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体经济不行了,互联网也不行?

    热点聚焦 2016-05-25
    全世界都变了。关店潮愈演愈烈,百货、超市、便利店、餐饮、购物中心全都涉及!铁打的地段,流水的店。关店,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断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转移,或意味着斡旋调整。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教训还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关店潮涌现的怵目惊心甚至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大洗牌。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认为,压垮实体的“真凶”是电商。但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电商里的厮杀早已经是惨不忍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成功的永远是少数。现在你也会常常听到一句话:电商越来越不好做了。难题撂在我们面前:实体不行了,互联网也不行了,我们何去何从?1、实体经济到底有多艰难?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实体经济有多惨?网上流传的一个比方很贴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很悲情?2016年3月,光谷客一篇《武钢减员5万,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沉浮》的调查报道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其描述的武钢现状让人触目惊心:总经理落马,裁员5万人,武钢成为一座温水煮青蛙式的封闭城堡。连擦皮鞋的都知道,“武钢不行了”。武钢在2015年第三季度进入全面亏损,每月亏损额达到5亿。“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裁员5万人,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武钢大规模裁员只是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的一个缩影。传统制造业哀鸿遍野。农业,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工业,PPI连续49个月下降。餐饮,中高端的都卖自助餐了。酒类销量下滑,红酒烂市了。钢铁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价格了。制造业的萎靡直接导致的是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开实体店做生意赚钱的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有的直接关门倒闭。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发展,未来几年,实体店倒闭潮会越来越猛烈。年初,亿卓一份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实体店阵亡名单》揭露了实体经济“尸横遍野”的现状。名单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货、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装行业和餐饮等7大领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香奈儿、沃尔玛、家乐福、7-11、麦当劳、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宁等等知名品牌。实体店的倒闭,让很多人把矛头指向电商。甚至很多实体店在清仓处理时打出了这样的标语:“网购打击生意难做”“微商疯狂,网购疯狂,生意不景气,马云我恨你”,甚至极端的有“淘宝不死,中国不富”。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不是淘宝压垮了实体,压死实体店的竟是这些……2、寻找压垮实体经济的“元凶”第一种死法:高租金压垮实体店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称,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引得大批内外资企业陆续关闭门店。另有媒体统计,目前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一年房租200万—300万元,很多专卖店年销售额也就只能做到几百万元,刨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开个小店,养活一家人这样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线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体验的行业了,比如饮食、沐足、体育运动等。昂贵的租金成本,加入发展狂热的互联网,确实使越来越多的生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第二种死法:高税费之殇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第三种死法:林林总总的成本节节攀升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第四种死法:融资难,难于何处?没当过老板,很难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第五种死法:劳动力的缺失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SYB讲师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3、互联网泡沫问题是,实体店哀鸿遍野,难道电商就是风生水起了?其实,电商也未必见得乐观。电商早已不是一片“蓝海”了,拼得热火朝天,成为死尸一大堆的“红海”。从1994年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这22年,历经门户为王、网游兴起、户外媒体崛起、搜索胜出、网络文学问世、电商混战、千团大战、网络视频争雄、社交热潮、P2P爆发、O2O潮涌等诸多创业风口。这中间,一败涂地者有之,功成身退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将成名万骨枯”适用于每一段互联网发展历程,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在互联网大潮中向死而生,e租宝、顺丰嘿客、拍拍网、雅虎中国、e洗车的惨案还历历在目,成为在中国互联网创业风口下逝去的公司。