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茂集团许荣茂简介:从中医学徒到百亿富豪

    数据报告 2017-04-25
    在中国的高端地产行业,许荣茂无疑是最负盛名的开发商。32岁时,许荣茂身家已过千万,开始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从早年的中医学徒到数百亿身家的高端房企掌门人,许荣茂传奇背后其实也是一次次的人生蜕变。  目前,世茂集团已经在全国40多个城市有100多个项目。而且,自2013年以来,世贸房地产在长三角地区继续布局,先后在杭州、苏州、张家港、宁波等地获得多个位置优越地块。今年66岁的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持有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64.54%的股权,财富总计为51亿美元,排在2017中国福布斯富豪榜第33位,再次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许荣茂简介:亿卓智库  工作单位:世茂集团董事长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  出生日期:1950年  简介:  许荣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香港做过股票经纪人,他的第一桶金便来自于香港八十年代初的股市。 回到内地后,他做过服装出口生意,主要销往美国;之后又投资了200万美元在他的家乡福建建造了一个度假村。后来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高档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开始于北京,而现在主要的业务都在上海。  2001年声名鹊起,许首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即跻身第五名。世茂投资在受让6250万股万象集团国有股后成为万象集团第一大股东,许荣茂出任万象集团董事长,2001年,万象集团更名为世茂股份。  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许荣茂家族以500亿元财富,位列第21名。10月20日,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发布,许荣茂家族以450亿排名第四。  重要事件:  80年代中期将资金投向纺织和成衣,在香港、内地开设工厂。    89年进军房地产,成为重要转型。此后的10多年里,许荣茂南征北战,不管房地产形势是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    2000年因恒源祥而闻名沪上的上海万象集团突然宣布正式变更第一大股东,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许荣茂才浮出水面。    2008年预收购英超球队纽卡斯尔联队。  第一桶金   开金融公司32岁身家已过千万   许荣茂,1950年7月生,福建省泉州市石狮人。自小不想出人头地的许荣茂,受到从医的父母对他的影响,选择了中医,然而这对他日后从商大有裨益。“中医讲究平和,不会为一些小事急躁。我觉得有一些人很聪明,但暴躁起来不考虑后果,这是做事业的大忌。”也因此上世纪70年代到香港寻求发展的许荣茂能平和地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我当时只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所以从事中医没有先决条件,病人说什么我都听不清楚。”他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药店里当伙计,只几天的光景,因为不能适应粤语,就跑到工厂去了。亿卓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证券经纪人。几经辛苦,有了积累后,他自己开设了一家金融公司。从1981年到1983年,两年光景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32岁的许荣茂身家已过千万,开始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在金融市场上我比较顺利。很多人第一桶金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拼搏,我运气稍好一点。不过我对经济非常感兴趣,如今还一直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据属下讲,许荣茂对数字敏感,心算过人。许荣茂的传奇也由这里开始。  觉得还是做实业踏实的许荣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将资金投向纺织和成衣。在香港、内地开设工厂,主要销往美国。之后又投资了200万美元在他的家乡福建建造了一个度假村。后来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高档的房地产项目投资,开始于北京,而主要的业务都在上海。  最重要的人生机遇是在1989年。“这一年我转做房地产。