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收购世界机器人巨无霸:向工业4.0转型升级

    热点聚焦 2016-05-30
    日前,德国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库卡公司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美的集团向库卡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拟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增持库卡公司股票。库卡公司是德国领先的工业4.0解决方案供应商,而美的是中国家电领域的巨无霸,本次美的收购库卡,则是力图重演当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之举——中资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德国公司则收获了中资公司的销售渠道和中国市场。至于美的集团能否真正获得库卡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中国工业4.0转型,尚有待时间检验。  中企收购德企实现双赢  在跨国收购中,经常会出现将被收购企业的人才、技术、厂房设备抽空后,将所收购的品牌雪藏的做法,一系列品牌也因此销声匿迹,这就不是双赢的局面。就中国企业以往在德国的收购案例来看,不乏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实现携手双赢的例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在笔者看来,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显然是想重复当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的成功案例。科堡公司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以生产龙门铣闻名于世。而且北京第一机床厂与科堡公司已有二十多年的合作历史,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很多重型铣等设备就是从科堡引进。  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之前,科堡公司已经两转其手——先被美国英格索尔收购;后被卖给德国公司海格勒斯。由于海格勒斯主业为磨床领域,于是打算将专攻铣床的科堡公司出售。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后,一没有空降管理层,二没有抽空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三没有将工厂搬回中国,反而给予科堡很高的自主决策权——主管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制造、技术,销售、市场的都是德国人,而唯一的中国人负责整个公司的协调。此外,科堡也将派出工程师到中国的工厂中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中德双方携手共进——中资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德国公司则获得了中国市场——而这使已经三次被转卖的德国科堡重获新生,不仅在4年时间里营业额增长到原来的3倍,而且在2009年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业绩在同期下降了30%的大背景下,科堡公司的营业额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率。而对于北京第一机床厂而言,在收购科堡公司的3年后,销售收入已达到收购前的3倍,订单合同是收购时的10倍,利润总和是收购前的5倍。  海外收购同样存在风险  其实,海外并购并非都能像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这样实现互利共赢,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其中最典型的就属中国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2004年,在韩国双龙汽车惨淡经营的背景下,中国上汽以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2005年,又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股份至51.33%。  但由于双龙汽车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双龙汽车生产效率低下,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再比如双龙汽车工会“过于强势”,使上汽虽然成为控股股东,但却根本无法真正掌控企业——在企业生产效率偏低的情况下,双龙汽车工会不仅坚决抵制裁员,还不顾企业的经营现状,多次以罢工相威胁,逼迫上汽提高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甚至围攻中国大使馆要挟中方满足其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加上中韩企业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最终使本次收购根本没有达成初衷。双龙汽车申请破产后,收购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沦为一纸空文,上汽收购双龙耗费的40多亿人民币也随之付之东流。  德国库卡是机器人领域的巨无霸  德国库卡公司最早于1898年由Johann Josef Keller和Jakob Knappich在奥格斯堡建立。最初主要专注于室内及城市照明。随后涉足焊接工具及设备、大型容器等领域。1973年公司研发了其名为FAMULUS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85年,库卡通过设计革新,去掉了早期工业机器人中必不可少的平行连杆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关节控制,并从此成为机器人行业的规范。1996年,库卡采用了当时最为开放和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工业PC-Windows 操作系统作为库卡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操作平台,使得库卡机器人成为当时最开放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控制系统。至今,德国库卡已是世界顶级的自动化生产行业提供生产系统、机器人、夹具、模具及备件的供应商,与瑞士ABB、日本FANUC和YASKAWA为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该四家公司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此外,德国库卡是全球第一家为冰箱、洗衣机制造提供自动化焊接设备的企业,第一个开发出六轴机器人的公司,其产品的应用行业覆盖了铸造、塑料、金属加工、包装、物流等领域。