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铁匠到互联网创业者 胡东方盛演绎传奇人生

    数据报告 2017-06-26
    铁匠、互联网创业者、千万富翁,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在胡东方盛的身上神奇变换,这位年幼父母双亡的新生代温商创造了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如今是互联网+时代,我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作为一名在衢温商,胡东方盛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衢州创立了浙江桔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浙西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那些不能摧毁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1984年,胡东方盛才6岁,哥哥意外溺亡,父母相续离世,他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生存,胡东方盛做起了打铁匠徒。直到2000年,胡东方盛怀揣着省吃俭用省下来的9万元来到衢州,从事工艺品加工。生意还算有模有样,想着过不了多久就能盈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一场意外车祸让他多舛的命运再次雪上加霜。“那些不能摧毁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胡东方盛回忆说,当年车祸后,盆骨断裂、肠道切除一米、高额的医药费……一系列的事情让他不知所措。所幸,医院减免了大部分医药费,社会上的好心人组织了募捐。社会爱心人士的举动让胡东方盛感受到了温暖,也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他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报答大家的恩情。胡东方盛通过多年的打拼,在衢州创立了衢州江山市东方盛飞工艺厂、衢州小憨豆门业有限公司、衢州唯源尚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他的多领域拓展理念,让他在商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组建“灰客”团队涉足互联网领域“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群互联网技术开发工程师,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能力境界,中国智库钻研技术领域的突破,都是蜗居在家的一群‘灰客’。” 胡东方盛说,当时为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业领域,通过不断与工程师们沟通与交流,终于他们被他的诚意和创业理念所打动,加盟了浙江桔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胡东方盛的努力下,他的互联网公司拥有高级前端工程师、高级架构师、高级开发工程师、高级测试工程师等人员组成的互联网团队,胡东方盛是“号外灰客”团队创始人。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后起之秀,“号外灰客”团队以创造互联网价值、传递先进理念、打造高端品牌为使命,融合了国外先进的开发理念和国内尖端的开发技术,充分整合商业思考及技术实现,推动产品价值最大化。目前,“号外灰客”团队服务近2000家企业,团队用优质的产品和悉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赞誉。打造互利共赢的“商会商城平台”胡东方盛作为衢州市新生代温商联合会会长、衢州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一直探索如何运用互联网为商会谋福利。为此,他积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商会资源,以商会为主体,搭建商会商城平台。“商会商城平台是一个能实现多赢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躺着赚钱’,商家可以交易获得利润,消费者可以获得返现,商会可以获得佣金及分红。”胡东方盛说,商会作为一个整合各行各业资源的集合体,最大的瓶颈是无法将这种资源集成的效果发挥出来,而商会商城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胡东方盛表示,“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日渐式微,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纷纷转投互联网,“商会商城平台”也正是看准了“新零售”下的新趋势,让线下的商户可以在平台上打开自己产品的销路。此外,有了这个平台,商会完全可以实现“以商养会”:商会对平台的交易额进行分成,同时商会针对平台反馈的数据,对会员进行评级。目前,已有几十家商会申请使用。胡东方盛表示,希望能抓住当下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时期,为商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博士马瑞强:将创业梦播撒在农村的土地上

    数据报告 2017-06-23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个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那里巍巍阴山、万里黄河,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河套风光,被誉为塞上粮仓”。中国农业大学博士马瑞强谈 到自己的家乡,眼里透露出无限的热爱和自豪,“我家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成就了我创业的梦想”。获得第十九届“五四青年奖章”的马瑞强就是在这片充满浓浓乡情的土地上走上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致富路。弃业回乡 种地成就创业梦马瑞强深知“科技兴农”,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种植水果玉米,开辟了一条新农人的创业路。马瑞强深知“科技兴农”,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种植水果玉米,开辟了一条新农人的创业路。