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永淳对话张泉灵:谈转型、网红、投资与创业

    热点聚焦 2016-06-23
    6月21日下午消息,2016(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咖一对一环节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郎永淳与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张泉灵对话,双方针对转型、网红...6月21日下午消息,2016(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咖一对一环节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郎永淳与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张泉灵对话,双方针对转型、网红、投资与创业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为本环节主持人。在看待网红的问题上,张泉灵指出:“网红是有价值的,网红了变现可以是广告,可以是电商,也可以是网红本身形成一个非常好的IP,变成一个直接IP可以收费的结果,但是先得区分谁是网红,什么样的网红值得投资。”在张泉灵看来,网红第一要有靠谱的推荐;第三要有长效有价值的投资领域;第三网红可以是一种有商业价值。而郎永淳谈到:“我的网红只有7天,因为我没卖货。现在我又投入到传统产业的改造当中,进入到钢铁的全产业链电商打造当中。网红的机会在于怎么样去建立信任感,怎么样去切入到稀缺的领域。”以下为对话全文:接下来进入大咖一对一环节,有请主持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以及在本环节的两位嘉宾,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郎永淳,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张泉灵。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石现升。我的采访对象是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郎永淳先生和紫牛基金联合创始人张泉灵女士,他们另外一个身份我就不用介绍了,以热烈掌声欢迎两位。因为我是一个互联网的网民,我们采访对象是央视曾经两位最优秀的主持人,现在两位都进行了华丽丽的转型,这符合当前互联网转型大势一样,两位都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今天借此机会在移动互联网年会上谈谈我们的转型升级,谈谈两位的心得体会,对我们创业者和成长型企业能够有所启发。郎总是从一个资深媒体人跨界进入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互联网行业,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您觉得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都面临哪些难题?郎永淳:不敢说我转型成功。我原来做电视这个行业,算是一个传媒行业,也是一个传统的传媒行业,进入到互联网领域,去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模式改造和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其实还是有一系列的难点要去攻克。别的传统产业我不太熟,我刚刚进入钢铁这个一个领域来,钢铁领域作为非常庞大的体系,其实有很多的点需要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模式把它作为一系列改造的点去做,为什么这么说?整个钢铁总量占到GDP,到2015年滑到9.6%,曾经占到GDP14%多,即便到了9.6%,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传统流通和生产环节当中,我们生产厂家是按计划生产的,行业集中度相对比较低的。经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和四大矿山采购铁矿石时没有溢价能力?我说中国可以炼铁矿石的中型以上的钢铁企业有700多家。我们邻国的日本、韩国两大钢铁集团,日本是GFE和新日铁铸金,韩国是普相、韩国现代。美国上个世纪,已经通过资本的运作、并购方式完成了一个产业的集中,而欧洲艾赛勒已经足够大,有充分的溢价能力,而我们700多家钢铁企业如何去和四大矿山进行溢价?用互联网方式像当年我们用零售的渠道,国美、京东,包括当年了苏宁等等这些零售的模式去推动我们的家电行业的融合,可能今天找钢网等等也会来做这样一个行业整合的推动。在流通环节当中,之前流通的链条相对比较冗长,对于一个钢厂,一个生产企业,是依赖于它的各种分销渠道,根本不知道这个货最后卖给了谁。我就无从去判断我应该做什么样的生产计划,做什么样的生产调整。如果有了互联网B2B的工具的话,这边是生产者,那边是消费者,可以直接知道我的客户在哪儿,他的需求是什么,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东西滞销,库存量到底有多少,我来调整我的生产排产。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喊怎么样用互联网去支持实业的发展。互联网支持实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信用的体系、挖掘金融的评价,如果没有信用体系建设的话,我们金融的支持很难能够上去。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当中,会建立起来一系列信用评价体系,让更多的资金找到更多需要资金的人。在互联网改造过程中,既要有大国工匠的精神,这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生产者而言,但是对于这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去考虑红海在什么地方,要去考虑外部的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比如柳青分享滴滴,将来摇号不方便,就不需要买车了,设想未来五年我们都不需要买车了,我们都用分享经济的方式来出行的话,随之而来就是汽车销量有可能会下降,生产汽车钢板的厂家要做它的结构调整,这可能都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系列互联网新的模式出现,我们要去看我们避免掉入的陷阱。流通环节尽可能缩短,行业集中度尽可能提高,信用评价体系尽可能的完善,大数据挖掘尽可能的能够进一步能力提升。