库卡公司的工业机器人遍布全球各大汽车工厂,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福特汽车、保时捷、宝马、奥迪、奔驰、大众等都是库卡的主要客户,在波音、西门子、哈雷-戴维森等公司的厂区里也能见到库卡工业机器人的身影。  除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颇有建树外,库卡公司也积极接入新兴领域,将工业机器人用于医疗技术、太阳能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等方面。据了解,2015年,库卡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达1.2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9.66亿欧元。  中国机器人企业与库卡差距较大  相比之下,国内机器人公司在与库卡相比无疑差距明显——虽然在一些领域,中国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倒不差,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机器人足球队曾获得ROBOCUP冠军,在军用机器人方面,一些中国军用机器人也不逊色于美国同类产品。但就总体情况而言,国内企业完全处于劣势——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7.45%;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国内市场份额依旧不足20%,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份额依旧不足两位数。  除了市场份额相对偏低之外,在技术上国内企业也处于劣势,国产工业机器人多集中于低端应用领域——相对较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市场的90%以上份额;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而国产机器人种类主要是搬运、码垛等低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多在家电、基础制造领域,附加值偏低。  另外,中国工业机器企业还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至2016年初,中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00余家,其中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100家,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情况,超过90%的机器人公司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很多厂家每年销量都不超过1000台(只有年产量破千才能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便是像沈阳新松这样的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也只有16.9亿元,与ABB、KUKA、FANUC、YASKAWA动辄上百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差距明显。  美的收购库卡的意义  机器人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工资上涨、用工荒等现象,特别是将来可能会遭遇到的少子化情况而言,中国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异常广阔。何况工业机器人相对于自然人还具有抗疲劳,对恶劣环境忍受度高,作业标准一致性高等优势。  用数据来说话,早在2013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同比增长55%,保有量增长至19万台。  想必也正是如此,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将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 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作为十大标志性产品来重点突破。  在国内机器人产业既不大也不强的情况下,美的通过收购部分股权,试图掌握相关技术,提升自己在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且这还与美的的发展规划相契合。  一直以来,白色家电已陷入行业性衰退——曾经的雄霸一时的日本家电厂商大多惨淡收场。正如某家和美的齐名的家电企业力图在手机行业一展拳脚开辟第二战场,美的将自己的第二战场选择为机器人产业,而这也是美的在2015年8月与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的日本YASKAWA合资,在2016年3月收购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17.8%股权的根源。  根据美的的规划,未来5年将投入50亿元用于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工业机器人总使用量将由目前的1000台增加至10000台,并通过用机器人替代自然人来提升生产效率——根据美的公开数据显示,美的中央空调合肥工厂实现自动化生产之后,生产线人数下降50%,人机比例达到4%以上,生产效率提升70%,产品合格率超过99.9%。  总之,收购库卡对于美的而言,既是避免白色家电行业性衰退的避风港,又有助于自己在家电生产上向工业4.0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可谓一箭双雕。  结语  就本次收购来说,并非美的集团全资收购德国库卡,而是美的集团将现在持有库卡公司13.5%的股权,通过收购增股至30%以上,成为库卡最大股东。另外,美的集团也公开申明:美的重视库卡的独立性,并会就此提出各项承诺美的完全支持库卡业务上的独立性,并认为库卡管理团队继续领导公司是未来成功的关键。美的完全支持库卡目前的业务战略、人才基础和品牌发展。  因此,如果有国人认为,花钱就可以买到先进技术,或者库卡公司将由中国人说了算恐怕就是想当然了。就事论事而言,美的收购库卡,则是用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美的集团的资金换取库卡的股权和技术,在国内机器人产业和国外差距过大的情况下,这并不失为一条发展捷径。至于是重演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的成功范例,还是重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覆辙,则必须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 机器人与人类“同床共枕“离我们还有多远?

