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品牌购物用户数2020年增速比国际品牌高出18%

    热点聚焦 2021-05-11
    联商快讯:5月10日,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如约而至。在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品牌聚力双循环,通过创新供给激活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品牌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六线市场中国品牌销售占比最高。同时从“国品”消费两年的占比增速变化来看,除六线市场外,一线至五线市场“国品”消费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中二线市场占比提升最多。显然,中国品牌在2020年取得了全面性的高速成长。与国际品牌对比来看,中国品牌的成交额同比增幅高出6%,品牌数量同比增幅高出5%,购物用户数同比增幅更是高出了18%。报告认为,中国品牌正涌现一大批符合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爆款”国货,消费者对国货的感知也正在向“五感”购物进行转变,即 “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仪式感”、“安全感”,展现出中国品牌厚积薄发的强大力量。关爱型消费盛行 “国品”从民生走向健康“国品”消费从民生走向健康,医疗健康领域“国品”受青睐,这是“五感”消费体验中“安全感”的一大特征。报告显示,从消费者选择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品类趋势来看,2020年中国品牌成交额占比较高的品类主要集中在民生相关消费品领域,如牛奶乳品、米面粮油和禽肉蛋品等,而从占比增速角度来看,护理护具、保健器械、身体护理、营养成分等品类“国品”占比提升较多,健康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在母婴领域,如喂养用品、童车童床等“国品”占比也有明显提升,展示了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和信赖与日俱增。中国品牌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商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五感”体验的“归属感”不断强化。报告通过对2020年增长表现亮眼的品牌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核心新兴品牌的成长路径,旨在展现消费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变化。报告研究表明,医疗健康市场在2020年成为“百大新兴品牌”角力的新战场。从2019-2020年销售规模增速TOP100品牌的品类数据来看,医疗健康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商品种类同比增幅达88%,商品销售数量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36%。从2019-2020年销售规模增速TOP100品牌的各级市场数据来看,一二线市场用户更加关注健康消费,医疗健康类商品的销量占比高,且销量持续大幅增长。同时从品牌角度来看,“百大新兴品牌”在一二线市场也投入了更多的新产品,商品种类增速远高于低线市场。报告认为,这些新兴崛起的中国品牌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可加强对下沉市场的投入,进一步拉动消费。京沪圈儿“国品”占比持续小幅增长2020年中国品牌商品的消费人群产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报告显示,从全国各省市消费者的购物偏好来看,江苏、江西、湖北等多地市的“国品”成交额占比高且持续提升,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国际品牌占比较高,但同时这两个城市的“国品”消费也实现连续多年小幅增长。相对地,广东省多城市则是国际品牌消费较为亮眼。村镇市场与大城市“国品”消费占比均提升,充分展示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五感”体验的“认同感”。分年龄来看,年长的“银发族”群体购物会更加偏好选购中国品牌商品,同时95后年轻群体在“国品”的购物偏好上超过了85后人群,说明“国品”越来越多受到年轻人群的青睐。2020年“国品”首次购用户偏爱电脑办公商品,年轻群体占比高。报告显示,2020年新用户首次购的商品中“国品”占比较2019年提升4.6%。