过去,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互联网泡沫的繁荣下,投资与创业成了时髦的运动。然而,一时被资本烘托得高大上的项目,大多数经不起现实与时间的考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O2O创业项目中止、倒闭。每年央视的3.15晚会都会让很多企业颤抖。去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出“刷单”内幕,又引起了一阵骚动,但这早就是老生常谈的行业潜规则了。做电商的人都说:“刷是作死,不刷是等死,刷的就是存在感!”实体店有租金成本,网店也有流量成本,网店不断增多导致竞争的白热化,流量成本也水涨船高。而今年315晚会上一批互联网公司被啪啪打脸: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是“黑心外卖”;车易拍被曝利用信息不对称,截留利益;淘宝、大众点评、美丽说等刷单求好评;海淘儿童用品抽检超1/3不合格;智能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比如无人机,智能摄像头;手机APP扣费软件;免费WIFI可瞬间盗取一切隐私……可以这么说吧,10家互联网公司7家是要被淘汰的,2家是在惨淡经营的,而只有1家还是可以赚到钱。互联网竞争更为惨烈,那是华丽丽的车轮战,是通过价格碾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的。现在的各种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不要多少年,90%都会倒闭。大浪淘沙,有数据显示,国内互联网公司一年消失了约480万家,只不过,互联网公司的死不像实体店死得那么直观。此起彼伏的互联网公司,“失败基因”在时时发酵,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概念,给自己冠以P2P、众筹或互联网+等新鲜名词的新兴企业家们,谁能告诉我们,究竟要过多久,他们中的多少人以及他们的企业也将会出现在失败者的名单中呢?4、我们的未来在何方?实体店与电商竞争确实极不对称,实体店面临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还有卫生、消防、工商等费用,最后还有逐年攀高的房租,这些支出可不是小数目,而电商恰恰可以规避掉。也说是说,实体店将这些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于电商而方,恰恰相当于让利给了消费者。于是,线上线下已然出现了两种价格机制。众所周知,消费者是有选择权,他们当然想规避被杀猪的可能。因此,现在最现实的,还是探讨一下商业竞争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市场定价机制未建立健全起来;二是线上线下税费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二相综合,导致市场彻底搞乱,就陷入了目前的乱局。看看邻居日本,互联网化程度其实领先中国,但实体店依然是民众的首选,电商是作为在体验之后的便利性辅助。为什么会出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费税,线上线下都一个样,价格都是透明的,而实体店的服务又做到了贴心到家程度,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一来,电商就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了,至于能够维持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确,一方面亟需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许是一条出路。第三是学会跨界打劫。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你不跨界,别人就会跨过界来打你。卖手机的做汽车、做聊天的开银行、玩游戏的卖脑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输了,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命运。当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汰旧换新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强化的痛苦过程。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最后,用韩国男子组合Bigbang一首流行歌曲《Loser》的歌词来收尾吧:“ I am a loser I am a loser I am a loser. ”
  • 从亚马逊、微软、谷歌的云之争,看国内云计算的未来

    热点聚焦 2016-05-25
    3月份对云计算来说是个大日子,亚马逊发布了云计算的第一个十年回顾,谷歌迎来了苹果、迪士尼等大客户,微软也拿出了“云计算第一,Windows第二”的态度,新一轮的竞争似乎已经到来。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从Salesforce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开始,就吸引了不少有梦想的创业者,也吸引了IBM、戴尔、惠普等老牌科技巨头。可从目前来看,云计算已经成了互联网公司们争奇斗艳的新舞台,国外的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已经深耕多年,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网易等也纷纷踏足于此。参考美国云计算市场的现状,国内云计算领域的参与者大概可以分为五股力量,具体我们先来看下面的表格。不难发现,几乎国内所有的云计算玩家都可以和美国云计算的先驱们对号入座。相比而言,美国云计算的市场要更加成熟,而国内还处于云计算的启蒙期。比如说亚马逊等在云计算领域的布局和规模要远大于国内互联网厂商,谷歌、微软等在云计算领域的布局开始呈现出差异化的态势。不过,阿里云在不久前高调喊话亚马逊,试图为自己贴上“中美云计算竞争”的标签。那么,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云计算之争,对国内云计算市场而言又将有怎样的启示?从2015年云计算的销售额来看,AWS的成绩是79亿美元,微软斩获了11亿美元销售额,而谷歌的云平台只拿到了不超过5亿美元的销售额,似乎呈现出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实自2006年杰夫?贝索斯成立了云计算部门开始,AWS就开始成为全球云计算市场的龙头,但在亚马逊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后,竞争对手便相继出现。微软在2010年推出了Azure,从自家擅长的PaaS服务入手,随后在IaaS市场向AWS发起冲击,且从市场调研Gartner显示的数据来看,Azure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亚马逊AWS。同样的还有谷歌,2008年的时候,谷歌就推出了PaaS服务App Engine,以帮助开发者更好的开发应用。