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聚焦
  • 数据报告
  • 政策法规
  • 教学案例
  • 宇树科技王兴兴:通用人形机器人最早2026年底实现“自主干活”

    热点聚焦 2025-09-25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9月24日,2025高通骁龙峰会今日举行,在峰会“具身智能的进化思考”对话环节,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王兴兴分享了其对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新思考和判断。他详细阐述了通用人形机器人从当前阶段走向应用的清晰路线图,并指出了当下产业面临的核心技术挑战与合作方向。王兴兴判断,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关键节点。他透露,团队在今年上半年已基本实现去年的规划目标,让机器人能够理解复杂指令并做出丝滑流畅的动作。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机器人还停留在执行“固定动作”的阶段,无法自主“干活”。他预测,下一个关键节点是让机器人能够响应实时指令,做出任意它能力范围内的动作,这一目标快则今年年底,慢则明年上半年有望解决。在此基础上,真正的突破将是让机器人能够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自主理解指令并与物理世界进行任意交互,例如被告知“我渴了”后,能自行在家中找到水杯并递过来。“如果快的话,明年年底,或者后年,这种场景就有可能实现”,王兴兴表示,那将是具身智能接近实现的时刻。更长远的目标,则是将机器人的任务成功率提升至99.9%以上,并能完成拆装手机等精细化操作,这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在谈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时,王兴兴特别强调了终端侧的算力与功耗问题。他指出,将类似高端显卡这种动辄200、300瓦功耗的部件置入空间有限的人形机器人体内是“没办法入手”的。高功耗不仅会迅速耗尽电池,其巨大的散热需求对于小型机器人来说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技术指标:“通用人形机器人未来的终端算力,功耗最好控制在100瓦以内,平均正常功耗可能只有20、30瓦”,这使得功耗与散热表现优异的手机类芯片成为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此外,一个常被外界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是机器人的通信与线缆。王兴兴将线缆比作机器人的“血管”,并指出其可靠性是决定机器人稳定性的核心。他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称至今最常见的故障依然是线缆问题,可能占到整体故障的60%以上。因此,通过新的通信协议和架构设计,大幅减少机器人内部线束数量和复杂性,是提升机器人整体可靠性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亚于汽车产业的电子电气架构革新。面对当前全球具身智能领域技术路线“百家争鸣”的现状,王兴兴认为整个行业正处于爆发前的“黎明时分”。他呼吁产业各方,包括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开发者及算法公司,都能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他透露,其团队近期已将一个自研的视觉相关模型连同数据集、训练代码一同开源,希望以此带动更多人参与共同解决难题。他最后表示,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从更安全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到统一的通信协议,再到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每一个环节的进步都将加速产业的爆发。来源:凤凰网科技
  • 1688内测跨境电商AI智能体“遨虾” ,预计今年11月上线

    热点聚焦 2025-09-25
    9月24日,阿里巴巴旗下源头厂货拿货平台1688首次公开披露一款名为“遨虾”的跨境AI产品。该产品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11月上线,是1688面向海外中小买家推出的全球首个跨境电商AI智能体。对于大多数缺乏本地采购团队的海外小型零售商而言,找到一款有潜力的商品并在中国完成生产落地,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选品调研、工厂对接与合规确认过程。“遨虾”正是为此设计。当买家输入一个海外热销商品链接后,系统可通过视觉识别与语义分析提取关键特征,并在平台上匹配具备生产能力的国内相似款货源,将原本依赖人工比对的选品周期从数天缩短至几分钟。同时,系统可自动筛选出支持小批量出口、具备跨境服务能力且响应速度快的源头工厂。产品还支持多语言翻译及本地化文案生成,适配不同市场的消费语境与营销习惯,并在选品初期提示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认证要求、环保标准等潜在合规风险。这一系列能力的背后,是1688近年来持续推进的AI布局:构建一个服务真实商业场景的“AI产业大模型”。支撑这一模型的,是平台在B2B领域长达26年的数据沉淀与业务积累。这让1688的AI能够理解供需波动、品类趋势与履约逻辑,从而提供贴近实际需求的服务,成为“懂生意的AI”。