以前做服装特别累,员工多,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现在我们建一幢幢雄伟壮丽的大厦,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给自己带来事业成功的欣慰。”此后的10多年里,许荣茂南征北战,不管房地产形势是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儿子许世坛将这一切归功于父亲的眼光:“他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当无人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时,1989年的他出巨资在家乡福建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开发。然而当大江南北的中国房地产如火如荼时,他却携妻带子转到了澳大利亚搞起房地产。1994年北京房地产低落时期,他却大举进入,以至后来的高档外销公寓在北京家喻户晓:紫竹花园、亚运花园、华澳中心、御景园等等,但许荣茂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  业务转型   抓住中国入世之机进军上海地产   1994年2月4日,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原名“上海万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商业百货零售业。  2000年北京房地产再上高峰,上海正是低谷,许荣茂又力排众议地将投资转向上海,再一次证明许荣茂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当年,美国为中国加入WTO签署协议,中国加入WTO势在必得。上海将会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成为国际大都会。因此许荣茂把自己融入上海的定位放在做高档房地产上。他的目标是:三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档房地产开发商。  大多数人真正开始注意许荣茂是2000年8月,因恒源祥而闻名沪上的上海万象集团突然宣布正式变更第一大股东,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许荣茂才浮出水面。智库  2000年8月,上海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受让黄浦区国资办持有本公司6250万股国家股,以第一大股东身份正式入主上市公司,并于2001年4月30日变更公司名称为“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主营业务转型,从商业百货业转为房地产综合经营开发。2002年12月上海世茂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协议受让上海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本公司法人股6250万股,成为本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在新一届董事会的领导下确立了大力拓展房地产新主业的产业发展战略。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大,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截至2002年,上海已经拥有将近4000家房地产公司,2001年,房地产一手市场销售1800万平方米,二手市场销售1400万平方米,其数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香港的5倍。“现在不少外地的房地产公司到上海来,都有雄心壮志,拿的都是1000亩、2000亩的地。这将对中档市场构成致命打击。”许荣茂称,上海高档市场的压力不大。据统计,截至2002年,上海每平方米售价在1万元以上的楼盘占总量的3%还不到。许荣茂认为,做高档房地产有两个门槛,第一是规模,第二是庞大的资金要求。没有规模形成不了高档楼盘,光有一栋或者几栋高级楼盘,周围没有公园,没有大片绿化,这种房子还不是高档的。只有主题公园、绿化、会所、中小学、幼儿园、商城等配套齐全才能形成高档房产。  未来发展   欲做百年老店学李嘉诚长实模式   许荣茂上市平台的第一颗棋子下完后,紧接着又通过 PZIL收购东建科讯大股东JMAL持有的东建科讯15750.4万股股份及2076万份认股权证,在香港完成世茂国际的借壳上市。  2006年,许荣茂再下一城,旗下最重量级的企业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之后的几年里,世贸集团又经历了世贸国际私有化和世贸房地产对世贸股份的资产注入,最终形成了以世贸股份主攻商业地产、世茂房地产主攻住宅地产的“两驾马车”格局。  世茂房地产和世茂股份分别在2012年上半年实现了225亿和45.5亿的销售额,同比增幅都在50%以上。许荣茂后继有人,恐也不负他曾表示的“想把世茂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的梦想。  许荣茂在致力于世茂集团的长久经营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许荣茂为世茂集团设计的商业模式被外界评述为“典型的香港地产商模式”,类似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即是利用高端住宅开发产生的现金流,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酒店和商业物业提供支持。  