2013年,谷歌将App Engine重新命名为Cloud Platform,并涉足IaaS服务,尽管发展速度不及亚马逊和微软,依然赢得了可口可乐、百思买等大企业客户的青睐。诸如此类的还有IBM、甲骨文、惠普等。虽然亚马逊在市场份额上表现出了一家独大的姿态,可从云计算的走势来看,未来的格局很可能是“多极化”。一是云计算“超大规模”的趋势从硬件上来说,衡量一个讲师智库云计算服务强大与否的典型标准就是数据中心的数量。去年11月份,亚马逊宣布将在韩国开设全球第12个云计算数据中心,不久之后又有消息透露亚马逊在印度孟买建立了5个数据中心,此外还有在俄亥俄地区建立的数据中心尚未公布。一般来说,最小的数据中心也有超过5万台的服务器,虽然亚马逊没有给出具体的服务器数量,有人猜测其数量可能在280万到560万之间。微软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甚至可以用“挥金如土”来形容,据悉微软已花费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来建设新的数据中心,在AWS进入印度的同时,微软也在孟买、普纳、金奈购买了3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追赶亚马逊的意图十分明显。对于谷歌来说,凭借搜索引擎业务,已经在全球各地建立了近40个数据中心,从最新的消息来看,未来几个月内谷歌将在美国俄勒冈州和日本设立数据中心。VMware联合创始人格林加入谷歌后,计划在12-18个月的时间内,再增加10座数据中心。如今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面对数万亿的企业级市场,云计算还只是冰山一角,这或许是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在数据中心扩建上不遗余力的原因所在,也意味着AWS终将结束一家独大的局面。二是企业的多向性选择据CRN报道,苹果最近和Google签署了一项4-6亿美元的协议,用以购买Google的云服务GCP,而在此之前苹果一直是AWS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当然,苹果转投谷歌的怀抱并不意味着谷歌的云服务已经超越AWS,却直指云计算的三个现实问题。一方面,价格仍是决定云计算受宠与否的重要因素,据传谷歌和AWS同等性能的产品在价格上要较竞争对手便宜15.7%-41.7%。另一方面,云计算的技术门槛并不是很大,谷歌和微软等跟进者在硬件设施不输于亚马逊的时候,云服务质量已经足以赶超AWS,至少亚马逊在云服务市场深耕多年,并没有用技术和服务打造出一道护城河。另外,很多企业处于竞争和稳定性的考虑,往往选择多家的云服务,比如苹果的云服务已经托管给了AWS、Azure和谷歌三家,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企业选择这一策略。三是新巨头的快速成长苹果在放弃AWS时,还干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自建数据中心,同样的还有Dropbox。在AWS庆祝其第十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Dropbox发表了一篇博客称他们将撤离亚马逊云服务,自建私有云。虽然Dropbox的“逃离”并不意味着AWS服务质量的不足,却也为云计算服务商带来了另一难题:中小企业早起依靠云服务迅速成长,最后却自立门户,甚至成为竞争对手。据Dropbox称,AWS约95%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都是客户需求反馈的结果。仅在2015年,Dropbox就为AWS产品组合新增了722项新的功能和服务。Dropbox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Facebook在云计算市场的黑马地位,相比于创业公司,这些潜在的互联网巨头们早已是云计算的资深用户,相关技术业已成熟,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快速弥补硬件设施上的不足。除此之外还有IBM、甲骨文、戴尔等对云计算蓄谋已久的公司。当这类企业也瞄向云计算的时候,将进一步刺激“多极化”的竞争态势。回到国内来看,阿里云在市场份额上仍然占有优势,百度、腾讯等跟进者也在积极布局云计算。或许阿里云在IaaS领域的成绩,让后来者难以在短期内与之匹敌,但谷歌和微软对AWS的战略思维值得国内云计算公司借鉴。一是加大在数据中心、人员储备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二是在吸引中小企业开发者的同时,通过价格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用户。而百度和腾讯也正是这么做的,尽管在投入上还和微软、谷歌们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国内云计算服务商不约而同的提供将云计算“打包”的解决方案,比如说阿里云在面向企业提供弹性计算、数据库、CDN加速等服务的同时,推出了不少行业解决方案,类如电商解决方案、O2O解决方案、游戏解决方案等等,将IaaS基础服务进行打包,提供IT资源和互联网运维服务,同时也在打包销售自家的生物识别技术、用户资源等等,类似“拎包入住”的思路。而百度云、腾讯云等也在提供同样的服务,网易、金山、乐视等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比如网易推出的SaaS云客服产品七鱼、乐视的视频云服务。服务模式上的高度重合,在服务能力、稳定性、品牌背书的同时,国内云计算领域或将效仿手机厂商的竞争策略,即削减价格,承诺功能,并提供更多可自由转换的服务。除此之外,相比于Facebook的蓄势待发,网易、乐视等有同样背景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发力云计算,借助内部创业等形式将技术盈余打造成专业的云计算服务,在资金、技术、品牌上较于云计算创业者有着不小的优势,未来将成为云计算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Ucloud、青云等也在云计算的红利下,完成了C轮以上的融资,凭借创始人的背景和资金实力,也拿到了云计算的入场券。这类企业或将成为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变数。总的来说,和美国云计算市场相比,国内在技术和规模上还有差距,但竞争情况要比国外更加复杂。AWS等纷纷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建立数据中心,并积极向中国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再加上阿里、腾讯、百度等依靠投资收购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国内云计算市场“多极化”的竞争趋势要更加明显。
  • 苏宁云商:农村电商是战略投入不是烧钱

    热点聚焦 2016-05-25