新用户年龄构成分布来看,16-25岁年轻群体占比最高,56岁以上人群占比增长最多。95后年轻群体和“银发族”群体发力国品,国货的价值被全面认可,充分体现了“五感”体验的“价值感”。国货母婴用品走入村镇家庭,服务从业者青睐国货美妆。报告显示,从2020年不同职业的“国品”消费占比来看,村镇居民、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医务工作者、服务业从业者等“国品”消费占比较高。从消费偏好来看,他们分别偏好购买的品类是母婴、家庭清洁/纸品、家装建材和美妆护肤类商品。另分性别来看,男性用户占比略高于女性,他们偏爱购买汽车用品、酒类、家装建材类的中国品牌商品;女性消费者则偏爱购买母婴、玩具乐器类中国品牌商品。可见,中国品牌丰富的品类、充分细分的商品可以全面覆盖不同地域、职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TOP100中国品牌 商品种类与人均消费增速双重领跑国货的不断创新研发,从设计、包装到体验,都让中国消费者更动心,“五感”体验的“仪式感”正当时。2020年销售规模TOP100中国品牌在产品上不断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报告显示,“百大国品”在京东平台销售的商品种类持续增长,较全站“国品”商品种类同比增幅高出14%,“百大国品”的人均消费金额较全站“国品”人均消费高出41%。品类来看,商品种类最多的品类为食品饮料,而增速最高的品类则是生鲜。品牌塑造已经成为“国品”走向繁荣的重要路径,大品牌在消费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关键。从2020年“百大国品”商品种类的全国增长情况来看,一线市场和六线市场的商品种类增速齐头并进,其次为四线市场和五线市场。从城市范围来看,广东省和山东省多城市的消费者更爱“大品牌”,选购了更多“百大国品”的新产品,这些地区的商品种类增速也更快。消费者行为也充分展示了对品牌的信赖与关注,搜索热度前十品牌“国品”占七成,最关注商品品质。报告显示,从消费者主动搜索品牌的数据来看,华为、小米、茅台、OPPO、vivo、荣耀、格力、李宁、五粮液等中国品牌的搜索热度进入前十,消费者在选购这些品牌商品时更具品牌选择倾向。同时,消费者的热门评价词中,商品品质相关评价词占比最高(39.76%),其次是使用体验(28.43%)和外观设计(20.62%)。国潮老字号正当时 线上销量取得高速增长报告显示,全国各省TOP10老字号品牌的销售上,四川、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的老字号品牌成交额排名前五,同时,云南、甘肃、黑龙江等省市的成交额同比增幅较高,分别达149%、141%和81%。从老字号品牌的销量占比分布来看,食品饮料成为第一大类目,而医疗保健类占比则有明显提升。不管是四川的酒,还是京沪的点心,亦或是广东的凉茶,它们都拥有让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代表着熟悉的家乡味道,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2020年这一特殊的年份中,不少人在生活中选择线上购买“家乡味儿”或“中国味”,让自己不出户也能尽享全国美食。以北京为例,东来顺品牌销量增速最快,2020年销量达2019年全年的20.1倍,其中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东来顺品牌商品销量同比近30倍。另外六必居、牛栏山、全聚德等品牌商品的销量同比增幅也都分别达到244%、114%和92%。再看广东老字号,王老吉、海天、陶陶居等老字号品牌商品的销量同比增幅也分别达到了201%、196%和170%。2020年是国货崛起的一年,中国品牌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 “五感”购物体验:全国性“国品”消费提升的“认同感”,定制化商品和服务的“归属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对国货认可的“价值感”、不断创新研发满足需求的“仪式感”、民生健康类国货受青睐的“安全感”,这些都让中国品牌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以“中国品牌日”为契机,京东还推出了美好生活季“国潮京品”会场以及“国货崛起正当时”为主题的品质国货线上主题活动,进一步面向网友推出品质国货,助力民族品牌发展。来源:联商网
  • 618之前,淘宝开始对「搜索」动手了

    热点聚焦 2021-05-08
