90%以上,且持续提升。而关乎未来的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业务也表现不力。而人工智能等业务需要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受业绩亏损影响,其研发投入也难以加注。当陷入亏损的搜狗成为搜狐的负担,或许出售只是早晚的事情。被腾讯收购也算是最好的结果。被诟病缺乏搜索基因的腾讯需要王小川这样的人才加入,而腾讯的资源支持,也能帮助王小川继续未竞的理想。微信搜索与头条搜索的角力腾讯2019年校招产品经理面试中,有一个面试题目是:如果要做一款搜索产品挑战百度搜索,微信搜一搜和今日头条的搜索选一个,为什么?其实,无论微信还是头条做搜索看起来撼动的是百度大本营,而实际上最先交手的可能是微信和头条。二者发力搜索时间也差不多,今日头条CEO朱文佳早在2017年就开始组建搜索团队,同年微信成立了搜索应用部。去年11月,朱文佳在谈及头条搜索时,曾提到做好搜索有三个关键点:技术、内容和初心。技术决定搜索的体验。内容是搜索的根本,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丰富,内容生态足够大;二是优质,内容质量足够高。初心决定了产品是否能走得长远。对于头条做搜索,王小川曾给出这样的看法:内容加入口是做搜索的条件,流量只是做搜索业务的基础之一,并不是用户规模大就能做好搜索。显然字节跳动自有内容生态对于搜索而言,还远远不够。相比之下,微信搜一搜除了公众号、小程序外,接入了众多生态合作伙伴,比如知乎、豆瓣、快手、搜狗等。目前在微信搜一搜已经包括朋友圈、音乐、百科、小视频、小程序、表情、视频、公众号、文章、微信指数、读书、问答、商品、新闻等多种服务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这成为搜索引擎的一个障碍。而小程序则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它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张小龙说,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而小程序的内容补充也丰富了搜索所能触达的信息密度。不久前,微信上线了“服务搜索”功能,通过这项服务,优质的服务可以快速“出圈”,被更多用户便捷获取,品牌商家也可通过服务吸引更多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而搜狗的并入,为微信搜索进一步提供了更多支撑。关于微信搜索和今日头条搜索的面试题,微信搜索似乎正在成为最好的答案。张一鸣曾在内部讲话中提到,“如果没有搜索场景的拓展和优质内容,头条的增长空间可能只剩4000万DAU。”只要字节跳动在搜索业务不断投入,答案就充满变数。文章来源:donews
  • 美团不支持支付宝惹争议 王兴:淘宝为何不支持微信支付?

    热点聚焦 2020-07-30
    7月30日消息,有用户在近期使用美团付款时发现,美团正式取消了对支付宝付款的支持,支付页面已经不再支持支付宝付款,打开下方折叠区域也没有出现支付宝。美团创始人王兴29日晚间在自己的饭否上回应称:“淘宝为什么还不支持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活跃用户数比支付宝多,手续费也比支付宝低。”在这之前,美团方面也作出过回应,美团月付官方微博当时回应称,如果将主体换成饿了么和微信支付也同样合适。也就是说,阿里系的饿了么也不支持微信支付。随后,饿了么官方微博发布截图称,微信支付可以在饿了么平台使用。————————————————————————————————————————————————————————前情提要7月29日,有用户在使用美团支付时发现,美团月付和银行卡支付占据优先位置,不再显示支付宝支付了,而微信支付和Apple Pay还在支付选择列表上。据悉,这不是美团第一次取消支付宝支付,2016年、2018年分别有过两次用户反映美团点餐无法使用支付宝支付。随后,美团月付官微回应称,“其实这文章的主体换成饿了么app和微信支付也同样合适呢”,新来的实习生读完36氪报道,小声嘀咕了这么一句。有意思的是,美团还贴出一张饿了么的支付页面截图,显示只有两种支付方式:花呗、支付宝。29日下午,饿了么官微刚刚对此事做出回应:“Excuse Me ??? ”,并晒图为证,饿了么不仅支持花呗、支付宝,还支持微信支付。更绝的是,截图中点了一份“鸡同鸭讲双人餐”,看似无声的回应更胜有声。经查,笔者饿了么App端支付方式中,确实可以选择微信支付。网友纷纷跟评:饿饿子在线打假鸡同鸭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饿了么,鸡同鸭讲套餐吃起来哈哈哈哈哈哈,本尊在线打假哈哈哈,饿了么还能直接用花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被碰瓷了鸡同鸭讲双人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鸡同鸭讲,在线打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鸡同鸭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有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许冤枉我们饿饿子这个鸡同鸭讲双人餐点的就很灵性了不知道,接下来美团将作何回应呢?你平时用美团多还是饿了么多呢?对于此事,你又怎么看呢?文章来源:艾瑞网