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方面有很多可以去做的工作。主持人:我们通过郎总的观点可以看出,郎总是在一个最恰当的节点,通过轻资产的方式进入了重装备领域,而且能够非常有条理。如果办一个找大米网,找钢网模式可以复制吗?郎永淳:找钢网作为一个钢铁的零售电商,钢铁是一个标准品,但是钢铁这个标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又有千差万别的需求。首先我们找,是要找一个大宗商品,体量足够大。比如钢铁占GDP9.6%,也是一个足够大的产业,空间足够大;是一个标准的产品,比做2C来讲,相对质量风险管控容易一些,但是后面又有后续全产业链的服务,因为是标准化的产品,没有质量的压力,但是会有进一步的服务。要切成什么样的形状,要切成什么样的长短,除了找钢以外要找加工、找仓库,加工完了以后,线上把这个单子需求提交以后,93%以上的客户是小客户,没有自己的车辆拉这批货,我又搭建一个类似于一个滴滴货车的第四方物流品牌。找车的过程跟随着找加工、找钢也罢,信用的评价、供应链的金融就会加入进来。云的服务等等,其实进一步把全产业链打造成一个闭环,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主持人:说起互联网最新的业态,网红是一个关键词,泉灵如何看待网红?张泉灵:如何看待网红,谁是网红,觉得永福是网红吗?我们觉得他挺红的。先区分这个概念,什么样的人是网红,比如Papi酱是网红,在新榜这次排名当中没有把罗振宇排进去,他们觉得罗振宇已经不算是网红了,但是我们心目中觉得罗振宇是原生网红。如果你把网红看得更宽泛一点,认为他们本身是在互联网上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本身可以形成流量入口的话,任何的流量入口在互联网上我当然认为是有商业价值的。我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罗振宇的CEO发了一个帖子,说他因为新上了一单货,结果就把某一个品牌的大中华区的库给爆仓了,全部卖光了,就从别的州调货,总部在爱尔兰,爱尔兰说这不对,我有现货,但是得把所有的发货停掉。为什么?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瞬间卖出这么多的货,如果有的话,一定是非法交易造成的,有人在洗钱。所以脱不花就慨叹说,这个事情已经是他遇到的第三回,第一回教育了日本人,第二回教育的丹麦人,这一次教育爱尔兰人。母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我自己当过妈妈,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孩子0-3岁时,几乎是我一辈子买东西最疯狂的时候,每天有无数单快递在送,而且我即便作为一个爱买东西的人,买母婴产品上没有经验,第一次当妈妈,不知道买什么东西好,强烈需要靠谱的人给我推荐。靠谱的人推荐就会变得非常非常有效。从内容打造网红的角度,从投资角度,我并不觉得所有网红都是值得投资的,即便有些人有很大的流量,从投资角度我更比较看好一些长效的内容。举一个相反的例子,现在在直播平台上有很多的网红,新诞生的,我们特意在几个直播平台上做了一些实验,新崛起一些投顾,红的时间有多长?平均不超过7天,这个投资显然是没有办法能够去投他们的。什么是相对长效的内容呢?在我看来教育类的内容就是长效的内容。发现真正好的教育内容很多年是可以不变的,甚至可以变成经典。诸子百家两千年了,现在大家还在学,儿童的情商教育二十年前是这样的,今天是这样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变化是非常微小的,这块市场又是大家相对来说需要的,但是以前没有给你提供服务的市场,我们现在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有智商和情商,有抗挫折力,应该从几岁培养,怎么培养,一定要停住,这句话管用吗?我们受过教育的父母都发现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把孩子送到哪个亲子班学这些东西,未来会有机会。教育本来在线下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产业就存在了,我觉得在线上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会从一个重销售型的企业变成重内容型的企业,教育类好的内容我会看好。网红是有价值的,网红了变现可以是广告,可以是电商,也可以是网红本身形成一个非常好的IP,变成一个直接IP可以收费的结果,但是先得区分谁是网红,什么样的网红值得投资。主持人:我给泉灵的投资理念做一个小结,第一要有靠谱的推荐;第三要有长效有价值的投资领域;第三网红可以是一种有商业价值,但是有前提,网红会老的,周期很短的。张泉灵:不能说所有的网红周期都很短,网红还有一系列的办法去延长它的生理周期。只做推荐的网红和做推荐同时发售货物的网红,哪一个会活得更长?卖东西活得更长,因为变成卖东西及服务的过程。其实不能认为网红就是短周期。主持人:作为一个老网红,今天开场时郎老师也做主持人,他们肯定是奔着找钢网互联网专家形象去的,请您谈谈对网红的看法。郎永淳:我的网红只有7天,因为我没卖货。现在我又投入到传统产业的改造当中,进入到钢铁的全产业链电商打造当中。网红的机会在于怎么样去建立信任感,怎么样去切入到稀缺的领域。比如泉灵介绍到投资的内容最终导流到母婴用品,她特别聪明,这个钱投入到内容的生产,不仅仅停留在7天的周期当中,而要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一定要导入到消费,又要切入到最合适的、最稀缺的领域。主持人:我也在此做个广告,我们在昨天四届四次理事会上正式成立中国互联网协会教育委员会,由新东方负责人、创始人与先生担任主任委员,做教育投资可以多多关注我们这个机构。非常感谢两位非常坦诚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对于网红、对于投资,体现出了非常专业而审慎的态度,没有说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非常感谢你们。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两位主持人肯定没有互相采访过,两位可以互相问一个问题,是不是问股票和薪酬方面的,你们商量着办。张泉灵:现在很多投资机会在跨界领域,我特别想问一下郎永淳,你现在经常能看到跨在这个界两边不同企业的思维模式,所以从你进找钢网的半年,接触到的钢铁企业对互联网的看法有什么变化,这些钢铁企业的出路在什么地方?郎永淳:我们在去年最热的一个词叫“互联网+”,但是“互联网+”这个概念提出之后,不同的人对于它有不同的解读了,尤其是一系列传统产业,包括到我现在所进入到的钢铁行业,他们总是在纠结于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是坐而论道还是起而行之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去判断的。