       【苏宁云商(10.59,0.180,1.73%):农村电商是战略投入不是烧钱】近年来,农村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大电商巨头纷纷跑马圈地,抢占商机。而电商大鳄苏宁云商(002024)更是不惜血本,今年再投50亿元布局农村电商。如此重资产介入,苏宁是否有烧钱之忧?除了看好农村电商,公司近期还有何打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跟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走进苏宁云商。(上海证券报)  近年来,亿卓智库农村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大电商巨头纷纷跑马圈地,抢占商机。而电商大鳄苏宁云商(002024)更是不惜血本,今年再投50亿元布局农村电商。如此重资产介入,苏宁是否有烧钱之忧?除了看好农村电商,公司近期还有何打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跟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走进苏宁云商。  据艾瑞咨询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而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近日声称,农村电商的市场空间远不止这些,应在10万亿级规模,除了农业生产资料、农村市场工业品消费等环节,仅农产品(12.54,0.060,0.48%)(000061)销售规模就可能超过5万亿元。有数据显示,今年“五一”苏宁在全国的1500多家苏宁易购直营店同比销售规模增长超过15倍,门店销售订单近百万,其中一款针对农村市场定制研发的滚筒洗衣机就销售了近10万台。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市场,苏宁云商今年将投资50亿元,在现有的1011家直营店基础上再开1500家,同时发展1万家代理点及授权服务站,200个线上地方特色馆,带动10万人才返乡创业,打造20个“最美乡村”样本,将苏宁在三、四级市场的物流覆盖率提升至87%。未来五年,规模将继续扩大,线下直营店达1万家,线上特色馆达2000家。  大手笔投入,苏宁是否在为抢市场而烧钱?对此,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向记者解析了公司的战略意图和自己的看法。他说,公司此次重资产介入,并非烧钱,而是战略投入,是遵循行业规律,把钱投在行业内不可或缺的资源上。未来农村市场空间巨大,机会很多,苏宁之所以采用自营模式,输出零售CPU,让渠道沉下去,其中真正的意图除了让工业品下乡,更是希望带动农产品进城,形成双向流通,而非单向。同时,他透露,抢占农村电商市场,除了其市场空间大之外,相对城市,具有单个店投入小、发展快的优点,以店换流量,从相对成本角度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他也坦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毛利率较低。  因此,苏宁此次重资产投入,既是着眼未来广阔的农村市场,也是对人才队伍、物流服务和品牌形象的超前投入。孙为民表示,真正阻碍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是专业人才匮乏。为此,苏宁专门成立了农村电商学院,计划2016年开展线上线下农村电商培训700场,培训人次将超10万。这些人才将成为苏宁未来能够快速、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  除了农村电商,孙为民还谈了近期的打算。他说,针对海外市场发展快、利润高的特点,苏宁云商专门成立国际部,为海外并购做准备。不过,他透露,海外并购的目的主要还是在人才吸纳上,而非仅为业务。
  • 电广传媒12亿购北京掌阔 拓互联网新媒体行业

    热点聚焦 2016-05-25
    电广传媒5月24日晚间发布资产收购预案,公司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郭伟、王旭东等持有的北京掌阔52.6315%股权,并同时对北京掌阔进行现金增资,交易完成后公司对北京掌阔持股比例将由交易前的21.0526%增至80%。另外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形式收购吉州滚泉持有的上海久之润30%股权,交易后对其实现全资控股。此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交易价格为11.92亿元。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此外,公司拟14.16元/股,向不超过10名其他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11.92亿元,将用于支付交易中介机构费用及相关发行费用、对北京掌阔进行增资、用于需求方算法平台(DSP)建设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等。方案显示,公司此次交易对价支付方式为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其中以现金方式支付3.48亿元,以股份方式支付8.44亿元,按发行价格15.14元/股计算,折合股份数合计为5574.64万股。根据公司201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待公司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实施完毕后,公司本次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格将调整为15.10元/股,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发行价格将调整为14.12元/股。公告显示,北京掌阔目前的主营业务有品牌广告业务、行业广告业务和海外广告业务三个部分,其依托丰富的媒介资源和移动互联网营销创意能力,建立了多个业务线,为客户实现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广告策略制定、广告投放、广告效果监测及优化等。此外,上海久之润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久游主要业务为网络游戏运营和研发,其发展战略以端游代理运营为核心,在巩固端游代理业务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相关网页游戏和移动游戏的研发与运营,并逐渐加强对主机游戏的开发力度。根据各交易对方对各标的公司的业绩承诺,北京掌阔2016年、2017年、2018年实现的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000万元、7000万元和1亿元;上海久之润2016年、2017年、2018年实现的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6亿元、1.88亿元和2.16亿元。电广传媒表示,通过此次交易,公司拟构建的完整互联网新媒体生态圈将更加完善,本次交易是公司布局互联网新媒体行业、打造完整生态圈的具体举措,同时此次交易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大幅增强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