    搜索,信息流,内容种草,多种流量形态并存,会是电商平台的终极形态。如今已经18岁的淘宝,今年频繁发生着变化。此前,手淘APP的改变大多发生在购物链条的前端,也更显眼:千人千面的商品信息流上移到首屏,首页底栏也出现了更强调发现感的「逛逛」入口。这次,一个细小的变化发生在搜索层面。对淘系商家来说,“搜索”一直是必争之地。一般来说,抱有明确购物目的的消费者才会专门搜索某件商品。因此,搜索常被认为是离成交更近的环节,转化率也最高。从淘宝的发展轨迹看,这个货架式电商从最原始时期的导航购物,发展成了搜索购物: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商品类目和数量极大丰富,搜索都是个更有效率的工具。那时,搜索为商家贡献了绝大部分流量,消费者也得通过搜索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为了让消费者更快找到商品,海量商品都被分门别类地归属到不同类目和子类目下。因为出现得早,规则和玩法也被摸得清楚,因此,搜索一度是淘宝粗放时期运营起量的重要方式。商家们买关键词、砸钱投直通车,就可以在搜索排行中靠前,增加商品曝光。市场上还诞生了许多教你怎么通过搜索打造爆款的培训机构和服务商,一个流量入口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不过,2014年后手淘开始拥抱信息流和内容化,强调“发现后购买”,不少消费者网购的决策链路由此改变。几乎同时,以自营电商京东也在完善自己的首页搜索,而以分享“砍一刀”链接起家的拼多多,初期流量来源主要是占了几近满屏的推荐信息流和活动坑位,搜索栏只是个底栏不起眼的图标——在人人都提“千人千面”,注重货找人的当下,搜索作为曾占绝对地位的流量老大哥被很多人低估了。此次618之前,手淘搜索的优化,似乎再次把搜索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电商在线」梳理了此次搜索产品的变化,并且希望告诉你,这个看起来微小的优化,对身处消费链条中的消费者、商家和平台都有怎样的影响。搜索,究竟哪里变了?过去,如果我们用关键词在手淘内搜索,页面会直接出现相关的商品结果。但此次搜索产品优化后,部分品类的商品列表会在搜索后出现一排导航和筛选词。譬如搜“精华”时,会出现一排主打不同功效的精华,抗初老、补水保湿、修复、美白等;搜索“口红”时,跳出的不是筛选词,而是一排热门口红色号。不同类目的搜索结果也会略有差异:搜索服装,导航中会出现款式和风格;搜索护肤品,会出现品牌、功效和质地;搜索一些更垂直的类目,譬如“威士忌”,还会出现“单一麦芽”、“调和麦芽”等威士忌种类,有了这些串联的关键词和结果,即使你是酒水小白,也能通过搜索获得知识普及。但如果以“实木衣柜”等家具作为关键词,搜索结果的第一屏,则会出现投了广告的商家、根据地理位置推荐的附近线下家居店,以及告诉你如何搭配的3D样板间入口——决策链条长、重线下的传统家居行业,如今已经跟同城购和更具场景化的3D购结合在一起。「电商在线」还发现,不同用户用同一个关键词搜索时,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搜索结果。同是搜索“口红”,可能会出现色号这种更直观的搜索结果,也可能会出现一行筛选词。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妆效、质地等几方面进行筛选,这是一种更理性量化的购物决策方式。我们判断,这样的搜索差异,有可能是根据不同用户过往的消费习惯而定,也可能是由于搜索产品在进行AB test,以测试不同筛选词或导航方式的转化率。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还在持续进行中。“图文、结构化、前置筛选等等,今年很多导航交互都会优化”,一位接近淘宝的业内人士告诉「电商在线」。围绕“效率”和“体验”搜索产品的变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用户体验和交易效率的提升。著名产品人梁宁曾把电商用户分为三类:大明、笨笨和小闲。大明对自己的需求极为清楚,要最有效率、性价比好的东西;笨笨有需求但并不明确,像女人逛街,会流连很久;典型的小闲用户,是没需求,光看不买。电商购物平台已经很成熟了,人们习惯了搜索-买,边看边挑-逛这样的消费习惯。因此,尽管此次搜索产品的变化没这么明显,背后其实能看出淘宝对不同消费者购物决策链路的梳理。回归到搜索的价值,我们发现,这一次,手淘似乎打算在搜索这个效率场把效率发挥到极致。搜索本就是让消费者能通过关键词精准地找到合适的商品,而优化则是为了让寻找过程更高效:当女生们“想买一件连衣裙”的模糊购物需求刷遍淘宝时,如何在商品海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件?增加了筛选词和图文导航的搜索,能把“连衣裙”这个模糊的需求先变成一道明确的选择题,而且这些选择都是有偏向性的——几个选项其实都是当下的潮流和趋势,譬如法式风、仙女裙、碎花、春夏新品等词,混杂了款式、风格和季节。如果说“逛逛”和首页推荐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发现需求,加了导航和筛选词的搜索则是为了让消费者明确需求,把他们推往离成交更近的地方。搜索时代,曾经有份热门职业叫做“SEO优化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给网站或商品增加关键词,从而在用户搜索时有机会获得最大程度的曝光。