1996年,中国钢铁企业在欢呼我们终于产量迈过了1亿吨,而今天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中国制造的钢铁翻了十倍,这只是20年的一个光景,有那么多的企业进入到这样一个红海当中。如果我们还简单停留在我们讨论到底是去“+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时候,时间是稍纵即逝的,这里涉及几个概念,就是你能不能看得见,能不能够跑得赢,因为竞争已经足够激烈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单纯我们自己的企业去“+互联网”的话,可能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信息化的改造,但是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对于所有的用户而言,对于未来即将会到来的物联网时代而言,你仍然是一个信息的孤岛,你和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进行连通,而如果我们进行重构的话,用第三方的平台,用更宽的一种升围、降围的意识进行我们产业的升级思考,产业融合的思考,产业整合的思考的话,可能对于这个会带来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过程也会非常非常艰难。但是我想越是艰难,越是应该去走,时间其实是不等人的,只有一系列有想法的人,一系列在这个行业当中不安分的人,才可能改变这个行业,乃至改变这个世界。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外来者的入侵,能够推动我们这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谢谢!主持人:我在一个具体行业里面干活,张泉灵是金主,我要投这个,我要投那个,对于在座各位一样,可能也像我一样,不是创始人,但也算是一个创业者,进入到这个创业过程当中没有强大资金的支持和推动的话,也很难最后跑到底。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本寒冬到来的时刻,你对于创业者有什么样的建议?张泉灵:大家算一个基本的账,苹果和微软是什么时候起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的,那时候美国经济其实是在困难期。再看这一波,像阿里和谷歌真正去面对资本的时候也是上一次互联网整个融资特别不好的状态下。想象一下资本不是那么泡沫的时候,不是那么热的时候,它首先吓退的是一批什么人?在创业上没有那么坚决、那么想好,本来就是想来捞一把的人,如果在很热的时候,这波人也是能捞到钱的,就会成为你的市场的竞争对手。先把他们吓出去了,你就留下来了,你留下来,想好了不容易融资,不容易融资还是决定要创业,说明你真的是对自己做的事情第一是想好了,第二是有信心的。即便在这样的境况下,好的项目争抢还是非常非常激烈的。我倒不觉得这个寒冬是冷到所有人都没有饭吃,稍微下了一阵雷雨,把一些虚火降了降温而已,好的创业者有了更多的机会。但我还是要建议,好的创业者为什么在融资时也是大家会觉得有困难的,是我觉得因为刚进入这个行业融资不是特别有经验,有一些话我们经常会说,但是创业者在开始时都不信,都觉得因为你是投资人,肯定都是为自己说话,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早期的创业者估值没有那么重要,拿到钱跑起来是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我没说,他们都觉得这帮投资人就是为了砍价,但是要去看所有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去问他们我们说的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快三个月把钱拿到,让事情跑起来更重要,还是砍三个月价,让估值多500万更重要?这件事情不要问投资人,真的问已经成功的创业者,问他们是怎么说的。第二件事情,还是跟估值有关系。我已经碰到不止一个创业者,其实项目也不错,但是太渴望短期的成功了,而且把成功的标准设的不对,成功的标准是把事干成了,不是某一轮投资有多高,听上去有多好看,所以有些人会选择在早期的时候把估值做得很高,但是融了很小的比例,看起来很牛,下一轮需要大钱时,这件事情变得很困难,一开始上来就估1个亿,真需要大钱,真需要支持你往前跑的时候,融不到,就死在你的扬扬得意上。所以我的意思是像这样的创业者,我们看到了很多,真的觉得好可惜,是有机会的,是好项目,但是真的要学一学融资的方法。主持人:俞敏洪先生说很多朋友在一起聊天时说,我今年又投了20个项目,成功的不多,但还是要投,万一错过了呢。是这样一个投资心态,也值得投资者学习。因为时间关系,两位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意犹未尽,但是也想借用一句话,无论是创业还是做投资,一个人跑得快,多人一起跑,跑得赢。也希望在座各位无论是投资创业者,还是现有的大型平台,还是互联网的后起之秀,以及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能够广泛携起手来,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 微软262亿美元收购领英

    热点聚焦 2016-06-14
               昨晚,有消息称,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5亿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微软方面随后向记者确认了此事。      根据协议,微软将以每股196美元的价格收购LinkedIn股票,此价格较该股上周五收盘价溢价50%。微软表示,计划发行新债券为此项交易融资,并预计此项交易将使其2017财年剩余时间的每股盈利减少约1%。      微软方面表示,收购之后将会继续保留LinkedIn品牌、文化和独立性,双方预计这笔交易将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LinkedIn创建于2002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3亿,每个《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领英在中国的客户包括中国本土互联网巨头BAT、华为、中兴、联想以及海航等公司。同时也包括IBM、英特尔、微软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目前,公司首席执行官由JeffWeiner担任。在本次收购之后,原LinkedInCEO杰夫·韦勒(JeffWeiner)仍保留CEO职位,并向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汇报工作。    截至发稿,盘前微软股价跌0.35%报51.3美元,而领英股票盘前大涨48.71%报194.89美元。      领英于2011年纳斯达克上市前的几年中,微软曾经多次试图收购它。最初微软的报价约为5亿美元,在上市之前的几个月内报价提高至20亿美元。对于收购的原因,知名互联网学者李易认为,作为曾经的软件巨头,微软在互联网创业潮袭来之时,没能抓住机会转变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微软不停地在收购各种企业,主要是由于内生创新力不足,不得不通过收购一些具有创新基因的公司来为自己增加市场竞争砝码”。      微软收购领英消息一出,不少人认为262亿美元的价格有点不值。对此,李易表示,262亿美元的出价要高于领英目前市价30%,但从目前社交网站的市场情况来看,Facebook是微软收购不起的,因此领英是最好的标的。