    热点聚焦 2016-05-27
    可这一切,终究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的发展,把人类的生活提升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空间和地步。而人工智能的进步,则进一步把机器人应用到新的生活环境中。机器人不但是搬运货物的助手、打扫卫生的行家、更是一样可以当做伴侣来走进人类的生活中去。  在很多科幻大片中,我们总可以看到那些与人类并肩作战的故事,甚至当做另一半来走进人类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走进医院照顾病人是一个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科学前进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把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推到不可卸载的神话当中。受工业革命浪潮的影响,很多国家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甚至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工业革命,而这种工业浪潮所带来的优越性不是时间可以评论长短的。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德国研制的砌墙机器人很先进,各种盖房流程震惊人。本文作者辛东方在一次智能化课题研究中,集中整理了一下德国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最新成果。确实科技可以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而这种智能化应用在生活中,对人类的帮助则无法想象。在医用机器人领域,有一些比较出名的医院,都适当增加了一些照顾病人的机器人,则大大提高了医院护士照顾病人的效率。国外的一些医院已经出现了医用机器人照顾病人的案例,至于国内没有仔细调查,目前还不太清楚。不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医用机器人则完全可以走进一般的医院,来帮助医生提高照顾病人的工作效率。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有感情吗?智能化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动,都把机器人研发摆在一个实质性课题面前。科技发展久了,就会有人提出和人类一样的问题: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有感情吗?这个话题乍一听起来确实可以把人吓住,不住回过神来仔细想想,倒也没什么!这只不过智能化发展,人类提出的假想罢了。但机器终究是机器人,毕竟机器人是由人类研发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的。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内最大机器人公司新松公司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五大类百余种机器人产品,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这是个可喜可贺的消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取,相信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会越来越先进,让人类真正可以去腾飞。望新松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可以制造出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这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可以设想,如果要让机器人有感情,那么机器人身上必须植入感情软件。感情软件人类如果可以制造出来,该是多好的一件美事啊。人类一直在幻想:机器人要有人类一样的感情则是多好,可以为人类所用,而不必生气,想让机器人干嘛就干嘛,多么自由的一件事情。可这一切,终究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器人的可控性技术是否完善和可靠安全是人类从事各种工作离不开的话题,也是做事情之前最令人关注和保障的实质性问题。安全第一,然后才是工作的踏实性话题了。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换做谁都是不可能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是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技术进取是提升安全感最重要的科学推动力,是智能化走向健康良好发展轨道的有力保障。虽然科学一直在向前发展,很多智能化的设备应用都已经走进现实生活当中。从遥控的智能飞机、到会跳舞的智能玩玩、搬运仓库货物的机器人、服务于餐厅就餐人员的机器人服务员、舞台上个大明星伴舞的舞蹈机器人以及在医院照顾病人的机器人,都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机器人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的表现。产品的安全性指标好不好?关于机器人的可控性讨论,更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无论机器人多么智能化,或者是多么先进话,都是人类研发而进行控制实质性操作应用的,而不是机器人控制人类。而最近的新闻报道称,昆山市的很多企业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将会启用机器人代替工人上岗,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从工业制造使用机器人的例子也足以说明了,科技的发展则越来越向前,科技发展的结果是利用机器人上岗取代工人,也是技术进步工业领域的实质性话题表现点。人工智能的话题,是最近几年比较热议的话题,世界很多科技强国都在进行机器人的研发。关于机器人的种种猜想,只有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进步,才有实现的可能性。机器人与人类“同床共枕“科技能让人类提升安全感?这是无数网友共同期盼的愿望和理想,希望科技的进步可以提升人类操作机器人的安全感。让机器人走进人类的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现实。
  • 从工业4.0到互联 博世还有很大空间 ​

    热点聚焦 2016-05-26
