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还是坚守? P2P租车能否破未老先衰的尴尬

    热点聚焦 2016-06-15
    在2014年,有P2P租车平台曾公开叫板神州租车:一年内超越神州租车。创业者和他们的投资人认为,在私家车保有量高的发达地区,利用闲置车辆解决用车需求有广阔的空间。与传统租车企业需要取得牌照、购买车辆、布局门店相比,P2P模式租车只需取得车主信任、培养租客使用习惯就能到“手中无车胜有车”。然而,两年过去创业者们所期许的爆发式增长并没有出现,反而还一度“倒退”:主流P2P租车平台均在去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裁员幅度最高超过50%,小型玩家如CoCar更是直接倒闭了事。“之所以一些中国项目能在2014年拿到热钱,不过是资本在共享热潮中寻求高成长性产品的天性使然”、“进不能与创新公司比成长性,退不能与传统租车拼服务,进退失据是必然的”虎嗅作者虫二,在其P2P租车救亡图存的机会不多了一文中如此悲观地判断。不过今年伊始,P2P租车呈现回暖趋势:先是3月PP租车CEO张丙军透露,已经获得天图资本领投约5亿元C轮融资;然后5月,凹凸租车宣布,其在京东东家平台进行的股权众筹获得了9500多万元的融资,该金额也刷新了国内股权众筹融资纪录;近日,宝驾租车(已改名宝驾出行)亦向虎嗅证实其B轮融资接近尾声。虎嗅和PP租车CEO张丙军、宝驾出行联合创始人王梓冰聊了聊。当市场归于理性后,他们在P2P租车之外正摸索新的发展方式。但在业务拓展的同时,也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PP租车不会轻易转型”,“现在已经不能把宝驾定位为P2P共享平台了。”。PP租车:不会轻易转型“共享租车可能是过去两年O2O模式里最难做的一种,因为线下的问题非常多。”张丙军如此说道。他所提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丢车上。P2P租车是把个人车辆租给陌生人,并后付费,这种商业模式是对人性赤裸裸的考验。因此,如何通过完善风控系统,保证车辆的不丢车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共同难题。对于丢车,PP租车的态度是“如果找不回来,我们会给车主买一辆车。我们敢赔,也敢担风险。”张丙军认为丢车是小概率事件,且通过风控体系,丢失的车辆基本最后都能找回,但在风险面前要建立车主的信任,以此为基础才能获取用户数的增长。“我们预计三年左右市场有10%的车主加入(PP租车)。”。PP租车的风控措施主要在四方面:1、设立保险,PP租车的租车保险由中国人保(PICC)提供的100万P2P租车保险。2、对于租客身份验证,与公安局和交管局数据对接,加入银联创办的安全联盟组织,并与国家认证的互联网征信体统合作接入大数据进行筛选。3、在通过审核的车内安装一部智能盒,24小时实时监控车辆位置4、通过社区机制加强车主、用户之间的互评、打分。“我们不会轻易转型”,张丙军如此说道。不过,在主业方面继续“熬”的同时,PP租车正在考虑新的赚钱方式。PP租车在去年涉足二手车业务,但主要给二手车平台导流,自己不参与交易,按照张丙军的设想,PP租车可以以此获取用户购车意向,实现帮买帮卖和试驾服务。张丙军称,PP租车具体到每个订单上是赚钱的,但因为在二手车等新业务上投入较多,所以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PP租车预计将在明年实现盈亏平衡。宝驾:已不是P2P租车平台5月底,宝驾租车正式对外宣布改名为“宝驾出行”,在王梓冰看来把宝驾定位为P2P租车已经不太恰当。除P2P租车外,宝驾业务涵盖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试驾、拼驾。按照王梓冰的说法,宝驾业务的开展均是围绕着方向盘展开的,“滴滴向右,宝驾向左,我们做得所有东西都是基于方向盘的共享。滴滴其实共享的是副驾驶座和后坐,无论顺风车、拼车还是快车,还是所谓的私家车和出租车,他做得这一系列都是给你去乘坐,是一个乘客,而宝驾做得的是你成为一个驾客。”宝驾今年的投入重点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想要打造一个分时租赁平台:一方面,向分时租赁公司提供停车场地和电动汽车充电桩,另一方面向C端用户提供车辆,最终达到用户通过APP就近取车,和异地还车。王梓冰认为,由于电动汽车价格低,因此不会存在P2P租车上的风险。宝驾的“拼驾”业务和滴滴顺风车类似,不同的是,拼驾业务由搭车者进行驾驶,或者是与车主轮流开长途。可以视作对于跨城顺风车、跨城拼车补充。对于转型原因,王梓冰给出的解释是,P2P租车需要长时间培育,而公司承担着盈利压力不能没有尽头地投入。“P2P需要长时间供养,因为在中国确实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征信、诈骗,58和赶集在中国打了5年的仗才让人知道可以在我这里发广告,我们可能要经历5年、8年甚至10年,才能让P2P模式在国内发展起来。