  • 创客教育的下一站在哪

    热点聚焦 2016-05-31
          近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就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的主题展开探讨。同时,以冠生园为代表的企业界与院校通力合作,首届“冠生园杯”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的启动,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制度的有效建设。  大学作为创新创业人才输出的载体,如何进行创业学院建设?怎样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成为双创教育的热门话题。  平台——大学是个实验室  创新创业教育风起云涌,各种政策与服务在风云际会中各显高下。高校作为双创细胞最活跃的载体,正在着力进行创业学院的构建。虽然国家宏观上制定了许多相关创业学院的机制,但未必适用于每所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表示:“大学就是一个‘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尽可能回避弯路。”那么,哪些好的体制机制建设能有效服务创业学院?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提出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基金和校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投资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踪辅导,并及时主动解决其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西南财经大学则加强八门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经济型、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此外,还通过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数学、英语分层分类教学。  “我校自虚拟学院成立前就已围绕创新创业建立了相关制度,转正成为有具体独立职能的创新创业院校后,专门印发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和学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文件。为了贯彻国务院规定,我校针对实施意见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上海金融学院创业处处长应小陆谈道。  多元系统的体制机制下,部门协调并非易事,原有的体制机制已然维持不了现今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唯一出路,而教育将是创新行之有效的助推工具。  衔接——通识教育渗透理想主义  “学校的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都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与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有机课程体系。”教育部这一要求对我们高校意味着什么?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全”成为教育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高等教育要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那么,通识教育该如何衔接创新创业教育,值得高校深思。  复旦大学教务处长徐雷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达成的目标,无非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理念都具有很强的贯通性,强调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养成,以及实训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科学精神塑造与能力培养,两者十分契合。通识教育理念渗透了理想主义灵魂,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远比创业重要,创新成果彰显个人能力,这就涉及到个人能力如何形成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认为:“个人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输入的信息仅有专业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坚守通识教育理念,进行人格塑造和情操培养。”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就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2013年又牵头成立了川渝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联盟,实现学生互换,教师互派,以及优质讲座的同城共享。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的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是因为教师不够专业,还是学生不够勤勉?