这种模式在经济基本面向好时,可以为公司快速地创造价值,即便在金融危机之下,也可以起到平滑盈利的效果。“世茂之所以能把这种模式发展得不错,在于其具备的产业集群优势。”高通智库研究员陈翔评述道,“商业地产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前期开发,而是后期的招商、管理等,世茂集团利用其强大的产业集群、自主品牌、长期的经验能保证商业地产后期的稳定收益。”  世茂集团采用这一模式的另一项优势在于其拿地成本相对较低。  一位港资券商分析师表示:“世茂有些土地拿得较早,集团在几次内地地产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拿地都没有放松,所以成本较低;另外,世茂集团运营的大型综合体项目由于涉及产业较多,能够胜任的房企不多,所以这一因素又增加了世茂拿地方面对于价格的话语权。”  近期,有多家媒体称世茂集团欲斥资千亿投向旅游地产:“在大连金州,世茂集团计划在未来15年内投资500亿元人民币打造御龙湾项目”、“ 计划投资400亿元建设武汉御龙湾项目”。  ■人物   2008年欲收购英超球队引关注   2008年,英国媒体曾爆出“中国财团收购纽卡斯尔”的消息,许荣茂的名字立刻引起了球迷的关注。实际上,当年的许荣茂像足了曾经收购伯明翰的杨家诚——都怀揣着在英超捞一桶金的野心,都打着华人资本的旗号进军足球市场。然而,许荣茂要面临一个比杨家诚当时更为险恶、更加复杂的环境。 2008年9月15日传出消息,中国房地产大亨许荣茂,正在与英超纽卡斯尔联队洽谈收购事宜,如若成功收购,那么许荣茂就将成为拥有英超球会的中国第一人。  当时,纽卡的老板阿什利于2007年初收购球会,但之后纽卡斯尔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内忧外患始终不断,时任球队主教练基冈又请辞离开,令球迷对俱乐部已极度失望。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阿什利也是无心再继续耗下去,据透露,当年他对球会的报价是2.4亿英镑(约30亿人民币)。目前据英国媒体透露的是,除了中国商人许荣茂之外,还有一家英国东北地区的财团也参与到竞购当中来。而另一种说法是,许荣茂还面临5大劲敌,甚至包括了曾长期占据世界首富位置的微软老板比尔·盖茨。  据媒体猜测,许荣茂当年的竞购行为,是看中了圣詹姆斯公园球场(纽卡主场)扩建以及周边的房地产开发规划等工程。这项扩建计划包括在球场周围新建一系列周边设施,如酒店、地铁站、赌场、豪宅等等,整个计划由市政厅牵头,初步预算为3亿英镑。创业在线  如果当年许荣茂收购纽卡成功,那么这对中国足球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中国球员留洋顶级联赛的机会也会大增,而且也会促进中国联赛与高水平联赛的接触机会。
  • 陈荣明:开夜宵店炒螺蛳 凡老头17年赚了两套房2辆宝马车

    数据报告 2017-04-24
    文章导读:十七年前,38岁的陈荣明在杭州古荡益乐路开了一家夜宵店“凡老头”。凭着10块钱一盘的螺蛳、2块钱一只的鸡爪,十几年时间里,他们在杭州买了两套房,“都是一次付清”;陈凡和陈义两兄弟,一人开一辆宝马5系;他们在老家有漂亮的别墅,新的五层小洋楼也在建造中。亿卓智库  老城西古荡社区,门口有一家凡老头米线砂锅店,开在兰州拉面旁边,看着就是个不起眼的简陋小店。但是!你任何时候去,都能看到人人人人。你去吃午饭,排队;你去吃晚饭,排队;你晚上去宵夜,竟然还有人排在你前面!在他们家吃饭,需要带路党。因为鸡爪鸭头经常在中午断货,炒螺蛳和花蛤要自己去厨房抢,要想顺利吃到这餐饭,最合理的分工是:一个人抢位置,一个人在门口排队买炒粉干和砂锅米线,一个人进厨房抢菜吃,千万不要一脸懵逼地站在边上刷手机。  因为生意好得“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这是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小吃店,店里的卷闸门,只有过年的时候拉下来一次,再拉上去一次。一家四口都紧张地各司其职,几乎连聊句天的工夫都没有。即便是每天四五点夜宵结束,他们也不得闲,又要紧张地准备新一天的食材和卤味。亿卓  老板是新登人陈荣明。十七年前,他在38岁时带着老婆儿子离开老家,在杭州做起了小吃生意,从摆摊开始到开了这家凡老头。他们当时都没想到,这家小店最终会成为杭州小吃界的一个传奇;当然,也没料到一家人此后十几年的全部生活,都会像上了发条的表针,围着这家店一刻不停。  这家小店,也给全家人带来了财富,有一次,本城某周刊报道凡老头的故事,用的标题是“这家小店靠炒螺蛳赚出两套房两辆宝马车”。现在,老板要低调多了,提起买房买车的事,老板娘立刻要打断他的。  创业故事:智库  十七年前,38岁的陈荣明带着老婆和15岁的儿子离开新登老家,在杭州古荡益乐路开起了夜宵店,就叫“凡老头”。  他们当时都没想到,这家小店最终会成为杭州小吃界的一个传奇;当然,也没料到一家人此后十几年的全部生活,都会像上了发条的表针,围着这家店一刻不停。  “凡老头”是一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主营炒粉干、盖浇饭、砂锅、鸭头、鸡爪、小龙虾,以及炒螺蛳。店里一共七八个人,包括陈荣明两口子、陈凡、一个老家带来的厨师、几个请来帮忙的阿姨,以及陈凡的弟弟陈义。  他们的排班表是这样的:陈凡从凌晨1点到下午3点;陈荣明两口子从早上9点到午夜12点;陈义和厨师从下午四五点到次日早上四五点。