    早在2011年,就有预测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可达7500亿人民币,对于博世而言,物联网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目前要做的是在核心平台之上把现有解决方案做定制化,从中找出新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博世的互联构想。早在2011年,就有预测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可达7500亿人民币,博世则预计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约300亿物体实现互联。而且物联网在中国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孵化器。对于博世而言,物联网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目前要做的是在核心平台之上把现有解决方案做定制化,从中找出新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博世的互联构想。博世中国的互联战略有着130年历史的博世依然保持着活力是一件很难的事,2015年博世集团营收706亿欧元,达到44%的增长,其中166亿欧元来自2015年初对两家前合资企业博世转向机械有限公司和博西家电集团的收购,博世原有部分销售也达到10%的增长。其中亚太地区2015年销售额达到192亿欧元,增长17%,中国已经成为博世在德国以外最大的市场,2015年合并销售额答770亿人民币,在过去十年实现了超过22%的复合增长率,目前中国员工超过55000名,也是德国以外员工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博世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本土互联团队,包括微机电传感器事业部、博世软件创新、物联设备及解决方案等业务部门。博世全球56,000名研发人员中,三分之一致力于软件研发。2015年,博世中国5,500名研发人员中也有30%从事软件技术开发。2016年博世的新战略是互联,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亚太区负责人泰瑞来(Peter Tyroller)强调我们正在尝试让汽车、能源、建筑、工业等更多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实现互联。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亚太区负责人泰瑞来(Peter Tyroller)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表示,汽车是博世的传统优势业务领域,博世将继续在中国推进互联交通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在工业领域,博世以互联工业,即工业4.0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随着博西家电股份收购的完成,在智能家居领域进一步发力。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博世甚至有一个互联世界的构想,当你的智能手表收到空气净化器需要更换滤网的消息提醒,当你在智能手机上使用在线导航应用时,或是天猫根据大数据分析为你推荐了你正需要的商品时,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互联技术多带来的智能生活。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互联战略的3S核心竞争力在博世的互联战略之下还有3S要素做支撑,通过传感器(Sensor)、软件(Software)、服务(Services)三大核心竞争力驱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传感器:互联世界的眼睛和耳朵现在很多应用需要依赖MEMS传感器才能实现,博世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可以被用于汽车、工厂和所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之中。同时博世也在持续扩展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例如可穿戴设备、游戏、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以及图像稳定系统。内置博世BMI055惯性传感器的BB-8机器人软件:互联世界的大脑博世在全球超过100个地区的近56,000名研发人员中,大约三分之一与软件相关。其中超过3,000名专注于物联网研发,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上升,软件技术使一系列新型商业模式变为可能服务:为互联世界带来新型商业模式在互联世界,服务远不止于传统的售后服务。博世在工业领域已经积累的经验将更好地帮助博世去发展新的服务。博世希望自己生产的所有产品都能做到互联,现在博世50%的电子产品已经做到了互联,目标就是达到100%。为什么要这么做?将这些产品做到互联互通,能够让博世做到具有持续性的业务发展。从工业4.0到互联工业每个企业工业4.0的路径都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按博世软件创新中国区总经理王建国的话说,对于博世也是一样,我们通过生产方面的优势帮助客户实现精益生产。博世软件创新中国区总经理王建国博世既是一家供应商也是一个践行者,在全球博世有250多个工厂,所以内部有很大实现工业4.0的需求,三年前博世在苏州工厂展开第一个工业4.0试点项目,现在博世在中国的工业4.0试点项目已经拓展到上海、无锡、长沙、南京、北京、常州和西安等地的工厂。博世多功能自动化生产辅助系统APAS助手在试点项目上博世会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计算投资回报率;第二,是否具备普遍推广价值。制造企业各自特点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工业4.0改造上都有不同的切入点,而且投资回报率和推广需要结合考虑,全盘统筹,分步实施。而且工业4.0在企业中有一个很客观的现实就是企业并非都是建立新厂房,大多是旧工厂的改造。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总监刘敏指出,像德国汉堡的工厂内有多个时期采购的设备,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感知设备、软件将这些设备实现互联。这也有了博世从去年工业4.0战略到今年的互联战略的演变,但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因为互联技术正在进一步改变制造业。在2008年之前博世就认为物联网技术是未来的趋势,所以也成立了博世软件创新业务部,到2012年中国也建立了10多人的团队。同时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总监刘敏的团队负责博世中国整体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其中也包含一个工业4.0项目团队,他们不仅与软件创新业务部有着非常多的配合,而且也同其他业务部门进行协作。软件创新业务部开发的辅助人工实现流程质量管理设备在为一个客户具体服务时,了解企业需求后,博世各个事业部会协作讨论方案,这里包括软件、硬件等部门,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则由博世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部门牵头进行项目推动,相关部门会参与到项目组中。在面对中国各种类型企业参差不齐的信息化水平上,需要的解决方案也不一样,所以量身定做也带来了一定挑战,一个成功案例很难去快速复制。而且数据的安全和网格化在未来是一个挑战,因为工业4.0毕竟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如果数据不安全,也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 波士顿咨询:中国制造离工业4.0有多远?

