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报送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函 渝人社函〔2016〕815号

    政策法规 2016-07-13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报送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函    渝人社函〔2016〕815号 市财政局: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和《关于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就培函〔2016〕9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满足网络创业者的培训需求,促进互联网与创业培训的深度融合,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局拟定了《关于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呈报贵局。请予以支持为盼!              (联系人:龚义龙,联系电话:023-88633801)      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关于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详见附件1)和《关于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就培函〔2016〕9号)(详见附件2)要求,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满足网络创业者的培训需求,促进互联网与创业培训的深度融合,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就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一、目标任务2016年,重庆市探索建立网络创业培训工作体系,构建网络创业培训教学辅助平台,计划培育网络创业培训讲师60人,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学员420人。通过开展试点工作,系统检验网络创业培训课程的适用性,并探索“互联网+”在创业培训领域的实际应用。逐步形成符合我市市情、满足现阶段创业者需求、与现有创业培训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相衔接的网络创业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提升创业培训发展水平。二、培训对象按照《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5〕290号)文件规定的培训补贴对象,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主要针对有意愿进行互联网创业并有一定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基础的人群。三、实施内容(一)建立“创业在线”网络创业培训教学辅助平台按照网络创业培训试点要求,做好“创业在线”教学辅助平台构建工作(详见附件3)。(二)培育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对申请参加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培训的人员进行筛选和培训需求分析,择优选出60名讲师参加培训(共72个学时),同时邀请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网络创业培训师指导授课。通过举办网络创业师资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SIYB)讲师进行网络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吸纳社会上具有网络创业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专业人士,按照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周期要求,进入网络创业培训师资队伍(详见附件4)。(三)培养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对申请参加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培训的人员进行选择和培训需求分析,选出420名学员参加培训,共56个学时。通过“理论教学——模拟训练——创业扶持(货源和功效系统,整合地货源,对接供销平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启发学员的电子商务创业意识,并对学员进行基础的网上创业知识、技能教学,指导他们完成网店的注册、经营和管理,开启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并实现正常经营。四、实施进度(一)试点申请。由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向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申请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经批准同意后,安排组织实施。(时间:2016年3月—5月)(二)师资培训。选择符合条件的网络创业培训机构,做好教学辅助平台开发工作,计划开展1期、共60人网络创业讲师培训,由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向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提交师资班申请。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派遣培训师,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时间:2016年5月—7月)(三)学员培训。师资培训合格后,由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委托相关培训机构统一组织网络创业学员培训,计划开展12期网络创业学员培训,共420人。(时间:2016年7月—12月)(四)总结经验。试点结束后,及时将试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并报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时间:2016年12月)五、补贴标准及经费保障实施网络创业培训,参照SYB创业培训补贴标准,考虑到培训机构网络创业培训教学辅助平台建设投入,暂按1500元/人标准给予补贴。经测算,需培训补贴经费50万元。 附件:1.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2.关于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就培函〔2016〕9号)3.“创业在线”教学辅助平台简介4.关于举办网络创业培训师资班的方案 附件1 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近年来,我国创业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政策措施逐步健全,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已有数百万劳动者在参加创业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创业培训工作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培训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就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创业培训是培育劳动者创新精神、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和创造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劳动者创造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手段。各级人社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创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健全制度和机制,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工作。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为宗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创业培训公共服务,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扩大创业培训规模,提高创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政府激励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工作新机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二)工作目标: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大规模开展创业培训,大幅度提高创业培训质量,使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服务,增强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逐步建立起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模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多层次,能够有效覆盖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的创业培训体系。三、政策措施(一)明确创业培训对象和内容。将具有明确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作为创业培训对象,将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培养、创办企业和经营管理能力训练作为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为重点,以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创业培训广泛开展。(二)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制度。把创业培训制度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范畴。建立培训对象甄选制度,完善创业意愿识别和能力短板诊断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对列入财政补贴范围的创业培训项目按购买服务的规定执行。建立健全培训主体报告制度,强化财政补贴培训项目实施主体的报告义务。健全创业培训师资管理制度,完善师资备案、评价、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培训绩效考评制度,对创业培训工作成效实施第三方评估。(三)加强创业培训课程开发。以创业活动不同阶段、不同业态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导向,编制创业培训大纲和技术标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的特点,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推进网络创业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创业模拟实训”等课程为基础,从已被广泛应用、学员普遍认可的创业培训课程中精选出一批精品课程,供各地优先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组织开发新领域、新业态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实施创业培训。(四)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创业培训师资的职业化发展通道,建立创业指导师队伍。各地要建立创业培训师资库,完善师资登记、考核、进出机制,强化对师资能力水平考核和学员满意度评价,对师资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制定长期师资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提高培训、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师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鼓励将社会专业人士吸纳到创业培训专家队伍中,提升创业培训专业化水平。(五)规范创业培训机构发展。各地要对创业培训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创业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指导创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创业培训,对有需求的学员提供后期辅导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按照公开规范、保障质量、提升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创业培训。按照“条件公开、合理布局、平等竞争、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创业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认定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向社会公示并登记备案。(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创业培训项目。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培训方式,辅以创业实训、考察观摩、创业指导等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能力培训、知识传授、政策咨询等服务。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实训平台等载体,试点推广“慕课”等“互联网+”创业培训新模式,大规模开展开放式在线培训。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提升基层创业人员创业能力。研究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对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技能就业行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试创业”实践活动和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并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组织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培训工作。(七)强化创业服务。推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有效衔接、统筹发展。完善公共创业服务功能,健全开业指导、创业孵化、项目推介、咨询指导、创业融资、人事代理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培训师资队伍为基础,吸纳具有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家教授以及熟悉经济发展和创业政策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推进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创业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展培训档案管理、培训流程监督、培训效果评估、师资库管理、培训资金管理等工作,并与创业培训技术服务平台链接,实现数据、信息、资源联通共享。四、加强组织领导(一)健全工作机制。各地人社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务院要求,推动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人社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各地人社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并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工作组织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创业培训工作。(二)加大资金投入。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实现创业或就业的,按规定享受政府创业培训补贴。各地人社部门要根据培训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培训补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动创业培训开展。有条件的地区要安排工作经费,对师资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开发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三)加强绩效评估。