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教?教什么?成为在建或是已建成的创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瓶颈。广东财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重点指出,创新创业课程不仅包含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课程,还要深度引入通识教育。这对怎样结合专业进行创业课程构建,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思变——热闹中不迷失人才培养方向  “反复修改的创业计划书,还是不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不知道参加的是什么比赛”等各种沮丧的话语是许多大学生创客参赛后的反馈。各种创业大赛看似带来颇多机会,但大学生创客还是屡屡受挫。所谓的计划书在比赛过程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在这种热闹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到底能得到怎样的成长和收获?为了实现学生的创业梦,学校应该如何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养?  “企业导师的遴选是个难题,导师名气小了,学生觉得分量轻;导师名气太大,却无暇顾及创业指导。什么样的人才能恰到好处地参与到创业指导这一环节呢?”中央财经商学院党总支书记葛建新说,“要从专业特色出发,向学生推荐那些能基于真实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人做导师,非企业家也行。”  一些大学生创客忙于创业忽视了专业学习,导致知识含量不够,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创业只能“地摊化”。重庆工商大学创业学院院长饶光明指出,专业是成就创业梦想的第一基础,要依托专业来创业。所以,院校还是要以专业课程为重,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其次,在创业孵化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的仿真创业平台,实现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让学生真切体会创业过程。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将会输出更多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而甄别合作企业,树立合作理念,务必成为学校严把质量关首先考虑的问题。  创业基础课是创业院校不断推进的课程,一直在完善修正,仍是问题连连。问题到底出现在哪?成为创业学院发展的困惑。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方式,“教学”还是重在教,有些教师有超强的就业经验,但不能与创业经验混为一谈。  教师大多是学院派,有些与时代接轨性强的事物还落在学生后头,何谈创业指导。如何快速弥补教师创业经验的不足?天津财经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张立艳说:“师资培训是件大事,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思维进行规范。去年,我们对天津市14所高校的师资做过培训,效果显著。”江苏财经大学利用暑期组织KAB创业师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数十位老师均获得了KAB的讲师资质,并选择一批有潜力的年轻骨干作为重点持续培养对象,意在打造一支中青年创新创业教师双师型队伍,通过与社会导师紧密合作,提高院校创新创业水平。  “我们根据知识、能力和思维这三个纬度的素质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了梳理,梳理出与双创教育有对应关系的28门课程,创业需要了解的会计知识、银行知识等在课程中都有涵盖。我们会重点打磨这些课程,以服务双创人才培养为主干,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上海财大副校长刘兰娟说。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
  • 蔡文胜: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热点聚焦 2016-05-31
    蔡文胜:二六五科技有限公司CEO人们总是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创业之前,一定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准备充足,如果靠一腔热血一时冲动去创业,往往碰到困难就退却。而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创业只是其中一条,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创业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据统计,在美国新创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为4%。第一年以后有40%破产,5年以内80%破产,活下来的20%在第二个5年中又有80%破产。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业家再次创业成功的比例是34%。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创立两年融资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厕所用6分钟搞定永远也花不完的钱的故事,否则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些故事,几乎肯定是吹嘘的,即便不是吹嘘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运儿,即便跟你吹牛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幸运儿,也不等于你会是下一个幸运儿。