    热点聚焦 2016-05-25
    导读:工业4.0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议话题。工业4.0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企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恰逢BCG在近期发布了工业4.0的专题研究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工业4.0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议话题,虽然大家都很关注这个话题,但大部分都停留在对热门词汇的讨论之中。例如最近这段时间大热的VR设备。是不是企业装备了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设备,或者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就达到了工业4.0的水平?我们认为这还不够。        什么是工业4.0?    纵观历史,整个制造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家以前常说 的“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用机械动力替代了生物动力。第二个制造业重大变革是在上个世纪初以汽车业为代表,它除了以内燃机取代蒸汽机,同时还做到了大规模、高效率、流水线为特征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第三阶段的重大革命,是以计算机作为特征的自动化和IT革命。如今,我们迎来了第四波工业创新浪潮:工业4.0。    工业4.0会影响到制造业的各个板块,创造更深远的价值。例如,消费者都青睐定制化的产品,但是过去买汽车或者一些耐用消费品时,定制化很难做到。原因在于定制化传统上不适合大规模生产,也不适合于高效率生产。今天通过工业4.0技术,我们可以在高效和大规模生产前提下实现高度定制化,这对客户的价值创造非常大。    第二,工业4.0对企业投资方向也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今年的供给侧改革颁布之后,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的挑战。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客户也会讲他最担心的就是今天投了一个工厂技术,却发现已经落后了,这会很麻烦。        第三个影响是生产网络的布局。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很多生产流程可以在远程实现。        具体来讲,工业4.0应该包含9项主要技术:第一是自动机器人;第二是增材制造,通俗的话说就是3D打印;第三是现实增强技术,比如热门的虚拟现实眼镜。第四是模拟技术,什么是模拟技术?举个例子,我们过去做研发的时候,很多时候一定要生产出实际产品才能进行测试,但是今天在模拟研发的状态下我们不需要这些现实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试验。这项技术在今天的很多制造业中应用很广泛。    第五是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工业4.0不是你有几个机器人或几副虚拟现实的眼镜。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整个价值链的横向整合,以及从用户界面到了最后的生产信息化架构,以及数据架构之间的打通和整合。    第六是工业物联网,举例而言,现在仓库里面会使用技术,叉车自动识别取货,自动送到需要的地方,而不需要人工驾驶。    第七是云计算。    第八是结合各种技术在一起的网络安全技术。    第九是大数据分析。    工业4.0的应用在什么地方?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们怎么样通过工业4.0去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在中国一些设备陈旧的老组装厂,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工人需要长期弯腰工作,而且因为零部件的安装方式导致他操作不顺手。通过机器人辅助生产,工人的操作环境就在人体工程学上实现了改善,从而提升了工人的劳动效率(见下图)。    第二个也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有一台设备坏了,你怎样应对?比如家里的洗衣机坏了,你要打电话叫维修人员过来,他要先到现场看你的设备运行情况,看完才知道毛病在哪里,再回去订购零部件,安排维修的服务方案,然后再次上门为你服务。而在订购零部件的过程中,以及在诊断的过程中间,设备只能停工。但是如果通过数据的远程收集,及时将情况传递给供应商,进行远程诊断,不但停工时间会大大缩短,维修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工业4.0的内核工业4.0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它与前几次工业革命有何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上一次工业革命中更多的是某些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比如在汽车产业,原来的焊接工作现在由机器人来做。但是未来工业4.0是用新的技术,实现跨界整合。如何解释?在一个企业内部,这意味着技术可以将销售、生产、物流、采购、研发这些环节通过数据整合起来。现在的模式之下,企业内信息的传递是链条式的,销售把需求报给生产,生产制定出生产计划传递给采购,采购传递给供应商,这是链条式的结构。但是在工业4.0的模式之下,信息传递会成为一对多的结构,也就是说,销售的终端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实时传递到生产,同时传递到采购,甚至传递到供应商,这样就能够让我们上游的职能部门,甚至上游一些合作伙伴很快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反应,而不需要一步一步地等待信息的传递。这也可以有效避免供应链往上逐层放大需求的“牛鞭效应”。    另外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纵向的整合。今天很多制造企业已经有MES、ERP等系统,但是问题是没有把它们完全打通。过去会遇到这些问题,就是交易完成了,但是数据没有留下来。比如客户买了一张机票,卖完就算了,但是这个客户是什么时候买的机票,行程从哪里到哪里的数据没有留下来。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些数据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很大的意义。卖给客户机票,这仅仅是第一层客户界面,之后如何跟后台的运营和数据库打通,都是在工业4.0时代要考虑的问题。    工业4.0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工业4.0对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制造业在中国的经济中举足轻重,不管经济怎么转型,为了实现就业,为了促使我们的经济健康地发展,制造业不可或缺。    最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主要的挑战有几个:第一是劳动力工资在不停上涨。第二是生产效率增长速度和成本增长速度不完全同步,最近几年稍有改善,过去几年原材料的上涨比生产效率的上涨快很多。第三是能源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对于统制造业,这个成本持续攀升。第四,货币虽然最近有些波动,但是从过去来看,人民币一直处于缓慢升值状态,这也不利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企业。最后一点是我们的供应链效率非常低。一个农产品从农民地头走到餐桌上,每个环节都赚不了多少钱,但其实从地头到餐桌价钱已经涨了很多,背后的原因就是供应链环节多,效率低。