带着些许书生气的马瑞强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央企,他拥有许多北漂人梦想有的一切:稳定的工作,户口和房子。都说能成功的人都有一颗爱折腾的心,马瑞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羡慕他捧着铁饭碗,过着舒适的生活的时候,一篇文章触动了他的心。“有一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奋斗了18年 才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我总觉得我该做些什么”。马瑞强内心渴望打破平静,趁年轻折腾一番。在研究生期间,马瑞强参加了水果玉米社会实践项目,并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开辟了七亩试验田,那里土壤肥沃,灌溉等基础设施发达,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有利于高糖作物的种植,在父母的耕作实验下,马瑞强深知河套平原适合种植水果玉米。同时,他与同学在北京做市场调查,在超市做市场推广,对水果玉米有了新的了解。这段经历,为他回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家乡良好的土地种植环境,是马瑞强选择回家创业的基础,那50岁老父亲的一句话,就是触动马瑞强的内心,让他有了义无反顾回乡创业的决心。“有一天回家探亲,父亲说,‘我什么时候能不种地,什么时候能不干活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非常复杂,因为在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像我父亲这样年 过半百依旧下地干活的农民还非常多”。马瑞强描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我国有百分之50的劳动力都在50岁以上,农忙时,农村是一幅只有老人下田 干活的萧条景象。放弃北京稳定的工作回农村创业,这个听起来很疯狂的决定,得到了父母、领导和朋友的一致反对。马瑞强深知,反对声打不倒内心的坚定,很多重要的决定都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许多成功的事情都是在刚开始别人不看好的目光中做成的。带着良好的创业基础,和让自己年迈的父亲不再种地干活的决心,马瑞强坚定的踏上了这片富饶的土地,用种地成就自己创业的梦想。曲折创业路 困难打不倒坚定创业之路曲折艰辛,马瑞强亲自下田查看苗情。亿卓智库马瑞强供图创业之路曲折艰辛,马瑞强亲自下田查看苗情。如果有人问马瑞强,回家种地好不好?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好呀”。回家种地真有那么好吗?农村有着很多机会和空间,但也有意想不到的挑战。马瑞强刚开始的农村创业之路走得一波三折。“让农村人接受新鲜事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了说服农民拿地出来种水果玉米,我和母亲走访了100多户农民,只有14户同意,其中7户是自己的亲戚”。马瑞强为了说服乡亲们,拉着爸妈先种,自己开着面包车,去18个村轮番做工作,又给农民争取来了农业综合开发补贴和科技推广补贴,自己补种子、补化肥、补地膜。慢慢加入的农民多了起来,2011年周边有406亩地种植了水果玉米。马瑞强知道万事开头难,但他没有想到,之后的创业路依旧不平坦。2011年的秋天,租来的冷库距种植基地有50公里,需要一次性拉货,由于量大时间紧,连装卸工都不愿干了。马瑞强和家人一起装卸,500多袋玉米从晚上十点扛到次日两点。但由于连续两次冷库突然出现问题,一库玉米一晚上损失了6万多块钱,总计12万元,这些费用需要自己承担。为了帮农民收割,父母家的玉米都烂在地里,仅在这一年他就赔了15万元。马瑞强曾经坐在田地里,暗暗的骂自己:“你是不是有毛病,放着北京的工作不干,非要来这里遭罪”。也在被同学老师问回家种地后不后悔的时候,告诉他们,自己有些后悔。但马瑞强内心有个强烈的声音:“不后悔是假的,但就不相信干不成”。就这样马瑞强沿着自己的心路,毫不畏惧的前进着。播撒辛勤的种子 丰收信任和希望马瑞强心系农民,为种植水果玉米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得到农民们的信任。马瑞强心系农民,为种植水果玉米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得到农民们的信任。“农民的工作难做,但也好做,他们只要看到成果,就会信任你”。马瑞强在说服农民拿地种玉米的过程中,遇到了颇多的麻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玉米产量的40%被当地的超市和商场购买,其余都销往外地,在市场上广受好评。水果玉米零售价每个3元,同样的一块土地,收入却比种普通玉米翻了一番。村里人看着种水果玉米赚钱了,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都要跟着种。“试验田的成功也更加激发了我推广种植水果玉米,让乡亲们和更多的人受益的决心”。随着第一批水果玉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马瑞强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也得到了很多单位的支持。共青团组织多次帮助马瑞强协调有关部门进行项目扶持,引见多位企业家进行项目投资接洽,帮助他解决了创业融资难问题。很快,马瑞强的水果玉米合作社水果玉米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406亩,发展到2012年的5000多亩,马瑞强的创业梦想也实现了突破。那年夏天,马瑞强的妻子从北京来到巴彦淖尔,马瑞强兴奋地跟妻子说:“你看,往南走的全是水果玉米的车,往北走的全是青贮玉米的车,这些都是我们种的。每天因为我们的努力上千人在行动,一起在赚钱,自豪吧 !”马瑞强带着满满的自豪感与妻子分享着创业的喜悦。2014年,马瑞强成立了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两个合作社,一个是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职业农民队伍80 人,新建投资2000万元的饲料厂,流转土地达到15000亩,投资40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农业机械,带动农户1000多户,预计2015年将使农户增收 达1000多万元。在创业的道路上,马瑞强有着平凡但又不普通的梦想,“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就希望用自己实际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农民致富。”