现在有很多问题,是我们平台解决不了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停止不前,投资方对我有盈利的需求,你最终根本点你公司是要盈利的,所以我不能等待,而是要用其他的产品线来贴补这个产品线上的缺憾,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对于PP租车承诺的丢车必赔,王梓冰做出质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赔,他可能是为了盖掉负面新闻,也可能是稳定消费者的情绪。这赔的钱谁去承担?投资人嘛?”结语经过两年发展,P2P租车难点依旧,无论转型与否,盈利的压力都已经盖在了他们的身上。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马云携全体高管亮相投资者日大会,详解“2.0版”阿里巴巴

    热点聚焦 2016-06-15
    图为马云、蔡崇信、CEO张勇、CFO武卫和投资者现场互动 北京时间2016年6月14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总部举行投资者日大会,包括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内的公司高管团队集体亮相,向逾200名全球机构投资人和分析师介绍公司最新业务发展和战略目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出席活动表示,阿里巴巴不仅仅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为所有行业打造商业基础设施才是其核心战略,而一个健康商业的基础设施,电商、物流、金融、数据计算、跨境五大元素不可或缺。这是继2014年9月IPO以来,阿里高管层第一次集体亮相,并向全球投资者全景式展现变革后的“2.0版阿里巴巴”。从电商到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物流体系、数字娱乐以及国际扩张,阿里正在通过一场商业变革完成自身的蜕变升级。旗下业务“沙场点兵”作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零售平台,阿里巴巴的业务已从1.0版电商,发展为多元平衡的2.0版产业生态。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集团为自己定下服务全球1000万盈利企业和20亿消费者的长期战略目标,确定了全球化、农村、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并以此形成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全球化、物联网和消费者媒体七大核心业务板块。同时,还在影业、健康、体育、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布局。阿里巴巴集团CEO逍遥子当天,阿里核心业务管理层悉数出席,就手机淘宝、商家服务、品牌大客户、阿里妈妈、B2B、农村淘宝、阿里云、菜鸟、投资并购、财务、平台治理等业务和话题,向现场投资者介绍新业务增长亮点。在连续多个季度三位数的增长后,阿里云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农村淘宝将在2017年实现全国600个县覆盖40000个村点;支付宝预计未来十年全球用户达到20亿。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宣布从2017财年起,收入项目中的“移动媒体及娱乐”将从“其他”类别中分列出来,预示以UCWeb、阿里音乐、阿里体育、优酷土豆为核心的移动媒体及娱乐矩阵,已成为阿里巴巴继电商业务、云计算之后的新主营业务和核心收入来源。赋能商家成为核心价值 在投资者日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次对外发布财年收入指引。预计截至2017年3月底财年(2017年财年),公司收入总额按年将增长逾48%;若不计优酷及东南亚电商领先者Lazarda这两项新购资产,预期2017财年总收入按年增幅为逾36%,均超过2016财年33%的增幅。阿里电商业务平台重点披露了最新用户数、活跃度等数据。2016年5月,手机淘宝日活用户已达1.5亿。手机淘宝用户活跃度逐年上升,DAU(日活跃用户数)/MAU(月活跃用户数)比值从2014年的33%递增至2016年的41%。其中深度活跃用户每天登陆手机淘宝7.2次,浏览商品18个,每天有2000万关于商品的评论和分享在手机淘宝产生。在用户有效活跃度的持续提升下,阿里认为,淘宝早已不止于购物,而是用户享受内容、获取资讯、探索潮流、与商家互动、交流想法以及休闲娱乐的接口。