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杠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具体到中国企业来说,机遇在哪里?第一,工业4.0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或者说重获成本优势,很多人认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在低端的制造业的优势会逐步消失。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形成了非常强的工人队伍,这些中国制造业工人队伍素质非常高,像机器人的制造、传感器等等这样一些高端产品的制造上中国企业会有很多机会。    第二,中国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应该说是领先的,至少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这一点也可以成为我们一个优势。    第三就是需求。今天中国广大消费者对定制化产品、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中国的消费者有个特点,他们需求变化的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很多,比如在几年前可能很多消费者还是一种炫耀式的消费,一定要买品牌。但是今天很多年轻人穿衣服、买包不再坚持要求是名牌,而是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点对工业4.0和制造业企业来讲有很大的机会。最后是在满足我们对客户反应速度加快的需求过程中,提升我们供应链的效率。我们一直说中国企业跟很多海外企业比,我们除了成本优势之外,还有一个优势是在服务上,以及在生产上更高的灵活性,我们认为这些理念跟工业4.0是非常一致的,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如果能够巩固我们在客户服务、在灵活应对市场需求中的优势,应该对中国企业未来有很大助益。     应用工业4.0的挑战在应用工业4.0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首先是发展阶段的挑战,不同的企业在制造业的成熟程度上不一样。有些企业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已经进入了工业3.0的阶段。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是高度依赖人工操作,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都不怎么理想。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不能生硬套用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举例来讲,今天成熟的物流经验是用射频技术,加上一个射频芯片,不用人工扫码,就能掌握一箱货品走到什么地方。但是有的企业今天条形码都没有,即使是先通过条形码建立初步的系统,也是很大的进步。所以结合不同的企业要考虑不同特点应对工业4.0,而不是照搬。第二是来自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创新挑战,发达国家主要的劣势是人口成本高,今天很多人工作被机器取代,而且在整个制造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提升之后,它们在效率和成本上会对中国制造形成冲击,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要迎头赶上。在工业4.0的某些领域,中国跟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并没有在传统制造业中那么大,我们有很多机会。    第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组织和协作的挑战。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工业4.0仅仅是投资购买一些机器人和先进设备。工业4.0需要紧密的跨部门协作。这种协调机制很多企业还不是很成熟,或者说不规范。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挑战非常大。一方面,需要去除信息沟通的阻碍,让客户信息可以很快地反映到生产和采购上。另一方面,你的采购和生产还要对客户信息作出很快的反应,否则这些数据就失去了价值。我们有时候见到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上游对前端信息反应慢,甚至忽视它,就会导致销售或者前端对数据的应用或者数据采集失去动力。我们遇到过现实的例子,大家有很好的终端给销售人员去录入它的终端信息、客户信息、销售信息,但是因为这些信息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最终这些系统会形同虚设。    工业4.0是复杂的,全面变革的工作。企业不要把它看成是简单的一个生产自动化,也不要简单看成是一个IT项目。它不仅是给我们的生产带来一个挑战,而且同时要求我们在生产的组织方式上、在跟上下游客户的关系上要有一些新的理念。    举一个例子,几十年前大家谈供应链管理,大多数人谈的是要建几个仓库,运输路线怎么组织,怎么样做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但是这些年以来,特别是一些跨国企业谈到供应链管理,最大的挑战不是这些,因为这些问题随着新的社会分工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解决。我们今天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市场和运营的衔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变化非常快,一方面客户需求的变化很快,另一方面上游的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如果还是按照我们过去传统模式,生产还是按部就班,月初制定计划,雷打不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也很难应对上游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所以,很多企业也谈到在今天这个环境之下,供应链更多的是解决组织问题,解决内部人员的问题,解决沟通的问题。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工业4.0变革的深刻性,它不只是技术上的变革,而是改变我们管理企业的方式,以及进行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方式。    中国企业要想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把工业4.0应用起来,还有两点提醒和注意。    一是还是要把基础的东西做好,在工业4.0这个问题上不是说新技术可以绕开制造业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譬如生产规范化、有效的设施维护、人员的技能水平等。不是说机器替代人就不需要员工的技术水平,而是要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在这个地方不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可以绕开基础制造业。比如今天汽车行业很多课题都很热门,互联网汽车或者电动车等等,但是它并不等于说可以不造汽车了。    二是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抓手”。并不是每一个技术都适合于每一个企业,也不是每一个技术在任何阶段都适用。有些技术,比如机器人技术,虚拟技术在很多领域是不适用的。同时有一些技术在现在还不成熟,但是不等于将来不成熟;现在不适用,也不等于将来不适用。每个企业在确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动态地行动和优化。不要指望工业4.0一蹴而就,它不是一个IT系统,六个月或者一年就能上线,它一定是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