每个班头12到15小时不等。  这种作息维持了很多年。除了每年春节回老家那几天,陈凡已经十几年没有见到过夕阳。  这几乎是一家永不打烊的小吃店。  不打烊,是因为生意好得根本停不下来。你去吃午饭,排队;你去吃晚饭,排队;你晚上去宵夜,竟然还有人排在你前面!全家所有人都紧张地各司其职,几乎连聊句天的工夫都没有。  即便是每天四五点夜宵结束,他们也不得闲,又要紧张地准备新一天的食材和卤味。  偶尔空下来,陈荣明会看着店里的卷闸门感慨一下:“这个门,我一年只拉下来一次,拉上去一次。”  “凡老头”每天要卖掉近千只鸡爪、几百个鸭头。最俏的是螺蛳,每天只有四十来斤,尤其在这个人人都会点盘螺蛳的季节,去晚了,就吃不到了。创业在线  ■炒螺蛳最俏  螺蛳就在附近菜场买,也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老户头。“(卖家)是个五常那边的老头,他的螺蛳都是村里老人每天在小河里摸上来的。”陈凡说,“生意做久了,质量有保证。我们进的螺蛳往往还比别人贵一点,但东西好就行”。  这里的螺蛳并不浓油赤酱,但很入味,口感较辣。或许是因为食材质地不错,除了肉质厚实嫩滑,也保留着河鲜原始的鲜味。  秘诀在哪里?  陈凡笑了:“哪里有什么秘诀。说难听一点,我们也就是大众口味,随便烧烧的。”  令人惊讶的是,他自己并不爱吃螺蛳。来杭州之前,也不会做菜。  “多琢磨,多练习,总能做好的,十几年下来,你也烧得出来。”他哈哈哈地笑开了,“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很自豪的,我们富阳人嘴巴真的蛮刁的,所以我们觉得好吃的,应该不会差吧。”  十七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回报也很可观。  当年,陈凡初中毕业,便踌躇满志地来了杭州。或许从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调皮捣蛋的“老头”——他不喝酒,也不瞎逛,甚至不玩微信,除了睡觉,基本都在店里忙。  最让他自豪的是,这一辈子只经人介绍谈过一次恋爱,就结了婚。如今儿子已经八岁,在外地读私立的外国语学校。  10块钱一盘的螺蛳、2块钱一只的鸡爪,这家人就靠着这份不眠不休的拼劲发家致富。十几年时间里,他们在杭州买了两套房),“都是一次付清”;陈凡和陈义两兄弟,一人开一辆宝马5系;他们在老家有漂亮的别墅,新的五层小洋楼也在建造中。  “还行吧,其实我们也就是过日子。”陈凡说,“钱多一点少一点,真的不重要。”  而对陈荣明老两口来说,有了这份家业,他们也可以安心准备养老了。“太累,身体确实有点跟不上。我们两个老的,决定再做两年,后面就随他们自己折腾了。”  为什么不多请几个人,或者干脆开分店呢?  “我也知道开连锁挣钱快,可你看看,有几家连锁可以挺十七年的?”陈荣明说,“我宁愿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辛苦一点。赚快钱,但把牌子做塌了,我不愿意。”
  • 创业做外卖火锅,月流水500万

    数据报告 2017-04-21
    赵子坤认为,围棋与创业比较,有诸多相似之处,“围棋的棋谱是一样的,如何运用这个棋谱如何下棋这是很关键的,我属于进攻型。”所以敢前期花100万人民币用来买锅。亿卓智库赵子坤的火锅门店只外卖不堂食,门店分布在居住人流密集地区,每店覆盖范围为5公里,作用相当于前置仓,保证配送速度。6家店覆盖整个北京5环重点区域,只送重点区域,赵子坤认为也是围棋的思路,“就跟下棋一样,围棋永远是先下框架,最后再吃棋子儿。”亿卓火锅外卖没人突围,因为都不懂“便捷”。火锅外卖市场渗透率还太低,赵子坤认为,原因在于以前做火锅外卖的都没有抓住“便捷”这个点。简单说来,火锅不像其他外卖品类,对用餐环境最起码的限制在于,要求有电、有电磁炉、有锅、有水。赵子坤的脑洞在于,他就想在大马路边上吃顿火锅,没有电、没有锅,什么都没有。所以,赵子坤的第一招,就是用燃油灯火锅,而且锅免费送。赵子坤的火锅是99元起步价,99元的套餐中,除肉菜、拉面等,还包括一套火锅锅具。锅的燃料是一种油,每小罐可以燃1小时40分钟,打翻也不会引起火灾。用户第一次点外卖送锅,以后每次,不送锅送一份59元以下的火锅单品,送燃料罐。智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便捷。不需要电磁炉,连水也不需要,一锅汤都包含了;提升复购率。留锅在用户家中,锅本身的作用则相当于是一个会员卡,用户月均购买次数为3.5次。火锅市场很大,不限地域,老少皆宜,且多适合聚会场景,3人以上聚会,撸顿火锅。但这个场景不适合外卖,要做高复购的外卖生意,赵子坤看中的是年轻的单身或二人家庭群体。赵子坤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单身或二人家庭的人口,至少不下三百万。同时,这一类人又以外来务工居多,共同特点是,依赖外卖,不会做菜,刚好适合火锅。赵子坤认为,如果这三百万人每月平均会有两次购买,那么,他的单月销量也能达到过亿。所以淘汰郎只做一二人火锅,拒绝第3人。便宜是永远的灵药。99元火锅套餐,包括一份雪花牛肉,七种蔬菜三种菌类搭配的拼盘,三种特色小菜,九种口味选一的锅底可选。再加其他单点菜品,还可以满150减50元,减完刚好100出头,适合2人消费。其商业逻辑非常简单,即将最高昂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和店面装修成本节约下来,如果算账的话,运营成本占10%,食材占50%,物料占30%,前期一直是保本,卖到300万元,各项成本降下来后,才开始有正向现金流。创业在线模式并不复杂,但是“做餐饮挣不到高利润,80%餐饮行业的人就不愿意干了;如果只能保本,100%餐饮行业的人就不会干了。但做互联网就是不挣钱,我就愿意不挣钱干,搞餐饮不挣钱,就没有对手”。赵子坤说道。根据餐饮行业协会数据,餐饮市场每年成交额达2万多亿元,其中火锅业为7000多亿元,占额接近40%。火锅行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业之选。
