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29:陈洪祥:抓住电商“鸡”遇,勇闯产业致富路

    教学案例 2024-11-19
    陈洪祥,出生于1988年,现任杭州达人小皇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24级部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学员。曾获浙江省土特产直播带货比武活动一等奖、杭州市“村播成长计划”一等奖等荣誉。创业启航,多元发展奠基石2006年,陈洪祥来到杭州求学,同步开始了他的创业旅程。多年来,陈洪祥的创业步伐从未停止,从创建大学生创业电商平台转向创立达人文化传媒公司,再到涉足旅游、餐饮、体育等多元行业,他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运营策略取得了颇丰的成绩,也积累了优质项目和团队资源。2021年,他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开展调研、挖掘商机潜力,最终决定启动“小皇鸡”助农项目,致力于创新发展当地农业产业,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品牌引领,土鸡产业促振兴陈洪祥将“小皇鸡”品牌定位为高品质、健康、美味的国鸡品牌,目标是让中华土鸡的独特风味走进千家万户。因此,他选择优质黄羽鸡,依托独有的育种技术,采用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提升鸡肉谷氨酸钠含量,增加肉质香味和口感,实现高标准反向定制。陈洪祥还创新开发盐焗鸡、柠檬酸辣脱骨凤爪等衍生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养殖基地进行直播带货,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打响品牌知名度。2023年,“小皇鸡”品牌产品全渠道销售额总计破亿元,盐焗鸡新上市即全网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脱骨凤爪单场直播销量超2000万元,位列多个渠道类目销量第一,还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数千个就业岗位。情系三农,共绘蓝图助发展在创业征程中,陈洪祥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坚持公益助学,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儿童,组织捐赠善款及物资上百万元,体现了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与山区困难农户建立合作,通过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三产融合等举措,合力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带动数百户农户增收致富。2024年,陈洪祥成为部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并担任班长,他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与业界导师及学员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产品健康、绿色发展。展望未来,陈洪祥将继续秉持初心与使命,发挥主体带头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更多农民创新思维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致富能力,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实现强农梦。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28:电商“达人”蒋德凡的返乡创业路

    教学案例 2024-11-19
    他饱含乡土情怀,以满腔的创业激情毅然返乡创业;他敢想敢做,短短四年就在电商行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他致富不忘乡邻,充分发挥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他,就是90后电商小伙蒋德凡,在自己的家乡书写着不平凡的返乡创业故事。——题记初冬的滇西小城——龙陵,天空中飘洒着淅淅沥沥的冬雨,水汽氤氲,云雾缭绕,山色依旧葱茏,只是天气渐渐有些冷了。连日来,蒋德凡奔波在各个石斛花卉种植基地,查看石斛花卉的长势。看着地墒上各种各样的石斛花卉长得郁郁葱葱,蒋德凡情不自禁拿出手机录了一段小视频发在朋友圈上:“几个月不来看了,还是长得快呢!溜溜溜!!”再过几个月,又将进入新一年的石斛花卉销售旺季。蒋德凡准备趁这段时间好好备下货源,把更多的石斛花卉销往全国各地。“石斛花卉销售分淡季和旺季,这段时间属于淡季,但我们的主播也很忙,每天的销售单量达到1000多单,成交金额达3万元。”蒋德凡介绍道,但是到了销售旺季,单日最高可达到4000多单,每日成交金额可达15余万元。蒋德凡与电商结缘得从2014年说起。那时年仅18岁的他职校肄业,北上武汉开启了打工之路,在一家公司做中介。2018年,因公司业务需要,蒋德凡接触了电商运营,两年时间内,他带领的团队便在区域电商市场上业绩突出。随后,疫情汹涌爆发,在父母的劝说下,夫妻二人回到老家发展。蒋德凡看着父母种植的石斛花卉,小两口结合自己的经验,尝试着做起了石斛花卉的电商销售。“一开始,我们也是摸索着做,我做前台主播,妻子负责后台运营。人们常说‘上阵父子兵’,我家是‘上阵小夫妻’。”蒋德凡说道,“几盆、几十盆、几百盆、几千盆……数十元、数百元、数千元、数万元……那些石斛花卉渐渐被我们卖了出去。在疫情各行各业都很难维持下去的时候,我和妻子蹚出了一条电商路,两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2021年底结算时,我们都大吃一惊,电商销售额竟达到了500万元。”