要结合就业信息化整体工作进展,将创业培训后创业情况与就业数据相对照,将创业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创业成功率、新办企业吸纳就业情况等作为评价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标,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工作绩效评估工作。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创业培训机构,要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四)注重舆论宣传。各级人社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宣传。通过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宣传创业培训,树立创业典型,建立激励机制,从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15年12月23日 附件2 关于开展网络创业培训试点推广工作的通知(中就培函〔201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创业培训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5〕197号)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中心组织开发了网络创业培训课程,并正式启动试点推广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试点目标网络创业培训课程是指通过参与式培训、翻转课堂、学习互助小组等多元化培训手段,依托教学辅助平台或互联网平台,对创业者进行互联网渠道创业的专业化指导和系统化训练,从而帮助创业者建立互联网创业思维,了解网络创业原理和创业流程,熟悉网络创业主流平台、模式特点及基本操作方法,提高网络创业能力。通过开展试点工作,系统检验网络创业培训课程的适用性,并探索“互联网+”在创业培训领域的实际应用,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满足现阶段创业者需求、与现有创业培训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相衔接的网络创业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提升创业培训发展水平。二、实施原则(一)统筹兼顾,需求导向。我中心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优先考虑与“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方针政策相匹配的区域,同时统筹考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创业群体等因素,在兼顾互联网发展和认知水平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向其提供适合的课程。(二)协同发挥,注重实效。试点地区创业培训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培训机构、培训师资、技术服务机构各自的优势作用,通过网络创业培训课程,切实帮助有网络创业意愿或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求的创业者增强互联网意识,提升网络创业能力,积累网络创业经验。(三)辐射带动,稳步推进。我中心将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工作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分阶段组织多模块、多层次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完善开发与技术推广工作。三、试点内容(一)建立网络创业培训工作体系。按照网络创业培训课程标准(附件1)要求,网络创业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实施、技术支持和质量监控都将纳入全国创业培训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中。试点期间,我中心将根据试点地区需求,委派网络创业培训技术专家协助当地做好网络创业培训体系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实施及其他技术服务工作。(二)培养网络创业培训师资队伍。试点地区通过举办网络创业师资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SIYB)讲师进行网络创业培训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吸纳社会上具有网络创业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专业人士,按照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周期要求,进入网络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对经培训合格的讲师,由我中心颁发网络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合格证书。(三)组织网络创业试点培训活动。试点期间,试点地区根据培训计划及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的群体开展网络创业学员培训。对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人员,由我中心颁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四)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根据网络创业培训试点情况,加快开发网络创业培训系列课程。进一步完善网络创业培训学员及师资教材、培训课件,及适用于翻转课堂等教学需求的指导手册、线上微课等教学资源。四、试点申请条件(一)高度重视,制定计划。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工作由省级创业培训主管部门为申请单位。申请试点的省份应高度重视,对开展试点工作有明确的思路、计划和措施。(二)注重标准,符合条件。按照试点工作安排和课程标准要求,申请试点的省份应具备开展网络创业培训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具有符合网络创业师资条件的创业培训讲师。开展电商类课程培训的地区应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网络创业培训教学辅助平台。(三)积极协调,争取支持。试点省份创业培训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相关经费支持,将网络创业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当地创业培训资金补贴范围,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五、试点工作实施(一)组织管理。我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网络创业培训工作统筹指导;我中心具体承担网络创业培训组织协调,包括技术开发推广、师资培训管理、质量监控评估、证书发放管理。试点省份可依托现有创业培训服务机构,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做好试点期间计划制定、培训实施、监督评估和后续服务等工作。(二)试点实施。1.试点申请。申请试点的省份自接到本通知之日起,由省级创业培训主管部门填写《网络创业培训试点申请表》(附件2),并提交至我中心。经批准的试点省份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切实做好试点工作的部署安排和组织实施。2.师资培训。试点省份开展网络创业讲师培训,由省级创业培训主管部门向我中心提交师资班申请。我中心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派遣培训师,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3.学员培训。试点省份在成功组织师资培训,且师资培训合格率达到80%以上后,方可由省级创业培训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网络创业学员培训,并报我中心备案。4.总结评估。网络创业培训试点周期为一年。试点结束时,试点省份应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并报我中心。我中心将根据各地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完善课程和技术体系。(三)示范推广。各试点省份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模式、好做法、好经验,收集典型案例、成功经验,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我中心也将总结试点成果,完善现有技术,推进网络创业培训工作。联 系 人:马威、张薇联系电话:(010)84661054、84661165传真电话:(010)84661050电子邮箱:mawei@cettic.gov.cn;weizhang@cettic.gov.cn附件:1.网络创业培训课程标准(试行)2.网络创业培训试点申请表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2016年3月4日         附件3 “创业在线”教学辅助平台简介 创业在线(www.busionline.com)作为国内最专业的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是实现“互联网+创业培训”、“互联网+创业服务”的关键抓手。创业在线旗下包括教学平台、来福直播、创业必修、创客云、创客行五大板块,全面服务于创业者在线学习、成长、社交及创业资源对接等现实需求。经过多年积累,创业在线后台已集聚了体量庞大的创业项目、创业导师、投资人、新闻媒体、服务机构等创业生态资源库。一、教学平台——教学服务平台包含模拟商城、ERP供销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创业培训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充分满足网络创业培训(TSPS)项目的教学需求。二、来福直播——活动直播平台整合国内优质创业活动资源实现PC端和移动端的实时在线直播,让创业者足不出户实现与创业大咖面对面,远程参与各类创业论坛、沙龙、路演等活动,第一时间了解最前沿的创业资讯和理念。三、创业必修——在线学习平台充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慕课理念制作互联网创业培训系列精品课程,不仅满足翻转课堂的教学需求,更能帮助创业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根据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随时随地补充知识,提升能力。四、创客云——资源对接平台将线下各种创业服务机构和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聚集和展示,全方位满足青年创业者对资金、场地、导师、政策、活动、社交等资源的需求,并实现高效地匹配和对接,同时满足在线交易。五、创客行——赛事管理平台核心功能包括在线报名、在线评审、在线投票、新闻及公告发布、团队展示等,满足各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业赛事管理需求。 附件4 关于举办网络创业培训师资班的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网络创业培训的服务和支持,满足网络创业培训过程中的师资需求,现就举办网络创业培训师资班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培训内容(一)理论学习。了解网络创业的含义与基本类型、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网络创业模式、平台及实现途径。(二)模拟实训。模拟网上开店的实际流程设计,体验在模拟实训系统中完成网点注册、版面设计、商品上架、经营销售等创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三)创业实践。基于网络创业实践的真实需要,掌握网络创业培训目标导向教学方法。突出指导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引导学员成功启动网络创业实践。(四)创业扶持。基于解决网络创业专业性难题的现实需求,应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帮扶模式,成功帮助创业者进行网络创业。二、培训对象持有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创业培训(SIYB课程)讲师培训合格证书》,在2015年度承担我市创业培训3次以上授课任务并纳入当地创业培训讲师管理的,且有志于从事网络创业培训教学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本次培训,其中下列人员优先:(一)具备互联网创业或从业经历,熟悉互联网行业,了解互联网创业一般规律和流程;(二)具备店铺经营(或电子商务)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指导能力;(三)具备与计算机或电子商务相关学习背景。计划培训1期、共60人,各区县可视情况推荐1—2人参加。三、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时间为2016年7月(暂定)。培训地点(未定)。四、其他事项各区县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按相关要求做好参训人员的初审推荐工作。参训人员须携带笔记本电脑,并与培训结束前参加在线考试和试讲考核,考核合格人员将由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 〔2015〕65号

    政策法规 2016-07-06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  知    豫政 〔2015〕65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8日  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社会进步,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     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应用呈现出横向延伸、纵向深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稳增长、保态势,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和深度融合方兴未艾,各地发展“互联网+”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我省具有地域优势、市场优势等有利条件,在消费领域、制造业、服务业、政府管理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推进“互联网+”行动,既是战略机遇也是严峻挑战,既是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既是全局性任务也具体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必须把推进“互联网+”行动作为紧迫的战略举措,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能力、转变职能,抢抓机遇、加快行动,跟上互联网应用时代步伐,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二、行动要求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15〕40号文件和《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变革转型、引领跨越、安全有序,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十一大行动和重点专项,强化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开放合作,着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形成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强力支撑。  在工作推进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一是技术与应用的关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坚持重在运用,从成熟技术的应用抓起。二是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顺应各方面推进“互联网+”行动的需要,坚持从具备条件的事情做起,逐步推进。三是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坚持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相统一,把实效体现在扩大经济规模、提升质量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上。四是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坚持把事关经济增长的成长点和制约点、改善民生的突出热点问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作为优先领域,率先实施突破,鼓励各企业、各领域、各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动。(二)主要原则。  ———市场主导,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实施“互联网+”行动和重点专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重提供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参与、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  ———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与利用,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开展合作,最大程度地释放市场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使互联网成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  ———融合创新,增强动力。