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功能如个性化推荐、定制化资讯更新、不同的消费主题等,大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天猫亦已成为国内外商家与消费者加强互动的平台。正是通过从销售及分销渠道向消费者社区平台的升级,淘宝实现了用户含金量和为商家创造价值的双递增。多元化的服务提升了活跃用户的含金量, 2016财年,阿里平台每位年度活跃买家平均带来189元的年化收入,每位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平均带来123元的年化收入,去年同期分别为171元及62元。而通过升级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方式,阿里平台同样为品牌创造溢价。据不完全统计,天猫平台已有逾50个商家意向启动IPO计划,阿里巴巴的关联企业蚂蚁金服以及菜鸟网络均完成了新一轮巨额私募并获超额认购。根据以上数字,在投资者日大会现场,阿里巴巴重点向投资者阐述了平台服务商家的价值。阿里管理层认为,阿里为商家提供的价值,已从此前的销售渠道,升级为多元化的商业基础服务,商家看重的不仅是阿里平台所带来的交易价值,更是市场营销价值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内容赋能向商家提供强大的无线运营工具,数据赋能为商家运营客户提供“水电煤”,全渠道赋能助推商家线上线下融合,阿里巴巴正在帮助商家重构运营成本,压缩渠道、销售、营销费用以及其他运营开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利润率。此类展示多元化增值服务的数字将更多和层次更加丰富的出现在未来阿里的财报中。阿里认为,不是单单追求GMV旗下电商平台突破销售或分销功能,成为消费者社区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互动平台,服务消费者赋能商家已超越GMV成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相应的,GMV数字则将由每季报告改为每年报告。在大会现场,马云对此表示:到2020年,阿里会实现6万亿人民币GMV,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一亿工作机会,帮助一千万盈利的企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马云进一步阐释说:“GMV从来不是我们的核心指标,商业的基础设施才是”。阿里巴巴将通过持续自我变革升级商业形态,而这种以搭建商业“基础设施”、赋能商家和企业为核心的商业形态没有任何可参照目标。其发展蜕变的道路将由阿里与千万商家一起创造和升级;因此其价值展示与分析的模式也将由阿里与全球投资者一起共同探索和修正。以阿里升级带动所有行业升级从2016财年始,阿里巴巴在生活文娱、本地生活服务、海外电商巨头等领域收购动作频频。对此,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大会现场表示,“阿里所做的投资与并购均是按照战略部署实施,从来不是受财务原因驱使。”例如阿里投资苏宁和银泰商业,推动整个线下零售供应链快速转型,致力于让中国剩下90%的零售商业效率更高;投资建设了菜鸟网络,通过大数据驱动起一个智能物流网络,帮助中国整个快递仓储配送行业提升服务,最终减少社会物流成本;投资收购的UCWeb和优酷土豆,已成为阿里巴巴在数字娱乐、消费者媒体板块的旗舰业务。蔡崇信表示,基于全球化、农村经济和大数据的发展愿景,以及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同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的目标,阿里将持续布局生态、投资未来。希望通过资本的纽带更好完善整个商业生态体系和环境,推动和促进各个行业的商业互联网化转型和升级。同时,该集团超过大半的员工以及关联公司蚂蚁金服和菜鸟,几年来在努力从事物流、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的业务,以及十年后基于数据技术的健康和数字娱乐业务,马云称之为“double H”产业(Health and Happiness)。蔡崇信的发言也呼应了2015年10月8日马云在致股东的一篇长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未来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会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业基础设施资源。”阿里将通过提供底层服务,帮助各行业里的企业,完成各自的商业互联网化,阿里将以自身商业形态的不断升级,最终带动所有行业的升级。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京东还能走多远? 十二年无法盈利,它会是下一个亚马逊么?