与此同时,1688AI版App也完成新一轮功能迭代。在原有AI搜索、AI选品、AI创款、AI图搜、AI查企(88查)五大功能基础上,迭代了AI搜索和AI创款多轮对话能力,新增“AI找厂”与“AI参谋”两项能力,分别聚焦于供应链匹配与经营决策支持。“AI找厂”支持用户以自然语言描述采购需求——例如“想找一家做环保毛绒玩具、500件可起订、有欧美出口经验的工厂”——系统将解析其真实意图,推荐匹配供应商,并横向比较各厂家的产能、资质与历史履约表现,显著提升决策效率。“AI参谋”则类似市场分析师,能够回答诸如“当前哪些露营用品增长最快”“某类家居产品是否存在库存积压风险”等具体问题,辅助买家识别商机与陷阱。按照1688的技术畅想,在“AI to B”时代,买家和卖家能用AI完成整个B2B生意全流程的智能经营。比如,当用户提出“我想做一款露营灯生意”,系统将自动规划采购节奏、推荐适销款式、匹配可行工厂,并输出包含定价建议、组货策略在内的完整落地方案。一位长期关注产业互联网的业内人士指出,当前B2B领域的AI应用已越过工具辅助阶段,逐步进入流程重构时期。“随着AI渗透到交易全链路,中小企业的经营不再依赖经验积累,而是有了一个生意新搭子。”他说,“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商业模式的深层演进。”来源:联商网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35:草根“电商人”闯出农特产品新路径

    教学案例 2025-08-21
    草根“电商人”闯出农特产品新路径李会武李会武是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村的一名普通村民,通过将传统豆豉工艺进行创新改良,创造出独特的豆豉小零食,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随着产业不断扩大,于2021年创建了施甸和美食品厂,2025年通过抖音平台逐步进行农特产品直播销售,逐步打开了施甸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新路径”。从务工归乡到手艺创业:逆境中的坚守与萌芽2019年的深秋,在外漂泊多年的李会武踏上了返回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村的路。毅然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决心在家乡闯出一片天。最初,他把目光投向了乡村儿童娱乐市场,投资建起了一个小型游乐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各地按下“暂停键”,游乐场刚开业不久就被迫停业。前期投入的资金如同石沉大海,李会武的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度陷入迷茫。但这份挫败并没有浇灭他骨子里的韧劲。在家休整的日子里,他看着自家腌缸里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的酱豆,忽然想起了母亲传给他的腌辣手艺。“小时候就跟着母亲学腌酱豆、萝卜丝,街坊邻居总说我家的味道最地道。”李会武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把自家腌的酱豆送给亲友品尝,没想到口碑迅速传开,周边村民纷纷上门来买。“一开始就是小打小闹,用家里的坛子腌,每天能卖个十几斤。”李会武回忆道。可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他发现仅凭家庭小作坊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他开始琢磨扩大生产,盘算着如何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2021年5月,他注册成立了施甸和美食品厂,虽然初期只是用自家的民房作为加工点,但这标志着他的“腌辣”事业正式步入正轨。他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从选料到腌制、晾晒,每一步都亲力亲为,确保产品味道正宗。从家庭作坊到规范生产:品质为王的升级之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逐渐显露出短板:产量不稳定、卫生标准难以统一、包装简陋影响销售。他意识到,要让家乡的产品走得更远,必须走规范化、规模化的路子。2024年6月,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施甸和美食品厂新厂房正式落成。为了让产品符合市场标准,李会武主动邀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从原料采购的溯源登记,到生产过程的卫生管控,再到成品的抽样检测,他都一一落实。“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必须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这是李会武常挂在嘴边的话。然而在长期的销售过程当中,他发现,传统的豆豉受众较小,且不易储存,导致销量一度难以打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悉心研究,最终研制出了“瓶装豆豉小零食”,结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不一样的路。规范化生产及产品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品质的提升,更是产量的飞跃。数据显示,新厂建成后,腌萝卜丝的月产量从原来的500斤提升到3000斤,豆豉的产品从以前的2000斤,提升到5000斤。各类特色产品不仅覆盖了施甸周边,还通过批发商进入了德宏、大理等地。