  • 科技农人 可能是未来的当红职业

    热点聚焦 2020-07-29
    平地很少,土地零散的分布在大山里,这是云南省怒江州典型的地貌。常年湿热、降水量大,按理说,土壤和气候都并不适合种植高要求的作物,但当地的村民却热衷于种植草莓。即便种植条件比较差,经验有限,但村民们却很坚定。「因为在比较边远和贫困的地区,种植草莓成了大家脱贫的希望。」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曾经为村民提供草莓种植的科技支撑。「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只要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对于品质和产量就会有很大提升。」他意识到,传统的草莓种植模式在云南会遇到认知、种苗、技术、设施、采购和市场等问题,「专家资源有限,但种植问题无限。」长期从事大数据、图像识别、光谱识别领域的他,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技术来实现简单可复制、精细化培植的种植模式。他在找一个突破口。身在荷兰的闵钱希曦,是全球顶尖农业学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博士。她本身就是一位云南人,出于对农业的热爱,这两年一直在参加一些探索智慧农业前沿的比赛,以此来积累数据,同时检验新的种植理念。抱有不同但又相似的追求,前不久,他们各自所组成的队伍都进入到了「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他们将去研究并落地:通过算法来远程「定制」草莓的口味和产量。从选手招募,到初赛答辩,极客公园一直对这项比赛进行了见证与报道。在决赛中,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4 支AI队伍,和来自草莓种植强县的4 支顶尖农人队伍,将开展为期120余天的高原草莓「人机」种植竞赛。可以感受到,掌握前沿技术、理念的人正在改变农业这个古老的产业。这些由程序员、科学家、擅于运用科技工具的农人构成的人群,将成为新一代的农人。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科技农人」。在决赛于云南昆明正式启动的当天,我们和这些队伍深入地聊了聊,关于「科技农人」,关于AI与人的关系,关于对农业领域的亲身感受,以及怎么改造这个世界。你得看到真实的农村程飚所在的智多莓队是一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混编强队,由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科院的专家组成,产业经验丰富。程飚介绍,在推广过程中,即便是将先进的技术方案教给了村民,他们也很难完全照做。「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这导致方案效果大打折扣。」新技术推广的难度不仅仅体现在村民的接受度上,也体现在农业人才减少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减贫与创新官员董乐也有相似的亲身经历。「我们走了很多贫困县发现,即便是有了网络和电脑,但当地的电商办公室或者信息化平台办公室,很多时候都是大门紧锁。我们找到当地的领导,他们说村里面没有这方面的人员。」世界各国农业就业人口都在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最为明显。农业人才的稀缺似乎正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此次比赛评委,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农业先进信息处理专委会主席李道亮表示,「未来30年,劳动力减少这个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会有越来越少的人从事农业领域,劳动力会越来越贵,这是不可逆转的。」他觉得「无人农场」的解决方案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这次疫情给我极大的震撼,什么都能停,但农业不能停。农业停了没有吃的。如何在无人的状态下还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是现在搞农业自动化必须要梳理的问题。」科技不能纸上谈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赵春江认为,未来,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产品的标准化。因此,如何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与农业深度融合,促成一个消费体系,而不是只能展示演示,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关键。「就目前技术水准来看,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尚需时间。」