  • 王健林:创业初期3年内被告222次,9天9夜没睡觉

    数据报告 2017-04-20
    王健林在这个演讲中讲到了万达创业初年的三个故事。他最后说,如果想成功,就应该去创业,应该勇敢跨出这一步,勇敢面对人生。为何辞官下海?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亿卓智库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第一个故事: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亿卓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就这样,万达就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个闯入了“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这一单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就这样,我掘到第一桶金,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旧城改造很有钱赚,别人不敢干,我敢,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第二个故事:9天9夜没睡觉再给大家讲一个贷款的小故事。初期创业,我接下了一个项目,这个工程当时政府干了一半,觉得费劲不愿意干了,转给我的。签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更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我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我。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转给我的,他们觉得对不起我!所以政府开了一个会议,就指定当时某一家国有银行贷2000万给我做启动资金。这家银行答应了说“可以”,哎,我一听好事,那我就去找银行行长吧。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都给我躲猫猫。我有时候一见到他了吧,他从后门就走了,我在走廊白站;有的时候在走廊里堵着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下周二来吧”;等我下周二去,他出差去了!等等。当时就为了拿到这笔贷款,有的时候一去在那个走廊上(因为进不去办公室)一站就是一整天。我想银行八点半上班,我就八点去吧,站着。甚至站到下班六点也不出来。究竟行长是来了没来?还是不在?我也不知道,也没人愿意告诉我这个信息。当时站在走廊里面这种感觉,这种耻辱,我觉得太卑贱了嘛。除了这家银行,我又去找了另外一家银行,贷款的时候这个人态度倒是不错,但也是不给我贷款。我为了堵到他,曾经跟一个哥们两个人就开车到他家楼下。我想,你总得回家吧?那我就在你门口候着;你早上总得要出门去上班,总是能碰到你吧?我俩就去在那儿蹲了一个晚上,在车里候着。反正深秋不是太冷,稍微冷了就开动发动机暖和一会儿,为了省点油过会儿再把它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第二天晚上我说再去堵吧,我这个哥们觉得忍受不了,他说太丢脸!无论如何也不能去了。我自己又去待了一个晚上。就是候不着,找不着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不着,是他不愿意见你,因为你是民营企业,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不像今天这个地位。第二觉得你风险大,他不敢放贷给你。放给国有企业亏损了没了,他不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放给民营企业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我也理解他们。在这种无论跑了多少趟都找不到办法的情况下,就有人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说“干脆你就发一个债券”,但是你这得承诺回报,比如两年按照1.4倍,每年20%,1.4倍收回。没想到,推出来以后一抢而光,毕竟20%年回报还是很好的。这个方法真正解决了这个项目的难题,才把我们从濒临破产的边缘给拯救回来。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的故事。我接的这个项目,可以说追悔莫及。当然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把剩下的老百姓搬走了。但当时真是把我憋的够呛!在1993年初的一段时间,我九天九夜都没有睡着觉,什么安眠药,什么打针就是睡不着觉。到后期整个人都有点精神恍惚,失常了。第十天早上正开着会,“咣当”一头就昏迷在地了。