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策数据再获B轮融资,之前资本继续跟投

    热点聚焦 2017-03-28
    “数据的价值不只是驱动决策,还有驱动产品智能。今日,神策数据创始人&CEO桑文锋向铅笔宣布,项目已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DCM领投,红杉资本跟投,具体融资额将于今日举办的“神策数据B轮融资暨2017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神策数据由桑文锋创立于2015年4月,以PaaS+SaaS的形式,为互联网企业提供用户行为分析的可视化方案。神策数据采取私有化部署,提供开放的查询 API 和完整的 SQL 接口,用户可在其底层数据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铅笔道曾于去年5月做过相关报道(《融资400万美元 百度7年大数据元老 他帮助企业深度分析用户行为 流水250万》)。截至目前,神策数据已有金山、聚美优品、秒拍、广发证券、共享单车ofo等300家付费客户,其中71%采取私有化部署。“这才终于变成了一个生意。”去年6月,团队10位销售培训完成并开始取得客户后,桑文锋感慨道。而在此前,团队侧重于技术及产品,由他和COO一起干这活儿。然而桑文锋心里依旧没底:6月份的销售额并不理想。还剩下半年,距离他预期的目标,仍是一段长路。转机来得很快,7月接近200万元的销售额,让桑文锋忐忑的心情如过山车般冲上云霄。惊喜接踵而至,神策数据接连收获了聚美优品、融360、Keep、爱鲜蜂等标杆客户,这超出了桑文锋的预期,“本来觉得这些不是我们能轻易拿下的”。他总结了自身的优势:“百度出身,受到用户认可;产品上,使用客户的私有化部署打消他们的安全顾虑;帮助客户建基础数据,PaaS平台方便客户进行二次开发。”亿卓智库此外,桑文锋于去年5月组建了市场团队,开始进行产品推广、广告投放,并运营公众号。团队每个月轮流于北京、上海、深圳举办一场沙龙,从而推广品牌。亿卓随着客户不断增多,技术团队经常需要分出精力投入到客户支持,这影响了研发进度。为此,桑于去年国庆后组建了技术支持团队,负责售前、售后、运维,“一个月内发了15个Offer”。智库团队不断扩大,新人需要时间培养、融入,他决定将团队建设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每周给入职三个月内的新人做培训”。在产品方面,桑文锋认为“数据源很重要,必须重视数据源”。神策数据提供可视化埋点、全端埋点、代码埋点、工具导入,让分析师配合客户采集底层数据。创业在线神策数据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重要升级,增加了用户分群、产品预测、路径分析等功能。客户对自身用户进行分析时,可根据年龄、性别等不同属性划分群组,打上标记后进行跟踪,针对不同用户群采取不同运营策略。通过PaaS接口,客户亦可提取相关用户群数据,供自身业务系统使用。根据用户以往的行为记录,神策数据通过算法计算其接下来采取某种行为的可能性,预测用户的行为,客户可以此采取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此外,路径分析可用于客户的产品优化。例如频道比较多的产品,用户使用时常有来回跳转的情况。客户可使用路径分析在产品内选择起点(例如某个页面、某个操作),追踪用户接下来的行为;或设一个终点(行为),从而获取用户转化至终点(行为)的渠道来源。路径分析可让客户把握其用户走过的主干路径、关键路径,针对路径进行优化。截至目前,神策数据已有金山、聚美优品、秒拍、广发证券、共享单车ofo等300家付费客户,其中71%采用私有化部署。于桑文锋而言,“数据的价值不只是驱动决策,还有驱动产品智能。”
  • 今日关注(2017年3月28日)

    热点聚焦 2017-03-28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科技头条】1、共享单车ofo或将于4月接入滴滴出行平台从ofo内部获得消息,可能在今年4月份,ofo将会接入到滴滴出行的App上,届时用户可以直接在滴滴上面使用ofo的服务。ofo创始人戴威曾在去年12月表示,何时接入滴滴APP,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滴滴投资ofo,无非是瞄准了“最后三公里”的机会。滴滴将ofo接入后,将作为巨大的用户流量入口为其导流,而ofo则进一步巩固生意体量,在滴滴的加持下提高行业地位和想象空间。而且,如果真的将ofo接入进来,也意味着滴滴及其背后的资本在进一步弥补自己在出行领域的缺口。当前国内在“最后三公里”领域仍是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也没有系统性服务商。而在北上广的一线城市,交通的繁复令各大出行平台对“最后三公里”争夺日趋激烈。“从出发地到目的地3公里,到底是打车还是骑车,这对于用户来说是可以选择的,选哪一个都说得过去。”显然,滴滴的做法是自己要把不同的选项全部覆盖。亿卓2、小程序新增六大能力,面向个人开发者开放和兼容线下二维码小程序新增六大新能力:个人开发者开放、公众号自定义菜单跳小程序、公众号模版消息可打开相关小程序、模板消息跳小程序 、绑定时可发送模板消息、兼容线下二维码、app分享用小程序打开。小程序带来能力更新,希望帮助开发者增强小程序能力,扩大小程序的使用场景。亿卓智库3、微信超越QQ,成为国内最多用户的应用根据腾讯公布的业绩报告,2016 年第四季度,QQ 月活跃账户达到 8.68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 2%;作为对比,微信和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 8.89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 28%。从月活跃账户数量来看,微信已经超越 QQ,成为腾讯公司乃至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大服务应用了。