做新时代农民 满载使命和责任身为人大代表的马瑞强,多次对三农问题提议,用实际行动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福利。身为人大代表的马瑞强,多次对三农问题提议,用实际行动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福利。现在,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管理日趋成规范。合作社技术团队有博士3名,本科生及技术员15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展开了密切的研究合作。马瑞强个人也荣获了农业部和团中央颁发的诸多荣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创业青年”、“感动内蒙古人物”、“感动巴彦淖尔人物”……如今,满载荣誉的马瑞强还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走到农村,加入新农人的行列,为农村的建设出力。农村的土地怎么种,怎么种好?一直是马瑞强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第一批职业化的农民,有责任也有义务思考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一同关注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一批职业农民,来农村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农村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但农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需要有年轻人扛下这个担子。”马瑞强说,对于自己个人来说,弃业回家种地创业,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它的价值。作为率先走进农村的第一批新农人,马瑞强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内蒙古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博士学历的新农人,通过自己的创业带领农民致富,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声 ,让农业农村的很多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是马瑞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2014年我在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中提议,加大边疆少数欠发达地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资金贴息的建议,我们当地2014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 元, 涉及到创业人员27000多,带动的就业在95000多人,每年要拿出1200万的贴息,通过提议 ,这部分贴息农民们都省了。”马瑞强在用实际行动为农民谋福利,用智慧为农村谋发展。马瑞强说,作为新农人,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带着新农人的责任和使命,他总是跟年轻人说:“农村有着很多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希望那些有梦想有激情的年轻人来农村,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上,你将大有可为!”中国农村的建设,正需要像马瑞强这样的新农人不断的探索,中国农村的未来,也需要像马瑞强这样的新农人无私的奉献。如今,硕果累累的马瑞强依旧在这片热土上奋斗耕耘着。老百姓说:“把土地交给他,我们放心。”他说:“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很有成就感”。马瑞强说:“我的理想,是所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都能够实现机械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种植”。这不仅是马瑞强的梦想,更是新一代农民的梦想。马瑞强将继续将自己的创业梦在农村的土地上扎根,同样也期待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新农人的行列。
  • 林觉养:残疾小伙开电脑公司年入10万 欲帮残疾人就业

    数据报告 2017-06-22
    怀揣2000元创业,如今年收入超10万元,林觉养证明自己能力后有了更大的梦想——   残疾小伙欲帮千名残疾人就业   窗明几净,装修温馨,走进位于(海南)万宁市文明北路的万宁恒利电脑公司,不大的办公室里,整齐地排列着电脑零配件、监控设备、打印机等,这是由15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组成的“家”。  林觉养是这家电脑维修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亿卓智库2009年毕业于南昌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0年林觉养回到家乡万宁时,发现万城镇只有4家电脑维修店,而且规模不大,于是便有了开电脑公司的念头。  想法有了,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我当时全身只有2000元,家里没钱,也贷不到款。”林觉养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经历,不由得心酸起来,“只能硬着头皮,找亲朋好友借了7万元。”  2010年,林觉养的电脑公司开业了。经过6年的努力,如今他的年收入超10万元。  他培养出了15名技术工  创业的成功给了林觉养很大的信心。“我在找工作过程中,常因身体原因被拒之门外,因此我也想教其他残疾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让他们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林觉养说。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林觉养陆陆续续招收了15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  刘明海在林觉养的电脑公司工作,现在已是技术主管。