随着销售量逐渐增大,石斛花卉的来源成了蒋德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他一边发动周边群众栽种石斛花卉发展庭院经济,一边外出龙山镇、龙江乡等地与石斛花卉种植户达成合作协议。石斛花卉种植户段应强在龙山镇河头村栽种着5亩多石斛花,他高兴地说:“以前栽种出来的石斛花卉还等着找销路,现在好了,蒋德凡不仅来到花卉基地指导,还与我们达成协议,我们负责种植,他负责销售,非常省心。现在我家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我打算再扩种上3亩。”如今,蒋德凡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前台主播转为了联系外业,他的妻子王红艳稳稳接过“接力棒”,并同时招聘、培训了几名主播一起向着电商“发力”。“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新进来的哥哥姐姐们没有点关注的,可以点点关注。主播是来自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我们这边盛产的石斛花不仅可以赏,还可以吃……”每天上午九点,平达乡石斛花卉直播基地便热闹起来。主播王红艳与6位同事准时开播,大家轮流上阵,直到深夜两点。主播白雪高兴地说:“来到这儿后,每月的直播销售不错,月工资没有低过8000元,最高时能达到30000元。”2023年蒋德凡成立了公司,当年的电商营业额突破了1500万元。除了主播外,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公司务工。电商团队共有50余人分别从事主播、客服、仓管、财务、采购等工作,拥有2个仓库和5个花卉种植基地。杨春开就是其中一个,她家离公司石斛基地步行仅需10分钟左右,从蒋德凡的基地建立以来,66岁的她每天都到基地上班。她一边熟练地给石斛花卉打包,一边满意地说:“我的这份年纪外出打工不现实了,家里也走不开。在基地上打包,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我觉得不错了。”后来,身边的人看着蒋德凡的电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少人也跟着直播卖起了石斛花卉,但售卖价格参差不齐。蒋德凡意识到这样对产业发展不利,便在龙陵县乡村电商直播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上把自己积累的电商经验分享给他们。他表示,零散销售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很难把产品卖出好价格。因此,蒋德凡动员身边直播带货的人员抱团取暖,整合资源,扩大市场占有量,实现可持续性共赢。51岁的蒋贵连便是这一策略的受益者。原本赋闲在家的蒋贵连,目睹了电商直播带来的可观收入,2021年投身这一新潮流,尝试电商销售。然而起初的单打独斗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后来通过参与培训和资源整合,蒋贵连与同行们携手共进,电商之路逐渐步入正轨。如今,蒋贵连的石斛花直播销售不仅让他盖起了新房,还购置了新车。如今,蒋德凡的公司除了在基地直播石斛花卉外,公司的直播小分队还将直播搬到了平达的“花桥晚市”。龙陵本地的石斛鲜条、石斛干花、松茯苓、姬松茸、茶叶、核桃等土特产品被纷纷销往了全国各地。“我们来到‘花桥晚市’开直播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月了,单日销售额最高达到20多万元,成交金额累计已达400多万元,将近有6万多单,能帮老百姓卖出去东西,他们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直播小分队负责人赵德钦说。蒋德凡还向记者感慨,从最初的零散销售、恶性竞争,每月仅售出10多万元,到现在每月稳定超过100万元,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他说:“过去是客户挑剔选择,现在则是我们推荐什么品种,客户就购买什么,消费模式从被动转为主动。”现在,蒋德凡的公司推行“基地+农户+公司”的运营模式,公司成立之初规划两年内有望向社会提供200个至500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带动用工200多人。蒋德凡告诉记者,前两天,他又跑了一趟省城,公司在昆明建成的集销售、批发为一体的“当口”已经运营了半个多月,主要打开线下批发、销售渠道,扩大龙陵石斛及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客户的体验感。“现在‘当口’运营正常,每天批发石斛花卉500多盆,20多种农特产品纷纷销往全国各地。”蒋德凡说,公司还准备在县城附近的横山村建设一个集直播、组培、种苗研发、石斛花卉种植、石斛花期调控大棚等为主的石斛花卉全产业链基地,同时致力于研发属于龙陵的品种,争取市场定价权,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我会不忘初心,在正是干事的年纪好好闯一闯,希望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希望龙陵的更多土特产品能走出去,希望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面向未来,蒋德凡充满信心而又坚定地说道。来源:1500万元!电商“达人”蒋德凡的返乡创业路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27:连剑浩-90后农村电商创业者的创业故事

    教学案例 2024-11-18