这也是微信自 2011 年 1 月 21 日问世以来,第一次在体量上超越 QQ。其实在腾讯公布的 2016 年前三季度业绩中,QQ 的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8.77 亿、8.99亿和 8.77 亿,到了第四季度,又降至 8.68 亿。也就是说,QQ 月活跃数量在第二季度达到 8.99 亿的峰值,随后在第三和第四季度中,又开始下降和徘徊。智库【周边新闻】1、 湖畔大学第三届开学:录取率仅为4.07% 明年或降到2%2、百度周四将要发布DuerOS智慧芯片创业在线3、马云:小公司成败在聘人,大公司成败在开人4、优步自动驾驶汽车再出事故:美国已全面暂停载客测试5、曾估值2亿美元的礼物说宣布裁员6、前百度无人驾驶负责人王劲宣布5天后离职:跟着俞敏洪创业【融资收购】1、电子竞技装备品牌“钛度”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2、餐饮供应链品牌“信良记”获5000万元Pre-A轮融资3、B2B电商服务平台“1号生活”获7800万元A+轮融资和亿元授信4、VR主题乐园方案商“妖灵妖”获300万元天使轮融资5、社区生鲜新零售品牌“易点鲜”完成数百万Pre-A轮融资6、旅游C2C平台“旅游到我家”获得38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7、一站式供货平台“微仓”获得225万元天使轮融资
  • 共享电动车进北京高校有困难,校方不同意

    热点聚焦 2017-03-27
    共享自行车进高校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最近,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不少学生发现,校园里新增了新的共享交通工作——共享电动车。相较自行车,电动车车身重、行驶速度快,用户如不具备一定驾驶能力,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那么,在人口密度大、道路狭窄的校园内,学生骑行共享电动车是否存安全隐患?学生如在骑行中出事故,应由谁担责?学校是否会对共享电动车进行管理?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了探访和调查。探访校内外摆满共享电动车 学生骑行有安全隐患日前,记者来到中国传媒大学进行探访。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地方都摆有几辆共享电动车。这些电动车有荧光绿、橙色两种颜色,车座后面贴着二维码牌,车尾部挂有牌照。用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注册账号、填写身份证、拍摄人脸照片后交229元押金就可使用车。页面显示,电动车采取时间、公里数双重计价的方法计算,0.1元/分钟加上0.18/公里,最低收费2元1次。上、下学是学生们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的高峰时期。中午11点半,北青报记者在该校西门看到,两个女生骑着共享电动车从校内出来,有一个女孩的车后座还搭载了一个女生,两人骑向校外的女生宿舍中蓝公寓。下午1点15分,学生们都赶往教学楼上课,学校主干道白杨路上的机动车行驶区域内,挤满了汽车、共享车,显得十分拥挤,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出现挤碰。“你看,白杨路的机动车行驶区域加上两旁的人行道大概只有8米宽,特别窄。骑自行车还好,骑电动车就危险多了。”中传一位学生说,他刚开始看到共享电动车时十分好奇,扫码下载过APP,但担心安全就未实际使用过。记者观察发现,该款共享电动车显示屏上只显示电量,没有时速显示。依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自行车设计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由于没有时速提示,学生骑行时需自行控制好速度,不宜在拥挤的校园内骑行过快。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长期关注共享车问题。他认为,相较自行车,电动车速度快、车身重,使用者不熟练或不经常骑的话,骑行会有安全隐患。“共享电动车的使用是没有门槛的,只要装上相应软件交上押金就可以。不排除有人根本不会骑电动车而使用电动车,这比较危险。”调查学校禁止外卖电动车入教学区对共享电动车无规定在白杨路边的一个保安亭玻璃上,记者看到一则《通知》。该《通知》规定,凡是送外卖的车辆,一律禁止入校,落款日期是去年11月21日。有学生解释说,送外卖的电动车只能在学校主干道上行驶,而不能进入教学区域。但是,当有学生骑共享电动车进入教学区域时,保安并未阻拦。一位保安说:“学校只规定不让外卖电动车进去,没规定学生骑电动车也不能进,这都得看学校规定。”共享电动车因车不合规 更换过一次产品自从2月底,校内出现共享电动车后,该校大一学生小尹就一直关注此事。他发现,同一品牌的共享电动车因车不合相关规定,在近期更换过一次产品。记者在校内家属区发现了两辆未被收走的最初版电动车,车身上布满了灰尘。仔细观察,这些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车没有脚蹬,后视镜被拆除,并不满足我国《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所提到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的条件。此外,车尾只挂着企业自制的代码牌,没有合法牌照。当时,这批车无法使用。在3月上旬,这家企业收走不合规的电动车,又重新投入一批改造后的电动车,学生可正常使用。相较此前,这批车的车身轻了不少,新增了脚踏板,车尾挂有牌照。针对产品更换问题,该企业工作人员回应,最初投放在校的电动车确实不符合北京市对电动车的管理要求,但他们近日投放的车满足相关要求,并合法上了牌照。就学生关心的安全问题,工作人员则称,公司给车购买了保险,发生交通事故时最多有50000元的人身赔偿。