截至2024年底,食品厂不仅实现了盈利,同时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年增收总额达28万余元,在家门口就为乡亲们提供了务工岗位。一位在食品厂务工的大姐笑着说。“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从线下到云端:电商赋能的破局之旅就在事业稳步发展时,2025年初产品销量开始进入瓶颈期,无论怎么拓展线下渠道,每月的销售额都徘徊在同一水平。看着仓库里堆积的产品,他夜里常常睡不着觉,反复琢磨着突破的办法。“要把产品卖向全国,就得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会武在电视上看到直播带货的新闻,心里豁然开朗。他意识到,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农特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主动拥抱新媒体,才能让施甸的“腌辣”特产走出大山。说干就干。2025年4月,李会武在抖音注册了“施甸和美食品”账号,开始了自己的直播带货之路。可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直播时,他面对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手里的产品介绍了半天也没讲清楚卖点,一场直播下来只卖出了5单。“当时特别挫败,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但他没有放弃,每天晚上收工后,就抱着手机研究其他主播的直播技巧,学习如何介绍产品、如何与观众互动,还请懂技术的年轻人教他用剪辑软件制作短视频。为了让网友直观感受到产品的品质,李会武带着镜头走进生产车间,展示无菌环境下的制作过程。渐渐地,他的直播越来越流畅,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从单纯的卖货到分享施甸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多的网友被他的真诚打动,直播间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施甸的特色豆豉,经过改良后做成这样的小零食,香脆可口,是追剧的好搭子!”在最近的一场直播中,李会武熟练地拿起产品介绍,屏幕上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如今,他的直播间人越来越多,月均销售澄浆糯米粉2000斤、排骨鲊1000袋、萝卜丝1000袋、豆豉饼5000瓶,销量有了质的飞跃。电商的赋能不仅带来了销量的增长,更让李会武看到了更大的可能。“现在每天都有新想法,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笑着说,看着订单上不断刷新的地址,他知道,施甸的农特产品正在通过互联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乡村电商“心”感悟:从一名普通村民到带动一方产业的创业者,李会武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无数草根“电商人”借助时代东风,让农特产品焕发新生的缩影。而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李会武和他的农特产品事业,正朝着更远的目标稳步前行。来源:【电商人才风采录】草根“电商人”闯出农特产品新路径
  • 网创(电商版)教学案例34:新生代青年“闯”进电商赛道

    教学案例 2025-08-21
    这个暑假,00后大学生张永“搬”到了浙江义乌,每天穿梭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饰品档口选品、砍价、取货,有时一天要跑几趟。这是张永开启电商创业的第二年,他目前是河南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为了兼顾学业和事业,经常郑州、义乌两地跑。去年这时,他还并不太了解电商行业,如今却已带领6人团队,在竞争激烈的饰品市场渐渐站稳脚跟,电商店铺的日均拼单量从最初的几十,到现在稳定在3000单以上。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一批95后、00后“闯”进电商赛道,开启“创业第一站”。这些年轻创业者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创新的运营理念,依托电商平台的政策扶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上下游产业链就业机会,带动就业良性循环。从小白到“全能型”选手,积累“实战”经验去年决定来义乌看一看时,张永心里并没底,他的想法很简单,“来见见世面、闯一闯”。张永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揣着2000元现金,从郑州坐绿皮火车来到义乌。鳞次栉比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自不同国家的客商……义乌的创业氛围超出他的想象。在各个商贸城转了几天,张永颇有收获。他把目光放在饰品这一品类上,“像发夹这类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复购率高,市场活力比较强”。瞄准目标的张永,很快在电商平台开了第一家店铺。00后龚琦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一条颇具挑战性的职业发展道路——和同学合作在电商平台经营项链、耳饰生意。创业不易,龚琦挖掘新款的同时,还要研究平台规则和营销活动,他几乎把每个电商平台都尝试了一遍,还亲自做了客服、运营、打包等工作。