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顺势而上,首破千亿大关

    热点聚焦 2017-02-28
    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首破千亿大关 关注细分领域龙头。据调查,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约为3700亿元,比2015年度的3080亿元增长了620亿元,增长率约20.1%。其中家用医疗器械市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约为1010亿元。华泰证券认为,器械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是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方向,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好的龙头企业有广阔发展前景。可关注骨科植入物、心血管可降解支架、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等领域;个股关注乐普医疗、万东医疗、鱼跃医疗、凯利泰。亿卓智库亿卓智库
  • 别指望用付费筛选出优质内容,它只是真爱粉的“爱的供养”

    热点聚焦 2017-02-20
    导语:畅销书未必是好书,付费也未必能够筛选出优质内容。但是通过付费确实能够筛选出有价值的用户:只有付费人群,才是高价值的目标人群。对于内容付费,一种常见的观点是价值稀缺论。这种观点称,当信息爆炸、免费内容泛滥的时候,人们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以让自己的更值钱的精力消费在更优质的内容上。然而,内容付费真的能够实现内容筛选以得到更优质内容么?未必!时下内容付费的主流是以类似年刊的方式,预付费一次购买整年的内容。在不退款的前提下,这种消费更像是一次荷尔蒙主导的冲动消费。以“李翔商业内参”的热销为例,一个朋友的评论很精辟:你都不愿意为李翔及其一众编辑精心编写的杂志付费?怎么就愿意为他一个人产出的每天豆腐块点评付费呢? 这究竟是价值消费,还是冲动消费?同其他付费行为一样,用户的内容付费是一个不等式:一端是用户对内容的价值认知和需求强弱,即付费意愿,另一端则是获取替代内容所付出的成本。只有付费意愿显著大于替代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为内容付费的动作。“功利化”内容更易促成付费意愿在付费意愿方面,分为价值认知和需求强弱两个方面。对内容价值认知,即“值得”,用以衡量一个内容或服务是否匹配其价值。如何让用户觉得值得?让内容具有最短的可量化、可变现路径或许是选择之一。人们往往更愿意付费购买那些可以自我投资、或是迅速转化为产出的内容。参考企鹅智库的调查数据,“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用户认可,有63.3%的人有意愿付费;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也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因而,内容产品“功利性”化的包装成了不少知识出品方的选择。主打“功利化”,能够更容易的促成用户的付费意愿,却也容易造成中后期口碑的缺失。毕竟,干货的产出是需要积淀和整理的,每天都新鲜上架的往往是耐不得仔细咀嚼的快餐。一旦用户发现内容并没有帮助他们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对于内容是否为干货的吐槽和不满就会慢慢发酵出来。如何避免“是否干货”的评判,一种比较讨巧的方式是做娱乐化内容。用户花钱买的就是一部电影的网络观看权,买的就是一段最新的相声段子或是有声小说。通过大IP、网红的加持,娱乐化的短内容也一定能够在内容付费的赛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需求的强弱程度,即“需要”,用以决策是否当下有必要购买某一个内容或服务。由于绝大多数内容消费都并非必须,所以在这一环节里平台方更多不遗余力的做宣传:无论是喜马拉雅的促销,得到的分享送礼、36氪给首批购买用户构建的资深读者群等等。都在用自己的流量渠道营造出一片内容正热销,早买早获益的氛围。为了强化内容产品的价值感和紧迫感,名人背书、平台认证就显得愈发重要。于是,内容产品的介绍信息变得越来越像被塑封书籍的腰封,人们只能通过精美的装帧、销售排行榜和封面上一个又一个名头来做出是否消费的判断。付费是筛选内容还是筛选用户?我并不否认多款内容产品在商业化变现上取得的成绩,无论价值消费还是冲动消费,只要卖的出去的就是好生意。但产品价值终须一个度量单位来衡量,只有复购率(留存率)才是产品的标的所在。再过几个月,《李翔商业内参》就满一年期了,届时会有多少购买者续费呢?畅销书未必是好书,付费也未必能够筛选出优质内容。但是通过付费确实能够筛选出有价值的用户:只有付费人群,才是高价值的目标人群。对于罗辑思维和得到来说,付费的行为一次又一次的将那些价值观认同以及价格认同的人群筛选出来,只有这一小撮人才是为罗辑思维持续付费的目标用户:他们看了视频、听了音频、买了会员、买了月饼、订了书籍,如今又买了得到上一个又一个的专栏。一次次的筛选,让罗辑思维更加明确自己“爱智求真”的目标用户。以我参加过的几场知乎Live为例,主讲人无一例外的在Live末尾留下了自己的公众号或是个人号,通过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方式持续输出影响力。10元听一次的理财Live,只是借由门槛划分出对理财真正有需求的人群,在这群人上进行朋友圈理财产品推荐,才能够实现个人影响力的最大化变现。从用户筛选的角度来思考,内容同质化和盗版反而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同是技能型产品,选择消费你而不消费别人的才是品牌认同者;消费盗版的用户本来就不是真爱粉,不值得为其太过伤脑筋。站在内容生产商的角度来看,无论将内容产品打包卖给平台,还是直接卖给用户,只要利益最大化就是最优的方式。亿卓智库毕竟,一次199包年的服务可扩展性低了些,如何从这些已付费人群的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才是一门更大的生意。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建立影响力,通过付费内容的门槛筛选出核心受众,通过社群精耕的方式更直接的运营核心受众,这或许才是小而美的内容付费的未来?
  • 光环褪去 去年独角兽公司融资交易数量少了一半