    连剑浩,一名90后的农村电商创业者,返乡做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把家乡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连剑浩一开始做电商的目的。跟连剑浩拍档一样,他们都放弃了月入过万的月薪,一开始他们什么都不懂,两个人两部手机,拍一些美食的视频,很艰辛,没有收入,又要上山,又要下田,又要种菜,又要养鸭、养鸡,都是咬着牙过来,顶着很大的压力,受到很多质疑。拍了大概大半年之后,累积了有一定的粉丝量,他们就直播带货,卖五指毛桃、竹笋干、菜干、萝卜干。“第一天应该是卖了1650元左右吧”,他们看到了希望。直播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直播间只有三四十人,四五十人,连剑浩就不停地去反思问题,为什么人家大直播间能做到一两万甚至几万十万人在线。他们去学人家大主播,去备课,用福利品去引流,福利品、承接品,然后到利润品。目前农村电商是比较激烈的,分钟即赛马,如果你这一分钟做的不好,可能下一分钟就没有流量了。怎么把买货客人留在他们直播间,一直控到千人在线,如果不懂的话可能做个三五个月也是十个人在线,卖不出去货。他们到村里面去收集农副产品,一条村的村民排着队一样,把他们家所有的农副产品就拿出来。他们都不会压价的,因为农民辛苦。收回来之后用人工去筛选,挑好的,保证质量,做到抖音满分五分,口碑分满分,服务分满分。他们做了几年,有很多回购,都知道了广宁的产品是很好的。笋是季节性的产品,市面上缺货的时候它整个笋价都会上升,笋农就会增收。之前没有电商之前,笋价不高,五毛到一块钱一斤,经过电商发展,到处都缺货,现在基本五块到七块,甚至有时候十块。如果种一亩有几千斤,十亩几万斤,五块钱一斤的话也有几十万的收入。一个笋农几十万一年也是很好的。连剑浩这个电商的品牌叫广宁浩鹏,现在公司有31个人,主播也有7个,连剑浩自己培训,教运营怎么去排品投流,然后怎么去搭建直播间,怎么去卖货,逐步形成一个生产链,每天直播场次六七场,一年的话也有1500多万的销售额。做到一定的量之后,可能会遇到瓶颈了,想方设法扩大连剑浩自己的团队,逐步形成连剑浩自己的一个体系。除了做农副产品之外做滋补品、海产,今年增加了衣服、茶叶。连剑浩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整合供应链,通过整合,输送给外面的达人一起带货,他们有一定的流量,可以把连剑浩们家乡的产品卖的更多,联农带农,达到农户增收的目的。经验怎么说呢,都是走出来的。连剑浩总想着一句话,为什么人家能成功,我自己不能成功,既然想到了就一定要去做,连剑浩是执行力很强的,连剑浩可能现在想着马上去做,晚上想着连剑浩可能睡不着,明天一定要做。行动是大于一切的,你迈出一步之后,知道下一步怎么去做,一步一步走过来,这个就是经验了。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奋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更多元的劳动形态彰显劳动价值,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来源:劳动者的奋斗故事|连剑浩:90后农村电商创业者的创业故事
  • SYB教学案例28:创业开面馆三年只涨一次价生意火爆

    教学案例 2024-08-29
    来自高密的刘砚强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外贸专业。他在跳了四次槽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决定自己创业,在汶水路开了一家不到20平米的面馆,从刚开始的门可罗雀到后来的门庭若市,他经历了无数艰难。刘砚强从山东财政学院外贸专业本科毕业后,面对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四次跳槽。那时他已经28岁,想想未来,他开始失眠。一次聚会时,他听朋友说有人在江西路开着一家小面馆,一个月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平时爱做饭的他就萌生了开面馆自己创业的念头。“门店不能开得太偏,那样没人去吃,开在闹市区,又付不起高额的房租。”刘砚强说,房租一年一万五,地方虽有些偏,但周围有很多货代公司,上班族不少,还靠近学校,这样能保证顾客的数量。刘砚强去别人的面馆参观取经,又从朋友家借来光盘学习,慢慢摸索到了做面的窍门。他掏光了所有的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一些钱,凑够3万块钱后,面馆开张了。房租、冰箱、桌凳、锅碗瓢盆花光了剩余的资金。简简单单不到20平米的面馆,除去厨房,只能放下5张桌子,他找来朋友的摄影作品挂在墙上,还有朋友特意给他写了一幅“一碗汤面”的书法,面馆的角落里摆着鱼缸养着巴西龟,小小的面馆在他的布置下渐渐有了温馨的味道。刚开始创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每天早晨7时,他都要去团岛早市采购新鲜的蔬菜和牛肉,创业资金并不富裕的他为了节约成本,会和菜贩子一分一分钱地砍价。为了让自己的面好吃,他在面里加鸡蛋增加口感,用洋葱、西红柿炖汤增加营养,自己去市场挑选牛肉回来炖制,为了能做好卤蛋他用光了两箱鸡蛋做实验。刚开始时就他一个人干活,他一天,哪怕是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的面馆。“面馆开着才能赚钱,关门就一分钱也赚不到”,每次想到这,他就打消了休息的念头。所有这些,还都不算大问题,最让他焦虑的是物价,佐料、牛肉、煤气……一切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实在拿不出钱来雇人,只有在中午忙不过来时,他会用一中午20元钱的工资请个大姐来端面。随着物价上涨,他开始在牛肉面涨价与否的问题上纠结,然而,他扛住了一切,这3年中他只涨了一次价,回头客越来越多,除了平时的常客,周末常有一家三口开车专门来吃他的面。3年前,开连锁店或者分店曾是刘砚强很遥远的梦想。“每月能赚个七八千块钱,我就很知足了,到时候能有钱付上房子首付,在青岛定居,再有钱了就买辆车。”这是他当时最现实的目标。现在,他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每个月都有5万左右的净收入,整体收益比较可观。刘砚强买房买车这些都已经实现了。也希望他将来的生意蒸蒸日上,越来越红火。文章来源:分享6个成功创业故事,每天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