很多企业在成功后宣传时会下意识地杜撰很多“英雄壮举”,这当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确实不足为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装”自己的心理。但其实这是最害人的,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称的方式去做,基本上会“死无葬身之地”。在美国,Facebook(脸谱网)的扎克伯格可以在创业之初就收获PayPal前CEO彼得·泰尔的天使投资,还可以找到很多人给他做顾问,甚至可以飞到纽约见一下时代公司的总裁,这都是因为美国有利他主义的文化,有天使投资的文化,也有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帮助创业者创业。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创业者可以如此幸运,中国的创业环境更严峻。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创业是带着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创业者也无法在出发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经想清楚,一旦开始做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所谓“枪声一响预案作废”,绝大多数公司成功时的方向和最初设想的产品都大相径庭。创业者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以及消费者的反应,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动态来随机应变。创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创业之路开始容易,过程很难,收场更难,煎熬是创业的典型状态,创业路上,最常见的不是成功和失败,而是长时间的苦苦挣扎。10年前,成就一家全国规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奋斗,后来有了风险投资的介入,七八年时间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联网知名公司。但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不经历5至8年、每周7×12小时的创业奋斗很难有大成。我的朋友申音是《创业家》杂志的主编,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人,后来他离职创业,开始创业前他在微博上写道:“从昨晚到今晨,恐惧大于激动,压力大于亢奋。创业只是个人选择,不想放大意义。很多时候,让自己high(兴奋)很容易,让心定很难。开口向朋友要帮助简单,不辜负信任才要紧。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这是创业者典型的写照。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经常有媒体问我最想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要轻易开始创业”。据我观察,超过一半的创业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们在开始创业之前,其实并不清楚创业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创业将给他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情以及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开始了,从此踏上一个漫长的、充满变数、迷茫、经常感到无助的长征。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适合自己的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个人价值发挥的最佳途径。如果选择创业,很可能会陷入以己之短参与竞争的困境,甚至会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之前,一定要测算一下自己的机会成本,大凡想创业的人,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越优秀的人选择创业放弃的东西就越多。如果以创业的劲头去打工,很多人可能会迅速成为出色的员工甚至中高层管理者,但一旦选择了创业,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苦战,从最低点开始爬坡,单打独斗,当然一旦创业成功,你获得的成就感和物质及精神收获也是打工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创业者的时间表上没有生活时间正如歌词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周鸿祎也曾经讲过,每个创业者在热血沸腾地想象未来自己准备用几年时间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时,应该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是否已作好准备,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难、承担的压力也在几年里经历一遍甚至加倍?我常常开玩笑,每个创业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时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开始创业,你的生活将与你的工作“合二为一”,对于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创业的,简直是“合三为一”了。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创业者每天一睁眼就面临着房租、水电、工资、货款、现金流等一系列压力,做得顺时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顺时呢你希望尽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压力之大,将深深改变你的生活心态以及状态。相信每个创业者都经历过无数个从梦中惊醒,抓起笔记录下一个闪念的想法再继续睡的夜晚。创业者永远停不下来,我一度非常好奇为什么很多已经把企业做得非常大的企业家工作强度依然很大,甚至压力比我还大。