    热点聚焦 2017-02-15
    导语:虽然独角兽公司融资交易的数量出现了下滑,但平均融资数值巨额增长了78%,从2015年的2.39亿美元升至4.25亿美元。据外电报道,独角兽公司(指估计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初创公司)正看上去越来越普通,他们的身上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早年由于独角兽公司数量稀少,在市场中极受投资人的追捧。现如今市场中已有大约185家独角兽公司,但这一数量可能很快会出现下滑。硅谷律师事务所Fenwick & West日前发布报告称,2016年受美国风投资助的独角兽公司只完成了31笔融资交易,数量较2015年的62笔锐减50%。考虑到许多独角兽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获得了超高的估值,也有少量的公司在去年融资时估值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根据Fenwick & West提供的报告,虽然独角兽公司融资交易的数量出现了下滑,但平均融资数值巨额增长了78%,从2015年的2.39亿美元升至4.25亿美元。该报告称,“在2015年融资的独角兽公司当中,有12家公司在2016年又进行了融资,另有4家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股或被其它公司收购。许多在2015年已融资、但未在进行融资或退出的独角兽公司,在未来的12至18个月内,都需要再募集额外的资金,或是被收购,或是减少现金燃烧率(burn rate)。这将给独角兽公司的融资市场带来压力,导致它们的估值受到不利的影响。”亿卓智库作为进一步疲软的迹象,在2016年进行首次公开招股或被收购的独角兽公司中,40%的公司均已低于先前估值的价格进行了融资。
  • 行业相关:中国快递员工作累薪水低 4成一年内会转行

    热点聚焦 2017-02-13
    导语: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是建立在张恒这样的快递员肩膀上的,他们为中国的网购繁荣提供了动力。美媒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递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共有120万名快递员,阿里巴巴等在线零售商依靠他们通过电动自行车或三轮电动车把包裹送到顾客手中。快递员会在门口大喊“快递!”或用手机通知收件人快递到达。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7日报道,28岁的张恒(音)是北京的包裹快递大军的一员,此刻,他飞快地在手术楼、药品储藏室和病房之间穿梭,给医生和护士们递送或大或小、或软或方的包裹,努力确保送对人。当他闯进一间诊疗室,甚至吓到了里面的医生和病人,但他没时间敲门,对他的业务来说,每一秒钟都很重要。亿卓智库报道称,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是建立在张恒这样的快递员肩膀上的,他们为中国的网购繁荣提供了动力。但是,中国快递员大多是内地没有技能的工人,对他们来说,这份工作很辛苦而且报酬低,许多快递员承受着超长工作时间和艰苦工作环境的压力。由北京交通大学和阿里巴巴的调研和物流部门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快递员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每周工作7天,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快递员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这项调查覆盖4万名快递员。报道称,快递行业的用工标准千差万别,但很多公司并不提供加班费或给员工缴纳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与此同时,有些快递公司规定,如果上午的所有包裹未能在下午2点前完成投递,将予以处罚,字迹不清、包裹破损或客户投诉都可能导致快递员罚款。报道称,中国希望从制造业转型,建立由会计和律师等专业人士驱动的服务导向经济。但对收入底层的农民工来说,一些服务业的环境与中国工厂的环境不无雷同,执法不严长期导致过度加班和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有些快递员直接为电子商务零售商或快递公司工作,还有些为诸多快递公司工作,那些公司拥有全国快递网络,但是依赖更小的公司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投递,这一环节的关系可能很模糊。那些更小的公司是大快递公司旗下的特许经营者,它们可能以员工或承包工的方式跟快递员签约,也有些快递员把自己的部分业务再进一步分包给其他快递员。专家表示,这种方式往往导致一些快递员名义上是为大型快递公司工作,但工作时间和合同条款都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法教授金英杰称,许多快递员在出事故时没有工伤补贴或保险,快递公司“应该努力将这个行业置于劳动法的约束范围内”。“在大数据技术领域,阿里巴巴是一个领导者,”阿里巴巴一位发言人表示,“依靠这种优势,我们决心帮助物流行业提高效率,改善快递员和其他行业参与者的工作条件。”调查显示,大部分快递员月薪在2001元-6000元之间,快递员们表示,在工作日,他们每天能送150个包裹,有时得益于往写字楼批量递送。他们每送一个包裹一般能赚1元钱,但如果从客户那里接单或有其他任务可以赚得更多。报道称,在包裹数量激增时,这个职业吸引了许多人。但是随着竞争加剧以及更多人员加入这个市场,快递员的收入在最近几年几乎没有增长。研究显示,约40%的快递员会在一年内转行。29岁的卢勇来自河南省,在成为中通快递的一个北京特许经营商工作之前,他在广东省组装电子元件多年。“在工厂工作不像干快递这么自由,但那儿不像这儿这么冷,而且每个月还有四天休息时间。”他在去年12月辞职,“大多数快递员跟我一样,他们干了三个月,发现并不好干,”他称。也有些快递员做得风生水起。21岁的李朋波(音)来自河南,是百世快递公司一员,他说他从百世快递的一个特许经营商那里分包了一块业务区,每个月大概能赚2000美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从农历初六到现在,我一直都没休息过,一天也没有,”李朋波说,他连着工作了11个月。“我从早上6点半一直干到晚上11点或12点。”百世快递的一位女发言人表示,公司要求其特许经营商遵守劳动法规。一些特许经营商称,快递价格下跌对他们的冲击最大。“一年里要是有8个月盈利,就很不错了,”申通快递的一名北京特许经营商王林(音)说,她的特许经营公司不支付快递员的福利费用,因为他们是承包人,不是员工。“坦白说,这不是一份好工作,”她说,“特别累,薪水不高,责任和风险又大,我们的人手很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