把推进“互联网+”行动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举措,加速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推动互联网应用从消费性领域向生产性领域拓展,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培育融合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长短结合,务求实效。坚持科学引导、分步实施,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准确把握发展路子、工作重点、主次顺序,明确切入点、找准关键点,确保抓得住、行得通、见实效,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增加新的行动内容,推动互联网应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协调联动,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省级层面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形成跨部门联合推进机制,引导各地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合力解决“互联网+”行动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形成上下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行动目标。到2018年,“互联网+”行动和重点专项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互联网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建成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精准农业示范园区、智慧物流园,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重要的增长点,互联网对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社会服务更加便捷普惠。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建成一批智慧民生服务、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打造一批健康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等线上线下结合的示范点,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普惠的服务。  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访问速率和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应用和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制度环境持续优化。全省上下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促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取得实质进展,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政策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高地。  三、行动任务和重点专项  (一)“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优势,做大做强行业电子商务,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力争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经济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发展。  1.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专项。总结推广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经验,依托河南电子口岸,建设完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一般跨境贸易模式试点业务,推动跨境保税模式多点推行,扩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拓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链体系,争取设立国家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专项。推动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食品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推进流通领域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选择一批优势产业和产品,建设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电子招标投标、检验检测等服务。支持重点电商园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骨干电商企业。  3.涉农电子商务专项。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推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引导大型龙头电商和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利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市场网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体系。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加快推进冷链仓储、农副产品标准化等建设。  4.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经济发展专项。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消费商业模式,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发展。鼓励龙头生产企业和供销合作社创新网络营销模式,将现有服务网点改造升级为线上线下服务中心。引导传统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线上线下体验中心等,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城市配送为一体的同城购物模式。在房屋中介、房地产营销、票务、家政等细分市场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线上线下专业服务平台。  5.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发展专项。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开展精准营销。建设电子商务产品售后服务云平台,完善互联网质量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积极开展药品电子商务政策试点。鼓励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专栏1 “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专项:重点推进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多点布局,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2018年,力争全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亿美元。  ———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开展“豫货通天下”工业企业和电商企业对接活动,重点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企业)、省级十优和特色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区、中部电商港等建设。到2018年,建设20个电子商务产业园、网商园等,全省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内外贸易的企业占比达到70%左右。  ———涉农电子商务专项:重点实施涉农电子商务与消费者对接、“万村千乡”网络信息化建设、农超对接等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示范项目。到2018年,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电子商务示范县。  ———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经济发展专项:重点实施线上线下转型升级工程,支持龙头零售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体验中心;围绕食品冷链、智能终端、现代家居等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一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发展专项:重点实施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推动省级商务公共云服务平台、郑州药品电子商务政策试点建设。(二)“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搭建社会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和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打造智能化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大通关建设,全方位提升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关键环节网络化、标准化水平。  1.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专项。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专业物流服务平台,支持物流园区整合资源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  2.物流基础设施提升专项。推动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建设,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等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提升自动化作业和仓储运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推广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与配送车辆信息网络无缝对接。鼓励发展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支持建设完善供销合作社、邮政等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和配送网点。  3.智能化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专项。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口岸监管、场站作业、货物运输、物流服务等信息共享。积极吸引大型物流集成商、货代企业、电商企业等建设智能物流基地和区域转运分拨中心。完善省电子口岸功能,构建公众在线服务平台,在全省各口岸面向进出口企业全面形成“互联网+”通关便利化服务模式,促进与境内外重点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栏2 “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专项:重点推动全省物流云平台建设,服务全省物流园区和企业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提升专项:重点依托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实施智能物流设施升级工程。到2018年,打造10家左右智慧物流园,培育20家智能物流骨干企业,在全省建成各类快递终端投送网点5000个。  ———智能化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专项:重点推动郑州航空港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区、机场二期配套物流设施、郑州国际陆港联运集疏中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成与国家边贸口岸联接、全省联网的电子口岸。  (三)“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众创空间建设专项。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依托产业集聚区(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等载体,以市场化方式建设一批新型众创空间。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充分利用闲置厂房或楼宇构建众创空间。鼓励依托创业投资机构,打造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  2.“双创”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支撑平台、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建设创新创业网络教育平台,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及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平台入口、计算、存储和数据等资源。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  3.开放式创新发展专项。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服务团队。依托我省市场优势和大数据资源优势,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建立线上与线下、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互联网+”“双创”载体建设。专栏3 “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众创空间建设专项:重点实施阿里云中部创业创新基地、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区、创客工厂、海创空间、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重大项目。到2018年,建成200个左右众创空间。  ———“双创”服务体系建设专项:重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机器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到2018年,初步建成架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  ———开放式创新发展专项:重点推动海外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和人才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到2018年,引进国内外5000名以上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四)“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供应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专项。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快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模式变革。引导骨干企业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打造规模化定制生产线。推广众包众设、按需制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新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度、生产效率和增强市场敏捷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2.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强的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在化工、冶金、食品等流程制造领域,推进智能工厂、数字矿山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在装备、汽车、轻工及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组织推进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规划建设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面向高校、工业企业提供人才实训体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  3.