我被紧急送到北京,还找了比较好的一个医院去治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神经内科的主任姓李的女士,一见我面:“没事,小伙子今晚就让你睡着”。我说你这么大本事?“你放心吧,我们高得很”。其实还是给我吃那些药,可能心理作用,也可能进到医院里了,安静了,我当天就睡着觉了。智库第三个故事:3年打了222场官司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做住宅房地产做得还是不错了,但是有个问题刺激了我:我们公司有两个员工得了重病,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每个员工花了一百多万治疗费。当时民营企业是不可以报销医药费的,你自己有钱你给他报销,没有钱你的员工可能就等死。那我们是花钱给他治疗了,但是也给我一个提醒:如果大量的员工都有了病,再往后发展一二十年大家岁数大了,这公司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有长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2000年决定转行去做商业地产,做不动产,做持有物业,不再搞单纯的住宅开发了。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所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研究新模式。怎么办?在创新中研究了一个办法:提出一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即做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一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金流就有了。这样,就不用卖大楼里的商业铺位了,自己来经营,一下子生意就找到模式了。商业经营旺了,旁边的楼也升值了,现金流问题也解决了,万达从此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我自己创业初期的三点体会第一点叫“敢闯敢试”。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你去做起码有一半的机会,你不去做机会是零,所以我最近这些年在各地演讲,经常讲一句话:“什么清华大,北大,不如胆子大”。这个胆子大不是说让你乱干,但是得有勇气去闯,去试验!第二是创新求变。你要成功,要想不断成功,或者还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一定要能够求变、求新,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能做跟别人一样的事情。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获得超额利润。2006年,万达刚进入中国电影产业。那个时候,大陆地区的所有票房加起来不到10亿人民币,公司同事们全部反对我,说10亿就算20%的利润,也才2亿的利润。每年要投3亿、4亿去做,怎么可能收得回来呢?全中国的利润都归你吗?我说电影院对商业中心来说是不是必须需要?大家认为必须需要。现在又没有人愿意来做。做了挣不到钱,那怎么办呢?我跟大家讲现在只是8亿、10亿的市场,但如果我们带头来做,加一点促销,让那个行业有钱赚,可能会激励更多人来做,这个行业可能就做到80亿、800亿,就可能赚钱了。所以我们就带头进入这个行业了,万达院线总共投了6亿人民币。因为后期,有20个、30个影城以后,院线自己有现金流了,自己每年利润就可以支撑自己发展,不需要我再投资了。这个公司1月份上市,现在市值800多亿人民币。万达还有很多创新的东西,等着资本市场来检验。创业在线第三是坚持到底。创业一开始可能新点子会比较多,但是这点子一开始可能不成熟。新的模式可能在试行当中会遇到困难,也可能会遇到挫折,没有实现你的预期目标。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你经过分析认为自己路子是对的,就需要坚持。我经常讲一句话: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所有的创业,所有的科研,所有的运动,基本上都是二八定律,成功永远是20%以内,失败肯定是大多数。但是正因为有了10%、20%的成功,激励我们这些人希望成为那一个部分。先行者绝大部分会成为先烈,少部分才会成为先进,但是因为有成为先进的可能,所以就去奋斗!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应该去努力,有目标就应该去奋斗,人生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大陆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还有一句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如果你们想成功,就应该去创业。当然朝九晚五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但那种人生不精彩。应该勇敢跨出这一步,勇敢地去创业,勇敢面对人生。不管是经商,不管做科研,绘画,总要给自己一个比较远大目标为之去奋斗。奋斗过了,达到了,那你就无悔这个人生。你奋斗过了没有达到,你的人生也不后悔!如果什么都没奋斗,什么理想都没有,平平淡淡过一生,这个人生对你来讲实在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