“搜索推动成交”时期的电商平台也一样,商家们为了获得搜索流量,往往会在标题中堆砌大量关键词,或者使用一点“小伎俩”:比如不少商家会在一件连衣裙的前头,加上“水溶蕾丝春季新款气质镂空紫色大码年轻洋气高贵妈妈”等一系列囊括材质、季节、颜色、尺码等前缀。这一长串的形容词中,可能只有几个真正和商品相关。或是为了排在搜索结果前列,商家会用一套商品中最便宜的一件商品来定价,以显得自己有价格优势,消费者很容易因为价格吸引而点进去,却失望退出。这些行业里的门道不仅影响购物体验感,对商家的商品转化率其实也是种损害。前不久的天猫商家大会上,负责手淘APP产品的平畴表示,手淘会在618之前将标题属性和价格做全面的梳理,“以后搜索不会只看你标题,会看你商品属性的准确性、内容的准确性,帮助消费者更加准确地做决策。”除了提高交易效率,手淘此次还出现了另一个更加隐秘的变化,天猫榜单。以“婴儿床”为关键词搜索,点进首屏的其中一件商品的详情页,会发现它是“天猫榜单”中的一员——这个榜单以口碑(退换货率和好评率综合排序)和热销(近7日销量排序)排序。平畴曾在商家大会上表示,这个为了618而推出的榜单是个完全基于数据产生的榜单,透明、无法人为干预。随后,手淘还将推出一个搜索榜单。如果说口碑榜和热销榜能增加消费者决策的依据,搜索榜则更多是让商家了解消费趋势,为自家店铺促销方向做指导。拼多多和淘宝,都在做搜索猫狗拼这几家电商平台中,手淘常被视作一个shopping mall,拼多多像个小商品市场,但它们都通过收取佣金和广告费挣钱。京东的自营模式则让它更像个挣商品差价的大超市。三者都拥有信息流推荐、搜索、活动这三个流量入口。不同的是,商家自运营的私域流量也是手淘如今重要的流量来源,拼多多还有一部分流量则来自于微信分享的“砍一刀”链接,而京东也有小程序这一入口。淘宝过去也曾有外部流量。亚马逊每年都会花大量费用在谷歌投放广告,但曾经的流量霸主百度,和淘宝之间却有堵“世纪竞争之墙”。2008年,觊觎电商领域的百度上线了个名为“有啊”的线上商城,淘宝也正式宣布屏蔽百度。关于流量之争的历史看似淘宝丢了来自百度的流量,实际上淘宝反倒建立起“到淘宝购物”的心智。也正是因此,广告成了阿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几家平台来说,搜索都相当重要。目前,手淘的搜索和推荐流量占比超过50%,而拼多多的搜索流量占比超过30%。但两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做搜索的轨迹和顺序差别明显。手淘从货架式电商起家,但在它全面拥抱信息流和内容化时,正是拼多多补上搜索一课的时候。广发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拼多多的首页还没有出现搜索栏,底部的搜索按钮相当没有存在感。当时,尽管搜索的流量占比已经超过30%,但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依旧是它的分类页(占比超过30%)。而2020年初,搜索流量占比已经超过推荐,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流量来源。同时,拼多多还在搜索栏中增加了搜索店铺选项和“店铺关注”功能。拼多多补搜索课,一方面说明平台商品丰富度在提高,仅凭信息流提供的“发现感”和“小游戏”带来的娱乐性,难以持续。而它对店铺的倾斜,意味着拼多多希望从单品爆发阶段过渡到店铺阶段——吸引品牌和大商家入驻,保证商品质量,摆脱“拼夕夕”的标签。而淘系电商早已经历过吸引大商家和品牌的阶段,从此次搜索产品的优化动作看,它更关注垂直行业的差异化运营。除了为不同类目的商品提供不同导航,「电商在线」发现,在搜索排行中更靠前的也是那些更具特色的商家。这种流量分配方式,更利好特色和长尾商家,也体现了淘系电商不断强调的“多元供给”。很显然,多种流量形态并存,会是电商平台的终极形态。不同的流量入口,尽管转化效率各异,但能在整个手淘体系内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接住不同消费者:平畴曾在商家大会上表示,面向全域人群,更高效的是千人千面的算法;而那些奔着商家和品牌而去的消费者,是商家们可以自运营的资产;而逛逛的内容场,完全可以离成交很远;搜索则很可能帮助消费者做出临门一脚的决定。面对怀抱不同消费目的、拥有不同消费习惯、身处不同消费阶段的8亿消费者,手淘需要拿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消费解决方案。而拼多多,也不可能永远只是通过砍一刀、游戏化和便宜来留住差异巨大的消费者们。来源:电商在线
  • 拼多多2020年净亏损71.8亿,年度活跃商户增长69%

    热点聚焦 2021-05-06