网络化制造发展专项。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链协作系统,按照“整机+配套”、“成品+原材料”等模式,加强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协同,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建设涵盖信息资源服务、能力要素纵向整合、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电子商务等内容的省级工业云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搭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以数据聚合和知识共享为基础的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对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4.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专项。鼓励制造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为产品创新、生产组织提供决策支撑。在工程机械、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等行业,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实现产品设计优化和故障提前预测,促进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 专栏4 “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专项: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家居等领域开展规模化个性定制示范,实施客车柔性制造、智能化移动式冷链装备等重大项目。到2018年,培育10家左右规模化个性定制示范企业。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重点在化工、冶金、食品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实施工业云平台、电气产业基地智能工厂、中式营养快餐智能化车间等重大项目。到2018年,选择20家企业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力争10个左右进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范围。  ———网络化制造发展专项:重点在装备制造、汽车、冶金、化工、食品等领域,实施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项目。到2018年,网络化制造示范企业和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专项:重点在工程机械、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等领域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实施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项目。到2018年,培育10家左右服务型制造企业。  (五)“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及营销模式,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1.农业精准生产专项。开展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管理网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结合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选择条件较好的千亩方、万亩方,建立大田种植全程智能监测分析系统,实现环境参数远程感知、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化作业,提高病虫害、水旱灾情等实时监测预警能力。结合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建立远程视频诊断及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推行设施农业精细管理,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结合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培育工程,加快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结合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综合性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工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2.农业经营网络化服务专项。支持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互联网应用,推动产销衔接。推广成熟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村级超市、农资店、党员活动中心等为主体,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合作,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  3.农副产品追溯体系专项。支持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建立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应用先进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开展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专栏5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农业精准生产专项:重点实施大田种植智能示范方、智能化种植养殖产业化集群、特色休闲和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农业物联网精准生产及实时监测系统、林地信息服务平台及林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等重大项目。到2018年,建成一批“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  ———农业经营网络化服务专项:重点实施新经营主体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到2018年,建成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网络销售农产品应用示范点。  ———农副产品追溯体系专项: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实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二维码示范应用等项目。到2018年,推动5—10个试点县(市)实现“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蔬菜、水果、淡水鱼3类农产品全过程追溯管理,覆盖面达到70%左右。  (六)“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大力引进培育互联网金融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新兴业态,加快传统金融机构核心业务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  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培育专项。深化与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企业合作,针对社保缴费、医疗保障、财政补贴、便民支付等细分领域拓展多元化业务。支持我省符合条件、有产业支撑的企业发起设立法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扩大微信银行、APP(应用程序)银行、近场支付等互联网支付工具的应用场景。积极推动金融IC(集成电路)卡行业应用,促进电子现金规模应用,支持拓展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知名网络借贷平台、金融机构为我省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农村地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移动支付服务。  2.互联网借贷平台培育专项。支持国内知名网络借贷平台在我省发展,推动省内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等发起设立网络借贷平台。鼓励网络借贷平台探索新型网络借贷模式,完善征信系统,强化风险控制,为大宗生活消费、小微企业、“三农”、创新创业等领域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形成特色与品牌。  3.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专项。培育壮大本土股权众筹平台,支持国内优秀众筹平台在我省开展股权众筹业务,推动证券经营机构、电商龙头、要素交易平台、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按照规定参与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引导天使投资、创投机构等发掘、支持优质股权众筹项目,服务我省中小微企业融资。  4.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拓展专项。推动省内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和机构互联网化,打造“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直销银行,建设移动金融平台,创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保险、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建立互联网直销平台,提供在线理财服务。引导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融资租赁、征信服务、商业保理公司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专栏6 “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培育专项:重点支持金融IC卡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创新应用,推动金融控股集团等设立法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深化网络支付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到2018年,网络支付年结算额达到1500亿元。   ———互联网借贷平台培育专项:重点推进网络借贷机构在郑东新区集聚发展。到2018年,培育3—5家有影响力的法人网络借贷平台。  ———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专项:重点推动法人证券机构打造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到2018年,培育2—3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法人股权众筹平台。  ———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拓展专项:重点推动法人银行、法人证券机构发展“鼎融易”、“财升网”、“中原e融”等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到2018年,主要金融机构核心业务互联网化程度大幅提升。  (七)“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新兴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政府网络化管理服务创新专项。深化互联网在政务服务和政府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创新,借助大数据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构建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网上受理、审批、监督、查询等管理服务创新。积极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融资平台、土地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智能化水平。推动规划、建造、住房、城管、城乡基础设施等智慧应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建设发展,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行网上信访,进一步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探索开展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创新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2.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专项。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物业、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应用。发展共享经济,规范推广在线租房、停车服务、闲置物品交易等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生活资讯等服务,重点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让公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3.在线医疗服务发展专项。积极推动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支持重点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人口健康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整合医疗、疾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信息资源,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库和电子病历库,促进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跨地区、跨机构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共享互认。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病人身份、药物、病案及相关数据和护理流程的网络化管理。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4.智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推进智能化医疗、保健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具有运动、睡眠、心律等监测功能的智能健康产品创新,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动态更新、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支持第三方开展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鼓励有资质的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5.智慧养老服务发展专项。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看护护理、健康咨询、紧急救助、家政预约等居家养老服务。完善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养老、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提高养老管理服务水平。  6.新型教育服务发展专项。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网络教育服务。建设“豫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慧校园试点,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提供网络互动教学、移动学习、个性化辅导、远程研讨等在线服务,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培训,探索职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  7.智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旅游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模式,为游客提供资讯查询、产品推荐、行程规划、电子票务、酒店预订、景区客流统计发布、导游导览等全程一体化旅游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在线监控、自助导游等系统,推进电子导览、旅游车辆在线管理等网络技术应用,加快建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景区。  