这种“全能型”实践,让龚琦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大学毕业后,郑磊磊进入一家电商公司做客服和运营店铺。后来他决定创业,并敏锐地捕捉到大头围帽子这一市场空白。“很多大头围的人在网上讨论,买不到合适的帽子,但当时没有专门做大头围(1525px-1550px)帽子的商家。”通过市场调研,郑磊磊发现,当时市面上帽子头围大多是1350px-1450px的均码尺寸,很多大头围消费者为买不到合适帽子而困扰。郑磊磊判断这个领域有前景,果断入局。从碰壁到破壁,爱拼才会赢创业没多久,张永打造出爆款产品向日葵发卡,这次“开门红”让张永信心倍增。然而由于缺乏对饰品行业季节性规律的了解,张永在春节备货上“栽”了跟头。去年春节前,张永备了不少货,本想节后延续销售势头,然而春节后产品迅速过季。面对库存压力,张永通过“搭配组合”方式,将不同单品和其他配饰组合销售,消化了库存。由此,他摸索出门道,“要把握市场规律,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同时打造多样态销售模式”。龚琦的店铺销量在创业初期一直不尽如人意,“屏幕都盯穿了,订单量还是不见起色”。龚琦压力不小,“如果一天不出单,场地租金就没法解决”。改变发生在去年母亲节前夕,龚琦挑选了一款珍珠项链,结合节日进行营销,销量大涨。这次经历让龚琦意识到,要结合具体时间节点,借助平台力量,实现产品销量增长。7月上旬,为推广新品,龚琦报名参加了平台一项推广补贴活动,受益于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惠商政策,新品销量快速增长,“每销售一件商品,官方补贴50%”。创业之初的郑磊磊陷入供应链困难。虽然大头围帽子细分市场潜力巨大,但生产这类特殊尺寸帽子的工厂很少。郑磊磊带着调研数据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跑了几百家档口,都被泼了冷水。在工厂老板们看来,“帽子一直做的都是均码,大头围尺寸的帽子做出来没人要”。郑磊磊接连碰壁,模具需要重新开模,起订量也有要求,一些工厂拒绝了他的需求。郑磊磊没有退缩,他找到位于上海的一家外贸工厂,这家工厂面向国外市场制作过大头围帽子,在春节前的生产淡季接下了他的订单。经过多次打样,他们确定了头围在1525px-1550px、同步调整帽深和帽檐弧度的大头围帽子样式。当这批专为大头围消费者设计的棒球帽正式面市后,市场反馈远超预期,预先准备的2500顶帽子很快卖完。郑磊磊开启预售模式,带着新订单重返工厂。在庞大的创业大军中,新生代青年展现出市场洞察方面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晓春认为,95后、00后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熟悉数字化工具,拥有超强的市场敏锐度,能迅速捕捉新兴的消费趋势。在经营方式上更为灵活、创新,善于宣传,打造极具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创造“爆款”产品。同时,这些青年创业者有独特的韧性,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从创业到创造,带动更多就业机会随着业务不断扩大,张永招聘了6名员工,分别负责客服、运营、仓库管理工作。张永意识到,要想长期良性发展,规范管理十分重要。他对仓库内的商品进行编码,让货物陈列更规整。张永还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参观合作工厂,让员工了解产品制造流程,“要懂产品,了解它的卖点,才能更好地销售产品”。目前,张永经营的店铺产品销量增长态势良好,他希望未来能提升产品的开发能力,做出一些小众独特的产品,借助拼多多平台发展机遇,把生意做大,扩展团队,“希望之后有能力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刘晓春表示,青年创业者为电商生态注入了创新活力。在产品层面,他们挖掘了消费者小众、个性化的需求,引入了许多新奇、潮流的产品。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一个电商创业项目往往能带动运营、客服、美工、物流等多个岗位的就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不可小觑。电商平台可以在多方面支持青年创业者,为他们的优质产品增加曝光机会,在电商规则、店铺搭建、数据分析、营销策略制定等方面提供培训,充分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机会。郑磊磊抓住了大头围帽子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制作了八角帽、贝雷帽等不同款式,颇受消费者青睐。其公司已陆续招聘50余名员工,合作的核心工厂也从1家拓展到5家。谈及未来发展规划,郑磊磊特别看重人才招聘和培养,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郑磊磊希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完善后,我们会考虑招聘更多应届毕业生,同时进行培训”。为保障产品供应稳定、售后服务及时响应,龚琦招聘了助理、客服、打包人员等多名员工,还与3家工厂达成长期合作,创造了就业机会,“平台为我们创造了稳定的订单,店铺就有利润,我们才能为这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龚琦期待今后继续扩大生意规模,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来源:新生代青年“闯”进电商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