有一次联想控股的副总裁宁旻告诉我,其实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他每前进一步都要调动很多资源,例如会给部下许诺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收入,会给合作伙伴承诺合理的回报,甚至会向上级主管单位立下军令状……根本不可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所有的承诺就兑现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会变成失望……创业者要给所有人交代创业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一旦选择创业,不但你自己会进入一场需要竭尽全力的战斗,也必然会将你周边的全部资源卷进去,涉及的将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家人、股东、员工以及上下游伙伴和客户。为了解决困难,你会动用所有可能动用的关系来帮忙,从借钱到借力,周而复始。在公司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级主管说“我尽力了,能力有限,请求支援”,只有创业者不能说这句话,所有的事情你都无可逃避,你都得撑住。作为创业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决策,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时候,你不能和下属商量,不能和股东商量,你必须自己作决策。作为创业者,你必须给下属以信心,越是艰难时刻下属越寄希望于你,很多时候真得打肿脸充胖子。你不可以显示自己的软弱和无助,你甚至必须随时表现出信心满满的样子来为下属鼓劲儿。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在我看来,人可以分为两类:侠客型和团队型。侠客型的人喜欢单打独斗,适合做艺术、工程师等工作。团队型的人适合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其中约1%左右的人是领袖型,9%左右是干部型,适合追随领袖共同领导团队,而90%的人只适合做群众。领袖型和干部型都适合创业,但是创业的领军人物必须是领袖型的人。打工成功者创业的成功概率并不高于其他人,甚至更低,因为创业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实并没有他们自以为的那么强。在大企业里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关部门支持。所以,实际上你做出的成绩并非拜你的才能所赐,而更多是系统导致的结果。你能干成事情是因为你头顶上的那个品牌,以及你身后那个强大的公司系统,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离开那个公司那个职务,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其次,创业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样。打工你只要干好你那个环节就好,而创业需要做好全盘工作。最后,他们往往缺乏过程感。这点即便是成功的创业者再次创业时也常犯,过去的成功往往带给他们非常好的自我感觉,认为自己能力很强,认为手中的资源很多,不屑于细节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这些心态在再次创业的过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调整不好,过去的成功就是现在失败的原因。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着名IT厂商工作几年后因为表现出色被派到美国总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时候,他想回国创业,做了很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也有投资人愿意投资300万美元。于是他回国考察市场,向很多朋友征询意见,大家纷纷劝他趁回国热回国创业,只有我非常明确地建议他不要这么做,因为我了解他的能力,他是一个舞台越正规他越能发挥的人。我告诉他一旦回国开始创业,将要面对的环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关键是以他喜欢规范的性格也未必会喜欢创业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钱还好,一旦你开始创业用上了投资人的钱,你就背负上了一个巨大的责任,会让你陷入一个在泥潭中挣扎的境况。后来他听取了我的建议,几年以后我们再见面时他很感谢我,说幸亏没有创业,现在发展得很好,并且已经到了另外一家着名的国际企业担任了非常高的职务。创业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质创业者需要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在《创业家》杂志黑马大会上,我和薛蛮子及雷军一起担任评委,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话题,“如果明天生命终止,今天你还想创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为创业而生的人,你就应该去创业。创业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军谈起营销,他说他当金山总裁时为了研究软件的营销,去日本时曾经用一天的时间站在人家的软件店里,研究产品的包装、货架的摆放,观察消费者的反应,并由此总结出产品包装一二三,店面广告一二三。类似的事情我也做过,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四达集团公关部,集团要求我们为一个教育项目做个营销方案。当时全部门没有人会,我花了一笔钱跟一个4A公司的策划总监买了人家一个废弃的营销方案,然后自己从方案的结构、思路、逻辑上分析,硬是从一个方案之中反向学习到了如何策划营销。当时关于广告的书很少,记得有一本台湾人写的《成功广告80例》,里面每个案例都被我用自己总结的营销框架推演过。柳总(柳传志)讲过,成功的领军人物应具备4个素质:(1)目标高远,意志坚定。(2)心胸开阔,情商要高。(3)企业利益放第一位。(4)学习能力强,爱学习而且会学习。我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4个素质:(1)事业心,是否把企业当做命根子来做。(2)眼光和境界,要比别人想得多,比别人看得远,具备一种比别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3)心理素质,能否百折不挠、处变不惊。(4)学习能力,是否以学习为生活方式,有无及时复盘的习惯。当然作为一个领军人物,舍小我为大家的胸怀也非常重要。网络创业培训研究中心