8.在线社保服务专项。积极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建设全省统一的社保云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信息系统省级集中,推进劳动力供需有效对接,促进社保、就业、劳动监察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加快实现从招工录用到解除终止合同、从失业登记到就业服务、从参保到待遇发放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全省一体化社保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就业形势预测、失业监测预警、病种结算分析、政策法规仿真与执行情况评估等大数据应用。  9.税收服务模式创新专项。加快构建业务全覆盖、服务全方位、标准全开放的在线税务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涉税业务办理和查询服务。建设综合治税信息应用和智能化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建立税务数据开放服务和应用创新中心,创新税收管理模式,提升税收征管质量效率。 专栏7 “互联网+”益民服务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政府网络化管理服务创新专项:重点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政务网络服务和政务新媒体平台。到2018年,建成一批政务网络服务和社会治理示范点。  ———便民服务新业态发展专项:重点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到2018年,建成一批网络便民服务示范点。  ———在线医疗服务发展专项:重点推进健康卫生服务云等项目建设,开展智慧医院试点。到2018年,建设3—5家智慧医院。  ———智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重点引进和培育优势智慧健康服务企业,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示范。到2018年,培育2—3家有行业影响力的智慧健康服务企业。  ———智慧养老服务发展专项:重点推进“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开展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到2018年,建成一批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试点社区。  ———新型教育服务发展专项:重点推进“豫教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到2018年,全省建成400个智慧校园示范校。  ———智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重点推进旅游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施旅游大数据资源库、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旅游产业智能化提升等项目。到2018年,建设5—10家智慧景区。  ———在线社保服务专项: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到2018年,力争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保云平台和一体化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税收服务模式创新专项:重点建设网上办税服务平台、移动办税服务系统、税务数据管理系统等。到2018年,形成以网上办税服务为主体的纳税服务新格局。  (八)“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全面整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服务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1.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专项。加强智慧交通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交通管理跨部门信息共享,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面向公众的便民服务平台,推行覆盖多种出行方式的“一站式”服务。推进城市智能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一卡通区域联网。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出租车服务。  2.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专项。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和客货运枢纽等交通网络设施运行状态和通行信息采集,完善信息感知基础数据库。应用推广车联网等智能技术,提高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运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在线化水平。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全省统一、对接全国的网络体系。  3.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提升专项。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为优化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推进车联网和新一代交通控制网技术在拥堵预防、节能减排、通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诱导、主动安全预警等领域智能系统研发与推广,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 专栏8 “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近期推进重点  ———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专项:重点建设全省统一的智慧交通云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服务平台等项目。到2018年,初步形成覆盖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重要交通枢纽的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专项:完善基础数据库,推动综合客货运枢纽运行状态监测与服务平台、主干公路网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等项目建设。到2018年,基本建成全省统一的省、市级交通管理基础数据库。  ———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提升专项:实施交通管理数据应用服务工程,推动全省交通运输应急处置及指挥调度平台、全省公路超限检测站四级联网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科学缓堵与智慧化管理综合保障工程等项目建设。  (九)“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推动互联网与能源产业融合,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生产与消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豫政 〔2016〕31号

    政策法规 2016-07-06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 施 意 见    豫政 〔2016〕31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着力搭建新型载体,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着力激发主体活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营造环境。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创业制度供给,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优化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让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活跃起来,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服务。尊重创新创业规律,着力破解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遇到的难点问题,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坚持政策协同、上下联动。统筹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强化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放大政策效应,确保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见实效。  ——坚持开放共享、强化支撑。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新型载体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建立协作创新创业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省内省外、政府市场开放合作机制。  ——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民生发展重点领域,明确区域创新创业重点方向,增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新型载体和重点平台,吸引各类企业、创新创业者集聚,形成创新创业集合效应。  (三)主要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培育人才、强化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就业、创业、创新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努力使我省成为创新创业先进省份。  到2018年,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批服务完善、发展成效明显的众创空间,汇聚一批以企业家、高端人才、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者,培育一批以新兴业态、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基本形成政策清晰、载体多元、机制创新、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  到2020年,覆盖全省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二、重点任务  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抓好载体、主体、平台、服务、机制五个关键环节,实施创新创业五项重大工程,构建创新创业体系。  (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体系。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新载体。推动郑州、洛阳、南阳等创新型城市建设,鼓励各地争取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强化制造业、服务业创新创业,建设一批区域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专业、开放、集成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培育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制造业、服务业创新策源地。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器,创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促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共享。  (二)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队伍。推动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大工匠”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首席技术专家、“大工匠”和工人创客团队,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制定各类激励政策,培育一批创客和极客。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完善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科技人才更大创新创业空间。深化开放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拥有国际领先成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来豫孵化和创办企业。大力支持豫籍企业家返乡创业。  (三)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抢抓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推动各类众创空间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大型网络平台开放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推进众创。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将部分研发、设计等外包,大力发展交通出行、旅游、医疗等领域的众包新模式,积极推广众包。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和信息资源,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生产协作、开放标准,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立体实施众扶。支持智能家居、数字创意等创新产品开展实物众筹,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开展股权众筹,稳健发展众筹。  (四)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信贷、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科技保险等,加快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创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引导各类孵化器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开办场所、政策咨询、财务税务、法律顾问、金融支持、知识产权等全方位专业服务。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集聚区域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五)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完善评价导向机制,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激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积极探索交通出行、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为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营造政策环境。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促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强化创新创业要素支撑。  (六)实施创新创业重大工程。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工程,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推进开放式创新。实施载体升级工程,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实施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整合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数据、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实施环境提质优化工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开展专家咨询指导服务,常态化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  三、政策措施  (一)推进创新创业便利化。