    热点聚焦 2016-06-15
     在这个话题为王的时代,大佬们隔三差五总要闹出点动静,譬如这两天京东就走在了风口浪尖。6月7日,京东股价开盘一路下跌,截至收盘,跌5.62%报22.01美元,最高跌幅6.82%。新加坡资产管理公司APS Asset Management高级分析师赛德.考拉利亚(Sid Choraria)近日在职业投资者社交网站SumZero上发表了对于京东的看法。他认为京东是一家极力鼓吹交易额,且股价a遭到极度高估的公司。十二年无法盈利,京东是不是不行了?在规模近5000亿美元的中国在线零售市场上,从市场份额来看,阿里巴巴仍是当仁不让的领导者。然而京东凭借对物流体系建设的长期投入,以及对整体在线零售产品流管理的系统性建设,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而人气飙升。虽然京东在用户数量,商品交易额方面奋起直追,但是这家公司要实现盈利看上去却依然遥远。京东在2014年亏损50亿元,2015年亏损额为94亿元。今年5月9日,京东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虽然净营收同比增长47.3%,但是净亏损达3190万美元,其中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阿里巴巴的赚钱速度完胜一直处于巨亏的京东。2016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达8.2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美股市场上,对京东的判断分为好坏两级。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强调,股东将可能得益于京东的高收益率,而穆迪和标普却分别给了京东BAA3和BBB-的低位评级。虽然已经成立12年的京东,因为无法盈利而受到质疑,但是这家公司背后代表的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却是一辆没有投资人愿意错过的快车。一位美股投资人表示,“京东可能拥有明天,但是你必须捏着鼻子包容它的现在。”京东因何被唱空?京东过于依赖GMV、持续盲目的对外投资、管理层的波动、不断融资,这些都成为了京东不被看好的原因。近些年,电子商务公司有持续亏损的现象,而京东就是典型的一家依靠GMV达到高估值的公司。这使得京东能够进一步吸收融资,因为投资者更愿意相信GMV早晚有一天会转化成利润。即使GMV很好看,但京东仍然是一家持续亏损的公司。它忽略了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分析,资本方是否乐意为持续高GMV买单,京东显然过于高估了。2016年5月9日,京东发布了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其净营收为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3%。交易总额(GMV)达到1293亿元人民币(约合201亿美元),去年同期京东核心交易总额为8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需要注意的是,京东2016年第一季经营亏损8.649亿元人民币(约合1.341亿美元),上年同期经营亏损为8.226亿元人民币。京东在资本市场估值最高已经达到300亿美元。虽然在资本市场GMV不是什么新名词,但京东已经是中国一家成立了12年的公司,但仍然没有盈利。京东现在要如何靠高GMV说服资本方呢?京东还需要拿出更扎实的论据证明其市场估值300亿美元的合理性。与京东持续亏损相对的是,京东对外的投资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京东财报来看,其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的数字从116亿元人民币减少到88.6亿元人民币,计提减值准备近28亿元人民币。公司商誉从26亿元人民币降至2910万元人民币,降幅几乎为26亿元人民币。这表明,京东正在大量烧钱投资。京东目前已经投资了易车、途牛等公司,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为公司未来提前布局。投资者们更关心京东的GMV能够走多远,而不是京东到底收购了多少家公司。另外,京东管理团队波动频繁。尽管成立时间超过12年,但京东管理层很少有管理者在公司超过四五年的。除了创始人刘强东之外,整个高管团队最近在京东的任职时间大约都在3年左右。CFO是2013年9月加盟的,也就是该公司IPO之前的几个月。还有一些关键管理人员也仅在京东任职了几年时间。