    4月30日,拼多多于美股盘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经审计后的20-F年报。年报显示,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2020年归属普通股东净亏为71.8亿元,每股亏损151元,几乎与2019年净亏69.68亿元持平,但高于市场预期的66.3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拼多多2020年净亏损为人民币为29.650亿元,较2019年的43.658亿元同比下降32%。2020年,拼多多总营收为人民币594.919亿元,与2019年的人民币301.419亿元相比增长 97%。年报发布后,拼多多盘前跌超2%。此外,在该份年报中,拼多多新增了商户数据。根据年报,年度活跃商户从前一年的510万增至860万,年增长69%。股份构成上,目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旗下实体依然为拼多多最大股东,持有1409744080股A类普通股,占股达28.1%。腾讯旗下实体为拼多多第二大股东,持有783217772股A类普通股,占股15.6%。此外,沈南鹏持有拼多多183,684,400股A类普通股,占股3.7%。Lei Chen、Haifeng Lin、George Yong-Boon Yeo、Junyun Xiao、Zhenwei Zheng和Jianchong Zhu分别持有不到1%的股份。在年报中,拼多多还提及大量风险因素。例如,在谈到外界颇为关注的关于未来增速的问题上,拼多多在年报中表示,在未来,公司的增长可能会放缓或变为负数,并且收入可能会由于多种可能的原因而下降,包括减少消费者支出,竞争加剧,总体市场或行业的增长下降,替代业务的出现,规则、法规、政府政策或总体经济状况的变化。此外,自2017年以来为拼多多提供了几乎全部收入的在线营销服务是一项相对较新的举措,其增长速度可能不如公司预期那样快。物流方面,由于拼多多没有自营物流业务,全部接入第三方,该服务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例如,如果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提高了在拼多多平台上交付商户产品的运输费率,那么拼多多商户可能不愿意承担增加的成本或无法在拼多多平台上为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拼多多的业务和前景及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都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政策方面,中国政府颁布的一些法规可能使拼多多更难以通过收购来追求增长。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在中国从事与中国企业有关的某些投资和收购的公司必须提前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通知。此外,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了《平台经济部门反垄断指南》,并在满足某些报告门槛的情况下,将具有VIE结构的公司集中在SAMR的合并控制审查范围之内。来源:联商网
  • 马兰花开四月春,创新引领促发展——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拉开帷幕

    热点聚焦 2021-04-30
    为推动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的通知》(人社厅函〔2021〕35号)要求,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就业促进会于2021年组织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为广泛发动创业培训主管部门、创业培训师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关注参与大赛,吸引更多创业者共享马兰花中国创业培训项目成果结晶,大赛组委会联合“中国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组织大赛在线启动活动。                                              活动于4月27日上午9时正式启动,共持续48小时。各地创业培训工作者和创业者积极参与启动活动,累计互动近10万人次,活动关注度空前高涨。小马兰将“创业培训、创新引领”的理念传遍神州大地,点燃了创业培训讲师对大赛的热切期盼。与此同时,各级创业培训主管部门也以此为契机,纷纷组织形式多样的省级分赛启动仪式、市级初赛海选等线下配套活动。此次启动活动充分展现了社会各界对创业培训服务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赛前宣传发动的有力举措。随着赛程不断推进,我们将通过“中国就业创业”公众服务号等媒体平台持续报道各地省级分赛和全国总决赛的精彩赛况,展示师资风采,交流先进技术,分享经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