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实行“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工作。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允许创业者依法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集中公开各类扶持政策及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信息,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增强创业企业信息透明度。(省工商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等有关部门配合)  2.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制定全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不在目录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业单位服务性收费,以及依法开展的各类行政审批前置性、强制性评估、检测、论证等专业服务性收费,对初创企业可按不高于物价主管部门核定标准的50%收取。暂停征收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取消企业年检费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费,降低市场主体设立成本。(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配合)  3.建立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以及行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制度,在目录之外不得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对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非在岗人员,均可按规定申领培训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有关部门配合)  4.鼓励新模式创新创业。加快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其中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名制认证、稳定经营3个月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财政厅、商务厅、教育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配合)  (二)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1.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创业孵化期3年内返回原单位的,工龄连续计算,保留原聘专业技术职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支持科研人员转化成果创业,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最高可至100%。对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创办企业给予10万元的创业资助。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该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分期缴税计划,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省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地税局分别负责)  2.支持大中专学生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开业补贴和孵化补贴政策。推动我省高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面向全省大中专学生开展实践培训、项目孵化、市场信息等创业服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引入社会创业培训项目,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高校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和资金支持。对大学生初创企业,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可申请5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大学生到各类孵化载体休学创办小微企业,可向学校申请保留学籍2年,并可根据创业绩效给予一定学分奖励。探索将高校毕业生创业情况列为高校生均拨款核定因素。(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配合)  3.支持高层次人才来豫创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符合相关规定的,省财政统筹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其100万元科研资助。对省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带技术、成果、项目在我省落地实施的给予支持。实施“国际人才合作项目资助计划”“海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对外籍高端人才来豫创业,开辟签证办理、永久居留等绿色通道。简化外籍高端人才来豫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除政治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外,原则上和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安厅、商务厅、科协等有关部门配合)  4.支持其他各类人员创业。支持企业家群体再创业。支持企业家围绕扩大生产、拉长链条、转型升级,开展二次创业,对新创办的实体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及其他各类人员返乡创业。落实税收减免和普遍免费政策,支持返乡创办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扩大抵押物范围,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民工创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工作,构建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特色农产品对接电商平台,支持农民网上创业。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支持退役军人、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失业人员等创办实体。对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业管理、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3年内给予不超过当月实际费用50%的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10000元。开发家庭服务、手工制品、来料加工等适合妇女创业就业特点的项目,激发妇女创新创业积极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农业厅、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科协配合)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1.加强财政资金支持。鼓励各地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券等支持创新创业。发挥省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作用,对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的,对其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部分按不高于0.5%的比例给予补偿奖励;对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的省辖市、县(市、区),按到位资金规模总量不高于3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企业利用专利权质押融资发生的贷款利息、评估费、担保费等相关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现融资的企业,按照实际发行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发行费补贴。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小微企业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采用首购、订购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配合)  2.落实普惠性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创新创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季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0万元(含3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并将享受范围扩大到核定征收企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最高上浮限额减免等政策。对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依照规定实行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对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符合条件的免征增值税。(省国税局、地税局牵头)  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围绕创新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河南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以股权投资等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及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申报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有行业背景和专业特长的天使投资人、法人机构及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发起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  4.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个体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1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最高限额50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最高限额200万元。对创业项目前景好,但自筹资金不足且不能提供反担保的,通过诚信度评估后,可采用联保或担保机构认可的其他反担保方式,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完善失业保险基金补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操作办法,不断扩大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在坚持财政筹集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主渠道、保证失业保险待遇正常支付的前提下,统筹地方每年可按需借用部分失业保险基金补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网商、刑释解教人员以及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使用的创业担保贷款给予一定贴息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财政厅配合) (四)强化金融服务。  1.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改制和上市辅导等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发行上市。推动更多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到新三板市场挂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资金来源。推动与工商登记部门建立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引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企业债券创新品种。(省政府金融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证监局、银监局配合)  2.创新银行支持方式。通过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引导,鼓励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加大对创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支持创业企业和农户融资。搭建银科对接平台,推进银行业机构科技支行建设,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广“专利贷”金融产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试点。推进银会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提供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等产品。(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牵头,省政府金融办、河南银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科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配合)  3.积极发展融资新模式。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试点,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扩大股权众筹试点范围,合理引导大众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借贷型众筹平台,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借贷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服务,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培育并规范发展专利保险等知识产权保险市场,探索发展大型设备首台套保险,促进创新创业和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积极发挥保险融资增信作用,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积极引进保险资金在我省参与或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省政府金融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分别负责)  (五)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  1.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支持各省辖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涉农高校院所、农业企业等为载体,开展“星创天地”建设行动,鼓励市、县级政府对“星创天地”建设给予奖励,打造适应农村创新创业需要的众创空间。对各类主体利用闲置楼宇构建众创空间,按其改造费用50%比例(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补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众创空间”提供的宽带网络、公共软件服务费用,按照50%比例给予补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省财政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补;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补。鼓励孵化器设立孵化资金,支持利用孵化资金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和资助。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投入的种子基金按不高于20%的比例给予配套支持。落实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科协配合)  2.整合众创资源。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发起开源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政府资金支持形成的成果向社会开源。