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电工,由于身体残疾,做电工很危险,收入还不稳定。  2016年4月,刘明海开始跟着林觉养学习电脑维修以及打印机维修。“我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在店里,每月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店里还给我买社保。”刘明海告诉记者,“现在出门工作,家人不用像之前那样担心我的安全了。”  据了解,目前店里15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都已经掌握了不同业务技能,每月基本能领2000元到3000元的工资。  想建残疾人培训基地  现在,林觉养又有了更大计划——帮助千名残疾人就业。在一番筹划后,林觉养租下了一栋三层楼,用于打造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并为残疾人提供培训、实习以及推荐就业等服务。“一楼作为大卖场,二、三楼作为培训基地,我想把不同特长的残疾人集中到这里,互相分享、学习实用技术,最后推荐他们就业。”林觉养说。  培训基地投入使用后,一期可培训30名残疾人。但创造这样一个能让更多残疾朋友解决就业的平台,装修和买设备的资金却难住了林觉养。  林觉养的事迹引起了省残联关注。4月21日,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林世闻代表省残联、省残疾人基金会向万宁残服爱心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捐助30万元,这笔资金由深圳市善心汇文化产业集团定向捐助。  当天,万宁恒利电脑公司还被确定为我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 苏花集团董事长李亚娟:创业从辞职卖花生开始

    数据报告 2017-06-21
    从只身回乡创业到创立自己的苏花品牌,从传统销售到网络销售,十多年的时间里,李亚娟通过辛劳和智慧,将小小的八集小花生卖到全国各地。  辞职卖花生的女人  在泗阳县八集乡,种植花生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家家户户都会种花生,而这里大片的沙土地也最适合种花生。但由于原有的品种壳厚、粒小、出油率低、包装简陋,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效益。  2002年,在无锡卫岗乳业做销售经理的李亚娟突然辞职,而辞职的理由却是要回家创业,卖小花生。   “我的祖上就是种植花生,我的父亲也是种植花生。所以,在我创业之初,似乎是别无选择,把八集花生做成当地农民的致富产业就成了我的创业方向。”李亚娟告诉记者,祖祖辈辈和花生打交道,让她对花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那么,怎样让这个小小的花生变成“致富果”?  做花生需要厂房,李亚娟就租了一处居民房;花生要炒制,没钱买设备,她就在街上买了两口大铁锅,没钱雇工人,她只好百般请求,让父母过来帮忙。就这样,忙碌了大半年,2003年春节,李亚娟将自己做好的一千箱花生拉到了集市。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小包装花生很受欢迎。   看到商机的李亚娟第二年就将产量扩展到5000箱,同时注册了自己的花生品牌“百年苏花”,因为生产量翻了四五倍,李亚娟也变得更加繁忙,她将花生分摊到小商店、小超市,并且积极拓展外地市场。拼命三郎的干劲,让李亚娟的花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花生产量不仅增长了几十倍,还顺利进入了大型超市。  2005年,李亚娟突破固有种植思维,引进了壳薄、细腻、适合生食的天府三号、四粒红、海花、花育18、小金生等9个新品种,一下子就让亩均效益增加了3成以上。    在销售花生的过程中,李亚娟发现有一种黑花生不仅个头大、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特别受消费者青睐。于是她就盘算着将黑花生引入到泗阳来种植。但当种植结果出来后,却让她始料未及。   经过专家鉴定,八集的土壤不适合种黑花生。2008年,李亚娟便只身前往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考察,最终与沈阳法库久旺花生合作社洽谈成功,当年共同种植的600多亩黑花生也一举获得成功,亩产达300多公斤,效益是普通花生的2倍多。之后,苏花合作社又在吉林松原、河北石家庄、山西渭南等5省12市建立了黑花生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85万亩。如今,黑花生已经成为苏花的招牌。   这几年的创业生涯,让李亚娟也攒了不少钱。她决定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可就当她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因为相关的土地证件没有办齐,导致厂房被屡次推倒,损失了近百万元。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县委书记的李荣锦得知了她的情况,经党委研究,为她特批了一块土地,终于在2012年上半年将厂房建好,让下半年的花生生产有了着落。   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效益普惠到父老乡亲。在2009年,公司牵头创办了泗阳县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公司采取“带动+合作发展+利益共享+合同种植+利益返还”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1.5万户,建立花生种植基地2.1万亩。“做事高调”的李亚娟不满足于本地“小打小闹”,她一心要在全国闹出“动静”,到全国各地能种花生的地方建基地。2008年以来,苏花先后在吉林松原、辽宁沈阳、河北石家庄、陕西渭南、山东寿光等5省12市县建立起黑花生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6600多亩。“黑花生”也成了合作社的招牌品种。  创业第一步已经迈出,但是“创立百年基业,打造百年品牌”才是公司的最终目标。“只有把产品做成品牌,这个产业才能得到长久发展。”李亚娟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因此,在种植花生的过程中,李亚娟对合作社员制定了“六统一”的标准运作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播种时间和栽培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用药、统一采收、统一销售,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以降低成本、优化基地,全面提升花生的品质。  “创业十几年,我一直是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干。公司的500亩基地就是试验田,每每有新品种,我都先种,测试成功了再推广给社员种植。要让社员信任,这样才能带领社员发展产业,而不仅仅是多挣钱。”李亚娟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小花生给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合作社把利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给社员分红:按照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花生;按照高于20%的租金流转社员的土地;吸纳社员进入合作社上班,并按照高于普通农业企业50%的标准给工人发工资。这样,一年下来,合作社通过特殊方式的分红金额达到了280万元。而对于非社员的农民把花生卖给公司时,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现款结算,从不以任何理由拖欠。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公司收购花生时要求特别高,水分要达标、果粒要饱满、外形大小均匀。所以,在卖给公司前总要自己先挑一挑。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举动,让花生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保障。”李亚娟说,诚信是立身之本、质量是取胜之道、品牌是市场之门,每一步都得踏踏实实地走,才能走得更远。而按照无公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加工,苏花换来了“中国著名品牌”“全国诚信AAA级品牌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  变被动为主动  “高度决定视野,思路改变格局。做企业,就是要引领潮流。”这是李亚娟创业多年来最深的感触。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李亚娟认识到,花生种植只是产业的基础,靠天吃饭的成分较多。要实现“苏花花生走向全国”的目标,必须进行深加工,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可深加工的路子究竟在哪里?  经过反复的市场调查,公司把炒制花生作为产业升级的第一步。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先后投资50万元建起两个厂房并注册了“苏花”商标。公司与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对花生种植、加工等技术研究和开发,并成功研发了各类高档花生油、竹碳花生等“苏花”系列品种。现在,原味花生、黑花生、花生礼盒、红花生等炒制产品已经上市销售。而一袋精包装炒制黑花生可以卖到7元,是生花生的4倍。因其富含硒元素,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炒制花生虽然“吃香”,但由于工序繁杂,基本属于微利经营。亿卓智库2009年,合作社又投资70万元购买了压油机和精炼灌装流水线,加工黑花生油、红花生油、纯花生油和花生调和油,走向产业升级的“更高层次”。生产线每天可热轧花生7500公斤,冷轧花生1.5万公斤。“苏花”的年销售额中,炒制花生的贡献率仅占三分之一,轧制花生油则占到了三分之二。去年,公司又投入45万元新上两条花生油加工自动化流水线,产业升级层次再一次提升。  除了产业升级,李亚娟也没忽略产品种类的升级。“每年我们都会新推出一些新品种、新果型的花生。”李亚娟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有几款新产品推出。比如,去年是黑色的大粒花生,明年可能就是白色小粒花生,让消费者每次买产品都能有一个新鲜感。在外形包装上,公司也总是力求创新。125克轻便装、花生礼盒装以及小袋分食装等,多变的外形包装也吸引了非常多的消费者关注。  “要引领潮流”,李亚娟通过产业升级以及产品升级,走在了产业发展的最前端。现在,公司产品种类十分丰富,“苏花”牌八集小花生、食用油、草鸡蛋、粉丝、金针菜、木耳等土特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经营走向更高理念  这两年,网络销售风生水起。2014年春节前夕,市委书记的一次到访,让李亚娟对网络销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魏书记的一席话让李亚娟明白了网络销售的优点以及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她就开始到各地学习成功的网销经验。今年年初,李亚娟专门从苏州高薪聘请了专业的网络销售人员,从页面包装到产品介绍,从活动推广到合作模式,都做了精细的打造。第一个月,公司的网络销售额就达到三十多万元,第二个月就超过了百万。   “看一个产业有没有竞争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发展电商的好处令李亚娟非常感慨,“过去省级总代理,销售很难全覆盖。现在是网上平台,没有了中间环节,产品直接卖全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企业也提高了知名度。”2015年,苏花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招兵买马,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并入驻淘宝、京东、苏宁和天猫,苏花的30多个花生产品也陆续在4大平台上线。  目前,苏花已建成了企业网站,与淘宝、天猫和金种子等网站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推广、产品策划和承接订单等联系,网上销售额达到1200多万元,距离“小花生走出国门,闯出大市场”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更让李亚娟感到欣慰的是,在她的带动下,八集镇的花生种植户们不仅不再为花生卖不出去发愁了,而且还卖出了好价钱。2015年底,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她成立了苏花集团,当年集团销售收入就达到了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