传统队伍「圣野浆果富民队」队长马廷东觉得,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机器未必,数据积累需要更长时间,并且智慧农业及设施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他判断,AI是农业的未来趋势,但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让农民成为「技术工人」AI完全进入农业当然需要一个过程。来自传统代表队伍的纪荣喜是全国劳模,虽然身在传统队伍中,但他认为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必然趋势。他在镇江的实验大棚里,也加装了补光、补温、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水肥一体化设备。「我60岁可能就不种草莓了,将来谁来种?怎么种?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学习到几十年的种植经验,那是最好不过。」实际上,即便是AI组,大家提的更多的是「用AI辅助人,而不是替代人」。「当前的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弱人工智能,更高级形式则是碳智能和人机混合智能。」CyberFarmer.HortiGraph队伍的代表林森认为,顶尖农人们所担心的「人被机器取代」的问题,并不存在。闵钱希曦所在的AiCU队一共有7 名成员,队伍中有4 位博士,3位硕士,目前都在荷兰不同领域、不同公司和不同机构工作,涵盖了从作物模型、植物生理、采后品质、电子工程、AI算法和应用数学等各个领域。他们将完全在国外参与这次比赛,闵钱希曦介绍,「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是任何AI共存的世界。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比较繁杂的工作,但是会作为强有力的工具服务于人类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人类可以进行更好的生产工作。」她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和AI共存,并且用更简单、更可持续方法为每个人提供优质美味的蔬果」。「数字化的农业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我们需要有一条从现实走向未来的路径。」程飚说,这条路径要更多照顾到人的因素。智慧农业最终应该解决两个系统问题,一个是当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个是当前技能不足的问题。也正是遵循这样的理念,他们的参赛方案是用人工智能来做辅助,一个是对专家的辅助,一个是对种植人的辅助。「用算法训练机器的同时,也希望可以训练农人,让其灵活掌握应用这套技术,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能够对草莓生长节点和模型对应,进而提升整个草莓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值。」这样,让AI融合进专家经验,也能让专家有更多精力去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120天:前沿科技与小农户实际上,这次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吸引了大量的优秀队伍,在初赛中,有一支叫「红海行动」的队伍同样令我们印象深刻。他们在初赛中,提出了用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设备执行种植的方案,可以利用机器人来实现在合适的时间自动、精准地采摘草莓,进而提升商品果率,以及大幅减少人力成本。不过,对于本次的AI组来说,算法是他们比拼的重点。「红海行动」也因此比较遗憾地未能进入到决赛中。但队长邓捷说,团队的数字化种植探索并未停止。就在前段时间,他们结合初赛评委的意见,邀请了一位中国农科院研究作物模型的专家加入,「我们一起搭建了个小团队,在各个地方开展试验,可以和决赛队伍开展一场『云比赛』」。在决赛中,各支队伍种出的草莓,将经历严格的评估:产量及品质、投入产出比、算法及种植策略的先进性等。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比赛的关键,在于利用能源及农资最少,种出的草莓品质最优。NJAI. 莓队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倪军介绍,利用多样性传感器及作物生长感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升产量和品质。此前,他们已经有过成功经验。「采用新技术的种植策略,肥料利用率可达到50% 以上。」倪军表示,经过实地测算,亩省水70%、省肥50% 左右,相当于每亩地节约了350元,而且还能省下400元的劳动成本。看得出来,决赛正式开始后,队长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在为期120天的远程种植过程中,由人工控制生长的草莓长势会如何,在云南高原的这片实验室里还会发生些什么?参赛的青年科学家们会有什么新的感悟?前沿的实验成果能否顺利应用到产业里、解决小农户的问题?对于他们踏上的这条新道路,极客公园将继续保持关注,并将进展传递于你。文章来源:艾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