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并向创业者开放。出台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向全社会开放科技资源,为全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建立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激励机制,采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合理补偿国家级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所产生的费用支出。(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科协等有关部门配合)  3.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加快建立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搭建集聚海外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构建开放式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等设立分支机构,建设科技园、实验室、孵化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特许、委托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等商业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支持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省科技厅牵头,省科协等有关部门配合)  (六)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撑。  1.发展创业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创业服务机构作用,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创业服务项目清单,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创业服务。各类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辅导服务、融资服务的,可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效果给予一定辅导服务和融资服务补贴。加快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网络服务,支持开源社区、开发者社群等各类互助平台发展,鼓励通过网络平台、线下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扶助大众创业就业。(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协等有关部门配合)  2.强化创业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升公民创新创业能力。在产业集聚区、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推进创新创业培训;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分制管理范围;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对具有创业要求和培养愿望的各类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可按规定申请创业培训补贴,其中创业意识培训补贴每人200元、创业实训补贴每人300元、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每人1000元。组建创业导师志愿团队,建立创业导师(专家)库,培训一批农民创新创业辅导员。(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科协等有关部门配合)  (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1.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禁止通过政府立法形式设定行政许可,杜绝以备案、登记、年检、监制等形式变相设定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工商总局令第67号)、《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工商总局令第68号)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工商总局令第83号)的有关规定,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进行限制。把创业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依托河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河南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监管警示系统,构建对企业进行信息公示、分类警示、联动监管、联合激励与惩戒的信息平台。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省工商局、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2.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在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省管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其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对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省转化的项目,财政科技资金按实际成交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技术转移机构奖励。(省科技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3.强化创新创业支撑保障。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强创业人员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创业转移接续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社会服务机制,落实引进人才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4.加大宣传力度。支持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加强政策宣传,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繁荣创新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创新创业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等的作用,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勤劳品质、坚韧毅力。开展“双创”人物评选宣传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大力培育创业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新闻出版广电局、科协分别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厅、公安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商务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政府国资委、省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统计局、知识产权局、省政府法制办、金融办、河南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南省分局、省科协等单位参加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究和协调解决本意见落实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狠抓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尽快细化落实本意见,省辖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分工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人和保障措施,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对创新创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省政府组织对各地、各部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力、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工作成效差的,在全省予以通报批评。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8日    
  •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 〔2016〕8号

    政策法规 2016-06-22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 大力发展电子商 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陕政发 〔2016〕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我省经济发展新动力,结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4〕22号),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 发展目标                                               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700亿元;建成完善的物流、支付和认证等支撑体系和高效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形成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推动我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二、 主要任务    (一) 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1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清理规范电子商务领域现有前置审批事项,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省编办负责)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全面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改革,放宽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登记条件,落实“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政策。(省工商局负责)对快递企业设立非法人快递末端网点实行备案制管理。(省邮政管理局、省工商局负责)     2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小微电子商务企业的,按相关政策享受税收优惠。逐步将旅游、生活服务类等相关行业电子商务纳入“营改增”范围。(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科技厅负责)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退(免)税政策。(省金融办、省国税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负责)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负责)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支付机构合作,创新信贷产品。(陕西银监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负责)     4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加强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监管,维护开放、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工商局负责)依托工商网络监管信息化平台对网络市场进行监测与检查,依法查处网络违法经营活动。(省工商局负责)建立健全我省电子商务领域行政执法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电子商务投诉管理制度,健全网上维权援助服务措施。(省工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负责)指导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纠纷。(省知识产权局负责)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范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网络经营行为,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不得通过行政命令指定为电子商务提供有偿公共服务的供应商,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省级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负责)      (二)促进就业创业。       5完善电子商务领域就业创业政策。把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就业纳入各地就业发展规划和电子商务发展整体规划,建立电子商务就业和社会保障指标统计制度。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并享受相关政策。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设立省、市(区)、国家级开发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向电子商务初创企业倾斜。鼓励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创业青年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带头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团省委、各设区市政府负责)       6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支持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创业培训和实践。统筹商务、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团委等部门培训资源,制定培训计划和标准,有序组织实施。(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负责)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对相关培训按规定给予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7保障电商从业人员劳动权益。规范电子商务企业劳动用工,经工商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应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未登记注册的,参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与劳动者签订民事协议。按规定将网络从业人员纳入各项社会保险,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从业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满足统筹地区社会保险优惠政策条件的网络商户,可享受社会保险优惠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三) 推动转型升级。        8创新服务民生方式。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在交通、保险、公共缴费、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支持面向城乡居民需求的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各设区市政府负责)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支持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省文化厅负责)支持教育、会展、广告等服务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旅游景点、酒店等开展线上销售,推动旅游在线服务模式创新。