追问学生骑共享电动车出事故,谁担责?目前,学生在享受共享电动车便利的同时,更为担心安全问题。那么,学生骑共享电动车发生事故,谁来担责?中传文法学部法律系一位老师在接受该校学生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属于道路安全上的危险(例如撞人或者被撞),就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原则,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如果是因为电动车本身的故障导致刹车失灵等安全事故,则由电动车生产厂家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如果是由于道路问题,例如井盖没盖,骑车人掉进去了,则由井盖所属的单位负责。“通俗地说,就是谁撞的,谁负责;谁的过错,谁负责。”回应亿卓智库学校会探索合理管理方式亿卓中国传媒大学保卫处处长秦自生表示,学校已注意到行驶在校内的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车,目前只是不允许共享车在校园内集中投放,未作其他规定。“电动车速度快,而学校人口密度大、道路窄,骑行起来有一定危险。学校不提倡学生骑共享电动车。”秦自生说。学校为何禁止送外卖电动车进入教学区域,对共享电动车没有规定呢?秦自生说,据他观察,学校内骑共享电动车的学生很少,此外,共享车属于新生事物,政府、企业都在探索管理模式,学校也会听从学生建议,探索合理的管理方法,“我们希望学生在便利出行的同时,能够注意自身安全。骑完车后也能摆放好车,维护好校园环境。”智库内存多地叫停共享电动车创业在线据相关新闻报道,投放在中传的共享电动车品牌早在2月14日就出现在海淀街头,刚投放两天,单车的负责人就被海淀区交通支队紧急约谈,要求该公司于2月17日前,将试点投放车辆全部收回。此外,还有几家共享电动车企业也被叫停过。1月,7号电单车在深圳上线仅一天,因违反相关条例规定,被深圳市交警局叫停;3月8日,名为“电斑马”的共享电动车由于涉嫌违反《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多项规定,被北京市朝阳区公安部门约谈,并叫停了该公司的运营行为。目前,只有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南京市促进网约自行车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内首个将电动共享单车写入的管理规范。里面明确将电动自行车列入共享单车范围,主要从政府责任、平台责任和使用者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
  • “人造太阳”开始发光发热,工业用氢和氢气制取新道路已完成

    热点聚焦 2017-03-27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阳”已经开始发光发热了。科学家们搭建了一堵由100多盏短弧氙气灯组成的巨型蜂窝状墙,希望借此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获取氢气,为工业用氢和氢气制取开辟新道路。据德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中心(DLR)消息,由149盏短弧氙气灯组成的Synlight系统已经于3月23日正式启动测试。这堵近14米高、16米宽的“灯墙”,灯光投射到20x20厘米的聚焦平面上,产生的辐射强度是太阳光照射同等面积的1万倍,温度最高可达3000摄氏度,大约是高炉温度的2到3倍,功率达350千瓦。研究人员表示,极高的温度是使用太阳能生产氢燃料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搭建Synlight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开发出利用太阳光生产氢气的最佳装置。这个“人造太阳”可以制造出水蒸气,而水可以被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可以被制成不含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为汽车、飞机等提供动力。氢气是清洁能源领域的明日之星。由于其无污染、可再生、能量密度高、方便储存和运输的特点,氢气被视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尽管在宇宙中氢是最丰富的元素,但自然氢的存在十分稀少。因此,科学界一直在探索利用更干净的原料来人工制氢。目前常见的人工制氢方法包括采用矿物燃料制氢、电解水制氢等,电解水制氢尽管过程简便,造价却十分高昂。亿卓智库利用太阳能制氢是另一条未来发展方向。DLR公告称,Synlight系统可以推进利用太阳能生产化学原料、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研究。受天气、纬度、地形等影响,太阳能在中欧地区通常被视为“不规律”的能源。因此,“人造太阳”成为了更现实的选择。亿卓DLR研究所太阳能研究所的科学家已经于几年前在实验室内成功使用太阳能生产氢,Synlight系统的目标是扩大这一生产的范围,使其有利于工业应用。智库DLR太阳能研究所主任伯纳德·霍夫施密特(Bernard Hoffschmidt)表示,Synlight系统旨在将小型实验室的实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旦用350千瓦人造光来制氢的技术成熟化,这一过程可以10倍放大,达到发电厂的技术水平。如果资金充足,这个目标有望10年内实现。创业在线但是该研究中心的最终目的还是实现利用自然光制氢。据《卫报》报道,目前Synlight系统的使用花费巨大——运作四小时所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消耗量。研究人员希望这一模拟器能够为太阳能燃料制造带来更快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