京东目前还在持续融资,从2009年开始,京东的融资额度超过480亿元人民币。仅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就筹集了18亿美元资金;2016年4月,京东又发行了10亿美元债券。从财报上看,这10亿美元目前还未能以现金流的形式体现在账面上。当一家公司不断向股东和债主融资时,那就值得警惕。如果这家公司持续亏损,就更加值得警惕了。京东会是下一个亚马逊么?京东在美国IPO时,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中国版的亚马逊。和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相似,信奉战略性亏损的刘强东把京东定位成“中国亚马逊”,忽视短期盈利而关注公司的长期战略,“用今天的亏损换来明天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是二人的座右铭。从图书电商立家到大手笔投入仓储物流,京东一直以亚马逊作为标杆,刘强东让外界深信,京东不但有能力实现盈利,而且还能挑战阿里的地位。但当京东的股价屡屡下挫时,亚马逊的股价却频频创出新高,过去两年多,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无论是华尔街分析师还是热衷于美股投资的中国投资者,对京东的看法都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看空者认为京东在年销售额逼近2000亿大关时依然无法盈利,前景黯淡;看多者则坚持京东的战略性亏损终将迎来光明,价值被严重低估,仍将京东与亚马逊类比。不过当亚马逊近年连续实现盈利之后,越来越多的华尔街投资者意识到,亚马逊早已不再是当初的电商平台,而是云计算业务的领跑者。亚马逊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5.1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净亏损5700万美元,此季度扭亏为盈,创下公司成立以来季度利润最高的纪录,财报出炉后其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了12%。其中云计算业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净销售额达到26亿美元,同比增长64%,运营利润为6.04亿美元,超出去年同期的1.95亿美元。华尔街顶级分析师Carlos Kirjner认为亚马逊公司股价还可以再涨,明年目标位看向1000美元。相比之下,京东没有诸如云计算这样具有巨大成长性的高科技业务,目前的新业务主要围绕京东金融和O2O业务,而且亏损程度不小。信奉战略性亏损的刘强东,是否能继续让华尔街相信,京东是下一个亚马逊?我们还将拭目以待。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甲骨文财务经理拒绝夸大云计算业务而遭解雇

    热点聚焦 2016-06-14
    北京时间6月8日下午消息,一位甲骨文云计算业务前高级财务经理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她因为拒绝采取涉嫌违法的会计行为而被该公司解雇。在这起由美国加州北部地区法院受理的官司中,原告斯维特拉娜·布拉克伯恩(Svetlana Balckburn)表示,她在甲骨文的上司要求其向财报中增加数百万美元账目,但却没有现成或可以预见的帐单来支持这些数据。因此她认为,这属于不当会计行为。布拉克伯恩还表示,她曾经对上司发出警告,倘若继续采取这种做法,她将向有关部门揭发。布莱克伯恩指责甲骨文管理层试图使用不实数据,以期虚增云计算业务的财务业绩,从而在公司领导者和投资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功绩。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布莱克伯格2015年8月的表现获得赞赏,但第二个月就遭到差评。几周之内,在她持续就不当会计行为发出警告后,便在10月15日遭到解雇。甲骨文发言人说:“我们不认同这一指控,并将积极应诉。”布莱克伯格在起诉书中称,尽管她明确反对,但上司仍在不断增加不实信息。她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解雇,是甲骨文对其蓄意报复,而她的举动应该获得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保护。布莱克伯恩希望获得惩罚性赔偿,并要求法院禁止甲骨文再对与之类似的人实施报复。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