(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省旅游局负责)        9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商贸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鼓励商贸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速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交易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林业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省商务厅负责)推进建设林产品电商平台和陕西林特产品丝路交易平台。(省林业厅负责)       10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制定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强优质农产品标准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安全质量追溯体系、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省商务厅、省农业厅负责)加快改造、新建一批农产品冷库,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省农业厅负责)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负责)抓紧制定我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产品质量保证地方标准。(省质监局、省农业厅、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工商局负责)引导快递企业建立集仓储、分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通农村物流“下乡与进城”双向快捷通道,支持快递企业以建立合作网点的形式提供投递服务。(省邮政管理局、省农业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供销社负责)       11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15〕24号)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省发展改革委、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国税局负责)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改进跨境电子商务管理机制,构建符合电子商务发展规律的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机制。(西安市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负责)加快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资质。(西安市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省发展改革委、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邮政管理局、省商务厅负责)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省政府口岸办、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12推动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全面普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中小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加快建立与陕西特色产业相适应的工业品网络零售和分销体系。围绕网络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鼓励发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等网络化创新经营方式。推进包装印刷业发展,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包装印刷业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中小企业局负责)建立陕西省大数据交易所和工业云中心,为工业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低廉便利、开放的综合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大型制造业骨干企业与国际供应商、采购商之间的B2B电子商务无缝集成,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提供全程电子商务服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负责)        13推广金融创新。扶持和推动陕西本地符合条件的企业申领《支付业务许可证》,积极为全国性支付机构落户陕西提供便利。推动金融、电信、银行卡清算等业务部门加强合作,丰富在线支付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广应用具有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家密码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结合《“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推广使用金融IC卡及移动金融创新产品;鼓励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合作;鼓励证券、保险、公募基金等企业和机构依法进行网络化创新。(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负责)鼓励保险公司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拓宽保险销售渠道、创新服务模式。(陕西保监局负责)   (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14支持物流配送终端及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在高附加值或需重点监控行业开展物联网应用,建设完善一批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全省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民航、铁路、工商、保险、银行等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共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加快培育多式联运承运人,推动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和“一单制”。推进城市配送试点工作,逐步规范城市配送市场。鼓励快递企业订制服务流程,提供产品销售寄递配送服务、售后物流服务和反向物流服务。建设快递服务末端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务设施并推广使用。支持农村、社区、学校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投递问题。(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15规范物流配送车辆管理。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允许物流快递企业用带有明确标识的指定型号车辆在城区开展配送业务,对电动三轮车配送方式给予过渡期政策。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运用。(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       16合理布局物流仓储设施。按照全省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鼓励配备现代化仓储设施,支持物流企业在偏远地区建仓。推动快递服务体系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顺畅衔接,规划建设全省快递物流园区中心区和市级快递集散中心。推动FedEx(联邦国际快递)、DHL(敦豪速递)等国际快递公司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设立转运中心,增开跨境及国内快递业务货运航线。制定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战略,鼓励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设集仓储、转运、分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园区。鼓励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提高协同配送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邮政管理局负责)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7提升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效率。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缴进口税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推进商务、海关、工商、港务、民航、税务、外汇管理、检验检疫、邮政等部门协作,实现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货物负面清单、风险监控和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货物通关与检验检疫监管模式,防止疫病疫情传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物种资源流失。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及相关物流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制度,给予诚信企业更多便利措施。(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学习借鉴中国(杭州)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经验,进一步争取和完善我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相关政策。(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18推动电子商务走出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利用自建和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西安市政府负责)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及跨境投资等活动。加强商务、海关、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报关、商检、出口退税、人民币结算等“一条龙”服务。(省商务厅、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等负责)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立自有品牌。(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保障体系       19保障电子商务网络和交易安全。指导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数据资源安全管理体系和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网络安全专业服务机构、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共享网络安全威胁预警信息,共同防范网络攻击破坏、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省公安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负责)建立电子认证信任机制,促进数字证书交叉互认和数字证书应用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广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发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工商局负责)完善网上交易在线投诉与售后维权机制,强化电子商务消费维权服务,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省工商局负责)       20预防和打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犯罪。规范电子商务企业身份资质审查,加强洗钱风险评估,强化商户尽职调查。建立异常交易行为监控和可疑交易报告机制,加强对具有支付许可业务电子商务企业的反洗钱监管。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上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省公安厅、省工商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能分工负责)        21健全法规标准。推广使用电子商务国家标准,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标准化应用,支持西安市国税系统开展电子发票应用试点。(省商务厅、省国税局、省质监局负责)大力推广商品编码运用,统一线上线下商品编码标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电子商务基础性关键标准研究,主导或参与制定电子商务国际标准。(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法制办、省工商局、省质监局负责)加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探索建立网上抽检、源头追溯、属地查处工作机制,建立产品质量状况公布制度。(省质监局负责)       2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信用信息公开。研究制定《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完善电子商务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组织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鼓励发展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推动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在电子商务中的推广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23强化科技与教育支撑。依托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发展规律研究,推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院校加强电子商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商务厅负责)       24协调推动各地电子商务发展。制定全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并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负责)建立全省电子商务统计报表制度,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和发展评价体系。(省统计局负责)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把电子商务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聚集,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统筹协调、错位发展。(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各设区市政府负责)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开展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负责)完善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政策,探索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举措,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基地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基地。(省商务厅、省政府研究室、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根据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分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工作方案。各牵头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督促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开拓创新,共同推动我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2016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